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芳 记金华的双龙洞 马金芳

更新时间:2024-06-09 01: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记金华的双龙洞》内容及学情分析

马金芳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一、内容简介

首先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接着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店,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 双龙洞。

文章重点写了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在写外洞时,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 先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又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和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紧接着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最后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内洞一团漆黑”写出了“黑”。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写出了“奇”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写了“大。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二、抒发情感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四、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

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五、教学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

2、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的记叙双龙洞的。

教法、学法: 学生采用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眼下春天已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这是一个适合旅游的季节。今天,老师将领着同学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笔,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去看看,看看那里的双龙洞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景致?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检查学生所画游览路线图。

师板书: 罗店 -- 入山--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2、标出每个景点对应的自然段。

3、作者所经过的这条路线,重点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三、朗读感悟、感受入山之美

1、课件展示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换调子。

2、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沿途的风光吗?

3、指导读出美的感受。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4、自读描写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自然段,概括各景点有什么特点?

5、师板书:洞口 宽 外洞 宽敞、大 孔隙 窄小 内洞 美、大

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作者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呢? 2、汇报交流:

(1)“洞口”部分 “洞口像桥洞似的”用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洞口的宽。课件展示洞口图片。

(2)“外洞”部分 用“在那里能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会一点也不拥挤”写出了外洞宽敞。以教室能坐70人,让学生计算,外洞相当于多少个教室?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外洞相当于14个教室之大,对外洞有了直观形象的感觉。 (3)\孔隙\部分

a、“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①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②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③ 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b、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c、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d、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e、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xx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