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更新时间:2024-03-29 20: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八年级上册语文记叙文阅读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人教实验版
一. 记叙文简单的文体知识: 1. 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2.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2)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 (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3. 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一篇记叙文中同时出现。
4. 记叙的顺序: 顺叙 倒叙 (同一件事) 插叙(另一件事) 5. 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便于写作,这是一个万能人称。
6. 记叙的线索:一人、一事、一物、时间、地点、感情。线索要贯穿整篇文章。
7. 表现手法:对比(一般情况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象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隐含在表面意义之后的意向)烘托(有时是环境的描写) 8. 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
① 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② 按地点的转换划分。如《故乡》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还有《藤野先生》中的“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
③ 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④ 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⑤ 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9.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的定义: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
(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它内容)两种。
(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
(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二. 阅读步骤:分三步:第一:要速读全文,确定文体,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
第二:再次通读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 第三:看文章所设的问题,再次回头细读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尽量用原文回答。)
三. 阅读题答题要点: 答题原则:1. 明确文体(文体知识扎实) 2. 联系主题 3. 语言准确,言之有物:
具体方法 : 1. 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
答题时,注意语言的文体特色。记叙文是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议论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作者有怎样的观点;说明是介绍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段意、层意的总结要针对某一段落进行。
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
(2)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体不同,思路考查也不同,阅读记叙文要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行文过程能够分析理解,对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进行品析理解。
(3)能够理解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
包括:词义照应,如就某个词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句子; 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等; 选择照应,如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能还原到恰当的位置上。这需要在充分理解这句话内容以外,还必须弄清原来位置的语言环境。
(4)能比较阅读。即对体裁和题材相同或相近,表达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文段就内容、中心、结构、写作特点、语句理解等方面进行比较。
2. 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过渡段---承上启下。
3. 理解句子作用: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 点明题旨的句子;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②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描写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而议论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结尾,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③ 总结全文的句子;④ 引用的句子;⑤ 起承转合的句子。 4.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如富兰克林的《哨子》中“哨子”的不同含义是训练这类题的最好例子。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5. 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 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
用心 爱心 专心
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 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 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 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⑦ 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 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⑨ 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从一个大范围看:散文、小说、记叙文都属于大的记叙文范畴,所以要找出散文(写景、叙事)、记叙文(写人、记事)、小说。
说明文知识点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
用心 爱心 专心
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用心 爱心 专心
正在阅读:
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03-29
海城诗词志01-23
华为交换机学习指南(心得一)04-13
发票开错情况说明08-29
通信电路实习报告 - 图文03-09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题:四川省宜宾市六中2012年秋期九年级期末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13)12-29
游北京野生动物园作文500字06-26
建设局评审会议纪要06-1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记叙文
- 精讲
- 人教
- 答题
- 语文
- 思路
- 年级
- 实验
- 基本
- 方法
- 知识
- 阅读
- 选修三1.1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教案 - 图文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发成果汇编
- 第十章 工业建筑设计 - 图文
- 2017-2022年中国办公椅市场供需预测研究报告(目录) - 图文
-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经济生活》核心知识整理
- 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2004 - 200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 地下连续墙施工工法 - 图文
- 操作系统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 四辩稿 手机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 铁道部机关及18个铁路局职位与人员名单2011年3月修改
- 食品安全制度(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完整版直接使用
- 三年级学雷锋主题班会
- 一句话SAP集锦
- STK中的姿态设置与应用 - 图文
- 2016体育单招政治练习卷
- 贵州省绥阳县农场式养生养老院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 闵行区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后)评价实施细则 闵财行68
- 新编2012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应试模拟试卷-会计电算化理论(2012
- 高三数学培优《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