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 DONE

更新时间:2024-01-31 05: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

一、 填空题 (1’*8=8)

1.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真正诞生和成熟也就在19世纪中期,或者说就在1844年前后,即经济学哲学手稿,或,《1844年巴黎手稿》。

2.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奠基之作,它的主要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奠定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起源和诞生地。

3.

在《致拉萨尔》信中,恩格斯说:“您看,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是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

4.

列宁的文论思想主要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阶级性、实践性]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他明确地提出了文学艺术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5.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1913年10月—12月)中提出了:“两种文化论”。

“两种文化论”:民族主义;社会主义。 6.

在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日、23日,简称《讲话》),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基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的历史阶段。

《讲话》的意义:(1)《讲话》最为明确地解决了“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2)明确地解决了“如何去服务”的问题。 7.

艺术意识形态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社会结构理论中,艺术被定位于社会意识领域。

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 8.

恩格斯还在《致玛 哈克奈斯》的信中说:“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9.

1859年,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他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0. 11.

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见课件]可能是简答题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批评论的统一。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基本原则是美学与史学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应该用他们自己提出的概念来命名,这就是美学史学批评。 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统一(见课件) 12. 13.

列宁写的,提出“托尔斯泰主义”:反映的作品中一系列思想问题。 文学是“人学”

高尔基第一次明确地把文学称为“人学”,时间是1928年。 14.

毛泽东强调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名言警句

15.

毛泽东认为人民生活(即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二、 名词解释 (4’*5=20)

1.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定义:

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态,或者说,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再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考察文学艺术现象的理论结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考察文学艺术现象的理论结晶。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答案见填空 3.

莎士比亚化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1、按照现实生活本来面目反映生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演戏的目的是 (莎剧大多再现16、17世纪英国现实生活) 2、描写特定现实关系中的本质方面

典型环境:给作品人物提供真实地反映现实关系和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从而显出现实和历史的真实,使得作品具有深刻思想意义。(描写特定的社会现实,揭示现实生活本质方面) 3、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注释:反动席勒式的空发议论和概念化,要求具体形象化。

2

4、卓越的个性刻画

古典人物创作“类型”论和莎士比亚人物塑造“个性”论 如“合式”、“理性”(忽视个性)

第一:忽视人物阶级本质的恶劣的个性化倾向 第二:忽视个性刻画的概念化倾向

第三、不仅表现人物“做什么”,而是“怎么做” 注释:对人物行动做生动的描写,对个性做细致刻画。 莎士比亚化(名词解释)----什么叫莎士比亚化?

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奠定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实创作观,具有现实意义。文学创作中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求??情节生动性/、丰富性、形象化审美化,符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①“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地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②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③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

4.

席勒式(名词解释)----什么叫席勒式?

是与莎士比亚化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创作。??这种唯心创作观就叫做席勒式。第一,人物描写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第二,忽视形象思维,热衷于说教和连篇议论。

(三)席勒式 主观唯心主义创作:

第一:人物描写的抽象化和概念化

第二:忽视形象思维,热衷于说教和连篇议论

①指的是席勒创作中部分地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②创作的出发点是观点,而不是现实。③把作品的人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④离开剧情的发展,热衷于滔滔不绝的说教和连篇累牍的议论。

3

5. 艺术掌握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与宗教、与理论??。特点是:第一,形象性;第二,情感性;第三,个体性;第四,审美性。

马克思置艺术于社会总体结构,明确艺术之意识形态属性;和宗教、实践道德区别,明确艺术之特性即审美性(艺术掌握论)。 一、作为认识论的“掌握”方式 人类“掌握”世界的一般方式 (一)“理论”的掌握方式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导言》) 注释:

第一、理论思维的一般属性:

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思维整体) 第二、理论思维的结果:

那个包含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思想具体、思想总体(范畴) 第三、理论思维一般方式:

概念、判断、论证、推理(抽象性、逻辑性)

第四、理论掌握目的:“解释”世界之本质规律(一般性) 第五、理论掌握代表形式: 自然科学、纯科学(数学、几何学)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实践的“掌握”方式(实践理性)

以付诸实践为目标,包含实践内容的意识活动(如道德)(介于直接物质实践和理论掌握之间)

实践掌握之特点:

第一、引导、规范、作用于日常生活实践 第二、包含意志、情感、愿望等因素

第三、蕴含计划、目的、设计、策略等理性成分 第四、务实性、经验性、可操作性

4

“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恩格斯) 注:(弗洛伊德之自我和超我) (三)宗教的“掌握”方式

构造、信奉、崇拜超自然之神秘对象世界的意识活动 特点:

第一、引导形而上世界(超验界) 第二、非理性(反理性)信仰

第三、蕴含情感、直觉体验、想象、形象等 第四、具有“敬畏”观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 二、“艺术”掌握世界方式

艺术掌握世界方式即艺术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一)“形象”把握

艺术想象:通过主观意识活动把自然界和社会内容具象化,以形象反映世界。 例如神话。 注释:

第一、艺术伴随形象思维 维科:“诗性思维” 卡西尔:“隐喻思维”

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诗的言说” 第二、艺术掌握属于“前现代性”思维 和感性“个别”融合

(二)情感体验

理论把握:理性;科学掌握:客观性、精确性 文学反映:情感;审美体验之对象和内容(情感) “愤怒出诗人。。。愤怒是适得其所的”(恩格斯) “诗言志”、“诗缘情”、“性灵说”

5

11.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见课件](可大可小:问答/名词解释) 莎士比亚化(问答)----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要求?

卓越的个性刻画;第二,广阔的背景描写;第三,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席勒式:

与莎士比亚化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相对 主观唯心主义创作:

第一:人物描写的抽象化和概念化

第二:忽视形象思维,热衷于说教和连篇议论

12.艺术的倾向性主要包含:?/谈谈恩格斯对艺术倾向性的理解

概括来说,关于艺术的倾向性,恩格斯的言说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恩格斯并不一概反对具有强烈倾向的文艺作品,但是也不赞成把强烈的倾向作为衡量文艺作品优劣的普遍标准。第二层,恩格斯并不反对作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倾向。(作家的思想倾向应该表现得隐秘性)第三层,恩格斯认为,在当下的条件下,一部作品只要真实地描写出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之间的现实关系,本身就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倾向,而无需作者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

13.问答题---审美特点的表现方面:

首先是独特鲜明的个性;其次是一定的代表性;再次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性。

14.典型人物=艺术典型(可大可小:名词解释、简答)[见课件]

15.对艺术手法提出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提出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理论,还对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发表了很多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人物语言要有个性。恩格斯对倍克的剧本提出的批评之一是倍克“不善于塑造人物性格,他让剧中所有的登场人物都用同样的台词”。人物语言平庸乏味,缺乏个性,必然会造成人物形象的平面化、单一化,并影响到整个作品的艺术性。二,“刻画一个人物不仅应表现他做什么,而且应该表现他怎样做。”三,要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对艺术手法提出的要求

16

16.怎样理解“刻画一个人物不仅应表现他做什么,而且应该表现他怎样做。”?(见书108

页)

五、 论述题 (15’*2=30)

一、 需要动脑筋,自己总结的题目----材料题、简答题、论述题。先理解再论述。 政治经济----导语 见课件

1. “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性??才部分发展起来,部分产生出来” (见课

件)

答:第一,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人生观感受的丰富性;第二,人的感受能力??;第三,人的感受能力??。

人的全部感受能力是社会历史实践(尤其物质)的产物

“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

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他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 注释:

第一: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人主观感受的丰富性 第二:人的感受能力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第三:主客体互动之社会历史辩证法(克服费尔巴哈机械性和黑格尔“纯粹精神”辩证法)

2.

劳动创造美。

马克思谈艺术就是从这展开的。

这句话源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全文如下:

17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的本质的异化(“以字原文为黑体字,著重号亦原有)。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此着号为笔者所加),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从全文看,这段话是对国民经济学派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本质异化的批判。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列举了大量事实,雄辩地说明在异化劳动下,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直接关系的颠倒。因此,这里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并不是对美的问题发表意见,更不是对美的定义。如果说这段话同美学有什么关系,那么,也可以说是涉及到与美的创造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创造美,二是说明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也可能进行美的创造,但这种美的创造的成果却与劳动者完全脱节。因而劳动者虽然创造了美,但所获得的却是美的反面,即丑。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被异化的极不公平的现实,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人性被严重异化。如果这种理想是符合马克思在这段话中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的含义,那么,蔡仪先生的论述显然是符合原义的了。

