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库
更新时间:2023-10-22 17: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列宁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是:
A.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B.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C.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新的阶段
4、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体系中,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
5、早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具有自发性,导致这种自发性的根本原因是: A.人工捣毁机器烧毁厂房B.工人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
C.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日益深重和残酷D.缺乏科学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 7、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费尔马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
8、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的最重要的思想是: 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学说C.唯物论D.辩证法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推翻资本主义社会B.实现共产主义社会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B.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推翻资本主义社会D.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
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启蒙思想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 D.西斯蒙第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唯物辩证法B.科学社会主义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涵盖的领域有:
A.政治和经济B.文化和军事C.哲学和历史D.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7、标志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事件有: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巴黎公社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8、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众多因素推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 A.黑格尔B.费尔巴哈C.马克思D.恩格斯 2、哲学基本问题是:
A.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人的本质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物质与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的 4、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C.思维依赖于存在D.存在就是被感知
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或者世界是否可 知的问题作不同回答,哲学上划分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6、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观点或学派的对立和斗争,其中最基本的斗 争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C.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斗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
A.客观实在性B.多样性C.运动属性D.时空属性 9、“物体是不依赖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这种物质观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唯心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0、人类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D.刺激感应性、感觉和心理、意识 11、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 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D.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12、鲁迅说过:“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一只眼,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
A.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C.人脑对鬼神的反映D.归根到底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1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15、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
A.形而上学B.唯心主义C.相对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6、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
A.形而上学B.唯心主义C.相对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1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统一的B.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是统一的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统一的D.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18、“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C.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D.旧唯物主义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 的现实基础,指的是: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人们适应外部环境的本能活动B.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C.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D.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2、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生产实践B.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D.艺术创作活动 23、“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已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句话突出地说明了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
2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5、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6、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指的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2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2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的绝对运动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新事物:
A.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B.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C.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30、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解,正确的是: A.失败之后一定会成功
B.成功之前必然会经历失败C.要从失败走向成功需要一定的条件 D.失败与成功是一致的
31、人们常说要注意发挥“后发优势”,这里的“后发”与“优势”的关系是: A.后发是绝对的优势B.后发都能成为优势
C.在一定条件下后发才能成为优势D.后发只能是劣势 3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由低级向高级转化B.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C.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D.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33、下列有关矛盾的观点中,错误的观点是: A.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是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唯一原因 D.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之争是推动科学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 34、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35、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 据是:
A.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质量互变原理D.辩证否定的原理
3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7、黑格尔曾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是要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要不畏困难勤奋努力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3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矛盾时要: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D.坚持发展观点看问题 39、条件对事物发展:
A.起决定作用B.不起任何作用
C.起促进或延缓作用D.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4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有内在根据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是否发生了属性的变化
4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 4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前提和准备B.事物都是联系的
C.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是要说明的是: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C.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D.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44、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A.形而上学观点B.诡辩论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 45、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 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46、唯物辩证法的否定方面指的是:
A,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B.事物中促进其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代表旧的方面D.事物中决定其性质的方面 47、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B.完全抛弃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48、决定事物性质的是:
A.主要矛盾B.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C.非主要矛盾
D.主要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49、下列各项表述中,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孟冬十月,北风徘徊50、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是要说明
A.可能离不开现实B.部分离不开整体C.结果离不开原因D.现实离不开本质 51、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了: A.规律是客观的B.规律是可知的
C.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D.人在规律面前是无所作为的 52、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的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自发地盲目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地活动来实现的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是难以捉摸的 53、“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句话更好地说明了:
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D.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54、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意志论的观点C.机械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5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56、中国有句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说明: A.意识具有主观性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
C.意识不受认识对象的制约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5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58、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反作用于物质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5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A.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B.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正确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
