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文史资料

更新时间:2024-03-07 06: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走宕昌 看扶贫——不屈不挠觅富路

张红霞 摄影:孙书诚

全省扶贫看陇南,陇南扶贫看宕昌。作为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和硬骨头,宕昌可以说是一个贫困的缩影。近日,记者走访了宕昌,所见所闻,深切感受到了宕昌县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10余年坚持不懈改天换地,征山战水,立志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不屈不挠精神。

宕昌地处全省目前最贫困的?七县一片?中心地带。来到宕昌,满目贫瘠陡峭的坡地,抬头掉帽的连绵高山,坎坷狭窄的山区公路。……下半县与武都接壤处夏收已经开镰,与岷县接壤处的上半县还是春小麦拔节之时,这个由岷县、舟曲、武都三个贫困县的?边角废料?组成的特殊区域,1954年才正式建县,境内?七山二水一分田?,旱、涝、洪、雹等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以致?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当地曾流传着?三天无雨人发愁,一场急雨泥石流,遇到饥荒逼人走,离开讨饭没活路?的顺口溜。农民长期?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十分困难。

天是恶劣的天,地是瘠薄的地。县上的同志说,全县一般年景受灾都在10万亩以上,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都要花大量精力安臵灾民,帮助群众生产自救。加之全县文盲率高达67%,劳动力素质低,社会基础设施滞后,造成该县异常贫困,社会经济发展迟缓。

宕昌的贫困引起国家和省、地领导的高度重视。记者了解到,宕昌自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贫的贫困县以来,国家计委、省计委、省经贸委、省扶贫办、省总工会等单位从各方面给予了大办支持。说起帮扶,宕昌人总是满怀深情,滔滔不绝地诉说着郭琨副省长和省政协韩正卿副主席对宕昌人民的厚爱和关心。

曾为长征红军提供休养补给的宕昌人并没有甘于贫穷。县委、县政府带领群众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战天斗地,大规模扶贫开发,走出了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实施科技兴农、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大搞劳务输出和移民等6条符合宕昌实际的脱贫之路,使扶贫工作由?救济型?各?开发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尤其是近几年来,宕昌县在?内抓扶贫开发,外抓劳务移民,稳定

1

解决群众温饱?的新思路指导下,不断夯实生产基础,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减轻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培植壮大了地方财源,贫困问题明显缓解。全县农村贫困面由1985年的75.8%缩小到1996年的43.87%,社会各项事业得到稳步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饱含着当地干部群众付出的难以想象的艰辛。全县立体气候的立体农业不能用一个模式来指导,县上就因地制宜,对中南部河谷川坝区、东北部草原区,半山干旱区和高寒阴湿山区进行分类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路子,分步实现脱贫目标。县上对扶贫项目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一包到底,每年还从县乡抽调200多名干部进村抓点,负责20个村的脱贫工作。近两年,在财政困难、工资欠发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仍坚持上山下沟,奋战在扶贫第一线。

现在,扶贫开发已成为宕昌人民的共同行动。人均不到半亩地的秦峪乡羊古堆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干字当头苦为先,乱石窝里造良田,成为全县双文明建设示范村。?羊古堆精神?也在陇南山区广为传播和学习。土地贫瘠、灾害频繁、资源缺乏、穷出了名的车拉乡车拉河村,1993年人均纯收入仅93元,人均占有粮191公斤,贫困面高达86.3%。从1994年起,在县委书纪袁怀贵等领导的帮扶下,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苦干三年摘掉了穷帽子。这个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12元,人均占有粮553公斤,一半以上的农户告别茅草屋,住进了新瓦房。

十年扶贫,使宕昌的经济基础和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迈向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县委书记袁怀贵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西进为主的移民大军、以南下贩运药材为主的经商大军、遍布全国的劳务大军和县内开发建设大军。?

可以说,这四支大军支撑起了宕昌新的经济格局,为本世纪内整体脱贫打下了良好基础。

2

战山斗水变天地

张红霞 杨文选 摄影:孙书诚

?山青水秀好风光,山大沟深苦地方?,?山是石头山,地是卧牛田?,这是对宕昌县情的生动概括。这个拥有495万亩土地面积的县,仅有45万亩耕地,近90%的耕地还在高山。这里水土流失严重,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在这儿显得十分宝贵。在宕昌采访,竟然还听见偷土偷地的现象。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宕昌县历届决策者始终把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放在扶贫工作首位,紧抓?长治长防?机遇。带领和组织群众兴水整地造林,连片治理,综合开发,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仅在?八五?期间,就发展水浇地4万亩,兴修水平梯田5万亩,改造低产田10万亩,恢复水毁耕地1万亩。来到秦岭乡羊古堆村,只见乱石坡上层层高耸的梯田石坎斜面比梯田面积还大,株株地埂花椒叶茂果繁。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这个过去人均耕地不足半亩,人均收入不足百元,人均有粮仅30公斤的穷村,从1987年起,全村群众齐心苦干,用炮轰、用锤砸,钎撬手抬,在乱石堆上修渠造田。村上还通过县乡扶持,群众集资,修通了一条长1730米的引水干渠和两条长1300米的支渠,实现了田、林、水配套,使一季田变成两季田,低产田变成高产田,全村粮食总产由1985年的1.5万公斤增加到现在的15万公斤,人均有粮增加到270公斤。

备受旱魔之苦的新寨乡人,钢纤铁锤辟山岭,5年时间里,在悬崖峭壁上凿出长14.3公里的引水渠道,开通总长5700米的支渠10条,新增水浇地1500亩。该村还发动群众在荒坡修田造林,新增耕地2400多亩。远远望去,这条被誉为宕昌?红旗渠?的引水道,恰似玉带悬挂在大山险峻的腰间,滋润了干渴的土地。

宕昌县县长蒋正礼介绍说,县上采取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把工程项目与扶贫款、农用物资、投劳者受益?三挂钩?,使农田水利工程进度、质量、效益都得到了保证、形成各乡镇与县扶贫、水电、水保、林业、农资等部门上下一盘棋,共同抓工程的大好局面。

苦干出实绩,千古荒山渐长的绿荫如永恒的丰碑,昭示着宕昌干部群众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10年来,宕昌县兴建水利工程48项,修建堤渠97条49公里,维修新建电灌提灌10处,新增保灌面积1.9万余亩,兴修水平梯田7.4万亩,改

3

造低产田12.3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423平方公里,完成造林26万亩。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确保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经济收入的稳定增长。去年,在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834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由1985年的130公斤增加到17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159元增加到419元。

