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现代散文阅读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

更新时间:2023-09-09 09: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现代散文阅读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

修2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五四”时期,先驱者面对的是统治清一代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它与个性解放可谓迎头相撞,这对于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来说,它理所当然地遭到抛弃。“五四”先驱者力主散文应该像公安派一样“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的观念就是这样来的。以个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成为散文家的共识。

“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束缚了散文的发展。“叙事与抒情”的“美文”,与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不能相容,于是鲁迅将自己的散文另立名目曰“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杂文”自鲁迅之后无经典。另外,将智性排斥在散文正宗之外,限制了散文的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抒情审美,并不能涵盖幽默散文。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乃是情趣。幽默散文则相反,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由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二者的矛盾就越尖锐,到一定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抒情。散文的生命受到窒息,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叙事走向了极端是必然的。走向极端的叙事,再度走向反面,也是必然的。最明显的就是把抒情作为唯一的选择。把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放出来,从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而言,功不可没。但是,轻率地把它关到诗的牢笼中,就造成散文的另一次文体危机。诗与散文,二者都属于审美价值,但是,如人体的两种血型不可混淆,混淆必然导致对散文生命的威胁,扼杀散文文体。因为有诗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制,成为感伤,注定导致滥情。滥情遂成持久的顽症,沦为矫情而不自觉者比比皆是。

一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于在诗歌无能为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但是,这种发现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文体的生命力所在。以余秋雨为代表,散文的发展还表现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

散文理论家,比之小说和诗歌理论家,面临着一种先天的不利局面,那就是没有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这也可能成为优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的条件,即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有出息的理论家,可以面对创作实践直接进行原创性的概括,独立形成范畴,并构成系统。不过,散文理论家需要保持清醒:如果一味对现成贫困“理论”盲目拘执,就不能追随散文日新月异的实践,从而突破陈腐观念,调整、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

(摘编自孙绍振《从抒情审美的小品到

幽默“审丑”“审智”的大品》)

1.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追求个性、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发起的文学运动抛弃了统治清一代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使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

B.“五四”先驱者极力主张散文应该“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以个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但是把抒情作为唯一选择,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

C.散文经历第一次文体危机后,抒情性把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放出来,从而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但又受到诗性的束缚,从而造成散文的另一次文体危机。

D.余秋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推动了散文的发展。

解析:B项,“但是把抒情作为唯一选择,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与原文不符,应是叙事走向极端是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 答案: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限制了散文的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

B.由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叙事、抒情与智性的矛盾就越尖锐,到一定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如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抒情。

C.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与“叙事与抒情”的“美文”不相容,他把自己的散文另立名目叫“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杂文”自鲁迅之后无经典。

D.散文因为有诗性成分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制,成为感伤,必定导致滥情,成为持久的顽症,因此,要区分散文和诗歌的界限。

解析:B项,“叙事、抒情与智性的矛盾就越尖锐”理解不正确,应是“叙事与抒情的矛盾就越尖锐”。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是情趣,不能涵盖幽默散文,与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的幽默散文相反。

B.一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于在诗歌无能为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文体的生命力所在。

C.没有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对于散文理论家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相比,散文理论家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

D.散文理论家在散文理论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可以有建树。散文理论家只要不盲目拘执现成贫困“理论”,就能突破陈腐观念,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

解析:D项,“散文理论家只要不盲目拘执现成贫困‘理论’,就能突破陈腐观念,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表述绝对化。 答案: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鸭沼观荷

[清]王韬

余生甫里,即以唐陆天随而得名。天随子隐居不仕,时与皮日休唱和,自号甫里先生,尝作《江湖散人传》以见志。没后,亮节高风,里人思之不置。以先生在时喜斗鸭,有斗鸭栏,乃凿地为池沼,方塘如鉴,一水潆洄。中央筑一亭,曰“清风亭”,东西通以小桥,四周环植榆柳桃李。盛夏新绿怒生,碧阴覆檐际,窗棂四敞,凉飙飒然,袭人襟裾。中供天随子像,把卷危坐,须眉如生。去亭百数十.武,先生之墓在焉。或云后人葬其衣冠处,将以留古迹而寄遐思者也。亭中楹联颇多,余师一联云:“白酒黄花,九日独高元亮枕;烟蓑雨笠,十年长泛志和船。”特举二君以比拟先生,当矣。

池种荷花,红白相半。花时清芬远彻,风晨月夕,领略尤胜。里中诗人夏日设社于此亭,余亦获.从诸君子后,每至独早。每岁六月二十四日,必招邀群彦,为荷花祝生日。闺秀能诗者亦许入社,但不亲至耳。余定莲为君子之花,具有四德:香清,韵远,品洁,色纯。

