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

更新时间:2024-06-02 00: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平安路(江楚大街~富安街)道路排水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节 工程概况

一、工程范围

本次施工道路平安路(江楚大街~富安街)工程(施工)南起江楚大街(桩号K0+090),北至富安街(止点桩号K1+462.67),道路规划长1372.67m,红线宽30m。道路沿线与江楚大街、文祥街、南湖路及富安街相交,共形成4个相交道口。本次设计实际设计长度为1372.67m。

二、主要施工内容

本次平安路(江楚大街~富安街)工程(施工)施工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交通工程、绿化工程、照明工程。

三、工程现状

1.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拟建场区位于武汉市,西接富安街,东临杨泗港快速通道,场区地势起伏较平缓,地面高程介于17.50-24.10米之间。地貌单元属长江Ⅲ级阶地。

1.2场地起伏及周边环境

江楚大街至南湖连通渠段,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南湖基地,南湖连通渠排水走廊横穿设计道路;南湖连通渠至南湖路路段,两侧为保利中央公馆项目用地,现状有一条走向不规则的水泥路面,长501m宽6.0-8.0m,西侧为草坪,东侧局部路段铺设宽2.5m人行道。

南湖路现状为水泥路面,道口中线交点处有一根110KV高压钢杆塔,距富安街约170m位6.0-8.0m的沥青路面。

平安路沿线主要以居住及商业用地为主,南湖连通渠至南湖路路段,两侧主要为保利中央公馆项目用地,靠近南湖路西侧为江南村社区;南湖路至富安街路段西侧为南湖名都B区、湖北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小区及单位,东侧为招商雍华府用地。

第二节 设计概况 一、设计技术标准

1.1道路

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 设计车速:40km/h。

车道数:双向4车道。车道宽度3.5m,非机动车道宽2.5m。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20年,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15年。

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道路设计不设防。

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不小于25MPa。

路面抗滑标准:一般路段水泥混凝土表面构造深度为0.5~0.9mm,特殊路段水泥混凝土表面构造深度为0.6~1.0mm。

路面横坡度:机动车道1.5%,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2%。 停车视距:40m。

净空控制:下穿江楚大街,机动车道按不小于5.0m控制,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按不小于2.5m控制。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 1.2排水

1、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该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雨水排入罗家港,污水收集集中后处理达标后排放。

2、排水管涵设计标准 (1)雨水设计标准:

流量计算采用2000年修编汉口暴雨强度公式:

885?1?1.58lg?P?0.66??(L/s2hm2) q?0.604?t?6.37?

该地区设计降雨重现期:P=3年;综合径流系数ψ=0.7。 (2)污水设计标准: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划布局改路段沿线地区以居住地为主,地区人口密度按170人/hm2计算,人均综合生活污水量指标取450L/人d。管道渗入量采用污水平均流量的15%,管

道设计流量考虑15%的远期增容水量。

二、工程设计 (一)、道路工程 1.1平面设计

工程南起江楚大街起点(桩号K0+090),北至富安街(止点桩号K1+462.67),本次设计道路实际长1372.67m,红线宽30m。

道路线沿线与江楚大街、文祥街、南湖路及富安街相交,共形成4个相交道口,与江楚大街相交采用主线高架的分离式立交形式,江楚大街为城市快速路,地面部分规划红线宽70.00m。该道口不属于本次设计范围,具体断面布置为:

中间8.0m宽绿化带+两边各14.5m宽机动车道+两边各9.0m宽绿化带+两边各4.0m宽非机动车道+两边各4.0m宽人行道=70m;其余三个路口为平面交叉形式,均为十字交叉路口。

南湖路路口现状为水泥路面,道口中间有一个110KV钢杆塔位于车行道行驶轨迹内,南湖路路口钢杆塔本次设计按迁改方案实施。

道口采用路口红线采用圆曲线控制,半径R=10-30m,路口缘石转弯半径R=15-50m。

在道路平交口和人行过街横道处,设置了单面缘石坡道,坡度≤1:20m,缘石坡道长度均为4.0m。道路全线设置无障碍设施。

1.2纵断面设计

道路全线共设竖曲线6处,最大竖曲线半径均为R=12000m/3处,最小竖曲线半径均为R=9000m/1处;最大纵坡0.328%,最小纵坡0.3%;最大坡长460m,最小坡长140m;最低设计高程20.29m,最高设计高程21.71m。

1.3横断面设计

本次施工项目断面采用“(二块板)”型式,红线宽30m,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

道路红线宽30.0m,标准路段具体布置为:中央2.0m绿化带(内设110KV钢杆塔)+237.5m机动车道+236.5m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含树穴)=30.0m。

1.4路基设计及地基处理

1.4.1土基压实标准为(重型击实)

路基压实度参照《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执行(重型击实标准)。

填方路段路槽下0~80cm为94%,80~150cm以下为92%,150cm以下为91%;挖方路段路槽下0~30cm为94%,管道沟槽回填土要求同上。

土基顶面设计回弹模量需大于20MPa。 1.4.2路基处理 路基设计一般原则:

路基填土土质须满足规范要求,宜选用有一定级配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特别是路床部分;粘性土等细粒土次之,当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时,应渗入石灰等固化材料处理后使用,耕植土、淤泥、杂填土等不能用于填筑路基。

挖方路段在进行路面结构施工前,应对土基进行压实度检测,满足路基的压实度标准,无回弹时,才能进行路面结构施工,否则应对土基进行处理,视施工工期、天气等因素,可考虑采用翻晒、呛灰等处理措施。