4

科技扶贫显神威

张红霞 孙书诚

宕昌最北端与岷县接壤的麻子川梁为我国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暮春时节,汽车沿着麻子川长江流域南行,但见阿坞、哈达铺、理川一带青藏高原的边缘高寒阴湿区,田野四处覆盖着白花花的地膜,绿树掩映中,人们在辛勤劳作,好一幅迷人的?闹春图?。?今春全县的10余亩地膜粮食覆盖好壮观啊!群众的吃粮问题可望缓解。?同行的县乡干部都这样感叹道。

前几年还不愿使用地膜的南阳开发小区的群众,今春地膜种植突破了2万亩大关,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实现了地膜玉米进半山、洋芋蚕豆上高山的科学种植。群众科技意识的增强,有力地提高了土地效益,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宕昌县副县长岳金林对记者说:?我县文盲率高,农民文化素质低,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已是我县扶贫攻坚的有效措施。?据他介绍,近年来,宕昌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走?推广科技,增加投入,优化结构,集约经营,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路子,大力推广小麦、玉米、蚕豆、洋芋四大作物良种,抓好地膜玉米,地膜洋芋、小麦条播、带状种植、洋芋坑种垄作、蚕豆打尖和宽窄行种植、药剂拌种、配方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10项栽培技术的推广。他们在北部建立了10万亩粮食作物、3万亩洋芋、1万亩蚕豆丰产栽培示范区,采取项目承包,整乡承包,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等办法,把科技兴农落实到村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县不断调整四大作物布局,压缩低产作物、高寒阴湿区冬小麦及夏粮作物面积,扩大春小麦,秋粮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四大作物面积历年稳定在35万亩以上,占全县作物面积的83%以上,良种普及率达95%。地膜玉米从1990年推广以来,1996年已达4.5万亩,累计增粮698万公斤。今春共完成?温饱工程?地膜粮食覆盖面积10.67万亩,贫困人口平均实现地膜粮食种植0.6亩,可增粮1300万公斤。围绕支柱产业开展的系列经济作物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已使宕昌药材增产40%以上,林果增产35%以上,蔬菜增产70%以上,最高亩产值达2万余元;各项科技项目的实施,新增经济效益4000万元以上。

多年来,宕昌县已培育洋芋武薯系列13个品种,宕昌系列4个品种,成为全省洋芋良种繁殖中心和全区北海道荞麦良种基地。洋芋坑种垄作技术已在陇南大

5

乡乡有基地 户户有?钱园? 张红霞 刘辉

入春,宕昌县城市场上,鲜嫩的黄瓜、西红柿、青椒、芹菜和水灵灵的苹果、梨等琳琅满目。当地一位居民一边喜滋滋地挑选果、菜,一边告诉记者,原来不产蔬菜水果的宕昌,现在开始有了自己的产品。

宕昌县在扶贫开发中,把蔬菜和林果作为两大支柱产业来抓,依靠科技启动,政策推动,既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解决了农民眼下的药钱问题,又建立起农民增收的后续基地,一举改变了长期由外地供应蔬菜水果的局面,部分农民由此走上脱贫路。

记者驱车沿县城212国道穿行,所经集镇总能看到四面八方的农民背着自产的果子蔬菜摆满街边,一派交易红火的景象。白龙江畔温暖干旱的沙湾镇,道路两旁圆葱成堆,一辆辆外地客车正在装货,沿白龙江、岷江的川坝区,地膜蔬菜,大棚蔬菜、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在阳光的照射下白花花的一片;秦峪、化马一带陡峭石崖坡地上的一行行?大红袍?花椒即将成熟,山区中飘溢着淡淡的椒香;高寒阴湿的理川、哈达铺一带,市场上出售的一堆堆大蒜,因质优味美不出芽而深受南方客商的喜爱……

过去商品观念较差的宕昌农民,从发展林果业中得到实惠,并按一村一品、一乡数品、因地制宜建基地,加速了奔市场的步伐。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县上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共投资1000多万元发展林果支柱,促进规模经营。还组织乡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坚持层层科技培训,推广实用技术、提高质量和效益。县上把下半县的甘江头、官亭、秦峪、化马、沙湾、 新寨6乡镇沿212国道村社列为连片开发区,采取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建成80公里的优质花椒林带,栽花椒、苹果、雪梨、核桃1120万株约10.6万亩已陆续挂果,其中花椒已形成400万公斤的规模。在岷江、白龙江川坝地区推广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蔬菜种植,建立了西瓜、白菜、韭菜、黄瓜、洋葱、大蒜为主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1996年全县共种植蔬菜7720亩,其中保护地栽培2081亩,大中拱棚172亩,日光温室50亩,全县仅蔬菜收入854万元。

目前,全县林果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乡乡有基地,村村有实体,户户有

11

?钱园?,产区涌现出一批脱贫致富的典型和带头人。新寨乡任家沟100多户人家,共栽花椒26万多株,年收入16万多元,户均1600多元,一举摆脱了贫困。秦峪乡大村村民仇海录,承包荒山开发平台86亩,以花椒为主间带苹果、梨、核桃等1.4万株,年收入上万元,成为当地的富裕户。何家堡乡小堡子村农民技师宋建柱,新建5分黄瓜温室和拱棚蔬菜,年收入2万元,被评为全区种菜能手。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建温室16座,大中拱棚28个,成立了蔬菜研究协会,去年全村仅蔬菜收入达30万元。

如今,宕昌集贸市场一年四季都有绿油油、水灵灵的各种地产蔬菜、瓜果。其中西瓜、洋葱、大蒜、花椒等除满足本县需求外,每年还往外销售50多万公斤。

12

走出大山路自宽

张红霞 通讯员:杨建国

出路,走出去就有路。人多地少没柴烧,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宕昌县,近年来通过内抓扶贫开发、外抓劳务移民的开放式扶贫新措施,找到了有效的脱贫致富路。尤其是劳务输出和移民,斩断了祖辈留下来的穷根,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地处白龙江上游北岸的沙湾镇董家庄,全村278户农民,人均不足1亩山地,在大批剩余劳动力未转移之前,人均收入仅200元,人均占有粮150公斤。全村每年吃要6万公斤救济粮。

1986年以后,村党支部通过各种渠道,每年有计划地组织400至500人外出打工,村里的十几名年轻的能人,还分别组建了8支基建工程队,走南闯北,在强者如林的建筑工业中大显身手。董家庄10年间,累计劳务输出1万多人次,劳务收入1200多万元,一跃成为全县闻名的劳务致富村,贫困面由80%缩小到20%,70%的农户茅屋变瓦房,又由瓦房变成小洋楼。

县劳务移民局局长李江林介绍说,近十年来,他们先后和25个地区在采矿、挖煤、筑路、缝纫、服务等行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输转劳务工3万多人次。截至1996年底,全县累计劳务收入2.01亿元,人均年收入530元。

