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解

更新时间:2024-04-11 01: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2016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分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鉴定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实验中,针对实验原理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苏丹Ⅲ染色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观察前需要50%的乙醇洗去浮色 B.斐林试剂鉴定蔗糖需加热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C.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用A液使蛋白质变性,暴露肽键

D.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常分别用于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

2.用蔗糖和KNO3溶液分别处理生理状况完全一致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显微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情况,统计原生质体和细胞壁间距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 )

A.两条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蔗糖和KNO3溶液浓度不同导致的

B.乙线表明第4分钟后细胞开始吸收KNO3,细胞吸水,质壁分离逐渐复原 C.适当降低KNO3溶液浓度,则乙曲线b点将向右移动 D.实验结果说明植物细胞对物质吸收具有选择性

3.某同学探究了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相同反应体积酶促反应5分钟后鉴定酶的活性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曲线Ⅰ、Ⅱ和Ⅲ分别表示pH、温度和稀释倍数对酶活性的影响,结合酶的特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采用了斐林试剂鉴定产物的生成量作为判断酶活性变化的依据

B.探究pH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唾液淀粉酶稀释倍数不能超过10倍

C.探究稀释倍数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时,pH和温度应控制在6.2和37℃左右 D.唾液淀粉酶稀释10倍以下,鉴定结果一致,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4.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0.003%环境中的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O2的产生量增加 B.C3还原速度减慢 C.

比值下降 D.

比值上升

第1页(共27页)

5.图是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有关物质和能量转变图解,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的[H]分别产自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基质 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的ATP能量分别来自光能和[H]的氧化 C.光合作用产生O2可直接被呼吸作用利用合成CO2 D.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被光合作用固定形成有机物 6.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故用根尖细胞不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 B.有些生物或细胞通过增加细胞核的数量对细胞生命活动进行控制 C.衰老细胞表现为细胞萎缩,核变大,染色质收缩,细胞代谢降低 D.在细胞正常分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细胞器种类和数量的改变

7.杨柳枝条颜色可呈现两种不同的相对性状,有的呈花斑绿色(一块白,一块绿),有的呈全绿色.现有一株花斑绿色的杨柳作为母本,与一株全绿色杨柳杂交,杂交后代(F1)全部呈花斑绿色,下列说法肯定不正确的是( ) A.母本可能为显性纯合个体 B.该性状可能由细胞质基因控制 C.该性状不可能为多对基因控制 D.F2代性状分离比有多种可能

8.小麦籽粒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控制着小麦籽粒白色、浅灰、灰色、深灰和褐色5种表现型,颜色的深浅由基因型中显性基因数目决定,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颜色增加一定的深度.用亲本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个体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1表现型为灰色

B.F2灰色的基因型有3种

C.F2的表现型分离比为9:3:3:1

D.F2灰色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为1:4:14:4:1

9.某家族有甲和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A/a和B/b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已知甲病具有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的特点; II﹣4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染色体正常.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自然人群中,乙病在男性中发病率高于女性

B.III﹣1的基因型为bbXaXa,III﹣2的基因型为BbXAY C.II﹣2和II﹣3再生育一个孩子,患病的几率为为

第2页(共27页)

D.题中信息不能确定II﹣4的异常染色体来自I﹣3还是I﹣4

10.如图表示基因组成为AaBb的某个高等生物的一个细胞相关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基因

示意图(不考虑交叉互换),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与细胞分裂图所示的含义相符的是( )

A.甲细胞可以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的配子

B.根据图乙可以判断该生物为雄性动物

C.丙细胞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

D.若丁细胞中1号染色体上携带有基因A,则7号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应有基因a 11.下列在遗传物质证明的实验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高温加热冷却后蛋白质将丧失活性,而DNA却可能恢复活性

C.T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决定其自身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12.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被标记 B.被标记的DNA占总DNA数的 C.有半数的DNA分子上的两条链都被标记 D.被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数的

13.图为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转录还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

B.图示一个mRNA可能包含多个基因的转录信息 C.图中表示2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D.在真核细胞内,此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

14.用60Co处理水稻萌发的种子,筛选出一株抗条锈病的植株Z突变体,利用植株自交,以及其后代的抗性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都为抗性:敏感=2:1;以此推断正确的是( )

A.抗性植株花粉单倍体育种后代均为敏感性植株 B.该变异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C.突变体自交若干代,抗性植株的比例将逐代提高

第3页(共27页)

D.抗性突变体不再可能突变为敏感性植物

15.自农业生产上使用除草剂以来,抗除草剂的杂草种群数量逐渐增加,杂草细胞内基因指导合成的除草剂分解酶是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从种群水平分析,其原因是( )

A.种群内除草剂抗性基因突变频率增加 B.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C.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 D.种群内形成了抗药性新物种

