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更新时间:2023-06-02 20: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SHUTCM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肝主疏泄,能协助脾胃运化、调畅气机升降。若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则可致呕吐、胃痛、泄泻,故治法均以疏肝理气为基础。但三者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呕吐偏于胃气上逆,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如半夏厚朴汤。胃痛偏于胃气郁滞,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如柴胡疏肝散。泄泻偏于脾运失常,治宜抑肝理气、升清健脾,方如痛泻要方。

5.0分型与主方

SHUTCM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痰饮内阻,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脾胃虚寒,理中丸。胃阴不足,麦门冬汤。

(三)噎膈

1.1噎膈: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咽不顺;膈为格拒,指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

2.1试述噎膈辨治中气滞、痰阻、血瘀的主次辨证。

气滞为主者,多见梗塞不舒,胸膈痞胀,嗳气则舒;血瘀为主者,多见胸膈疼痛或刺痛,痛处固定;痰阻者,多见泛吐痰涎,胸膈满闷。

2.2治疗噎膈为何应以步步“顾胃气”为主?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既忌温燥之品以劫胃阴,又忌苦寒之属以伤胃阳,还忌滋腻之剂以滞胃气,因此投药要以步步顾胃气为主,以清润和降为顺。胃气振,则化源充足,诸脏皆得其养,重病可转轻,危病可转安;胃气绝,则诸药罔效,势必不救。

3.1噎膈与反胃

噎膈者,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多属阴虚有火。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多属阳虚有寒。

4.1试从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治疗原则等方面论述噎膈与反胃的异同。

噎膈与反胃均有食入吐出之症。噎膈者,多属阴虚有火,因气滞、血瘀、痰阻,搏结于食道,致食道窄隘,上下膈塞不通,故吞咽梗阻,饮食难下。其特点为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或随食随吐,食物并未入胃,吐出物为进食之物及痰涎黏液,量较少,与情志波动有关。治宜开郁理气,化痰行瘀,滋阴润燥。反胃者,多属阳虚有寒,因饥饱无常,恣食生冷,或思虑过度,损伤脾胃,中阳不足,寒从内生,脾胃虚寒则无力运化水谷,故饮食入胃而停留不化,逆而上出,其特点为食尚能入,食后胃脘胀满,经半日或一日后吐出,吐后则舒,吐出物为不化之宿谷,有酸性发酵味,量较多,与情志波动无关。治宜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5.0分型与主方

痰气交阻,启膈散。津亏热结,沙参麦冬汤。瘀血内结,通幽汤。气虚阳微,补气运脾汤(温脾)、右归丸(温肾)。

(四)痢疾

1.1肠澼:《素问》中指出饮食致痢,强调“下为喰泄,久为肠澼”,由泻转痢这一病理环节。

1.2滞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将痢疾称为“滞下”,指排便有脓血黏液、涩滞难下之意。

1.3逆流挽舟法:痢疾初起,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治以解表和中之法,乘病势尚浅,于半表半里使入里之邪还从表出。

2.1痢疾的主要病机特点有哪些?

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为痢。其中湿滞疫毒是主要病理因素,人体气血盛衰是病机转化关键。

2.2刘河间对痢疾治疗方面的著名论述是什么?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3.1痢疾与泄泻

痢疾者,因肠中有滞,大便量少,痢下赤白黏冻或脓血,里急后重,便而不爽,甚则滞涩难下;其腹痛者,伴里急后重,痢后腹痛不减。泄泻者,因脾虚湿盛,大便溏薄,泻下爽利,或如稀水,或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其腹痛者,伴肠鸣,泻后腹痛暂减。

5.0分型与主方

湿热痢,芍药汤。疫毒痢,白头翁汤。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虚寒痢,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阴虚痢,驻车丸。休息痢,急发者,参实痢;余邪不清者,连理汤合木香、槟榔、枳实;平时,参苓白术散。

(五)泄泻

1.1飧泄:泻下完谷不化。

1.2溏泄:泻下溏垢污浊。

1.3五更泻:黎明前腹痛肠鸣即泻。

1.4濡泄:泻下多水。

2.1什么叫“治泻九法”?

