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评

更新时间:2024-06-09 16: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文

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七年级资源

一、伤仲永 王安石 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隶,属于。○“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生:生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 墨、纸、砚等。啼:放声痛心地哭。○生五年, 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 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为:题写。○不 并自为其名。 识而求书具,奇;不学而能作诗,更奇。但作者竭 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要内容,传送给全乡的 聚、团结。意:主旨。一乡:全乡。一,全。 读书人观赏。 秀才:读书人。○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就,完成。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 文理:文采和道理。可:值得。○“立就” 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写其才思敏捷,“文理可观”写其文才全面。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邑人:同县的人。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奇:以??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 为奇。稍稍:渐渐。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作

父亲去做客, 动词用,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以“宾客其父”示奇,妙绝。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或:有的(人或物)。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利其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 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

样有利可图, “利其然”之心态必导致“不使学”,“世隶耕”之不足可见。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日:天天。扳(pān):同“攀”,牵,引。环谒(yè):四

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处拜访。○“不使学”乃全文关键,为仲永的变化—— 学习。 “泯然众人”埋下了伏笔。

(本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注意两点:一是仲永幼年才能非凡,一是其父贪利而“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余:人称代词,我。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1033)。先人:常指祖父辈以上的祖先,这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身在异乡却“闻

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之也久”,仲永之声名远扬,实为其才华神异古今难得。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 称(chan):相当。闻:名声。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 自:从。○从“生五年”啼求书 年,(我)从扬州回来, 具至今不过七年,已“不能称前 时之闻”,可见其才能衰竭之速。

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焉:他,此指方仲永。泯(mǐn)然:消失。指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 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 的)才能已经消失净尽,成为普通的人了。” 词。○再七年即“泯然众人矣”,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

(本段写不过十四年,方仲永便才能衰竭,成为普通人。与其年幼时天资过人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这样的结局自会令人沉思。)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 “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强调受之于天,意在强调才能不一般。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

天赋的才华使他胜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 的人,指一般后天培养起来的人才。○天赋的才能自然超过一 人才。 般有才能的人,再突出其不俗。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卒:最终。受于人:指后天学习所得。天、人对举,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 一指先天禀赋,一指后天教育。不至:没有达到。 教育。 ○不俗之人也沦为凡人,巨大反差令人吃惊于“不使学”之害。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彼其:他。○再次强调天

他接受了天赋的才华,是那样的聪明,(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也要 才不学习也要成为凡人。 成为普通的人; 为下文的推论做了铺垫。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固:本来。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停

现在那些没有天赋才华的人,本来就是个普通人, 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较之方仲永,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没有天赋才能的普通人,若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结

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 局必然更为可悲,最终恐怕连普通人更不如。 怕都不能够吧?

(本段就方仲永的事例发表议论,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赏析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作为随笔,它叙事的成分常占较大比重,不过这种叙事,跟单纯的记叙文不同,它受抒情和议论的支配,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不太追求细节的生动性,而力求简洁、平实。无疑,王安石正是朝着这方面努力并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

你看,全文的叙事不过200多字,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之简省,以致于难以再删一个字。

但尽管这样可作者还是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一方面采取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鲜明的对比,互为反衬地强调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特别令人警醒、惋惜。另一方面,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来叙事,仅用一“闻”一“见”一“问”,便依次写出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段作者先是以“闻”详尽铺陈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而后作者又于第二段用“见”与“问” 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方仲永的才能迅速衰退以致最终泯灭。不但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而且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从而使一篇短短的文章极具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感受。

由于有了前文叙事的极好铺垫,后文的议论,特显得集中强烈而言简意赅。“受之天”与“受之人”之差异的步步推进阐释,令人深悟“受之人”之重要。寥寥的几十个字画龙点睛般使前面所叙的事例立即得以升华,赋予了典型的意义。仲永之伤,作者之伤,顿弥全篇。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现代人真难以企及。

二、木兰诗 背景简介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北朝乐府民歌,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

兰诗》,满怀激情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唧唧,织布机的声音一声连着一声, 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 作响,只听见木兰姑娘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木 兰姑娘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呀。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 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 父亲的名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父亲去应征。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集市上买来骏马,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 子,买来马嚼子和缰绳,买来长长的马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 流水鸣溅溅。