道路填方段土基回填前,应对现状土基进行探压,路基的压实度满足压实度标准,无回弹时,才能进行下一步填土。路基回填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T194-2013)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F10-2006)中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填土可为粘土和砂性土,其料径不得大于10cm,有机物含量小于10%,严禁将生活垃圾及淤质土作为回填土进行路基回填。填方路段采用分层碾压,每层虚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

在雨季、冬季进行施工进行压实填筑基础施工时,注意采取防雨、防冻措施,防止填料受雨水淋湿或冻结。路基施工前对于路基范围内的表层松散土层和生活垃圾、杂填土及淤泥必须予以清除,且不得作为路基回填土,填筑之前,应对原状土检压,无回弹时,方可填筑。填筑土路基后若时间允许应使其自然沉降,以免路面早期开裂。

路基处理具体如下:

根据地勘报告,设计道路位于①-2层杂填土、②层粉质粘土和③层黏土层上,①-2层杂填土密实度不均匀,承载力较低;②层粉质粘土属高压缩性,强度较低,以上两层土需处理,路基处理方案具体分段如下;

1.填方路段

路段K0+090-K0+150、路段K0+400-K0+500路段为填方路段,道路路基落在①-2层杂填土层上,该层土厚60cm,下卧层为③层粘土,设计清除60cm厚表层杂填土,换填30cm厚毛渣,再逐层回填好土至土路床设计高程。

K0+150-K0+400路段为填方路段,填方高度为1.5-1.8m,道路路基落在①-2层杂填土层上,该层土厚1.3m-2.0m,下卧层为②层粉质粘土,设计清除表层30cm杂填土后,换填30cm厚毛渣,再逐层回填好土至土路床设计高程。

K1+340-K1+380路段为填方路段,填方高度为0-0.5m,道路路基落在①-2层杂填土层上,该层土层3.8m以内,下卧层为②层粉质粘土,设计清除1.5m杂填土后,换填50cm块石+30cm厚毛渣,再逐层回填好土至路床设计高程。

2.挖方路段

K0+600-K0+920及K1+010-K1+170路段为挖方路段,道路路基落在①-2层杂填土层上,该层土位于设计路床下0m-2.0m,下卧层为③层黏土,清除路床下全部杂填土,再逐层回填好土至土路床设计高程。

K0+920-K1+010路段为挖方路段,道路路基落在③层粘土层上,该层土满足设计要求。该段土方施工前,应对原状土进行碾压,无回弹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否则应视工期情况,对原状土翻晒或用8%白灰处理原状土,处理深度30cm为宜。

K1+170-K1+340为挖方路段,道路路基落在①-2层杂填土层上,该层土位于设计路床下2.0m-5.5m,下卧层为⑤层粘土,清除路床下1.5m范围内杂填土后,换填30cm厚毛渣,再逐层回填好土至土路床设计高程。

K1+380-K1+462.67路段为挖方路段,道路路基落在①-2层杂填

土层上,该层土位于设计路床下2.0m-5.5m,下卧层为②层粉质粘土,清除路床下1.5m杂填土后,换填50cm块石+30cm厚毛渣,再逐层回填好土至土路床设计高程。

3.过南湖连通渠路段

K0+500-K0+600路段现状为南湖连通渠,道路路基落在①-3淤泥层上,该层土厚3.0m以下,下卧层为②层粉质粘土,清除全部淤泥后,换填60cm块石+30cm厚毛渣,再逐层回填好土至土路床设计高程。

旧水泥砼面板经重型破碎锤破解至均匀粒径后(22cm~33cm),可代替部分毛渣用于回填。

1.5路面结构设计 1.5.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1)机动车道结构

24cm厚水泥混凝土面层(fr≥5.0MPa)+40cm厚水泥稳定碎石(重量比为5:95)基层+20cm厚级配碎石底基层。

(2)非机动车道结构

4cm厚AC-13C细粒式沥青砼(上面层)+粘层油(PC-3型乳化沥青)+5cm厚AC-20C型中粒式沥青砼(下面层)+粘层油(PC-2型乳化沥青)+30cm厚水泥稳定碎石(重量比5:95)

(3)人行道结构

6cm厚预制C30仿石步砖+2cm厚M10水泥砂浆座浆层+15cm厚C20砼基础。仿石步砖沿长度方向拉直纹。

(二)排水工程 2.1排水管线布置 2.1.1雨水

1)平安路(江楚大街~南湖连通渠)

沿设计道路西侧自南向北敷设一排BH=1.8m31.4m雨水箱涵,转输、收集道路沿线及上游地区雨水,接入下游规划排水走廊内拟建4BH=5.5m33.0m连通涵后排入规划南湖连通渠。

2)平安路(南湖连通渠~南湖路)

沿设计道路西侧自北向南敷设一排d1000-d1500mm雨水管,转输、收集道路沿线及上游地区雨水,接入下游规划排水走廊内拟建4BH=5.5m33.0m连通涵后排入规划南湖连通渠。

3)平安路(南湖路~富安街)

沿设计道路西侧敷设一排d800-d1000mm雨水管,转输、收集道路沿线及上游地区雨水,顺地势分别接入南湖路、富安街现状d1000mm雨水管。

2.1.1污水

1)平安路(江楚大街~规划南湖花园污水泵站)

沿设计道路自北向南敷设一排d1200mm污水管,上游接南湖花园污水泵站出水管,下游接入江楚大街规划d600-d1200mm污水干管。

2)平安路(南湖花园污水泵站~富安街)