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2.2临床治疗泄泻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治疗总则为健脾化湿。暴用分利,久宜升提;注重邪滞,涩不漫投;久泻多变,燮理寒热;湿盛土虚,善用风药;温燥分利,勿忘脾阴。

2.3肾虚导致的五更泻应有哪些特点?

病程长,久泻不已;大便清稀,完谷不化,但用一般温脾治法无效;伴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或少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

SHUTCM

4.1为什么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虽泄泻病位在大肠、小肠,但小肠的分清泌浊、大肠的传导糟粕,都是在脾主宰下进行的。内伤诸因,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只有影响到脾的运化,才可致泄泻。故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4.2“湿”这一病理因素对泄泻发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脾喜燥而恶湿,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致脾运失司,清浊不分而致泄泻。若湿与风寒相兼,一则直接损伤脾胃,可见泻下清稀,甚如水样,且寒主收引,阻滞气机,可伴腹痛肠鸣;一则侵袭皮毛肺卫,可兼恶寒发热、肢体酸痛、鼻塞流涕,呈表里同病之象。若湿与热邪相兼,则热迫肠道而泻下急暴;湿热蕴结,气机不畅,则泻而不爽;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大便色黄而臭,小便短赤;邪热伤津则烦热口渴。若湿与暑邪相兼,则可随湿、热、风寒的偏胜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5.0分型与主方

寒湿困脾,暴泻者,藿香正气散;湿重者,胃苓汤。湿热内蕴,葛根芩连汤。食滞肠胃,枳实导滞丸合保和丸。肝气乘脾,痛泻要方合四逆散。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肾虚不涩,四神丸。

(六)便秘

1.1脾约:《金匮要略》中便秘的一种类型,因胃热过盛,脾阴不足,致大便干燥而坚,小便增多。

1.2阳结:《伤寒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1.3阴结:《伤寒论》:“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

2.1便秘的基本病机特点是什么?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基本病机特点是大肠传导时常,气机不畅,糟粕内停。与肺、脾、胃、肝、肾功能失调有关。

2.2如何从临床上区分气虚便秘与阳虚便秘?

气虚者,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苔薄脉虚。阳虚者,大便艰涩,小便清长,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脊酸冷,苔白脉沉迟。

4.1对于便秘患者,如何灵活运用调畅气机之法?

在通便时,参用理气沉降之品以助行滞。中气下陷、肛门坠胀者,选药以升提为主;肺气失于宣降者,选药以开肺宣通为主。有时虽需降下,亦可佐以少量升提之品,以求欲降先升之妙。实证者,可以大黄、芒硝等救急,但不能过分依赖,以免日久伤正,应在腑气通畅之后,缓求其本。总之,调畅气机之法在运用时要重视辨证、权衡缓急。

5.0分型与主方

热秘,麻仁丸。气秘,六磨汤。气虚便秘,黄芪汤。血虚便秘,润肠丸。阴虚便秘,增液汤。阳虚便秘,济川煎。

(七)腹痛

1.1久腹痛:由于阳气素虚,脏腑虚寒,所致久延不愈、病程缠绵之腹痛。

2.1简述腹痛的病因病机要点

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瘀血阻滞、虫体侵袭、素体阳虚等,致气机阻滞或脏腑失养,引起腹痛。总之,不通则痛。

2.2腹痛临床辩证及诊断时应着重注意哪些方面

围绕发病的缓急、性质、部位,结合其他伴随症状、发病季节等因素,分清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在脏在腑,并结合辅助检查。若因暴饮暴食引起的腹部剧痛,须做血常规、血尿淀粉酶以协助急慢性胰腺炎的诊断。若腹部剧痛,大便秘结不通或热结旁流,应拍摄腹部立卧位片以排除肠梗阻。若为慢性腹痛,可行肝肾功能、粪常规、大便隐血、肿瘤标志物、腹部B超等确定消化道炎症、溃疡、肿瘤的诊断。

2.3临床治疗腹痛时应注意那些方面?