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地对立起来B.把物质与运动对立起来C.把运动与静止对立起来D.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2、意识的本质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C.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普遍联系B.实践C.物质第一性D.永恒发展 5、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
A.世界是否联系和发展的问题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C.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7、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
A.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矛盾转化创造条件
B.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C.使对立的双方相互联结形成矛盾统一体
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8、下列观点中,哪些是唯物主义都具有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B.世界是可知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D.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9、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于:
A.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和愿望 B.任何个人的意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都等于零 C.社会发展规律存在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外
D.个人的意志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0、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庭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里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些事实说明了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D.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11.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
A.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B.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C.在一个具体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D.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1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4、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15、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是否承认矛盾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17、“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所包含的哲理是: A.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 B.切忌“一刀切”
C.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 D.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8、辩证否定观认为:
A.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9、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有:
A.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B.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C.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D.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20、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B.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D.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2、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23、下列表述,能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量体裁衣,对症下药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乐极生悲,物极必反
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B.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C.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世界观就是哲学。
2、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不可知论。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7、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9、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
10、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因而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1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2、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识论是研究:
A.世界是什么的学说B.世界是怎样的学说
C.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
A.费尔巴哈哲学B.黑格尔哲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康德哲学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B.直观的反映论C.经验论
D.先验论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涵义的是:
A.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B.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最好地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直观与反思的关系 C.实践与反映的关系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D.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1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B.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12、下列命题中属于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的是:
A.自然科学是人的主观智慧所构造出来的知识体系B.认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C.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D.圣人是生而知之的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15、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是:
A.目的性B.计划性C.创造性D.摹写性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17、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 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
18、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19、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得广泛 和深刻。这一哲学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A.理性认识包含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D.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20、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和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可知论B.不可知论C.唯理论D.经验论
21、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 属于:
A.唯理论B.经验论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22、有些人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 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3、霍尔巴赫认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都起源于感觉,各种理智机能都是感觉机能派生出来的。他说:“只有物质才能对我们的感官起作用,没有感官就不可能有任何东西被我们所认识”。“经验要求人们活动,理性要求人们思考”。“认真思考过的经验则把我们引向理性,而理性是不能欺骗我们的。??理性使我们认识事物的真正本性,推知我们期待它们发生的结果。”撇开他的机械主义的缺陷,就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言,其观点是: A.唯物主义经验论B.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C.唯物主义唯理论D.唯心主义经验论
24、人们常常不是先掌握了全部的事实材料再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而是凭借少量的事实的启发,通过创造性联想,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幻想”,实现对这些复杂事物的本质、结构或规律的认识。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唯理论的观点 25、“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指: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7、“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29、概念、判断、推理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30、真理是: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1、关于真理,正确的说法是:
A.真理即客观事物本身B.有用就是真理
C.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3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A.一元性B.多元性C.实用性D.相对性 3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B.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不需要检验 3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3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片面性 3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
C.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38、牛顿力学是科学史上的重要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在指导人们的实践。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牛顿力学不能解释的新的科学事实,于是诞生了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这样的新的科学理论。这些科学发展事实说明了:
A.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B.科学真理是绝对的
C.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科学真理是人类永远无法认识的 39、“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0、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4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逻辑证明B.客观事物C.科学理论D.社会实践 4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43、逻辑证明是:
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标准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4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45、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A.相对性B.阶级性C.主观性D.绝对性
46、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4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认识
48、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B.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D.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49、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 A.是绝对确定的B.是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50、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任何实践都是有人的主观因素参与其中的活动
B.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C.任何实践都是客观物质活动
D.有些认识任何实践都无法检验的 5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句话表明:
A.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52、关于价值,正确的说法有: 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B.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C.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D.价值是指是否值钱
53、药物对于健康人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而对于病人则具有直接的价值,这突出地说明了价值具有的:
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 54、马克思说过:“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和差别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B.人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后天的主观努力程度 C.人的地位是由其出身决定的 D.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先天差异
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 D.主从关系
3、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 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D.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具有如下特点: A.摹写性B.创造性C.直观性D.被动性 9、反映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
A.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追溯过去和预测未来
C.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 D.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方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份,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1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识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2.“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具有不完满性 13、为什么理性认识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这是因为: A.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D.理性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14.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人们的认识受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们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15、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16、解放后,我们按照李四光的学说勘探石油,在所谓“贫油”的中国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储藏。而在人口问题上,马寅初的理论而长期未予重视,致使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很大困难,这说明: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科学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使人们的行动少走弯路
17、十六世纪,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下落时,重物先落地,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学说是错误的,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相对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18、“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9、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生而知之(孔子)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苟子) 20、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B.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C.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D.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21、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规律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2、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23、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24、价值具有客观性,表现在:
A.人的需要是客观的B.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C.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都坚持反映论原则。
3、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4、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亲身实践。 5、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6、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
8、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关于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 9、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10、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不可知论。
11、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发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1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先进的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指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得以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得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得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得以实现 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6、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社会生产
B.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C.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7、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
A.它们具有阶级性B.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们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D.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在: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9、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发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0.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有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1、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
A.先进的社会意识不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限制B.先进的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是超阶级的 C.先进的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D.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 13、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4、劳动资料作为物的要素,是“死的劳动”。“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这些话是要说明: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B.劳动资料是不重要的
C.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D.人工自然(如机车、铁路等)是人的意志的产物 1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16、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1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 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0、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政治法律制度B.生产关系C.历史文化传统D.伦理道德规范 2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C.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制度状况的规律
23、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4、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和设施 25、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 2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A.道德、逻辑学、政治思想B.法律思想、文学、逻辑学 C.哲学、艺术、宗教D.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2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8、资本主义政体的现状说明:
A.政体和国体是没有联系的B.有何种国体就有何种政体C.有何种政体就有何种国体D.政体和国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9、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0、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欧洲许多国家按顺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大部分地区由封建社会未经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西藏、云南等部分小数民族地区却直接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情况说明了: A.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统一性B.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C.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曲折性D.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决定性 31、阶级在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32、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B.在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33、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社会改革D.科学技术 3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35、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3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37、“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 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学技术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B.科学技术是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学技术是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38、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3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B.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40、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些观点是: A.群众史观B.英雄史观
C.杰出人物有重大历史作用的观点D.机械论观点 41、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和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语言文字D.具有思想意识 4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4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44、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4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4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的意志和作用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48、人的本质决定于它的:
A.生物性B.社会性C.阶级性D.历史性
49、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理性的外化 50、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进程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D.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
51、在个人及其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A.任何人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含在这个总结果中
B.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意志C.任何人都不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影响 D.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不能有自由 52、马克思曾写到:“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开始。”这句话是要着重说明:
A.社会交往促进社会关系的变革B.社会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C.社会交往是科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D.社会交往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活动
53、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