沿设计道路布置一排d800-d1200mm污水管,转输、收集道路沿线及上游地区污水,排入规划南湖花园污水泵站。

2.2、管线位置

根据道路横断面布置情况,结合管道具体实施条件,设计雨水管位于道路中线西侧6m处,设计污水管位于道路中线东侧6m处。

2.3、现状排水设施处理

现状南湖连通渠至南湖路段已形成现状道路,沿线已敷设有一排d700mm排水管,现状管道埋深1-2m,主要承接路两侧保利中央公馆等小区现状排水后向南排入现状南湖连通渠。由于现状管线为雨污合流、埋深较小,且管位与拟建污水管道施工断面冲突,按设计要求,本次施工拟采取喷浆封堵废除。

2.4、检查井、井盖及支座

本设计采用06MS201国标检查井,并将盖板混凝土材料改为C30。 车行道下排水检查井盖均采用整体防沉降式重型球墨铸铁井盖(承载能力≥400kN),非机动车道下检查井盖可采用轻型球墨铸铁井盖(承载能力≥250kN)。

井盖均应具有新型“五防”功能。雨、污水井盖应分别用“雨水”、“污水”标记。要求井盖平设计路面。

位于车行道下新建检查井应作加固处理,具体做法详见省标《新建水泥砼路面检查井加强图》13EZ001-40;位于车行道下拟保留现状检查井需更换整体防沉降式重型球墨铸铁井盖(承载能力≥400kN),并做抬升加固处理;位于人行道下拟保留现状检查井需更换轻型球墨铸铁井盖(承载能力≥250kN),并作抬升处理。

2.5、接户支管及检查井

为保证周围地块雨、污水能顺利接入,在适当处设置了接户支管。除注明管径外,其余的接户支管管径:雨水为d600mm,污水为d400mm;排水接户支管的坡度均为0.005,并与下游管段大于或等于90°夹角接入。接户检查井一般布置在道路边线外1m处,均采用沉泥检查井。

2.6、路面排水工程:

路面雨水采用雨水口收集后由雨水口连接管排入雨水检查井。雨水口一般按25~50m间距设置,在道路交叉口、低洼地段、公交停靠站等地段适当增设雨水口。雨水口连接管管径均为d300mm,采用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Ⅱ级),橡胶圈接口,150°砂石基础,连接管覆土厚度小于70cm则采用C20混凝土满包处理。

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双箅雨水口,配套采用符合国标的重型球墨铸铁井圈及箅子(具有防盗功能),雨水口高程应比周围路面高程低3cm,以利收水。

2.7、管材选择 2.7.1开挖段:

1)设计排水管管径d≤d800mm时,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烯(S-HDPE)螺旋波纹管,砂石基础及中粗砂偎管,橡胶圈接口,基础垫层一般为15cm厚碎石+5cm厚中粗砂找平,要求偎中粗砂至管顶以上50cm。

管材环刚度:当管顶覆土0.7m<H≤3.5m时,管材环刚度SN=8kN/㎡;当管顶覆土3.5m<H≤6m时,管材环刚度SN=10kN/㎡。

2)设计排水管管径800mm<d≤1200mm时,采用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II级),橡胶圈接口,150°砂石基础;管径d>1200mm时,采用企口式钢筋混凝土管(II级),橡胶圈接口,150°砂石基础。

2.7.2顶管段管材均采用F型钢套环钢筋混凝土管(Ⅲ级),橡

胶圈接口。

2.8管道沟槽开挖、基础处理及回填 2.8.1、沟槽开挖

管道沟槽的开挖和铺设应在道路路基处理至换填底标高之后进行。当换填底标高高于管道顶50cm时,从该标高处放坡开挖;当换填底标高低于管道顶50cm时,应在道路路基处理回填路基土至管顶以上50cm,再放坡开挖。有条件时雨污水管道可同槽施工。

(1)W16-1工作井两侧支管沟槽宽度约2.0m,沟槽深度约4.5m,采用9.0m长度的拉森钢板桩加1道内支撑进行支护,桩顶标高为土路床顶标高,间距0.4m,桩顶标高以下0.5m处设置一道内支撑,拉森钢板桩与雨水管道内壁的距离为0.8m。

内支撑采用φ27337螺旋焊钢管,间距3.5m。内支撑与桩体之间设置1道腰梁,腰梁采用I25b普通工字钢。内支撑、腰梁和桩体之间必须焊接,焊角尺寸为8mm。拉森钢板桩均采用FSP-IV型,壁厚为15.5mm,横截面积每片为96.99 cm2,二次力矩每片4670cm4,每米38600cm4,截面模量每片362cm3,每米2270cm3。施工单位可根据所拥有材料的实际情况,选用力学性能指标更高的拉森钢板桩,但不可选用力学性能指标更低的拉森钢板桩。

(2)K0+090-K1+430段雨水箱涵及雨水管道沟槽,应在道路路基开挖至换填底标高后放坡开挖施工,沟槽深度约为1.5m-2.8m,开挖边坡坡率为1:1.0-1:1.5,边坡脚距离管道内壁或箱涵侧墙外壁约0.8m。

(3)K0+090-K0+480段污水管道沟槽,应在道路路基开挖至换填底标高并回填路基土至管顶以上0.5m后放坡开挖施工,沟槽深度约为2.5m,开挖边坡坡率为1:1.5,边坡脚距离管道内壁约0.8m。