16.内环境稳态是动物机体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各组分间物质的正常运输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重要条件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物质成分的含量和理化性质的保持不变 D.内环境稳态既受到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影响,又受外界环境影响 1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的释放可能属于反射的效应

B.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树突﹣细胞体﹣轴突 C.神经调节过程不一定要经过反射弧

D.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较短,但范围较广

18.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突触结构来完成的,右图是突触传递信息图解,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E向A移动释放F需神经冲动的刺激和消耗ATP B.G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C.H的开启受到F与G结合的调节,若H为Cl﹣通道,C产生兴奋 D.A兴奋传递到C,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19.图是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结合神经和激素的分泌对机体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胰岛素的分泌受到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感受器→①→下丘脑→③→垂体→内分泌腺的调节 C.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释放受到刺激→下丘脑感受器→垂体的调节

D.骨骼肌战栗受到感受器→大脑皮层→②→下丘脑→③→垂体→⑤→组织的调节

第4页(共27页)

20.免疫调节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会影响一些疾病治疗,此外免疫失调会导致相关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身抗体攻击胰岛素受体,属于免疫能力下降引发的自身免疫病

B.HIV侵染机体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原因是免疫监控功能受到影响 C.胰岛异体移植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须服用抗过敏药物,降低免疫力 D.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T淋巴细胞

21.图是小麦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多种激素含量变化,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种子发育初期,首先显著增加的是细胞分裂素,与籽粒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有关 B.种子发育3周后,赤霉素和生长素显著增加,调节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和积累 C.籽粒成熟期,脱落酸显著增加,可能与种子的休眠有关

D.成熟后期种子鲜重显著下降,说明种子有机物来源不足后,种子呼吸大量消耗有机物 22.图是密闭条件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活菌数,据图分析不正确的( )

A.a~c段随种内斗争逐渐加剧 B.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d段种群增长率约为0 D.e点种内斗争强度小于d点

23.池塘中浮游植物、蝌蚪和水螈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四个条件相同的池塘中投放等量的三种蝌蚪,并在每个池塘中放置一定数量的水螈,一段时间后调查三种蝌蚪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结果推断不正确的是( )

A.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B.水螈的投放,短期内会导致浮游生物数量锐减

C.三种蝌蚪的种群数量即受种间关系的影响,又受捕食者影响 D.随着水螈数量的增加,锄足蟾蝌蚪被捕食的压力显著增加

24.森林火灾后,对其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第5页(共27页)

A.2~4过程体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该森林生物多样性恢复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森林之所以能恢复原状,是由于森林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4处的物种组成与2处不一定相同,与物种迁移有关 25.湿地是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和保护环境的作用,下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及其保护分析正确的是( )

A.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B.湿地的旅游观赏的开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湿地中不知名的小昆虫属于生物多样的无用价值

D.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湿地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分4题,共50分)

26.图甲表示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关物质转化示意图A和B 分别表示物质,①和②表示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图乙是某同学在CO2、温度等最适条件下探究了光照强度对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和B分别表示的物质是 和 .

(2)图乙中光照强度为X时,植物甲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是 .

(3)图乙中光照强度为M时,植物甲CO2的固定量 (大于/等于/小于)植物乙CO2的固定量.若给予的光照强度为X,每日光照12小时,一昼夜中甲植物的干重将 ,乙植物的干重将 .

(4)将图乙中光照强度由Z点降至Y点,短时间内,图甲中物质含量上升的是 .

(5)光照强度小于Z时,图甲中过程 (填序号)是限制植物甲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 光照强度大于Z时,甲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在增加,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 .(填两项因素)

27.某植物红花和白化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A、a;B、b;C、c),这些基因独立遗传.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

第6页(共27页)

(1)纯种白花品系可能的基因型有 种,若一品系的纯种白花与其它不同基因白花品系杂交,子代均为白花,其最可能的基因型为 .

(2)现有不同品系的纯种白花1、2、3、4,为确定其基因组成,拟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各品系与纯种红花植株杂交,获得F1 步骤2: ,统计子代表现型 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断:

若子代 ,说明该品系含一对隐性基因. 若子代 ,说明该品系含两对隐性基因. 若子代 ,说明该品系含三对隐性基因.

28.科学家对黄花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实验结果以及生长素(mol?L﹣1)对乙烯的合成和切段生长的机理绘图如下,请据图回答:

(1)生长素处理前,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从图甲可以看出促进切段伸长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范围为 mol?L﹣1,实验结果表明生长素对茎段的伸长生长具有 的特点.

(3)从图乙可以看出高浓度生长素抑制茎段的伸长生长的机制是 .

(4)图甲说明豌豆切段生长是 的结果;图乙说明,根本上来说,茎段的伸长生长是激素调节 的结果.在茎段生长过程中激素既是植物细胞代谢产物,也是细胞生长过程中的 (信号分子/能量物质/催化物质).

