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套)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更新时间:2024-07-07 20: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共18套)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全册)精品

教案汇总

第1章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材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1章第1内容,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

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想

本设计采用科学建模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对孟德尔科学实验过程的分析,观察科学事实;建构科学概念;分析科学原理;认识科学理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追随孟德尔的足迹,充分了解和把握事实,然后能够使用概念来解释和分析科学事实中蕴含的本质过程。 学生在解释科学事实的过程中,就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初步建立模型试图分析现象本质,因此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修正他们的模型,并最终达到最优模型的建立。

建模教学有如下3个过程非常关键:①学习迁移理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和包容性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首先要把学生的这四个起点行为进行回忆、强化和巩固。②思维过程是学生建模的关键环节:分析问题,设计模型进行建模是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教师在建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使学生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答案的问题,答案不是目标,思维过程才是建模学习的中心。③学生建立了模型后,通过验证模型的通用性,可以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从知识层面更进一步提升到元认知的思维水平。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离定律的现象和实质;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能力目标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情感目标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问题探讨 教师引导 【情景创设】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 “问题探讨” 融合遗传 简单总结并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 联系日常生活回想。 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产生好奇心。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背景分析 探寻根源 【背景介绍】 展示幻灯片,孟德尔的研究过程,思考: 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八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孟德尔有哪些优良的品质?我们能借鉴什么? 阅读课本P2相关内容, 思考回答: 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体验前人的优良品质,联系自己,潜移默化。 一:为什么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阅读课本P2~3相关内容, 功? 【阅读思考】 阅读课本P2-3相关内容,思考: 1.豌豆为什么适合做遗传实验? 2.什么是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3.用豌豆做杂交实验应该怎样做? 4.什么是性状、相对性状? 5.豌豆有哪些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6.豌豆杂交怎样进行? 现象观察 【实验分析】 阅读课本P4~5相关内容, 思考、讨论、总结并回答: 思考、讨论、回答: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阅读、分析、合作探究 分析总结能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阅读:交代、父本、母本、杂交、自交、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符号。 教学环节 寻找规律 教师引导 【问题思考】 1.什么是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2.为什么说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 偶然的? 3.你能总结一下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的共性 (现象上)吗? 4.请你用图示的方法把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杂交实验表示出来。 【练习巩固】 做学案上的相关课堂检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力 动手表达能力 及时巩固相关概念 导入下一环节 做学案上的课堂检测以及课后练习 分析回答 【概念解析】 1.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的共有现象? 2.举例说明相对性状。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讨论分析】 1.试归纳孟德尔的假说内容。 2.什么是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及表示? 分析解释 总结规律 3.纯合子 杂合子怎样才能形成? 4.试用图示表示此杂交过程。 用遗传因子(字母)及性状。 5.用此图解解释形成3:1的性状分离比。 6.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的,F2中还会出现3:1的分离比吗? 阅读课本P4-5相关内容, 合作意识,收思考、讨论、总结并回答。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 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塑料小桶放在讲桌上,向甲桶里分别放入两种颜色(并分别标有D和d的小球各10实验模拟 感受体验 个,代表雌配子)。向乙桶里分别放人另两种颜色(分别标有D和d的小球各10个,代表雄配子)。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问题思考】 1.随机抓取10次,请同学们统计结果,是否出现三种遗传因子组合,且遗传因子组合比是否为1∶2∶1? 2.如果连续抓取100次或更多次,情况又会怎样呢? 学生活动: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抽取。第一次 从甲桶中取出D,从乙桶中取出d,结合为Dd,请 同学们记录。第二次抓取组合为dd,第三次组合 设计表格表述实验结果 体会过程 为Dd,第四次??,第10次为Dd。 回答问题 分析问题 【精讲解析】 由模拟试验我们知道了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在数据越大的情况下越接近,所以孟德尔在统计豌豆杂交分 离比时是统计了上千株的豌豆。如果只统计l0株是得不出这一结论的。同时,通过这一试验,也证明了孟德尔的假设推论是成立的。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分析思考】 阅读教材,讨论分析: 分析比较 理论检验 1.什么是测交?。 2.測交试验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3.孟德尔测交实验结果是什么?与预期 结果相符吗? 4.如果没有测交实验,孟德尔的解释体会科学实分析回答问题 验的完整及 科学的过程 阅读相关内容 结合孟德尔豌豆高茎和矮茎的实验和测交实验来说明: 观察的现象、问题、假说、演绎推理、实验分别是什么? 概括总结并与课本上的概念比 总结规律 课堂巩固 分离定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展示幻灯片上习题 对。 学案课堂检测以及课后练习 检测、巩固 为下节课遗布置作业 P7技能训练 传分离定律分析问题能力 理解能力 阅读讨论,写出测交的遗传图解,分析问题 各组派2人上黑板书写。 六、假说演绎法 阅读理解 科学方法 【阅读理解】 阅读教材,思考: 1.什么是假说演绎法? 2.结合孟德尔豌豆高茎和矮茎的实归纳概括 验和测交实验来说明假说演绎法。 七、分离定律