劳务输出使宕昌农民走出山沟闯市场,挣了票子,饱了肚子,换了脑子,有了点子。富裕起来的董家庄人投资投劳,对本村灌渠进行维护,增加了灌溉面积,还建成了砖瓦厂等一批集体企业。新寨乡刘家沟村民刘仲学,带出去一批人到江苏承包砖瓦窑挣回38万元,他出资购买柴油发电机,让住在山上的全村人都用上了电,看上了电视。

1993年,县委,县政府通过调查研究,深化县情认识,决定对生存困难、脱贫无望的特困区群众移民,进行异地开发。开始改变群众故土难窝、穷家难舍和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的陈腐观念。政府牵线搭桥,统一组织,跟踪服务;群众投亲靠友、扎实苦干,当年全县共往新疆移民257户819人,基本实现了当年移民当年解决温饱的目标。4年来,累计往新疆移民6115户19957人。今年918户2203人移民已顺利赴疆。

1995年起,宕昌连续两年向秦川移民888户4002人,向张掖移民83户314

13

人,今年计划向省内移民5000人。

移居外地后的宕昌人,以勤劳苦干著称,70%的人当年脱了贫,大部分家庭年盈余5000元以上,开始走上富裕路。移居新疆新湖一场4连的沙湾镇10户移民,有6户年收入超万元。庞家乡塔尔村移民冉梧辰赴新疆后,在给父亲的来信中总结出?八不愁?。样样如意的移民郭尔韩写信动员全县乡亲往人少地多的新疆移民。开始致富的部分移民还往家乡寄钱寄物,支援家乡亲人脱贫。县邮电局营业厅的负责同志说,去年新疆移民寄回邮件3.85万件,高峰期,邮局派两辆卡车从陇西拉回棉花、衣服等新疆特产,汇款额计132万元左右。

劳务移民产生了?移出一户,宽松一户,等于解决两户温饱?的倍增效应。县政府调研员石云芳算了一笔账:移民为全县留出耕地3万亩,减轻了人口压力,年节约原粮1194万公斤和1990万公斤柴禾。这表明,移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加速了脱贫步伐。宕昌县劳务移民工作也多次受到省地的表彰奖励。

14

插上致富的双翅 张红霞 杨文选

宕昌县委、县政府在扶持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时,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这犹如为宕昌经济的腾飞插上了一双致富的翅膀。

回首往事,痛定思痛。副县长王兆林惋惜地说,由于建县迟,几次错过了国家大量投资发展工业经济的机遇,到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只有24户,总产值仅有340多万元,县级基础财源薄弱,直接影响了今后的发展。

面对一穷二白的状况,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省经贸委等单位帮扶宕昌和郭琨副省长联系宕昌的机遇,在认真分析本地优势特点的基础上,论证筛选了一批具有开发前景的项目,新建和改造了矿产品冶选、建筑建材、中药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14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企业,地方工业有了新的起点。县农机厂在兰州高压阀厂的帮助下,1995年3月新建了铸造生产线,开发了煤炉、火盆等新产品,产品供不应求。去年8月又完成了化铁炉二期工程,使这个长期亏损的企业当年扭亏为盈。县化工厂根据市场需求,新建了塑料制品生产线,生产塑料袋、农膜等产品,这个老企业也开始焕发活力。建材厂、火柴厂、印刷厂等国有企业都投入了一批技改资金,更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县经委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县上领导先后到四川、山东、北京、兰州等地考察?攀亲?、扩大开发,在内联外引上取得可喜的成绩。目前,与滨河集团联合新建的宕昌酒业公司年产600吨能力的一期工程已峻工投产;与山东临沭县联办的柳条编织工艺厂边培训边生产,8000多件(套)工艺品出口创汇;与兰州军区后勤部天水矿业局联办了陇天矿业开发公司,建起选矿厂和泥炭高效生物复合肥料厂,其产品销往省内外,供不应求,还与省内外企业达成多项意向性合作协议。据统计,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88个,总产值1680万元。

宕昌在发展乡镇企业上,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和引导,目前已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矿业采选冶炼、建筑建材、地毯编织、商贸运输等6大系列,涌现出锑品厂、城关机砖厂、城关综合厂、南阳区实业开发公司、飞天地毯厂等一批乡企骨干。哈达铺镇新建了洋芋淀粉加工一条街,去年52户农民生产淀粉230吨,今年又与省总工会联合筹建淀粉经销公司,

15

使粉条加工达到100户,逐步形成?公司+农户?、生产销量一条龙格局。各乡镇依托资源,发展小药场、小果园、小林场、小牧场、小椒园、小型农副产品加工厂的?六小?企业,已成为增加乡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迅速增加了群众收入和县财政收入。据统计,1996年全县各类乡镇企业总数4447个,实现总产值9002万元,上缴税金222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5.1%,从业人员达到11513人。

16

如火如荼建基础 张红霞 杨建国

建县前宕昌县城所在地仅为岷县的一个小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几乎空白。 在省地的大力支持下,宕昌人流大汗、洒热血,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交通、通信、水电等社会基础设施,为改革开放和扶贫攻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近年来,宕昌基础设施建设可谓成绩卓著。据了解,仅去年以来,利用以工代赈资金725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14万人次,在水利、交通、人畜饮水等方面实施建设项目18项,建引水灌渠6条9000米,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150亩,护地5000亩,完成四级公路改建9.45公里,建人畜饮水工程,解决2450人和1250头大家畜的吃水困难。还修吊桥、建河堤、搭涵洞等,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去年县上还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多方筹资的办法,为15个乡镇的4000户群众通上了电,完成城区洪水工程,加速了自动电话改制,加密电视频道的开通和教育、卫生、城镇设施的建投。

县委书记袁怀贵满怀深情地说:郭琨副省长每年来宕昌调研,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出点子,办实事。在郭副省长的关心支持下,1992年建成县上的第一座电影院。

在乡村,记者经常看到一群群山民穿着单薄的衣衫,身背装着干粮的布包,在陡峭的山岩上炸石修路,抬运电杆。乡上的同志告诉记者:?山里人渴望与外界沟通啊!再穷也要集资投劳改善生活环境?。去年沙湾镇峡前、赵家坡、杨家河3个行政村,一个月内集资20万元,义务投工炸石劈路、拉杆架线,修通了20公里的公路,架设了10千伏农电线路9.5公里,400伏配电线路5公里,看上电视坐上汽车拖拉机的村民迅速缩短了与外界的距离,生产生活方式也开始改变。

宕昌县立足于自力更生,通过以工代赈、群众集资等形式,打通了县城通往岷县、舟曲、武都、礼县等周边县的?断头路?,修通了新城子、官鹅两个藏族乡的公路8条68公里,改造县乡公路122公里,新修乡村公路200公里,公路桥梁8处,人行吊桥10座,使通车的乡、村分别达到100%和70%。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87%、58%和34%。还新建了人畜饮水工程77项,解决了4.74万人和1万余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从根本上改变了山区群众的生存条件。

