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导学案(教师用)

更新时间:2023-09-15 04:14: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职高语文导学案:拓展模块 第一单元 编号:3 编制人:郑艳娟 班级: 姓名: 组号: 年 月 日

《过万重山漫想》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到!)

(一)、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

(二)、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三)、情感目标:能领会“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质,能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个”对后者的奉献精神及重要意义,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一、导入:

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古往今来,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而面对这奇观奇景,又有哪一个热血男儿能无动于衷呢?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毛泽东曾以“神女(神女峰)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代作家刘白羽更用“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通俗浅白的语言形容自己强烈而神奇的感受。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入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美景的“美丽”所在。那么,本文的作者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自学:(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 (一)、知识行囊 1、走进作者

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征,是他从事文学活动而用的专名。在诗坛上,他以《三戒》《老虎贴告示》《移山逸事》等一系列寓言诗佳作,被推为寓言诗人的头一把交椅。他的杂文针砭时弊、见机而发、把握时代、标明方向,写有《庄周买水》《复印的运用》《庄周与鲫鱼》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除了诗与杂文外,刘先生着力最多的就是语文教育,多年来,在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育的实践指导以及理论前瞻等方面,广泛参与,写下大量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对语文教育的独到见解。 2、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80年,改革开放刚刚在中国大地上启动,许多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进取,可以说中国当时正如一条在奔涌大江中急速行驶的大船。它是驶向远古,还是奔向未来,是坠入地府,还是驶入仙境,不但是作者,当时的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都存有这个疑问,可以说本文作者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了一次探索和思考,然后怀着严肃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写下了这篇文章,所以这篇文章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⑴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今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重整山河,百废待兴,对于一个搞惯了阶级斗争的国度来说,搞经济建设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无经验可鉴,周围有强大压力的严重局面。是畏首畏尾,踱步不前,还是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是闭门造车,还是改革开放,党中央将要做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胆尝试――勇敢向前闯,甘做第一个。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第1页

职高语文导学案:拓展模块 第一单元 编号:3 编制人:郑艳娟 班级: 姓名: 组号: 年 月 日

⑶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后来“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的提出扫清了思想上、认识上的障碍。有人担心搞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否定,而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经济一旦动摇,将会危及其红色性质,因而不少人顾虑重重,思想包袱很沉重,因此,此项决定是前无古人的决策,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第一个”。

⑷1980年,党中央为实施改革开放的宏伟策略,大胆尝试,勇于开拓,率先

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处建立了独具风格的经济特区,模仿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组建模式,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发了又一次众人关望、举世瞩目的“第一个”。

⑸有人担心步子太大,有人害怕国旗变色,有人心有余悸,生怕再被戴上“修正主义”的大帽子。1981年6月,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内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理论上澄清并彻底解除了许多人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又一次在马列主义的理论发展中开了先河。

⑹在对待领土完整的问题上,邓小平在1982年初接见海外朋友时,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为实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

⑺正因为有了以上大无畏的“第一个”,才有了下列众多的第一个具体尝试和成果:第一个土地承包制的请求,第一个私有企业的注册,第一个外商投资的申办,第一个下岗工人(失业)第一个股市开业,第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 第一个安乐死的申请 ,第一个核电站的建成投产,第一个人体基因研究室的成建,第一个载人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第一个割让领土的回归。 3、解题:

过:穿过。 万重山:三峡。 漫想:不受拘束的想。 (二)、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

⑴夔门(kuí):在奉节县境,扼瞿塘峡,为三峡门户。 ⑵耸峙(zhì):形容山峰耸立对峙。 ⑶黯然(àn):阴暗的样子。 ⑷ 怯弱(qia):胆小软弱。

⑸ 船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条等做成的撑船的工具。 ⑹欹侧(qī):倾斜。

⑺坐骑(qí):供人骑的马,泛指供人骑的兽类。

⑻嘁嘁嚓嚓( qī qī chā chā):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⑼啃噬(shì):一点点地咬、吞。

⑽摧山坼(cha)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坼,裂开。 ⑾胯下(kuà):腰和大腿之间的部分。 ⑿抟(tuán):盘旋。

⒀无恙(yuàn):指没有发生疾病,引申指虽然受到了不良侵害,但是没有产生不良影响。⒁端睨(ní):事情的头绪。

⒂追溯(sù):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 ⒃翎毛(líng ):鸟的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第2页

职高语文导学案:拓展模块 第一单元 编号:3 编制人:郑艳娟 班级: 姓名: 组号: 年 月 日

⒄燧木(suì):上古时候取火的器具,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⒅船舷(xián):船两侧的边沿。

⒆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为西施画像,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 ⒇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到。

三、讨论:(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呦!)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那么,引起作者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