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唯心史观的局限性表现在:
A.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看到精神因素背后起决定作 用的物质因素及其规律的作用
B.至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他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而没能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其意义
C.看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看其消极的影响
D.看到了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意义,而没有看到创造精神财富的积极意义2、社会存在包括: A.生产关系B.地理环境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B.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C.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D.社会存在的发展不会受到社会意识的作用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A.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B.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D.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5、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
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D.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各形式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7、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8、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A.资本家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发家致富 B.资本家靠节衣缩食发家致富 C.资本家靠辛勤劳动发家致富
D.资本家靠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再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发家致富 52、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53、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D.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54、资本价值构成是指: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C.购买原料的价值与购买劳动力价值的比例
D.劳动力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的比例5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56、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 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发展而来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发展而来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发展而来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而来 *5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5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个“相对”的对象是: A.劳动者的实际需要B.资本家发财的需要
C.资本家生产的需要D.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5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 C.交换产生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A.以社会分工为基础B.以商品生产为目的 C.自给自足的经济
D.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3、商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其特点在于: A.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自给自足B.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换
C.劳动联系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的D.以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为基础 4、商品所具有的特征是:
A.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B.人们劳动的产品 C.为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而生产的产品
D.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 5、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6、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价值的表现形式 7、商品的价值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C.交换价值的基础D.商品的本质属性 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 表明: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9、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A.任何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B.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反之亦然C.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0、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1、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本质联系是: 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A.具体劳动B.社会劳动C.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A.不同的具体劳动有质的不同,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4、商品的价值量:
A.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B.在同类商品生产者的竞争中实现的
C.取决于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15、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D.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17、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B.自觉地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C.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 A.它是商品经济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B.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C.它是决定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D.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1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A.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
B.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出卖,没有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C.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的关系 D.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20、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C.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并创造剩余价值D.再生产出耗费的原材料价值 22、剩余价值:
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 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D.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3、下列对资本的理解正确的应当是:
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资本就是生产资料
C.资本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D.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24、可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A.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B.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D.价值量不变的资本 25、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A.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B.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D.价值量不变的资本 26、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比率公式是:
A.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B.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2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下列办法实现的:
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商品价值B.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C.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D.延长工人劳动时间
28、相对剩余价值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A.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B.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都要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超额剩余价值通常是暂时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比较持久的
D.超额剩余价值为少数资本家所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为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 2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A.商品价值下降B.劳动力价值下降C.必要劳动时间缩短D.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30、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31、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是商品生产。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4、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一样都是把剩余价值资本化。 5、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7、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全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8、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9、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0、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这对他是不利的。
13、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选题:
1~5ADAAD6~10BAAAD 11~13BDC 二、多选题:
1、ABCD 2、ABD 3、AB 4、CD 5、ABCD 6、ABC 7、ABD 8、ABCD 四、判断题 1~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5DCBAC 6~10AAAAD 11~15CDCBA 16~20BDCDB 21~25DABDA 26~30AADCC 31~35CDCCA 36~40BDCCC 41~45DABDC 46~50BDBCB 51~55ABAAC 56~59AADD 二、多选题 1、AD 2、AD 3、BCD 4、AD 5、BC 6、ACD7、AB8、ABD9、AD10、ACD11、BC12、ABD13、ABD14、AC15、CD16、ACD 17、BC 18、ABCD19、AC20、AB 21、ABCD22、ABCD 23、AC24、ABCD
四、判断题
1~5××√√√ 6~10√√√×× 11~1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选题
1~5DBCAA 6~10ABDDB 11~15BCCBC 16~20BBBAC
21~25BDBBC 26~30CCDAD 31~35CABCA 36~40CDADC 41~45DBADA 46~50BBACB 51~54ACBA 二、多选题
1、ABD2、ABC3、ABC4、ABCD5、ABC6、ABCD7、BD8、AB9、ABCD10、ABD11、ABD12、ABD13、ACD14、ABC15、ACD16、ABD17、ABC18、ABD19、ABC20、AB 21、BD22、BD 23、ABD 24、ABD 四、判断题
1~5√√√×× 6~10×√√√× 11~12××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5CADDC 6~10DBCDB 11~15DBACC 16~20ABABB 21~25DCDDC 26~30DDDDB 31~35BDBCD 36~40CACCB 41~45ABBAB 46~50DDBCA51~53ACD 二、多选题:
1、AB2、BCD3、ABC4、BCD5、ABD6、ABCD7、CD8、ABCD9、BCD10、ACD11、ABCD12、BCD13、ABC14、ACD15、ACD16、ABCD17、BCD18、ACD19、ABD 20、AC
21、ABCD22、ABD 23、ABD
四、判断题:
1~5√√√×√ 6~10√×√√√ 11~12√×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选题:
1~5ADBAD 6~10DCDDA 11~15ADCBD 16~20DDDDB 21~25ADACC 26~30DDCDB 31~35AADBB
36~40BADAB 41~45AADDA 46~50ABDAB 51~55DCDAD 56~59DCDC 二、多选题
1、BD2、CD3、BCD4、ABCD5、AC6、ABC7、ABCD8、ABCD9、ABCD10、ABCD11、BD12、AC13、ACD14、ABCD15、BC16、ABCD17、ACD18、ABD19、AB20、ABC21、ABC22、ACD23、ACD24、BC25、ABD26、ABC27、ABC28、ABCD29、ABCD30、BCD31、ABCD 四、判断题: 1~5×√×××