早上辞别父母踏上征程,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 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 胡骑鸣啾啾。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 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 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唧唧:织布机的声音。复:又。当户:对着门。惟:只。○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 忆:思念。何所思:想什么。○一问一答,虽无正面回答问题,但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了突出强调作用。 贴(tia):军贴即军中文告。可汗(ka hán):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称号。点兵:征兵。军书:征兵名册。十二:表示多数,虚指,下文“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爷:与下文中的“阿爷”均指父亲。○“大点兵”、“十二卷”说明军情紧急,“卷卷有爷名”写出木兰父亲的骁勇善战,反衬木兰是将门虎女。 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木兰叹息的真正原因:天子征兵,父亲年老,家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均指集市。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a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四个重复的句式,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旦:早晨。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不闻爷娘唤女声”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毕竟第一次出远门,对家乡、对父母充满了依恋。 黑山:与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两个“旦辞”、“暮至”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 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 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 多年后才得胜而归。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 (论功行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 很多很多。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 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 还故乡。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 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借助 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扶将:扶持。]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红妆:女子艳丽的装束。]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打开我闺房的门,坐在我闺房的床上,脱 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 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 鬓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好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战友,战友们都很吃惊, 都说我们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颇富喜剧意味的情节,用火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 霍霍:磨刀的声音。○以上三句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 东阁,西阁:泛指闺房。著(zhu?):穿。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贴(tiē):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 天子:即上文的“可汗”。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殿堂。 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一级。强:有余。百千:极言多。○“十二”、“百千强”说明赏赐多,表明木兰姑娘战功赫赫。 欲:要。不用:不愿做。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驰:骑。千里足:千里马。○“不用”、“愿”显示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百战死”、“十年归”既写征战时间漫长,又写战斗之惨烈

朔:北方。金柝(tu?):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铁衣:铠甲,古时军人穿的护身服装。○此二句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 戎机:战争。关山:关隘,山岭。度:过。○“万里”、“飞”既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飞奔战场地形象,又写出了军情的紧急。

技者技艺的高超。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以为:认为。绝:副词,极。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 ○这里写听众的反应。“伸颈”、 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 “侧目”说明听众专注倾听,深

被吸引;“微笑”、“默叹”表明 对表演者的赞赏。

在这一段中,“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相继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他们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转大,由简到繁。最后五种声音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

未几,夫齁声起, 未几:时间副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 没有多久,丈夫的鼾 词,没有多久。 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声响起来了, 齁(hōu)声: 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 鼾声。 索作响,有盆碗一类的东西被打翻,

作索索,盆器倾侧, 倾侧:倾斜歪倒。○声音由闹转静。 妇梦中咳嗽。 用鼠声衬托宁静,既充满生活的气 妇人在睡梦中咳嗽。息,又有情节上的突兀变化。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shǎo):略微,稍微。稍稍:渐渐。

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 〇侧面描写观众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 慢慢坐端正了。 随表演内容变化心态,说明口技表演完全

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在这一段中,“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〇“忽”

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 字陡然掀 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起骇浪险 峰,构成

表演的巨 大波澜。 俄而百千人大呼, 俄而: 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一会,有成百上千 一会。 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 的人在大叫, 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间(jiàn):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作:起,这 又夹百千求救声, 夹杂。 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 里是响起来 又夹杂着成百上千

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 的意思。 人的求救的声音, 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许许:拟声词。

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 曳:拉,拖。 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 凡:凡是,一

切。〇声音纷繁 复杂,逼真地再 现了火灾的场 景,把表演推向 顶峰。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虽:即使。 人有百口,口有 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 端:某一 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 种。 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明,说出。○议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 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 论句,用夸张手法称赞 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不 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 口技“妙绝”。 惊惶变色,离开座位, 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

席, 于是:在这时。 奋袖出臂, 奋:本义尽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色:脸色。 挽起袖子,

全力举起的 两条腿发抖,几乎都想抢 露出手臂, 意思。这里 先逃走。 译成捋、挽。 股:大腿。几:几乎。走:逃跑。〇侧面描写观众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他们已完 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衬托了口技的高超。

这一段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慌乱纷杂的声音由少转多,所有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张气氛,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毕:完全。撤屏视之, 之:代指 一人、 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 绝:断, 撤掉围幕一看,围幕里边。 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 停止。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〇再次写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