观荷之约,以花开日为始,三日一会,肴核以四簋为度,但求真率,毋侈华靡。甫里本属水乡,多.菱芡之属。沉李浮瓜,青红错杂,堆置盘中,亦堪解暑。

诸社友以先生生平固喜蓄鸭,因于池畔另辟鸭舍蓄白鸭数头修洁可爱红衣翠盖间点缀以白羽翩跹亦复不俗。池旁环围石阑,阑柱悉凿鸭,其首皆回向先生,以先生固背北面南也。鸭在羽族中,蠢

然一物耳;自先生有“能言”一语,遂足供园林清玩,洵乎文人之口不可测也如此。

余违甫里几四十年,回首前尘,无殊梦影。每值荷花盛开,辄若置身于莲亭鸭沼间也。 .(《漫游随录》,有删改) 注:①陆天随:陆龟蒙,唐朝文学家,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苏州甫里人。②沉李浮瓜:指冷食的瓜果。③能言:某宦官用弹弓杀死一只鸭子,陆龟蒙曾对他说:“某养此鸭,能人言;方欲上进,君何杀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把卷危坐,须眉如生 危:端正。 .B.风晨月夕,领略尤胜 .C.肴核以四簋为度 .

胜:优美。 度:次数。

D.余违甫里几四十年 .

违:离开。

解析:C项,“度”,标准,限度。 答案:C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于池畔/另辟鸭舍蓄白鸭数/头修洁可爱/红衣翠盖/间点缀以白羽/翩跹亦复不俗 B.因于池畔另辟鸭舍/蓄白鸭数头/修洁可爱/红衣翠盖间点缀/以白羽翩跹/亦复不俗 C.因于池畔另辟鸭舍/蓄白鸭数/头修洁/可爱红衣翠盖/间点缀以白羽/翩跹亦复不俗 D.因于池畔另辟鸭舍/蓄白鸭数头/修洁可爱/红衣翠盖间/点缀以白羽翩跹/亦复不俗

解析:这段文字描述开辟鸭舍养鸭的事,描述了鸭子的可爱不俗,可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意思断句。 答案: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老师在对联中拿陶渊明、张志和“比拟”陆龟蒙,突出了陆龟蒙的高洁。 B.作者写为荷花庆祝生日,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也反映了自己雅致的生活情趣。 C.陆龟蒙喜欢斗鸭,他去世后乡人社友或凿池筑亭,或石阑凿鸭,以寄怀念之情。 D.文章以“观荷”为线索,侧重描绘“鸭沼”中的荷花及其周边景物的自然之美。 解析:D项,本文既写自然之美,也写人文之美,侧重在人文之美。 答案: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去亭百数十武,先生之墓在焉。或云后人葬其衣冠处,将以留古迹而寄遐思者也。 (2)自先生有“能言”一语,遂足供园林清玩,洵乎文人之口不可测也如此。

解析:(1)“去”,距离;“武”,步;“焉”,代词,那里;“或”,有人。(2)“遂”,于是;“清玩”,高雅的玩物;“洵”,确实,诚然。

参考答案:(1)距离亭子一百多步的地方,先生的墓就在那里。有人说这是后人埋葬他的衣冠的处所,是用来保留古迹寄托长远思念的地方。(2)自从先生有了鸭子“能言”这一说,鸭子于是就成了可以放在园林供人赏玩的雅致之物,(由此看来)文人的话确实像这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啊。

参考译文:我出生在甫里,甫里就是因为唐代的陆龟蒙而得名。陆龟蒙隐居不做官,时常和皮日休以诗词相酬答,自号甫里先生,曾经写了《江湖散人传》来表明志向。陆龟蒙去世后,他的高风亮节让同乡的人思念不已。因为先生在世的时候喜欢斗鸭,设有斗鸭圈,于是同乡的人就将斗鸭圈凿成池塘,方形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池水回旋其中。池塘的中央修筑一个亭子,叫“清风亭”,亭的东西两侧用小桥连通到岸,四周环绕种植着榆、柳、桃、李等树木。盛夏时节,新叶茂盛地生长,树荫覆盖屋檐的边沿,窗户四面敞开,凉风飒然,吹人衣襟。亭中供奉陆龟蒙的画像,先生手持书卷端坐,胡须眉毛生动逼真。距离亭子一百多步的地方,先生的墓就在那里。有人说这是后人埋葬他的衣冠的处所,是用来保留古迹寄托长远思念的地方。亭中的楹联很多,我的老师题有一联:“白酒黄花,九日独高元亮枕;烟蓑雨笠,十年长泛志和船。”特地拿陶渊明和张志和来比拟先生,真恰当啊。

池中种着荷花,红色和白色的各一半。花开时荷花的清香向远方飘散,在有风的清晨有月的晚上,感觉特别优美。同乡的诗人夏天在这个亭子设立诗社,我也得到机会,跟随在各位君子之后入了诗社,每次诗会我都早早到。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一定邀请众英才,为荷花庆祝生日。能写诗的女子也允许加入诗社,只是不亲自到场罢了。我认定荷花是花中的君子,具有四种美德:香气清馨,韵味幽远,品性高洁,花色纯粹。