17

目前,县邮电局开通了2000门程控电话,26个乡镇实现了自动化,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特快专递等业务已经开通,有线电视也已全县开通,县内中心小学和民办学校校舍都已改善完毕,修建?希望小学?3所,90%的学校实现?一无六有?。县乡医院设施也大为改观。

18

欲变富先变带头人

张红霞 通讯员:高才

宕昌县委、县政府认为,人是改造自然的主体,改造山河首先得解决人的问题。?变山变水先变人?,这是宕昌在扶贫攻坚中,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经。近年来,宕昌开展了以示范村建设和后进村整顿的重点,以班子、路子、队伍、机制、制度为内容的基层组织整体建设,解决无人管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的问题。县委实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责任制,县上四大班子领导每人包乡包村,县直部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子,制定帮扶规划,确定发展路子,兴办实事。全县还普遍实行?三会一课?制度和?双管双评?制度,县委组织部定期检查,实行动态管理。目前全县31个乡镇办起了党校、242个村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县上利用乡镇党校、党员活动室、农广校、农涵大或派科技人员下乡办讲座等形式,对村社党员和干部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素养,培育有觉悟、有文化的带头人。

记者在宕昌听到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深切感受到基层党组织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核心力量和带头人,居住在偏远山区的竹院乡大草坡村党支部书记郭永堂将自己自费学到的药材种植技术手把手地教给本村群众,引导他们发展药材、林果生产,使昔日有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县的首富村。郭永堂还带领群众打通了去乡政府的关头峡路,发动群众投工投料,自行设计建起了30千瓦的小型水电站、卫星地面接收站、村卫生医疗站。翻新扩建了村办小学,全村学生免费上学,群众安居乐业,村风民风大变。深山林区的狮子乡为石村,1984年到1986年连续三年遭受冰雹袭击,庄稼绝收,道路被毁,牲口伤亡,房屋损坏,群众生活非常困难。危难之际,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以党支部为核心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寻找门路,村上将为林场承包清林的5万元收入,派人到外县买回低价面粉,使群众渡过了难关,之后村干部拿出承包费6000元购回材料修了两座水泥桥。目前该村由党员干部出资修建的5座单孔水泥桥使为石山人出山进山,再不用脱鞋过水了。大舍乡陈家沟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试种药材致了富,村社积累迅速增加,鹿角社村民范德个娃深有感慨地说:?以前我家住的小土房,人均年收入不到50元,这几年一靠国家政策,二靠党支部,三靠个人辛苦,日子越来越好。?去年他家仅药材

19

收入就达1.7万元。

从1994年以来,县委对62个村党支部集中整顿,把群众公认的素质好,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优秀党员充实到村级组织中,为农村党的建设注入活力,1995年以来,全县共发展农村党员525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728名,有211名后备干部先后走上了领导岗位。据统计,被整顿的村共新修和维护乡村公路12条559公里,修桥2座,架通农电线5条11.5公里,新修河堤7处2883米。去年底村办企业已见效益的已达92个,集体积累达到84.6万元。

群众说,有了为民服务的好班子,我们干得称心,看得顺心,想起来有信心。宕昌县基层组织建设还受到了省上表彰。

20

艰苦奋斗未穷期 张红霞 孙书诚

十余年的扶贫开发增强了宕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贫困面大幅度缩小。但是,在这个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区域,农业生产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全县还有212个村10万人口尚未脱贫,这些人大都生活在高山石峡、林缘深谷,缺土缺水,资源匮乏,加之特困人口比例大,劳动者素质差和因农资涨价、粮价放开等原因农民隐性负担加重,扶贫难度加大。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还有20-30%的农户遇到灾年就返贫。面对扶贫攻坚更加艰巨的任务,宕昌干部群众认为只有继续艰苦奋斗,扎实苦干,才是唯一出路。

宕昌扶贫攻坚面临一些困难,也有更多的机遇。一是国家将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二是省上把宕昌列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重点扶持,在政策上、财力上继续给予倾斜和照顾,在以工代赈项目上优先安排;三是国家将增加?长治长防?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省地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宕昌的帮扶力度加大。多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强了该县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后劲,创造了开放开发的有利环境,人心思干,群众摆脱贫困的愿望十分强烈。只要宕昌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把握机遇,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步伐,这块贫穷之地定会面貌更新。

宕昌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地统一部署,制定出今后4年全县212个贫困村脱贫规划和分年度解决温饱的计划,并把扶贫攻坚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党政一把手总负责,集中人、财、物,实行项目覆盖、整村推进。目前全县已抽调430名帮扶干部与25个省地部门的帮扶干部一起深入村社调查研究,按照?高寒山区种药材,城区川坝种蔬菜,东南荒坡地边椒,千家万户抓养畜?的全县总体产业布局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力争今年内所扶持的78个贫困村稳定解决温饱。今年上半年宕昌扶贫进入超常规攻坚阶段。目前,全县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努力奋斗,力争今年粮食总产突破1亿斤,多种经营产值突破1亿元,乡镇企业总产突破1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520元,当年解决温饱突破2万人。

21

采访中,县委书记袁怀贵告诉记者:?宕昌尽管穷,困难大,但希望也大?。他扳着手指边算账边说:?今年仅地膜覆盖和劳务输出这两项,全县可增产1300万公斤粮,增加收入5000万元,可实现人均增粮食50公斤、增钱100元。今后我们按照既要富民又要富县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思路,围绕人均收入、财政收入、粮食产量三个增加,夯实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两个基础。狠抓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源建设和劳务移民四项工程,还要加大工业建设力度,依靠资源,内引外联,多渠道全方位地发展。?

县长蒋正礼深有感触地说:?我县的差距就在于开发不足。我县资源丰富,但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洋芋、药材、山菜、矿产的加工也很有潜力。我们要抓紧机遇,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热忱欢迎一切有识之士前来开发宕昌,建设宕昌,共同发财。?

