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分析化学名词解释题库

更新时间:2023-05-17 12: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名词解释

滴定分析

1.滴定(titration):将标准溶液从滴定管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的操作过程称为滴定。

2.标定(calobration):利用基准物质或标准溶液来测定待标液浓度的操作过程称为标定。

3.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int):标准溶液与被测组分按化学反应式的计量关系恰好反应完全的那一点。

4.滴定终点(titration end-point):被滴定的溶液的颜色或电位、电导、电流、光度等发生突变之点。

5.返滴定法(back-titration):先在被测物质溶液中加入一定过量的标准溶液,待与被测物质反应完全后,再用另一种滴定剂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的方法。此法也称回滴定法或剩余量滴定法。

6.置换滴定法(replacement titration):先用适当的试剂与被测物质反应,使之置换出一种能被定量滴定的物质,然后再用适当的滴定剂滴定的方法。

7.标准溶液(standard solution):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

8.基准物质(primary standard substance):用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称为基准物质。

9.物质的量浓度(amount-of-substance concentration):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L。

10.滴定度(titer):常指每毫升滴定剂相当于被测物质的克数,单位g/mL。用TT/A表示,T是滴定剂的化学式,A是被测物的化学式。

非水滴定

1.非水酸碱滴定法(non-aqueous acid-base titration):在水以外的溶剂中进行的酸碱滴定法。

2.拉平效应(leveling effect):溶剂把不同强度的酸拉平到溶剂合质子水平及把不同强度的碱拉平到溶剂阴离子水平的作用叫拉平效应。

3.拉平性溶剂(leveling effect):,具有拉平效应的溶剂称为拉平性溶剂。

4.区分效应(differentiating effect):能区分酸碱强弱的作用叫区分效应。

5.区分性溶剂(differentiating solvent):具有区分效应的溶剂称为区分性溶剂。

6.质子性溶剂(protic solventt):凡是具有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能力的溶剂称为质子性溶剂。

7.非质子性溶剂(aprotic solvent):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称为非质子性溶剂。

8.酸性溶剂(acid solvent):给出质子的能力大于接受质子,酸性比水强的溶剂称为酸性溶剂。

9.碱性溶剂(basic solvent):接受质子的能力大于给出质子的能力,碱性比水强的溶剂称为碱性溶剂。

10.两性溶剂(amphoteric solvent):溶剂接受质子和给出质子的能力相当,其酸碱性与水相近,既具酸性又具碱性的称为两性溶剂。

11.惰性溶剂(inert solvent):溶剂不给出质子也不接受质子,当溶质发生酸碱反应时,溶剂分子不参与反应的称为惰性溶剂。

酸碱滴定

1.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在水溶液中以质子转移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称为酸碱滴定法。

2.酸和碱(acid and base):根据质子理论,凡是能给出质子(H)所的物质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是碱。

3.共轭酸碱对(conjugate acid-base pair):酸(HA)给出质子后,所余部分即是该酸的共轭碱(A),碱(A)接受质子后,即形成该碱的共轭酸(HA),HA和A称为共轭酸碱对。

4.两性物质(amphoteric substance):在溶液中既起酸作用(可给出质子),又起碱作用(可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

5.酸的分析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解酸的总浓度(包括已离解的酸的浓度和为离解的酸的浓度),通常用C表示。

6.酸碱滴定曲线(acid-base titration curve):在酸碱滴定法中,以滴定剂加入量(VmL)为横坐标,以溶液的pH值为纵坐标作图,所得到pH-V曲线称为酸碱滴定曲线。

7.滴定突跃范围(jumping range):酸碱滴定法中,在化学计量点前后,由于pH值的突然改变而产生滴定突跃,其突跃所在的pH范围称为pH突跃范围,或滴定突跃范围。

8.滴定误差(titration error):由于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点不恰好在化学计量点,从而使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合引起的误差,称为滴定终点误差,也叫滴定误差。

配位滴定

1.酸效应(acid effect):由于存在使配位体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为酸效应。

2.辅助配体的配位效应:在配位反应中,常需加入有缓冲作用的辅助配体,与金属离---++

子形成稳定性较弱且能取代的配离子,使金属离子在较高pH下不水解仍能进行EDTA滴定,但当有辅助配体存在时,若浓度不当,会使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降低,也不利于反应向生成MY的方向进行,这种影响在配位滴定中称为辅助配体的配位效应。