(4)K0+515-K1+465段污水干管采用顶管施工,该段支管(支护及顶管除外)沟槽,应在道路路基开挖至换填底标高后放坡开挖施工,沟槽深度约为1.5m-2.5m,开挖边坡坡率为1:1.0,边坡脚距离管道内壁约0.8m。

2.8.2、管基处理

根据本工程地勘报告,K0+593-K1+046段雨水管道基础、K0+090~K0+480段污水管基础落在(2)粉质粘土、(3)黏土层上,(2)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75kPa,(3)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25kPa,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本工程地质详勘报告,K1+097~K1+429段雨水管道基础均落在(1-2)杂填土层上,不能满足要求,在原有管道基础上再增设级配良好的砂石混合料进行全断面换填,换填厚度为0.5m。

2.8.3、沟槽换填

管涵沟槽回填应严格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及《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等相关规范标准要求执行。管涵基础实施后,回填优良土至路床,回填土密实度要求应满足道路路基设计要求。

开挖后可利用于回填沟槽土方,因含水率较大等因素可考虑部分呛灰强化处理(比例不超过30%),灰土比按6%~8%控制。

(三)排水结构工程设计 3.1、结构设计内容

本工程结构设计内容为BH=1.8m31.4m箱涵,结合箱、顶管工作井、接收井等。

3.2、主要结构材料 (1)混凝土:

混凝土强度等级:垫层采用C15砼,其余混凝土除注明外均采用C30砼(抗渗等级为S6)。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二(a)类的耐久性基本要求:最大水胶比为0.5,胶凝材料最小用量为280kg/m3,胶凝材料最大用量为400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1%,最大碱含量为3kg/m3。

(2)钢材

钢筋:钢筋φ-HPB300,fy=270N/mm; fy=360N/mm;预埋件所用钢板为Q235-B钢。

焊条:E43用于HPB300级钢筋互焊、Q235钢焊接;E55用于HRB400级钢筋互焊。

所有预埋件的锚筋、预制构件的吊环、吊钩等严禁采用冷加工钢筋,其中吊环、吊钩应采用HPB300级钢筋。

(3)砌体

砌体采用M10水泥砂浆砌MU20烧结页岩砖,1:2防水水泥砂浆抹面厚20mm,用三层抹压法施工,并保证养护时间。砌体施工质量等级为B级。本工程均采用预拌砂浆。

3.3、变形缝设计及防水处理

箱涵每25m左右设一道变形缝。箱涵变形缝宽30mm,新老箱涵结合处缝宽20mm。变形缝均采用闭孔型聚乙烯泡沫塑料板嵌缝,并用聚氨酯密封胶封口,30mm宽变形缝采用橡胶止水带止水。

3.4、箱涵基础及地基处理

箱涵采用整板基础,根据本工程地质详勘报告,箱涵基础落在(2)粉质粘土、(3)黏土及路基回填土上,地基承载力特征分别为75kPa及125kPa,满足设计要求。箱涵基础落在杂填土层上,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该土层厚度约0.5m~1.5m,施工时将杂填土层全部清除至(2)粉质粘土顶面,并采用级配良好的砂石混合料换填,每侧宽出底板边0.8m。

(四)绿化工程

平安路(江楚大街~富安街)工程红线范围内绿化景观设计,红线宽度30m,主线双向4车道。道路全长约1372.67m,总绿地面积约为4500㎡。

施工内容包括:整段道路绿化为行道树绿化、2m宽中间分车绿带绿化。

行道树:种植香樟,株距5m,其下设1.3*1.3m的灰色玻璃钢栅格材质数学篦子。

2m宽中间分车绿带绿化:上层种植紫薇、桂花、紫叶李,下层种植红继木、金森女贞、南天竹等。

种植土壤要求

绿化面层土最少为100cm厚的好土。即不含砂石、建筑垃圾,如果是回填土,不能是深层土。最好以疏松湿润、排水良好、富含有机

质的肥沃冲积或粘壤土PH5.0-7.0之间较为理想。有种植池及人行道的铺装时候,应在人行道做铺装之前先换80cm,种植池内换土150cm深。

第三部分 分部分项工程概况及施工流程

本工程施工项目比较少、量多,比较分散。考虑到工期和各个工序项目的具体实施位置,我公司将把本工程施工分为道路施工、排水施工和绿化工程施工三个工区进行流水作业。

第四部分 工程目标

一、施工质量

1、严格按照GB/T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工程质量监控,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要求。

2、我们完全接受招标文件提出的质量控制和施工技术要求,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和武汉市有关工程质量规定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本工程-次验收合格。

3、为了保证本工程质量,我公司将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施工过程受控,严格遵守工程质量验收制度,绝不违章施工,绝不使用不合格材料,并诚恳地接受各级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管理,直至工程竣工验收。

二、施工工期

根据招标文件说明,本标段工期为420天。根据我公司施上同类工程经验,我公司承诺按期完成本工程内的全部工作内容。

三、安全文明施工

1、我公司承诺在施工期间工程安全生产严格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理》,加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建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

2、我公司承诺在施工期间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3、我公司承诺在施工期间不出现任何重大安全事故或人身伤亡事故。

第五部分 主要分部工程施工方法

第一节 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工作

组织所有管理及施工技术人员,认真熟悉图纸,学习有关规范、标准及工艺操作规程,了解本工程设计意图、施工特点和特殊工序要求。

与业主联系召开施工配合会及设计交底会。测量人员做接桩工作,技术、试验及其他管理人员及时到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根据计划安排提出工程用料计划,施工机具计划,明确各类物资进场时间,做好材料试验、报验及厂家资质审查,通过后及时进行加工订货工作。