再从语义逻辑看,“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叙述性语言,其所指与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劳动创造的”这句话,则是定义性语言,只有所指而没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后者则是全部。二者之间,无论从语义的质与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那么,美是否可以被创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美是事物一种属性,并不防碍同时也承认美是可以通过劳动创造的。事实上,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半坡遗址出土的约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约十多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用砾石、蚌壳和兽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来极其简单、粗糙的装饰品以及骨针、石斧等工具便是证明。

自然界和社会生产中的美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可以说称得上极其丰富的。然而,人们还不满足这些自然形态的美,也不满足于鉴赏现实美时的联想所获取更丰富的美感,而是还要各自的美的观念、对美的渴望和要求去创造。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审美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审美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也日渐强化。美的创造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日常用品造型色彩的美化,花样描绘的讲究,就十分普遍。家用电器、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生产用的机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美的因素。新时期以来,广州还创立了一年一度的美食节??一句话,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

18

美。在当代生活中,产品的美化程度已成为产品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技术美学作为一个美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

前苏联政治家、哲学家、文艺评论家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年)曾经说过:“如果我用浑浊的、有气泡的玻璃做一保杯子,而且而且杯子的各个部分很不匀称,自然还是可以用它来喝水的。然而谁不懂得,假如人们被大大小小的这些劣质的东西所包围,那就只有过一种贫乏、枯燥、阴郁的生活。”①可见,日用品的美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多么重要。技术美学就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门关于技术领域的美的创造的科学。尽管这门学科尚未完美,但生活已向她招手,现代文明离不开劳动产品中的美的创造。

劳动成果的美的创造又反过来要求劳动过程的美的创造,即劳动组织,劳动场景乃至劳动秩序的和谐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使劳动本身变成一种最高的需要,一种能使身心愉悦的活动,即建立劳动本身的美,于是人体又在注意起劳动美学的研究。

总之,只要人们对美的渴望不息,那么,美的创造之火必然愈烧愈旺。劳动不仅可以按照物质的规律和使有价值的需要创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又因其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总的来说,劳动创造的美,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附于使用价值的美的创造。如日用品的美的创造,生产工具中的美的创造,交通工具中的美的创造,高科技成果的美的创造,食品的美的创造,服饰美的创造,居室美的创造,建筑物的美的创造,等等。这一类美的创造的特征就在于其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必须服从其使用价值的创造,以更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为前提。

另一类则以审美价值为首要目标的美的创造——即艺术美的创造。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尽管各艺术种类有其不同的物质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质美的表现法则,但都是为了审美的目的,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艺术美的创造只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创造。优秀的艺术品,能使人获得比自然美与社会美都丰富的美感,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艺术美的创造又是最高级形态的美的创造。

3.

什么是对象化?(对象化即劳动)??“就是把劳动的产品??

对象化”

19

1.美的产生根源是劳动。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一致认为? 2.审美能力在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所谓对象化,就是指劳动的实现、劳动物化在对象之中:“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标志人类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哲学范畴。马克思用这个范畴揭示劳动的实现、劳动物化为对象的事实。劳动的实现意味着创造一定的产品,而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对象化表明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本质的力量由活动(运动)的形式转化为物质存在形式,创造出一定的客体。与对象化相对立的反向转化是非对象化。非对象化不是对象的丧失,而是对象转化为主体的活动能力,使对象由它自身存在的形式进入主体活动的形式。对象化是主体向客体的转化,非对象化是客体向主体的转化。对象化和非对象化通过对象性的活动达到具体的同一。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美学特性

美之根源和本质在于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和创造美)

劳动对象化“尺度”和创造美的规律 1、何为对象化

“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对人来说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也就是说,对象成为了他自身”

“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

评价:动物活动非对象化,对象化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合目的性和规律性、自律他律辩证统一)

2、对象化之一般规律

“动物只按照他所住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建造,而人却懂得按早任何一个种的尺度

20

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第一:美的创造是对象化之一方式 第二:它遵循对象化一般规律又有特殊规律 3、“物种尺度”和“内在尺度” 第一:尺度即标准 古希腊:“万物皆有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是万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尺度) “无物存在”(高而吉亚) 第三:物种尺度(纯自然性)

生物学意义:动物机体天生的自然比例大小等。 (动物生物机体的自然规定性导致其单一机械生产) 第四:内在尺度(社会历史能动性)

基于社会历史实践形成的尺度:自觉的目的、意识、意志、实践观念等 注释:

动物与其生命活动直接同一(混沌一体),本能、无意识、非对象性;无自觉之对象化意识(不把自己和生命活动相区别,无使之成为意识和意志的对象);动物无对象世界。 人生命活动有意识性,将生命活动变成意识和意志的对象加以反观;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有意识的社会历史存在物;内在尺度非自然也非先验,而是主体内在的“观念、目的”,是对象性实践活动产物。内在尺度既包含劳动对象特质性质,又包含人的愿望、要求等,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统一。 3、对象化之“美的规律”

第一:美的创造是对象化一种(自由运用两尺度创造世界活动) 第二:美创造之“尺度”的特殊性 物质生产目的:实用性 美创造目的:审美 第三:审美尺度 主体“内在尺度”:

基于历史实践之审美趣味、理想等 物种尺度:植根于人类自然生理结构:

21

比例、对称、和谐、节奏 第四:美的规律

人在对象化中把自身内在经验、趣味等物化为对象的规律,也是在物化中按照造型法则改造对象使之审美化韵律化活动。

单独掌握:为什么审美能力是在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一)人的社会性劳动是美感产生的基础 “精神感觉”的美感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第一:人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产生审美欣赏和享受、情感

第二:人作为社会一员参与实践,劳动即社会本质对象化,劳动产品像镜子反映人的社会本质

第三:审美感受和欣赏是社会性的

(二)人化自然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第一:人的审美感觉于实践中形成、丰富、发展 第二:人的审美感觉具有历史性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第三:人的审美能力和自然同步发展

注释:辩证看待客观自然和人自身的自然,反对把人的自然看成一成不变之机械唯物论。 (三)人类由“需要”之感觉走向“审美”的感觉 1、美感能力不同于“需要”

2、审美感觉需人本质对象化和从对象感受本质的感受能力 3、美和美感形成都需要实践(非客观唯心非直观唯物主义)

4.

什么是美的规律?

(指劳动对象化的一种??,即在劳动中??物化在审美中,按造型法则使对象有审美的特点。)

\美的规律\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以真善为内容的形式的规律。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命题。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尺度和需要来

22

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美的规律是指人类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以及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美的尺度、标准等诸多规定的总和。

美的规律成为美学专门术语,是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以后。该书写道:“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没有具体阐释什么是美的规律,人们对美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很不一致。一般认为,美的规律有以下五个规定性:①它只是属于人的规律,只能对自由自觉地活动的人类适用。②只对能确证人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的产品有意义。③美的规律不但同客体的尺度有关,而且更同主体的尺度有关,是两种尺度的辩证统一。④尺度主要是外在感性形式的尺度,所以美的规律主要也是指形式美的规律。⑤美的规律本身也有一个历史的生成和发展、丰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封闭系统。美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任何人的对象化劳动的产品(包括艺术品),只要其外在具体的感性形状、形象、形式既符合这产品的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又符合人对该产品的衡量尺度,这就具有审美意义;这两种尺度的统一的客体表现就是美,主体表现就是美感。

美的规律在自然、生活、生产、工艺及各类艺术各种体裁形式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并随时代、社会、场合的不同而变化,而不是单一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它有客观标准,又有多样表现。美的规律不能任意违背,也不能随意创造,而只能发现、遵循和利用;但它不是一下子暴露出来的,也不能一下子发现和掌握,而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和探索。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美的规律有极其广阔丰富的内容,有千变万化、无限多样的表现。对它的发现和运用,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课件:对象化之“美的规律”

第一:美的创造是对象化一种(自由运用两尺度创造世界活动) 第二:美创造之“尺度”的特殊性 物质生产目的:实用性 美创造目的:审美 第三:审美尺度 主体“内在尺度”:

23

基于历史实践之审美趣味、理想等 物种尺度:植根于人类自然生理结构: 比例、对称、和谐、节奏 第四:美的规律

人在对象化中把自身内在经验、趣味等物化为对象的规律,也是在物化中按照造型法则改造对象使之审美化韵律化活动。

5.

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论的主要属性:

一,社会历史批评

艾布拉姆斯:文学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镜与灯》

作家——作品——世界 读者

(二)反映论(哲学认识论) 例如: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反映“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文学的倾向性 例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为政治服务 (四)整体论研究视角

1、文学和社会(非孤立主义) 文学和经济(不平衡) 2、宏观研究方法论 例如柏拉图 优点:批评视野开阔

24

局限:文学的外部研究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wj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