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思修养教案完整版

更新时间:2023-03-14 19: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 案

2015 ~2016 学年第 二学期

课 程 名 称 院系(部) 授 课 班 级 主 讲 教 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2015级

使 用 教 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一六

年 二 月

课程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院(系) 机电工程学院、医学院 专 业 机电一体化、护理 年 级 2015级 教材名称 课程学期 总学时 周学 时 3 学分 考核 方式 采用教材情况 主编(著) 出版社 名称 出版时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8月第7版 备注 54 周日期 次 1 2 3 4 5 6 7 8 9 9.21-9.25 9.28-10.2 10.5-10.9 10.12-10.16 10.19-10.23 10.26-10.30 11.2-11.6 2 考查 每周时数分配 讲 实验 授 (实践) 4 2 4 2 4 2 4 2 4 2 4 2 4 2 4 2 合计时数 4 2 4 2 4 2 4 2 4 2 4 2 4 2 4 2 教学内容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第1节)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第2.3节)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第1节) 机动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第2.3节) 讨论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第1.2节) 10 11.9-11.13 11 11.16-11.20 12 11.23-11.27 13 11.30-12.4 14 12.7-12.11 15 12.14-12.18 16 12.21-12.25 17 12.28-1.1 18 1.4-1.8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第3.4节)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第1.2节)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第3.4节)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讨论 第七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第1.2节)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第3节) 机动 复习 说明:1.教学内容按每次授课内容填写。

2.考核方式分考试与考查两种。

3.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开课以前根据教学大纲编写课程教学日历,一式三份,经教研室主任(负责人)审阅同意后,一份自存,一份交所在院(系部),一份交学生。

教研室主任(负责人)签名:

任课教师签名: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列中的第一门课程。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大学新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础。本课程教材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计八章和结束语组成,涵盖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做忠诚的爱国者、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

二、先修课程:无 三、参考教材:

[1]于国权,刘君涛.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胡锦光,刘炳信.法律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授课班级: 五、总学时:54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计划学时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部分的教学,要使学生们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第二节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第三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节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大学生生活的特点。 2.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4.学习“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如何使大学生从大学生生活的特点出发,认识到从中学到大学的社会角色的变化,从而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2.为什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理论讲述;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有文字、图片、音像、动画等。 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作业与思考题: 1.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3.大学生应该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4 绪论 珍惜大学生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课程导入:一位著名诗人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就那么几步。对于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应该说在人生道路上已跨过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怎样走好大学期间的每一步,是摆在每个学子面前的重要课题。能否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将关系到我们在大学三年的顺利成长。不能适应环境,其它的学习、成才就无从谈起。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新”的重要表现就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有人说,大学生活有什么不能适应的?未必。

萧雷是上海一所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可他仅在上海呆了半年,就要离开学校去出家,而且希望到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面去修炼。他的同学感到他的想法太古怪,以为他心理出了毛病,于是将其情况汇报给了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医生约了他,通过心理测验及谈话,判断他的心理是正常的。

在同学、辅导员、系里领导苦口婆心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学校不得不请来了他的父亲。父亲萧平贵是位农民,为了供养儿子上大学,已经欠了几千元的债。此次到上海,连衣服鞋子都是借别人的,因为他没有体面的服装。他听说儿子竟然想出家,差点被气死。对他这样的农民来说,儿子生病或者出交通事故死了,尚可以理解,但儿子要出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萧平贵一把鼻涕一把泪向儿子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希望儿子回心转意。然而,萧雷终于还是独自去了九华山。

在他出家的前几天,他与心理医生有过几次深入的谈话。心理医生原本想劝他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后来也理解了他的想法。原来萧雷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度过,清泉、幽谷和清新的空气一直陪伴着他。而大上海车水马龙,噪声、污染的空气令他头昏脑胀,难以忍受。在不适应上海环境的同时,又看了一些佛教方面的书,于是萌发了到清凉世界过没有烦恼的生活的念头。

萧雷在九华山生活了半年之后,发现出家人的生活与他想像中的生活仍有一定的距离,于是,他又决定结束独伴青灯古佛的生活,重新求学,到尘世中滚爬。

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面对从中学到大学这种生活环境的转变不能适应,严重到走上极端。当然,这种情况很个别。但是,不少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感到程度不同的不适应,这是客观存在的。