(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 又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 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

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事物。

这一段与第一段呼应,再次点出表演道具极为简单,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赏析】

《口技》“一文兼二体”,,可以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文章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了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全文围绕着一个“善”字,层层展开记叙,描写和议论,仅用三百来字就把口技之“妙绝”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落笔扣题,先总体概括全场的气氛和景象,为下文的表演埋下伏笔。中心部分,正面写“善”,生动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三个场景:一家人深夜惊醒后的喧闹场景;闹而复静的场景;深夜失火、救火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万簌俱发,莫名其端,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口技“妙绝”除了依于文笔描写精彩,说明精当外,还赖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艺术,尤其是侧面描写的运用,有力地烘托了正面描写。如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表明作者依靠的是技巧,而绝不是借助于众多外物,更没有作假之疑;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描写,无不形容尽致,犹如身临火灾现场。作者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善”,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总观全文,情节完整,波澜起伏;结构严谨,开阖自如;行文善于随声赋形,因物敷采;语言简炼细腻,形象传神,构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调。

五、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背景简介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古籍中疑信参半,问题最多的一部书。《史记·大宛列传》有云:“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可知从司马迁时,便已怀疑《山海》中记载异事太多,认为只是神话式的描述,不足取信。但是它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传说,对古代史地,民俗、神话、中外交通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山海经》作者不详,共有18篇,各篇著作时代变没有定论,近化学者多认为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出自于一个时代,其中14篇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本文节远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

{{逐走:竞 跑,赛跑

竟然“与日相逐”,夸父的豪迈与气魄令人敬佩 河:黄河。

饮于河渭:状沿后置

}

}

就到黄河,渭水去喝;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 到北方去喝大湖中的水。 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到,就在路 上因口渴而死了。 弃其杖,化为邓林。 他丢下他的手杖,把 它化成桃林。 [赏析]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古老的神话之一,表现了夸父执着顽强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与坚定信念。

我们可以追随这来自远古的质朴文字,展开想象去寻找这位超凡的巨人——在苍茫天地之地,“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陶渊明《读山海经》),他以无比的执着与顽强“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柳宗元《行路难》),一直追赶到日落之处。然而,遗憾的是力有不逮,道渴而死;即使离开了人世间,他的精神也给人巨大的鼓舞,他将遗留下的手杖,化作万顷桃林,为后世造福。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魅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追月”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与气魄。

两小儿辩日

《列子》

背景简介 列子,作者相传为周朝列御寇(前450?— 前375?)。《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现在所见的《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唐化以后,被列为道教经典之一。思想驳杂,既有宣扬顺应自然,安于命运的无为思想,也有宣扬生命有限,应纵情享乐的颓废观念,但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化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是上古神话与古人寓言的集大成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孔子去东方游历,看见两个 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原因。

{{{北:名词当状语,向北。 泽:湖

路途的艰难由此可知,夸父的执着也更加彰显

至:到。

道:名词当状语,在路上。 悲哉,夸父!壮哉,夸父!

} }

}

其:他的。 邓林:“邓桃”古音同,邓林即“桃林”。状语后置

浪漫主义的结局让人遐思无限

{第一段:交待故事的起因,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问他们争辩的原因。开篇简洁,却颇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一小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

一小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东:到东方,名词当状语。

辩斗:争辩

}

{以:以为,认为去:距离,相距 而:表并列关系。

}

另一个孩子以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象车盖,到中 午就象盘孟(那样小)。

此不为远着小而近者大乎?

这不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那 中午时,(热得象把手)伸进热水里。”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这不是近的热远的凉吗?

第二部份:写两小儿各有申述所持看法的根据,反驳对方的看法。两个孩子善辩,常用反问句增强辩论色彩,显得坚决而有力度。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小儿笑曰:“就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为:是。

及:到

则:就

}

}

沧沧凉凉: 清凉寒冷。

汤:热水。

}

{决:判断

}{

就:谁。为:以为,认为。汝:你。

知:通“智”智慧

}

第三部份: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由此引发启迪。 [赏析]

《两小儿辩日》记述两个小孩争论太阳远近,就连知识渊博的孔子也不能决定谁是谁非。本文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问他们争辩的原因;然后由两个小孩分别提出结论及其原因,简洁明了;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

