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更新时间:2024-01-14 04: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15、水变咸了 (实验课) 课 时 1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 教具 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烧杯、食盐、白糖、面粉、黏土、粉笔末、高锰酸钾。 教法:实验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食盐水:学生猜猜杯子里是什么东西? 2、请观察自己带来的食盐,看看它是什么样子? 3、如果把食盐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把盐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 1、教师谈话:食盐放进水里,我们知道水就变咸了。针对水变咸了的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2、讨论归纳 “食盐哪去了”,“食盐在水中是怎样变得看不见的”。 3、设计试验,记录现象 (此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及溶解过程,对于“食盐在水中是怎样变得看不见的”这一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用高锰酸钾实验看得比较清楚。但应该让学生注意安全,防止高锰酸钾溅进眼睛里。) 4、小组汇报,交流: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5、教师小结: 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变成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那么其它物体放到水里又会怎样呢? 活动二:其他物体放到水里会怎样? 分工合作,探究结果:(此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有的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还有的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像黏 观察自己带来的食盐 讨论归纳 设计试验,记录现象 小组汇报,交流 分工合作,探究结果 土、粉笔末等,在水中虽然也发生变化,但静置一段时间又在水底形成沉淀,就不是溶解。) 活动三:在水中不断加入食盐有什么发现? 1、教师谈话: 如果我们在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2、学生讨论猜测:A、食盐会继续溶解。B、食盐不会继续溶解。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此活动是让学生认识溶解的饱和现象: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在水中加入食盐后,开始溶解得快,后来越来越慢,达到饱和后,如果再加入食盐,就不会继续溶解。对于这一现象,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解决方式。可查资料,问他人,网上查找皆可。) 4、小组交流汇报。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认识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三)自由活动,自我评价: 谈话:大家这一节课观察得非常仔细,表现很好,发现了水溶解物体的许多秘密,有了很多收获。下面请各小组同学一起根据这节课实际情况,评价自己及本组同学的表现。 学生自我评价:(评价主题,教师可以利用教课书中的评价项目,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计划灵活安排。) 拓展活动:课后,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讨论猜测 学生实验 小组交流汇报 自由活动,自我评价 拓展活动 板 书 设 计 15、水变咸了 粉笔末、黏土、面粉——不溶解,会沉淀到水底。 小苏打、盐、糖——溶解 学 生 达 标 情 况 班 级 5、2 上 课 人 数 28 达 标 人 数 27 达 标 率 93% 矫 正 后 达 标率 97% 教 后 记 至于溶解还是不溶解,这节课没有完全搞明白也没有关系,当疑问存在于学生头脑中时,那也是他们热爱科学的开始。准确答案在的过程中终究是会知道的,而能力却是从小时候开始培养的,所以,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成长,将是我在科学教学中的追求。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16 蜡烛的变化(实验课) 课 时 1 1、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蜡烛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3、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知道物质变化的两种形态 教具 知道物质变化的两种形态 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等。 教法:实验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二:我们来观察蜡烛的变化。 1、讨论:点燃蜡烛或切割蜡烛,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开展新的探究活动。 2、布置探究任务:观察蜡烛的变化。可采用学生先讨论后实验的方法进行。 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探究,可以采用碾碎、切割、弯折的方法改变蜡烛的形态;通过点燃蜡烛的方法使之产生新的物质---烟。教师及时提示学生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学生分发观察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 物体名称 实验方法 现象 蜡烛 点燃 熔化 ?? 学生结合探究活动,填写记录表。 3、学生交流探究结果 活动三: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 在学生明确了物质的变化分为两大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 提示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学生讨论 观察蜡烛的变化 学生结合探究活动,填写记录表 学生交流探究结果 学生思考 教科书展示了六种物质变化的图片,分别是:纸、小麦、铁、木条、醋、鸡蛋和面粉。 讨论交流:如通过折叠的方法改变纸的形态;通过点燃纸的方法使之产生新的物质;通过研磨小麦的方法改变小麦的形态;通过把鸡蛋放入醋中的方法使之产生新的物质等等。学生在探究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各种物质变化的情景图片,以丰富学生的感知,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探究的基础上,学生相互交流,并思考:以上的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学生交流、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予以补充,以丰富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自由活动:做面塑或泥塑。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制作。制作结束时,要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互相切磋更多的制作方法和制作技巧。 拓展活动:课后探究问题: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改变物质的形态或使其产生新的物质。我们去找一找,试着做一做。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观察,巩固已有的知识,丰富认识。 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制作 拓展活动 板 书 设 计 16 蜡烛的变化 形态变化:食盐溶解、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蜡烛、木块燃烧 学 生 达 标 情 况 班 级 5、2 上 课 人 数 28 达 标 人 数 27 达 标 率 93% 矫 正 后 达 标率 97% 教师在实验前的指导上,充分挖掘了学生已有的对观教 后 记 察实验的一些经验、技巧,从而让学生在一次观察实验中就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体味,就能对实验中的产生现象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17、食盐和水泥 (实验课) 课 时 1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 2、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学生准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等。 