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第十章 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更新时间:2023-11-04 09: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章 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不包括

A 双向性 B 相对不疲劳性 C 绝缘性 D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E 生理完整性 2. 关于兴奋在中枢的扩布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有中枢延搁 B 总和 C 不衰减 D 单向扩布 E 兴奋节律的改变 3. 参与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受体属于

A 毒蕈碱受体 B N型ACh门控通道 C M型ACh门控通道 D促代谢型受体 E突触前受体

4. 兴奋性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不包括

A 突触前膜的Ca2+内流 B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C 突触后膜的超极化 D 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电位 E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升高 5.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 突触前膜的预先超极化 B突触前膜的预先去极化

C 突触前抑制性递质释放过多 D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E 突触后膜的超极化

6. 脊髓内由Renshaw细胞构成的回返性抑制使用的神经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γ-氨基丁酸 D 多巴胺 E 5-羟色胺

7.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不包括

A 突触前膜的预先去极化 B 突触后膜超极化 C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D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E 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8.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些离子的通透性增高? A Na+ 、K+ 、Ca2+ 尤其是 Ca2+ B Na+ 、K+ 、Cl-尤其是Na+ C K+ 、Ca2+ 、Na+尤其是K+ D Na+ 、K+ 、Cl-尤其是Cl- E K+ 、Ca2+ 、Cl-尤其是Ca2+

9.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些离子的通透性增高? A Na+ B K+ C Na+和K+ D Ca2+ E Cl-

10.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下列哪个部位?

A 胞体 B 树突起始处 C 轴突起始处 D 轴突分支处 E 树突棘

1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侧枝与Renshaw细胞间的突触传递使用的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γ-氨基丁酸 D 多巴胺 E 5-羟色胺

12.反射活动的简单与复杂关键在于反射弧的哪个部分? A 感受器 B 传入神经纤维 C 反射中枢 D 传出神经纤维 E 效应器

13.中枢活动的后放效应主要是由于神经元池中存在着哪种联系方式? A 辐散式联系 B 聚合式联系 C 单突触联系 D 平行式联系 E 震荡式联系 14.与丘脑的感觉接替无关的感觉传导道是 A 视觉传导道 B 听觉传导道 C 嗅觉传导道 D 本体感觉传导道 E 浅感觉传导道

15.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纤维主要终止于

A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第四层 B 中央前回的第四层 C 中央后回的各层 D 中央前回的各层 E 丘脑腹后外侧核

16.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特点不包括

A主要起自丘脑髓板内核群 B 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C 失去了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 D 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 E 进入大脑皮层后分布在各个层次

17.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特征不包括

A 多突触接替 B 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

C 刺激该系统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 D 主要是通过丘脑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E 是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18.大脑皮层第一体感区的功能特征不包括

A 位于中央后回 B 代表区的大小与体表部位的面积大小有关 C 上行感觉纤维交叉投射 D 投射区的总体安排是倒置的 E 头面部代表区的内部安排是正立的

19.传导慢痛和内脏痛的神经纤维主要是

A Aα纤维 B Aγ纤维 C Aδ纤维 D B 类纤维 E C类纤维 20.内脏痛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 引起情绪反应 B 定位不明确 C 传入神经纤维属于Aγ D 对内脏的牵拉刺激敏感 E 主要表现为慢痛

21.以下哪种研究方法在揭示皮层感觉代表区的规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 记录脑电图 B 记录皮层诱发电位 C 记录皮层电图 D 记录事件相关电位 E 膜片钳

22.脑电图对于以下哪种疾病的诊断有重要辅助作用? A 癫痫 B 精神分裂症 C 高血压 D 糖尿病 E 智力低下 23.脑电图的主要波形,按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 A α-β-θ-δ B β-α-θ-δ C α-β-δ-θ D β-α-δ-θ E δ-θ-β-α

24.异相睡眠的主要特点有

A 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 B 血压下降 C 心率减慢 D 做梦 E 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升高

25.当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引起

A 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 B 梭内肌收缩 C 肌梭的敏感性增强 D 梭外肌收缩 E 梭内肌与梭外肌同时收缩

26.当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引起 A 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B 梭外肌收缩减弱 C 梭内肌收缩减弱

D 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减少 E 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不变 27.在下列关于肌紧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屈肌的肌紧张表现明显 B 主要的生理意义是维持站立姿势 C 肌紧张的反射中枢在脊髓 D 肌紧张的感受器是肌梭 E 表现为同一肌肉不同运动单位的交替性收缩