6~10√×√√√11~13√×√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9、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 10、下列事物或现象中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A.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基督教的本质》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邓小平法律思想D.达芬奇艺术思想 11、关于国家,正确的说法有: 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C.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D.国家会随着与社会的完全统一而消亡
12、关于政治统治与社会职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职能是完全独立的 B.政治统治是以执行社会职能为基础
C.当国家管理社会生活时并没有失去其阶级统治的性质
D.国家成为政治统治工具时实际已经在起着管理社会生活的作用 1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C.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4、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15、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发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16、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D.社会基本矛盾 1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
A.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阶级社会新旧社会制度更替的杠杆
D.被统治阶级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手段 18、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有: A.理论斗争B.自觉斗争C.经济斗争D.政治斗争 19、关于社会改革,正确的说法有:
A. 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过程
B.改革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采取的革新举措C.改革只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D.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手段
20、关于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者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后者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B.前者的根源是阶段斗争,后者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C.前者是革命阶级发动的,后者是统治阶级组织和领导的D.前者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后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1、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2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2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表现在: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2、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3、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5、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6、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7、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9、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1、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12、人类历史是杰出人物创造的。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B.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D.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2、商品是: (
)A.一切物品 B.一切有用的物品
C.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使用价值和价值C.价值和交换价值D.价值和价格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
5、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6、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 A.一般人类劳动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7、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 A.劳动B.时间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8、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生产商品的: A.劳动B.时间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9、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A.脑力劳动B.各种形式不同的劳动C.体力劳动D.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0、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有价值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1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 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6、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然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17、商品价值量取决于:
A.货币量B.使用价值的量C.商品的有用程度D.生产商品的劳动量 18、商品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9、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2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22、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3、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2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2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2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A.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C.商品经济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2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在使用过程中: A.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B.能转移自身价值 C.能保持自身价值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9、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30、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A.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固定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D.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31、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A、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B、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C.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D.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
3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平均利润规律D.竞争规律 33、“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可见,资本 从本质上讲是: A.厂房B.机器
C.原材料D.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4、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资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B.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C.资本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D.资本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
35、马克思把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称为: A.预付资本B.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 D.固定资本
36、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称为: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货币资本 37、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38、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是因为: A.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B.它的价值不仅会发生转移,而且会自行增殖 C.劳动力仅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D.劳动力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还创造出剩余价值 39、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C.一般剩余价值生产和特殊剩余价值生产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40、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41、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
A.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商品的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C.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D.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42、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A.本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B.本企业工人的必要劳动
C.别的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D.先进的机器设备43、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44、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是靠延长工作日取得的,后者是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的 B.前者是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长工作日取得的
C.前者是靠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 D.前者是以技术进步为条件的,后者是以技术不变为条件的
46、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使劳动时间延长至10小时,则剩余价值率就会: A.从100%增加到150% B.不变
C.从100%增加到120% D.从100%增加到200%
47、某企业工作日为8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4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167% C.从100%增加到175% D.从100%增加到200% 48、资本积累就是:
A.投资规模的扩大B.生产规模的扩大C.生产能力的提高D.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49、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剩余价值B.剩余劳动C.社会财富 D.不变资本
50、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
C.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同步进行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交替进行 51、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正在阅读: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影响10-30
我家的节日作文500字06-22
探讨火电厂经济运行优化管理03-21
营销案例分析05-05
北京798艺术区毕业考察报告02-25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着力提高亩产税收11-17
南华大学医学院 英语205-19
SQL基础试题10-1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石油大学
- 华东
- 试题库
- 马克思主义
- 中国
- 原理
- 基本
- 2018-2019学年度四年级数学上册竞赛题(三)
- 山大文学院考研试题
- 银行上半年消保工作典型经验总结
- beini破解傻瓜教程! XP系统专用!45100049重新整理 - 图文
- 股市操作中的18种通病
- 动词ing形式变化小结
- 企业网络搭建及应用模拟试题1
- 初三化学人教版第三章教案 - 图文
- 数控铣工高级理论试题及答案
-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统练二英语试题含答案
- 中建四局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管理规定
- 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策略
- 删繁就简
- 《儿科推拿学》复习题
-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试题11
- 医院急诊预检判定分诊处置流程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之一是
- 我国家用轿车营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 初中英语使役动词及其用法全汇总
- 布袋除尘器荧光粉检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