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2-20 11: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洛社花渡小学 缪云芳111

教材分析和设计理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但貌似浅显易懂的内容,却寓意深刻,作者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审视一下课题,你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还是宋庆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普通平凡的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的含义。再看作者的文字,简单、朴实,但淡淡的叙说中,却处处弥漫着一种情感。课文的四、五两个自然段,看似是对樟树的正面描述,但,如果对应着人来读的话,那么,字字句句都是情。可谓课文无一处在写宋庆龄,但又无一处不在写宋庆龄。所以要真正读懂这篇课文,就必须读懂这个伟大而美丽的名字——宋庆龄。

但四年级的学生对那个战争年代知之甚少,对宋庆龄这位伟大的国母也不够了解,而且就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而言,他们对课文的象征手法及文本真正内涵的体悟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些都是教学中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和学生实际,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阅读了有关宋庆龄的生平简介和能够反映宋庆龄精神品质的小故事,对这一人物形象能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教学中,我从了解“宋庆龄樟树奖”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走近樟树,捕捉特点——走近人物,感悟品质——树人合一,情感升华,进而领悟课文的写作特色:借物喻人。这一教学设计顺应了文本形式和内在文脉,也顺应了学生思维和认知的水平和规律,当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或者情感抒发的路径相一致的时候,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也就自然天成,水到渠成了。

1

但这样的教学仅仅完成了课文思想内容和情感上的学习,对于语文这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而言,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于是,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对比、联想,收获阅读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层层深入、对比烘托的表达方法,收获写作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进行语言操练,锻炼表达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收获和习得的就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位的和谐共生,更有效地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紧扣文本内容,感悟樟树蓬蓬勃勃、香气拒虫等特点和内在的精神品质,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层层深入,对比烘托的表达方法,并练习用关联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通过课外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了解和感悟宋庆龄爱国爱民、一身正气、坚贞高洁等伟大精神,激发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

3、对比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4、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收获读中思考、对比、联想、质疑探究等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文字,由表及里感悟樟树的特点及内在精神品质,同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层层深入,对比烘托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对宋庆龄这一人物不够熟悉了解,需要通过资料的搜集和阅读来突破难点,进而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2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樟树”、和“宋庆龄”的资料,互相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资料引入,设疑探究。

课前交流:

1、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继续学习的课文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备课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国家居然有一个专门的奖励,叫“宋庆龄樟树奖”。听说过吗?想不想了解一下?(介绍“宋庆龄樟树奖”)

2、了解了这样一个专门的奖项——宋庆龄樟树奖,再来读读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的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你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吗?

3、是呀,这究竟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他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特殊的关系呢?同学们有没有兴趣一起来探究一下?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激发和唤醒人的发现、研究和探索的精神和意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钻研教材,学会思考,学会探究,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又能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走近樟树,捕捉特点。

(一)学习第四小节。

1、那我们就先从课文所写的这两棵樟树入手,用心品读语言文字,一起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3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具体描写这两棵樟树的了吗?(4、5小节)

3、先来读读第四段,好吗?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小节的?指读多人,指导读好这一小节,把静止的文字读成鲜活的画面。

【设计意图】读好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来读好文本的同时,文字一遍遍地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并逐渐形成画面,为后面的交流完成了很好的铺垫。

4、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你们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呀?能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交流一下吗?

句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1)是的,这是两棵枝干粗壮,树荫很大的樟树,这句话中除了写樟树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还写到了樟树不高,对于这一点,你有自己的体会吗?

(2)其实这篇课文的作者茹志娟在写樟树不高的时候,还提到了广东的一种英雄树,说这种树长得很高很高,只要周围有别的树木,他就一定要长得高出一大段,才肯罢休。对比着这种英雄树,你觉得这两棵樟树——

(3)是的,这还是两棵不爱攀比,不爱炫耀的樟树。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相信感情一定不一样了。谁来试试?可以看着老师的手势来读。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

(再读读这一小节其他的语句,你还读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句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知道吗?你已经找到了阅读的第二只眼睛,你看,你抓住关键的字词展开想象,不仅读懂了读懂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还读懂了樟树内在的品质真了不起。其他同学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读这句话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呀?

