全国光催化博士生导师简介

更新时间:2024-04-09 21: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李灿院士简介

李 灿,男,1960年1月生,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 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140余篇, 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100次。在国际Elsevier Science系列中主编文集1卷。作为第一作者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明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香港 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8)、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和全国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等。

任国际催化理事会(IACS)理事、国际刊物\、 \A\和\的编委和多个国际系列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第三届亚太催化大会。任国内\中国科学\、\化学进展\和\催化学报\等9种刊 物编委。

2、叶金花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Email: Jinhua.Ye@nims.go.jp 1990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环境友好材料研究中心,主席研究员,光催化研究室主任。叶金花教授是结晶学、材料物理及材料化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在形状记忆合金,超导 材料及物理等诸领域有深厚的造诣。特别是在光催化领域中带领她的研究室在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以及在太阳能转换和环境净化方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 成就。在 Nature , Phy.Rev.Lett及Angew.Chem.Int. Edit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叶金花教授现已被聘为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就职于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目前叶金花教授正在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欢迎广大优 秀学生报考。

3、邹志刚

邹志刚∶男,55年3月生,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93年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新型生态能源环境材料研 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日本经济产业省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COE特别研究员,日本文部科学技术省文职材料研究机构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材料物理化学 和光催化的研究,已发表论文110余篇,申请专利10项。 Tel:+86-025-83686630 Fax: +86-025-83686632 E-mail: zgzou@nju.edu.cn; z.zou@aist.go.jp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Hankou Road 22, 210093 , China; Photoreaction Control Research Center (PCRC),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Technology (AIST), 1-1-1 Higashi, Tsukuba, Ibaraki 305-8563, Japan

4、余济美

香港中文大學 科學館 162 室 (852) 2609 6268 (852) 2603 5057 jimyu@cuhk.edu.hk 1956年2月出生,教授,现工作单位为香港中文大学。

余济美教授的研究范围包括环境化学,光催化,纳米材料和痕量分析等多方面。八十年代初攻读博士学位时,发展出一套实用的痕量金属萃取方法,得到环境分析化 学界广泛使用。自八十年代中起开始参予半导体光化学的研究。1996年建立光催化实验室研究新催化剂的制备和开发。这个实验室得到香港政府创新科技基金, 研究资助局,环境保护署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共投入了一千万元的研究经费。 余教授回香港后在SCI收录的国际核

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超过80篇,并申请5项发明专利。最近在研究工作上更屡有突破,成果在Chem. Commun. (7篇),Langmuir (6篇),

Appl. Catal. B (5篇),J. Phys. Chem. B (4篇),Chem. Mater. (3篇),Angew. Chem. Int. Ed. (2篇),等著名杂志上有详细的介绍。

5、赵进才

Tel:010-82610080 E-mail:jczhao@iccas.ac.cn

Fax:010-82616495 Address:中科院化学所光化学开放实验室(100080)

博士,研究员,博导, 物理化学专业, 1960年出生, 1994年日本明星大学理学博士, 1995年4月 回国工作,现为中科院化学所分子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已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他人引用1000余 次。被聘为 Environ. Sci. Technol.杂志编委,于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研究方向:

Ø 纳米材料及纳米光催化Ø 环境污染物光化学氧化分解新方法Ø 环境中污染物光化学反应机理

6、付贤智

通讯地址 福州市工业路523号 邮政编码 350002

联系电话 0591-3738608 传 真 0591-3738608 电子邮件 xzfu@fzu.edu.cn

1957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获博士学位。1991~1993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1997年在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从事 博士后研究,1997年6月回国。现任福州大学副校长,福建省光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福建省闽江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福建省优秀专家。长期 从事物理化学科研工作,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光催化研究所,领导建设福建省光催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光催化领域知名学者。主持承担了国家计委重大科技攻 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等十余项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在光催化基础理论、应用研 究和产业化等领域开展了深入而富有成就的工作。2001年出色地完成了“光催化功能材料及系列产品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该成果被国 家计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被SCI、EI收录32篇、引用130次;获11项专利,其中3项已实现产业化并取得显 著社会经济效益;2002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石化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7、许宜铭

教授 、博导 浙江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

联系电话: 0571-87952410 email: xuym@css.zju.edu.cn 实验室主页: http://www.chem.zju.edu.cn/~xuym/index.htm 个人简介:

加拿大Calgary大学博士,博士后. 加拿大Concordia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现任《感光科学与光化学》编委,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

1.金属酞菁光敏化 研究新型酞菁光敏剂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化学性质,主要应用于水体中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可见光诱导氧化.目前,本实验室的研究进展处于 国际前列.主要研究成果有:发现酞菁钯具有同类物中最高的单线态氧生成量子产率;首创绿色有机膨润土,高效吸附和可见光快速降解含酚含硫污染物,实现有机 膨润土绿色经济再生和循环反复使用.

