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知识点总 

更新时间:2023-09-22 10:34:01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交换原理知识点总结

3个大题50分,选择题20分,填空题20分,判断题10分。

具体的内容还是根据老师上课讲的知识点,对着书本复习,这里只是总结了第1,2,3,5,7章的一部分知识点,第9章等老师讲完了自己复习吧,注意第9章有一个大题。这里总结的知识点老师不一定就会考,大家就当做个参考吧。有其他遗漏的大家就请看书和PPT吧。 第一章(选择题,填空题20-30分):

1.电信网的特点:速率恒定且单一;语音对丢失不敏感;语音对实时性要求较高;语音具有连续性;

终端设备一般置于用户处,故将终端设备与交换设备之间的连接线叫做用户线,而将交换设备与交换设备的连接线叫做中继线。

2.网络拓扑结构:全网状形,部分网状,星形,树形,复合型,链形,环形,总线形 3.电信网的组成:

从逻辑结构上:电信网是由节点,链路和端点以及信令(协议)组成的。

从电信网功能结构上:完善的电信网则是由核心交换网,传输承载网,终端设备以及支撑系统组成的。

交换网和传输承载网是电信网的基础网;支撑系统是电信网的辅助网; 电信网络框架结构(电信网分类):基础网,支撑网和业务网 4.电信网各子网的功能 辅助网:

管理网:整个电信网络的控制管理 智能网:提供大量的智能业务

数字同步网:保证网络设备的时钟同步 信令网:控制传输信令的通道 基础网:

交换网:完成数据和话路的交换 传输承载网:保证传输快速准确

5.支撑网:为保证业务网正常运行,增强网络功能,提高全网的服务质量而设计的传递控制监测信号及信令信号的网络。

现代电信网包括3个支撑网:信令网,同步网,电信管理网 6.信令网:信令是完成通信网的信号控制和接续过程的指令。 信令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按照信令的传送区域划分,划分为用户线信令和局间信令 1、用户线信令是用户终端设备和交换机之间传送的信号。

2、局间信令是在交换机之间,或交换机与网管中心、数据库之间传送的信令。 二:按照信令传送通路与话路之间的关系,划分为随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 1. 随路信令(NO.1)

随路信令是指用传送话路的通路来传送与该话路有关的各种信令,或传送信令的通路与话路之间有固定的关系。

2. 公共信道信令(NO.7)

公共信道信令是指传送信令的通道和传送话音的通道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是完全分开的,有单独用来传送信令的通道,在一条双向的信令通道上,可传送上千条电路的信令消息。 7.电话网结构

一:长途电话网:

DC1构成长途两级网的高平网(省际平面);DC2构成长途网的低平面网(省内平面)。

然后逐步向无级网和动态无级网过渡。

以各级交换中心为汇接局,汇接局负责汇接的范围称为汇接区。

DC1为省(自治区、直辖市)长途交换中心,其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际长途来去话务和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

DC1之间以基干路由网状相连。 DC2是本地网的长途终端交换中心,其职能主要是汇接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 二:本地电话网

本地电话网的定义:指在同一个长途编号区范围以内的所有交换设备,传输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组成的电话网络

本地网的交换中心及职能:

1.端局通过用户线与用户相连,它的职能是负责疏通本局用户的发话和来话话务。 2.汇接局与所管辖的端局相连,以疏通这些端局间的话务;汇接局还与其他汇接局相连,疏通不同汇接区端局间的话务;根据需要,汇接局还可与长途交换中心相连,用来疏通本汇接区内的长途转话话务。

3.支局,经用户线与用户相连,但其中继线只有一个方向,即到所隶属的端局,用来疏通本支局用户的发话和来话话务。支局就是端局的一部分,装到离端局比较远的用户集中点去,达到缩短用户线的目的。

8.本地网中远端模块,其目的都是为了集中用户线的话务量,提高线路设备的利用率和降低线路设备的成本。

9.*我国电话网的结构和编号计划

(1)本地电话号码:在同一本地网范围内的用户之间相互呼叫时拨统一的本地用户号码。如果呼叫的是固定电话用户。 局号+用户号码;以本地7位号码为例,应拨打PQRABCD,其中PQR为局号,ABCD为局内用户号。

局号可以是1位(用P表示),2位(用PQ表示),3位(用PQR表示),4位(用PQRS表示);用户号是4位(用ABCD表示,AB是百号),所以本地电话号码的长度最长为8位。

例如:26778800 2677是局号;8800是用户号码; 该用户号码中 88百号,范围可以是从00~99; 00基本位,范围也是00~99;

(2)国内长途呼叫:国内长途呼叫是发生在不同本地网电话用户之间的呼叫。如呼叫固定电话网的用户,则需在本地电话号码前加拨长途字冠‘0’和长途区号,其号码方案为 0+长途区号+本地电话号码