(2)说得多好呀?樟树不管遇到怎样的环境和遭遇,它总是那么——蓬蓬

4

勃勃。作者用一句话就表达出来了,谁来读:“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樟树的顽强似乎表现得还不够,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的?指读,齐读。

5、刚才我们用心品读了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或对比,或联想不仅读懂了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听着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觉得这两棵长得不高的樟树似乎一点点地在我们的眼前变得高大起来,让我们不由得心生敬佩。愿意把这两棵樟树永远地留在我们心里吗?不看书,我们一起来试试。

【设计意图】这一小节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樟树枝干粗壮、枝繁叶茂、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等外形特点,更要透过这些外在的特点,感悟樟树内在的一些精神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给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对比、想象的阅读方法。特别是体会樟树生命顽强的教学中,学生由文字想象樟树一年四季,历经风向雨雪,始终蓬蓬勃勃的画面,感受樟树坚毅顽强的生命力,内心对樟树也油然而生了一种敬意。学生的理解在层层深入的同时,内心的情感也得到了提升,同时还收获了阅读的方法,真正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学习第5小节

1、第四小节短短三句话,就让我们读到了两棵生命顽强,不爱炫耀的樟树,能用上刚才我们品读第四自然段的方法继续读读第5自然段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5小节,划出描写樟树的句子,想一想,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2、你们都找到了哪些句子,能来读给大家听听吗?

3、其他同学也找到这些句子了吗?但老师觉得光找出句子还不算本事,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好这段话吗?谁来试试?

4、从这些语句中,你又品读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呢? (1)香气永存

A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樟树香气永存,能够拒虫的特点,真了不起。那

5

你们知道这永久保持到底有多久吗?能不能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B出示句子,这一句话其实写了两种情况,你能把它分成两句话来说吗? C这样就叫永久保持了吗?还能不能更久一点呢? 即使当它被砍成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

即使当它被做成各种形状的木制品的时候,它的香气?? 即使当它被劈成木块的时候,它的香气?? 即使当它粉身碎骨,变成木屑的时候,它的香气??

D不管它的外形如何改变,这种香气似乎已经融入了它的骨髓,融入了它的血液,磨灭不了也消失不掉,多么难能可贵啊!能来读好它吗?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朗读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樟树的这份可贵。先自己在下面练一练吧!

(2)能够拒虫

A在同学们一遍遍的朗读中,这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已经深深刻进了我们的心里。刚才我们从这段文字中还读到了两棵能够拒虫的樟树,你也能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说一说吗?

B香气能保持多久,樟树拒虫的秉性就能保持多久。

C你还会把樟树和别的树放在一起比较着思考呢,真了不起!作者在这一小节中也运用了比较的方法,你找到相关的句子了吗?谁来读一读?

D你看,这一段文字,作者采用了先写了别的树容易招虫,再写了樟树香气永存能够拒虫的可贵,多有层次呀!我们也能有层次地来读一读,把樟树的这份可贵记在心里吗?请男生读石榴树,女生读樟树,最后一句我们一起读。比比看,是男生读得更好些呢,还是女生读更棒些。

【设计意图】第5小节的教学有两个重点,一是读懂樟树香气永存、能够拒虫的特点,特别是对于“永久保持”的理解。结合永久到底有多久的疑问,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把长句子分成两句来说。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再延伸拓展开去,“还能再久一点吗?”设想樟树在不同情况下仍然保持香气的特点,让学生更加具体真切地感受樟树的这一可贵。

6

二是这段文字在表达上也很有条理和层次,先写别的树容易招虫,再写樟树香气永存,能够拒虫,前后对比,层层深入,具体生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把一段话写具体也正是教学的重点,所以结合文本的这一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比的方法和作用,一方面学习作者有条有理,层层递进的表达方法,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樟树可贵的理解。

三、走近人物,感悟品质。

1、我觉得你是真的被樟树打动了,我觉得你是真的读懂了这两棵樟树,同学们说得真好,从对课文的品读中,这两棵坚毅顽强、品质高洁的樟树已经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但是要了解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的话,我们还必须来认识和了解一下宋庆龄,同学们从课外资料的阅读中了解到了一位怎样的宋庆龄呢?

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是别人已经讲过了的观点和事例,我们就不再重复了好吗?

2、生交流,板书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3、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宋奶奶爱国爱民,坚贞不屈,一生正气令敌人害怕,何香凝女士曾用这样一首诗来赞美她。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但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就必须认识和了解宋庆龄这一人物形象。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宋庆龄很远,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宋庆龄的很多事迹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就必须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去阅读有关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对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有所思考,并能够内化称成自己的语言来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宋庆龄。这一环节也可以说是学生先学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短线阅读对人物有所认识和了解,课上再来谈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相似之处,解决樟树和宋庆龄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就能够水到渠成,对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也才能有更加切实的领悟。

7

四、人树合一,情感升华。

1、当我一遍遍地读着课文,想着宋奶奶伟大的一生的时候,樟树和宋奶奶两个形象就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交织徘徊,最后重叠在了一起。同学们也能把樟树和宋奶奶放在一起比一比,想一想吗?老师把同学们刚才对樟树和宋奶奶的赞美,连成了这样一首小诗,同学们可以连起来读一读,对比着想一想,宋奶奶和樟树之间究竟有哪些相似之处?也可以在小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一番。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你的发现真了不起!你真会思考!