2.半导体光催化 研究特殊结构氧化钛、氧化铁等半导体的合成、掺杂、表面修饰及其光催化性能.本实验室已有二十年的研究结累.主要贡献有:率先开展分 子筛-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发现分子筛结构、结晶度和颗粒大小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发展氟离子表面修饰,能使氧化钛光催化活性提高0.2-15.9倍.

3.Photo-Fenton反应 研究铁离子结构、聚合度和负载方式对过氧化氢光解产生活性自由基的影响.主要成果有:在过氧化氢和可见光作用下,阴阳离子树脂负载铁能使阴阳离子有机染料分别降解,而两性树脂负载铁能使阴阳离子有机染料同时发生降解

4.杂多酸光化学 研究杂多酸结构和负载方式对光诱导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及其机理.首次提出,氢氧自由基生成是杂多酸光化学反应的决速步骤.

5.有机物选择性光致氧化 应用以上光化学光催化过程产生的单线态氧、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种,研究环己烷、环己烯、维生素D3等有机物的选择性氧化.目前,本实验室尚处于起步阶段.

8、余家国

职 称:教授 学 位: 博士

所在院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 编:430070电 话:87883610 E-mail:jiaguoyu@yahoo.com 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70篇,其中40篇被SCI、EI收录。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6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70余篇, EI收录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排名第二)、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发明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排名第一)。最近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 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中国-希腊科技合作项目(2002-2005年)、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等。

9、全燮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院长;国家863计划“水污染控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际水协会(IWA)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副理事 长,城市与工业废水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环境科学学报”,“环境与安全学报”,“海洋环境科学”,“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编委;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ldquorocess Biochemistry”,“Biotechnology Process”,\中国科学(B辑)”,“化工学报”等杂志审稿人。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检索50余篇和EI检索30余 篇余篇。在国外合作出版著作1部,译著1部, 发明专利10项。

10.徐东升

物理化学,低维纳米结构材料化学和物理,博士,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2002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电话:010-62753580,62760360

传真:010-62760360 电子信箱:dsxu@pku.edu.cn

研究领域:

低维纳米结构材料的电化学合成及其本征性质。 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光电化学:光电池、光催化与光解水。 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传感与光电器件。 低维纳米材料化学。

11.余刚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效应、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水环境修复技术、环境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和教学工作。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专题等研究任务,研究小组探明了J酸等萘系染料中间体废水中有用资源的回收原理和污染物降解的机理,在 国内外首创了成套处理技术与工艺;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报道了直接致突变物-硝基多环芳烃在水中的溶解性、分配行为以及在模拟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积累、释放和危 害。累计发表论文100多篇。研究成果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1997)、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 科学奖一等奖(1999)和1项国家环保总局科学技术奖(2003)。1998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和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兼任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国家“十五”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环境污染 防治技术主题第一届专家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2.张金龙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话:+86-21-64252062传真:+86-21-64252062 Email:jlzhang@ecust.edu.cn

1964年5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85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1993年在同校获精细化工工学博士学位。1996~2000在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作博士后和外国人特别研究员(JSPS);2000年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选专家,中国感光学会青 年委员。2001年入选上海市教委和教育基金会 “曙光计划”,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J. Am. Chem. Soc., J. Phys. Chem. B, Tetrahedron Letter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Dyes and Pigments 等国际杂志的特约审稿人。在J. Phys. Chem.B,Langmuir,J.Catal.; Micropores and Mesopores Materials等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发表论文总数超过100篇,论文被引用百余次。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3部。另外还申请中国发明 专利5项。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材料,光催化,有机-无机功能材料,光化学,环境污染与控制