假设某用户的所在地的区号为3则进行长途呼叫时应拨“0 xlx2x3 PQRABCD” 例如:0+731+8421888

(3)国际长途呼叫: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电话通信,需要两个或更多的国家通信网的配合完成。 国际自动拨号程序为:

00+国家号码+长途区号+本地电话号码

其中 ‘00’为国际长途字冠,国家号码采用不等位编号制度,由1-3位组成。 假设某个国家号码为2位,进行国际呼叫时应拨 00 I1I2 xIx2x3 PQABCD 例如: 00+86+755+26778055

10.电信网发展的总趋势: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宽带化和个人化。

第二章(有一大题,选择,填空 共20分): 1.现代通信网中采用的交换方式主要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的优点:实时性好,传输时延很小,特别适合像语音通信之类的实时通信场合; 缺点:电路利用率低,电路建立时间长,不适用于突发性强的数据通信; 报文交换的优点:不需要事先建立物理线路,不必等待收方空闲,发方就可实时发出消息,因此电路利用率高,而且各中间节点交换机还可进行速率和代码转换,同一报文可转发至多个收信站点。

缺点:交换机需配备容量足够大的存储器,网络中传输时延较大,且时延不确定,因此这种交换方式只适合于数据传输,不适合实时交互通信,如语音通信等。

分组交换的优点:可高速传输数据,实时性比报文交换好,能实现交互通信,电路利用率高,传输时延比报文交换小得多,而且所需的存储器容量也比后者小得多; 缺点:节点交换机的处理过程复杂; 帧中继:可靠性比分组交换高,比电路交换低 利用率比分组交换低,比电路交换高

帧中继将网络协议的纠错和控制从网络移至终端系统,它能实现更有效,速度更高的数据通信。

ATM交换:在ATM中,信元是信息传输、复用和交换的基本单位。

每个信元都具有固定的长度,总是53个字节,5个字节是信头,48个字节是信息域 ATM是面向连接的,ATM信元长度小,时延小,实时性好。

2.编码:在PCM32系统中,采用8位码来表示一个样值,最高位是极性码,剩下的7位对应128个量化级。

话音信号的PCM编码的传输速率=8000Hz /s×8=64kb/s 64kb/s是程控数字交换机中基本的交换单位。 人声音的频率范围:国际通信标准制定为300Hz-3400Hz! 3.PCM时分多路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PCM30/32系统的几个主要参数为:

每秒传送8000帧,每帧32个时隙,每个时隙8比特串行码 传送码率为8比特/时隙×32时隙/帧×8000帧/秒=2048kb/s 每一路信号的速率为64kb/s 4.数字交换网络

数字交换网络的基本功能是完成不同复用线之间不同时隙内容的交换 数字交换网络一般由T接线器和S接线器组成

5.T型时分接线器(大题之一)

T接线器的基本功能是完成在同一条复用线(母线)上的不同时隙之间的交换。 即将T接线器中输入复用线上某个时隙的内容交换至输出复用线的指定时隙。

T接线器主要由话音存贮器SM,控制存贮器CM,以及必要的接口电路(如串/并,并/串转换等)组成。

SM和CM都包含若干个存储器单元,其数量等于复用线的复用度。

T接线器可以有两种控制方式:输出控制和输入控制方式。

两种控制方式下,话音存储器SM的写入和读出地址按照不同的方式确定。 (1)输出控制方式:

输出控制方式也叫做顺序写入,控制读出方式。

T接线器的输入线的内容按照顺序写入话音存储器SM的相应单元;

输出复用线某个时隙应读出话音存储器的哪个单元的内容,则由控制存储器的相应单元的内容来决定。

控制存储器的第j个单元存放的内容k,就是输出复用线第j个时隙应读出的话音存储器的地址

(2)输入控制方式

输入控制方式也叫做控制写入,顺序读出。

在采用输入控制方式时, T接线器的输入复用线上某个时隙的内容,应写入话音存储器的哪个单元,由控制存储器相应单元的内容来决定。

输出复用线的某个时隙就依次读出话音存储器SM相应单元的内容,

控制方式都是相对于话音存贮器SM而言的,而控制存贮器CM只有一种控制方式――控制写入,顺序读出方式。

具体的题目参照老师给的作业题 6.空间(S)接线器(大题之一)

S接线器的基本功能:空间(S)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不同复用线之间同一时隙内容的交换,将某条输入复用线上某个时隙的内容交换到指定的输出复用线的同一时隙。 (1)输出控制方式

CM1用来控制第1条输出线的连接,在CM1的第I个存储单元中,存放的内容是时隙I时第1条输出线应该接通的输入线的线号。 CM2用来控制第2条输出线的连接。 CMn用来控制第n条输出线的连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1y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