课堂互动:请同学们谈一下入学以来的感受。 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的表现:

(1)自卑感。不少同学过去是学习尖子,老师称赞,家长夸奖,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人才荟萃,高手林立。不少人在学习上的优势将会削弱甚至消失,面临学习成绩的重新排列组合的局面。过去可能是“鹤立鸡群”,现在成了平凡之辈,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容易导致自卑。

(2)孤独感。所有同学来自不同地区,从不相识到相识需要一个过程,彼此理解更是需要较长时间。 中学时代人际关系的好坏好象不是太重要,而现在

是朝夕相处。许多同学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总是期望别人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善于理解别人。甚至有个别同学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一些矛盾和冲突。

(3)空虚感。过去大家都目标明确,因而行动也有了方向,精神也比较充实。进入大学后,紧张过后难免会有松懈感,感到一下子没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失去了方向。上课以外的时间感到无所事事,不知干什么,于是经常看电影,打够级、跳舞,玩游戏等,明知不该如此,却又控制不住。

(4)被动感。由于对学校环境、规则、运作缺乏了解,有的同学还是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大学生活,因而显得处处被动。例如,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有的人直到上课铃响后还未找到教室;有的同学早上起不了床,因为过去都是父母提醒;有的同学不能安排好日常开支与消费,以至于常为生活费倍添烦恼。过去凡事都有班主任安排好,现在什么都要靠自己,感到很不习惯。

(5)失望感。进大学前,许多同学对大学了解少,往往凭着想象,把大学描绘得过于理想化,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发现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如:有一位北大数学系的学生汪辉,他原来想象中的北大是: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学生关系非常融洽,老师非常好(用了三个非常,够理想主义的),甚至认为二个人住一个房间,宿舍全天候供应热水。反正就像天堂一样。后来发现都不是这样。感到特别失望。

总之,环境的改变容易使人产生种种心理,有这些心理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态度是,应当主动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环境,而不是抱怨,也不是逃避。

对我们一年级的同学而言,要适应大学生活,我们首先要了解它。

从“黑色六月”到“金色九月”,从中学到大学,环境的改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大学新生的认识和心态也能迅速、自然地跟上并适应这种改变;大学毕竟与中学有很大区别,学习、生活的新变化,既是对大学生的严峻考验,也为大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尽快认识大学及大学阶段各方面的变化及新的特点,及早了解客观环境、尽己所能调整好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以便在人生的新起点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一)大学的内涵

①实施高等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阶段。 ②大学是知识密集、学科比较集中的地方。

③培养有修养的公民,面向社会、面向职业,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解构大学的含义:

要了解大学的含义,必须先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全面修身,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为社会培养统治者为目的。近代西学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现代意义上的专业教育。

西方也是如此。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通过几种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中世纪大学已明显具有专门人才教育

的属性。以美国大学为转折,高等教育不光是培养有修养的公民,而且面向社会、面向职业。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2.“大学”的特点 ①大学是知识的海洋

大学有“大文化”底蕴。大学一般都有丰富的藏书、报刊资料,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为大学学子提供足够的知识,充足的资源,培养开拓创新的能力。但是,仅仅是知识的“大”还不够,思想、道德的“大”亦是必须的,大学应该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够提供给学子们一种信念,一种伴随一生的信念,并锤炼其意志品质。 因而,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大学不仅是获取知识技能的场所,更是传播理想的殿堂。因此,大学生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将来赖以谋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受到深厚文化的熏陶与思维的训练,为将来继续学习和开创事业培养综合素质,挖掘潜能。 ②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

大学应该有“大师”。大学当然不仅仅是大教室、大操场、大食堂、大实验室,更重要的是有大师或良师。大师也好,良师也好,他们是一种文化的支撑者、缔造者、拓展者。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们以其思想、学识而著称于世,以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研究,来指导和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是大学生长知识、长智慧,乃至长道义的依靠。竺可桢先生曾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的人选为转移。陈岱孙先生认为,一个大学的教育家,一要保证学生跟随你长知识,否则不成其为先生;二要使学生跟随你长智慧,否则是个教书匠;三要令学生从你的身上长道义,否则不配做教师。所以,大师不仅传播知识,而且肩负着知识创新,推动文化永不停止、永远向前、不断创新的历史职责。大学生在这些大师的指导下,不仅学习知识,而且陶冶情操。