13.孟庆波

联系电话: 010-86-10-82649242

男,1964年10月生。 1987年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 1997年 在中国科学 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1999年-2002年分别任日本科技厅特别研究员(STA Fellow)、东京大学和日本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专任研究员。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2年回所工作。2003年7月-2004年2 月任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所(RITE)NEDO研究员。 现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光机能材料研究组(N06组) 组。 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1)利用复杂晶体化学键理论研究了YBCO系列高温超导体的化学键性质,从化学键的表象对这类高温超导体的超导机理给予了合理的

解释。(2)发现了不同 粒径纳米粒子的协同自组装效应,发展了一种最简便的组装大面积、高质量纳米尺寸的三维周期孔结构(光学晶体)的新方法, 这一组装方法正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3)首次利用TiO2三维周期孔膜组装了液态染料太阳能电池,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4)组装的全固态染料 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论文发表后,得到了染料太阳能电池的创始人 瑞士联邦工学院 M. Graetzel 教授的好评。 近年来,在物理类杂志如:APL, JAP, PRB, JPC等和化学类杂志如:JACS, Chem. Comm., Chem. Mater., Langmuir, JPCB等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4项中国发明专利、1项日本发明专利和2项国际发明专利。

14.郭烈锦

男,1963年10月生,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1996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9年入选中组部、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2002年获“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自1989年博士毕业以来,一直坚持以主要 时间和精力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其研究成果有6项12次获奖,其中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国家教委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第一、第二各1项,第三2项)。已授权及申报受理的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成果为工业和 国防部门应用并产生巨大节资与社会效益。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多次在国外著名大学作学术报告,5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 为EI、SCI等检索和引用的有数十篇次。参加撰写并出版大型手册2部,其中第二版《化学工程手册》荣获1997年国家图书一等奖,独立撰写《两相与多相 流动力学》学术著作1部。至今已培养毕业硕士生23人、博士生6人、指导博士后出站1人。目前在读硕士生20人、博士生21人、在站博士后2人。自 2002年担任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面主持实验室工作以来,以其独特的见解和在学术上的创新,带领实验室在原有优势学科方向即能源转化与能 源动力系统中的多相流热物理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开拓发展了“氢能规模制备与氢能源动力系统的理论与技术” 的新研究方向,组建了一支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学术研究队伍,并建立了与之适应的实验基地。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湿生物质超临界水催化气化制氢、多 相流相界面交换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相当可喜的成绩,主持争取承担了有关氢能制备与利用方面的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海外杰出青年 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使实验室科研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既保持了传统领域内的优势,又在新能源转化与高新技术及其多相流研究领域等方面走上国际舞台。在 2003年全国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并在工程组排名第一。

15.林 原

Tel:010-64888162 E-mail:G211@ipc.ac.cn

Fax:010-64879375 Address:中科院化学所光化学开放实验室(100080) 博士,研究员,博导 物理化学专业

1964年出生1985年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94年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博士1990年-1995年中科院感光所助理研究员1995年-1999中科院感光所副研究员1999年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6.胡春

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通讯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2871信箱, 邮编 100085, 电话:(010) 62849171 传真:(010) 62923541 E-Mail: huchun@mail.rcees.ac.cn

1966年3月生于吉林,1990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半导体材料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7月毕

业于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专 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先后于1996和2001年赴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生态化学研究所,香港中文 大学生物系,进行合作交流。学术兼职:《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的编委,多种国际期刊(Water Research, Langmuir,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论文同行评阅人。主要研究方向:光催化环境净化技术基础与应用的研究;高级化学氧化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的研究; 局部空气净化技术的研究。曾主持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规划的项目,同时是几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九五、十五重点项目和创新 工程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在纳米粉体催化剂固定化技术、高效光催化剂的制备、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机理、催化剂表面吸附对光催化反应的作用、及在实际环境净化领 域上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六十多篇,SCI论文21篇,其中部分论文章被SCI他人引用近100次,三 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等研究课题。计划招收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欢迎具有化学、催化、材料、环境等专业 背景的同学报考,专业考试科目可根据专业背景进行选择。

17.朱永法,

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法:

北京100084 清华大学化学系

电话010-62787601; 传真010-62787601;