2、教师准备:铁架台、酒精灯、水泥块等。 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 教具 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教法:实验课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探究引入:教师出示食盐和水泥探究活动: 本课只有一个活动: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一)先观察食盐的变化。 1、让学生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后,汇报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2、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观察食盐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学生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小组观察讨论,汇报结果。 (二)观察水泥的变化。 1、让学生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会发生什么变化? 2、教师:同学们,食盐加水搅拌可以变成食盐水,食盐水加热又可以析出食盐。那么,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 3、分组讨论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验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如下表)。 二、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 1、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出示教科书提供的三组物质变化示意图。先观察第一幅图:按箭头方向观察水有哪些变化? 。(水——水蒸气——雨或冰——水) 2、观察第二幅图:按箭头方向观察玻璃有哪些变化? 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学生做题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后 分组讨论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观察第二幅图

汇报结果:(碎玻璃——玻璃融化炉——玻璃制品) (图片与图片之间分别用箭头相连,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到水和玻璃也可以像食盐那样,改变形态后还可以恢复原状。) 3、观察第三幅图: 本组图片包括五种物质的变化。分别让学生观察从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提出问题:这些物质的变化与前两幅图片的变化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三、归纳。 1、讨论前面所有物质的变化,看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几大类?怎样分?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结论:像食盐、水和玻璃等物质发生变化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恢复原状的,这种变化叫可逆变化:像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发生变化后就不能恢复原状了,这种变化叫不可逆变化。 3、让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例子。 自由活动:根据课本提供的步骤,自制胶水。在自制胶水的过程中,分别观察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物质的变化,以加深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拓展活动: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汇报结果 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自由活动 拓展活动 板 书 设 计 17、食盐和水泥 可逆变化:食盐、水、玻璃等物质的变化。 不可逆变化:水泥遇水结成冰,花生到花生油,种子发芽,西瓜到西瓜汁,泥土到砖块,树加工成椅子等。 学 生 达 标 情 况 班 级 5、2 上 课 人 数 28 达 标 人 数 27 达 标 率 93% 矫 正 后 达 标率 97% 教 后 记 由于本课的实验品,学生比较熟悉,所以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18.铁生锈 (实验课) 课 时 1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铁生锈的资料;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认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了解各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引导他们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具 了解金属生锈的利与弊 杯子或瓶子、钉子、图片、网上查到的资料 教法:实验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两枚铁钉,一枚有光泽,一枚已经生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认识铁生锈这种现象。 二、活动过程 (一)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提问:“生活中在哪里见过铁生锈现象。”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展开新的探究活动 2、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原来的猜想与假设。 3、各小组将自己做实验的材料和实验记录都带到课堂上来。先小组交流观察钉子的生锈情况,相互之间进行补充,然后再阐述自己的探究结论。(教师提示学生把实验现象与实验条件结合起来思考。) 铁钉生锈情况实验记录表 铁钉所在的环境 水中 一半空气一半水 空气中 油 醋中 盐水 小苏打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认识铁生锈这种现象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 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与交流,然后小组选派代表来回答, ?? 一周后的生锈情况 我的结论 4、通过全班交流,最终认识到:铁生锈所需要的条件主要是水、空气、和酸、碱、盐。 (二)防止铁生锈 1、小组讨论:铁生锈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2、说一说铁在哪些环境下不容易生锈。学生可根据教科书提供的四种物质的图片,分别是轴承、脸盆、自行车、铅笔盒,认识到给轴承涂油、脸盆加瓷、车圈镀铬、铅笔盒涂油漆的方法防止生锈。(在百度网中查如何防止铁生锈可知道更多资料)教师可提供图片或视频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认识。 3、找一找校园中铁生锈的地方,比如校园里的篮球架、国旗竿、双杠、宣传栏、花坛的护栏、电铃、大铁门等,并讨论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三、拓展活动: 让学生到网上“查找资料,了解金属生锈的利与弊。”提示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其他金属的生锈情况,并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生锈的利与弊,把探究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对金属生锈的认识。 先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小组讨论 找一找校园中铁生锈的地方 拓展活动 板 书 设 计 18.铁生锈 容易生锈的环境:潮湿、酸、碱、盐 不容易生锈的环境:油、空气 学 生 达 标 情 况 班 级 5、2 上 课 人 数 28 达 标 人 数 27 达 标 率 93% 矫 正 后 达 标率 97%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教 后 记 实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不仅通过自主探究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培养了动手能力;还能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了解了更多相关的信息,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启发式谈话、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21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