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

更新时间:2024-03-23 00: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2、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20-2002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3、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4、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5、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05-2002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6、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14-2002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6、《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讲义》

编写:陈子裘 山西省地矿局二一四队总工办 7、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8、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9、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 (1∶500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 GB/T17412.1-1998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 GB/T17412.2-199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 GB/T17412.3-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区域地质图图例( 1 ∶ 50000 )( GB 95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

( DZ/T0131-199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T0130.2-1994 )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

法 ( DZ/T 0130.3-1994 )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和1∶200000化探

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6-1994)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 ( DZ

0130.13-199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12719-1991 )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 ∶ 100000 ~ 1 ∶ 200000 )( DZ/T0096-1994 )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 ∶ 25000 ~ 1 ∶ 50000 )( DZ/T0097-1994 ) 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 1∶200000 )(DZ/T0063-1993)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 DZ0238-2004 )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2004 )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DZ/T0245-2004 )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40-2004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T0241-200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 GB/T14839-1993 )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1 ∶ 200000 )( GB /T14496-1993 )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 DZ/T0075-1993 )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1 ∶ 50000 )( DZ/T0011-91 )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DZ/T0167-2006 )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DZ/T0248-2006 )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94 )

一、中国地质调查局

1、TC 深度一般不超过3m,底宽≥0.6m。探槽 Prospecting trench 为了揭露基岩而在地表施工的一种槽状工程,其深度一般不超过3m,底宽≥0.6m。探槽主要用于观察地质现象和采取岩矿样品。 2、应用碳素或2H铅笔。图形、重要数据着墨。 3、剖面测线方位和坡角:前后读数≤3°内取平均值。 4、勘探线的端点要埋设水泥桩。

5、地质填图:现场标注点位,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的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6、实际材料图:未折迭、无皱纹、无缺损。

7、钻孔地质编录:岩心人为拉长现象。>10cm的岩心和>5cm的矿心编号。

8、化探-野外检查5%,室内检查10%。

样品:相对偏差(RE%)

RE%=〔C1-C2/(C1+C2)/2〕×100% 重复采样要求:合格样品>70%, 表 重复采样监控质量参数

含量范围 <3×检出限含量 >3×检出限含量 9、岩矿鉴定标本

采样目的:研究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共生组合,岩石矿物的变质蚀变现象。确定岩石名称。 10、钻孔简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1)、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编录

钻进过程中孔内涌水、漏水、孔壁跨塌、掉块、涌砂、消耗量、清洗液颜色变化、水温变化、缩径、钻具自动下落的准确孔深等情况。钻孔涌水时,要及时通知水文地质人员,必要时停钻观测。漏水时,根据孔口的返水情况结合送入孔内的泵量,用目测法估算漏失情况并做好记录,漏失情况分为部分漏失(漏失量大于三分之一以上)、全部漏失。若全部漏失时,则应记录送入孔内的泵量(m3/min)。 (2)、工程地质编录

a、裂隙与岩心的轴夹角、裂隙宽度、充填程度、充填物成分、地下水活动形迹、裂隙面的粗糙程度、有无擦痕等。 b、裂隙统计可采用线裂隙率法,即

重复采样监控要求(RE%) 66.6-85 50-66.6

线裂隙率(条/米)=该段岩心裂隙条数(条)/该段岩心长(米)。 C、岩心上出现的溶孔、溶洞的大小、溶蚀深度、个数。

D、风化情况:强风化带:岩心全部褪色、易碎,大部分母岩结构被破坏,多数矿物粘土化,裂隙面上地下水活动形迹明显,如沉淀物、水垢等,岩心多呈碎屑状、角砾状、渗土状、砂状、粉状。 弱风化带:岩石部分褪色,或颜色变浅,母岩结构基本清晰可见,岩心易机械破碎,多呈块状,少量碎块状、柱状。 E、岩石质量指标的计算 RQD(%)=LP/LT×100%。

LP:某岩组大于10cm完整岩心长度之和(m)。 LT:某岩组钻进总进尺(m)。

F、根据RQD值的高低,划分岩石质量等级,评价岩石的完整性。 岩石质量等级表

等级 Ⅰ Ⅱ Ⅲ Ⅳ Ⅴ G、岩心块度划分:

长柱状>20cm,柱状10-20cm,块状10-5cm,碎块状5-2cm,碎屑状

RQD(%) 90-100 75-90 50-75 25-50 <25 岩石质量描述 极好的(优) 好的(良) 不好的(中等) 劣的(差) 极劣的(坏) 岩体完整性评价 岩体完整 岩体较完整 岩体中等完整 岩体完整性差 岩体破碎 <2cm

11、坑道简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 (1)、水文地质编录

根据围岩的透水性,划分不同岩性段的干燥区、潮湿区、滴水区、淋水区。

坑道内集中出水点、断层破碎带、裂隙涌水的特征及导水性,记录内容见表1

用堰测法和容积法在坑口观测坑道总流量,并在坑内观测不同岩段的流量,同时记录描述水温、气温、水的物理性质。

表1 坑道掘进中地下水动态观测记录表

时 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堰高 涌水量 流量 (mm) (kg/s) 温度(C°) 气温 水温 坑道深度(m) 沿脉 穿脉 特殊水文工程地质现象及动态变化 观测记录员签名 记录人: 日期: 检查人: 日期: (2)、工程地质编录

根据岩石的稳定性,划分出断层破碎带、破(碎)裂岩带、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风化带、微风化带等。

注意观察记录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形态特征及组合关系,坑道顶拱及两壁的岩体稳定情况,如冒顶、片帮、掉块、跨塌、底鼓、挤压、箱木下沉、倾斜、变形、断裂、支护段的距离、岩性等。

在坑道不同深度、不同岩性的壁或掌子面上座线裂隙率或面积裂隙率统计,同时描述裂隙特征。详见表2 12、矿区环境地质调查

主要内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活动性,放射性物质(铀 )、有毒物质(砷、汞 )、有害气体(瓦斯 )等的背景值及对空气、水、地面的污染现状。