Email:mailto://zhuyf@sam.chem.tsinghua.edu.cn

1964年11月23日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江阴市。 1981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专业为物理化学,研究方向为合成氨中温变换催化剂的吸附性能。 1985年从南京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就读于桂琳琳教授和唐有祺教授,专业为物理化学,研究方向为加 氢脱氮催化剂的固体表面化学。 1988年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并攻读博士学位。就读于曹立礼和宋心琦教授。研究方向为固体薄膜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扩散 反应的研究,于1995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从1995年10月到1997年3月,获得日本政府奖学 金,在爱媛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就读于河野博之 (Hiroyuki Kawano)教授,主要从事固体表面卤化物的离子TPD研究。 1997年3月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化学系继续从事表面化学,环境催化和薄膜材料化学研究。研究重点主要在于 (1)软化学法制备纳米复合氧化物功能粉体和薄膜材料; (2)金刚石表面金属化的研究; (3)光催化在环境净化上的应用研究; (4)新型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模型化研究; (5)化学与环境传感器的研究; (6)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7)催化燃烧和氧化在工业废气和废水净化上的应用。

目前的研究方向:

表面与界面化学研究:XPS和AES的指纹信息研究;薄膜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化学结构研究; (2)环境催化净化研究:纳米薄膜光催化研究以及催化氧化研究及其在室内空气净化和工业废气净化上的应用; (3)纳米结构控制合成及功能薄膜; (4)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 近年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资助。此外,还获得P&G宝洁国 际合作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以及企业界的资助,平均每年的研究经费100万左右。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 次,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CAIA奖”一等奖一次和二等奖三次,并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20余篇研究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申请 国家发明专利10项,产业化技术2项。学术兼职有:中国化学会《化学学报》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分会理事,中国真空学会纳米与表面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烟草学会理事以及《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催化学报》,《科学通报》的审稿人。

18.高 濂

男,1945年10月24日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中国硅酸盐学会结构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刊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编委,中文期刊《无机材料学报》、《硅酸盐学报》、《硅酸盐通报》、《新型技术陶瓷》编委。国家攀登计划“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项目专家委 员,国家“973”项目子项目负责人。 通讯地址:上海市定西路1295号 邮政编码:200050

电话:52412718 传真:52413122 E-mail:liangaoc@online.sh.cn 专利论文

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30余篇。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2项,其中有18项已获授权。 出版专著《纳米陶瓷》、《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及应用》、《纳米粉体的分散及表面改性》、《纳米复相陶瓷》。 项目“纳米氧化物粉体和介孔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获得2002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晶内型氧化物基纳米复相陶瓷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获得2003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李新勇

电子邮箱地址:xyli@dlut.edu.cn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

1.环境催化(光电催化;微波催化;电催化氧化与还原;多相催化等) 2.环境应用材料(纳米材料;高效吸附材料;改性生物填料等 3.纳米材料表面化学物理及谱学特性研究

20.李旦振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1977年8月至1980年8月在厦门大学物理系任教。1980年9月至1983年11月厦 门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83年11月至今在福州大学任教。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

承担过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 1983年以前从事Ⅲ-V族化合物发光性能的研究(中科院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1984年以来一直从事半导体物理、光电阴极、光电材料、半导体器件等研 究工作。近几年来,主要开展纳米材料和半导体光催化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⑴ \直接吸收可见光的新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反应机理(03-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负责;(2)\多孔硅中量子纳米团簇组装材料的研究〈00-02〉\,项目负责,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多孔硅的电 致发光及其电子特性〈96-98〉\,项目负责,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多孔硅的研究〈93-95〉\,项目负责,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 为主要骨干研究人员参加由付贤智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项目等。其中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光催化功能材料及系列产品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国家计委委托福建省计委组织国家验收和鉴定;\固体超强酸型高 效光催化剂和多功能光催化空气净化器\两项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光催化自清洁玻璃和陶瓷\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固体超强酸型高效光催化剂的研究与中试生产技术开发\获2002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固体超强酸光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在 空气净化器中的工业应用\获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并申请了壹项专利。在多孔硅及其组装纳米材料的系列研究中,研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光伏器件和湿敏器件;利用纳米组装技术合成的光催化剂,率先利用微波场助光催化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光催化氧化的量子效率。