29.桑基鱼塘是我国珠三角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幼蚕的粪便)养鱼、鱼粪等泥肥肥桑的比较完整的能量流系统,桑基鱼塘模式简图如图所示,据图分析: (1)该生态系统中蚕和桑树的种间关系为 ,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功能分析,鱼在此生态系统中属于 .

(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流入池塘中的能量主要是 . (3)鱼粪等泥肥能够肥桑的原理是 .

(4)从群落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桑基鱼塘可以实现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此生态系统实现了 .

第7页(共27页)

第8页(共27页)

2015-2016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一中高二(下)期末生

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分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鉴定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实验中,针对实验原理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苏丹Ⅲ染色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观察前需要50%的乙醇洗去浮色 B.斐林试剂鉴定蔗糖需加热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C.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用A液使蛋白质变性,暴露肽键

D.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常分别用于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5)DNA加入二苯胺试剂后水浴加热,可观察到溶液变蓝色. 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观察前需要50%的乙醇洗去浮色,A正确;

B、蔗糖不属于还原糖,因此斐林试剂鉴定不会发生显色反应,B错误; C、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用A液使蛋白质变性,暴露肽键,C正确;

D、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常分别用于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D正确. 故选:B.

2.用蔗糖和KNO3溶液分别处理生理状况完全一致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显微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情况,统计原生质体和细胞壁间距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 )

A.两条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蔗糖和KNO3溶液浓度不同导致的

B.乙线表明第4分钟后细胞开始吸收KNO3,细胞吸水,质壁分离逐渐复原 C.适当降低KNO3溶液浓度,则乙曲线b点将向右移动 D.实验结果说明植物细胞对物质吸收具有选择性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第9页(共27页)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植物细胞放在甲溶液中,植物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失水速率减慢,甲溶液是高渗溶液;放在乙溶液中,植物细胞失水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达到一定时间后,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减少,超过a点质壁分离的距离减少,细胞吸水,如硝酸钾溶液等.

【解答】解:A、在0~4min内,两种曲线的失水程度不同,有可能是由于浓度差不同引起,但整体曲线趋势不同,是因为溶液不同,A可能是蔗糖溶液,B可能是一定浓度的硝酸钾,A错误;

B、第4min后乙溶液中的细胞开始吸水,在第8min时质壁分离已经复原,B错误;

C、若适当降低乙溶液的浓度,导致细胞失水程度加大,复原的时间相对较长,即a点下移,b点左移,C错误;

D、实验结果可以说明植物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D正确. 故选:D.

3.某同学探究了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相同反应体积酶促反应5分钟后鉴定酶的活性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曲线Ⅰ、Ⅱ和Ⅲ分别表示pH、温度和稀释倍数对酶活性的影响,结合酶的特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采用了斐林试剂鉴定产物的生成量作为判断酶活性变化的依据

B.探究pH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唾液淀粉酶稀释倍数不能超过10倍

C.探究稀释倍数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时,pH和温度应控制在6.2和37℃左右 D.唾液淀粉酶稀释10倍以下,鉴定结果一致,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分析题图:曲线Ⅰ、Ⅱ和Ⅲ分别表示pH、温度和稀释倍数对酶活性的影响,可见该酶的最适温度大约是37摄氏度,最适PH值大约是6.5;唾液淀粉酶稀释倍数不超过10倍时,稀释倍数几乎不影响酶活性;超过10倍时,稀释倍数越大,活性越低,据此答题. 【解答】解:A、看图可知:实验采用了斐林试剂鉴定产物的生成量作为判断酶活性变化的依据,A正确;

B、探究pH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唾液淀粉酶稀释倍数属于无关变量,不能影响酶活性,唾液淀粉酶稀释倍数不能超过10倍,B正确;

C、探究稀释倍数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时,pH和温度属于无关变量,各组的无关变量要保证相同且适宜,故pH和温度应控制在6.2和37℃左右,C正确;

D、唾液淀粉酶稀释10倍以下,鉴定结果一致,是因为酶的量多于反应物的量,所以结果不变,要证明酶的高效性需要将酶和无机催化剂对比,D错误. 故选:D

第10页(共27页)

4.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0.003%环境中的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O2的产生量增加 B.C3还原速度减慢 C.

比值下降 D.

比值上升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0.003%环境中的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单位时间内C3的生成速率上升,还原速率不变,故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

【解答】解:A、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暗反应增强,促使光反应增强,产生更多的氧气,A正确;

B、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单位时间内C3的生成速率上升,还原速率由于光反应有一定的增强,故其速率可能加快,B错误;

C、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暗反应增强,消耗更多的ATP,故ATP与ADP的比值下降,C正确;

D、由分析可知,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故C3与C5的比值上升,D正确. 故选:B.