③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氛围”

“这里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摇篮,是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熏陶的园地。引领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陶冶品德操守,建设精神文明,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这种氛围特别有利于大学生成才。

“大学生”一词最早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如饥似渴的刻苦学习的人”。大学生是大学培养的对象,是大学的核心,而大学生要培养和学习的是为人品质、学术功底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江泽民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真正道出了面向21世纪大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大学是人生之旅的关键期 1、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

大学使一个人真正地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使一个人真正地成熟起来,自主地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2、大学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造型期 所谓造型,即通过大学时代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一定专长和特色的,能够适应社会竞争的人才。

大学的成才条件是每一所大学都有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学科设置模式,各学科都有严密、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环节,以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素质教育。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名师出高徒”正是这个意义。大学的硬件资源更是不可或缺,现代化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丰富的科技信息、优美的生活设施为学生成才提供了保证。

3、大学是人生的积累期

大学时代是人的意志和才能的积累的时代,是为未来生存于社会,发展在社会准备条件的时代。

4、大学是人生集中学习的最佳期 大学生精力充沛,心理逐渐成熟,具备独立学习能力,智力发育进入高峰期,无论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思维力都是最好的,只有把这些有利的资源用于学业,才会无悔于人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愿每一位学子珍惜时光和青春,尽早成才。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其人生中最后一个以学习为职责、以学习作为履行人生义务的阶段。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大学生就将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从事某一职业,承担起社会角色的职责。

名人名言:

时机可能如召集军队打仗的号角,但号角的鸣叫永远不能制造出士兵和胜利。

——加富尔总之,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传递高级文化,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每一个有幸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应当充分利用大学所提供的优越条件,珍惜大好时光,立志成才。

(三)大学生活的显著变化 1、学习要求的变化

学习目的:由应试转变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内容:由基础知识的学习转变到专业知识的学习。

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会自学,学会利用现代化的学习手段。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重要任务。相对中学而言,每个同学的学习都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例如,课程的选择,课外的讲座、学术报告的选择;阅读内容的选择;在学习方式上,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觉学习,在这里没有老师无所不在的监督,没有家长每时每刻的检查,也不会有密集的考试。正因为这样,才更需要我们自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增强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能力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 2、生活环境的变化

由以家庭为依托,变为独立参与学校集体生活。离开父母、家庭的直接扶助,处于社会生活的断乳期。现在,同学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住同一个房间,共同起居,生活习惯难免会有一些不同,会有步调不一致的时候。每个同学的日常生活要自己照顾。

如何独立生活?主要是锻炼生活的集体性与自理性。要求适应集体生活和独立处理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生活习惯服从集体生活 。生活消费要学会节制 。

3、人际环境的变化

人际交往的变化: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人际环境超脱血缘、地缘、人缘关系的旧模式。由熟人社会的交往转变为生人社会的交往。大学生人际关系呈现出重要性和广泛性。大学生如果人际关系不和,就不可能有一个成功的大学生活。

人际关系已不局限在本班、本年级,而是校内、校外、同学、同乡,师生间广泛交往,内容也日趋丰富。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是自主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重建自己的归属感和友谊范围。学会关心体谅他人,获得更多的友谊。待人宽厚,严于律己。

4、社会活动的变化

社会活动的变化:从很少参加变为大大增加。进入大学各种社团、协会、学生会组织的机会增多,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课余生活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大学的课余生活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因为大学更注重能力的培养锻炼。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所以,上课是学习,下课也一样是学习。这也是众多的社团组织参加人数很多的原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

总之,大学生活的特点表现在:1、学习的选择性与自觉性。2、生活的集体性与自立性。3、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广泛性。4、课余生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从一定意义上说,进入大学就意味着独立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为了给自己的人生理想夯实基础,就需要摆脱依赖、等待和犹豫,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勇于面对社会和生活。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随时都会遇到过去所没有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人,需要去交往;过去没有做过的事,需要学着做;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自己来解决。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学们必须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

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意思是说,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4、适应大学新生活

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适应生活环境变化,要注意两点: 首先,是适应集体生活 (互动教学:相亲相爱一家人)