3、这已经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已经融为了一体。在两棵樟树的身上,我们就仿佛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4、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人们总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故居,和樟树合影了吗?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专门的奖项叫“宋庆龄樟树奖”了吗?

5、宋庆龄的高贵品质就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用我们最真诚的声音,和美丽的樟树一起,共同怀念一个美丽的名字——宋庆龄。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想一想,该怎么读才能把我们对樟树和宋奶奶的崇敬和爱戴表现出来。

7、谢谢同学们真情的诵读,为我们今天的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作业这首心灵小诗: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这是两棵 的樟树, 无论 , 总是 。 这是两棵 的樟树, 即使 ,

8

仍然 。

这是一位 的宋奶奶, 无论 , 总是 。 这是一位 的宋奶奶, 即使 , 仍然 。

【设计意图】在前面理解樟树内在品质和认识了解宋庆龄的基础上,学生对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相似之处理解的非常到位,也轻而易举地明白了写树就是写人的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更很好地完成了课前提出的探究的问题,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后让学生完成的心灵小诗,是对整堂课学习的一个巩固和反馈,也是对本课的另一训练重点关联词语的使用的一个训练。把整篇文章化成一首小诗,学生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情感体验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样的一个作业,既是练习,又是升华!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平等待人 不爱张扬 坚毅勇敢 生命顽强 关爱儿童 香气永存 爱国爱民 能够拒虫 一身正气

9

附:学生预习材料和预习作业

知道吗?要真正读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我们必须读懂这个伟大而美丽的名字——宋庆龄

宋庆龄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

宋庆龄20岁毕业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时,她就决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自己的理想。在担任孙中山的秘书期间,她始终不渝地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当她决定和孙中山结婚,共同实现他们的革命理想的时候,家里人对她的这个决定都表示反对。因为当时孙中山正处在革命失败后,被袁世凯通缉追杀,消沉落寞,前途一片茫然。家人不想让她去从事这么危险的事业,也不愿意让她去过那种风雨飘摇的日子。但是宋庆龄不管家里的人如何反对,她献身革命事业的心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她要和孙中山一起,实现民主,推翻帝制,让全中国的老百姓不再受封建帝制的压迫,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正是因为她的这份坚毅勇敢和执着追求,所以就算是在孙中山革命没有成功,抱病离世之后,她仍然始终不渝地遵循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坚持与共产党合作,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

宋庆龄一生都爱国爱民,她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无论敌人对她实行怎样的威逼和迫害,她都正气凛然的从容面对。敌人也因为她的英勇坚强和高贵的品格,不敢迫害她。她为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妇女之一,被人们尊称为“国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等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在长期的国际政治活动中,她为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发扬进步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进行过不懈地努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庆龄一生无私无畏,艰苦奋斗,执着追求。她的高分亮节和坦荡胸怀为我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友人所敬仰。

10

阅读小故事 走近宋庆龄——

宁死不屈,保国家安宁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公然发动武装叛乱,以四千人围攻总统府,并动用大炮、机关枪轰击孙中山和宋庆龄的住所,欲置孙中山、宋庆龄于死地。在此危急时刻,孙中山愤然表示就是死也要守住总统府,“如力不足,惟有一死,以谢我四万万同胞。”经周围同志苦苦相劝,孙中山勉强答应撤离,但坚持让宋庆龄先行撤离。在生死关头,宋庆龄大义凛然地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可以没有你!”坚持自己留下,以分散和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掩护孙中山安全撤离。孙中山不得已,命令500名卫队全数留守,保护宋庆龄,自己化装从枪林弹雨中逃出重围,最后登上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宋庆龄在孙中山安全脱险后,一直坚持到次日早晨八时,当叛军冲进总统府时,才在两名卫兵和一名副官的掩护下突出重围,在“火烧到头发上”的险境中乘乱逃出。之后,她又经过一天一夜的紧张奔波,多次与叛军遭遇,险遭不测。这是宋庆龄第一次用自己的性命去救孙中山,实在令人感动。她宁死也要让自己的祖国平安、和谐。让我们用何香凝女士的一首诗来表达我们心中的这份敬爱和尊重吧:惟菊与石,品质高洁;惟石与菊,天生硬骨;悠悠清泉,娟娟皓月;惟菊与石,品质高洁!

