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情绪的发展及其特点

更新时间:2024-06-26 09: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节 小学生情绪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情绪与情感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的。人类的情感现象,即广义上的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不同与认识过程的反映形式,是指通过体验,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和事物与主观预期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具有过程、状态、内容、性质等不同的侧面,可分为情绪、情感和情操。

情绪是最基本的情感现象,它代表着感情性反映的过程。它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所以是不学就会的,并常具有高度的紧张性。当有机体的某种需要获得满足时,则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愉快、喜悦等;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焦虑、愤怒等。情绪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反映形式,具有外显性和即时性,常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有许多种类,人类最原始的四种情绪就是愉快、愤怒、恐惧和悲哀。

情感是广义情感中的一种,是较高级的情感现象,它侧重于情感现象的内容方面。情感与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所以并不是与生俱有的。情感也是多种类的,但具体可分为两类: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感,如害羞、骄傲、谦虚等;与他人有关的情感,如爱、恨等。相较于情绪而言,情感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和稳定性。

情操是最高级的情感现象,它与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与人交往中产生的友谊感、与遵守法规法则有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联系的美感及理智感。情操发生得较晚,为人类所特有,是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进程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情操比情感具有更稳定和含蓄的特点,它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然而,以上情绪、情感与情操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实际上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不同侧面。

在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情绪与情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与情感对个体的行为既有促进作用,也会产生干扰作用。一定的情绪、情感往往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如果一个人缺乏热情,表现冷漠,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中去,也难以取得好成绩。适度的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从而推动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心理学有关研究证明,适当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成功解决任务,但是如果个体产生的消极体验过多,如不满、消沉、情绪低落,或者个体由于动

机因素而产生过高的焦虑或紧张,则会干扰个体的行为,妨碍活动的进程,降低活动的效率。

情绪、情感在人际关系的调节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借助于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表情,人们彼此可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通过察颜观色,可以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使人际交往得以正常进行。如果个体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愉快、开朗,则在人际交往中较受欢迎;相反,如果个体的情绪困扰长期不能解决,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不能与人正常相处,难于适应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不仅影响活动效率,而且也有损于身心健康,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焦虑、压抑,及一些身心疾病,如偏头疼、高血压、胃溃疡等,甚至引起神经症或精神病。

二、小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平时我们所说的小学生的情绪是就广义而言的,它包括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指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小学生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要对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抱有一定的态度,以获得某种主观体验,这便是小学生的情绪。进入小学以后,儿童从无拘无束的、天真无邪的幼儿转变为受校规学纪约束的小学生,其主要活动形式也从游戏转变为学习。而与幼儿时期的游戏相比,学习属于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儿童在学习活动中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需要同更多的人相处,所有这些都使得小学生需要比幼儿时期承受和体验更广泛的情绪情感反应。儿童在学习活动中更经常地产生种种情绪体验。已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识会产生满足感,考试获得好分数会因成功而带来喜悦。相反,如果学习不好,则可能产生挫折感等情绪。他们有时喜悦,有时郁闷,有时兴奋,有时焦虑,有时愤怒,有时急躁……。大量的研究证明,儿童的情绪、情感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生情绪发展及其特点

人们认为“头脑”和“心灵”是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两大重要部分,“头脑”是认知的领域,它给人的行为以方向,“心灵”是情感的领域,它给人的活动以色彩。就是因为“心灵”世界的存在,以及有情绪、情感这样的染色剂、催化剂的存在,所以人类的生活才那么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在小学阶段,情绪、情感使这一特殊时期的主角——小学生也有了这样色彩斑斓的生活,领略着人生五味。但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儿转变为一个初探人生规则、

初识人生百味的少年郎的过渡时期,所以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情绪、情感所呈现的特点是别具一格的,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

(一)小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他们各种高级情感或社会性情感也在初步发展着。但是,在整个学龄前期,儿童由于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局限,情绪丰富性、深刻性和稳定性都还很差,并且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也很弱。进入小学后,生活环境的改变、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其情绪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1 .情绪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在集体生活和独自学习活动的锻炼和影响下,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虽然小学生的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已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而且小学生尚未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因而其基本情绪状态是平静而愉快的。

上述的特点是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而言的。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绪仍还很不稳定,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很弱。表现为:第一,情绪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常。一种刺激激起的情绪反应很快就会被另一种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所代替。第二,情绪的迅速转化。当出现新异刺激时,最初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但随着这类刺激的反复出现,情绪就会迅速减弱,甚至产生相反的情绪。

2 .小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大量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有关的事物构成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如写作业、背诵课文等成为小学生最主要的需要。学习任务完成地顺利,满足了需要,小学生就会迅速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而且,小学生是在学校、班级这样的集体中学习和生活的,所以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老师之间的关系,学校、班集体对个人的要求和评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的复杂多样的情绪体验。

同时,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中,高级情感的加入及不断丰富更加充实了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小学生在加入少先队前后,逐步接受一些共产

主义道德观念的教育,加上学习了思想品德、社会和自然等学科,他们的情感体验就和国家、民族、社会等大集体联系起来。他们也会被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舍己为人、模范人物的坚毅顽强、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等崇高精神所感染,产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小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班集体活动、少先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中,能感受到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逐渐养成团结、友爱、互助、爱劳动、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小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起来。

3 .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例如,有关的研究证实,同是惧怕的情绪体验,学前儿童主要是怕人、怕物、怕黑、怕吃药打针等具体的事物,小学生虽然也同样怕这些具体的事物,便更多的是对学校的恐惧,如怕学习不好,考试成绩太差,怕受家长、老师的批评,怕受同学的讥笑、歧视,等等。研究还发现,同样一种消极的情绪,如愤怒,小学生对其的体验比学前儿童要现实得多。如学前儿童会因为父母因有事而取消去游乐园的计划而感到愤怒,小学生则可能了解到实际原因即父母工作忙等而产生失望感;学前儿童常因父母的一些日常生活规定如饭前洗手、常剪指甲等而产生不愉快情绪,而小学生则常因在同伴交往中或在学校中受到讥笑、不公平待遇等而产生不愉快情绪。