5.图是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有关物质和能量转变图解,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的[H]分别产自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基质 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的ATP能量分别来自光能和[H]的氧化

C.光合作用产生O2可直接被呼吸作用利用合成CO2 D.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被光合作用固定形成有机物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能量转变图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能合成ATP,但只供给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呼吸作用三个阶段都能产生ATP,能供给绝大多数生命活动,但不供给光合作用.

【解答】解:A、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的[H]是在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呼吸作用过程中的[H]是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A错误; B、光合作用产生ATP的能量来自于光能,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的能量来自于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丙酮酸氧化为二氧化碳及[H]与氧气的反应,B错误;

C、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能够被呼吸作用直接利用生成水,再由水和丙酮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错误;

D、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经过固定与还原后转变为有机物,D正确. 故选:D.

6.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11页(共27页)

A.植物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故用根尖细胞不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 B.有些生物或细胞通过增加细胞核的数量对细胞生命活动进行控制 C.衰老细胞表现为细胞萎缩,核变大,染色质收缩,细胞代谢降低 D.在细胞正常分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细胞器种类和数量的改变

【考点】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植物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但含有控制叶绿体形成的基因,故用根尖细胞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解答】解:A、植物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但含有控制叶绿体形成的基因,所以能用根尖细胞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A错误;

B、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有些生物或细胞通过增加细胞核的数量对细胞生命活动进行控制,B正确;

C、细胞衰老后水分减少,细胞萎缩,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降低,C正确;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能使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

7.杨柳枝条颜色可呈现两种不同的相对性状,有的呈花斑绿色(一块白,一块绿),有的呈全绿色.现有一株花斑绿色的杨柳作为母本,与一株全绿色杨柳杂交,杂交后代(F1)全部呈花斑绿色,下列说法肯定不正确的是( ) A.母本可能为显性纯合个体 B.该性状可能由细胞质基因控制 C.该性状不可能为多对基因控制 D.F2代性状分离比有多种可能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由题意知,一株花斑绿色的杨柳作为母本,与一株全绿色杨柳杂交,杂交后代(F1)全部呈花斑绿色,如果该性状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则花斑绿色对全绿色是显性性状,母本是显性纯合子,父本是隐性纯合子;如果该性状由细胞质基因控制,则杂交后代与母本相同,也是花斑绿色;如果该性状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则子一代自交得到的子二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数目不同,性状分离比可能不同.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母本可能是显性纯合子,A正确; B、该性状可能由细胞质基质控制,B正确; C、该性状可能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子二代性状分离比有多种可能,D正确. 故选:C.

8.小麦籽粒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控制着小麦籽粒白色、浅灰、灰色、深灰和褐色5种表现型,颜色的深浅由基因型中显性基因数目决定,每增加一个

第12页(共27页)

显性基因,颜色增加一定的深度.用亲本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个体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1表现型为灰色

B.F2灰色的基因型有3种

C.F2的表现型分离比为9:3:3:1

D.F2灰色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为1:4:14:4:1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用亲本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个体杂交得到F1,F1(基因型为AaBb,全为灰色)自交得到F2,F2的表现型即比例为白色:浅灰:灰色:深灰:褐色=1:4:6:4:1,据此答题.

【解答】解:A、F1表现型为灰色,A正确;

B、F2灰色个体含有两个显性基因,基因型有AAbb、aaBB和AaBb,共三种,B正确; C、F2的表现型分离比为白色:浅灰:灰色:深灰:褐色=1:4:6:4:1,C错误;

D、F2灰色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1:4,自交后代表现型为1:4:14:4:1,D正确. 故选:C.

9.某家族有甲和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A/a和B/b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已知甲病具有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的特点; II﹣4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染色体正常.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自然人群中,乙病在男性中发病率高于女性

B.III﹣1的基因型为bbXaXa,III﹣2的基因型为BbXAY C.II﹣2和II﹣3再生育一个孩子,患病的几率为为

D.题中信息不能确定II﹣4的异常染色体来自I﹣3还是I﹣4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据III﹣1患乙病,但其父母均不患乙病,故可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女儿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II﹣2患甲病,但其父母不患甲病,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题干可知,甲病具有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的特点,故甲病为伴X的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A、据分析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女中的发病率相等,A错误;

B、III﹣2父母的基因型均为Bb,故III﹣2的基因型为BbXAY或BBXAY,B错误;

C、II﹣2的基因型均为BbXAXa,II﹣3的基因型均为BbXaY,再生育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故患病的几率为,C错误;

第13页(共27页)

D、II﹣4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该染色体异常可能是由于异常的精子XY和正常的卵细胞X形成的,也可能是异常的卵细胞XX和正常的精子Y形成的,故不能确定II﹣4的异常染色体来自I﹣3还是I﹣4,D正确. 故选:D.