3.金属离子指示剂(metal ion indicator):能与金属离子生成与自身颜色不同的有色配合物的显色剂,用于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4.金属指示剂的封闭现象:指示剂在滴定终点到达时不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5.配位掩蔽剂(ligand masking agent):利用配位反应降低干扰离子浓度以消除干扰所加的试剂。

氧化还原滴定

1.自身指示剂:有些标准液本身有明显颜色,反应后变为无色或颜色很浅的物质,那么当到达化学计量点后,稍微过量一点,这类标准溶液就会使滴定的溶液显现标准溶液的颜色,指示终点到达,此类指示剂为自身指示剂。

2.氧化还原指示剂(redox indicator):氧化型与还原型具有不同的颜色,根据颜色的变化指示终点。

3.特殊指示剂(special indicator):本身不具有氧化还原性,但它能与氧化剂或还原剂发生显色反应,从而指示滴定终点。

4.碘量法(iodometry):以碘作氧化剂,或以碘化物作为还原剂进行氧化还原滴定的方法。

沉淀滴定

1.沉淀滴定法(precipitation titration):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2.银量法(argentometry):利用生成难溶性银盐反应的滴定分析方法。

3.吸附指示剂法(absorbing indicator method):采用吸附指示剂指示终点的银量法。

4.鉻酸钾指示剂法:用鉻酸钾为指示剂,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用AgNO3标准溶液直接滴定Cl或Br的滴定方法。

5.吸附指示剂((absorbing indicator):吸附指示剂是一类有色的有机化合物,其阴离子在溶液中能被带正电荷的胶状沉淀吸附者称阴离子吸附剂,而阳离子在溶液中能被带负电荷的胶状沉淀吸附者称阳离子吸附剂。吸附指示剂被吸附后,由于结构发生改变引起颜色的变化。

--

重量分析

1.沉淀形式(precipitation form):将试样溶解后,在一定条件下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与被测组分生成的沉淀。

2.称量形式:将沉淀形式在一定温度下干燥或灼烧,转化为可以直接称量的形式。

3.聚集速度:构晶离子聚集成晶核,再进一步积聚成沉淀微粒的速度。

4.定向速度:构晶离子在静电引力作用下能够按一定的晶格进行定向排列构成晶体的速度。

5.陈化:沉淀完全后,沉淀与母液一起共置一段时间的过程。

6.换算因数(conversion factor):被测组分的摩尔质量及系数的乘积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及系数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称为换算因数。

二、重要公式

aCAVA=CTVT t

tmACT VT 1000 aMA aCTVTMAm A t1000

aMACT TT/A t1000

t1a[Ct1Vt1 Ct2Vt2]MAt2t1 A% 100% S 1000

水的硬度:1mg CaCO3/L=1ppm

[Ag][Cl]=Ksp=1.8×10

+--10 aM被测组分 f dM称量形式 f m被测组分x% W

CHCl(V1 V2)MNaOHNaOH%= 100%S 1000

1CHCl2V2MNa2CO3 Na2CO3%= 2S 1000

三、方程式

1. Cr2O72 + 6Fe2 +14H = 2Cr3 +6Fe3 +7H2O -++++

2. 2MnO4 +5C2O42 +16H =2Mn2 +10CO2↑+ 8H2O -—++

3.2MnO4 +5H2O2 + 6H =2Mn2 +5O2↑+8H2O -++

4. MnO4 + 5Fe2+ + 8H+ = Mn2+ + 5Fe3+ + 4H2O -

5. NaOH + HC2O4 = C2O42 + Na+ + H2O --

6. H2C2O4 + 2NaOH = Na2C2O4 + 2H2O

7. Na2B4O7+2HCl +5H2O = 4H3BO3 +2NaCl

8. Ag+ 2CN = [Ag(CN)2]

--+-- 9. I2 + 2S2O32 = 2I + S4O62

+- +10. KBrO3+6KI+6H=3I2+KBr+3H2O+6K

11. 2Cu2+ + 4I = 2CuI↓+ I2 -

12. I2 + 2S2O32 = 2I + S4O62--

--- 13.Cr2O72 +6I + 14H+ = 2Cr3+ + 3I2 +7H2O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00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