吃苦耐劳的宕昌人正在各级组织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富裕之梦定会实现。

22

羊马城怀古 赵新平

春末夏初时节,山城的气候舒适宜人,万物葳蕤温婉,竞相生长,到处是一片蓬勃的绿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令人心情舒畅。周末的清晨,天还未亮,便邀上好友一同去登羊马城。

历史上,威严耸立的羊马城被誉为甘肃宕州古城,垂直高度超过千米,山岭险峻,三面陡绝,位于甘肃陇南宕昌县城西南面的马鞍山山顶,因为自古就是军事要寨,被赋予过多的神秘色彩,又经过了无数岁月的风雨,更显得遥远而又亲切。近年来,羊马古城遗址得以保护,修通了上山的公路及盘山石阶小路,我们选择从背阴面的石阶小路登山,既可以将整个山城的景色一览无余,还因为在半山坡上建有一座经过翻新的寺院——祥云寺,红墙黛瓦深嵌山壁,每逢初一十五寺内诵经声高低错落,香火缭绕,虔诚的香客众多,值得一看。

从山底抬头,视觉近乎直角,蜿蜒而上的水泥台阶天梯一样伸向天空。早就听说登羊马城不易,于是鼓足勇气拾级而上,从第一个山门到观音殿,看到水泥构筑的沿路护山壁上连着画了两朵盛开的粉莲花,白藕根,绿圆叶,心中立刻像被一种柔软无比的情致所感动,佛经上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我想,世间许多花都有这些特质,之所以菩萨端坐莲花台,不知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的缘故,还是莲花?华实齐生?,在菩萨眼里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佛说众生,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穷富贵贱皆平等,具有超时空意蕴的莲花,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站在观音殿门前,?石砳磊□庄严羊马城,木林森□锦绣祥云寺?的对联映入眼帘,前一个□里是四个?石?,后一个□里是四个?木?,我都不认识,该是某位高僧的自创字,切不细究字的读音如何,单凭字型可以揣摩出大概的意思来。据史料记载,宕昌亿万年前曾是一片海洋,造山运动之后有了连绵的山峦,也有了羊马城山体,整个山体均是层页岩和砂质岩的构造,因而山上石多,木多,我思忖,除了这两个古人认为最直白意思的字外,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两个字能够表达出人对天地的无限敬畏,而我也相信这两个字里还藏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殿门旁边立有开山和尚率众弟子捐资修路的纪念碑,殿门开着,因

23

为不是初一十五,整洁的院子里显得空旷,花园内植有牡丹、芍药等花木,没有看到僧人,却能闻得到一阵阵浓郁的香火气息,无事不抽签,无缘不扰僧,我们没有进去,只是在门外停留片刻,便加快脚步继续上山。

祥云寺一寺两院,最初只是一座小寺,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为了祈求菩萨保佑羊马城山而建,传说羊马城山底有一处海眼,里面游着一只镇山的金鸭子,被来当地传教的洋人盗走后,致使羊马城山体崩塌,阻断岷江,几乎淹没了山下的百姓,自从修建起观音寺院,羊马城才得以回复安宁,以后便逐年维修保护至今。祥云寺的周围生长着塔松、扁柏、毛桃树、野杏树等常见树种,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树木,一棵棵像得了神灵的护佑长得非常茂盛,从高处看掩映在树木丛中的寺院,安静的如避居世外的老者默然无语,却又时不时的被周围开放的野花点缀一番,令人对祥云寺有了一种忍不住的喜欢,花儿让树木有了色彩,让绿色有了生命,每一个看见的人怎会无动于衷?更何况寺里的僧人呢!上天厚朴,给每一类物种都留了一条自己的生路。

一路上去,山路不断地呈?之? 字形,走几步就有拐角,有的拐角处专门筑有树桩样的水泥凳子供游人歇脚,我们走累了,也坐下休息,耳畔忽然?咕呱?一声,几只躲在草丛里的鸟儿被我们打扰,惊慌的飞走了,翅膀几乎擦过我们的耳朵,是戴彩色冠子的鸟儿,全身棕色,两翅和尾栗黑色,有棕白色横斑。友人说,这些鸟儿叫山和尚、咕咕翅,嘴细长而尖,是啄木鸟一类的益鸟,能插入泥土、石缝间挖食蠕虫、蜘蛛、蝼蛄等幼虫和昆虫。还得感谢这几只鸟儿,一阵阵的鸟声给寂静的路途增添了些许生机。友人告诉我,到了山顶,鸟儿应该更多。

快到山顶的时候,陡直的台级多了,走得人腰酸腿痛,小心的攀登,腿也还是抖得厉害,憋着一口气,嘴里不停地继续数着台阶的数字,台阶路的尽头约1400多个台阶,然后是一小段土路,几步登上去,便是平坦坦的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山风吹着,被朝霞染红的云朵在我们周围随意飘荡,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从未体验过的境界,大片大片的树木在风中摇摆,没有树的地方,荒草被烧过,一片片焦黑中透着绒绒的绿色,细看,真是被人烧荒留下的痕迹,努力钻出地面的草儿显得很精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在这里最贴切,烧过的地面上的草再长出来更密更壮了。友人说,好多鸟儿在吃虫啄草芽呢,我一看,还真的,一

24

大群鸟儿叽叽喳喳的在地面上啄食,左一声右一声的呼朋唤友,一点儿都不害怕人,仿佛我们并不存在。友人大笑,哈哈,我们到了人家的地盘,我们是少数,人家鸟多势众,只要我们不去侵犯它们,还有谁会害怕我们啊!你看,它们正吃得不亦乐乎。鸟儿们吃得很安心,看着焦黑的地面,我不知道烧荒的人想在山顶上做些什么?

远远望去,山脊上颓废衰败的城墙所剩无几,那些被树木和荒草覆盖的地方,就藏着羊马古城的悠悠历史。公元307年的西晋,羌人梁勤建立宕昌国,唐时,宕昌国羌人政权归统消失,宕昌羌人接受吐蕃族的统治达100多年,后以吐蕃人、宕昌羌人和土谷浑人融合而成的厮罗部,在首领木令征的带领下占据岷州、洮州、宕州一带,羊马城即是唐宋时期,宕州首领木令征所筑,《宕昌县志》载:?羊马城分为前城、中城和后城,建筑在断崖峭壁之处,形如犄角,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寨。?依山顶地势而建的羊马城前后城均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前城大,中城高,后城小,尤以中城为椭圆形,处在地形凸起的地方,高于地面近9米,三城之间前后相距700米和1500米。在外城的废墟中,我们发现一座土地庙的痕迹,有放烛台的石案,碎残的青方砖依旧厚重,拨开没膝的蒿草,一堆堆青瓦砾几乎碎成泥土,只是不见当年参拜的烛台和身着战服的莽汉,小小的庙宇难抵风雨的剥蚀,早已不复存在。友人说,二十年前,人们在山上能捡到锈迹斑斑的古铜钱,他也捡到过,玩后,就扔掉了。据考证,羊马城上曾发现大量的作战滚石及历代不同时期的陶片、砖瓦,还有一块宋代的藏文石碑。

金朝末年,金兵居高临下驻守羊马城,元将按竺尔率军围城年余,久攻不下,百思不得其解,偶然中窥得金兵深夜走暗道用驴下山驮水,才恍然大悟,羊马城上原来没有水,是山下的水帮助金兵凭借羊马城的地理优势屡战屡胜,于是按竺尔命人悄悄断了其水道,只数日,羊马城中无水,金兵溃不成军,城自然攻下,元军攻打羊马城,也成了历史上以巧打巧的典型战例之一。