二、雨季施工预防

按计划本工程在雨季之前完成,但也应做好雨季提前到来的预防工作;根据天气的变化做好材料、机具的苫盖,修建、疏通好现场排水渠道,准备好防雨和排水的材料、机具。

三、工程拆迁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在施工区域内存在需要拆除或处理的树木、房基、电杆等,施工时需做好与业主拆迁的配合工作。

四、生产准备

(1)办理开工手续,配合拆迁工作和建设单位协调有关事宜。 (2)组织现场调查,并摸清影响本工程的地上、地下障碍的数量、位置及地下水情况,组织施工人员进场。

(3)四通一平及临时道路的搭建工作。

(4)做好土方的挖、运、填、弃及平衡使用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拆除工程

本工程地质结构复杂,本次施工时拟采用共振破碎机为高频低幅破碎机械,振幅小,噪音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小。

根据破碎粒径分布情况以及均匀程度,确定破碎机施工速度、振幅、破碎顺序、破碎施工方向等破碎机施工参数以及施工组织措施。

对于砼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用挖土机带冲击式钻头分块、分阶段性的拆除;并在拆除时用防护板做安全网进行围护,以免造成施工时的坠物对车辆及行人的伤害,拆除采取分开拆除的方法。

第三节 土方开挖工程

一、路基挖方

(一)路基挖方的一般要求

道路沿线挖方段路基土质情况较好,当挖方深度小于80cm时,对该部分路基超挖至现状路面以下80cm,分层回填素土并压实。挖方边坡根据地貌现状和开挖的深度,地下水位等情况,确定采用直接放坡,边坡坡度为1:1.5。

清除路床下1.5m杂填土后,换填50cm块石+30cm厚毛渣,再逐层回填好土至土路床设计高程。

(二)路基土方开挖方法 1、横挖法

适用于短而深的路堑,应按其横断面从路堑两端挖掘。人工挖堑时,可在不同高度处,分几个阶挖掘,其挖掘深度一般为1.5-2.0m。不管机挖还是人挖,均应有单独的运土出路及临时排水设施。

2、纵挖法 (1)分层纵挖法

沿路堑分为宽度和深度不大的纵向层次挖掘。在短距离及大坡度时,用推土机作业;在较长较宽的路堑,且工作面较大时、推土机、装载机、载重汽车等运土机具联合作业。

(2)通道纵挖法

先沿路堑纵向挖一通道,然后开挖两旁,如路堑较深可分几次进行,可用要力也可用机械挖掘。

3、混合式开挖法

将横挖法、通道纵挖法混合使用,即先顺路堑挖通道,然后沿横向坡面挖掘,以增加开挖坡面。每开挖坡面应容纳一个施工小组,或一台机械,即创造空间工作面。在较大的挖土地段,还可横向再挖沟,以装置传动设备或布置运输车辆。

二、路基填方

(一)路基填方一般要求

1、道路全线表层均有素填土层分布,该层结构松散,土质不均。填方路基先清除30cm表土,路床范围内土质仍含较多杂质时,应根

据现场实际情况清除至土质均匀为止,清表后压实基底,待压实度达到91%后,方可回填素土碾压。道路填方地段采用直接放坡的形式,坡度为1:1。

道路填方段土基回填前,对现状土基讲行探压,路基的压实度满足压实度标准,无回弹时,方可进行下一步填土。路基回填要求严格遵守《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T194-2013)中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填土为粘土和砂性土,其料径不得大于10cm,有机物含量小于10%,严禁将生活垃圾及淤质土作为回填土进行路基回填。填方路段采用分层碾压,每层虚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

2、材料来源

填方材料应尽可能地利用路基土石方开挖出的良性土,据设计文件要求,旧水泥砼面板经重型破碎锤破解至均匀粒径后( 22cm~33cm),可代替部分毛渣用于回填。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方能进入场内使用,不能使用道路开挖出的淤泥或腐植土作为回填料。

3、填方用料

本工程全线为挖方路段,道路路基落在第①-2层杂填土上,杂填土厚1.3m~2.0m,其下卧层为②层粉质粘土,设计清除表层30cm杂填土后,换填30cm厚毛渣,。本次路基处理方法为:清除路床下全部杂填土后采取30cm厚毛渣换填处理。再逐层回填好土至土路床设计高程。

旧水泥砼面板经重型破碎锤破解至均匀粒径后( 22cm~33cm),可代替部分毛渣用于回填。

土方施工前应先对原状土检压,无回弹后再逐层回填好土;若发现不良地质情况,设计拟采用戗8%白灰处理或翻晒处理。

(二)填方基底处理

1、当地面横坡缓于1:5时,在清除地表草皮、腐植土后,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填筑路堤;当地面横坡为1:5-1:2.5时,槽底应挖设台阶,台阶宽不应小于2m;当地面横坡陡于1:2.5地段的陡坡路堤,必须检算路堤整体沿基底滑动的稳定性,不平衡推力法抗滑稳定系数不小于1.3。

2、在洼地上填筑路堤,应排除地表水、清淤后方可填筑。路堤基底为耕地、草地、林地等时,必须先清除地表种植土后方可填筑。清除的地表种植土应集中堆放,以便用于回填至需恢复植被的地方。

3、地基清表后,应将应将地层碾压密实。路堤基底为松土时,当松土厚度不大于0.3m,可直接在原地面压实后填筑,否则应将松土翻挖,再分层回填压实。基底压实度不应小于90%。当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应将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压实度不应小于96%;若地基表层土CBR值不能达到设计要求时,则应采用换填压实,压实度不应小于96%;处理深度至路床底面。