同时,这个故事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启迪:首先,知识无穷,即使博 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不可盲目自大,否则只会自取其辱。其次,人们从小就要乐子思考,善于思考,学无止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质疑、学习。

六、狼 蒲松龄 背景简介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写了一部名为《聊斋志异》的奇书。“聊斋”是他的书房,“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全书491篇,虽然其中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小说的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因此在许多鬼狐的故事中,作者揭露了封建官府的黑暗,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病,表达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是一部思想和艺术水平都很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其中第一则写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住吊死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栅内,狼将爪子伸进去,结果被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本文写屠户与狼斗智斗勇,以刀劈狼首,击毙两狼的故事。阅读时要认真体会人狼相斗中狼的凶狠、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及人(屠户)的勇敢、聪明和睿智。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屠:本义是宰杀牲畜,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 畜为职业的生意人。晚:傍晚、黄昏。止:副词,剩下一些骨头。 仅、只。○于可写可不写中写“肉尽”,一可突出

“剩骨”,二则强调狼之贪婪,三为下面投骨尽而无肉诱狼,心惧神窘伏笔。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缀(zhuì)行:紧跟着走。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甚:副词,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屠户走了 非常。○“缀”为连接,修饰“行”,形象地表现了狼紧跟屠户,一 很远。 刻不肯放松的形态。

(本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惧:害怕。投以骨:即“以骨投之”。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止:停住,中断进程。从:跟从。○投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骨以求狼止,表现了屠户害怕、幻想与妥协;“一狼仍从”,写出狼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决不罢休的狠劲。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复:又。至:到,这里指又跟了上来。并: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得到骨头停 一起。驱:追赶。故:旧,原来。○骨已 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追了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尽,两狼还并驱如故。可见狼的想要得到 而两狼并驱如故。 的除了担中的剩骨外,还有挑担的屠户。

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狼既贪得无厌,也未宽容妥协退让的屠户。 (本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窘 (jiǒng) :困窘,此指处境危急。其:它们,指代两只狼。敌:

屠户十分窘迫,担心前后一起受到 敌对,此指胁迫、攻击。○大窘正是妥协退让的结果。情节的发

狼的攻击。 展表明担心受到前后的夹击是有道理的,表现了屠户的聪明。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顾:回头看,这里指往四周看。野:郊外、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 野外。积:堆积(谷物)。薪:指作燃料用的 盖成小山似的。 树枝、杂草、和秸秆等。苫(shàn)蔽,覆盖、遮蔽。丘: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屠户开始寻找有利地形,准备与狼搏斗,保护自己。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弛(chí):放松,这里指卸下。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切肉的刀。两只狼都不 眈眈(dāndān):注视的样子。 敢往前走,眼睛死死地瞪着屠户。 相:偏指动作对象,这里指屠户。○奔倚、持刀,屠户在斗争中显示着自己的智慧。眈眈,写出了狼的凶狠。

(本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少(shǎo)时:一会儿。径:径直、直接。犬坐: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直接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 像狗似的蹲坐(着)。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的蹲坐在前面。 ○径去,从后文看是另有图谋,犬坐,目的是牵制屠户;表现了狼的狡诈。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久之:过了一会儿。瞑(míng):闭眼。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似暝而未暝,且装作神态放松的 神情悠闲得很。 样子,既想逗引屠户放松警惕,以便另一只狼从后穿洞攻其不备;又保持着对屠户反应的观察,准备随时屠户发动攻击。狡猾至极。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暴起:突然跳起来。首:脑袋。刀:动词,用刀砍。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 毙:杀死。○暴起、劈首,既写出屠户攻狼不备、 杀死。 不给狼以反扑余地的机智,也显示了他行动之果断。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方:正当。洞:打洞。其中:(在) 柴草堆中。○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 转视,写出了屠户高度的警惕性。而这种高度的警 正在柴草堆里打洞, 惕性产生于他对狼的贪婪、凶残、狡猾的本性的深刻认识。再一次表现了人的智慧。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意:想。隧(suì):钻洞。这里指从 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 柴草堆中打洞。以:来,表目的。 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止:只。尻(gāo):屁股。○屠户若非果断反抗,其处境是多么危险啊。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断:动词,砍断。股:大腿。毙:杀死。○屠户了解了狼的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它的后腿,也把狼杀死。险恶用心后,不再抱有幻想,坚决杀了另一只狼。除恶务尽。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乃:才。假寐(mai):假装睡觉。寐,睡觉。盖:承接上文,表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 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以:用来,表目的。○事至 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此,屠户才明白前狼假寐的目的,可见狼是多么的奸诈啊! (本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黠(xiá):狡猾。顷刻:一会儿。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 变诈:作假、欺骗。 几何:多 多少呢? 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止:

