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3-11-12 22: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相伴产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多数教师所面对的共同问题。20世纪初以前,教育家已注意到教学与管理的密切关系,识到教学管理在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是,时的教育家们只是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局限于从教学过程角度去认识管理,堂教学管理还没有作为独立研究对象,没有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课堂教学管,理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更注意师生课堂活动的某些方面理论为以后的课堂教学管理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世纪末,课堂管理的专著大量出版,尽管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课堂教学管理理论的主干内容和大致轮廓基本形成。国内外研究者由于其本身的研究角度和认识不同,对问题行为的类型研究也不尽一致。国外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国外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

国外对课堂管理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借助教师的权威与控制转而采取了咨询的方法和手段。其中绝大部分的方法及模式都表现出了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尊重和理解,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去了解其行为的利弊,鼓励他们与教师合作,形成良好的行为。

从总体上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于课堂管理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大量的探 索,具体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堂管理的含义研究

1806年,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教师的管理职能。20世纪初以前,有教育家已注意到教学与管理的密切关系,意识到教学管理在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课堂管理是一般管理原则在课堂的应用,由于对课堂及管理存在不同理解,导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实施课堂管理,从而总结出许多相差悬殊的课堂管理定义。艾默将课堂管理视为教师一连串的行为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感与合作感,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处理学生问题行为,创设教室情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约翰逊等人认为“课堂管理”是“建立和维持班级团体”以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古德和布罗非将“课堂管理”定义为“处理或指导班级活动所特别涉及到的问题,如纪律、民主方式、补充和参考资料的使用与保管、教室的物理特色、一般班务处理及学生社会关系”。麦克卡斯林等认为,课堂管理“远远不是诱导学生的服从,它能够或应当成为促进学生的自我理解、自我评价和内化为自我控制”。莱蒙齐认为,“课堂管理是一种提供能够开掘学生潜在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好的课堂生活以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的活动”。从以上对课堂概念的界定看,人们对它的认识差别很大,这主要是由于课堂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所致。

(二)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研究

课堂理能力作为教师能力之一,一直受到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广泛研究。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M.A.Bany)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教师从事的一切任务中,没有比管理技巧更为重要的了。”心理学家詹金斯(G.D.Jenkins)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具有的管理行为居第三位,而教师的知识能力是第七位。有关研究也指出,美国校长最看重教师的管理品质,有近三分之一的美国校长指出,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Julie Stanford 等在1983年出版的《Educational Leadership》书中的关于“改进课堂管理”论述中阐明:“课堂管理”要超越“学生纪律”,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三)课堂管理模式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使得课堂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方法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要有果断的坚持,明确果断的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以及要求,并且确切的告知学生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而哪些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通过群体强化提供一套规划完整的步骤,进而实现对问题行为的控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具有崭新理念的课堂管理模式和方法开始运用,学术界把它们统称为教师有效法。这些方法主要强调教师如何预防及化解学生的问题行为,以预防为主而不失时机地控制和处理概况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 1、人本主义视角

人文主义核心思想是:课堂管理中教师不应独揽一切,不应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个性。比较典型基于人文主义研究课堂管理比较典型的有:格雷瑟的现实疗法、德雷克斯的目标导向法、高顿的教师有效训练练法等为代表。关注学生的问题行为,强调纪律的价值,强调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理解。它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自身的问题,进而使之与教师合作,发展起良好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格雷瑟(William Glasser)强调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由于个体在满足需要时,选择了错误的行为导致的。个体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每个人都有满足需要的独特方式。格雷瑟将个体的需要扩展为四种,既爱的需要、控制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认为一旦学生的需要被满足,他们便没有理由再制造麻烦,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以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平衡自己的各种需要,以及协调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可能会产生的冲突。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以人的社会需要为基础提出目标导向法(Goal Directed Theory),他反对传统中的惩罚,要求尽可能利用行为本身所产生的逻辑后果让学生从经验中体验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进而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良好态度。

2、行为主义视角

典型的行为主义取向的有斯金纳(Skinner),认为人的行为能否得以维持,取绝于后果。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适宜的行为,就必须奖励和强化适宜的行为,忽视学生的不良行为。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清楚的讲明规则;忽视不良行为;对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予奖励。坎特(Lee Canter)的果断纪律法(assertive discipline),认为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而果断地提出其对学生行为的期望和要求,确切地告诉学生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并通过群体强化提供一套规划完整的步骤,从而实现对问题行为的控制。课堂管理从整体上表现出强烈的行为矫正取向。