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也在不断地深化。例如在评价他人时,已不再像学前儿童那样把人仅仅分为“好人”和“坏人”,仅仅根据表面的东西来把人界定为“好人”或“坏人”,而是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他人,评价事物的好坏;也不再似学前儿童那样只看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而是能够把事物同他人、同集体的利益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到了小学高年级后,在独立学习和集体生活的锻炼下,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能克制自己的一些欲望,努力克服困难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形成一定的理智感;也已逐步开始理解自己对集体、对他人、对社会负有的一定责任。这些都表明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正在不断地增加。

(二)小学生表情识别能力的发展特点

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指表达情感状态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模式,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三种。其中,面部表情尤为重要,是人类适应自然、适应社会的产物。面部表情是额眉、鼻颊、口唇等全部颜面肌

肉的变化所组成的模式。例如愉快时额眉平展、面颊上提、嘴角上翘;悲伤时额眉紧锁、上下眼睑趋近闭合、嘴角下拉等,形成各种具体的情绪模式。由于面部表情能最精细地区分不同性质的情绪,所以这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在情绪的通讯交流中起主导作用。

人们认为面部表情既具有先天预成性又具有后天习得性。就前者而言,许多研究明确证实。首先,婴儿生来就具有表情,如新生儿的“落地哭”所出示的痛苦状。在出生后一年内,婴儿逐渐出示喜怒哀乐等基本面部表情,而这些表情是按照其生理成熟的程序而逐渐显现的。其次,研究发现,先天盲婴与正常婴儿在发展早期所显现的面部表情一样。再次,跨文化研究表明,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通用于全人类,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就后者而论,是由于表情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面部表情的展现从先天预成性向整合性、随意性转化。加上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文化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的需要,面部表情经常被主体所修饰,所以面部表情具有了后天习得的性质。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是先产生个体的情绪体验,而后才逐渐发展起个体的情绪识别能力的。儿童通过对他人表情的识别,来了解或推论他人的情绪状态,所以儿童表情识别水平也反映了儿童对情绪认知理解的发展水平。在面部表情的识别方面,儿童期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一直处于不断发展提高的阶段。到了 10 —— 14 岁即小学高年级以后,个体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并渐趋于成熟。也就是说,小学生的情绪认知理解能力到了小学高年级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已渐趋于能够正确地辨别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

1 .小学生对照片中表情模式的识别

黄煜峰等( 1986 )对小学生辨别基本情绪面部表情的彩色照片的研究中,将高兴、惊讶、恐惧、愤怒、厌恶、轻蔑等六种面部表情的彩色照片作为实验材料,让儿童进行辨认,结果发现:①小学生对不同性质的面部表情识别的速率是不同的,最早趋于成熟的是高兴、愤怒,其次是轻蔑、惊讶、恐惧、厌恶等。可见小学生面部表情的识别是遵循着从简单的面部表情的识别开始,随后逐步分化

意志力,增强抗挫折的能力。这些对防治焦虑都极为重要。

( 2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榜样。父母应认识到自身就是儿童观察学习或模仿的对象,自身的个性特点可能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所以要注意自己在儿童面前所表现的言行举止,防止儿童不自觉的模仿。

( 3 )父母 和老师应注意与儿童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儿童只有向可依赖的人倾诉了自己的积怨、委屈等以后,心情才会平静下来,否则心里就不会得到平静,焦虑就不会消除。但只有在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父母 和老师才能引导儿童说出自己所担忧或焦虑的事情,帮助他们抚平创伤,消除焦虑情绪或者平缓儿童的心境。可见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对儿童焦虑消减的重要意义。

(二)恐惧

恐惧是指儿童对某事物或特殊环境产生的惧怕、害怕的情绪反应,如对动物、黑暗、社交或某种情境感到害怕。恐惧在儿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具有的情绪体验,是儿童对周围环境事件的一种必要的、往往也是健康的反应。但不同年龄的儿童其恐惧的内容也常不一样。恐惧大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而消失,但若对某特定的事物、环境恐惧过度或持续的时间过长,则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专栏 6— 2 婴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常见的恐惧

年龄 0 — 6个月

7 — 12个月

1 岁

与父母分离、伤害、大小便、陌生人 噪音、动物、黑暗的房间、与父母分离、大型物体或机器、个人环境的改变

面具、黑暗、动物、与父母分离 陌生人、突如其来或冲向身体的物体 恐惧的对象

身体支持的丧失、大的声音

2 岁

3 岁

4 岁 5 岁

与父母分离、动物、黑暗、噪音

动物、“坏人”、黑暗、与父母分离、身体伤害 超自然的东西如鬼怪或巫婆、身体的伤害、打雷和闪电、独自睡觉或独自活动、与父母分离

超自然的东西、黑暗、媒体关注的事件、独自一人、身体受伤

6 岁

7 — 8岁

9 — 12岁

学校的考试和测验、学校里的表现、身体受伤、外貌身材、打雷和闪电、死亡

人际关系、外貌身材、学校、政治事件、未来、动物、超自然现象、自然灾难、安全

青春期

(采自 Klein& Last,1989,《儿童异常心理学》, Eric J Mash 等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

1 .小学生恐惧的表现

儿童恐惧的对象多种多样,按其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对身体损伤的恐惧,如怕死、怕出血、怕登高、怕打架等;第二类,对自然事件的恐惧,如怕黑暗、怕火、怕小动物、怕电闪雷鸣、怕洪水等;第三类,对社交的恐惧,如怕陌生人、怕上学、怕人多的场合、怕离开父母或家等。小学儿童的恐惧对象也逃不脱以上的三类,但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害怕上学、害怕受伤、害怕电闪雷鸣、害怕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害怕社交、害怕亲人去世。