环境地质评估:通过调查,评估确定矿区地质环境类型。

矿区地质环境类型,按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矿床开采可能引起的变化分为:A、B、C三类。

A类: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矿区附近无污染源,地表、地下水水质良好(Ⅱ、Ⅲ)(说明Ⅱ、Ⅲ的标准),矿石和废石不易分解出有害组分。

B类: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采矿可产生局部地表变形,但对地质环境破坏不大,区内无重大的污染源,无热害,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较好(不低于Ⅲ类),矿坑排水对附近水体有一定污染;矿石和废石 C类: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不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因

采矿可带来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如地面塌陷,山体开裂失稳,井泉干涸,有热害或矿坑排水,以及矿石、废石有害组分的分解易造成附近水体的污染,水体的水质超过Ⅲ类标准。 人文环境调查:

调查矿区及工作区是否位于旅游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矿产勘查、开发是否会对人文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及破坏程度,为合理制定勘查开发方案提供资料。

表2 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记录表

坑道编号 所在位置 垮塌及支护 调查日期 断层带性质 年 月 日 岩石裂隙 备注 坑口座标 X: Y: Z: 地面附近水文地质情况 自 年 月 日 施工期间 断面尺寸(m) 至 年 月 日 方位、坡度和深岩层层位及岩石水文地质分带 出水情况 度(m) 性质 编录人: 日期: 检查人: 日期:

二、地球化学勘查分册

1地球化学勘查参数技术符号

CO:背景值 CV:变化系数 SO:标准离差 δ:对数标准离差 AC:异常衬度 Ad:异常规模 Cmax;异常极大值 Aa;异常面积 Ai:异常强度 T:异常下限 Ca:异常值 P:报出率 QRA:分析合格率 DL:检出限 Ss:灵敏度 FAR:基本分析结果 CAR:检查分析结果

矿致异常:与矿化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 非矿异常:与矿化无关的地球化学异常

假异常:由人为影响(如分析、样品混乱、污染等)而造成的,实地并不存在的异常。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描述地球化学异常的强度、范围、形态、规模、分带、元素组合等各种参数和要素的总称。 异常规模:表征异常面积大小与强度的综合性参数。

面金属量:异常范围内,各异常点 的元素剩余含量(测定含量减去背景值)的平均值与异常面积的乘积(以平方米百分率表示)。 异常强度:异常含量的高低或异常含量超过背景值的程度。可以用异常的峰值、平均值、衬度等表示。

异常衬度:异常内元素平均含量与背景值之比。

采样布局:一个勘查区的采样密度、采样点的分布、采样位置和部位等的总称。

采样部位:采样点所处的地质、地貌、地物等具体特征位置(如水系沉积物采样中的河漫滩,土壤采样中的山脊等)。

采样密度:单位面积上所采集的样品数。通常用点/km2表示。 采样方法:样品的采集方式和技术。

采样层位:样品在土壤剖面中所处位置。即采自相当于发育完善土壤剖面中的有机层、淋积层、母质层中的某一层。

重复采样误差:同一采样点上两次或多次采样所得元素含量或其它地球化学特征值(排除分析偏差与地球化学变差后)之间的偏差。 化探分析合格率(合格率):指一个图幅或一批分析批次被分析样品(元素)中符号化探分析质量监控标准的分析数据(样品)占全部分

析数据(样品)的百分比率。

化探分析报出率(报出率):指在一个区域化探图幅中能报出(测定出)某元素检出限含量及其以上的数据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百分比率。

对数偏差:化探样品分析中,用于监控的地球化学标准样的测定值和该标样的标准值(推荐值)分别取对数后的差值。

异常解释:综合异常地段各种有关资料,并与已知矿或其它研究对象异常特征进行对比,对引起异常的原因所做的说明。

异常分类:根据异常特征、异常所处地质地理环境以及异常成因,为了不同目的对异常所进行的归并划分。

异常评序:根据异常特征,异常所处地质环境以及其它指标等,采用定性或定量参数对异常远景优劣所做的排序。

异常评价:根据异常的解释结果,对异常的远景和意义所做的评估。 实际材料图:包括:测地工作控制点,基线网、基测线闭合方向、闭合差、固定标志、编号,各种测线,剖面线及其点、线号,化探测网(规则或不规则),基、测线、检查线、专门剖面,观测点、采用点、重复采样点,固定标志及编号,原始数据;化探特殊工作座标位置,异常查证工程位置及他们的编号;主要地质工程及编号;简要的地理要素、地理座标。如内容过多可将测地工作和化探工作分别编制实际材料图。

原始数据图:将某种指标(包括元素)的分析数据标在图内相应的点位或网格中绘制而成。

2固体矿产预查和普查中物探化探遥感

工作要求DD2002-03

1、物化探普遍原则

山地工程布置前,应完成物化探剖面测量。 钻探工程布置前,应完成物化探精测剖面。 目标:大型、特大型矿和矿集区。 主方法为面积工作,辅助方法为剖面工作。

应杜绝各专业间不及时沟通、不及时提供成果、异常验证后不共同再解释。

2、物化探工作的立项和设计

明确物化探工作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量、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提交成果等。

均应重点、明确列举工区布置依据(含范围、网度、测线方向等)、方法和技术条件(含数据处理和反演)选择依据、执行何种技术规范及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或与规范不一致的技术指标和祥述资料解释推断方法与要求,其中工区布置依据(地质和物化探的)应反应在工区布置图上。均应进行正规审查。

设计中应明确提供区内地层、岩体和构造推断成果的具体要求。 精测剖面上布置的电法应选择电测深方式。

(1)、凡查证异常的预查和普查钻孔、巷道原则上应开展地下物化探工作。孔中见矿时采用井中充电法。所有孔中均应进行井中原生晕测量。

异常的定性解释应采用GIS技术,由找矿前景的异常,必须进行现场踏勘。

凡推断由直接和间接找矿意义的中大比例尺物探异常,均应采用定量反演方法。

3、三级异常查证-有无异常源

凡推断有找矿前景的异常,原则上均应进行三级查证。 三级查证的核心要求是找到给异常定性的依据(异常中心部位的物性数据、异常源区的化探样品测试数据等),也就是找到异常源和了解有无矿化显示。为此,要在推断的异常源区多采集物性标本和化探样品。