止增笑耳。 只。增笑:这里指增加笑料。耳: 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罢了。○说狼狡黠,反衬了人的聪明;

增笑一词,表达了对狼的蔑视。

(本段作者通过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赏析 这是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二百余字的短文,不仅讲述了一个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且还能于结尾对狼的狡诈做了精妙的讽刺;文中还多次巧妙地运用了文言代词“其”,如,“受其敌”“断其股”的“其”代狼,“攻其后”的“其”代屠户,“积薪其中”的“其”代麦场,“奔倚其下”“洞其中”的“其”代柴禾堆。用一个“其”字分别指代几个对象,文字简洁令人惊叹。写屠户与恶狼斗争时,贴切地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如“奔”“倚”“持”“劈”“断”等,不仅逼真地描述了屠户坚决果断的行动。又使文句变得更加简洁。

情节结构紧凑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个不缺,且过程描绘得曲折跌宕、紧张有趣。故事一开始,我们读到屠户独行遇两狼,在投骨已尽的情况下,两狼仍紧跟不舍;不仅屠户紧张读者也为之紧张。而后来屠户寻到麦场积薪并奔倚其下,得以弛担持刀致使狼不敢前;读者也为之神情舒缓了一些。紧接着屠户在一狼离开后、趁另一狼装睡之机,刀劈狼首,最后又数刀毙之;读者也差不多松下了一口气,以为屠户再无危险。而当屠户转视积薪后发现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且身已半入时,读者又为屠户捏了一把汗。直到屠户果断挥刀砍断狼的大腿并最后杀死它,读者提起的心才完全放松了下来,且为屠户战胜狼的凶残、狡诈绽出舒心的笑容。

作者在生动的讲述中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狼遇到担有剩骨的屠户,贪心勃勃地“缀行甚远”,抢吃骨头时贪得无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头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户的后面“并驱如故”;当屠户进行防御时,它们还是不甘心地“眈眈相向”。这些动作的描述,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当屠户自妥协退让转入防御斗争时,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揭示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时,又让我们发现了它的愚蠢。“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给屠户造成了“刀劈狼首”的有利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获得“自后断其股”的有利条件。而狼的愚蠢,充分表现了人(屠户)的聪明、睿智。作者正是这样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让我们认识到: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课外古诗词背诵

1.山中杂诗 吴 均 背景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梁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初任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历官建安王记室、国侍郎、奉朝请等官,因私撰《齐春秋》免官。作诗清拔有古气,有人学仿他的诗风,世称“吴均体”。本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它描写了山中幽居的景象,同时表现诗人闲适的心情,刻画自然而传神,是吴均山水诗代表作之一。

山际见来烟, 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际:边际。○以“见”写存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现,灵动了景色,增添了人气。

竹中窥落日。 窥: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窥”呼应了前一句的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见”,生动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

鸟向檐上飞, 向:从,在。 檐:屋檐。○用“向”不用“于”,借词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的多义性所带来的暗示,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

意的表达。

云从窗里出。 ○这正是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本有的突兀感在前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然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2.竹 里 馆 王 维

背景简介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作者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此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辋川在今陕西蓝田西南,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王维曾置别业于此。《新唐书。文艺传中。王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罔、竹里馆、柳浪、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竹里馆是王维赋诗弹琴之处,本诗写于此,故以馆名命诗。

独 坐 幽 篁 里,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篁:竹丛;竹林。○虽仅客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观描绘诗人置身于竹林,然已隐露心情之怡然。

弹 琴 复 长 啸。 长啸xiào:嘬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类似 一边弹着琴一边放肆地吹着悠长清越的口哨。 于打口哨。○琴声与啸声,既衬出林子的幽静,又呈

现出诗人快乐惬意时不俗的生命姿态。

深 林 人 不 知, 深林:幽深、茂密的树林。此指“幽篁”。○不知深

幽深茂密的竹林无人知晓, 林有此佳处,更不知深处佳境的诗人孤寂的心境。你

读出他对深深竹林外世界的惦念与张望吗?

