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课件

更新时间:2024-07-08 12: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作品介绍:

《论(lún)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理论、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练质朴,含义很深,也有描写比较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片段。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政治方面,主张仁政、德治。这在当时,都对人民有利。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解题: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灯)、冉(rǎn)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注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 ○“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子曰: 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

以:因为。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

长:年纪较大。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

尔:代词,你们。 毋(wú)吾以也。 没有谁任用我了。

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

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于动词之前。课本注对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说法。

居则曰

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 ‘不吾知也。’

知:了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如或知尔

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何以哉?”

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以,动词,用。

这一层记述孔子问志,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子路率(shuài)尔而对曰

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回答。在古汉语里, “对”一般指对上级或尊长的回答。○“率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谦让的性格。

“千乘之国,

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 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这里指四匹马拉的战车。 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 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

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 之,指千乘之国。 以:介词,用。

师旅:指军队,古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因之以饥馑(jǐn) 因:动词,继,接续。

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 饥馑:指灾荒。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 这句直译是:又把饥荒年岁接在战争之后(加给它)。 由也为之,

由:子路自称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也: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 为:治理。 比及三年。

比(旧读bì)及:等到。这是介词性复音虚词,“比”和“及”是同义并列关系。 可使有勇

“使”后省兼语“民”。 且知方也。 且:连词,并且。

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

○子路的政治抱负,和孔子“足食足兵”,“既富矣”又“教之”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但他轻率地直言其志,显得毫不谦虚,并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

夫子晒(shěn)之。

哂之:对他微微一笑。哂,微笑。之,代子路。

○一“哂”字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委婉含蓄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他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其言不让”。

“求。尔何如?” 求:冉有的名。 对曰:“方六七十, 指面积六七十里的小国家。 方,见方,纵横。如五六十,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使”后省兼语“之”,“之”指这个小国。 足民:人民生活富足。如其礼乐,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和“如五六十”的“如”同是连词而用法有区别。 其:指示代词,那。 以俟君子。”

以:把。后边省宾语“之”。 俟:等待。

○富而后教,礼乐治国,政治主张明确;而语言谦恭,与子路不同。 “赤。尔何如?”

赤:公西华的名,“公西”是复姓。 对曰:“非曰能之, 能:动词,能做到。 愿学焉。

焉:代词,指下文提到的事情。 宗庙之事。

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这在古代被视为国家大事。

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 如会同, 如:连词,或者。 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章甫,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为小相(xiàng)焉。”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政治抱负不外乎“礼乐治国”。所言均为国家大事,不曰“能”而曰“愿学”,并且只是“为小相”,态度更谦虚。 “点,尔何如?” 点:曾皙的名。 鼓瑟(sè)希, 鼓:弹。瑟:古乐器。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这句主语是“曾皙”。 铿(kēng)尔。

铿:象声词,这里指曲终收拨划动琴弦的声音。 尔:助词。 舍(shě)瑟而作, 舍:放下。作:站起身。

○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乎:介词,跟,和。

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

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 子曰:“何伤乎!

伤:妨害。乎:语气词,呢。 亦各言其志也!

亦:副词,表限于某个范围。只是,不过。 ○善于点拨诱导。 曰:“莫春者,

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同“暮”,是“暮”的古字。 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表提顿。 春服既成。 既:副词,已经。

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 冠(guàn)者五六人,

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guàn)。 童子六七人,

这是曾皙指自己偕同冠者与童子。 浴乎沂(yí), 乎:介词,在。 沂:水名。 风乎舞雩(yú),

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

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县东南。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有巫人在坛上歌舞,所以称为舞雩。 咏而归。”

咏:唱歌。

○曾皙没有直接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

夫子喟(kuì)然叹曰 喟然:长叹的样子。 “吾与点也!” 与:动词,赞成,同意。

○不但盛赞,而且喟然有感慨。盛赞,是由于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为孔子正经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过“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设想,抱有“君子固穷”(君子在处境困窘时还能坚持自己的德操。见《论语·卫灵公》)的态度。曾皙的志趣,与孔子正相投契。

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指示代词,那。

○孔子只对曾皙明说“吾与点也”,故曾皙有问。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已矣:语气词连用。“也”表论断语气;“已矣”表限止语气,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怎么。 也:与“何”相呼应表疑问语气。 曰:“为国以礼, 为:治理。

以:介词。靠,用。 其言不让,

其:他的。让:谦让。

是故晒之。

是故:连词性结构,因此,所以。 ○评子路,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 唯求则非邦也与(yú)? 唯:句首助词。

求:这里指冉求所说的。 则:副词,就。

邦:国,这是指国家大事。 与:疑问语气词。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疑问代词,作状语。怎么。

也者:语气词连用,与“安”相呼应,表疑问语气。

○冉求对于“礼乐治国”方面谦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孔子评冉求意在鼓励。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又是什么?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又”。 赤也为之小,

为之小:给诸侯做一个小相。这是双宾语结构。为,动词,做。之,代词,指诸侯。小,小相。下句“为之大\类同。 孰能为之大?” 孰:谁。

○公西赤有“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故孔子的评论意在增强其信心。从以上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评论,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生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

写孔子对子路等三人言志的评价。

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铿尔: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后 2、毋吾以也 宾前

3、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 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宾前 5、摄乎大国之间 介后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介后 7、异乎三子者之撰 谓语前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宾前 10、为国以礼 介后 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重点虚词 1、以

王充在这里明白无疑地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雩祭,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所以《礼记》说:“雩祭,祭水旱也。”王充的解释根据亦足。因为鲁国当时通用周历,所以说周之四月,正是夏历二月;天气尚寒,怎么能浴?冠者、童子都是雩祭乐人,他们在祭祀时,须涉沂水;十二、三个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风”,解释为“唱歌”,“归”通“馈”,即“”,都合训诂。“归”通馈,在《论语》中不乏其例。如《阳货篇》“归孔子豚”的“归”即作“馈”讲,是送食、进食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蒧(《论语》作“点”)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集解》徐广曰:“一作馈”,这是古本《论语》“归”作“馈”之证。从文意来说,王充的解释似更符合原意。因为,①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②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这样解释,全篇上下文意就脉络贯通了。此外,我们知道今本《论语》是《鲁论语》的传本,在汉代时,还有今天已经失传的《古论语》《齐论语》。《论衡》的解释或许是出之于《古论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0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