充分考虑异常的展布特点、定位误差、异常与异常源的空间关系或异常相对于异常源的位移。灵活选择野外测线的布置方案-可用规则网,也可用非规则网和剖面,追索异常源。

要考虑化探异常可能存在的水平位移和航磁异常存在的定位误差以及物化探需要测至正常场等需要,查证的范围应大于异常分布区。

若一次三级查证未找到异常源,原则上应再次查证,直至找到异常源。除非异常源是隐伏的,或据第一次查证资料,认为异常区找矿前景小。

4、二级异常查证:-异常源是否为矿体

应在三级异常查证的基础上进行。 测区范围应大于待查异常。

二级异常查证后应提高异常定性的可靠性,推断解释以直接找矿为主,也要兼顾间接找矿。异常解释推断的重点是判断有无比地表已见矿(化)体规模更大的隐伏矿(化)体(主矿体),重视可能由隐伏矿体引起的低缓异常。

若再次推断异常由矿(化)体引起,物探资料要进行全面定量反演。

依据定性、定量反演结果,提出工程验证的具体建议和依据。验证工程应首先布置在两类地段:

推断的主矿体上。推断的浅埋深矿体上。

对推断的矿致异常依据定性、定量反演数据,参与估算预测的资源量。

需布孔验证时,应测制精测剖面。 5、一级异常查证-(查证矿化体规模等?)

动用钻探工程的一级异常查证,应在二级查证的基础上进行。 验证孔位、孔深、孔斜要依据物化反演结果由物化和地质人员一起确定。

再解释工作:无论见矿与否,钻遇还是未钻遇异常源,均应进行再解释工作。若见矿化应判断所见矿化体是否与实测异常完全对应,其深部与旁侧有无另外的矿化体?若未见矿化,应判断孔中所见地质体可否与实测异常完全对应?若未见异常源,则应判断失误的原因。总之,应定量的评价工程中所见地质体与实测异常的关系。不见异常源时,应分析原因,力争对异常有新的、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钻遇矿化时,应投入地下物化探工作探测井底、井旁盲矿体、判断矿体产状、延展情况和对矿体进行三定。

当未钻遇异常源时,更应投入物化探工作,帮助分析失误的原因,并为再次验证提供确切的定孔位、孔深、孔斜的依据。

当不见矿或见矿情况不好时,切忌一孔定乾坤,要依据再解释结果和矿化的不均匀性特点,决定是否继续验证。

6、定性解释:重点是筛选有直接或间接找矿意义的异常。 7、报告编写要求:

重点写与异常及其推断成果有关内容。

报告中异常解释部分的重点应是提供的直接和间接找矿成果及其依据和可靠性评价,特别是关于找矿中关键地质问题的解释推断。 报告中应明确表示哪些是本次工作的新成果。推断成果均应图示。

3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000)

DZ/T 0011-1991

1、普查:进一步缩小寻找目的物的靶区,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等。

2、详查或异常查证:查明异常和矿体的空间关系,以便为山地工程的定位提供依据。 3、设计书的编写:

a:工作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与工作量。 B:测区的概况:测区的地理景观、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点。前人工作及研究程度等。

C: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包括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及方法试验结果、样品中测定元素的选择及元素分析方法的选用、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野外采样及元素测定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检查、质量监控方法等。

D:提交成果的内容与时间:包括计划上交的报告、图件等资料,提交时间等。

E: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设备、材料计划,经济预算、组织编制和工作进度安排等。

4、岩石测量:一般样品重量150-200g。采样密度(4-12个点)/km2。 5、样品加工:野外、实验室-严禁污染 5、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采样小组的日常自检:当天所采的样品、采样记录卡、采样点位图进行检查。并进行阶段性检查-本阶段所采样品、记录卡和点位图。

大组或工区检查:应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质量检查。

A:方法技术检查: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随同采样小组深入工作现场,全面观察野外采样工作过程,检查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设计。还应深入样品加工组,全面考查样品加工过程,了解样品有无污染和编号混乱现象。

B: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与野外检查。室内检查的工作量应大于总工作量的10%,主要是核对采样点位图、记录卡和样品成分,野外检查包括重复取样在内应占总工作量的5%,抽取一些采样点实

地核对取样部位、定点误差、记录内容等。

关于野外采样、样品加工及原始资料的质量评定参阅附录c。 6、测定元素的选择及元素测定的技术要求

元素测定的检出限要求:检出限XL,一种分析方法在合理的置信度下,能检出与背景或空白值相区别的最小测量值。

报出率要求:报出率P%是指实验室能报出元素含量数据的样品数占送样总数的百分数。要求≥80%。

准确度和精密度:参考第70页。 一级标样、二级标样、重份分析样:

n次实测的平均值与该GSD表样的推荐值之间的对数偏差(⊿㏒C)或他们之间的相对误差(RE%)。n次测定的相对标准离差(RSD)

为了有重点的监控元素的分析质量,实验室可以再选择若干种主要监控元素并根据本省二级表样选择四个在元素含量范围及基体组成均为合适的二级标样进行质量监控。每一大批测定完成后,应将数据送交质量管理人员,对每一小批中插入的四个二级标样及四个重份分析(内部检查)样进行统计计算,及时绘制日常质量监控图。

微量金的测定:参考75页。 6、图件编绘 参考76页

采样点位图 原始数据图 地球化学图 解释推断图

图名中元素一般用汉字 7、异常的评价和查证 参考80页

评价:主要应包括:异常下限的确定,异常面积、强度和规模的评价及度量方法;异常的组分特征;异常元素的分带性;异常各元素间的比值等。

异常检查。 8、成果报告的编写

a、序言:工作的目的、任务与完成的工作量等 b、工作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本区内地理景观、地质概况、地球化学特征,简述前人完成的地质、化探、物探工作。 C、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主要包括采样布局、采样密度或网度,采样介质、深度和粒度,样品加工方法的选择和确定(包括施工前的方法试验主要成果),野外施工中各环节操作方法概述,野外工作质量的监控、评定等情况。