小学儿童在恐惧时,会出现下列的一些反应:判断力和理解力降低,甚至丧失理智和自控力,同时可能还伴有惊慌、哭闹、回避等的行为反应及心跳加快、呼吸变速、出汗、面色苍白、发抖等的生理反应。

一般而言,儿童的恐惧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随着儿童体力与智力的发展,恐惧会不断地变换。如一岁以内的婴儿,怕巨大的声响、突然的声音、身体失去支撑、生疏的人和事物等;幼儿期的儿童,怕黑暗、动物、想象中的怪物、医生、与亲人分离、受伤等;小学儿童,怕上学、受伤、打雷闪电、自然灾害、亲人分离、社会交往等;青少年,怕受伤、社会交往、死亡、没有同伴等。一般来说,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恐惧为时短暂,多数恐惧在三个月之内即消

失,很少有持续一年以上的,它们几乎不会对儿童将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但如果恐惧的表现较为严重而持久,且没有明显的恐惧刺激或原因也惧怕或对该年龄本已不该害怕的事物仍极为害怕,则应该引起注意,这种恐惧已成为一种情感障碍。

2 .恐惧的原因

引起小学生恐惧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具体可参考下列四点:

( 1 )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有的儿童本身的性格特征就是:内向,胆小怕事、害羞、孤僻、自主性差、退缩、过分敏感、依赖性强等,如果再遇上一些突发事件或冲击力较强的事件,就极易引发恐惧情绪反应。可见,这种类型的儿童其本身的性格因素就是其恐惧情绪产生的重要潜在因素。

( 2 )小学生对幼年时暗示引起的恐惧的记忆。在儿童年幼儿时,有些父母为了安抚夜晚他的哭闹,听到外面一点动静,就吓唬他:“再哭,大马猴来了!”这种暗示如果使用不当会使得儿童害怕黑暗中的任何声响,怕黑、怕一些动物。如果家长总以这种方式来吓唬儿童,慢慢地儿童即使长大了明知不应该再有这种恐惧情绪,也会控制不了自己,不自觉地对黑暗、对某物产生恐惧情绪。

( 3 )观察学习和模仿而习得的恐惧。儿童的恐惧很多是源于幼年时的观察与模仿而习得的,如儿童看到某个幼儿被玻璃划了一下,出血了,哭了,当把玻璃放到他跟前时,虽还没划到他,他也会哭起来。家长的榜样作用尤其重要,如害怕小猫的妈妈,其女儿很可能也会害怕小猫;害怕耗子的妈妈,其女儿很可能也害怕耗子。幼年时的这种恐惧行为如果一直被保持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定势的恐惧情绪反应模式。

( 4 )经验得来的恐惧。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恐惧,主要来源于儿童自身直接的体验。例如,儿童不小心被蛇咬了一口,以后一看到蛇甚至是像蛇形的绳子都会胆颤心惊;儿童曾失足落水,以后一见水就害怕,一到河边就心惊肉跳。

3 .恐惧的防治

小学生恐惧的防治,关键在于教育:

( 1 )培养小学生乐观、开朗、坚定的良好性格。 家长和老师应鼓励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活动,以及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逐渐去接近他们害怕的事物,以培养其坚毅勇敢的精神。扩大儿童的交往范围,让儿童多与外界事物

接触,在与他人交流、接触中逐渐培养其乐观、开朗的性格。家长不应过分保护儿童,也不应勉强儿童做不愿或不敢做的事,应教给儿童有效的适应各种情境的各种方法,有意识地增强儿童的应变能力,使儿童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能体验到适应性的轻松感,从而促进其自信心

的树立。

( 2 )对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采用讲道理、讲事实、讲科学的教育方法,决不要采用各种恐吓手段随便吓唬儿童。在与儿童交流时,不应使用过多、过于严厉的谴责和惩罚,这也会使儿童产生恐惧情绪。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不应在儿童面前毫不避讳出示自己的恐惧反应。

( 3 )丰富小学生的知识、扩大其视野。很多恐惧是由于无知而产生的,

所以家长应向儿童多做些浅显、科学的说明和解释,并多让儿童接触自然、社会,多让儿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或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一些不必要的恐惧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三)抑郁

抑郁是指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人人都有过

抑郁的体验,所以抑郁可视为正常情绪反应。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暂时的,属正常范围,也有少数人会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并伴有严重的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这时的抑郁可能已转化为病态情绪,即抑郁症。有关资料显示,儿童期真正的抑郁症并不多见,但是由于其他身体或精神问题而伴有的抑郁情绪反应则很多。如在有关的调查中显示,抑郁症在 8 岁以下的儿童中很少见,多发生在青少年期,一般女孩多于男孩,而就 7 —— 12 岁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抑郁症的儿童只占 1.8% ,而有抑郁体验的儿童则占 20% 左右。

1 .抑郁的表现

正常儿童在遇到某些不佳情境或事件时,会表现为情绪抑郁、心境压抑,但能很快适应。而某些先天素质不良,早期经验坎坷的儿童,其抑郁表现可能会持续甚久,对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及身心的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应注意抑郁儿童的表现特征,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虽抑郁多发生在学龄期的儿童身上,但婴儿期的儿童也存在一种特殊的抑郁表现,主要是由于婴儿期的母子分离所导致的。其表现先是情绪激动,啼哭不断,或不停地四处寻找父母;然后约一周后,这类活动减少,不再嚎啕大哭,但常低声哭泣,面部表情沮丧,表现出绝望、退缩、对周围事物没有兴趣。有的婴儿食欲不良,体重不再增加,甚至可能出现某身体疾病。但几周过后,大多数婴儿能从这种抑郁状态中恢复过来,对周围的事物重新产生兴趣和反应。

小学儿童的抑郁表现与成人的抑郁表现、婴儿期的抑郁表现各不一样,有其一定的年龄特点,如情绪恶劣,易激怒、敏感、好发脾气、好哭闹、焦躁不安、孤独、常伴有自责感和自罪感,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笨拙、愚蠢、丑陋,对周围的人和事丧失兴趣,对一切活动不感兴趣,伴有退缩行为,没有愉快感等等。除此之外,抑郁儿童还可能有行为障碍,有时甚至以行为障碍为突出的表现,如多动、攻击行为、学校恐怖、逃学等。同时,还可伴有多种身体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低下、浑身疲惫无力、胸闷心悸、周身痛疼等。