(三)机械填料方法 1、推土机填料

推土机填料须自下而上分层铺筑,一般每层虚铺厚度不宜大于25cm。推土机运土回填,可先在路线上的某中间点逐步分段集中成一个大堆,再分为若干次运至卸土地点,分段距离为10-15m,以减少运土的漏失量。当土方推至填方部位时,可提起一次磁盘刀,成堆卸土,并向前行驶0.5-1.0m,利用推土机后退时将土刮平。用推土机来回行驶进行碾压,履带应重迭一半。填料程序一段采用纵向铺填顺序,从挖土区段至填料区段,以40-60m距离为宜。

2、自卸汽车填料

用自卸汽车运来的填料,卸下常是成堆的,需用推土机推开摊平,使其每层的铺土厚度不大于30cm(随选用的压实机械而定),由于汽车不能在虚土上行驶,因而卸土推平和压实工作采取分段交叉进行,并可利用汽车行驶作部分压实工作。

(四)填料的压实

根据本合同段的特点,借鉴我司多年的施工经验,准备狠抓路堤填筑质量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将全面采用配套的机械化设备。形成挖、装、运、摊、平、压机械化联合施工,流水作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试验段及填筑材料试验分析,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经监理工程师抽样,试验分析合格后方能使用。

2、路堤填筑根据各分段的线路填筑特点,在现场实际状况中,可取一个或几个工作段,一次性全幅铺开填筑;碾压至设计路基标高;尽可能抢出工作段完成路基填筑;使整个工程进度交叉、流水作业。

3、雨季施工将抓好填料选择,不用过湿的土质。对于填石路基将采用随挖、随运、随铺、随压实的方法。水平分层填筑压实,每层横坡保持在2-3%的坡度,雨季施工应做好填料护坡,防止水土流失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影响路堤填筑质量。在施工过程中不断疏通排水边沟和泄水沟,预防低洼处积水,路堤压实时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以下2-5%。

4、恢复路基中线并加密中桩,测标高,放出坡脚桩,桩上注明桩号,标上填筑高度。

5、地面横坡陡于1:5时,原地面应挖成台阶后填筑,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应作特殊处理,防止路堤沿基底滑动。

6、采用水平分层的方法填筑路堤,根据压实设备和技术规范确定压实厚度,一般控制每层压实厚度30cm。采用大吨位凸轮式振动压路机根据试验路段确定的碾压方案进行施工。

7、土方的挖、装、运均采用机械化施工,一般用挖、装机械配备自卸汽车运土,按每延米用土量严格控制卸土,推土机把土摊开,平地机整平。

8、当路基填料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时可在路外晾、晒,也可在路基上用铧犁翻拌晾晒;当含水量不足时,可用水车洒水补充,使填料达到最佳含水量的要求,确保达到压实度标准。

9、当路堤宽度、厚度和填料含水量等符合要求后,用压路机从路边向路中,从低侧向高侧顺序碾压。压实遵照先轻后重的原则,直到达到设计的压实度为止。

10、根据路堤的填筑高度,严格按规范要求检查压实度,每层填料都要资料齐全,并经监理工程师签认或旁站。

11、在雨季施工中,严防路堤积水,填筑层表面应适当加大横坡度,以利于排水,并注意天气预报,及时碾压成型,防止填料被雨水泡软。

12、达到设计标高时要抓紧按设计要求整理路槽,修整边坡,防护,确保路堤填筑质量和稳定性。

13、为减少半填半挖路基和填挖交界的不均匀沉降,应综合处理。当挖方区为土质时,优先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对挖方区路床0.8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回填碾压。当横坡较大、填方高时填挖交界处路床范围内铺设2层土工格栅。

三、路基标准与检验 (一)路基检验

1、土料运至施工现场应有专职人员检验土质和含水量是否符合要求,用插钎检验铺土厚度。

2、在实际施工中,常通过试验求出土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达到设计密实度要求时的合理碾压(夯实)遍数,用碾压遍数来控制压实情况,指导施工,并同时进行现场检验作为质量的依据。有密实度要求的土方工程中,每层填料压实之后,要对碾压(夯实)质量进行检验,检验方法采用灌砂法取样试验干密度,求出密实度。

3、路基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回弹模量的测定,路基回弹模量不小于30Kpa。

4、在路堤填筑前,填方材料应每5000m3以及在土质变化时取样按JTJ034-2000标准方法进行一次颗粒分析、液限和塑限、有机质含量和击实试验;进行击实试验时,用重型击实方法确定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5、施工中每层填料的控制试验每摊铺层每1000m2为一组,每组取三点进行干密度试验。

四、路基整型

1、路基土石方工程基本完工时,检查测量路床面(即路床顶面,下同)的中心线和标高,以及路基宽度和边坡坡度,检查测量完毕后, 即可进行路基整型工作。路基整型完毕,应报监理工程师检验。

2、路基整型完毕后,路基范围内不准堆放弃杂物。

第四节 地下管线工程施工

一、管道施工

1、管道沟槽开挖

本工程排水管道主要采用S-HDPE管及钢筋混凝土企口承插(Ⅱ级)管,沟槽开挖均采用放坡明挖。在沟槽开挖前汇同有关人员熟悉有关砼管及S-HDPE管施工操作规范,反复阅读和领会有关设计文件,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布设临时水准点、导线点、管道轴线控制桩、高程桩的测量工作,其偏差值应符合规范规定的允许偏差范围内,方可使用。