元素的测定方法、技术与质量:测定元素的选择,分析方法的选用,各主要测定元素达到的检出下限、分析精度、准确度等。

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方法要点,背景值和异常下限以及重要地球化学特征参数的确定方法,推断解释中所采用的统计方法等。 D、成果解释推断

主要结合已取得的各元素的分析数据及其有关图件和表格等资料揭示测区内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分布规律,对发现的认为有价值的异常进行解释推断,对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组分分带和浓度分带进行研究,对元素分布与构造、矿床、矿田、矿带之间关系的研究,结合已有地质、物探资料对化探异常进行综合解释与推断,重要异常查证的成果,对测区成矿远景进行探讨或预测,问题提出与讨论等。 E、结论与建议

对通过化探工作获得的重要找矿信息、元素富集规律、重要异常的矿产潜力估计,通过矿产化探普查取得哪些主要成果,对进一步工作部署、工作方法、找矿方向等提出较具体的方案、意见和建议。 F、报告内容应以化探异常解释推断、异常查证结果和下一步工作建议为重点。

必需的附图:原始数据图(采样点位图、数据图)、地球化学图、解释推断图。

4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DZ/T 0167-2006

1、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参考113页 2、异常查证与异常分类(甲、已、丙、丁)-参考115页 3、化探异常评序 参考91页 4、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 参考145页

5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DZ/T 0248-2006

1、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区域、普查、详查

剖面方式、格子方式 2、设计书编写

设计编写依据:任务书和本技术规程

设计前准备: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全面收集与研究测区及其外围与工作任务有关的前人工作概况和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地形地貌及测绘等方面资料)。实地踏勘(了解工作区自然地理、交通、经济和居民点分布、地质和干扰等情况。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进行方法技术有效性试验研究工作)。 设计书的主要内容:

工作任务(应包括任务及任务来源,起止时间、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及工作量)。

测区工程概况(包括位置、交通、地理景观、以及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工作程度)。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工作方法、技术及其质量要求(包括野外工作、样品测试、室内资料整理、拟定的方法技术、工区测地和测点定位,技术指标及质量检查、质量监控方案等)。 提交成果内容和时间。

经济技术指标(含主要设备、材料计划、经费预算、组织、人员编制,以及工作进度安排等)。

3、区域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参照DZ/T0167-95 4、普查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①、面积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采样布局 样品采集 现场编录 工作质量:

a、方法技术的工作质量检查:质量检查人员深入现场,检查野外采样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设计要求。抽查采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介质、记录内容等。室内抽查总工作量的3-10%,主要核对点位图、野外记录质量、样品介质、样品重量。

B、重复采样:工作量控制在总样品数的3-5%。但检查员由不同人担任。 样品加工

分析元素及技术要求(质量评述) 数据处理

背景值与异常下限的确定:参考148页 ②、剖面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a、采样布局:剖面方向常垂直地层、构造线或异常体,视范围大小布置不同密度的剖面。

B、采样方法与技术:重视样品的代表性、在每个采样点周围一定范围内,选取5-8处同一岩性的新鲜岩块组成一个样品,样重200-300

克。现场编录(对采样点的地质、构造特点进行认真的观察,全面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点线号、采样位置、地层层位、岩石名称、风化程度、矿化、蚀变类型及强度,以及构造-褶皱、断裂特征等)。 当以研究背景为目的时,避免在接触带、蚀变带和有矿化迹象的部位采样,尽量排除矿化的干扰。若以异常检查为目的的岩石采样,要根据找矿地区的特征,布置取样剖面,重视与矿化有关物质的收集,以揭示异常的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

C:样品加工:将样品晒干装箱,填写送样单,送实验室。样品加工前应由专人对样品质量与编号进行复查。全部样品先用无污染的粗、中破碎机破碎至1-2mm粒度,再用无污染细碎机加工至0.076mm(-200目)。通常按点、线顺序号加工。为了防止污染,一批样应将非矿化样品与矿化样品分开加工,先加工非矿化样品,后加工矿化样品。不同类型样品加工完毕应仔细清理。用于岩石粗、中碎加工的颚式破碎机,最好选用由非金属材料作颚板内衬的破碎机,以防粗碎时污染样品。若配备实有困难,也可使用低炭钢颚式破碎机,但必需在岩样加工前进行沾污度实验,确定粗碎方案。

D、分析方法与技术要求:有关岩石剖面样品中多元素分析方法的检出限,暂不作具体规定。但要求采用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必需满足分析数据报出率在80%以上的要求。 测试项目、技术要求、质量监控等

e、分析数据的整理:应分别统计全区内主要地质、构造、岩浆岩等单元中的地球化学参数,即平均值、标准离差、变化系数、以及各元

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 5、详查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①面积岩石测量 采样布局 采样方法 样品性质与重量 采样定位 采样编录 背景样品的采集

②剖面岩石测量(目的是追踪异常源、布置工程,进行深部远景评价。可在地表、探槽、坑道中进行)。

A、采样方法:地表剖面岩石测量(通常按已经确定的剖面位置进行)。 B、样品加工与分析:参照普查。 C、资料的整理: 分析数据质量的评定:

灵敏度(以报出率P衡量,要求报出率不低于90%)。

精密度(用相对标准偏差RSD衡量,总体要求RSD≤40%-25%)。 准确度(以相对偏差RE衡量,要求RE优于±50%-±35%) 背景值与异常下限:通常计算的值比实际值偏高,图解法偏低。 参考160页 指示元素及其分带性 图件的编制:

实际材料图

成果图(平面图、剖面图、综合异常图等) 6、异常的解释与推断

目的:查明异常源,辨别真假异常,分辨矿与非矿异常,推断矿化类型,判别剥蚀程度,推测地下矿体位置,指导工程验证,追踪工业矿体。

异常评价的依据

异常元素和元素组合特征及其含量 异常元素的分带 异常的规模和形态 元素对比值与元素组比值

E、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优选程序 参考153页 F、异常评价方法 异常筛选

异常检查:踏勘检查-异常进一步评价-工程揭露 7、成果报告 参考154页 ①、概况

工作任务来源、目的、任务、完成工作量,工作起止时间,工区交通,自然地理概况,前人的工作概述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等。 ②、工区区域地质、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区域地质、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③、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评述

方法技术有效性试验结果、采样布局、采样密度、方法与技术的特点,样品加工方案和分析方法选择,分析指标的确定(含试验工作的结果),工作质量的监控、质量评述和数据的处理、成图等,要紧扣设计。

④、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地表、坑道、钻孔等不同介质和部位)特征,已知矿体原生异常特征,建立不同级次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等。 ⑤、成果解释推断

异常解释的方法、结果和对异常解释成果可靠性的评价等。 ⑥、结论与建议

总结工作中取得的地球化学认识,重要的找矿信息,方法技术成果等,进一步工作建议。 ⑦、要求

层次分明,文图表一致,内容简明扼要,附图齐全。以异常特征、解释推断、异常查证为重点。立论有据、重点突出。名词、术语、代号、格式符合国家与行业标准。

三、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3908-2002

根据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3、矿产勘查的目的任务

矿产勘查最终目的是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须的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险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4、矿产勘查工作 4.1矿产勘查内容

包括勘查区地质、矿体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综合评价等。

4.1.1勘查区地质

搜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围岩蚀变等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资料。

地层:应划分地层层序、岩性组合、岩相分带,确定含矿层位。对沉积矿床应研究含矿层的岩性组合、物质组成以及沉积环境与成矿关系等。

构造:应对控制或破坏矿床的主要构造进行研究,了解其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先后次序及分布规律等。

岩浆岩:对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应了解或查明其岩类、岩相、岩性、演化特点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

变质岩:对变质矿床应了解或研究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影响因素、相带分布特点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围岩蚀变:应了解或研究矿床的围岩蚀变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2矿体地质

矿体特征:应研究或控制矿体的分布范围、数量、规模、产状、空间位置及形态、相互间关系及氧化带的范围等;研究围岩、夹石的岩性、产状、形态等;研究成矿后断层对矿体的破坏情况,找出矿体的对比标志,使其合理地有依据的连接。

矿石特征:矿石物质组成、矿石质量特征

矿石物质组成:包括矿物组成及主要矿物含量、结构、构造、共生关系、嵌布粒度及其变化和分布特征;应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矿石的蚀变和泥化特征,并研究各类型的性质、分布、所占比例及对加工、选冶性能的影响。

矿石质量特征:包括矿石的化学成分、有用组分、有益和有害组分含量、可回收组份含量、赋存状态、变化及分布特征,依据矿石的工艺性质及当前生产技术条件,划分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不同类型变化规律和所占比例,非金属矿产及固体燃料矿产,可据用途要求选择测定项目,用以确定改矿产的类型、品级。

4.1.3开采技术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研究:调查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确定其汇水边界;查明含(隔)水层的分布、含水性质、构造破坏与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情况,主要构造破碎带、岩溶发育带与风化带的分布及其导水性,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含水性及储水性、与矿层的相对位置、连通其它含水层及地表水体和老窿水的情况,地下水的水头高度、水力坡度、径流场特征与动态变化,地表水体的分布、水文特征、

连通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可能途径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确定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充水方式和途径,建立水文地质模型,结合矿床的可能开拓方案,估算矿坑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以及矿区总涌水量。

调查矿区及相邻地区的供水水源条件,结合矿山排水对矿山供水问题及排供结合的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价,指出矿山供水水源方向。确水地区,应对矿坑涌水的利用价值进行评价。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研究矿床开采区矿体及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岩体结构及其结构面发育程度、组合关系,评价岩体质量,调查影响矿床开采的不良工程地质岩组(风化层、软弱层、构造破碎带)的性质、产状与分布特征,结合矿山工程需要,对露天采矿场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及溶(熔)腔的稳固性做出初步评价,指出可能发生工程地质问题的地质体或不良地段。

环境地质研究:研究区域稳定性,矿区内历次地震活动强度及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老窿的分布范围、充填情况,在可能的情况下,圈定老窿(采空区)界限。查明矿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地热等自然地质作用的分布、活动性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调查矿区内存在的有毒(砷、汞……)、有害(热、瓦斯、游离二氧化硅等)及放射性物质的背景值,对矿床开采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价。

预测矿床蔬干排水影响范围,对影响区内的生产、居民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风景名胜区可能构成的危害做出评价,提出防治意见。

结合采矿工程,对矿床开采可能引起的地面变形破坏(地面沉降、开裂、塌陷、崩塌、泥石流等)范围,采选矿废水排放对附近水体的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价,对采矿废石的堆放与处置、利用提出建议。

适于水溶、热溶、酸浸、碱浸、汽化开采的矿床以及多年冻土矿床,应针对其勘查的特殊要求开展工作,具体要求在矿产分类规范中予以明确。

4.1.4矿山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

根据试验的目的、要求、程度、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可靠性,矿石加工选冶试验可分为可选(冶)性试验、实验室流程试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半工业试验、工业试验。

非金属矿产的选矿加工技术试验是为了获取某些物理的技术工艺性能或特殊要求。

煤的选矿加工技术试验主要是通过筛分、浮尘及工艺性能试验,了解煤的可选性及加工工艺特性。

4.1.5综合评价

在勘查主矿种的同时,对达到一般工业指标要求、又具有一定规模的共生矿产或伴生的其它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对同体共生矿,应综合考虑,整体勘查,运用综合指标圈定矿体;对异体共生矿,应利用勘查主矿产的工程进行控制,其控制程度视具体情况确定。

应据地质条件、产出特征、共伴生关系、价值大小、需求程度、开发利用的可能性等条件,对市场适销对路、经济价值较大、并能同时开采的共生矿,尤其是位于首采地段或露采境界内的共生矿,应加