10.如图表示基因组成为AaBb的某个高等生物的一个细胞相关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基因

示意图(不考虑交叉互换),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与细胞分裂图所示的含义相符的是( )

A.甲细胞可以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的配子

B.根据图乙可以判断该生物为雄性动物

C.丙细胞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

D.若丁细胞中1号染色体上携带有基因A,则7号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应有基因a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解答】解:A、甲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种或两种配子,A错误;

B、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因此据此不能判断该生物的性别,B错误;

C、丙细胞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且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相同基因分离,C错误;

D、1号和7号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若丁细胞中1号染色体上携带有基因A,则7号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应有基因a,D正确. 故选:D.

11.下列在遗传物质证明的实验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高温加热冷却后蛋白质将丧失活性,而DNA却可能恢复活性 C.T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决定其自身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解: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错误;

第14页(共27页)

B、高温加热冷却后蛋白质将丧失活性,而DNA却可能恢复活性,B正确;

C、T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决定其自身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D正确. 故选:A.

12.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两个细胞周期,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被标记 B.被标记的DNA占总DNA数的 C.有半数的DNA分子上的两条链都被标记 D.被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数的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玉米的一个根尖细胞放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产生的2个细胞都被标记,每个DNA都是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没被标记.接着完成第两个细胞周期,2个DNA是一条链被标记,另外2个DNA两条链都被标记.

【解答】解:AC、根据分析,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方式,所以洋葱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一条链含放射性标记,另一条链不含放射性标记.然后继续培养,当完成染色体复制后,2个DNA是一条链被标记,另外2个DNA两条链都被标记.,A错误,C正确;

B、被标记的DNA占总DNA数的1,B错误; D、被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数的,D错误.

故选:C.

13.图为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转录还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

B.图示一个mRNA可能包含多个基因的转录信息 C.图中表示2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D.在真核细胞内,此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且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第15页(共27页)

【解答】解:A、图中显示转录还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A正确; B、图示一个mRNA可能包含多个基因的转录信息,B正确; C、图中表示2条多肽链正在合成,C正确;

D、图示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发生在原核细胞中,不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D错误. 故选:D.

14.用60Co处理水稻萌发的种子,筛选出一株抗条锈病的植株Z突变体,利用植株自交,以及其后代的抗性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都为抗性:敏感=2:1;以此推断正确的是( )

A.抗性植株花粉单倍体育种后代均为敏感性植株 B.该变异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C.突变体自交若干代,抗性植株的比例将逐代提高 D.抗性突变体不再可能突变为敏感性植物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诱变育种.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抗条锈病的水稻植株Z突变体自交,以及其后代的抗性植株

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都为抗性:敏感=2:1,说明抗性对敏感为显性,且抗性纯合体致死.

【解答】解:A、抗性植株都是杂合体,且抗性纯合体致死,所以花粉单倍体育种后代均为敏感性植株,A正确;

B、由于抗性纯合体致死,所以该变异自交不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B错误; C、由于抗性纯合体致死,所以突变体自交若干代,抗性植株的比例会不断减少,C错误;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抗性突变体仍可能突变为敏感性植物,D错误. 故选:A.

15.自农业生产上使用除草剂以来,抗除草剂的杂草种群数量逐渐增加,杂草细胞内基因指导合成的除草剂分解酶是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从种群水平分析,其原因是( )

A.种群内除草剂抗性基因突变频率增加 B.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C.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 D.种群内形成了抗药性新物种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由于基因突变,杂草中可能存在抗除草剂的个体,使用除草剂后,由于除草剂的选择作用,使种群中抗除草剂的基因频率增大,不抗除草剂的基因频率降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抗除草剂的新品种.

【解答】解:A、抗除草剂基因频率增加的原因是除草剂的选择作用,不是基因突变频率增加,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由于除草剂的选择作用,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正确;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C错误;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种群内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错误. 故选:B.

16.内环境稳态是动物机体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各组分间物质的正常运输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重要条件

第16页(共27页)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物质成分的含量和理化性质的保持不变 D.内环境稳态既受到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影响,又受外界环境影响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内环境各组分间物质的正常运输才能保证内环境各成分的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重要条件,A正确;

B、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物质成分的含量和理化性质的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既受到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影响,又受外界环境影响,D正确. 故选:C.

1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的释放可能属于反射的效应

B.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树突﹣细胞体﹣轴突 C.神经调节过程不一定要经过反射弧

D.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较短,但范围较广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分泌激素的内分泌细胞或内分泌腺可以作为神经调节的效应器,A正确; B、在感觉神经元上可以发生神经冲动由树突﹣细胞体﹣轴突的传导,B错误; C、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C错误; D、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段,范围较局限,D错误. 故选:A.

