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习题集

更新时间:2023-11-01 13: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理心理学习题集

第一章 导论

一、概念题

1.生理心理学:是以心身关系为自己的基本命题,力图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2.功能柱:具有相同或相近似机能的神经细胞处在同一柱内,称为功能柱。 3.边缘叶:大脑半球的内侧面与底面,围绕半球颈的环状回,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 海马回和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4.顶盖:中脑的背侧部,由顶盖前区、上丘和下丘组成。

5.顶盖前区或称顶盖前核: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后连合至上丘头端水平。导水管周围 灰质的背外侧,部分与上丘相连。

6.超限抑制: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 7.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 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

8.消退抑制: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则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 乃至对条件刺激完全不发生反应。

9.延缓抑制:如果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的时间间隔延长,条件反射将在条件 刺激出现相当长的时间后才出现。是由于此时皮质内发生了抑制过程,称为延缓抑制。、

10.静息电位: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 的电位差。 11.动作电位:神经元兴奋时将产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神经冲动) 12.极化:把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 13.超极化:将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趋势。 14.去极化: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 15.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6.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

17.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 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二、简述题

1.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脑机能定位理论所依靠的主要方法:

临床观察法、手术切除法、电刺激法、解剖学和组织学法。 3.突触的概念及组成:

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微细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4.大脑半球分叶及功能: 额叶—高级认知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运动;顶叶—负责躯体的各种感觉;枕叶—视觉中 枢;颞叶—与听觉关系密切;岛叶—与味觉有关 5.基底神经核组成及功能:

组成: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等。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纹状体。

功能: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杏仁核—在嗅觉、情绪控制和情绪记忆形成中具有一定作用。

6.后丘脑的功能:

内侧膝状体—接受来之下丘臂的听觉传导通路的纤维,发出纤维至颞叶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枕叶的视觉中枢。 7.神经元的功能:

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或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并将信息传至细胞体。细胞体聚合多个 树突分支接受来的神经信息,再经过细胞之内的信号传导,通过轴突传出整合后的神经信息至下一个神经元。

8.神经递质作用: 一种能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达到一定强度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 另一种能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这种电位使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阻碍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

9.突触传递的特点: ① 单向传递;② 突触延搁;③ 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④ 抑制作用;⑤ 对药物敏感性 10.边缘系统组成及功能:

边缘叶(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海马结构)与皮层下的脑结构,如丘脑、下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组成。

“内脏脑”之称,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11.何谓被盖: 脑干的背腹之间称被盖,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纤维中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神经细胞组成,即脑干网状结构,其上下行纤维弥散性投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 12.小脑的功能: 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在程序性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13.何为脑电同步化和失同步化及意义: 频率变慢,波幅增高的脑电变化,称为同步化;相反,变为低幅、快波的脑电变化, 称为失同步化或异步化。异步化表明中枢兴奋过程的增强;相反,同步化表明中枢抑制过程的增强。 14.何谓“全或无”及级量反应: “全或无”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无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脉冲发放。与之对应的是级量反应,其电位的幅值随阈下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频率并不发生变化。突触后电位、感受器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单位发放后的后电位,无论是后兴奋电位还是后超极化电位都是级量反应。

15.神经信息在脑内传递过程:

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

16.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问题,大体通过四类方法加以揭露: 一是对正常人类被试给予精确控制的认知条件,令其完成某项作业,并记录脑功能的变 化规律;二是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脑损伤病人,考察脑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影响了哪些心理活动;三是利用灵长类动物,采用损伤性较小的实验方法研究其认知或本能行为过程中脑生理参数的变化;四是利用低等动物,给予损毁或刺激改变脑结构与功能参数,观察对其行为产生的

后果。

三、填空题

1.突触由( )、( )和( )三个部分组成。 2.外周神经系统是由(12对脑神经 )和( 31对脊神经 )组成。 3.丘脑是除 ( )觉外,所有感觉的皮层下重要整合中枢。

4.下丘脑是( 神经内分泌 )和( 内脏功能 )的调节中枢(间脑由丘脑、

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组成)

5.人的反射活动, 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 在神经系统内部都存在着( 兴奋 )和( 抑制 )两种神经过程。

6.神经生理学将传入神经系统分为( )和( )两大系统。 7.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的( 胞体 )和( 树突 )组成。 8.神经元由( 胞体)、(树突 )和( 轴突 )组成。

9.解剖学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 中枢神经系统 )和( 外周神经系统 )。

10.大脑皮层前岛叶是(味觉 )高级脑中枢。 11.根据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可将其分为三类:( 感觉神经元 )、( 中间神经元 )和( 运动神经元 )

12.根据神经元的突起数目可将其分为( )、( )和( )。 13.脑分为( )、( )、( )、( )、( )和( )6个脑区。 14.根据自主神经中枢部位与形态特点,将其分为( 交感神经 )与( 副交感神经 )。