强综合评价。对伴生矿产,据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确定其评价程度。

4.1.6放射性检查

一般矿产应做放射性检查,对于放射性矿产,在各阶段均应按规范要求开展放射性测量工作。

4.2矿产勘查的控制要求 4.2.1勘查类型确定和划分

划分勘查类型是为了正确选择勘查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对矿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圈定。

应根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内部结构复杂程度、矿石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构造复杂程度等主要地质因素确定勘查类型。

按矿床地质特征将勘查类型划分为简单(Ⅰ)、中等(Ⅱ)、复杂(Ⅲ)3个类型。

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分类:应遵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相统一、突出重点的原则,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类型分为3类9型。

4.2.2工程间距确定原则

工程间距是指最相邻勘查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应比深部工程间距适当加密。

4.2.3工程布置、施工原则、控制程度

工程布置:应根据矿体地质特征和矿山建设需要,参考同类矿床勘查的经验进行。一般情况下,地表应以槽井探为主,浅钻工程为辅,

配合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深部应以岩心钻探为主。当地形有利或矿体形态复杂-极复杂、物质组份变化大时,应以坑探为主配以钻探。坑探应以沿脉为主,当沿脉坑道未能揭露矿体全厚时,应以相应间距的穿脉配合进行。

施工原则:应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稀到密的原则进行。基准孔、参数孔、沿走向和倾向的主导剖面应优先施工。各阶段工程布置应考虑后续勘查和开发工作的衔接。

控制程度:首先应控制勘查范围内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相互关系。对出露地表的矿体边界应用工程控制。对基底起伏较大的矿体、无矿带、破坏矿体及影响开采的构造、岩脉、岩溶、盐溶、泥垄、泥柱、老窿、划分井田的构造等的产状和规模要控制。对与主矿体能同时开采的周围小矿体应适当加密控制。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要重点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面和延伸情况。对拟露天开采的矿床要注重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采场底部矿体的边界。对主要盲矿体应注意控制其顶部边界。对矿石质量稳定、埋葬教浅的沉积矿产,应以地表采样工程为主,深部施工少量工程以验证矿石质量。

4.3矿产勘查各阶段要求 4.3.1预查

全面收集预查区内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重砂、探矿工程等各种有关信息及研究成果,并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研究。

对有希望的地区,应选择几条线路进行路线地质踏勘,辅以有效

的物化探方法,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异常进行Ⅱ-Ⅲ级查证,圈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对发现的矿化点或经类比认定为矿引起的异常及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研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从基本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类比、预测,必要时可投入极少量工程进行追索、验证,并采集测试样品。

寻找的矿产与地表(下)水关系密切时,应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为开展下步工作提供设计依据。

应圈出预测矿产资源范围,当有估算资源量的必要参数时,可以估算预测的资源量。

4.3.2普查

通过2.5万-5万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露头检查,对区内地质特征的查明程度应达到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成矿地质条件达到大致查明程度。

通过1万-2千比例尺地质填图和有效的物化探、遥感、重砂等方法手段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控制主要矿体特征,地表要用取样工程稀疏控制,深部要有工程证实,不要求系统工程网度;大致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并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对物、化探异常进行Ⅰ-Ⅱ级验证。

大致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包括区域和测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对开采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依据与同类型矿山开采条件的对比,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做出

评价;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文地质工作,了解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以及近矿围岩强度等。

对已发现的矿产,应与邻区同类型已开采矿山,从矿石物质组成、主要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嵌布特征、粒度大小、有害组份及影响选冶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对比,并就矿石加工选冶的性能做出概略评述。对五可类比的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可选冶性能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为是否值得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对饰面石才应做出试采检查。

依据普查所获得的地质矿产资料及国内、外市场情况进行概略研究,研究有无投资机会,是否值得转入详查,并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

4.2.3详查

通过1万-2千地质填图,基本查明成矿地质条件,描述矿床的地质模型。

通过系统的取样工程、有效的物探、化探工作,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基本控制了主矿体的矿体特征、空间分布,基本确定了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

对矿床开采可能影响的地区(矿山疏排水水位下降区、地面变形破坏区、矿山废弃物堆放场及其可能污染区),开展详细水位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选择代表性地段对矿床充水的主要含水层及矿体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试

验研究,初步确定矿床充水的主、次要含水层及其水位地质参数、矿体围岩岩体质量及主要不良层位,估算矿坑涌水量,指出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复杂性做出评价。

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试验和研究,易选的矿石可与同类矿石进行 类比,一般矿石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难选矿石还应做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饰面石才还应有代表性的试采资料。直接提供开发利用时,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设计的要求。

在详查区内,依据系统工程取样资料,有效的物探、化探资料以及实测的各种参数,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源量,或经预可行性研究,分别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为是否进行勘探决策、矿山总体设计、矿山建设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供依据。

4.4勘查工作质量 4.4.1地形及工程测量

地形测量和勘查工程测量应采用全国通用的坐标系统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点进行。勘探线剖面应是实测剖面。

4.4.2地质填图

以地质观察为基础,其精度要求应按同比例尺地质测量规范要求。比例尺的选择应以矿床的矿体规模、形态复杂程度以及各勘查阶段的要求为依据。地质点布设在界线或特殊意义的地方,用仪器法展绘到图上。

4.4.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均应符合相应比例尺规范要求和相应勘查阶段的要求。 4.4.4物探、化探工作 符合规范要求 4.4.5探矿工程

对覆盖层厚度小于3m的浅部矿体可使用探槽、浅坑,大于3m的用浅井。钻探工程的质量应符合钻探规程的要求,矿芯及顶、底板3-5m范围内的岩石及标志层等不低于规程或设计要求。当厚大矿体连续5m低于要求时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钻孔进出矿体应测方位、顶角、丈量孔深。钻孔实际出矿点偏离设计出矿点的垂直勘探线距离,应视矿床具体情况而定。砂钻严禁超套管采样,开孔、穿矿、终孔应测钻头内径。坑探工程按照坑探规程或设计要求进行。

4.4.6采样及测试(含加工选冶试验样品)