第1章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贾晓娟 綦江实验中学

一、教材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1章第1内容,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

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想

本设计采用科学建模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对孟德尔科学实验过程的分析,观察科学事实;建构科学概念;分析科学原理;认识科学理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追随孟德尔的足迹,充分了解和把握事实,然后能够使用概念来解释和分析科学事实中蕴含的本质过程。 学生在解释科学事实的过程中,就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初步建立模型试图分析现象本质,因此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修正他们的模型,并最终达到最优模型的建立。

建模教学有如下3个过程非常关键:①学习迁移理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和包容性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首先要把学生的这四个起点行为进行回忆、强化和巩固。②思维过程是学生建模的关键环节:分析问题,设计模型进行建模是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教师在建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使学生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答案的问题,答案不是目标,思维过程才是建模学习的中心。③学生建立了模型后,通过验证模型的通用性,可以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从知识层面更进一步提升到元认知的思维水平。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离定律的现象和实质;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能力目标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情感目标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问题探讨 教师引导 【情景创设】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 “问题探讨” 融合遗传 简单总结并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 联系日常生活回想。 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产生好奇心。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背景分析 探寻根源 【背景介绍】 展示幻灯片,孟德尔的研究过程,思考: 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八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孟德尔有哪些优良的品质?我们能借鉴什么? 阅读课本P2相关内容, 思考回答: 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体验前人的优良品质,联系自己,潜移默化。 一:为什么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阅读课本P2~3相关内容, 功? 【阅读思考】 阅读课本P2-3相关内容,思考: 1.豌豆为什么适合做遗传实验? 2.什么是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3.用豌豆做杂交实验应该怎样做? 4.什么是性状、相对性状? 5.豌豆有哪些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6.豌豆杂交怎样进行? 现象观察 【实验分析】 阅读课本P4~5相关内容, 思考、讨论、总结并回答: 思考、讨论、回答: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阅读、分析、合作探究 分析总结能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阅读:交代、父本、母本、杂交、自交、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符号。 教学环节 寻找规律 教师引导 【问题思考】 1.什么是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2.为什么说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 偶然的? 3.你能总结一下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的共性 (现象上)吗? 4.请你用图示的方法把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杂交实验表示出来。 【练习巩固】 做学案上的相关课堂检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力 动手表达能力 及时巩固相关概念 导入下一环节 做学案上的课堂检测以及课后练习 分析回答 【概念解析】 1.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的共有现象? 2.举例说明相对性状。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讨论分析】 1.试归纳孟德尔的假说内容。 2.什么是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及表示? 分析解释 总结规律 3.纯合子 杂合子怎样才能形成? 4.试用图示表示此杂交过程。 用遗传因子(字母)及性状。 5.用此图解解释形成3:1的性状分离比。 6.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的,F2中还会出现3: 1的分离比吗? 阅读课本P4-5相关内容, 合作意识,收思考、讨论、总结并回答。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阅读相关内容 结合孟德尔豌豆高茎和矮茎的实验和测交实验来说明: 观察的现象、问题、假说、演绎推理、实验分别是什么? 与名师对话 设计意图 六、假说演绎法 阅读理解 科学方法 【阅读理解】 阅读教材,思考: 1.什么是假说演绎法? 2.结合孟德尔豌豆高茎和矮茎的实验和测交实验来说明假说演绎法。 布置作业 分析问题能力 理解能力 为下节课遗传分离定律

第1章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贾晓娟 綦江实验中学

一、教材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1章第1内容,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想

本设计采用科学建模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对孟德尔科学实验过程的分析,观察科学事实;建构科学概念;分析科学原理;认识科学理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追随孟德尔的足迹,充分了解和把握事实,然后能够使用概念来解释和分析科学事实中蕴含的本质过程。 学生在解释科学事实的过程中,就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初步建立模型试图分析现象本质,因此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修正他们的模型,并最终达到最优模型的建立。

建模教学有如下3个过程非常关键:①学习迁移理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和包容性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首先要把学生的这四个起点