为国为民,奋斗一生

宋庆龄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军阀主义对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无谓杀害,一面是自己的妹妹宋美龄和妹夫蒋介石,一面是她深爱的国家和人民。她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同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不畏强暴,不徇亲情。她坚决反对新军阀的统治,从不停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斗争。她向全世界宣传中国的革命斗争,争取国际友人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同时,她也积极投身于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

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大地、祖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宋庆龄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实现全民抗战而努力奔波操劳。她还以自己在海内外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影响,广泛地宣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成绩,以及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意义——“中国不仅是为它自己而战斗,并且也为了全人类而战斗”,为中国人民伟

11

大的反侵略斗争积极争取各国及各方面的援助。她努力在中国和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中架设相互支持的桥梁,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和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无愧为英勇的民族斗士和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内战已不可避免时,宋庆龄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建立新中国的斗争中去。

平等待人的宋庆龄

宋庆龄身居高位,但她从来没有一点官架子,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思想,始终平等待人。对外界群众是这样,对身边为她服务的工作人员更是这样。她常对服务人员说,我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你们就是我的亲姐妹,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共同的,一致的,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想、这么做的。她的随身保姆李燕娥,16岁经人介绍来到她身边。李燕娥深感宋庆龄仁慈宽厚,就像大姐姐一样,因此心甘情愿照料宋庆龄一辈子,陪伴宋庆龄整整五十三年。宋庆龄从来没有把她当佣人看待,一直亲切地称她“李姐”。俩人风雨相随,甘苦与共,情同姐妹。1981年2月5日,李姐病逝。当时卧病在床的宋庆龄悲痛万分。她强撑着病体,亲笔给警卫秘书杜述周写下了她对李姐后事安排的批示:“我一直答应让李姐的骨灰埋葬在我父母坟的边头,要立她的碑。我以后也要埋在那里。”李燕娥的骨灰盒迁送上海之前,宋庆龄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骨灰盒,把脸在骨灰盒上亲了多次,口里不断呼唤着:“李姐、李姐!”泪珠点点滴落,久久不忍放开手,在场人员无不为之感泣。4月2日,李燕娥骨灰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举行了庄重的安葬仪式,宋庆龄送了花圈,为她立下墓碑,墓碑上写著:“李燕娥女士之墓 宋庆龄立”。两个月之后的6月4日,宋庆龄的骨灰也安葬在这里,墓穴与李燕娥平行,并且一般大小。这就是共和国副主席与一位保姆生死相依的姐妹情谊,人们可以看到宋庆龄彻底的民主思想和平等观念在这里熠熠生辉。

愿为儿童流尽最后一滴血泪

如果说,宋庆龄毕生满腔热忱地从事妇女工作,那么,她对儿童工作更是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做了许多实事。

抗日战争中,宋庆龄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用募集来的资金和物品设立了许多保育院、难童收容所和孤儿院,使千百万战灾儿童得到救助。

12

解放战争时期,她在上海领导中国福利基金会创办儿童福利站和儿童剧团,收容救济流浪儿童,自己还经常到福利站看望儿童。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更加热爱少儿工作。1950年8月15日,她宣布将“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称“中国福利会”,规定今后福利会集中力量从事妇女儿童福利工作。1953年7月,她将所著《为新中国奋斗》一书的稿费,全部捐赠给保卫儿童委员会,作为儿童福利基金。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她都要发表讲话、撰写文章或致词祝贺,号召国人关怀、爱护儿童,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全国各民族的儿童,都亲昵地称她为“宋奶奶”,视她为大家共同的慈祥的祖母。

宋庆龄进入晚年以后,由于体衰多病,尽量减少各类活动,惟独对儿童工作仍然念念不忘。直到1981年5月,在她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还接连写了三篇有关儿童工作的重要文章,这是她毕生最后的三篇文章。5月14日,“六一”儿童节报告会召开前,宋庆龄已经病危,不能出席大会了。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她重重地叹着气,挣扎着下床,要去办公桌上写信,但已力不从心,只好让人把纸和笔拿来,她靠在病床上,托着一块木板给儿童节报告会写了一封发自肺腑的贺信。信中说:“我不能参加这次大会,但我关怀热爱儿童和少年的心和你们一起跳动。”这封信是她一生最后的遗墨。此时距她逝世仅十五天。宋庆龄真正把她的最后一滴心血洒在了培育少年儿童的园地里。

一生正气的宋庆龄

宋庆龄一生一身正气,不管是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这份高洁可贵的品质始终不曾离她半步。她把自己当做人民的公仆,毕生洁身自好,从不以权谋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想为她专门建造一处大一点的住宅,多次劝她搬家,但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很早就提出: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谦逊,必须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并献身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无论在思想上、精神上或物质上,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允许存在任何距离。”她自己就是这么做的。1978年12月30日,宋庆龄最后一次回到上海。因经济拮据,出卖了家中的一些物品。组织上得知这一情况后,给宋庆龄生活补助费1万元。可是宋庆龄逝世后,工作人员在北京她家中整理物品的时候,看到了这笔尚未动用过的1万元现金。这就是她!在思想上视自己为人民中的普通一员,毕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一心为民,从不谋私??。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ww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