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更新时间:2024-04-16 20: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省形:指汉字形声字的形符在形体结构上笔画有所省略。如乔字“从夭从高省”。

省声:指汉字形声字的声符为某字的省略 如:炊,从火,吹省声。

异文: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

都称异文。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作者东汉许慎。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该书首创部首法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 江苏金坛人 《说文解字注》

朱俊声 江苏吴县人 《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 山东曲埠人 《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 山东安丘人 《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定义模糊,对专注的理解分歧很大。南唐徐锴、清代江声等人主以同部为转注,戴震、段玉裁等人主以互训为转注,朱俊声主以引申为转注。

四体二用: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能创造新字。转注和假借是对已有汉字的运用,是用字之法。

古今字:

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今字”。

异体字:

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通假字:

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

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现意,上下是也。

1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一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初文:

文字学上往往把某字的最早期写法称为初文,以区别于该字的较为后起的不同写法。

《史记》三家注:

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以及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集解:

1、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2、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章句体 :

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传注体 :

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疏(正义): 本意“开通”。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体例。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由官方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方式唐人称为“正义”。如孔颖达《五经正义》。

《十三经注疏》:

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史典籍。目前流行的版本是清代阮元主持校勘的。主要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注疏》、《礼仪注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经典释文》,这些典籍从汉代以及汉代以后一直到唐宋时期,所作的注解,再加上唐代陆德明为这些典籍所作的注音,统称为十三经注疏。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收虚词160条,按古汉语36字母排列。

《词诠》:

是近人杨树达所著,这本书收字500以上,所讲的内容,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编排体例是按照当时通行的注音字母的次序。

声训(因声求义):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以词的声音推求词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法。如“房,旁也,室之两旁也”“门,闻也”。现在最早的声讯专著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2

互文:

又叫“互文见义”、“互见”。是将两个句子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组织在一起,语义上相互呼应、补充,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衍文: 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字。

脱文: 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字。

偏义复词:

由两个单音近义或反义语素所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种复音词称为“偏义复词”,古人称“复词偏义”或“连类而及”。

本义:

词本来的意义,有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与字形相应的最早的意义。但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

引申义:

是与本意相对而言的,就是由本意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它与本意有着一定的联系。

同源词: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联系,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如\背\和\负\。在汉语中,有双声的,如\柔\和\弱\同义),\明\和\灭\反义);有叠韵的,如\刚\和\强\同义),\寒\和\暖\反义)。就意义上看,有同义、反义或其他关联。

析言、浑言:

是古代训诂学家对古代字书或注释中反映出来的词汇现象的一种说明,主要用来辨析同义词。混言,指一组同义词之间共同的语义;析言,指一组同义词的区别。

五经 :

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七音 :

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声韵学。宋元等韵学家依据守温字母,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

五音:

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3

文言 :

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词类活用 :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词类活用。

避讳 :

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

天干地支:

古人用干支记日,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使动用法:

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施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施这个动作。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破读:

用读音的改变(包括声调的改变)来体现某字在某处词性、词义、或者用法有所变化。其规律一般是把原来的声调读成去声。

反切:

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注音方法。兴起于东汉末年。唐代以前称为“某某反”,唐代以后称为“某某切”。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前一个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被切字的读音取上字的声母,下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清浊 :

语音的清声与浊声。

上古30韵部 :

阴声 之 幽 宵 侯 鱼 支 脂 微

入声 职 觉 药 屋 铎 锡 质 物

阳声 蒸 冬 东 阳 耕 真 文

4

月 缉 叶

元 侵 谈

阴阳对转

36字母:唐朝末年有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印度梵文的音理,制定了30个字母。到了宋代发展成为36个。这36字母,大体上代表了唐末宋初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

四声别义 :

四声别义是同源词的一类,它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这类跟四声别义同质的同源词在“平:上”“平:去”“上:去”“去:入”之间都存在着通转关系,所以上古汉语一定存在着四声别义现象。清儒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既承认上古汉语存在着这种类型的同源词,又反对上古汉语有四声别义,这两种主张是矛盾的。

中原音韵

指《中原音韵》(1324)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

句中韵 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 、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每一个韵里面又分为平声阴、平声阳、入声作平声阳、上声 、入声作上声、去声 、入声作去声等类。每一类里面以“每空是一音”的体例,分别列出同音字组,共计1586组。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

交韵:

是诗经的押韵方法之一,之第一句和第三句押韵,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这种交互押韵的方式叫做“交韵”。

叶音:

古人在研究古诗过程中,对不押韵的韵脚字任意改读,以求押韵,这种情况称为叶音,这是否定字词读音客观存在以及字词读音具有随历史发展而演变的特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 韵类

古代单音节词和现代复音词对比,主要有哪三种情况,举例说明。 答: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 2、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

5

变成复音词“儿子”

举例说明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答:①词义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属于今义的一部分。

“菜”古代专指蔬菜,不含肉类、蛋类等。 如:岁比灾害,民以菜色。

②词义缩小: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中。

“宫”上古专指房屋 现在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为“宫”,如“少年宫”。 ③词义转移:古今意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 “暂”在汉代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今表“时间短暂”。