行为进行回忆、强化和巩固。②思维过程是学生建模的关键环节:分析问题,设计模型进行建模是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教师在建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使学生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答案的问题,答案不是目标,思维过程才是建模学习的中心。③学生建立了模型后,通过验证模型的通用性,可以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从知识层面更进一步提升到元认知的思维水平。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离定律的现象和实质;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能力目标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情感目标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问题探讨 教师引导 【情景创设】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 “问题探讨” 融合遗传 简单总结并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 联系日常生活回想。 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产生好奇心。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讨论分析】 1.试归纳孟德尔的假说内容。 2.什么是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及表示? 分析解释 总结规律 3.纯合子 杂合子怎样才能形成? 4.试用图示表示此杂交过程。 用遗传因子(字母)及性状。 5.用此图解解释形成3:1的性状分离比。 6.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的,F2中还会出现3:1的分离比吗? 阅读课本P4-5相关内容, 合作意识,收思考、讨论、总结并回答。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 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塑料小桶放在讲桌上,向甲桶里分别放入两种颜色(并分别标有D和d的小球各10实验模拟 感受体验 个,代表雌配子)。向乙桶里分别放人另两种颜色(分别标有D和d的小球各10个,代表雄配子)。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问题思考】 1.随机抓取10次,请同学们统计结果,是否出现三种遗传因子组合,且遗传因子组合比是否为1∶2∶1? 2.如果连续抓取100次或更多次,情况又会怎样呢? 学生活动: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抽取。第一次 从甲桶中取出D,从乙桶中取出d,结合为Dd,请 同学们记录。第二次抓取组合为dd,第三次组合 设计表格表述实验结果 体会过程 为Dd,第四次??,第10次为Dd。 回答问题 分析问题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精讲解析】 由模拟试验我们知道了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在数据越大的情况下越接近,所以孟德尔在统计豌豆杂交分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离比时是统计了上千株的豌豆。如果只统计l0株是得不出这一结论的。同时,通过这一试验,也证明了孟德尔的假设推论是成立的。 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分析思考】 阅读教材,讨论分析: 分析比较 理论检验 1.什么是测交?。 2.測交试验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3.孟德尔测交实验结果是什么?与预期 结果相符吗? 4.如果没有测交实验,孟德尔的解释体会科学实分析回答问题 验的完整及 科学的过程 阅读相关内容 结合孟德尔豌豆高茎和矮茎的实验和测交实验来说明: 观察的现象、问题、假说、演绎推理、实验分别是什么? 概括总结并与课本上的概念比 总结规律 课堂巩固 分离定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展示幻灯片上习题 对。 学案课堂检测以及课后练习 检测、巩固 为下节课遗布置作业 与名师对话 传分离定律分析问题能力 理解能力 阅读讨论,写出测交的遗传图解,分析问题 各组派2人上黑板书写。 四、假说演绎法 阅读理解 科学方法 【阅读理解】 阅读教材,思考: 1.什么是假说演绎法? 2.结合孟德尔豌豆高茎和矮茎的实归纳概括 验和测交实验来说明假说演绎法。 五、分离定律

第1章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教材分析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是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遗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材通过再现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完整过程,用假说演绎的方法解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现象,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及对这个实验的验证。教学重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它是下一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基础,也是后面学习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基础,因此它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这本书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

由于学生在第1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中已经了解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现象以及解释和验证,所以在这一节内容中可以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参与这个探究过程。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想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基本上是以讲授为主线进行,很少有学生的参与,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互脱节。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所以我根据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参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本设计采用“假说—演绎法”开展本节内容的教学,在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探索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同时,利用简易模具让学生自己参与到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分析中,深入理解棋盘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同时体验到了孟德尔科学的研究方法。

本节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用两个课时完成。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由组合现象、实质及其应用;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互动、讨论等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思考、善于表达等能力;

(2)在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进行分析时,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揭示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教育;

(2)通过对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总结,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 【问题探讨】 〖提示〗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地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人类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 实验分析 寻找规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阅读思考】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能否影响其他相对性状? 2.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怎样设计的? 【现象分析】 (一)实验现象 1. 杂交P:黄色、圆粒 X 绿色、皱粒 (种子) (种子) (植株) (植株) F1: (受精卵) 阅读P9~P10第三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并自行理解实验过程,再由老师讲解加深实验理解。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阅读思考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 引起思考注意,引入新课。