至清嘉庆年间,羊马城上战火再起,四川白莲教起义军过宕昌时与宕昌土司守军激战,双方尸横遍野,血染山坡。公元1892年起,羊马城接连发生山崩和滑坡无法驻守,土司撤军山下,使羊马城成为一座空城废墟,也就在那个时期,山坡上建起了祥云寺。1943年5月,甘南农民起义军在刘鸣司令的率领下攻占宕昌,

25

起义军和国民党的一个连在羊马城上血战,起义军取得全面胜利,羊马城再次发挥了它的重要军事作用。

站在当年兵家相刃的羊马城上,我能感觉到温暖的阳光催生着一切,树木的枝干格外粗壮,齐齐的直插云霄,小鸟满天飞,飞着飞着就落下来,啄一会儿青草地,再抬一会儿头,看天上的云一朵一朵向远方缓缓飘去。

如今,穿越岁月的沧桑,今天的人们早已看不见曾经烽火狼烟的尘屑,也听不见牛角号令的急促,羊马城上只留下短短的破垣残壁。羊马城虽是黄土和石块筑就,但当初筑城的人却想赋予它强大的生命,以为据守一座牢固的城池便可长治久安,没想到,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与物都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抵不过一阵风从空中呼啸而过。宕昌籍文化名人文丕烈在诗《故城咏》中写道:?故城蔽残垣,江郭逐翠烟;垣下长堤锁,郭外数桥环。悠悠木家事,猎猎霸上幡;羌水今何在?涛起声正酣。?

记忆中,巍峨的羊马古城承载着一段段浸着献血和生命的历史,无论是美好的,还是令人叹惋的,都同样珍贵,因为那是属于宕昌羌人的后代——我们自己的历史。绿树成荫的羊马城用茂盛的植被和荒草深藏了自己的废墟,正是因为历经上千年的时空,它才保全了自己,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追昔怀古之思。

26

我的?家学?

王润槐

我出身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何谓官僚地主?按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法定义,既做官酬薪,又收地租的剥削阶级。再加上地方士绅的头衔,这种身份在解放前的前清和民国时代也可称显赫了!家庭有了做学问的学者为人师导,更在地方上成为不得的人物族势。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童年成长在这样的环境。在当时也算得上?少爷?,?公子哥儿?了!

封建官僚的家庭教育十分传统、在严格的,当然,他们是为了后代为其光宗耀祖。虽然时已四十年代,新学和白话文早已普及,但在所谓的正统家庭,儒学礼教还是要承袭的。?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观?、?说文解字?、?唐诗?、?宋词?、?汉赋?、?无曲?等名家名著都要背诵的;?尔雅?、?四书?、?五经?等曲籍不求其解,但程序要做到的。家父是解放前兰州师范三十年代初的毕业生,曾师从范振绪。李荣、魏振皆,登皮鞋、拄文明棍的洋派风度,对我影响很深。所以,三岁开始的启蒙教育,我更多接受的是?新学?。父亲在兰州师范不的是文科,专长文学、历史、美术、音乐、书法;就他的知识专长,生理地遗传给了我,使我在这几方面的学习聪慧、空灵、时而有?无师自通?之举,常令旁观者惊诧。

四岁,离宅随父驻校,和当校长的父亲每天只去家里吃两顿饭。父亲在开会、办事或授课,给我留下作业,或写作文、日记,或临贴写仿,可背史诵曲,或美术图画,或习谱练琴,他回来要检查作业。好在自己?天资?勤奋,兴趣使然,也不觉得是负担。旧式教育不论学堂、私塾都有?打板子?的规矩,即挨诫尺;家父是新派人物,讲究西方文明民主,自己也是个?乖巧?孩子,所以?打板子?一事从未有过。也可能是他舍不得打我这个独生子罢。

父亲的家学特点是?以身垂范,亲自示教,面授机宜,因势利导?。作文、背史、图画、音乐无不自己先做一遍,然后剖析、传授,再让你仿习,后作批改。决不死板教条,要让你明白个理,让你学到活的东西,用得上的东西。记得让我利用静物实体写生主体比例和明暗调子,掌握运用水彩三原色变化春天和秋天户外写生。教会音乐简谱,又教我识五线正谱;在脚踏风琴上弹音阶,熟调式,练

27

指法,练习曲。时不时还来几个英语单词让你背下来。作文习字,画图练琴倒不觉得累,就是单调、枯燥的史学业背得人真耐不住性子。至今若不翻翻资料,史籍的节点数字硬是记不起来。

那时没有幼儿园、学前班、入学便是一年级。到报名上学,我已经具有三年级的同等学历了。记得在上小学前。随父亲经常外出写楹联、门对、春联、碑词,我在案前为父亲挪纸,他刚写出上联、下联前一、二字,我便接口读出下面未写出的内容。令在场人惊嘘不已!岂不知这是久随父亲写联,联词套路已悉识,目睹耳闻,久积成学而已。到小学五年级,学校排练文艺节目参加社会演出,我已经能够拉手风琴伴奏了。后来上中学初二、初三,每周两次作文写作,其中一篇被文学老师选为范文在高中文学课上朗读讲析。并时有作品在当时报刊投稿,有几篇在?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甘肃文艺?、?萌芽?等报刊采用发表。中学毕业前夕,县电影队让我试画一幅全开电影?海鹰?的彩色广告,以测水准,意让我在出校后到县电影队工作。后因县文化馆急缺业务人员,于一九六三年春的学雷锋宣传活动中参加工作,在县文化当美工并作群众文艺工作。

父亲是我的直接导师,作为学者,他以厚重的学问,渊博的知识,著名的书艺,熏陶了我的童年、少年,耳提面命,手把手培育了我的青年。我这样的学习土壤和成长环境,是我的幸运,使我享受了?一师带一生?的?研究生?待遇。作为既是官僚,又是教育家的父样,给予我的家学,堪比接受高等教育的?资质?。

一个人可以没有才华,但不能没有才能。这是生存的根本。得天独厚的家学拯救了我,系统而坚实的家学教育基础,为我后来的学业、就业、工作、生活,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条件和能力。它是我人生的导航,也是我生命的基石。