15.脑的电现象可分为(自发电活动 )和( 诱发电活动 )两大类。 16.大脑平均诱发电位是一组复合波,分为( 早成分 )、( 中成分 )和( 晚成分 )。

17.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 全或无 )的规律进行(调频式 ) 或(数字化 )编码。

18.根据神经递质的生理功能可分为( 兴奋性神经递质 )和( 抑制性神经递质 )。

19.虽然脑重量约占全身体中的2%,但其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 20% ),而且99%利用( 葡萄糖 )为能源代谢底物,主要靠血液供应。 20.神经元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 加快 );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 降低 )。

21.人类对心理活动与脑功能关系的认识,大体可分为6个相对的历史时期,与之相应的有6种大的理论体系,即( 自然哲学理论 )、( 脑机能定位理论 )、( 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 )、( 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 )、( 化学通路学说 )、( 当代神经科学理论 )。

四、单项选择题

1.属于纹状体的脑结构是:

A.尾状核与杏仁核 B.尾状核与豆状核 C.杏仁核与豆状核 D.豆状核与屏状核

2.代表大脑兴奋过程的脑电波是:

A.δ B.α C.β D.θ

3. 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 A.频率加快,幅值不变 B.频率加快,幅值增高 C.频率加快,幅值降低 D.频率不变,幅值增高 4. 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

A.极化 B.去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5.级量反应的电生理现象是:

A.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B.神经元的单位发放 C.突触后电位 D.峰形电位 6. 动作电位上升部分是由膜的哪些过程而引起的:

A. 极化 B. 去极化 C. 复极化 D. 后超极化 7.属于边缘叶的脑结构是:

A.下丘脑 B.胼胝体下回 C.丘脑 D.中脑被盖 8.上丘位于:

A 丘脑 B间脑 C中脑 D桥脑 9.属于条件抑制的是:

A.外抑制 B.延缓抑制 C.超限抑制 D.突触前抑制 10.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

A.可以总和 B.快电位 C.双向传递 D.全或无 11.动作电位下降部分是膜的

A.极化过程 B.去极化过程 C.复极化过程 D.反极化过程

12.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占大脑皮层90%左右的皮层是:

A.新皮层 B.灰质 C.髓质 D.中央皮层

13.中脑的背侧有四个凸出,由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组成,分别对视、听信息进行加工,称之为:

A.内侧膝状体 B.外侧膝状体 C.四叠体 D.纹状体 14.神经元轴突密集的地方,称为:

A.灰质 B.白质 C.神经核团 D.新皮层 15.小脑白质的深部有4对核,称之为:

A.杏仁核 B.中央核 C.白质核 D.小脑核 16.1861年,哪位发现了位于额叶的言语运动中枢:

A.布罗卡 B.维尔尼克 C.巴甫洛夫 D.谢灵顿 17. 1874年,哪位发现了语言感觉区:

A.布罗卡 B.维尔尼克 C.巴甫洛夫 D.谢灵顿 18.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是:

A.丘脑 B.下丘脑 C.脑干 D.小脑 19.维持生命的最必要的中枢是:p18

A.丘脑 B.下丘脑 C.脑干 D.小脑

20.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的证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

A. 分化抑制 B.外抑制 C.超限抑制 D.消退抑制 21. 系列哪项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A.脑神经 B.脊神经 C.脊髓 D.面神经

22.纹状体的组成由:

A.豆状核与杏仁核 B.屏状核与尾状核 C.豆状核与尾状核 D.杏仁核与屏状核 23.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大约是 :

A.20~50纳米 B.15~40纳米 C.10~30纳米 D.10~50纳米 24.大多数神经原的静息电位(极化)是 :

A.内负外正70~90毫伏 B.内正外负70~90毫伏 C.内负外正100~110毫伏 D.内正外负100~110毫伏 25.连接大脑两半球的结构是:

A.内囊 B.胼胝体 C.脑干 D.丘脑 21.哪项是非条件抑制:

A.消退抑制 B.超限抑制 C.分化抑制 D.延缓抑制 22.属于条件抑制的是

A.外抑制 B.延缓抑制 C.超限抑制 D.突触前抑制

第二章 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一、概念题

1.视感受单位:一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 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视感受单位。

2.开反应:对感受野施予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开反应。 3.闭反应:撤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闭反应。 4.感受野: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5.调节反射:视轴、晶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 6.痛觉:是一种生物学保护性反应,是机体对有害刺激产生相应行为以排除有害刺激。

二、简述题

1.视觉系统组成:

由眼、视神经、视束、皮层下中枢和视皮层等部分组成。 2.眼内折光装置: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瞳孔。

3.为什么中央凹处视敏度最高,而中央凹周围的视敏度较差:

视网膜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是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关。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 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视锥细胞自中央凹向周围逐渐减少,所 以中央凹周围的视敏度较差。

4.视觉空间频率分析器的理论:

认为视皮层的神经元类似于傅里叶分析器,每个神经元敏感的空间频率不同。 5.内耳音高编码机制: 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两种方式。对低频声刺激以频率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胞分工编码为主。

6.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x2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