黄色、圆粒 (种子、100%) 2. F1自交: 黄色、圆粒(种子时的F1) (即:黄、圆 X 黄、圆) 同植株卵子 精子 F2: 种子 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315 108 102 32 ( ≈ 9 : 3 : 3 : 1 ) 【数学分析】 (二)数据分析 1.统计分析每对性状的F2: ①粒色:黄/绿 = 315+101 / 108+32 ≈ 3:1 ②粒形:圆/皱 =315+108 / 101+32 ≈ 3:1 2、结论:①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 ②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遗传因子互不干扰。 研究分析 总结规律 【解释本质】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思考:F2代中基因型的种类和表现型种类如何归类? 1. P: 纯黄、圆 X 绿、皱 (YYRR) (yyrr) 配子: YR yr F1: YyRr (黄色圆粒) 2.F1自交 植株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1/16、2/16、学会棋盘法和分离法 4/16??(分离定律) F1配子: ♀YR yR Yr yr (每对遗传因 ♂ 1/4 1/4 1/4 1/4 子彼此分离, YR 不同对的遗传 yR 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学会归纳总结,找出规律,便于记忆。 Yr Yr F2: YR (1/4 yR 1/4 Yr 1/4 yr 1/4 【总结规律】 师生对F2代进行归纳,得出“三角规律”。 ①四种表现型出现在各三角形中,如右图: 黄色圆粒(Y—1)出现于最大的三角形的三角和三边上(YYRR、YYRr、YyRR、YyRr); 黄色皱粒(Y—rr)出现于次大三角形的三个角上 思考 “旁栏思考题”并回答。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R(1/4) yR(1/4) Yr(1/4) yr(1/4)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Yyrr); 绿色圆粒(yyR_)出现于第三大三角形的三个角上(yyRR、yyRr); 绿色皱粒(yyrr)出现于小三角形内(yyrr)。 ②基因型:九种基因型中的纯合体(YYRR、YYrr、yyRR、yyrr)与两对基因的杂合体(YyRr)各位于一对角线上,图: 一对基因的杂合体以纯合体对角线为轴而对称,如下图: 如下 分析规律 得出结论 ③九种基因型可作如下规律性的排列(用F2中两对基因组合方式及比率相乘的方法得出如下结果),每种基因型前的系数即为其比例数,见下表: 【得出结论】 从数学角度看,(3∶1)2的展开式为9∶3∶3∶1,即9∶3∶3∶1的比例可以表示为两个3∶1的乘积。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进行单独的分析,如单纯考虑圆和皱或黄和绿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其性状的数量比是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这无疑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于(3∶1)2。 第2课时 实验检测 验证规律 【问题思考】 有什么方法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进行验证呢?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1 .P: (F1种子)黄圆 X 绿皱 (YyRr) (yyrr) 植株 配子: YR yR Yr yr yr (1/4) (1/4) (1/4) (1/4) 100% YyRr yyRr Yyrr yyrr 1/4 1/4 1/4 1/4 黄圆、 绿圆、 黄皱 绿皱 1 1 1 1 测交后代实际:31 27 26 26(F1作母本)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测交验证方法自己画测交的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结果。 让学生自己动手,不仅可以运用之前所讲的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的解释,还可以让学生掌握遗传图谱的画法。 24 22 25 26(F1作父本) 结论:测交有4种(1:1:1:1)的后代,说明F1产生4种(1:1:1:1)的配子,细胞二对遗传因子进行自由组合。 讨论分析 建构概念 四、自由组合定律 【讨论思考】 你能否根据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总结出自由组合定律呢? 自由组合定律的定义 〖板书〗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阅读思考 总结原因 【阅读思考】 孟德尔的实验研究为什么能获得成功?你认为有哪些因素? 五、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成功的原因: 1.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有:(1)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2)豌豆严格自花授粉,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获得杂合子;(3)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能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2.如果孟德尔只是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遗传规律,因为如果研究n对相对性状,将会有2n个性状组合,这是很难统计的,也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问题,揭示生物的遗传规律。这也是前人在遗传杂交实验中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孟德尔恰恰借鉴讨论孟德尔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和成功的原因。 让学生理解科学真理的发现不仅要科学的研究方法还要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 总结孟德尔第二定律 共同总结,印象深刻。

了前人的遗传研究经验,改变实验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很难。因为通过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数学比例,这引发他揭示其实质的兴趣。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4.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不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可参考教科书对“假说—演绎法”的解释。 5.(1)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进修学习时,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使他具有生物类型是可变的,可以通过杂交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等进化思想。同时孟德尔还学习数学,使他受到“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中”的思想影响,产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想法,使孟德尔成为第一个认识到概率原理能用于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学家。 (2)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观察遗传现象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 (3)勤于实践。进行了8年的研究,统计分析。 (4)敢于向传统挑战。提出了“颗粒性遗传”的思想。 总结: 1.选材准确——自花传粉中闭花传粉的自然纯种豌豆; ①人工传粉杂交后可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结果可靠 ②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高-矮;圆粒-皱粒;) 2.研究方法恰当——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后多对相对-,设计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3.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自主学习 归纳总结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基本单位。 学生思考:基因型能完全决学生踏实掌握概念,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2.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高度(高茎、定表现行吗?矮茎) 3.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的基因组成。 如DD、Dd——高茎 dd——矮茎 4.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d) 〖提示〗性状表现=遗传因子组成+环境条件 举例说明。 巩固训练 组织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习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复习用)