集体生活的优点一目了然:生活节律一致,易于协调;同龄人相处,易于沟通。存在的问题也较简单,主要的是生疏感。大家来自全省各地,习俗爱好各不相同,脾气性格存在差异。如何适应?关键是要主动交往。交往总要有一方主动才能开始,有人在两周内能认识全班的同学,有的人在两个月后还与同学相见不相识,这都取决于人的主动性。主动地关心他人,给人一个微笑,得到的是数十个微笑。爱人者人恒爱之。

其次,安排好个人生活。(互动教学:感恩的心) 济南是个大城市,到这里求学我们的视野肯定开阔不少。但事情也有多面性,在美好中也会夹杂着丑恶现象。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是要注意防盗防骗,学会自我保护。社会上五光十色,不少人就专门骗大学生。凡事应多留个心眼。二是要防止高消费。大城市要适应不同层次人们需求,一些娱乐消费场所很豪华,也很昂贵,也很诱惑人。但大学生应保持自己的风范,不要与人比吃比穿比阔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标准因人而异,盲目赶时髦只能是东施效颦!要学会正

确的“比”,要知道“比”什么才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大学生在经济上尚未独立,要体谅父母的难处,要把住生活关,善于自律。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的同学,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甚至可以说是困难的同学,一定不要自卑。我们现在是学生,学生时代艰苦一些肯定不是坏事。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笑话学生的贫困!因为这不是我们的错,更说明不了我们的任何问题。我们一定要发奋努力,我们今天就应当加倍努力。我们今天在学校里面生活艰苦,但是想一想,我们的父母为了供养我们上大学,他们在家里过着比我们更加艰苦的生活。不管我们的同学来自多么困难的家庭,我们的父母肯定比我们生活过得苦。父母总是希望子女在学校能生活得尽可能好一些,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我们今后有出息。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在学校里面叫苦呢?有什么理由不用功呢?拿出我们的行动来,困难只是暂时的!

积极适应大学新生活的具体做法:尽快适应环境变化;接受现实,发展自我;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提高交往能力,优化人际关系;设计新形象、学会自我管理。基本方向:“人格上自立、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觉、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育。”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是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 2、全面学习

全面学习包含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四个方面的内容。 3、创新学习

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新成果的学习。

4、 终身学习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对任何人来说,仅凭已有知识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

在大学阶段,在三年、四年甚至四年以上的时间里,同学们要学习大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但仅有这些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人作过统计,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只靠在校学习,即“一次学习”的概念已经过时,必须树立“二次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已扩展到人的一生,只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

How to Study:学什么?怎样学?

耶鲁大学校长莱温教授:参加课外活动,培养领导能力。

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麦克米伦教授:质疑精神与分析能力很重要。 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教授:学习不能闭门造车。

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茨勒教授:理工科学生需要想象力和经济头脑。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柏林格教授:大学生要有全球化眼光。

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教授:本科生学习宜博不宜专。 (来自2004年8月第二届世界大学校长论坛)

四、培养优良的学风 所谓学风,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带有一贯性的学习风格和行为模式,它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等内容。养成

1、勤奋

勤奋就是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2、严谨

严谨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也就是细节的魅力。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3、求实

求实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 4、创新

创新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在这次大会上中央提出要用15年时间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名人名言:为学当惜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春是不易珍藏的瑰宝。 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澳大利亚“可以得到的未来”组织会长彼得·伊利亚德如是说。

设计“六有”的大学生活:学习有效;社会交往有心;日常生活有序;闲暇娱乐有益;日常消费有度;做人有修养。

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始大学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将在这里学会如何去完善自我。虽然我们影响不了全世界,影响不了全中国的人,甚至影响不了一个省一个市的人,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影响一些人。因为我们的存在和坚持,他们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我们能够,并且一定会做得到的。

在这里,我希望我们大家勤奋、努力地学习,永远不要懈怠!记住: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首先,我们可以使与我们相关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继而,扩大,再扩大…….。

教学反思:

第二节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和法律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学雷锋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进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巩固和发展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主流。