执行采样规范要求。样品加工重量总损失率不大于5%。 5可行性评价工作 5.1概略研究

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通常是在收集分析该矿产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供需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已取得的地质资料,类比已知矿床,推测矿床规模、矿产质量和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结合矿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环境保护等,以我国类似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或按扩大指标对矿床做出技术经济评价。从而为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进行详查阶段工作、制定长远计划或为工程建设规划的决策提供

依据。

一般普查阶段做概略研究,详查或勘探也可只做概略研究。 7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7.1工业指标

依据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方针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所确定的,由矿石质量指标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2部分组成。预查、普查可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和估算。

共生、伴生矿产应进行估算。

参数一般包括面积、品位、厚度、体重等。 面积:不得少于2次,2次差值不大于2%时取均值。

四、钻探工程六项指标 (根据陈子裘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讲义)

1、岩矿芯采取率及岩心整理 2、钻孔弯曲度 3、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以清水为冲洗液的钻孔中,每班至少观测水位1-2次,提钻后、下钻前,间隔时间大于5分钟。以泥浆为冲洗液的钻孔中一般不进行水位观测。(根据陈子裘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讲义第16页)

4、孔深测量及校正

必须校正孔深:下套管前和终孔后。

孔深误差率=(校正前孔深-校正后孔深)/校正后孔深×100%。 5、原始班报表

6、封孔

7、钻孔中矿体厚度的计算

厚度计算公式:D = L(Sinα×Cosβ±Cosα×Sinβ×Cosr) 式中D:矿体真厚度(m) L:矿体进尺长度(m) α:钻孔倾角(°)

β:矿体真倾角(地表丈量的)

γ:钻孔方位与矿体倾向间的夹角(°)

五、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8-93

1、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中地质填图、探矿工程、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内容、要求、方法、编录资料的管理。

4、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真实、客观。文、图、表吻合一致。 质量符合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按GB8170《数值修约规则》进行。

使用防水墨水或2H铅笔,整理时要用防水墨水将图线及重要数据着墨。

7.2检查验收比例

比例 时限 现场 室内 自检(作业组) 100% 随时 分队 50% 100% 完工3天或随工程进度 大队 20% 40% 初期重点 图上位置允许误差:基点、基线等≤0.5mm,其它地质界线≤1mm。

8.2.2实测地质剖面

观察记录内容: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成分、结构、构造等);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岩(矿)脉的岩矿石名称、岩性、穿插关系及产状、厚(宽)度;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曲、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等。

9地质填图的原始地质编录

9.1用穿越法、追索法二者结合的方法填图,采用地质观察点、观察路线相结合的形式编录。地质观察点及界线用半仪器法定位,矿层等重要地质界线用仪器法定位。

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号设计要求。

应包括点号、位置、露头描述、路线上地质情况及地质界线在空间的连接等等。

并明确表示实测和推测的地质界线。 10坑探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

坑探工程的基点以测量坐标定位,素描图及记录以基点及以基点为起点的基线定位。基点必须野外实地标志。

10.2探槽 10.5老硐

调查内容:位置、形状、深度、开凿年代、施工目的、施工方法、开采情况、以及有关矿床地质、水文及工程地质方面的资料,停工原因等。注意观察硐口的废石堆。

11钻孔的原始地质编录

岩矿芯的整理、编号等按DZ/T 0032《地质勘查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进行。

开孔前核查孔口坐标、方位、天顶角等。

孔深校正:误差较大时,可在该较测间隔区段,按每回次校正±1cm,将最后回次一次校正为较测深度,向上配完为止。

编录时要随时检查核对岩矿芯摆放顺序、采取率、孔斜、孔深校正、简易水文观测等质量指标。参与封孔和建立孔口标志等。

12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

记录标本、样品的编号、采集地点、地质位置及产状、目的和采样方法、规格、重量、处理方法、采集人、日期等

专门用于切制薄片或广片的标本,不编新号,而在原标本代号后后缀小写的b或g。

六、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

勘查规范

DZ/T 0214――2002 3勘查的目的和任务 3.1预查

对有成矿远景区,通过综合地质研究、初步野外观察、极少量工程验证和取样测试,初步预测可能的资源量,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

力较大的地区。

3.2普查

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或地段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有效的技术工作、数量有限的工程验证和取样测试,进行可行性概略评价,相应估算矿产资源量,提出是否有进一步工作价值,圈出详查范围。

3.3详查

采用各种勘查方法、手段及系统取样工程,对详查区内的矿体加以控制,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

4勘查研究程度 4.1地质研究程度 4.1.1预查阶段

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选定找矿远景区进行预查。对预查区内有成矿条件的物探、化探异常、矿点、矿化点通过地质填图或踏勘及物探、化探工作进行初步评价,查明注意物探、化探异常特征及分别范围,对发现有价值的物探、化探异常及矿化蚀变体,可用极少量工程加以揭露,如发现矿体,应大致了解有用矿物成分及品位、矿体厚度、产状等;大致了解矿石结构构造和自然类型,为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提供依据。

4.1.2普查阶段

在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区域地质矿产信息和成矿远景;对经预查后选定的普查区应初步查

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情况,调查与成矿有关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地质填图、物探、化探方法,寻找、发现与评价各类物探异常、化探异常、矿化点,通过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查明矿体的分别、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大致了解矿床氧化带发育情况,评价区内是否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体,为下步开展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4.1.3详查阶段

根据该区相关地质、矿产、物探、化探资料,大致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通过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层序、分布特征;基本查明岩浆岩种类、规模、形态、产状及与成矿有关的岩性、岩相分布特点;基本查明主要构造性质、产状,基本查明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以及成矿后构造的破坏影响程度;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与蚀变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通过系统取样工程,基本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厚度、品位变化情况,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基本查明矿体中夹石及顶底板岩性分布情况;基本查明矿床氧化带特点,发育程度、范围、深度、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初步划分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对次生富集现象和规律有初步了解。通过上述工作,为是否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对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所控制的矿产资源还可作为矿山总体规划及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