观赏荷花的约定,从花开的那天开始,三天一次聚会,酒菜果品以四簋为限度,只求真心实意,不许奢华浪费。甫里本属水乡,多有菱角和芡实这类东西。冷食的瓜果,青色红色的交错混杂,堆放在盘子中,也很能解暑。

各位社友因为先生平生原本喜欢蓄养鸭子,于是在池边另外建了鸭舍,蓄养了几只白鸭,漂亮洁净讨人喜爱。红花绿叶之中,点缀着白色羽毛的鸭子,白鸭动作飘逸,也算不俗。池边围绕着石栏杆,栏柱上都雕刻着鸭子,它们的头都回转朝着先生的画像,因为先生的画像本来就靠北朝南。鸭子在禽类中,只是一种愚笨的动物罢了;自从先生有了鸭子“能言”这一说,鸭子于是就成了可以放在园林供人赏玩的雅致之物,(由此看来)文人的话确实像这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啊。

我离开甫里将近四十年了,回首往事,没有不同的梦影。每当荷花盛开,就仿佛置身于莲亭鸭沼中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8~9题。

好事近

[宋]蒋元龙

叶暗乳鸦啼,风定老红犹落。蝴蝶不随春去,入熏风池阁。 休歌金缕劝金卮,酒病煞如昨。帘卷日长人静,任杨花飘泊。

注:①金缕:即《金缕衣》,唐时人杜秋娘所作。其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8.词的上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由诗歌描写的景物特点“叶暗”“老红”“春去”“杨花飘泊”可知,诗歌所写的是暮春时节新老交替的景象。

参考答案:词的上片描绘了春末夏初时自然景物新老交替的景象。枝叶已成深绿,幼鸦开始试啼,急风虽已停息,残红依旧坠落。蝴蝶不肯陪伴春光离去,在和风习习的池苑亭阁间翻飞。

9.导学号74760007清代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也就是情景交融,答题时,可结合这首词的具体词句分析这一特点。“老红犹落”“春去”渲染出了凄凉氛围,表现出了词人对春已逝的惋惜之情,体现出了景中有情的特点;“休歌金缕劝金卮”“煞如昨”表现出词人借酒销愁的怅然若失,“日长人静”“任杨花飘泊”表现出了对自然事物的感触,体现出了情中有景的特点。

参考答案:词的上片景中含情,通过描写季节更替、景物变换的无法挽回,写出了作者对春已逝的惋惜;下片情中有景,作者无奈之中借酒销愁,酒醒后怅然若失,而帘外依旧日长人静,只得任杨花飘零。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中曾子说:“ , 。”这是在告诫我们,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忍的毅力,因为任务重大,道路远长。 (2)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 ”。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其忧君忧民的名句是“ , ”。

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分)

很亮的秋天

王清铭

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我只是用肌肤感觉到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到的。

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的。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她写的一段话我喜欢:“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在第一段中引用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感慨,表达了对南国的秋天与之类似的感受,作者在本文中对秋的体验和郁达夫在文中对故都之秋的体验完全相同。

B.作者说“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常有的“伤春悲秋”意识的一种新的突破,这种意识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

C.“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一句强调了人自身对于环境的体验的重要性:不同的季节和境遇尽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人生的心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适。

D.第四段中“秋在心上,就是愁”一句,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和双关手法,还巧妙地结合了汉字的构成,表现了秋天常常带给人的一种感受。

E.本文多处引用古典诗词,除了帮助表达丰富的意蕴外,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使之呈现出浓厚的文学味,也呈现出作者对“秋天”的思考的更深层内蕴。

解析:A项,“对秋的体验……完全相同”有误,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对北国之秋的体验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与本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很亮”(积极、昂扬的)的体验是不同的。B项,“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有误,古诗中的秋也并不全部是“愁云惨雾、落木萧萧”。D项,句中未使用拟人手法。 答案:CE

(2)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6分)

①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 ②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抓住其含蓄的部分,还原这些句子的本来的意义。如果它有比较明显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要指出来,然后分析其刻画的形象、表达的情感等。

参考答案:①想象奇妙独特,又合情合理,表达了作者对于当前单调重复、远离自然、令人疲乏的生活状态的解脱的渴望。②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感伤”心境的超越,以及对人生的积极的成熟的感悟。

(3)本文题目是《很亮的秋天》,其中“很亮”有哪几个层面的意义?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题目中的“很亮”可谓本文的核心内涵。应从文中寻找能表现“亮”的文字,再结合“亮”这个字本身的多重内涵,对文章信息进行概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zn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