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和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损害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我们一定要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从维护群众切实利益、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大意义,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把加强道德教育和依法解决问题、健全制度保障结合起来,强化道德修养,强化职业操守,力争使社会道德状况明显好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目的和方向。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质和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法律素质是指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第三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它既需要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也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既需要为人们描绘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目标,也需要为人们指出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归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最终价值依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探索,也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鲜明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回应人们的思想疑虑和困惑,进一步坚定人们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甚至越是在危机困难的时候,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要把人们思想意志凝聚起来,没有一个有效发挥统摄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所有这些表现出来的是具体利益、观念观点之争,但折射出来的是价值观的分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

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而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为国家战略,核心价值观之争日趋激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和说明中国,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的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学习科学理论

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学以致用

做完本节教案的心得:

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教学小结:

本章重点讲述了二个问题:二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三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意义和方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对于每一个大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必须学会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必须了解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反思:

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等。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重视时代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可以说,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弘扬的时期,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到建立“经济特区”的改革试验,再到“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都是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成果。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大力倡导“64字创业精神”、“98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新航天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党的先锋队性质、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浩然的革命正气,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科学精神。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集中推出了郑培民、牛玉儒、杨业功、李素芝、许振超、王乐义、任长霞、宋鱼水、张云泉、方永刚等重大典型。这些典型产生于实践,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意志和社会前进的方向,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同时,利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抗击非典、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重要契机,宣传和弘扬时代精神,极大增强了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小结:

本章主要学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建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教学反思: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计划学时 2 授课章节: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大学生在人生关、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背景,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以科学而正确地理解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能结合自身和当代青年学生的一些具体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解决的办法。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 创造人生的价值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如何理解人生观、价值观与其关系。如何理解人生环境。 教学难点: 关于“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掘弃错误的人生观。关于“实现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及人性自私”的分析。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理论讲述;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有文字、图片、音像、等。 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作业与思考题: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的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2.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案例导入:2006年9月1日,珠海平沙一中初三女生刘某开学首日,在家中自缢身亡,年仅15岁。为什么在花样年华选择这样的不归路?父母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刘某在自杀前分别写给父母、老师、同学的遗书,遗书的部分内容说明了她自杀的原因:“我根本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

●问题:你认为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刘某某的自杀行为对你有何触动?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难题。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世界观 (人们对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1.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比如说,虔诚的宗教徒认为,世界是由上帝活着其它某种不可抗拒的超人类的力量创造的,既然人不可抗拒,也无力改变,所以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就是很消极的。达尔文主义认为,处于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也适合人类,所以他们相信在人类社会中只存在残酷的竞争;而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那么我们的人生观是积极的、科学的,有竞争,更有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观是属于世界观的一个部分。

2.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

(1)概念。人生目的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对于社会实践结果所做出的预想和展望,它是人们实践活动自觉性以及能动性的反映。人生目的,既可以理解为个体通过其一生的社会实践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和总的人生目标,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其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中所预料的阶段性目标及结果。如果把人生观比作一个系统,那么人生目的就是就是这个系统中“发动机”和力量源泉。人生目的主要是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这个人生基本问题。它决定人生奋斗的方向,并为人们不懈地追求。

(2)决定因素。人生目的的形成,既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是人生观选择的结果。

影响人生目的的客观因素有:第一,人生目的与历史时代有密切关系。第二、人生目的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第三,人生目的受制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影响人生目的的主观因素看,人生目的取决于人们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最终取决于人们的自觉选择。

(3)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概念:人生态度主要包括人们对社会社会生活所持的总体意向,对人生所具有的持续性信念以及各种人生境遇所做出的反应方式等等,是指人们通过生活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

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2.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 3.人生价值,辨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人生价值的内涵:

价值观是是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价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具有两方面内容:

自我价值:个人的认识活动对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因为人首先是作为生物意义上的存在而存在于世界上的,所以人要在世界立足,首先要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马斯洛的五种需要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这是人生价值的物质基础。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2.端正人生态度。

3.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4. 如何做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在哲学中,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事现象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的对象。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五、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反对拜金主义。 反对享乐主义。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

3.人生价值的评价:做到四个统一。

案例:2006年6月26日,世界第二大富翁,全世界公认的最成功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宣布,将以每年分期付款的形式,将自己的370亿美元捐给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这样,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世界第二大富翁就组成了超级慈善组合。在此之前不久,盖茨已宣布他将逐步退出微软的日常管理,全身心与妻子米兰达一起管理慈善事业。媒体言:“随着岁月流逝,有着主宰世界野心的无情商人比尔?盖茨,正慢慢向立志拯救劳苦大众的富有同情心的科学家比尔?盖茨妥协。”