感谢父亲王玺给我的家学,这是父亲给予儿子最大财富。

2013年3月

28

从《大公报》受到长征落脚点的启示 张亚利文 孙书诚

1935年9月,红军长征到达甘肃的哈达铺,在当地邮局得到不少报纸。主要是七、八月间的天津《大公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他们翻阅报纸,从中确切地知道:陕北有苏区根据地,有红军和游击队。这真是喜从天降。因为,长征以来,中央一直想找到一个落脚点,创立新的根据地,究竟上哪儿,谁也不明确。开头想去湖南西部,没有成功。后来想跟二、六军团会合,又遭重大挫折。黎平会议曾决定以黔北为中心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根据当时的情况又予改变,有在川西发展的设想。在懋功与四方面军会合,跟张国焘争论,就是反对他南下西进在川康落脚,而坚持北上向东建立根据地。原想在川陕创建根据地,现在得知陕北有一块红军的地盘,很自然,就决定到陕北落脚了。张闻天9月22日在前委机关报《前进报》上撰文谈读报感想,题目是《发展着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将天津《大公报》上所披露的陕北苏区根据地和红军的情况扼要摘引并作了分析。文章得出结论:?红军与赤色游击队在陕甘省内正普遍发展着?,并据此提出了?同25、26军会合,建立新苏区?的任务。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将陕北作为长征的落脚点,到那里保卫和扩大苏区根据地。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根据87年5月11日《天津日报》

29

陇南名桥 董生贵

桥在陇南是一大特色,有?隔山不算远,隔河不为近?之说,这是由于陇南江河密布,山高谷深,人们在生活中处处不离桥的缘故。

白龙江流域的邓邓桥,位于宕昌县南甘川公路花石关处。椐《岷州志》记云:?三国时为蜀国地,?魏将邓艾伐蜀,与其子邓忠,一从牛头关(今南阳牛头寺),一从宕昌会兵到此,建桥渡岷江,故称邓邓桥。?这里两山峙立,高耸入云,犹如刀削斧劈,形成天然石门,滔滔岷江从狭狭谷底湍湍而下。大军不能过,凿洞架设栈道,建桥渡兵。现被甘川公路大桥所代替。至今留有邓邓桥遗迹和桥碑。有诗云:?雨后岷江起巨涛,青山对峙险如刀。纵观一线蓝天下,便是当年邓邓桥。

杀贼桥,位于宕昌沙湾镇,明洪武年间建,为第一座横跨白龙江南北伸臂木桥。在桥北设杀贼驿,桥南设杀贼寨。据史载,明代王朝统治者乘修桥竣工之机,抓捕了几名少数民族造反的首领,杀了祭桥,故名杀贼桥。后被大水淹没。清光绪十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派总兵李志刚驻防守边时,目击行旅之苦,又重修杀贼桥。永济桥,位于文县临江关,清康熙二十三年始建。清光绪十九年移建白龙江下游蒿子川、凿山筑堤改木梁为铁索桥,横跨白龙江,桥长20丈,宽8尺,两岸狭窄,波涛汹涌,为甘川之咽喉。清代阶州如州叶恩沛题诗云:?架木成桥自古难,而今铁链锁江杵。行人抬手应相问,两蜀滇南共此安。?

白水江流域的阴平桥,位于文县旧城南。据《阶州志》记载:?白水急流,中有苍石二道,形若盘龙,就石背竖柱成桥,阔3丈,长20余丈,即《三国志》所云阴平桥头也。蜀景耀六年,姜维闻有魏师,请护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后主不省。司马昭遗诸葛绪自祁山出此街桥头,绝姜维归路。姜维还,闻诸葛绪已塞桥头,乃出北道。?宋人诗云:?鱼贯羸师境坐缚,尔时可叹蜀无人。?桥南崇山曲拱,朝夕重阴,日午,阴阳平分,浮光照耀,如长虹卧波之景。清雍正七年知县葛时政重建阴平桥,并亲书?巴蜀咽喉?金匾一面,悬挂在桥头上,为文县入景之一。

西汉水流域的惠远桥,位于武都县甘泉街。据现存桥碑记载,惠远桥始建清康熙十年,其桥规模宏大,两头为桥亭,中为屋顶长廊,两侧为栏杆,均为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尚挂八个风铃,风吹铃动响彻四野。桥上历代名人赠匾十多面,

30

其中有民国9年北代靖国军叶荃将军率军回师过桥时,曾亲书?百战余生?横匾一面,悬挂桥头。有?惠远桥头朝阳寺,梓柏林中三道峡?之句,为甘泉八景之一。龙凤桥,在康县平洛镇,明洪武三年建,后于清光绪三年重建。桥长16米,宽3米,为桥亭、桥梁、桥基三部分组成,由24根亭柱支撑,用木板铺面。亭柱之间,装有栏杆,沿两边设长凳,供行人歇息。最别致的是桥基,跨度长达16米的木桥中间竟无桥墩又无立柱,两岸砌石人作基阶。基阶之间,自下而上有依次逐渐伸长。纵横立错,相互镇压的排排圆木,如同手臂般伸出,拱托起整个桥梁,坚固、精巧而又美观,实为建桥史上奇观。

陇南的有些古名桥,虽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至今依然存在,如康县龙凤桥,文县永济桥、石坊桥等。

31

三十一乡镇名称考

成明

宕昌县建于新中国诞生后的五十年代中期,辖地是原岷县南部、西固县南、北部,武都县西部接壤之山谷地区,初名沿用?西固县?,一九五四年十二月改称宕昌县,今下设六镇二十五乡,均以所在地村庄命名。然而,其村名来历若何?试作小考。

宕昌镇

今为宕昌县所在地。古为羌族居地,宕昌羌是羌族一支系。晋前,朝无建制,自为部落,酋师统领。公元566年,北周武帝天和元年派大将军田弘平羌后,于宕昌设臵怀道县,属宕州宕昌郡辖。隋代仍为此名。公元742元,唐玄宗天宝元年,废宕昌郡,改设宕州怀道郡,领二县,系怀道和良恭。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安史之乱后,宕州陷于吐蕃,直到1068年为吐蕃部族居地。公元923年名曰交河戍,北宋熙宁初,则公元1073年,宋将王韶收复,臵宕昌寨,归属秦风路岷州辖,1076年左右,改称宕昌堡,隶岷州,设以荼易马市。公元1131年,南宋绍兴初期,金人占据,逐臵蕃市于北。《岷州志》载,公元1207年,元将按竺破宕昌城,臵堡废市,属岷州。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设宕昌驿,属岷州卫,特派兵役设防镇守。公元1644年,清臵宕昌里,光绪年间改称汤瓦里,后又设镇。辛亥革命后,民国沿用宕昌镇名,三十年代改为区,均隶岷县辖地。

宕昌之由来,可能以宕昌羌而得名,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卷三:?宕?字古写为?凮?,其意?过也?,?一曰洞屋?。据说,宕昌羌,又据此冠于宕昌地名。《元和郡县志》载,?因宕昌山为名也?。经考,宕昌附近并无此山,也无民间传说,故此说尚待进一步考证。

哈达铺镇

?哈达?系藏语音译,是藏族和部分蒙古族人民在迎送、馈赠、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礼节上使用的丝巾,表示敬意和祝贺,长短不一,以白色为主,也有红、黄、浅蓝等色。可是,哈达铺名称之由来并非于此。据考,早在宋代前,则称曰?哈塔川?,后还砦、(寨的黑体字),《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五十六第十九页载:?岷州和政郡哈塔川(六十五里)?,可能塔于达同音之故,后人随意将?塔?写