一般而言,儿童期的抑郁愈后效果较好,到成人期时多数可以痊愈。而且,研究发现,儿童的抑郁与成人的抑郁并无明显关系。

2 .抑郁的原因

引起儿童抑郁情绪的原因很多,有生理上的原因、心理上的原因以及环境上的原因等等。具体如下所列:

( 1 )有些儿童因本身健康状况不良好,身体较弱,如突然遇到不幸的事件,心理承受的压力超重,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 2 )儿童本身的性格因素,如性格内向、不合群、不爱交际、不喜欢热闹场合、文静、孤独、敏感、自卑感强、自信心低、悲观等,常使儿童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只注意事物的消极而不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客观世界。如遇到一些挫折,则容易想不开,钻进了牛角尖,而出现抑郁情绪反应。

( 3 )儿童的环境因素是产生抑郁情绪的重要刺激源。如很多抑郁的儿童,都是由于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视或虐待,长期心情压抑,幼小的心灵长期受创伤;有的儿童是由于家长期望过高,对其管教过严,要求过严,超过了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从而使儿童无法承受,导致抑郁情绪;有的儿童由于生活十分单调,缺乏与其他儿童交流的机会,思想闭塞,情绪压抑,不论喜怒哀乐都无法发泄,久而久之,使儿童积郁在心,导致严重的抑郁情绪;有的儿童因为父母死亡或离异,

父母对其关心不够或父母对其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致使儿童心情郁闷,诱发抑郁情绪。诸如这类因素,对儿童的抑郁情绪的产生都有重要的引发作用。

3 .抑郁的防治

抑郁情绪对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起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会致使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严重的障碍,从而影响一生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必须及时地采取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帮助儿童不受抑郁情绪的侵扰。具体可参考下列方法:

( 1 )家长在儿童早期就应注意儿童健康人格的塑造。幼儿早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系时期,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预防儿童抑郁情绪出现的一重要途径。

( 2 )家长要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通过各种娱乐活动或游戏活动,如听音乐、唱歌、跳舞、看电影、下棋、去游乐园等,来陶冶性情,调节情绪,转变抑郁情绪。或者,家长尽可能地安排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他们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心理空间,从而促使儿童乐观的个性品质的产生。

( 3 )家长不应对儿童管得太多、太严。因为小学儿童已有了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他们喜欢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满足其成就感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改善抑郁情绪。他们往往对父母过多的干涉表示反感,误认为自己无能,不值得别人的信任,从而对自己丧失自信心,陷入抑郁状态。

( 4 )家长要改变他们对儿童的不正确态度。要多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在思想上、行为上有自由的空间。家长在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时,注意避免专制的作风,让儿童把他们的积郁、不满、疑猜等都倾诉出来,并帮助儿童解决或给予合理的解释,使儿童从内心真切地感到父母是他最亲近的、可以依赖的人。这样,儿童就有了一定的安全感,抑闷的情绪就可以得到释放。

二、小学生常见情绪问题的辅导 案例一:沮丧

张舟是从农村花钱借读到这所小学的,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来到这所小学,家里就是希望他能考上重点中学。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个学年以来,张舟的成绩有些下降,上课总是心不在焉,很少举手回答老师提问,

长时间地情绪低落,表现反常。一天下午老师把张舟找来,问:“张舟,最近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吗 ? ”,他一言不发地看着地。“张舟,最后冲刺的时间越来越紧了,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吗 ? ”看他不吭声,老师又问:“家长和你本人不都希望考上重点中学吗 ? ”没想到,张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老师,我不想上重点中学,我要回家。”他哭得很伤心,看到这种情况,老师说:“老师就是你的知心朋友,有什么话就 和老师说。”等他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他 向老师我说了自己情绪变化的原因。原来,家里节衣缩食供他在外念书,就是为了让他考上重点中学。这使他压力特别大,觉得考不上给父母丢脸,自己也不光彩,可能是由于太紧张、太害怕,上课听不进老师在讲什么,而且期中考试又没有考好,这使他觉得自己是不是变笨了,无论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老师和同学也不会再喜欢他了,所以干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想再学了。

分析:

张舟由于家长不当期待的压力而产生了明显的沮丧情绪。处于沮丧情绪状态下的人常表现为:灰心丧气,长吁短叹,慨叹命运的不公和时运的不济;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精打采;封闭自己,给自己构筑一个小天地,在那里责备自己,怨恨自己,自信心下降,疏于与外界沟通,孤寂,悲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总想逃避现实,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观念固执,自己品尝苦果。沮丧是由消极的情绪感受或对生活的不满意,或经常受挫折引起的。它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的,通常情况下只是偶尔短暂地出现,过一段时间会自然消失,但这种情绪如果长时间持续就容易干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小学生人格发展还不够成熟,而且对困难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因此一旦出现沮丧的情绪反应,仅凭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这就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及时发现有沮丧情绪的学生,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使其早日从中摆脱出来。

方法:

1 .转化失败,保持自信。改变消极心态的一个办法是;避免老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多看自己的优势。每当沉浸于挫折和失败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中时,要尽快从中摆脱出来,对自己过去的美好体验进行回忆。要承认失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淡化它对自身的影响。同时,还可采用一定的方法来保持自信,比如用积极想象、语言暗示等办法来增强自我感觉,可明显地改变沮丧情绪。