明 月 来 相 照。 相:偏指动作“照”的对象,此处表自称。 唯有天上皎洁的月亮映照着我,殷勤地来相伴。 ○明月的映照与相伴颇有“对影成三人”的意味,是

否也映照出诗人内心所怀着的渴望被世俗理解而不能的孤独与寂寞呢?

赏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王维诗歌的一个鲜明特色。而这个特色在每一首具体的诗歌中就表现为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的特点。本诗写眼前景物时只用了六个字组成的三个词:“幽篁”、“深林”、“明月”。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有六个字组成的三个词:“独坐”、“弹琴”‘“长啸”,完全是素描,没有任何着意的描写。逐字逐句分析,三句诗平平无奇,但是三句诗与第四句“明月来相照”合起来,却浑然天成一幅清幽绝俗的图画,其中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艺术魅力。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中的。就画景而言,这清幽绝俗的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就意境而言,空明澄净的月夜幽林分明是尘世受伤者的避难之所,安闲自得的表象下是对林外世界难以泯灭的渴望。遗憾的是读者笑话往往止步于画景,忽略了旷达闲适的表情下所奔涌着的地火与热流。本诗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语言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相辅相成的作用。再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与长啸,既以声响托出环境的静寂,又从举止折射出人物矛盾复杂且难以言表的心境。本诗末句写到明月来相照,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同时,也照应了上句的“人不知。”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都为诗人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提供了绝好的道具,在安排上可谓妙手天成。

3.峨眉山月歌 李 白

背景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药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

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J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晶亮的月影。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发:出发。清溪、为地名。]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 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质朴,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秋”字为入韵倒置句末。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眠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者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三句中人出现了,他正连夜从清溪骚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一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歌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没有更具体的景物刻划;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明晰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凡咏月处,都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个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处处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处处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此外,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以地名限制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4.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背景简介(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洛城:洛阳。玉笛:形容笛的精美。]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渝州均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平羌:即平羌江,在峨眉山东北。 倒映着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曲,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赏析 折柳:指《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洛城就是现在的洛阳,在唐代称为东都。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客居在这里。夜深人静,喧嚣的都市归于沉寂。忽然间,不知何处传来凄清婉转的笛声,在春风中氤氲开来,弥漫了整个洛城。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在这样一个春夜,耳边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的曲子,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故园之思。推己及人,诗人想:那些跟他一样在外漂泊的游子,又有谁能不动情呢?

这首诗中,《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中国古诗词中,折杨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语。置身在这种文化习俗中的人,便自然而然地被它唤起家园故人之思。

5.逢 入 京 使 岑 参

背景简介 岑参(约714——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军到安西、武威等地,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擅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本诗选自《岑嘉州诗》,作于天宝八年(749年)诗人赴安西(现新疆库车一带)途中,表达了作者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

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头东望, 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双袖龙钟泪不干。

思念远方的亲人,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擦拭的双袖全都湿透了。

马上相逢无纸笔,

骑在马上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 一时没有纸笔,无法写信。

凭君传语报平安。 托您给家中捎个口信, 就说我一切安好。 [赏析]

天宝八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途中,偶尔与一位入京办事的驿使相遇,

龙钟:流泪的样子,这里是 沾湿的意思。 ○强调自己思念亲人的激情, 为下文捎书作铺垫。 故园:指在长安的自己的家。 东望:向东望去。 ○写眼前的实景,景中已含情。 ○写出了行者匆匆的形态,透露着些许的遗憾。 凭:托。传语:捎口信。 ○有纸笔也得“凭”,可见无纸笔的“凭”还有任由的意思。所以这一诗句既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与豁达的性情,又表达了某种程度的无奈。

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这首诗就写当时相逢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说:东望我的故乡,道路遥远望不到头,两袖都被泪水沾湿了。诗人已离开长安好多天了,长路漫漫,思念亲人、故园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龙钟”、“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诗的后两句正面写相逢的场景:走马相逢,没有纸笔,顾不上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诗句既表达了他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韵味淳厚隽永。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故能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6.滁 州 西 涧 韦应物

背景简介 韦应物(737—约792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曾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也有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语言通俗易懂。此诗选自《韦苏州集》,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是山水诗中的佳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 怜:爱。幽:深处。