贾晓娟 綦江实验中学

学生活动 大家来找“差”游戏 教师组织引导 观察亲代产生子代的过程图,看是否存在逻辑问题,如果存在,找出问题的所在 通过逻辑分析学生得出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的方式不是有丝分裂,从而导入新课:减数分裂 温故知新:应用有丝分裂知识解决温故知识;深入探究,学习知新 头脑风暴:减数对学生归纳出的假说给予补充、点拨 引导学生形成减数分回忆旧知:判断染色体条数的依据;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的关系 观图学习: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 辨析重要概念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分裂如何使染色体数目减半;方式:同位交流、小组讨论、呈现结果 看图:观察减数提出观看要求:着重观察各细胞的染色体行为变裂的假说,激发探知减数分裂过程的兴趣 通过观察视频,帮助学生形成减数分裂的感性认知 分裂的动画视频 化 识图:小组合作完成减数分裂各时期图像的排序;最先完成的小组到黑板上展示成果 析图:每个小组学生代表分别总结一个时期的特点,师生共同探究学习 观察学生活动,及时作出指导和讲解,以便了解学情 引导学生借助排序,来认识各个时期并总结各个时期的特点。体验合作,探究、创造的过程。 师生共同点评黑板展示组的成果——其他组给出另一种染色体组合形式——争论点1:为什么同一个细胞会出现不同的分裂形式呢——师生共同探究特点和数目分析——通过观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从而解决争论点1——再次提出争论点2:非同源染色体的不同组合形式会给分裂的结果带来什么影响呢——继续探究,直至讲完整个减数分裂过程,得出答案 利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类比有丝分裂来讲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每个时期;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异同,从而突出重难点。 边设疑边解疑,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探究的热情 制图:小组合作利用泡沫板、染色体配件、大头针,构建减数分观察学生活动,及时作出指导和讲解,以便了解学情 黑板展示组学生代表讲解做题的思路 点拨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考点、易错点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构建模型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实践的精神 裂重要时期的染色体行为模型;总结DNA、染色体的数目变化表格并根据表格绘制变化曲线图 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定义 构建知识框架 引导学生从范围、时期、过程、结果四方面全面总结减数分裂定义 可以参照PPT中的课堂小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消化巩固知识点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努力荣获诺贝尔奖 课后延伸:观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的图像 黑板上粘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的图像 为下节课讲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埋下伏笔 收听《减数分裂》播放生物老师自创的减数分裂歌曲 歌曲 通过大家来找“差”提出问题“减数分裂”——头脑风暴活动引导学生提出假说——减数分裂动态视频验证假说——图片排序环节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小组合作、师生共析减数分裂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构建模型加深认识,这种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

第2章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

彭宇 綦江实验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必修2的重点内容之一。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尤其与体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和图

形辨析,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另外,减数分裂是三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关键。本节课的学习要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等作为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减数分裂的过程,尤其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这节课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概念多而集中,理解难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第二减数分裂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又复杂又抽象,以往的有丝分裂相关特征容易干扰新知识的构建。第三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即分离、自由组合及交叉互换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本节教学拟用3课时完成,其中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用2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建构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模型;第二课时介绍卵细胞的形成与受精作用,并将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进行比较;第三课时比较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异同,并总结相应识图规律与技巧。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 受精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图示识别。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减数分裂的过程。能够快速地识别各种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各时期细胞图,会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DNA含量和染色单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阐明精子形成过程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及两者的差异。 (3)能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对比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 (2)培养识图、绘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学习和成功的喜悦。 (2)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温故知新】 1.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增加的方式 创设2.有丝分裂染色体变化情况 悬念 【问题质疑】 1.有性生殖过程中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否导入 会发生变化? 新课 2.如何保证前后代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的一致? 自主学习 自我 矫正 魏斯曼的预测 【图片展示】 果蝇体细胞与配子染色体图 【科学历史】 减数分裂认识过程,多媒体提供学习资料 【模型建构】 通过自主学习与前面讨论的观点对比,自我矫正,构建新知识框架——有性生殖细胞需经过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阅读 【阅读思考】 分析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什么是减数分裂? 建构 2.找出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概念 3.减数分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有性生殖细胞的类型有哪些? 合作学习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观察分析】 展示图片精子形成场所,问题思考: 果 对象、时期、特点、结【把握核心内容】概念、以准备把握概念的核心 找出其中的关键字词 析,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阅读思考】把握概念,通过概念阅读、辨 得出统一答案 通过自主学习自我矫正,建立新的知识框架——减数分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观点。 伸构建知识框架,不要求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作、思考、探究意识,延【思考讨论】 通过思考讨论,培养合 【思考回答】 联系以往知识 联系以往知识,为减数分裂的学习做铺垫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突破重点 1.间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阶段和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阶段和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减数分裂最终结果是什么?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如何? 【归纳小结】 【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师多媒体展示减数分裂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组内合作,归纳出各期特点 通过小组内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通过教师多媒体资料与教材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识图、阅读、归纳整理、提取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多媒体展示精子形成过程,静态图、动态图、 文字图示、表格图示。多角度认识精子形成过程。 【巩固提升】 小组为单位,试着画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变化过程曲线图。 【分组讨论】集体思考、精子形成过程认识把握,讨论,得出本组图示 【交流结果】各组交流画出的曲线图。 力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 集体合作精神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 集体意思、成果共享精神的培养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观察分析】 展示卵细胞形成的场所图片,讨论思考: 对比1.卵细胞形成过程是否与精子形成过程一延伸 样? 2.分组讨论,展示交流 类比【归纳小结】 推理 静态图、动态图、文字图示展示 【对比分析】 分析对比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合作学习】 组内合作,把握特点,着重与精子形成过程对比 比较说明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知识延伸拓展能力 讨论交流 【问题思考】 1.精、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各期细胞名称 【小组讨论】 总结 提升 2.染色体减半发生的时期 3.减数第一次分裂主要发生的变化是 4.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发生的变化是 5.染色单体出现、消失的时期及原因 6.染色体与DNA数的比各期有什么不同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逐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组内统一答案。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自我矫正能力; 构建、巩固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构架。 7.人体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是、 DNA分子数 8.对比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不同 9.辨别多媒体给出的各细胞所处时期 【结果交流】 各小组给出本组答案,组间答案对比,交流,组间交流 【合作学习】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问题思考】 建构1.如何保证前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的稳定? 框架2.受精作用的概念 巩固3.受精作用的过程 知识 4.受精作用的核心 5.受精卵中遗传物质的来源 用共同保证前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的稳定 总结整理 【媒体展示】 有性生殖生物生活史,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意义所在 巩固训练