4.2矿山质量研究 4.2.1预查阶段

矿体:大致了解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大致了解矿石自然类型。

4.2.2普查阶段

通过有限的样品分析,大致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矿石自然类型等情况,初步评价矿石的经济价值。

4.2.3详查阶段

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基本查明矿石有用、有害组份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

4.3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 4.3.1预查阶段

通过少量矿石进行类比研究,做出是否可选的判断和预测。 4.3.2普查阶段

一般进行矿石选(冶)性能的对比研究。对组份复杂、粒度教细、国内尚无成熟选(冶)经验的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做出工业利用的初步评价。

4.3.3详查阶段

初步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选(冶)性能。一般情况下应进行矿石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生产矿山附近的、有类比条件的易选矿石可以进行类比评价,对难选矿石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做出能否工业利用的评价。

4.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4.1预查阶段

对经预查发现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点可顺便收集资料,了解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4.4.2普查阶段

对已基本确定具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床,应初步了解矿区地表水体分布、地下水类型及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了解矿体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稳定性;初步了解环境地质状况,为是否可以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4.4.3详查阶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4.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4.5.1预查阶段

大致了解与主元素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及其地质特征。 4.5.2普查阶段

若发现具有工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大致查明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并研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

4.5.3详查阶段

基本查明矿床详查地段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伴生有用组份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分布特点及其与主元素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工业回收利用的可能性。

5勘查控制程度

5.1勘查类型的确定

5.1.1划分勘查类型和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应依据主要矿体规模、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等5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

5.2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5.2.1勘查工程的布置,一般是以一定几何形态的网格来控制矿体,并根据工程密度估算不同类别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工程的布置还应考虑不同勘查阶段的衔接。

5.2.2预查阶段验证异常和矿化体的勘查工程极少,只能大致了解矿体情况,对工程间距不做具体要求。

5.2.3普查阶段勘查工程是根据验证异常和初步控制矿体的需要布置的有限的取样工程,一般以1-3条剖面稀疏控制矿体。

5.2.4详查阶段是在普查时对矿体初步查明之后,布置系统取样工程对矿体加以控制,能满足基本确定矿体连续性的需要。工程间距是根据勘查类型来确定的,该工程间距是进行勘查工作的基本网度,也是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工程密度。

5.3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

5.3.1预查对发现的矿体或异常矿化区,可根据极少量验证工程所获得的取样资料,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334)?〕并能为区域远景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

5.3.2普查除大致查明矿体地质特征外,地表应有系统工程控制,深部由有限的取样工程控制,根据地质成矿规律等推断的矿产资源量

(333)可以作为矿山远景规划的依据。

5.3.3详查应基本查明矿体地质特征,基本控制矿体的分布范围,矿体出露地表的边界及延深应有系统工程控制,根据系统采样工程所圈定估算的控制的矿产资源量和储量,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要求。(一般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由投资者决定)。

6勘查工作质量要求 6.1测量工作

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应采用全国统一坐标系统和最新国家高程基准。测量进度与要求按DZ/T009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执行。

6.2地质调查

地质填图精度要求按照相应规范执行。

地形图应质量达标。对矿体分布地段和覆盖区的重要地质界线必须采用槽探、井探或浅钻工程揭露控制,所有地表工程和地质观测点均需用全仪器法测定位置,见矿工程要测量坐标,勘探线剖面必须实测。勘探和详查阶段必须精测地形地质图,普查阶段一般简测地形地质图。

6.3物探、化探工作

根据勘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自然地理因素和地质工作要求,开展方法试验,测定有关参数,实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综合剖面,选择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进行综合勘查。

对有找矿意义的物化探异常,综合运用地质、物探、化探、探矿

工程进行检查评价。

充分利用钻孔等工程进行井中物探、化探,寻找盲矿体,研究矿体形态、产状和连接关系。

详查、勘探中应顺便进行放射性检查。 6.4探矿工程

6.4.1槽探、井探:主要用于系统控制矿体在地表及近地表浅部的实际位置,揭露地表重要的地质界线。控制矿体的工程要揭露其顶底板,必要时可用沿脉探槽。

6.4.2坑探:一般用于矿床首采区或主要储量区。坑探布设以探明矿体情况为主,并考虑将来可为矿山生产所利用。坑探工程质量按DZ/T 0141-94《地质勘查坑探工程规程》执行。

6.4.3钻探:工程质量按《岩心钻探规程》执行。

矿体及顶底板3-5m内的岩心,平均采取率不低于80%,厚大矿体内部矿心采取率低于80%的连续长度不能超过5m。围岩岩心的分层平均采取率一般不低于65%。

认真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做好孔深校正、原始记录、简易水文观测、封孔、岩心保管等。见矿点及厚大大于30m的矿体出矿点应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

6.5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 6.5.1基本分析样品

采样和加工质量按《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执行(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7月颁发)。能控制矿化体及顶底板

界线。

穿脉坑道一般在一壁腰线连续取样,沿脉坑道在掌子面或顶板取样。

6.5.2光谱全分析

为确定组合分析和化学全分析项目,在矿体不同空间部位、不同矿石类型(或品级)及某些围岩、蚀变带取样。样品可从基本分析副样中抽取或单独采取。

6.5.3矿石化学全分析

为全面了解矿石中各组份含量,在光谱全分析的基础上,按主要矿体、分矿石类型或品级采取组合分析副样或单独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每种矿石 类型或品级一般做1-2个。

6.5.4组合分析

目的是系统了解矿石中伴生有用、有害组份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从同一块断、一个或几个相邻探矿工程中提取若干个基本分析副样,按矿体分矿石类型或品级依样品长度的比例组合成一个样品。单个组合分析样品重量一般100-200克。根据矿石全分析资料并结合矿床地质特点,选择有实际意义的伴生组份(有益或有害)确定分析项目。

6.5.5物相分析

为了解矿床自然分带,应自地表至原生带上部进行物相分析。样品分析可与基本分析同时进行,也可在基本分析副样中抽取或专门采集,采样与分析必须及时进行,以免样品氧化影响质量。分析项目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1r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