我独爱生长于(深谷)溪涧边的青青幽草, ○强调对 自甘寂寞小草的怜爱。 上有黄鹂深树鸣。 深树:树阴深处。 涧水上头茂密的树丛深处,时时传来黄莺的叫声。 ○诗人不太理会居高鸣叫的有着

动听嗓音的黄鹂。

春潮带雨晚来急, 带:夹杂着。 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渲染了水急,更衬出人急,与下句渡舟闲置作强烈对比。 建议译为:春天的潮水加上晚来的大雨,溪流中的水势更加湍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野渡:郊野的渡口。自横:自由自在地浮泊。 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 ○ 欲渡无船,本当着急之时却透露着诗意的悠闲,这 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地漂浮着。 是为什么呢?诗情画意令人击节赞叹。

[赏析] 宜就诗解诗,若要分明地说出诗中所寄托的内容,得有相关背景的恰到好处的揭示。

这是一首写山水春景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的前两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涧边小草,却把在高处婉转鸣叫的黄莺置于陪衬的位置。小草喻安贫守节的清高之士,高唱的黄鹂则是谄媚之徒(能直接这样说吗?还是得有个过度),这就鲜明地表露出作者恬淡的胸襟。后两句则描绘了在晚潮春雨交加的时刻,渡船却被闲置一旁,无人问津的景象。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作者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本诗寓情于景,十分含蓄隽永而耐人寻味。诗的末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情画意并茂,历来为人们所赞赏。

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背景简介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李龟年流落江南。在这种情况下的会见,自然触发了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 [岐王:李范,唐玄宗的弟弟,喜好文艺。崔九:秘书监崔涤。]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风光的时候;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能与你重逢。

[○传诵名句。“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既见欣喜之情,又蕴无限之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了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前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却在迭唱和咏叹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情,流露出对往昔盛世的无限眷恋。后两句虽置身风景秀丽的江南,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这四个字像是即景书事,又像是别有寓托,使人联想到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写到这里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尽管诗中没有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

8.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背景简介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转运使判官等。因个性刚直而冒犯皇上,两度迁谪,贬为随州刺史。他是中唐前期以山水诗著名的诗人,其诗风格温雅流畅,冠绝于当世,誉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集》。

这首五绝,是诗人送别僧人灵澈时所作。灵澈上人是当时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今浙江绍兴)人。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地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

[苍苍:深青色。这里指葱笼的树色。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云游歇宿的寺院。杳杳(yǎo):

深远的样子。]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

[荷笠:背着斗笠。荷:负。此写行僧形象。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此处写灵澈辞别归去的情景。炼字精确,“带”字用得极妙。语句倒装,人远山亦远,特别有韵味。]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情厚谊,表现了诗僧灵澈的清寂风度,也寄托着自己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全诗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朴素秀美,意境闲淡,一反送别感伤之态,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夕阳残照,山林苍苍,古寺幽幽,钟声杳杳,青山远卧;荷笠灵澈,独归青山,愈行愈远。景物远近搭配协调,为诗人的送别创造了独特苍茫幽远的意境。前两句“苍苍”和“杳杳”相对,叠字手法的运用使读者体验到寺院的幽深和晚钟的悠远。后两句中“带”字似见斜阳随灵澈的身影移动,紧随而不舍。“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结构精巧:首句有“苍苍”,末句即以“青山”相对,点出寺在山林;二句有“晚”,三句即以“斜阳”相联;而前两句中寺院钟声的描写,末句又有“归”字相锁合。诗歌内容回环复沓,首尾相顾,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9.约客 赵师秀

背景简介 赵师秀,字柴芝,号灵秀,南宋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诗以清苦为主,与徐照、翁卷、徐玑并称“永嘉四灵”。有《清苑斋集》。

与人约会而久侯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往往难以写得蕴藉有味。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却将此种情致描绘得清雅有致,余味悠长。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江南的梅雨季节雨水连绵不断,长满 了青草的池塘中蛙声连连。

有约不来过放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与客有约,但过了夜半客人还未前来, (我)闲适地围棋子敲着棋盘使灯花落下。 [赏析]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绘的是江南初夏之夜的寻常景致,但这决不是计人信笔拈来的泛泛之语,而是一个孤寂者深夜侯客不至的独特感受。雨声、蛙声为什么显得如此清晰而绵长?原来,他静候的是友人如约而至如叩门声,然而久侯不至,入耳的却是潺潺雨声与无尽蛙声,夜越深就越发显得清晰。