第2章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二课时)

彭宇 綦江实验中学

出示课堂练习题 完成学案巩固训练 集体完成。 自主完成 巩固、评价、补偿。 构建完整知识网络 构建完整知识网络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构建网络】 体系 受精作用的核心 建,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学习,把握减数分裂与习,完成知识网络的构通过教材文字、图片的通过受精作用的学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必修2的重点内容之一。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尤其与体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和图形辨析,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另外,减数分裂是三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关键。本节课的学习要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等作为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减数分裂的过程,尤其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这节课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概念多而集中,理解难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第二减数分裂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又复杂又抽象,以往的有丝分裂相关特征容易干扰新知识的构建。第三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即分离、自由组合及交叉互换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本节教学拟用3课时完成,其中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用2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建构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模型;第二课时介绍卵细胞的形成与受精作用,并将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进行比较;第三课时比较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异同,并总结相应识图规律与技巧。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 受精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图示识别。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减数分裂的过程。能够快速地识别各种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各时期细胞图,会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DNA含量和染色单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阐明精子形成过程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及两者的差异。 (3)能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对比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

(2)培养识图、绘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学习和成功的喜悦。 (2)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温故知新】 1.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增加的方式 创设2.有丝分裂染色体变化情况 悬念 3.精子的形成过程 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导入 观点。 新课 得出统一答案 (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观察分析】 展示卵细胞形成的场所图片,讨论思考: 对比1.卵细胞形成过程是否与精子形成过程一延伸 样? 2.分组讨论,展示交流 类比【归纳小结】 推理 静态图、动态图、文字图示展示 【对比分析】 分析对比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比较说明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交流 【问题思考】 1.精、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各期细胞名称 【小组讨论】 程对比 拓展能力 点,着重与精子形成过类比推理能力、知识延伸 【合作学习】 组内合作,把握特 通过对比学习,培养学生伸构建知识框架,不要求作、思考、探究意识,延【思考讨论】 通过思考讨论,培养合 【思考回答】 联系以往知识 联系以往知识,为减数分裂的学习做铺垫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 提升 2.染色体减半发生的时期 3.减数第一次分裂主要发生的变化是 4.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发生的变化是 5.染色单体出现、消失的时期及原因 6.染色体与DNA数的比各期有什么不同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逐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组内统一答案。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自我矫正能力; 构建、巩固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构架。 7.人体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是、 DNA分子数 8.对比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不同 9.辨别多媒体给出的各细胞所处时期 【结果交流】 各小组给出本组答案,组间答案对比,交流,组间交流 【合作学习】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问题思考】 建构1.如何保证前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的稳定? 框架2.受精作用的概念 巩固3.受精作用的过程 知识 4.受精作用的核心 5.受精卵中遗传物质的来源 用共同保证前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的稳定 总结整理 【媒体展示】 有性生殖生物生活史,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意义所在 巩固训练