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

答:连锁型:词义的线性引申,甲——乙——丙,如此环环相扣,单向发展。 如:“理”本义“治玉”引申为“纹理”,再引申为“条理”,再引申为“道理”,

这样一环扣一环。

辐射型:就是以某一意义为引申中心,向四周辐射引申出众多不同意义的词义引申类型。

辐射性引申是词义的面性引申。

如:节的本义为竹约;引申到时间上为节气;引申到木材上为木节;引申到音

乐上位节奏;引申到骨骼上为关节。

综合型:综合型引申就是连锁型引申和辐射型引申的交叉综合,情况较复杂。大凡义项

较多的词,其意义的引申方式几乎都是综合型引申。

如:解得本义为解牛,解牛引申为解体和解结,解结又引申为解脱、解说、理解、见解、和解

举例说明上古汉语的宾语前置类型 答: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语法条件:宾语是疑问代词 敢问何谓也?《左传》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有否定意义的词,比如否定副:非、不、弗、勿、毋、未等。

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但不是所有的否定意义的词都可以出现在宾语前置句中,宾语必须是代词,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③宾语用代词复指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一般称他们为助词。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 ④介宾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陋室铭》 ⑤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 它的作用是强调宾语,是一种修辞手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被动句式的几种常见格式 答:1、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意念被动句)

6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

2、有标志的被动句(形式被动句) ①“于”字句

郤克伤于失,流血及屦。《左传》 ②“为”字句

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的是介词,不引进动作行为施事的是表示被动的助动词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前者是介词,后者是助动词。 ③“见”字句

不能引进施事者,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 ④“为?所”式

可以引进施事者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

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⑤“见?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⑥“被”字句 臣被尚书召问

举例说明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答:1、两者都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2、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使动用法适用于动词、形容词、名词 意动用法适用于形容词、名词

3、两者的语法意义不同,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

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做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 例如: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例①匠人砍削木料,使木料变小,是客观结果,因此这里是形容词小的使动用法

例②小鲁小天下是登上高山后的主观感觉,因此两个小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古汉语中“也”和“矣”的区别 答:1、“也”表示静态的情况。“也”字前面的句子是对事物进行某种判断或论断的, “也”的基本作用是帮助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如: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对取熊掌这种事实表示肯定 2、“矣”表示动态的情况。“矣”字前面的句子是把事物现阶段作为新情况报道出来, “矣”的基本作用是帮助表示陈述语气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如鸡既鸣矣《诗经》 表示鸡原来没有鸣,熊掌新情况出现了,鸣叫了。

举例说明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区别

答:1、从产生时间上来看,古今字产生有时间先后,而异体字一般是共时的。

2、从读音上来看,古今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异体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3、从意义上来看,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不造成歧义,但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的意义不是完全对等的。

举例说明假借和通假的区别 答:1、产生的原因不同。

假借,本无其字。比如:何,疑问代词,借用负荷之字表示。

7

通假是本有其字。比如:项伯许诺,谓沛公曰:“且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原本就写作早。

2、借字的性质不同。

假借义可以长期固定独立使用。比如:何的假借义为什么是长期为何字所拥有。

通假字的意义要完全依赖具体的语言环境。如:蚤是否为早晨义却依赖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举例说明会意和形声的异同

答:形声与会意同为合体之字。形声字是“主附结合”,形(所代表的事务)为主,声(呼此事物之声)为附,也就是形声字中必有此字之读音。而会意字是“平等结合”是“形与形”的配合,无主附之分,只是形与形结合,以表新字之义,并无此字之读音。

我国古代有关俗字研究的著作有哪些

举例说明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为韵尾的韵,阳声韵指以鼻音m、n、?为韵尾的韵,入声韵指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古诗中使用入声韵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中的“色”“黑”; 36字母中全浊声母有哪几个

答:并母、奉母、定母、澄母、从母、邪母、床母、禅母、群母和匣母

训诂学的方法有哪些?--复旦大学考题 答:①形训——以形索义的方法

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我国第一部训诂学范围的形训著作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②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以词的声音推求词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法。如“房,旁也,室之两旁也”“门,闻也”。 现在最早的声讯专著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③右文说

是一种从声旁推测汉字意义的注释方法,它对字义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类”的概念,一个是“义”的概念。认为“其类在左,其类在右”,意思是形声字的意符(左文)仅仅表示事物的类别范畴,它的声符(右文)才是“意义”所在。它的因“声”求“义”是人们看到形声字的声旁除了标音之外,还可以为字义的解释和来源作出提示。 ④据文证义

离开语言环境,单凭“音同、音近”,或者汉字的形体,都会犯错误。语言的组织是有规则的,词在句子和语篇中是有特定意义的。比如《孟子》“为长者折枝,曰不能。非不能,是不为也”。

“集解”有哪两种类型,请各举一例

答:1、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三国魏

何晏《论语集解》

2、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指出并分析其中特殊的语法现象。-2007年南师大考题 1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鬼神不亲人,只依德

代词复指宾语宾语前置 “实”“是”是代词,复指宾语“人”“德” 2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 客人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筒,使材草远远的迁移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

3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品行贤良但却不以为自己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到了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4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伯夷为了自己的声名而饿死在首阳山下,盗跖为了利益而死在东陵。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死名”译为“为声名而死”。宾语“名”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像,而是主语为了“名’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 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 双宾句 “之”和\悔\同时做“告”的宾语。 6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荆轲喜欢喝酒,经常与高渐离在街上喝酒。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0m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