以通为法。新病多实忌补气,久病多虚宜温补;寒实腹痛,慎用攻下,实热腹痛,泻热通腑;暴痛在气,通利气机,久痛在血,活血通络。

3.1腹痛与胃脘痛

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胃脘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

3.2腹痛与胁痛

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胁痛者,位于单侧或双侧之季肋下。

4.1《医学正传》是如何理解“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的

《医学正传》:“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和血以调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之通,寒者温之使之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由此可知,此“通”非“攻下通利”之通,而为“六腑以通为用”之通。临证宜根据证候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定具体治疗方法。

SHUTCM

4.2临床中腹痛病机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腹痛不外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临证中可相互转化,相互夹杂。若寒痛缠绵发作,可郁而化热;热痛日久不愈,耗伤正气,可转为寒痛,成为寒热交错之证。实痛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日久饮食减少,化源不足,可转为虚痛;若素体脾虚,偶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气滞可致血瘀,血瘀可阻滞气机。故临床应密切注意腹痛的病机转化。

5.0分型与主方

寒实腹痛,良附丸合附子理中丸。实热腹痛,大承气汤。食积腹痛,轻症者,保和丸;重症者,枳实导滞丸。气滞腹痛,柴胡疏肝散。瘀血腹痛,少腹逐瘀汤。虫扰腹痛,腹痛时,乌梅丸;缓解后,化虫丸。虚寒腹痛,小建中汤。

(八)腰痛

1.1肾著:寒湿腰痛。《金匮要略》:“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 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2.1腰痛如何辨别外感内伤

外感者,多实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腰痛明显,以刺痛或钝痛为主,痛无歇止,伴功能障碍和外感症。内伤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以腰酸多见,或腰部隐痛,或沉重不适,时重时轻,伴脏腑虚损或痰瘀内阻证。

2.2腰痛如何从气血来辨

病在气分者,其痛多为胀痛,疼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聚散无常,走窜作痛,痛处可按,多昼重夜轻。病在血分者,其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痛不可按,或可扪及条块状物,痛无休止,多昼轻夜重。

4.1如何理解腰痛治疗用“柔剂阳药”

腰痛的发病机制中,肾虚是关键,故腰痛多见于久病老弱之人,多属阴阳两虚、精血不充、经脉失荣而致,治宜温养气血、濡润助通,或在濡养的基础上,佐以温润通络之品,即“柔剂阳药”。慎温燥太过,反伤肾阴。

5.0分型与主方

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渗湿汤。湿热腰痛,加味二妙散。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肾虚腰痛,偏阳虚者,右归丸;偏阴虚者,左归丸。

(九)内伤发热

1.1甘温除热:用甘温药物药物治疗气虚发热的方法。

1.2子火:《医学心悟》中的内伤之火。

1.3贼火:《医学心悟》中的外感之火。

3.1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内伤者,因饮食、劳倦、七情、正衰所致,多为低热,或仅自觉发热,起病缓,病程长,时发时止或发无定时,伴心烦、手足心热,不恶寒或恶寒得衣则缓。外感者,因六淫入侵所致,多为高热,起病急,病程短,发热持续,邪不除则热不退,伴头痛、鼻塞、恶寒、脉浮。 5.0分型与主方

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湿郁发热,三仁汤。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血虚发热,当归补血汤或归脾汤。阴虚发热,清骨散。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

(十)不寐

2.1不寐的病机是什么?

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致不寐。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证由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阳盛不得入于阴而致;虚证有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神失养而发。

2.2不寐如何进行脏腑辨证?

不寐病位在心,但肝胆脾胃肾等若出现阴阳气血失调,亦可扰动心神而发不寐。若伴急躁易怒,多为肝火内扰;若伴不思饮食、腹胀、便溏、面色少华,多为脾虚失运;若伴腰酸、心悸、心烦、头晕、健忘,多为肾阴虚、心肾不交;若伴嗳腐吞酸,多为胃气不和。

2.3不寐的治疗要注意什么?