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

彭宇 綦江实验中学

出示课堂练习题 完成学案巩固训练 集体完成。 自主完成 巩固、评价、补偿。 构建完整知识网络 构建完整知识网络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构建网络】 体系 受精作用的核心 建,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学习,把握减数分裂与习,完成知识网络的构通过教材文字、图片的通过受精作用的学一、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1节。本节教材主要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本小节的引言部分,首先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指出DNA和蛋白质都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时间的问题:“DNA与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这样既点出了本小节要研究的主题,又可以引起学生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时,为了加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教材采用了先交代科学家对实验的设计思想,即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然后再讲述实验过程的方法。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科学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 (2)阐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能力目标

(1)从生殖过程、染色体化学组成以及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来分析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2)进一步激发学生树立唯物辩证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思考】 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有了深入了解,在研究它们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有一种物质在这三个情境 过程中,行为有着规律性的变化,是什么物质创设 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具体引导在这三个过程中染 思考回答: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思考回答:染色体可能在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和总结,为下面引入遗传物质做铺垫 为下面探讨什么是遗传物质做好铺垫 提出探究的问题,引起悬念 导入 色体数目的具体变化,进一步引导大家猜想: 生物的遗传中起重要作新课 【合理猜想】 1.染色体可能和生物体的什么现象有关? 2.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3.遗传作用的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呢? 这个问题当时在科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讨论【讨论探索】 作为一种遗传物质,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多媒体显示当时科学家对DNA和蛋白质的认识水平: 对蛋白质的认识水平: 用 回答是DNA和蛋白质 学生讨论总结四点 ①能准确的进行自我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②要有储存大量遗传信息的能力 ③结构要比较稳定,不容易被破坏 ④能控制生物的性状和代谢 讨论作答:蛋白质更适合作遗传物质,因为DNA仅 为当时科学家们判断DNA和蛋白质哪个更适合做遗传物质提供依据 通过设疑,让学生自己得出曾经一个错误的观点,从中总结分析 认识到蛋白质是由许多种氨基酸连接成的生 物大分子。 建构 对DNA的认识水平: 概念 还不清楚DNA的结构,只知道它是由4种脱氧 核苷酸连接成的大分子。 【问题探讨】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对DNA和蛋白质的认识仅限于上述水平,你觉得哪个更适合做遗传物质?为什么? 提出由于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科学家曾经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出知识水平决定决很难和生物多样性联系在一起,而组成蛋白质的定认知水平。 追根 接下来介绍这个观点最早被美国科学家艾弗里提出质疑,他是在总结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验证据提出遗传物质是DNA。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 介绍此菌可感染人和老鼠,顺便解释“败血氨基酸有许多种,在各种各样的排列顺序中很可能就蕴藏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溯源 症”,接下来多媒体课件R菌和S菌的不同之 探究处,强调荚膜的存在才使得S菌表现出毒性。 回答第一组小鼠不会死, 2.实验过程 因为R菌没有毒性,第二组小鼠会死,因为S菌是有毒性的。 积极思考得出S菌应该是 让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轨迹观察问题,过程 【格里菲斯实验分析】 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的四组转化实验: ①预测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②第三组的“加热杀死”是什么意思?加热的温度控制在多少度? 教师指出加热的温度一般不超过90度,杀死是指S菌失去了感染能力,但里面的遗传物质并没有被破坏。 ③第四组实验里活的S菌是怎么来的? ④提取出的S菌的后代仍然是S菌,这说明什么? 由活的R菌转化而来的。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思考作答:说明这种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思考讨论 并进一步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⑤究竟是什么物质使R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 教师多媒体显示格里菲思的猜测: 学生思考讨论,提出自己在加热杀死的S菌中必然存在某种“转化因子”的实验设计思路。 使R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 ⑥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为了弄清楚这 引导 分析 得出 结论 种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物质,你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艾弗里实验分析】 加入DNA 从课件中得出并不是所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艾弗里实验设计和观察到的结果,有的R菌都能转化成S思考分析: ① 只有加入哪种物质R菌才能转化为S菌呢? ② 加入DNA以后所有的R菌都能转化吗?这说明什么? 教师补充转化的效率其实是比较低的。 ③ DNA水解物是什么? 菌。 说明真正起转化作用的是DNA 分析比较得出关键思路在于把DNA和蛋白质分开来,单独观察它们的作解释是加入DNA酶,把DNA降解脱氧核苷酸,用。 说明只有完整的DNA才能发生转化作用。 ④艾弗里的实验说明什么? ⑤艾弗里的实验思路和研究成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介绍由于艾弗里所提DNA纯度不够高,还含有少量蛋白质,所以在他提出结论之后,并没有被所有的科学家认同 进一步引导学生开放思维,DNA纯度不够高,在实验中可能是什么起了转化作用? 由于此实验的不完美引入下一个实验 【问题拓展】 在上述实验中,如果用C和O标记行吗? 1418进一步总结归纳出科学探究要有科学思路,要善于总结他人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经24年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启发学生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问题:遗传物质都是DNA吗? 通过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得出除了DNA之外,有些病毒体内的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归纳 【得出结论】 总结 细胞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以说 思考作答: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生反馈 回顾课堂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强化重点 看书思考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升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认知 问题:上述两个经典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 遗传物质吗? 【问答小结】 课堂 小结 巩固 提高 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因子是什么?实验结论?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遗传物质是什么?实验结论? ③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进一步明确遗传物质是什么。 巩固 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习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课时)