2 .爱生活,心情开朗、乐观。一个人对生活如果缺乏兴趣,就很难热情地

投入生活之中,久而久之,易陷入沮丧、失落、自卑等不良情绪中,生活的天地也越来越狭隘。在热爱生活的同时,还要培养乐观的生活方式。在面对失意的事情时,我们不能让自己整日处于一种消极的恶性循环中,而要勇于正视现实,承认它、接受它,寻找产生沮丧的原因,想办法尽快解脱出来。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愉快的社交活动对人们情绪的影响是任何一项奖赏都不能相比的。如果为了避免沮丧而不愿出去与人交往,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难以找到新的快乐和满足,甚至还会陷于原来的沮丧之中不能自拔。当一个人主动与他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会使自身的情绪舒畅,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沮丧。

4 .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沮丧,维持良好情绪。身体健康的人往往心情开朗、情绪稳定;而身体虚弱、健康状况不佳者往往容易产生忧虑、不安等情绪反应。所保持一个强健的身体也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二:愤怒

别看梅梅今年才八岁,可大家都说她“人小脾气大”,因为梅梅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她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要拿哪个人或哪件东西来出出气。她上课迟到受批评,回家后拿妈妈出气,怪妈妈没有早一点儿叫她起床;在学校值日时打扫卫生,地扫得不干净她怪扫帚破了不好扫,因此拿扫帚发脾气;考试成绩不理想,她生老师的气,说老师出题太怪太难太偏,弄得她做不出来;走路摔跤她还生路的气,怪路坑坑洼洼不平坦……总而言之,梅梅就是喜欢发脾气。而且,梅梅发脾气还有个特点,那就是怪别人不好,怪东西不中用,因而总要骂人、摔东西,把他们当成“出气筒”。比如,考试不理想,梅梅会气得把试卷撕得粉碎;和爸爸妈妈发脾气,梅梅还会摔碗、摔杯子,甚至字写不好她也要摔铅笔、扔本子。为此班上同学给她取了外号──“脾气大王”。

分析:

愤怒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许多小学生,由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因此常常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相互打起来,因为父母的某些做法不够合理而冲他们大喊大叫……但小学生的愤怒来得急,去得也快,比如有的小学生可能今天因为发生一些矛盾而大发雷霆,而明天两个人就可能一块儿做游戏,这一点在

小学低年级表现尤其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而且长期、持续的愤怒对个体的健康损害也是极大的。《内经》上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当人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所以,经常发怒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而且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愤怒可使食欲降低,影响消化,经常发怒可使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愤怒还会影响人体腺体的分泌功能。过度的愤怒甚至还会使人丧失理智,引发犯罪或其他后果,因此控制愤怒的情绪十分重要。

方法:

由于愤怒常常是突发性的情绪反应,在所有的情绪控制中,愤怒的控制是最难做到的,即使成人也会有“勃然大怒”的时候。但是,愤怒和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也是可以控制的。

1 .情境转移法。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会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尽量避开,暂时躲一躲,以免刺激我们发怒。比如,可以出去走一走,听听音乐,或者和谈得来的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心情就会好起来。

2 .理智制怒法。当你动怒时,最好先想想以下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我为什么生气?这事或这人值不值得我生气?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对我有什么好处?可以在即将动怒时对自己下命令:不要生气!坚持一分钟 ! 一分钟坚持住了,好样的,再坚持一分钟!再坚持一分钟!两分钟都过去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呢?用理智来控制发怒的情绪反应。

3 .评价推迟法。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当时使你感到“怒不可遏”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到已经不那么值得生气了。因此,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要生气时,不妨先把它放下,等过一个小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之后再去想它。

4 .情感宣泄法。如果有的事情或人有充足的理由使我们发怒,这种情况下不妨坦率地把心中的不满讲出来,你就会发现心里会爽快一点儿。也可转移目标发泄出来,比如去打沙袋,或去跳健美操,都能减少愤怒对自身的伤害。但要注意情感的宣泄要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不可在情绪的支配下,作出过激的

行为。

5 .目标升华法。愤怒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能升华,它能带给人力量,甚至是激昂的生命力;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伤人害己。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远大的人生理想,更多地从大局、从长远去考虑事情,要有远大的目标,当前进中遇到挫折产生愤怒情绪时,应将其转变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切不可以眼前的区区小事计较得失,到头来 “丢了西瓜捡芝麻 ”,妨碍自己对理想、事业的追求。

案例三:恐惧

莹莹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天一黑,她就不敢出门,甚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心里也会无缘无故产生一种害怕和恐惧。为什么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呢 ? 在莹莹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对她开始了早期教育。先是拉小提琴,后是学画画,念英语,算算术,尽管莹莹能断断续续地拉完《我爱北京天安门》,但她乐感不强,看不出她有学音乐的天赋。莹莹每天晚上练琴就像受刑似的,因为如果达不到要求,妈妈就要打她的手掌,或者关在一间黑屋子里。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凶巴巴地说:“练不好琴,我就不要你了,让狼吃了你。”或者是说:“等天黑让鬼把你带走。”吓得莹莹拼命哭喊。所以现在,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

分析:

像莹莹的这种反应就属于典型的恐惧情绪反应。有的人特别怕小动物,如小老鼠、小狗、小兔;有的人走在路上害怕汽车;有的人怕上高一点儿的楼梯;有很多人害怕见到生人或客人等。在这些害怕心理中,有些属于正常现象,如人一般都有点儿怯生,见到陌生人都会有点儿害怕;有些则不正常,如怕上楼梯,怕看见汽车等。恐惧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原始情绪之一,它是指个体在面临并企图摆脱某种危险情境而又觉得无能力摆脱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恐惧发生时常有缩回或退避的动作并伴有异常激动的表现和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毛发竖立、惊叫并有奇怪的面部表情等。引起恐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熟悉的环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奇怪、陌生、可怕的事情突然发生,黑暗、巨响、坏人、失去平衡及被其他人的恐惧情绪感染等。

方法:

1 .转移刺激法。把引起恐惧的刺激物暂时移开,虽然不能消除对刺激物的恐惧,但能消除惧怕心理。例如,小学生看见狗就惧怕,不让他看见狗,就消除

了对狗的惧怕。可是他以后再看到狗,仍然会和从前一样怕狗。所以,这种方法控制恐惧是不理想的。

2 .系统脱敏法。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反应有一种习惯化倾向。习惯化指每当某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就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反应,但当这种刺激不断重复出现时,人对它的反应性逐渐下降,直到最后不再对此反应,就好像产生了一种习惯似的。因此,不断地重复做某一件事,就可以对这事产生习惯化的反应,从而降低人的反应性。同样,如果让人反复接受恐惧刺激物的刺激,使其逐渐适应这种刺激物,习惯成自然了,便不再害怕这种刺激物。例如一个恐惧考试的学生,只有不断地参加考试,才会消除这种恐惧。当然,反复练习的开始要注意降低难度。例如,为了消除对高度的恐惧,开始时只要求登上三个台阶,以后才逐渐向 1 米 、 10 米 、 20 米 或更高的高度攀登。

3 .掌握知识法。恐惧的产生大多是因缺乏科学知识而胡思乱想造成的。有位科学家说过,愚笨和不安定产生恐惧,知识和保障却拒绝恐惧。有的学生怕黑,一到黑天就担心会不会出现妖怪或魔鬼之类,当他知道所谓的妖魔鬼怪之类不过是人们虚构的,他就不会再有这种恐惧的情绪了。

4 .转移注意法。这种方法是使注意力从恐惧的对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例如,每年学校都会集体组织打疫苗,总会有学生惧怕打针,所以,在打针的时候,可以讲一个笑话,或让他考虑一个问题,使该生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这样,恐惧就会消除。

莹莹的恐惧心理主要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因而改变错误的教育方法,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也是克服恐惧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案例四: 紧张

有个精神病学家对情绪紧张所造成的后果感兴趣。他发现,情绪紧张虽然是心理上的,但患者的身体也像心理一样垮了下来。为了测出不同的紧张状况所造成的生理后果,他着手进行一系列有趣的实验。由于紧张环境对人体有害,因此他便在老鼠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条件是一只盛满水的浴缸。他把一只老鼠投入水中,让它游泳直到精疲力竭,如果不及时搭救便会溺死。假如浴缸中的水处于室温条件下,老鼠平均可游泳长达 80 小时,直至沉入水底。在实验中他注意到,不管你怎样摆弄老鼠,老鼠总是沿同一方向挨缸边游泳。于是他想知道老鼠胡须

的长度和它在浴缸中游泳的方向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系。于是,他要求助手们剪去老鼠脸部一侧的胡须,并把它放进浴缸。奇怪的是,老鼠在水里乱划了一阵子,一两分钟时间之后,就像石头一样沉入缸底。这一情况说明,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拯救,剪去胡须的老鼠会在两分钟后淹死(而不是 80 小时)。很明显,老鼠并不依靠胡须才浮在水面上的。那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于是他要助手们让他看他们是怎样剪去鼠胡须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心理实验室的白鼠是一种温和的动物,可以在不戴手套的情况下抚弄它。但老鼠有尖利的牙齿,老鼠一旦受惊,它就会以利齿对付任何寻衅者。为了在剪老鼠的胡须时防止被咬,助手们便用一只黑袋对准笼子的门。老鼠或许认为可以轻易地逃走,或许被黑暗吸引,便一下跳进厚实的黑袋中去。助手们隔着袋子把老鼠紧紧抓住,并把口袋往后翻,让老鼠的头部露出,然后一面紧捏老鼠的身体,一面用一把大而声音响的剪刀剪去老鼠脸部一侧的胡须。之后他们把吓得半死的老鼠倒进浴缸,毫无疑问,它们几乎立即沉入水底。这个精神病学家很快发现,由于助手们操作方式引起的心理创伤,而不是剪去胡须本身,过度刺激了老鼠的恐惧反应,致使老鼠立即进入衰竭程度。这时自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一切活动。老鼠在紧张之始,交感神经系统投入行动:血流加快,呼吸急促,血糖水平提高,体温上升。老鼠在紧张之极,副交感神经系统便取而代之:呼吸减慢,胃液分泌加剧,排泄失调,心率近乎停止,不久便失去知觉而沉入水底。

分析:

这个精神病学家的老鼠实验对人类有什么启示呢?有个心理学家发现,和老鼠一样,人类的紧张情绪一方面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又通过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状态。他提出人的紧张情绪反应有警报反应、抵抗反应和衰竭阶段三个阶段。如果人体的紧张反应持续到第三阶段,则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心理紧张是紧张性事物引起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引起心理紧张的事物,我们称为紧张源。紧张源可分为四类:

1 .躯体性紧张源,指那些由于我们的感知而造成的心理紧张的事物,如强烈的噪声、突然的天气剧变、身体患病或不适等。

2 .社会性紧张源,指社会动乱、变革、战争以及生活变故的影响等。 3 .心理性紧张源,指源于我们头脑中的某些信息所引起的紧张,如某些不良的猜测、“凶事”预感、心理冲突与挫折等。

4 .文化性紧张源,指一个人从一种文化环境进入另一种生疏的文化环境时,在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所遇到的新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紧张可以成为我们活动的激励因素,只有在适度的心理紧张状态下,人才会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学生在考试、评比、竞争等条件下,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这样可以达到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所以,我们提倡有点儿“精神压力”,有点儿“紧迫感”是好的。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还应尽量设法避免过强的紧张情绪。

方法:

1 .避开紧张源。当我们产生紧张的情绪体验时,可以采取回避或躲开紧张源的方式,以减少紧张和由它所带来的不适感。

2 .自我防御机制。常用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否认、投射、转移、转化、升华、补偿、隔离作用、文饰作用和幽默作用等。利用自我防御机制,常可起到缓和心理紧张与不安、减轻精神痛苦的作用。

3 .培养良好的性格。某些人的性格特别顺从、依赖、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这种人会因面临新的生活环境而不知所措,精神高度紧张。不改变这种性格,是难以有效地控制心理紧张的。

4 .适度的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如做广播操、游泳、跳舞等,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防止长期的心理紧张。