18.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突触结构来完成的,右图是突触传递信息图解,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第17页(共27页)

A.E向A移动释放F需神经冲动的刺激和消耗ATP B.G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C.H的开启受到F与G结合的调节,若H为Cl﹣通道,C产生兴奋 D.A兴奋传递到C,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图示中,突触是由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和C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E突触小泡,内含F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E突触小泡向A突触前膜移动释放F神经递质需神经冲动的刺激和消耗ATP,A正确;

B、G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B正确;

C、H的开启受到F与G结合的调节,若H为Cl﹣通道,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因而使膜内外电位不能由外正负变为外负内正,阻碍动作电位的形成,从而抑制兴奋,C错误; D、A突触前膜兴奋传递到C突触后膜,D正确. 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故选:C.

19.图是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结合神经和激素的分泌对机体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胰岛素的分泌受到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感受器→①→下丘脑→③→垂体→内分泌腺的调节 C.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释放受到刺激→下丘脑感受器→垂体的调节

D.骨骼肌战栗受到感受器→大脑皮层→②→下丘脑→③→垂体→⑤→组织的调节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反射的过程.

【分析】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⑤和⑦两个过程控制.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既可参与神经调节过程,也可参与体液调节过程.

【解答】解:A、若内分泌腺为胰腺中的胰岛,饭后,下丘脑将通过⑦神经调节,促进胰岛素的分泌,A正确;

第18页(共27页)

B、在寒冷的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增加,导致激素④促甲状腺激素、⑥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B正确;

C、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释放受到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进而调节渗透压恢复正常,C正确; D、骨骼肌战栗不受大脑皮层的调控,D错误. 故选:D.

20.免疫调节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会影响一些疾病治疗,此外免疫失调会导致相关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身抗体攻击胰岛素受体,属于免疫能力下降引发的自身免疫病

B.HIV侵染机体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原因是免疫监控功能受到影响 C.胰岛异体移植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须服用抗过敏药物,降低免疫力 D.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T淋巴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自身抗体攻击胰岛素受体,属于免疫能力过强引发的自身免疫病,A错误;

B、HIV侵染机体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原因是免疫监控功能受到影响,B正确; C、胰岛异体移植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须服用免疫抑制药物,降低免疫力,C错误; D、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和抗体,D错误. 故选:B.

21.图是小麦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多种激素含量变化,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第19页(共27页)

A.种子发育初期,首先显著增加的是细胞分裂素,与籽粒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有关 B.种子发育3周后,赤霉素和生长素显著增加,调节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和积累 C.籽粒成熟期,脱落酸显著增加,可能与种子的休眠有关

D.成熟后期种子鲜重显著下降,说明种子有机物来源不足后,种子呼吸大量消耗有机物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促进细胞分裂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集中在生长发育中的种子 旺盛的部位 未成熟的种子、普遍存在于幼根和幼芽 植物体内 细胞分裂的主要是根尖 部位 将要脱落的根冠、萎蔫的叶器官和组织片 中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植物的各个部成熟的果实促进果实成熟 位 中较多 【解答】解:A、曲线中,种子发育初期,首先显著增加的是细胞分裂素,与籽粒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有关,A正确;

B、种子发育3周后,赤霉素和生长素显著增加,同时种子的鲜重不断增加,因此这两种激素调节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和积累,B正确;

C、籽粒成熟期,脱落酸显著增加,可能与种子的休眠有关,C正确;

D、成熟后期种子鲜重显著下降,这是由于单糖、二糖均聚合形成多糖,并且种子的含水量下降,D错误. 故选:D.

22.图是密闭条件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活菌数,据图分析不正确的( ) 乙烯 第20页(共27页)

A.a~c段随种内斗争逐渐加剧 B.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d段种群增长率约为0 D.e点种内斗争强度小于d点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密闭条件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活菌数先增加后减少,ac段种群数量呈现S型.

【解答】解:A、a~c段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逐渐加剧,A正确; B、b点时种群数量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B、c~d段种群数量为K值,种群增长率为0,C正确;

D、e点种群数量小于d点,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内斗争强度大于d点,D错误. 故选:D.

23.池塘中浮游植物、蝌蚪和水螈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四个条件相同的池塘中投放等量的三种蝌蚪,并在每个池塘中放置一定数量的水螈,一段时间后调查三种蝌蚪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结果推断不正确的是( )

A.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B.水螈的投放,短期内会导致浮游生物数量锐减

C.三种蝌蚪的种群数量即受种间关系的影响,又受捕食者影响 D.随着水螈数量的增加,锄足蟾蝌蚪被捕食的压力显著增加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由题意可知,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和生活空间,所以种间关系应是竞争,某一种生物的增长曲线不可能为J型,随水螈数量的增多,锄足蟾蝌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可推知水螈更爱捕食它;由于锄足蟾蝌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从而改变三种蝌蚪的相互关系,使雨蛙蝌蚪的数量大大上升.