问题:价值的大小能否比较?如果可以的话,你认为比尔?盖茨和雷锋谁的价值大?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社会条件 2.个人条件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必须也只能走的两条道路: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和谐 保持心理健康的道理与方法。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1.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诚信、宽容、互助、四原则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个统一关系如何认识?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案例:中国的“母亲河”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养育了沿江近4亿中华儿女,实现南水北调后更将惠及8亿人口。然而,记者10月中旬随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赴宜宾采访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时发现,这条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据统计,到2003年,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高达250多亿吨,其中

9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沿江500多座城市的饮用水供给受到威胁。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情况通报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指出,长江有三个三分之一水资源占全国三分之一、沿岸城市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污水排放量也占全国三分之一,长江流域的污水处理率仅1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全流域的废污水排放量为189亿吨,2001年为220.5亿吨,2002年为243.4亿吨,2003年为273.3亿吨,2004年为288.1亿吨,2005年为280亿吨,短短7年的时间,排污量递增了52.4%。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艾丰去年对长江水环境进行了深入考察。他发现,长江的污染程度已远远超出人们想象,而且正面临6大危机:森林覆盖率下降,植被遭破坏,泥沙含量增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枯水期不断提前;水质严重恶化,危及城市饮用水;物种受到威胁,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物面临灭绝;固体废物污染严重,威胁水闸与电厂安全;湿地面积日益缩减,水的天然自洁功能日益丧失。他忧心忡忡地说,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10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教学小结:

本章主要学习了,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系统的学习人生观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等问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于同学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观重要。

教学反思: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计划学时 2学时 授课章节: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解决大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他们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养成,引导大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第三节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2.教学难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导入式、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综合方法,穿插图片和适当的音像材料 作业与思考题: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1.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劳动实践,劳动是道德产生的历史前提和动因。

2.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1)道德的认识功能。(2)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能等,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

2.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1)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2)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3)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5)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的道德。 2.奴隶社会的道德。 3.封建社会的道德。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1.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2.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3.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4.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2.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1)文化复古主义思潮。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3.善于吸收其他国家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在对待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全盘否定。

第三节 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

1.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 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3. 是中华传统美德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 4. 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三、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1.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2.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五)奉献社会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一)劳动法 (二)就业促进法 (三)劳动合同法

(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现实。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坚定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词啊的一直贺新年,对于大学生更顺利走进职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较大,原因在于

1.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 2.就业机制有待完善。 3.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既存在“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 当前,比较突出的是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问题。 此外,失业类型中还包括发展性职业和周期性失业。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从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正确的创业观

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1.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2.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第二节 家庭美德

事业成功,往往与美好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家庭没切相关。从恋爱到缔结婚姻和建立家庭,是人生需要经历的阶段。大学生正值青春韶华,树立正确的爱情、恋爱与婚姻家庭管,遵守相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处理好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一)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1.尊重人格平等 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4.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5.不能错置爱情的的地位

6.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7.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8.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一)婚姻法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结婚的条件和程序 家庭关系 离婚的方式和后果 (二)继承法

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

遵守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最终要落实到个人品德的养成上。 一、个人品德及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采取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三)

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讲法律 讲证据 将程序 讲法理 四 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1.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 2.脚踏实地,敢于担当 3.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教学小结:

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与婚姻家庭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也是个品德形成的重要领域,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锤炼高尚品格,可以应对和解读走向社会,立业成家等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反思: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计划学时 2学时 授课章节:第六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理解其本质,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第三节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部门 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法律概念、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2.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3.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导入式、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综合方法,穿插图片和适当的音像材料 作业与思考题: 1.依法治国的意义? 2.怎样提高法律意识和能力?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

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们这里仅讲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1)与其他规范相比,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与其他规范相比,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

简单相加。

(2)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

那部分意志。

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社会保障立法、环境立法的出现,法律是否还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这种意志是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通过法律

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国家意志归根到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

件决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等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国家意志即法

律的内容的主要因素。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所希求的最大利益即社会关系方面的利益。 综合上述,一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

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xt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