5 .身体放松法。在正常的情况下,大家只要一紧张,身体就会变得僵硬,拳头紧握。这时候,最好去洗热水澡或很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目的是解除身体的紧张,从而解除心理的紧张。许多精神分析医生常常让患者先安静地躺在躺椅上,其道理就在于此。

上述方法可有选择地用于调节小学生某些过分的紧张情绪,利于其身心健康。

案例五:抑郁

这是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来信,来信说:“我这人,整天不高兴,觉得自己每天都碌碌无为,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其实我也想像别人一样,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但我却不知与同学说什么。

我想说的,我所想的,我觉得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所以我不愿与同学说话,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这种心情一直困扰着我。我会把自己做错的事、别人也许并不在意的事反复思量,认为是自己的错,自己太笨,因而很难过,甚至会在别人没看到的时候哭,总是处于苦闷状态。我最难过的还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在晚上睡觉时,我会想起一天里发生的事,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我会总想,并且会非常难过,这样我就非常地难以入睡。睡不着,我又难过了,因为我会想明天的课,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会打瞌睡,耽误课,这样我就更难过。我非常痛苦,心情也总是处于压抑、郁闷的状态中,甚至不想活下去了。给您写信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最难受的时候,我想向您倾诉,想问我的心理是否有病,是否应找心理医生来看看 ?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分析:

这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不良情绪即抑郁所致。 抑郁表现为少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和参与的动力,对未来感到迷惘,失去信心。一点儿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和懊悔,总是过分自责,自怨自艾。遇事总往坏处想,认为自己是无辜的人和不受欢迎的人。对别人,又总认为样样比自己强。这种人看上去精神萎靡,表情冷漠,他们自己也常诉说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和睡眠不佳,严重者甚至会萌发轻生念头。

造成抑郁情绪的原因颇多。( 1 )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视和虐待,在学校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严重挫伤了自尊心。( 2 )自幼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受到别人的歧视,易形成过于敏感、多愁善感等性格特点;再遇不测,一点点的失败、挫折等都会使他们郁闷、耿耿于怀,使抑郁的性格越发明显、严重。( 3 )生活过于单调,思想闭塞,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情绪长期受到压抑。( 4 )家族中发生了重大不幸,学习又力不从心,心理负担过重等。( 5 )责任感过强,对事物要求过于完美,因而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身,导致对自己失望,恨自己无能,形成抑郁。

方法:

1 .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如果一直感到闷闷不乐、心情压抑、悲观失望,那么就要勇敢地、主动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告诉家长、教师和朋友,这样教师和家长才能密切配合,为小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生活环境,尽量安排、吸收其参

加集体活动,增加与同学交往的机会。

2 .向好朋友倾诉。让好朋友了解自己,他们的开导与关怀是很重要的,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到人人都有不幸,还有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责任也不全在自己,从好朋友的口中可以知道真实的自己,从而增加自信。

3 .学会达观。所谓达观,就是要懂得社会与人生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万事如意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有如意之事必会有不如意之事,正如古语说“人之逆境十之八九”,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如意之事未必就是坏事。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泄气、束手无策,再大的困难总有解决的办法,解决不了又能怎样 ? 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必把一时的困难看成是永久的困难,或把局部困难看成是整体的困难。许多事情,只要能用乐观的精神、用发展的观点来想一想,抑郁就会烟消云散。

4 .助人为乐。一味地自怨自艾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假使真的做错了事情,那么可以通过帮助受害者来解除自己的心理负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充满对未来的信心。

5. 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采用“合理化”机制,即寻找引起忧愁、郁闷的事情发生的“合理”原因,以弥补心理上的创伤。或躲进一个僻静的角落自言自语,或写日记、写信,把忧愁不满宣泄出来,会轻松不少。

6. 体育疗法。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们情绪的良药。锻炼可以使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变化,进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由于锻炼是个人在亲身体验,而不是坐着不动,所以,锻炼后可以给人一种轻松和自主的感觉,有益于克服抑郁所带来的孤独感。

案例六:急躁

小明的脾气特别急,有一次妈妈让他到副食商店买一种新来的酱油,话还没听完,他就嚷着“知道了,知道了”,跑了出去。可到了商店他却傻了眼,原来还没有听妈妈说是哪个牌子的,于是只好回家问妈妈。可走到半路又回来了,原来是忘记带钱了。学习上也改不了这个毛病,平日里从不肯好好学习,一到考试前两天就急得不得了,于是起早贪黑地学,可是由于太着急了常常成效不大。家长、教师都替他着急,这孩子什么时候能改了这个毛病 ?

分析:

小明这种常出现的情绪反应就是急躁,它是小学生中常出现的情绪反应之一。通常情况下,急躁的人常有如下表现:不论干什么工作,兴头来了马上动手,既没认真准备,又无周密计划,而且一开始就急于见成效,遇到困难时更是烦躁不安;在等候消息时,心情格外急切,坐立不安;处理矛盾和问题时,易鲁莽和冲动;盲目行动,往往事与愿违。在学习上则表现为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有时很想把成绩搞好,但又缺乏扎实的努力,一段时间后成绩没上去,急得不知从何干起;特别是经过努力以后成效不大,就耐不住性子,结果成绩还是上不去,形成越上不去越急、越急越上不去的恶性循环。急躁与对问题的认识有关,当认识到问题很紧迫、很重要时,往往会产生急躁心理。急躁会使人心神不安,甚至会出现情绪上的紊乱状态。急躁的人容易灰心。一个人在急于求成的情绪支配下,往往操之过急,不等深思熟虑,也不等准备工作做完后便马上开始工作,这样当然很难取得圆满的结果。当事情遭到挫折时,往往不能冷静地分析原因,而是带着更加急躁的情绪,不冷静地进行下一步的活动,结果仍然没有满意的结果,时间长了,就会使人丧失对自己的信心。急躁的人易怒。生活中,爱发脾气的人往往都是性子很急的人。愤怒容易使人失去控制,在盛怒下失去理智,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急躁情绪的推波助澜所致。因此,训练小学生学会控制急躁情绪是很有必要的。