【解答】解:A、由于水螈爱捕食锄足蟾蝌蚪,使锄足蟾蝌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从而改变三种蝌蚪的相互关系,A正确;

B、由于水螈捕食蝌蚪,因此水螈的投放,短期内会导致蝌蚪数量下降,进而使浮游生物数量增多,B错误;

C、三种蝌蚪的种群数量即受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又受水螈捕食者影响,C正确;

D、由题图可知随着水螈数量的增加,锄足蟾蝌蚪数量越来越少,说明被捕食的压力不断增大,D正确.

第21页(共27页)

故选:B.

24.森林火灾后,对其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2~4过程体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该森林生物多样性恢复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森林之所以能恢复原状,是由于森林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4处的物种组成与2处不一定相同,与物种迁移有关 【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解答】解:A、2~4过程体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 B、由于具备土壤等条件,该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正确;

C、森林之所以能恢复原状,是由于森林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处的物种组成与2处不一定相同,与物种迁移等原因有关,D正确. 故选:A. 25.湿地是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和保护环境的作用,下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及其保护分析正确的是( )

A.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B.湿地的旅游观赏的开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湿地中不知名的小昆虫属于生物多样的无用价值

D.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湿地的关系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A错误;

B、湿地的旅游观赏的开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 C、湿地中不知名的小昆虫属于生物多样的潜在价值,C错误;

D、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湿地的关系,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分4题,共50分)

第22页(共27页)

26.图甲表示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关物质转化示意图A和B 分别表示物质,①和②表示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图乙是某同学在CO2、温度等最适条件下探究了光照强度对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和B分别表示的物质是 [H] 和 C3 .

(2)图乙中光照强度为X时,植物甲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是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

(3)图乙中光照强度为M时,植物甲CO2的固定量 大于 (大于/等于/小于)植物乙CO2的固定量.若给予的光照强度为X,每日光照12小时,一昼夜中甲植物的干重将 下降 ,乙植物的干重将 增加 .

(4)将图乙中光照强度由Z点降至Y点,短时间内,图甲中物质含量上升的是 B(或填C3)(和ADP、Pi) .

(5)光照强度小于Z时,图甲中过程 ① (填序号)是限制植物甲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 光照强度大于Z时,甲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在增加,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 酶的活性和数量、光合色素的含量 .(填两项因素)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①表示光反应阶段,②表示暗反应阶段;A表示[H],B表示三碳化合物.图乙表示光照强度对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的影响的曲线.其中,乙是阴生植物,甲是阳生植物.据此分析中的. 【解答】解:(1)据图甲分析,A表示[H],B表示三碳化合物.

(2)图乙中光照强度为X时,植物甲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ATP,所以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3)图乙中光照强度为M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甲的呼吸速率较大,二氧化碳的固定量表示总光合强度,总光合强度=净光合强度+呼吸强度,所以植物甲CO2的固定量大于植物乙CO2的固定量.若给予的光照强度为X,每日光照12小时,甲的净光合强度为负值,即有有机物的净消耗,其干重下降.乙植物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为12×1﹣12×0.5=6,所以其干重增加.

(4)将图乙中光照强度由Z点降至Y点,图甲中光反应减弱,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受阻,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的来源不变,最终导致三碳化合物的含量上升,同时ADP和Pi的含量也上升.

(5)光照强度小于Z时,图乙中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是自变量光照强度,即图甲中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光照强度大于Z时,甲植物已经达到光饱和点,此时CO2、温度

等最适条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其内部因素,可能是酶的活性和数量、光合色素的含量.

故答案为:

(1)[H]C3

(2)细胞中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23页(共27页)

(3)大于 下降 增加 (4)B(或填C3)(和ADP、Pi)

(5)①酶的活性和数量、光合色素的含量

27.某植物红花和白化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A、a;B、b;C、c),这些基因独立遗传.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

(1)纯种白花品系可能的基因型有 七 种,若一品系的纯种白花与其它不同基因白花品系杂交,子代均为白花,其最可能的基因型为 aabbcc .

(2)现有不同品系的纯种白花1、2、3、4,为确定其基因组成,拟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各品系与纯种红花植株杂交,获得F1

步骤2: 将F1与对应白花品系杂交 ,统计子代表现型 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断:

若子代 红花:白花=1:1 ,说明该品系含一对隐性基因. 若子代 红花:白花=1:3 ,说明该品系含两对隐性基因. 若子代 红花:白花=1:7 ,说明该品系含三对隐性基因.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其余均开白花.据此推出白花纯种的基因型.因此可判断花色性状涉及到3对等位基因,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解:(1)据题干可知,A_B_C_开红花,其他均为白花,故纯种白花品系可能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七种,在这七种品系中,只有aabbcc类型与其它不同基因白花品系杂交,子代均为白花.