21.李 芳 柏

李芳柏,研究员,环境化学专业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副所长。第十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 国环境学会高级会员。研究方向为:污染控制化学。近五年内主持国家基金3项,广东省重点基金2项,广东省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攻关项目4项。共发表论文近 80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41篇,被EI收录论文23篇,论文SCI他引300多次。申请专利8项,获得专利4项。(联系方式: cefbli@soil.gd.cn) 申请的专利

李芳柏、刘同旭。以工业偏钛酸为原料制备高活性二氧化钛溶胶的方法,申请号:200510037505 (JP2006-128386) 李芳柏、刘同旭。The Method for Producing High-Active Hydrosol by Using Metatitanate as Precursor (USA No.16319B);

李芳柏、刘同旭。一种可见光敏化的锐钛矿型二氧化钛溶胶制备方法,申请号:200410077615 李芳柏。具有可见光活性的光催化杀菌农药及其用途,申请号:02114732

李芳柏、侯梅芳。一种具有光催化组件的室内空气净化器,专利号:01258706.0。

22.刘平

性别: 男 学术专长: 光催化材料与应用研究 工作单位: 福州大学 电话: 0591-3731234-8501 传真: 0591-3773729 E-mail: iuping8501@hotmail.com\邮编: 350002 联系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212信箱

23.安太成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办公电话: 020-85291501,E-mail:antc99@gig.ac.cn or antc99@163.com

1972年7月生,现任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6年西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毕业,2002年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水和大气中有机污染与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开 展环境光化学降解毒害有机物动力学及其降解机理的研究以及一系列环境中持久性和挥发性毒害有机物的光催化和环境光化学降解的模拟实验。目前主要从事新型高 效光催化剂的研制及其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在环境矿物界面的光催化降解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联合主持广东省“十五”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项,曾主持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及国家及省级 重点实验室基金2项, 参加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院重要知识创新项目、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环保局科学技术基金等。在环境分析、环境中有机物污染机 理及其控制技术,特别是光催化技术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3项), 实用新型专利4项(已授权3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 EI收录论文近20篇)。曾获得 “甘肃省校园十大科技新星”,“甘肃省三好学生”和“南粤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优秀奖学金及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学术论文一等奖。

目前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业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环保专家库专家,国际化学工业学会特邀会员,新加坡材料 研究学会会员,《功能材料信息》杂志通讯员等。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并被国际学术刊物《Research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聘为国际编委(ASSOCIATE-EDITORS)。

24.吕功煊

电话/传真0931-8277837,电子邮件:gxlu@ns.lzb.ac.cn。

(1964-)男,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研究员,博士,博导,精细石油化工国家工程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多相催化、能源与环境催化研究,研究方向:氢能、光电化 学、环境催化。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近80篇。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五)。近年主持的科研项目:(1)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甲烷水合物中甲烷C-H键的活化;(2)973项目:氢能的规模制备与相关燃料电池技术-低碳烃催化制氢;(3)中科院重点项目:纳米半 导体光电化学研究-新型光催化剂及反应体系研究;(4)国家经贸委高技术重大项目:纳米材料应用于降低卷烟有害成分的研究;(5)委托任务:用于室内空气 污染物消除的光催化空气净化器;(6)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自油气资源制氢的新反应研究;(7)中科院领域前沿项目:光催化模拟酶反应的研究。在 Langmuir、Appl Catal B、J Mol Catal、Int J Hydrogen Energy、J Power Source 和Fuel&Energy、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80篇。

25.李和兴

男, 1963.7 出生, 博士、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现任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物理化学学科点 (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 带头人,上海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兼物理化学专业委员

会副主任,中国太阳能学会理事兼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和全国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化工理事,上 海市稀土学会理事,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及中等学校教师高评委化学学科组组长,同时担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副主编,《太阳能学报》和《太阳能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动力学和多相催化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教师奖励计划、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等 20 多项科研项目,并参加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 973 计划的研究 。已发表论文 200 多篇,其中在 J. Catal., Chem. Commun., New. J. Chem., Appl. Catal., Chem. Phys. Lett. 等 SCI 源刊物发表论文 80 余篇,被引用 400 多次,申请专利 5 项,出版 专著 1 部,教材 8 部 。应邀 担任 J. Catal., Appl. Catal. 等 8 种国际刊物和《科学通报》等 10 多种国内刊物的审稿工作。