在沟槽开挖前,先用全站仪定出管道安装的中心线,并测出地面标高,并在沟槽开挖边线桩号挂上红线,或撒一条石灰线。沟槽测量控制采用坡度板控制,即沟槽机械开挖后在距槽底2.5m,位置埋设一根15cm315cm木板,间距为10米左右,在坡度板上钉管线中心钉和高程板高程板上钉高程钉。

沟槽开挖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清底方式配合进行,沟槽深度较大的,采用两台以上挖掘机传递挖土,将开挖土方运离沟槽,对沟槽减少影响。挖土深度至2m时,应先距地面0.6-0.8m处撑头道支撑。管顶上的一道支撑与管顶净距不应小于20cm,离基础面上20cm处加设一道临时支撑。沟槽挖土与支撑应密切配合,做到随挖随撑。防止槽壁失稳而导致沟槽坍塌。挖掘机挖土时,应采取后退式挖土方法,严禁挖掘机进入未设支撑的区域内。

开挖的土方原则上就地堆置,但堆放高度不超过1.5m,堆置点离坑边距离不小于2m。施工时需计算沟槽边堆土对沟槽壁侧向土压力,以确保沟槽的稳定性。

管槽开挖时,应严格控制槽底高程,沟底设计标高以上0.2-0.3米的原状土应予以保留,禁止扰动。在开挖过程中,视土质、深度情况及其降水效果选用基础。当槽深大于3m时,采用放坡的开挖方式,边坡坡比为1:1,坡面采用临时性保护措施。

雨水、污水管道支管直接采用放坡的开挖方式,坡比为1:1,坡面采用临时性保护措施,支护结构和管道外边壁之间应保证有0.5m-1.0m的净距,沟槽底部设置2003200碎石盲沟排水系统,并布设多个集水井,井深大于30㎝。用碎石填筑,然后用抽水机排除

沟的积水,始终保持沟底干燥。当挖至设计标高时,迅速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

开挖后如出现淤泥、土质松软等现象即采用换填片石进行土基处理。挖出的淤泥或松软土立即就近弃运。管道基础开挖请示指挥部、监理及时做好验槽。

2、钢板桩支护工程

本工程支护采用拉森钢板桩支护,桩长12m。桩顶标高以下0.5m处设置一道内支撑。

2.1、钢板桩的运输

对于处理好的钢板桩,在堆放和运输中,要避免碰撞,防止弯曲变形。插打过程中,须遵守“插桩正直,分散即纠,调整合拢”的施工要点。

2.2、钢板桩的起吊

①将钢板桩整齐排列在易于起吊的位置;

②利用起吊孔起吊钢板桩时,使用气割等在钢板桩轴线上从离端部10cm左右的位置穿好直径5cm大小的吊孔,再使用钩环结结实实的联结;

③在下端部系好适当的绳索以防止左右摆动。 2.3、钢板桩插打

通过检测确定第一片钢板桩插打合格后,以其为基准,再向两边对称插打钢板桩到设计位置,最后在一侧的中间合龙。整个施工过程中,监控每片桩的垂直度,并及时调整;在钢板桩的插打时注意钢板桩的拼接缝不能在围堰的同一断面上,应上下交替错开。插打过程中,须遵守“插桩正直,分散即纠,调整合龙”的施工要点。

2.4、钢板桩拔除

钢板桩拔工作先由下游方向开始,对称施工至上游方向,拔桩起点应离开角桩5根以上,可根据沉桩时的情况确定拔桩起点。

钢板桩拔除时先用打拔桩机夹住钢板桩头部振动1min~2min,使钢板桩周围的土松动,产生“液化”,减少土对桩的摩阻力,然后慢慢的往上振拔。拔桩时注意桩机的负荷情况,发现上拔困难或拔不

上来时,应停止拔桩,可先行往下施打少许,再往上拨,如此反复可将桩拔出来。

拔桩留下的空隙应及时灌砂填充。若灌砂不理想时可改用1:1水泥砂浆填充,注浆压力不大于0.1KPa。

拔桩时应注意事项:

①.拔桩时,可先用振动锤将板桩锁口振活以减小土的粘附,然后边振边拔。对较难拔除的板桩可先用柴油锤将桩振下100-300mm,再与振动锤交替振打、振拔。

②对引拔阻力较大的钢板桩,采用间歇振动的方法,每次振动15min,振动锤连续不超过1.5h。

2.5、支护结构监测与检测工作

①、基坑围护结构的安危关系到本工程的安全,还关系到附近建筑物、广告牌、各类地下构筑物、管线等保护等,因此必须对基坑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测

②、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 a.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 b.坡顶水平位移,沉降

c. 工程本次监测范围为基坑边缘以外20m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管线的沉降与倾斜观测,距离基坑三倍开挖深度范围内均布置。

3、监测时间及间隔:

a.在土方开挖之前应进行基数测量,且次数不少于两次。 b.在每层土方开挖前后,支护完成前后,发生变化时应进测量,其它正常情况下每2~3天测量一次,如发现变形速率增大或总变形较大时应加密测量次数。

c、基坑支护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应安排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d、与监测单位密切配合,做好检测工具的安放及保护工作。 e、监测过程中发现有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通知监理单位及相关人员,制定相关紧急防患措施,以防发生工程事故。

f、在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与使用过程中,应对支护结构和已有建筑物、广告牌、各类地下构筑物、管线进行监测,若遇到下列可能

影响建筑物安全的情况之一时,应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支护结构和已有建筑物采取应急措施。