32

为?达?,逐渐的?达?字顶替了?塔?字,即称?哈达川?。元朝至正间,宕昌第一代土司马珍之父马纪,?因防守哈达川九族授指挥使?。(见《清史稿》卷六,土司传)。明代,兵部逐于道路特设铺递,哈达川亦设铺,驻铺兵二人,铺境内又设立墩台二座(今阿坞乡有墩上村,便是其一的原址),每墩驻汉军二十名。此后,便称为?哈达铺?,而且,进而发展成岷州南部重要集镇,盛产当归,远销京、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岷县县长刘英改名白龙镇,以表示进入?文物之帮?。?白龙?者,以把岷江误为白龙江得之,盖发源于分水岭(麻子川岭)南鹿的岷江,古谓桓水,流经哈达铺以下山谷间之寺卜寨,北岸绝壁上有石凸起,宽四、五尺,长五丈余,蜿蜒天娇,如白龙形,俗名石龙,故桓水又名白龙江。一九六三年恢复?哈达铺?原名。

理川镇

理川的理字古时皆写作?荔?,以姓氏为名。相传,先有荔家人,后有荔川城,老户四娃,权包家,荔马家。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岷县县长蒲保阳改为?理?,意在文明开化以?理?为先。据《岷州续志》,《太平环宇记》,《甘肃通志》等记载,北周臵祐川郡基城县,唐先天元年,避玄宗讳,改为祐川县,属岷州和政郡。宋熙宁六年废县臵荔川寨。金人统治时期,仍臵祐川县,属利州路西和州辖。元时在祐川县境内设臵岷州,后废。明朝归岷州卫辖,嘉靖年间设喃铁里,清为荔川镇,民国沿用之。

南阳镇

解放前称曰良恭。良恭者,是以良恭山命名之,良恭街道古名?来杨?街,其含义是?来?和?杨?两姓之意。解放初建政时,以街道为中心的乡名,根据?来??杨?两字的谐音取名南阳。据史籍记载:北周天和五年,臵宕州宕昌郡阳宕县,宕州并辖三郡六县。隋开皇四年,废州,阳宕改为良恭县。唐朝宕昌郡废,在怀道县设臵宕州怀道郡,良恭县归怀道郡辖,并将现礼县境内的潭水县併入良恭县。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为部族。宋熙宁六年收复,臵大潭县,归秦风路岷州辖。金人统治时,仍名大潭县,隶利州路西和州辖。元明清三代均名良恭镇,民国改为乡。

官亭镇

33

原名?接官厅?隶属西固县辖中,官厅是阶州与岷州之通道,宕昌起步下行必须在官厅落脚,沙湾起步上行也必须食宿官厅。据此地理条件,西固县衙经常派员在此接待过往官员。据考,清代以前,朝廷学台每三年赴阶州视察一次,西固官员携带礼物于此接待;又,府州官员一年或几年分期会哨城防事务一次,西固县官员亦必于此地接待。民国时称官厅镇。由于群众叫法上的不习惯,取掉了接字,简称官厅,一九五八年公社化中,将?厅?改作?亭?。

沙湾镇

古名?杀贼桥?,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杀贼桥?在阶州一百二十里交界,西番必出之道,安家陵,林家山两族最强,曾内犯官兵,宜防。明代,在桥北设?杀贼桥驿?,桥南设?杀贼桥寨?,清明乾隆年间,大水倾圯(桥),仓桑变迁,遗址不可复。光绪庚辰夏湖北李镇军志刚率部平瓜子沟番乱,逐留戌其地,?目击行旅之苦,慨然以修复。?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三十年代初,以地形特征更改为沙湾。设臵乡。

何家堡乡

早先名称?何家?,以何姓族人居住之得名。明代,兵部于道路特设铺递,则于此设铺,故名何家铺,驻铺兵二人。尔后,又于此设寨,称何家铺寨,派汉军47名,番军2名防守,清康熙时,属宕昌土司马天骥把守之隘口。今日堡者,盖出铺与堡同音演变而来。

新城子藏族乡

相传,很早前,有一战将奉旨驻兵把守宕昌旧城,因此地位于狭谷而险要,宜于防守,则分兵驻扎,于是兴修了一座小城,为区别宕昌旧城,故名新城,?子?者,比喻小也,其城遗址今尚犹存,然年鉴无可考。明代,臵新城子寨,设墩台一座,驻瞭望兵二名,又设塘一处,驻防守兵二名,后增驻汉军十九名,宕昌土司马天骥时,此处为其一隘口,亦有番兵把守。

临江铺乡

?临江?是地处岷江畔之意,?铺?是站口。宋熙宁六个臵临江寨,明代设铺,称曰?临江铺?,驻扎铺兵二人。《元丰九域志》载,熙宁二年属秦州,(今天水),熙宁六年改属岷州,据《岷州志》载,清光绪年间、改设临江里,但地址似移在

34

今之南阳乡杨家集。民国时,临江铺归宕昌镇、区辖。

簸箕乡

簸箕,乃一种用嫩柳条以手工编成的农具,专作簸扬谷物之用。原乡所在地自然村其特微形似簸箕,故名簸箕村,乡名沿用之。

贾河乡

贾河,是贾姓族人居住之村,前有一小河水流过,原称其贾家河,村名亦因而得之,尔后,简称贾河。

将台乡

传说境内有点将点,但无据可考,然境内久有将台自然村,故而得名。

车拉乡

以驻地车拉河自然村得名。车拉河,又名车拉沟,取河沟之意。当地民间有一传说,很早时的一种双牛拉的低轱轳车,载重二百五十公斤左右,只能到达此地,因之名曰?车拉河?。另一传说,早先河涧谷深,交通极不为便,一切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困苦不堪,善良的人们盼望有车拉运以减轻人的劳役负担量,便以美好愿望,取名?车拉河?也。

阿坞乡

原驻自然村称阿坞。据《辞海》注释,?坞?的含意有二:一是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一是四面高而中间低的山地。阿坞村的地貌特微恰合此意,其外围土堡旧址至今尚存。?阿?是民间贯用的语头词,这时早年系羌、藏族居地,羌、藏族一般语头多加用?阿?字。另据藏语释意曰?风大?。有待进一步考证。

金木乡

以境内金木自然村得名。但其来源与含意无考。

牛家乡

以驻地牛家村而命名。牛家村原以牛姓族户居住之而取名。

南河乡

境内有一小河,名曰?南河?,发源于黄家路草山梁、黑沟梁一带,流经高桥村入岷江。乡所在地自然村原名南河场,系早前农民采伐加工木材之地。故以得名,简称?南河?。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0p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