彭宇 綦江实验中学

一、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1节。本节教材主要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本小节的引言部分,首先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指出DNA和蛋白质都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时间的问题:“DNA与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这样既点出了本小节要研究的主题,又可以引起学生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时,为了加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教材采用了先交代科学家对实验的设计思想,即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然后再讲述实验过程的方法。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科学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 (2)阐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能力目标

(1)从生殖过程、染色体化学组成以及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来分析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2)进一步激发学生树立唯物辩证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讨论探索】 学生讨论总结四点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讨论作为一种遗传物质,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多媒体显示当时科学家对DNA和蛋白质的认识水平: 对蛋白质的认识水平: ①能准确的进行自我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②要有储存大量遗传信息的能力 ③结构要比较稳定,不容易被破坏 ④能控制生物的性状和代谢 引导学生回忆病毒的组成 为当时科学家们判断DNA和蛋白质哪个更适合做遗传物质提供依 让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轨迹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 分析 认识到蛋白质是由许多种氨基酸连接成的生 物大分 建构 概念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追根【阅读分析】 教材P44 噬菌体的结构和噬菌体的繁殖: 1.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怎样? 2.噬菌体的结构如何? 3.噬菌体是如何繁殖的? ①营寄生生活 ②在遗传信息的指导下进行繁殖 ③ 繁殖原料来自宿主大肠杆菌 ④子代噬菌体从宿主细胞裂解释放。 【科学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1.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2.你学习过哪些实验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3.实验中为什么用S和P作标记? 3532回忆共两个:一是探究光组织学生阅读教材45页右上栏的相关信息。 合作用放出的O2来自水还是CO2;另一个是研究分泌蛋白合成途径也用到此技术 经过分析比较后得出溯源 4.通过此项技术表明赫尔希的研究思路是什 探究么? 过程 他的思路和艾弗里一样, 【实验过程】 阅读教材,掌握实验基本步骤,阅读结束后,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和实验有关的一些问题,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相关步骤的掌握程度,同时强调实验的一些细节,比如保温时间把DNA和蛋白质完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思考得出结论 1.主要成分是被S标记35 使学生了解噬菌体繁殖过程,为下面具体分析实验铺好基础。 通过不同的标记,使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后归纳出这个实验的研究思路 很短,这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实验现象的分析。 的蛋白质。 【S标记的实验现象】 引导分析: 1.上清液放射性很高,说明上清液主要成分是什么? 2.沉淀物放射性很低,说明在大肠杆菌体内有没有被标记的S? 3.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与我们刚才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4.说明噬菌体在繁殖的时候有没有用到蛋白质呢? 3235352.猜测应该是没有。 3.与猜测一样,在新的噬菌体里果真没检测到S 4.得出结论:没用到蛋白质 1.猜测应该是有P 3235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能力 展示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 【P标记的实验现象】 引导分析: 1.上清液放射性很低,说明上清液有没有呢? 2.沉淀物放射性很高,说明在大肠杆菌体内有没有被标记的P? 3.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与我们刚才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4.说明噬菌体在繁殖的时候用到了哪种物3232323.与猜测一样,在新的噬菌体里果真检测到P P4.用到DNA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噬菌体繁殖时用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说明它是在DNA的指导下完成繁殖的,进一步说明DNA才是32 引导 分析 得出 结论 质? 【综合归纳】 引导学生把这两个同位素标记实验综合起来分析,由学生归纳出结论。 Flash动画显示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繁殖的过程 【问题拓展】 在上述实验中,如果用C和O标记行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经24年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启发学生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问题:遗传物质都是DNA吗? 1418它的遗传物质 学生总结 ① 科学探索是艰辛曲折的 ②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发现整理的过程 ③要科学的选择实验材料 ④科学发展需要技术支持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认识和对科学坚持不懈探索的精神, 看书思考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通过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得出除了DNA之外,有些病毒体内的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归纳 【得出结论】 总结 细胞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以说 思考作答: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生反馈 升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认知 问题:上述两个经典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 课堂 小结 遗传物质吗? 【问答小结】 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因子是什么?实验结论? 回顾课堂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强化重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v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