26.付宏刚

男,42岁,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并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1988年调入黑龙江大学化学系工作至今。1997~1999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学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院长,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无机化学学 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功能材料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和部委、省级项目共十六项。主要从事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学科中的材料结构理论研究、半导体纳米材料和介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电性质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批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在J. Phys. Chem.B,Chem. Phys. Lett.,Appl. Catal. A,中国科学等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发表论文总数超过一百篇,论文被引用百余次。六次获得黑龙江省和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出版专著2 部。2002年获得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2004年所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半导体材料的控制合成 与表面组装”获得资助,同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特聘教授、黑龙江省模范教师,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全国 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学科兼职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应用化 学”等三种核心期刊编委等,是J. Am. Chem. Soc.,J. Phys. Chem. B等国际著名期刊的审稿人。

27.熊亚

熊亚(Ya Xiong),男,1961年9月出生,籍贯湖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简历:

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并获得物理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8年出站留校工作,2000年在瑞典Lund 大学化工二系进行访问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省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十多项,参加过多个废水处理工程的技术开发、设备研制和现场调试,具有一定污染治理的实际工作经验,曾经担任多个废水处 理工程的评审专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包括Appl. Environ. Microbiol., Coord. Chem. Rev., Inorg. Chem., Water Res.,Appl. Catal., J.C.S. Dalton Transactions 和Chemosphere 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近40篇,且SCI引用50多次 (扣除自我引用), 拥有专利5项,荣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被多个著名的国内外学术期刊邀请为论文评审人,它们包括Environ. Sci. Technol., Industrial & Engin. Chem. Res., Water Res., J. Hazardous Materials,

Commun. Inorg. Chem.和科学通报等,曾被邀请为Karachi 大学的博士论文评阅人。 现为广州市化工学会的理事,《广州化工》杂志的编委。 办公电话:020-84115556, 020-84110924 E-mail:cesxya@zsu.edu.cn

28.全燮

办公室电话:0411-84706140

电子邮箱地址:quanxie@dlut.edu.cn 主要学历及工作经历: 学历:

1978.09~1982.07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

1983.09~1986.07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986.06 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

1998.03~2000.11 奥地利格拉兹大学化学研究所博士 工作简历:

1986.07~现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生命学院教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其中:

1992.10~1994.01 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赴奥地利格拉兹技术大学研修环境化学 1997.10~1997.12 赴英国牛津HR WALLINGFORD 水利研究所合作研究

1998.08~1999.01 奥地利格拉兹技术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合作研究,客座研究员 1999.08~2000.01 奥地利格拉兹技术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000.07~2000.08 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GSF)合作研究 2002.02~2002.04 香港科技大学化工系客座研究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学术兼职:

环境与生命学院院长;国家863计划“水污染控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际水协会(IWA)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副理事长,城市与工业 废水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环境科学学报”,“环境与安全学报”,“海洋环境科学”,“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编委;“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Process Biochemistry”,“Biotechnology Process”,\中国科学(B辑)”,“化工学报”等杂志审稿人。

Commun. Inorg. Chem.和科学通报等,曾被邀请为Karachi 大学的博士论文评阅人。 现为广州市化工学会的理事,《广州化工》杂志的编委。 办公电话:020-84115556, 020-84110924 E-mail:cesxya@zsu.edu.cn

28.全燮

办公室电话:0411-84706140

电子邮箱地址:quanxie@dlut.edu.cn 主要学历及工作经历: 学历:

1978.09~1982.07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

1983.09~1986.07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986.06 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

1998.03~2000.11 奥地利格拉兹大学化学研究所博士 工作简历:

1986.07~现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生命学院教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其中:

1992.10~1994.01 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赴奥地利格拉兹技术大学研修环境化学 1997.10~1997.12 赴英国牛津HR WALLINGFORD 水利研究所合作研究

1998.08~1999.01 奥地利格拉兹技术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合作研究,客座研究员 1999.08~2000.01 奥地利格拉兹技术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000.07~2000.08 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GSF)合作研究 2002.02~2002.04 香港科技大学化工系客座研究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学术兼职:

环境与生命学院院长;国家863计划“水污染控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际水协会(IWA)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副理事长,城市与工业 废水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环境科学学报”,“环境与安全学报”,“海洋环境科学”,“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编委;“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Process Biochemistry”,“Biotechnology Process”,\中国科学(B辑)”,“化工学报”等杂志审稿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26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