28.在哺乳动物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 A 脊髓休克 B 去大脑僵直 C 去皮层僵直 D 呼吸暂停 E 血压增高

29.在脊髓作为反射中枢的反射活动中,不包括

A 屈肌反射 B 腱反射 C 血管张力反射 D 排尿反射 E 翻正反射 30.震颤麻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 纹状体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异常 B 黑质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 C 红核的神经递质释放量异常 D 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异常 E 边缘系统的调节功能异常

31.关于小脑对随意运动的调节功能,错误的是

A 通过小脑脊髓束对运动进行调节 B 接受脊髓小脑束的本体感觉传入 C 脊髓小脑主要调节肌紧张 D 前庭小脑参与维持身体的平衡 E 皮层小脑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 32.关于大脑初级运动皮层的特征,错误的是

A 对躯体运动的交叉性支配 B 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C 运动区定位的总体安排是倒置的 D 接受来自皮肤的浅感觉传入 E接受来自关节肌腱等深部的感觉冲动

33.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精细运动的传导通路是

A 皮质脊髓束 B 顶盖脊髓束 C 网状脊髓束 D 皮质脑干束 E 前庭脊髓束 34.小儿麻痹遗留的肢体肌肉萎缩主要是由于

A 脊髓血液供应不足 B 神经-肌接头部位的兴奋传递功能降低 C 失去了运动神经对肌肉的营养作用 D 高位中枢的抑制作用加强 E 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易化作用减弱

35.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神经支配不包括

A 皮肤和肌肉的血管 B 汗腺 C 心肌 D 骨骼肌 E 平滑肌 36.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所引起的机体变化不包括

A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B 心跳减慢 C 促进胃肠运动 D 促进消化液分泌 E 促进胰岛素分泌

37.下丘脑在内脏调节中的作用不包括

A 摄食 B 水平衡 C 生物节律 D 内分泌 E 排便反射 38.突触前受体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 调节突触前膜的Ca2+内流 B 调节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 C 促进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 D 促进囊泡膜的再循环 E 机制突触前膜转运体的活动

39.传入侧支性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A 突触前膜的预先去极化 B 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C 兴奋性神经递质破坏过多 D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E 突触前膜的预先超极化

40.既参与突触前抑制,也参与突触后抑制的神经递质是 A γ-氨基丁酸 B 甘氨酸 C 多巴胺 D 谷氨酸 E 5-羟色胺 41.下列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有静息电位而没有动作电位 B 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C 有分裂再生能力 D 具有缓冲胞外K+的功能 E 具有摄取神经递质的功能 42.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起始核团是

A 髓板内核群 B 腹后核 C 感觉接替核 D 联络核 E 接替核和联络核 43.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 刺激的强弱 B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C 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D 反射中枢的突触接替次数 E 效应器的敏感性 44.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

A 翻正反射 B 紧张性肌牵张反射 C 腱反射 D 屈肌反射 E 交叉伸反射

45.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主要是

A 抑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B 直接兴奋α-运动神经元 C 提高肌梭的敏感性 D 发动肌牵张反射 E 抑制肌牵张反射

二、问答题

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何不同?解释其形成原因。 2. 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与中枢的突触传递有何异同?

3. 试述化学突触与电突触的结构基础以及突触传递过程、特征和生理意义。 4. 试述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形成机制和生理意义。 5. 试述丘脑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 6. 内脏痛与皮肤痛比较有哪些特点?

7. 脊髓能完成哪些主要的反射?各自的反射弧与生理意义是什么? 8. 脊休克的形成与恢复说明了哪些问题?

9. 如何理解在运动调节过程中的\最后公路\原则? 10. 低位脑干在运动调节中有何作用?

11. 大脑皮层在运动控制和调节中有何作用?

12. 试述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内脏调节中的作用。

13. 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在内脏活动的调节中各有何作用? 14. 两个睡眠时相的特征和生理意义是什么?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参考答案 1.(D)2.(C)3.(B)4.(C)5.(B)6.(C)7.(A)8.(B)9.(E)10.(C) 11.(A)12.(C)13.(E)14.(C)15.(A)16.(B)17.(D)18.(B)19.(E) 20.(C)21.(B)22.(A)23.(B)24.(D)25.(D)26.(A)27.(A)28.(B) 29.(E)30.(B)31.(A)32.(D)33.(A)34.(C)35.(D)36.(A)37.(E) 38.(B)39.(D)40.(A)41.(A)42.(A)43.(D)44.(B)45.(C)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yb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