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整理

更新时间:2024-03-19 13: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学常识》考点整理

㈠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1.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的认识。

⑴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有时是指使用价值,有时是指交换价值。(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⑵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⑶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⑷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2.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1)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存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2)他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㈡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

1.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要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个部分。

(关于工资与利润的来源。斯密一方面认为,资本出现后,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另一方面,斯密又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是他实际费用的一部分。斯密一方面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认为,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其大小取决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

2.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

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考点二:理解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

1.斯密的分工理论

⑴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⑵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

①分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②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③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⑶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因此,他认为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⑷评价:斯密意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非常可贵的,但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2.利用市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⑴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⑵市场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从而强调市场的作用。这对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⑶要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实行经济自由。 总结(1.2.):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实行经济自由。

3.通过“看不见的手”实现社会利益的增进: ⑴①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②人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通过追逐个人利益,(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③“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④斯密主张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来增进社会利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⑵评价:①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②斯密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拓展) 4.国家的职能:

斯密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他看来,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守夜人) 考点三:了解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1.自由贸易是自由放任的重要内容。斯密认为,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不只限于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同样可以给参与国带来利益。

2.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3.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①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②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4.评价:

(1)各国多获得的利益,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2)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3)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考点四:了解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1.李嘉图继承了斯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批判了斯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2. 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的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李嘉图将劳动价值论推到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考点五:了解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李嘉图认为,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国家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资本积累来自利润。主张降低地租的方式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2.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3.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这是从他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必然得出的结论。(李嘉图的上述认识,从质的方面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4.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5.李嘉图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观点。 ((1)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工人的货币量,是工人获得的名义工资;工人用获得的货币工资所能购得的生活必需品,是工人获得的实际工资。

(2)名义工资上涨,实际工资不一定增加。)

(3)真实反映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应该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把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归因为人口的增长,表明他对此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

考点六:理解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1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2.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①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②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3.评价: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①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但这一学说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③对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注意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注意:①开放观念和②③风险意识) ④实际上,它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考点一: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新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33年3月开始,主要任务是实现调整与复兴;第二阶段,自1935年5月开始,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

罗斯福新政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

通过法律形式,讲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是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

①整顿金融业。整顿银行,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减少银行破产;禁止银行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处理联邦储备保险公司,防止金融投机和灾难性挤兑现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提高物价、刺激生产、扩大出口。

②恢复和稳定农业。稳定农业经营收入。

③复兴工业。要求企业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工作条件、废除童工、承认工会、提高工资,以实现工业复兴,促进工业生产的增长。

④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救济、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等,保障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 考点二: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是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

①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得以形成;③罗斯福新政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罗斯福新政“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也为美国此后连年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实践证明,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灵丹妙药。 考点三:理解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减产停产、乃至倒闭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摆脱危机。 考点四:理解“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凯恩斯革命”的影响:①《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到目前为止,《通论》仍然是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之一,凯恩斯仍然是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者之一。

②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因此,③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④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遇到了怀疑,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①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③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④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⑤他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考点五:了解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虽然各学派的理论内容各不相同,政策主张也有差异,①但它们一般都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②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③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考点六:理解三种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①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②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③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④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属于这一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①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②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③强调社会保障。欧洲大陆与北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一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①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②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和诚实感。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属于这一模式。

△对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面,但易于形成商官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 考点七:理解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点

这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各具特点,它们的基本点却是相同的:

①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②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③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三种市场经济模式,既体现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在要求,也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一般要求。

对各种模式,都应认真研究、认真分析,既要认清它们的阶级实质,决不能照搬,又要剥离出反映一般规律的东西,从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学习。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考点一: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的背景、基本特点和作用。

(1)背景:①发展工业、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

(2)基本特点。①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①;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3)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①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②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③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考点二:了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与我国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造成国民经济条块分割,不利于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③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总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这些缺陷,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考点三:了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这一提法打破了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了缺口。(1981年6月)

2.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1984年)

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运行模式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7年)

3.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2年)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考点四:说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及其意义。(09年江苏已考)

①创新: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②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考点五: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⑵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⑶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⑷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⑸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个基本环节。围绕这些环节,我们大胆改革,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步伐。 考点六:理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①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②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体制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体制保证。

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考点七:当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⑴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⑵健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规范分配,实现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 ⑶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

⑷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⑸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⑹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我们的整体竞争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xt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