“有约不来过夜半”, 这一句方才点明了诗题,也使上两句的景物有了着落,夜深却依旧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深之久。读诗至此,似乎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写尽,然而未句的一个小小垫衬,却令全诗大为生色。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只描绘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人在

{ 家家雨:极言雨水之多

选择了\黄梅雨\、\蛙声\等意象,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从侧面

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

{闲:闲适 落:使??落

棋盘早已摆好,灯也即将燃尽,客却久 侯不至,这种失落烦闷表现的含蓄蕴藉

}

孤寂焦急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而在于诗人就表现为“闲敲棋子”。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达了灯芯久燃,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惆失落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10.论 诗 赵 翼

背景简介 选自《瓯北诗集》。赵翼,字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他长于史学,论诗与袁枚相近,主张“争新”和独创,力反模拟。他的诗具有冲口而出,清晰流畅的特点,有时含带含蓄与诙谐。有《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清代的复古风气相当盛行,针对这种以古为是的盲目崇古论调,诗人写了《论诗》五首,这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

[原文泽注]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白杜甫的诗篇在民间千古流传,到 了现在已觉得不太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人间每朝每代都有有才华的诗人出现, 以各自的风格统领诗坛数白年。 [赏析]

李白、杜甫毫无疑问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最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篇历代传诵,万古流传。然而,清代诗人赵翼却不这么认为。

诗歌的头两句,可谓一鸣惊人,语惊四座。“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社会在前进,时代亦在变化,在斗转星移之间,如若一味尊崇古人,顶礼膜拜,那就只能落入迷信的窠臼中而不能自拔。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认为:历史在前进,诗歌也将随之变化,没有亘古不变的诗风,也没有永恒不改作诗原则与手法。如果一味去迷信,去模仿,反而会令诗歌僵死!而只有那些适应时代,用自己的思想与风格吟唱出来的诗篇,方可成为统领诗坛的经典之作。

清代的复古风气相当盛行,针对这种以古为是的盲目崇古论调,诗人提出的这种论调,看似骇世惊俗,实际上并不深奥玄妙,只是就世而论!

{{

李杜: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 开篇便气势不凡,一鸣惊人。

}

江山:天地间,人间。才人:有才华的人。作者主张“争新”和独创,力反模拟的论诗观点便体现于此了

}

孤寂焦急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而在于诗人就表现为“闲敲棋子”。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达了灯芯久燃,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惆失落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10.论 诗 赵 翼

背景简介 选自《瓯北诗集》。赵翼,字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他长于史学,论诗与袁枚相近,主张“争新”和独创,力反模拟。他的诗具有冲口而出,清晰流畅的特点,有时含带含蓄与诙谐。有《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清代的复古风气相当盛行,针对这种以古为是的盲目崇古论调,诗人写了《论诗》五首,这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

[原文泽注]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白杜甫的诗篇在民间千古流传,到 了现在已觉得不太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人间每朝每代都有有才华的诗人出现, 以各自的风格统领诗坛数白年。 [赏析]

李白、杜甫毫无疑问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最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篇历代传诵,万古流传。然而,清代诗人赵翼却不这么认为。

诗歌的头两句,可谓一鸣惊人,语惊四座。“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社会在前进,时代亦在变化,在斗转星移之间,如若一味尊崇古人,顶礼膜拜,那就只能落入迷信的窠臼中而不能自拔。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认为:历史在前进,诗歌也将随之变化,没有亘古不变的诗风,也没有永恒不改作诗原则与手法。如果一味去迷信,去模仿,反而会令诗歌僵死!而只有那些适应时代,用自己的思想与风格吟唱出来的诗篇,方可成为统领诗坛的经典之作。

清代的复古风气相当盛行,针对这种以古为是的盲目崇古论调,诗人提出的这种论调,看似骇世惊俗,实际上并不深奥玄妙,只是就世而论!

{{

李杜: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 开篇便气势不凡,一鸣惊人。

}

江山:天地间,人间。才人:有才华的人。作者主张“争新”和独创,力反模拟的论诗观点便体现于此了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yw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