方法:

1 .加强计划性。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前,可以先订个计划。比如期末考试要到了,可以把每天用几个小时复习,都复习哪些科目安排一下,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复习起来就不会毛手毛脚的,刚拿起数学课本想起今天的生字又没背,刚背两个字又想起明天有小测验,最后什么都没做好。

2 .事前做到自我暗示。许多小学生有这样的毛病,教师布臵一项任务,还没听完上句就跑了,等到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有许多东西还没弄清。因此,在做任何一件事时,应在心中暗示自己“沉着”、“冷静”,在弄清楚该做什么、怎样做之后再动手,这样就会取得明显效果。

3 .加强素质训练。急躁往往和个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通过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下棋、书画、钓鱼、做小手工艺品等,磨炼自己的耐性和韧劲,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急躁的习惯。

4 .切记做事要始终如一。急躁者做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虎头蛇尾,因此凡

事要切记保持善始善终,在行动时,不但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更要有一个满意的结尾。

第三节 小学生良好情绪的调节

儿童的情绪不仅与其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对其个性特点也有所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健康的积极情绪对于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将儿童的各种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

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要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无疑会成为其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相反,如果经常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打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畏缩心理而害怕学习。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材与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使其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成就感。对差生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滴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二、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

高级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教育中要培养儿童明辨是非的能力,发展其道德感。随着儿童道德感水平的提高,儿童的道德准则也逐步内化。一般来说,小学儿童倾向于体验积极的道德情感,避免产生消极道德情感的体验(如内疚、良心不安等),这种倾向会影响其道德行为。第二,在小学时期,通过绘画、唱歌、跳舞、参观等多种形式培养儿童高雅的审美情趣,将使儿童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无穷。同时,注重小学生的美感培养对于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重要意义。第三,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的好奇心,这是理智感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注意鼓励儿童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成功的欢乐,激发其学习的动机。

三、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

全的人格,而且也是社会性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控制和调节情绪的策略是逐渐掌握的。如果成人能经常抓住机会,教会儿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有助于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表现,如愤怒情绪的释放可采用转移注意对象,向亲密的人说出自己的感受等方式。在感到烦躁时,可通过读书、写日记、交谈等方式改变心境。而在非常兴奋的状态下,也要尽力保持冷静,与友人分享快乐,等等。帮助儿童学会一些具体控制方式,可使儿童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健康发展。

专栏 6— 3 有关小学生情绪辅导的活动程序举例——快乐地成长 一、活动课开始 ,播放引入宁静、沉思的音乐,教师用关切的语调讲引导语 :“同学们 ,你们每一个人 都是老师深爱的学生,你们每人都是一本生动的书,丰富的书,在老师的眼里生气勃勃的展现你们的聪慧,你们的纯洁,你们的进步,你们的成长,让老师读也读不够。你们有成长的欢乐,也有成长的苦恼,老师非常希望能够帮助你们。今天,你们就把自己的苦恼用画画的方式画出来,让老师能更了解你,也让同学们帮助你消除苦恼,好吗?”

二、 全班学生画简笔画,约 5— 6分钟,教师巡视。

三、学生依次 (也可教师点名 )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投出自己的图画并解说画面的含义,即自己的苦恼是什么。教师在其中简短地以言语、表情、姿势表示理解、关切。如属典型,教师则可请其他同学说 :“他 (她 )为……而苦恼,你们谁能帮助她?”“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们怎么办的?”其他同学发言,或劝说、或叙述自己的同感 (教师此时注意总结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归类,为结束语做准备 )。这个过程是该活动课的主体,应充分体现心理辅导的原则和特点,注意营造良好的心理场,让活动课本身也成为疏导消极情绪的渠道。

四、 教师总结 ,归纳性地进行情绪认知指导、总结调节情绪的方法等。 五、 全班学生在激励性的、或轻松愉快的音乐中 ,手拉手放声歌唱,全课结束。

(采自赵石屏, 如何上好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课程〃教材〃教法》 2001)

本章要点

1 .情感是指通过体验,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和事物与主观预期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2 .人类最原始的四种情绪就是愉快、愤怒、恐惧和悲哀。

3 .情绪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反映形式,具有外显性和即时性;情感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和稳定性;情操比情感具有更稳定和含蓄的特点。

4 .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一情绪的稳定性逐步增强;二小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不断扩展;三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5 .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指表达情感状态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模式,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三种。

6 .焦虑的原因主要包括六方面:一老师或家长自身有焦虑的情绪反应倾向;二老师、家长或学校对儿童的要求过高或过严;三老师或家长对某些危险或事物估计过高;四家长经常向儿童诉说家中的问题;五儿童缺乏母爱或被过分溺爱;六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要求不一致。

7 .对小学儿童焦虑的防治,可以参考下列的几种措施:一改善环境、教育方式及父母、老师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榜样;三父母和老师应注意与儿童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8 .儿童的恐惧按其内容可分为三类:一对身体损伤的恐惧;二对自然事件的恐惧;三对社交的恐惧。

9 .引起小学生恐惧的原因有:一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二小学生对幼年时暗示引起的恐惧的记忆;三观察学习和模仿而习得的恐惧;四经验得来的恐惧。

10 .小学生恐惧的防治方法有:一培养小学生乐观、开朗、坚定的良好性格;二对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三丰富小学生的知识、扩大其视野。

11 .引起儿童抑郁情绪的原因有:一本身健康状况不良好,身体较弱;二本身的性格因素;三环境因素。

12 .抑郁的防治措施有:一家长在儿童早期就应注意儿童健康人格的塑造;二家长要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三家长不应对儿童管得太多、太严;四家长要改变他们对儿童的不正确态度。

13 . 小学生良好情绪的调节的方法有:一将儿童的各种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二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三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思考与练习

1 .情绪与情感具有哪些区别? 2 .小学生的情绪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3 .小学生有哪些常见的情绪问题?

4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zb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