(2)现有不同品系的纯种白花1、2、3、4,各品系与纯种红花植株杂交,获得F1,将F1与对应白花品系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

假设该品系含一对隐性基因,如aaBBCC,则F1基因型为AaBBCC,F1与对应白花品系杂交后基因型为AaBBCC何AABBCC,故后代中红花:白花=1:1

假设该品系含两对隐性基因,如aabbCC,则F1基因型为AaBbCC,其中有两对基因为杂合的,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与对应白花品系杂交后红花类型A_B_CC比例为×=,故后代中红花:白花=1:3.

假设该品系含3对隐性基因,即aabbcc,则F1基因型为AaBbCc,其中有3对基因为杂合的,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与对应白花品系杂交后红花类型A_B_C_比例为××=,故子代中红花:白花=1:7. 故答案为:

(1)七 aabbcc

(2)将F1与对应白花品系杂交 红花:白花=1:1 红花:白花=1:3 红花:白花=1:7

28.科学家对黄花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

第24页(共27页)

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实验结果以及生长素(mol?L﹣1)对乙烯的合成和切段生长的机理绘图如下,请据图回答:

(1)生长素处理前,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 内源激素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从图甲可以看出促进切段伸长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范围为 10﹣7~10﹣5 mol?L﹣1,实验结果表明生长素对茎段的伸长生长具有 两重性 的特点.

(3)从图乙可以看出高浓度生长素抑制茎段的伸长生长的机制是 高浓度生长素通过促进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乙烯的合成,高浓度的乙烯抑制切段的伸长生长 . (4)图甲说明豌豆切段生长是 多种(生长素和乙烯/不同)激素共同调节(协同作用) 的结果;图乙说明,根本上来说,茎段的伸长生长是激素调节 基因组表达(基因选择性表达) 的结果.在茎段生长过程中激素既是植物细胞代谢产物,也是细胞生长过程中的 信号分子 (信号分子/能量物质/催化物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根据题意和图示甲分析可知:图中生长素浓度设置为0的为实验的空白对照,从其它浓度的生长量可以看出,它们均能促进茎段的生长,在10﹣6mol/L左右时促进作用最明显.

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增大细胞体积促进生长;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植物生命活动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解答】解:(1)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切段中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图甲中生长素浓度设置为0的为实验的空白对照,生长素浓度在10﹣7~10﹣5mol/L之间,切段伸长生长的长度最大,表明该浓度时茎段生长的最适浓度.但是浓度大于10﹣2mol/L,与对照组相比较可以看出,对切段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生长素对茎段的伸长生长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3)图乙可以看出高浓度生长素抑制茎段的伸长生长的机制是高浓度生长素通过促进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乙烯的合成,高浓度的乙烯抑制切段的伸长生长.

(4)图甲说明豌豆切段生长是多种(生长素和乙烯/不同)激素共同调节(协同作用)的结果;图乙说明,根本上来说,茎段的伸长生长是激素调节 基因组表达(基因选择性表达)

的结果.在茎段生长过程中激素既是植物细胞代谢产物,也是细胞生长过程中的信号分子.

故答案为: (1)内源激素

(2)10﹣7~10﹣5mol?L﹣1 两重性

(3)高浓度生长素通过促进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乙烯的合成,高浓度的乙烯抑制切段的伸长生长.(合理就给分)

(4)多种(生长素和乙烯/不同)激素共同调节(协同作用) 基因组表达(基因选择性表达) 信号分子

第25页(共27页)

29.桑基鱼塘是我国珠三角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幼蚕的粪便)养鱼、鱼粪等泥肥肥桑的比较完整的能量流系统,桑基鱼塘模式简图如图所示,据图分析:

(1)该生态系统中蚕和桑树的种间关系为 捕食 ,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功能分析,鱼在此生态系统中属于 分解者 . (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流入池塘中的能量主要是 (蚕沙和沼气渣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3)鱼粪等泥肥能够肥桑的原理是 塘泥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和有机物,有机物被分解者进一步分解产生的无机物 . (4)从群落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桑基鱼塘可以实现 对阳光和物质等资源的充分利用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此生态系统实现了 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

【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析】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解答】解:(1)蚕和桑树的种间关系为捕食,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功能分析,鱼在此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入池塘中的能量主要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鱼粪等泥肥能够肥桑的原理是塘泥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和有机物,有机物被分解者进一步分解产生的无机物,为生产者的生长提供了大量的无机营养.

(4)从群落的空间结构角度分析,桑基鱼塘可以实现对阳光和物质等资源的充分利用,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此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故答案为:

(1)捕食 分解者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蚕沙和沼气渣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塘泥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和有机物,有机物被分解者进一步分解产生的无机物 (4)对阳光和物质等资源的充分利用 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第26页(共27页)

2016年8月12日

第27页(共27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0y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