⑴起点在夔门。 ⑵终点是船过三峡。 2、请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①头脑里一无所有。

②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这是文章思路的起点,由三峡奇景和船过夔门时的独特感受引发联想。) ③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这是思路的延伸。联想“第一个”穿过三峡时的客观条件即穿行时间、穿行使用的交通工具、穿行时的艰险情状等。) ④再想下去。(这是思路的进一步延伸。由客观条件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时的主观情绪及精神状态。作者迁想妙得:“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决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穿行者,但是失败了。这“许多个”的失败,必然造成种种社会干扰因素。作者由此引入对“第一个”面对这些社会干扰因素的精神状态。) ⑤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这是思路的发散延伸。由穿过三峡的“第一个”联想到人类前行的任何领域都曾有“第一个”,任何未知领域都需要“第一个”开拓道路。) 3、梳理思路 :面对三峡万重山奇景,作者神思飞越,思古议今,展望未来,请说说作者是如何产生漫想的?

以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的奇险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甚至他会想些什么;接着“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人类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最后回到现实,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终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 第一部分(1-2):过万重山见到的奇景。(所见) 第二部分(3-14):神思飞越的漫想。(所想) 第三部分(15-16):过山后的喜悦。(所感) 4、【课堂小结】

作者的思路由“艰险”起笔,落笔于“喜悦”,意在告诉人们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这一哲理。(作者通过联想无数的“第一个”,意在讴歌这种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板书设计】

明线

夔门 船过三峡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两岸奇景 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个 回到眼前 千百年后人们崇敬我们的精神 暗线

艰险 喜悦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第3页

职高语文导学案:拓展模块 第一单元 编号:3 编制人:郑艳娟 班级: 姓名: 组号: 年 月 日

四、展示(在展示中传达智慧) 五、评价(在评价中提升自我) 六、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耸峙(zhì) 光束(sù) 竹篙(gāo) 千仞(ran) B怯弱(qia) 唠叨(dāo) 疾风(jī) 眺望(tiào) C词藻(zǎo) 啃噬(shì) 馄饨(hùn) 翎毛(líng) D燧木(suì) 脊梁(jǐ) 追溯(sù ) 巴蜀(shǔ) 2、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C )

A嘘唏 斑烂 廖廖可数 万刃之颠 B欧歌 镣铐 耸恃 摧山拆地 C隧木 绚丽 走头无路 眼花缭乱 D叱咤 缀学 娇健 凝神暇思 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C ) A 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

B 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C 甲骨文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文字”意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其余各组“文字”意均为文章。 ) D 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 七、反思: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质疑。 八、应用: 文章说:“人类在漫漫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计数的未知领域进军,都有难以计数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想一想,除文中所举的第一个外,还有那些第一个?

《过万重山漫想》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到!) (一)、知识目标:把握文章创作意图,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

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生出了许多漫想。 “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是“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我们看一看,作者产生了那些遐想? 二、自学:(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

填空题:

1.刘征,著名的 、 、 。著有寓言诗《老虎贴告示》,杂文集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第4页

职高语文导学案:拓展模块 第一单元 编号:3 编制人:郑艳娟 班级: 姓名: 组号: 年 月 日

《刘征杂文选粹》。

2.自古以来,三峡被喻为 的珠冠,分别指 、 、 。

3.根据“摧塌山脉,裂开大地”意思概括的成语是

三、讨论:(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呦!) (一)、研读第一部分

1、第1段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

2、赏析课文第2段,筛选有用信息,回答问题

⑴、概括第2段的主要内容: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⑵、船出了夔门,出现了何种景象?

a.总说(限9字):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b.分说(限13字):空间变得狭小,江流变得狂暴。

⑶、文段中描写了山,描写了太阳。作者怎样直接描写?又运用了哪些比喻?哪些比拟? a直接描写山的形象:夹江两岸,连绵起伏,有的耸峙云霄。

b直接描写太阳的形象:隐去,偶尔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缺口射出来。 c

⑷、“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设问。

②过渡作用,由上文写三峡所见过渡到下面的“漫想”。

3、面对三峡奇景,作者有什么感受?(头脑里一无所有,处于原始状态的空白中。) 4、作者头脑里真的是“一无所有”?这种感受是虚写还是实写? ⑴并非真的一无所有,眼前的奇景让作者感到惊讶,一下无法形容。

⑵这种感受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中有实,以实为主,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思维过程,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由此自然转入“神思飞越的漫想”。 5、从总体上看,这种“神思飞越的漫想”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由点想到面,由古想到今,由今想到以后。据此,作者漫想到哪些内容? ①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②想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无数第一个。 ③想到千百年以后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6、围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作者想了哪几个问题?分别突出了什么?有何作用?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第5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yv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