二、我国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

我国的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起步要比国外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时期内,在我国教育界没有课堂教学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人们大多凭经验教学,缺乏课堂教学管理理论有效指导,课堂教学管理没有进入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课堂教学在教学制度中得到重视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式教育制度确立以后,从此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后的教学发展中日益重视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当然此时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经验为主。我国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下几个方面。 (一) 课堂管理在教育学领域的研究

我国课堂教学及课堂管理一直深受前苏联的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还有美国的布鲁纳和布卢姆等人的影响。国内学者将课堂管理主要列为教学论的范畴。90年代初我国对课堂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对外国文献分析研究,90年代中后期课堂管理才逐渐被教育研究者们所重视,并在教学论著作中有了系统的描述和研究。

我国传统课堂管理主要侧重于课堂纪律的维持和教师权威的维护。顾明远认为课堂管理是指为顺利开展课堂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过程,包括课堂物理环境的安排、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对违反课堂纪律行为的处理、指导学生学习等。课堂管理是课堂纪律的运用,但课堂管理的涵义要比课堂纪律丰富。袁振国教授指出:“传统的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致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比较有代表有田慧生等著的《教学论》、胡淑珍等编著的《教学技能》、刘克兰主编的《现代教学论》、施良方等主编的《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陈时见教授认为,过去大多数课堂管理理论和模式倾向于功能性取向和行为改变取向,重于规范。张良才,李润洲(2003)认为以往的教育教学大多是在“外在依附”的先验教师权威下进行的,使生机昂然的教育教学活动蜕化为僵化、机械的过程,抑制了教师、学生的创新精神及独立人格的生成。王德清认为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论所涉及的重要范畴。课堂教学管理学是相邻学科没法完全囊括的一个具有专门研究领域和特定范畴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产物。他从课堂教学管理概述、目的、规律、原则、方法、艺术、制度、气氛、习惯矫正等方面提出构建课堂教学管理理论体系。李保强、李如密提出了课堂教学管理学的结构体系,包括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课堂教学管理的职能、原则、内容、策略,制度、环境等方面,对课堂教学管理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著作并非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专著而且篇幅较短,探讨的问题过多过杂,并没有系统研究课堂教学管理问题。即便如此,这些研究对于课堂管理的研究来说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二)课堂管理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如今在心理学领域有不少学者对课堂管理进行了研究。代表作有陈琦等著的《当代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其中,皮连生将课堂活动划分为教学、评价和管理等三种主要的模式,进一步肯定了课堂管理在课堂活动中存在的客观现实性与必要性。以上都是试图通过心理行为来解释课堂行为和课堂管理问题,希望通过探讨教学活动中教学组织、主体互动、教学调控的规律进行研究。不过,重点仍然是课堂教学方面,实质上并没有涉及对整个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 (三)课堂管理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当前课堂教学管理方面有了一些新迹象,主要标志是有学者开始从社会学、生态学等方面对课堂教学管理进行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课堂管理的有:吴康宁主编的《课堂教学社会学》与《课程社会学研究(新世纪版)》、李德显著的《重建课堂秩序》。他们对课堂管理现实状况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与反思,认为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势必存在相应的社会秩序,运用社会学理论来研究课堂管理中的教学与秩序问题。陈红燕提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课堂管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明确什么是受社会期待的适当行为,什么是不恰当的行为,并让学生懂得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样做。这些研究都从另一个侧面和研究角度对课堂管理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如课堂中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师生之间的对抗与服从、新课改条件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课

堂环境等,但仍然未涉及对课堂管理的全面研究。 (四)课堂管理在生态学领域的研究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范国睿著的《教育生态学》则是从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的专著。这些专著引起了学者们对课堂管理的生态学理论研究,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在教育学中未曾讲述的新的教育生态原理和教育生态规律。这些研究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角针对课堂管理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了现存的问题并提供可行的管理方案。

综上所述,由于众多学科的参与我国的课堂管理理论较之以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成为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理论的重要一部分。于此同时,教师也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地管理课堂,免了传统的经验办事。另外,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了更多可利用的行动指南,如形式多样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等。 参考文献

[1] 彭茂清.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及其原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王红美.上海市中职学校课堂纪律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 李朝晖.中学英语课堂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 崔正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管理的困境及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5] 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6] 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7] 王德清.教学管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8] 郭金转.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D]. 广州大学, 2011. [9] 吴东方.复杂性理论观照下的教育之思[D].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10] 李晓.职业教育平等问题溯源:制度的桎梏[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11] 沈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生存状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12] 李强.中职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3] 郑素君.中职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4] 杨利. 中职学校课堂管理改善策略研究[D]. 广州大学, 2011. [15] 于秋. 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策略[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16] 陈海蓉. 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之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17] 张艳娣. 模糊课堂管理的理念与策略[D]. 西南大学, 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0q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