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安神定志为基本治法。辨证基础上佐以安神之品;调整阴阳气血;加强心理治疗和疏导。

3.1不寐与百合病

不寐者,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百合病者,以精神恍惚、口苦、尿黄、脉微为主症,多由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所致。 5.0分型与主方

心火亢盛,朱砂安神丸。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痰热内扰,黄连温胆汤。胃气不和,保和丸。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心脾两虚,归脾丸。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

SHUTCM

(十一)痹证

1.1历节:疼痛循历遍身关节。

1.2白虎历节:痛痹之一症也,以其痛循历遍身关节,故曰历节;以其痛甚入虎咬,故曰白虎历节。

1.3痛风: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

2.1痹证日久容易引起哪些病理变化?并叙述其各自的治法、用方。

若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则致痰瘀阻络,治宜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方用桃红饮加味。若病久耗伤气血,则致气血亏虚,治宜调补气血、活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若痹证日久,复感外邪,邪由经络入脏腑,则致脏腑痹,其中尤以心痹常见,证属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治宜益气养心、温阳复脉,方用炙甘草汤加减。

2.2痹证治疗应用附子、川乌要注意哪些问题?

风寒湿痹疼痛剧烈者常用。应用时剂量应由小开始,逐渐增加,久煎或与甘草同煎以缓其毒性。若服药后有唇舌发麻、手足麻木、恶心、心慌、脉迟等中毒症状,应减轻剂量或立即停药,并采取急救措施。

2.3痹证治疗应用虫类药要注意些什么?

痹证日久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常用。虫类药多偏辛温,作用较猛,有一定毒性,故用量不宜过大,不宜久服,中病即止。其中,全蝎、蜈蚣可研末吞服,既可节省药物,又可提高疗效。

3.1痹证与痿证

痹症者,以筋骨、肌肉、关节的酸痛、重着、屈伸不利为主症,有时也兼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表现。痿证者,以肢体痿弱不用、肌肉消瘦为主症,但无肢体关节疼痛。

4.1《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试就临床分型分析三气在痹证的发生与治则上的相互关系。

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便,是风寒湿邪所引起的痹证的共同症状。行痹为病,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主邪为风而寒湿次之,故治宜祛风通络为主,佐以散寒除湿。痛痹为病,以疼痛较剧、痛有定处为特点,主邪为寒而风湿次之,故治宜散寒止痛为主,佐以祛风除湿。着痹为病,以疼痛重着、沉重麻木为特点,主邪为湿而风寒次之,故治宜除湿通络为主,佐以祛风散寒。

5.0分型与主方

行痹,防风汤。痛痹,乌头汤。着痹,薏苡仁汤。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痰瘀痹阻,桃红饮。气血亏虚,黄芪桂枝五物汤。肝肾两虚,独活寄生汤。

(十二)痿证

1.1痿证: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

1.2痿躄:以足软无力,不能任地为主症。多因肺热伤津,湿热侵淫,或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所致。

1.3泻南方,补北方:治疗痿证时采用的一种清虚热、滋肾阴的治则。

2.1请说明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肺主津液,肝肾主精血,皆赖于脾胃,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胃相为表里,若脾胃功能失调,脏腑不得充养,筋脉失于濡养,不利痿证之康复。

2.2举例说明“泻南方、补北方”治痿原则的临床体现

泻南补北的治则在肝肾亏损、髓枯筋痿之痿证治疗中得到体现。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因痿证无论肺热津伤、湿热下注、脾虚不运,久则无不伤及肾元,致肝肾亏损,水愈亏则火愈炽,而伤阴愈甚,呈阴亏内热之象,故治宜补肾清热为主。

5.0分型与主方

肺热伤津,清燥救肺汤。湿热浸淫,加味二妙散。脾胃亏虚,参苓白术散。肝肾虚损,虎潜丸。瘀阻脉络,补阳还五汤合圣愈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w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