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有感
更新时间:2024-04-06 09: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实践教学·马列经典原著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读《实践论》有感 小组 代 表人:陈 秋 玲 院系专业班级:医学院护理系10级3班 联 系 电 话:13239938496 指 导 教 师:龙群 填 表 日 期:2012年4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12年2月22日
读书报告题目 读《实践论》有感 完成时间 2012 年 4 月 13 日 —— 2012 年 4 月 16 日 院、系、班级 医学院护理系10级3班 学号 2010514441 姓名 陈秋玲 具体分工 资料收集 小 组 成 员 医学院护理系10级3班 医学院护理系10级3班 2010514442 林雄跃 表格填写 2010514447 陈永朝 论文书写 这篇读书报告主要讲述了我们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后的感想,介绍了我们对书中一些观点的认识与理解,并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或现象以及书中提到的非常有说服力的历史事件等来肯定书中观点的正读书报告 确性。对于书中的主要观点就是: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并加以整合形成理 内容简介论,再经历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成为对我们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结晶。因(200字左右) 为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所以任何理论都要不断 地去接受实践与时间的检验。文章是围绕这一主线索展开的。 读书报告 自我评价 100字左右 教师评语 教师综合评分 题目10分 结构30分 内容50分 摘要文献等10分 总评分 本文是在我们认真的研读过毛泽东《实践论》后,并分析与借鉴相关的网上资料,再经过我们小组激烈讨论,最终统一观点完成的。这篇文章涵盖了我们对《实践论》的主要认识,总体感觉挺有质量。但毕竟我们的思维局限,有些深奥的东西还不能大彻大悟,需要通过日后的指导与实践来领会。
读《实践论》有感
摘要: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论点论述的过程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弄清楚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从认识入手,用理论和事例解释认识,又从认识的产生联系到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再谈及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加以历史事例来说明。最后概括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以及从《实践论》中学到的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毛泽东 实践论 理论 认识
在没上马哲原理课前,关于哲学的著作我从来没看过,总觉得那些太深奥了,我的悟性远没上升到那种高度。但是,老师的讲解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瞬间对哲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毛泽东的《实践论》是我主动读的第一篇哲学著作,这篇文章特色是把马克思著作的深奥的地方用中国人都知道的俗语,典故,去加以分析,加深人们的理解。同时,也能引经据典,多处分析并综合马克思与列宁著作的材料,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所以越读越有感觉,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虽然这篇文章是为了批判当时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而写的,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辩证法和认识的看法却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直到现在都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部认识论著作,也是一部辩证法著作。它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看过《实践论》后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毛泽东对认识的深刻解读。何为认识?
并不是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个事物,看到他的表象而已。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个积累的阶段。我们接触身边的许多事物,认识了他们的属性和外在的联系。这些是我们片面的对事物的认识,属于低层次的。但当我们认识事物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引发质变,从片面的认识事物的表象跃升至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时,我们的认识就达到了认识的第二阶,抓住事物本质,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了。这一过程就好比是数学的产生一样。最原始的世界没有数学,只是有一些简单的计数,和这些数字的外在联系。这时处于认识的第一阶段,是积累阶段。随着文明的进步,计数被用的越来越多,第一阶段的认识也就越来越丰富。人们逐渐从中找到了1+1=2规律,知道了这些数字的内在联系,此时,认识也就到达了第二阶。
那么,这些认识从何而来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的很清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论》中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这里说的就是一个“实践-认识-检验-再实践-再认识-再检验”的过程。实践充当了认识的领路人和检验者的双重角色,让认识得到改进和趋于完善。举个例子来说,首次接触臭豆腐的人的第一感觉大都不会认为它美味可口,因为臭味太难以抗拒,更无法引出食欲了。可是,吃上一口臭豆腐,感受那份柔软与独特风味,真是美味极了!正所谓只有扛的住臭的来袭,才能真正领略香的真谛!这种体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认识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认识源于实践。
这又让我想到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
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教条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相反,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作为学生的我们往往也容易如此。学校之所以为我们安排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目的就是让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毫无疑问,实践也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比如我们学习了医药学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去做动物实验呢?这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例如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点-线-面的进程。首先选择一个地区进行试验,出现成果了,再向其他地区推广,最终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政策解决了当时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也足以说明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以及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更失去了完成经济腾飞的机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国家领导人相应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而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对我来说,能够了解这些已经算是收获颇丰了,它对我一生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实践论》.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以及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更失去了完成经济腾飞的机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国家领导人相应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而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对我来说,能够了解这些已经算是收获颇丰了,它对我一生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实践论》.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正在阅读:
读《实践论》有感04-06
妈妈的脚步声作文400字07-02
建筑工程监理规划07-18
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04-20
高一物理上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总结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04-09
山东建筑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安全技术考试01-25
“新生杯”辩论赛策划书04-0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实践论
- 有感
- 2018-2023年中国口腔医院行业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图文
-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复习题
- 4.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综合练习(人教高中选修3-2)
- ZK1060型卡车制动系设计说明书
- 2017年最新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 图文
- 考试试题(汽车理论)
- 测绘工程中坐标转换问题的几点思考
- 2013-2014-2数学实验考试题1
- 火力发电厂运行岗位标准
- 初中英语备课教案步骤
- 2018年上市公司系统风险与收益的实证研究开题(一)-word范文(3
- ADS - 电路包络仿真
-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 研究药物揭盲及破盲的标准操作规程
- 《工程建设监理概论》课程结业论文
- 红领巾校园广播稿范文
- IATF16949-2016技术变更管理程序
- 识字1-11课
- 测量学A试题与答案
- 年产5000吨乙酰苯胺的车间生产工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