3、沟槽降水排水

3.1、沟槽降水排水方案总体技术思路场地内对沟槽施工有影响的地下水水位标高大概为-1.5-2.0m以下。

(1)根据该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沟槽开挖深度、本工程实际情况以及场地附近地区已有的施工经验,拟采用管井降水方案降低地下水位,即在沟槽坑内四角各布设一个排水深井,由排水井统一将地下水抽出,达到阻截沟槽外围地下水流入沟槽的目的,从而满足基础施工对降水、排水的要求。

(2)在沟槽底部及时设置碎石盲沟排水系统,挖b=200mm ,h=200mm的沟,坑中铺设2003200碎石,将沟中水引至深井中。

(3)设4台潜水泵抽水。将水抽至现场原有的排水井中排走,抽水期自挖土至基础回填料施工完停止,三班不停连续排水。

3.2地面防渗措施

(1)严格控制沟槽四周的用水点。

(2)沟槽四周作好排水措施,修筑排水沟,防止人工或雨水流入坑内。

(3)妥善处理各种管道渗漏水。

3.3沟槽四周地面沉降观测及其预防措施

因降水有可能造成地面附加沉降,但其附加沉降量不大,对边坡影响较小。为安全起见,沟槽四周地面设置一定数量的观测点,以对地面沉降进行监测,应用信息控制法进行沟槽施工,应对支护结构和边坡土体变形及裂缝进行监测,并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备足临时加固的人员、器材。监测报警值:边坡土体、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30mm,连续三天超过5mm/d。

4、管道安装

管道下管、安装施工工艺为:

排管→下管→清理管腔、管口→清理胶圈→上胶圈→初步对口找正→顶装接口→检查中线、高程→用探尺检查胶圈位置→锁管。

安管前对运至现场的管材逐节检查,质量合格者方可使用。管道采用吊车下管人工配合安装。安装前先在基础上用红油漆标注中线控制落管,管道放至沟底后挂中线调节线型保证管道直顺,并用砼垫块将两侧塞稳。安装时测量人员随时跟踪测量,控制管中高程。

吊车下管前首先根据沟槽深度、土质、环境、管道本身重量等情况,确定吊车吨位、吊车距槽边的距离以及管材的存放地点等事宜。吊车下管时派专人指挥,统一发放信号,所有人员必须集中精神、服从指挥,将管道就位。

对接前,把管口工作面和胶圈上污物用水洗刷干净(若遇冬季还必须把管口工作面上的冰层融化掉),然后用布擦干。

将胶圈用手握住,涂上油脂,从插口下面往上套,直到入槽为止,之后强行上拉,使圈的大部分入槽,再继续上拉,直到松开胶圈后,能弹入槽内,以免扭搓。然后用手沿圆周检查橡胶圈是否到位。利用吊车或搭架等机械将插口吊起,并使管节慢慢移动到承口处,亦可在承口端用撬棍往前拨管,观察高程和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然后进行调整工作。若管道低于设计标高,可将管子轻轻吊起,下面填砂捣实;若高于设计标高,沿管轴线左右晃动管子,使管子下沉达到设计标高。为了使插口和胶圈能够均匀顺利地进入承口,达到顶定位置初步对口后承插口间的间隙和距离务必均匀一致。否则胶圈受压不均,进入速度不一致,将造成胶圈扭曲而大幅度回弹。

初步对口正确后,即可装上顶进设备进行顶装。顶装时应先将插口端管节轻轻吊起,然后慢慢顶入承口之内。顶装过程中要随时沿管四周观察胶圈和插口进入情况。当插口管节上部或下部进入承口的深度不一致时,可通过调整吊管高度进行纠正;当插口管节左部或右部进入深度不一致时,可通过撬棍进行调整。在进行调整时,应停止顶装。

管道的顶装方法按管径大小、机具状况、施工条件和人工操作习惯等因素,各地区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撬棍、手扳葫芦、吊链、卷扬机和千斤顶等安装方法。

管道顶装后,应用探尺检查胶圈的就位情况。检查胶圈与承口接

触是否均匀,发现不均匀时,可用錾子捣击,决不能出现“麻花”、“闷鼻”及“跳井”现象。

管道铺设质量验收标准应符合《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的有关要求,具体指标如下:

管道中心线允许偏差:20mm; 管内底标高允许偏差:-10mm-+20mm; 承口、插口之间外表隙量允许偏差:<9mm

1)中线控制:本次施工采用边线法,即将管边线用钉子钉在龙门板桩上,通过锤球定位线定出边线,在基础上做好记号,稳管时通过锤线控制管道边线,这样管道就处于中心位置,用这种方法对中,比中心线法速度快。

2)高程控制:管道高程控制采用水准仪复测,龙门板控制高程。相邻两板的高程钉分别到管底标高的垂直距离应相等,则两高程钉之间连线的坡度即为管道坡度,该连线为坡度线。坡度线上任何一点到管底的垂直距离为一常数。

高程控制时,使用丁字形高程尺,将高程尺垂直放在管底,当标记和坡度线重合时,表明高程正确。管线平面位置与高程误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管中心控制与高程控制必须同时进行。

5、混凝土工作井施工

工作井采用C30现浇钢筋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除特别注明外均采用C30混凝土,砼墙、砼底板、砼盖板及刃脚抗渗等级为S6,

5.1混凝土工作井施工顺序

混凝土工作井根据设计井壁形式,采取分2次制作、1次下沉,施工顺序为:挖基坑-铺设砂垫层,安装垫架-制作底节、第二节工作井、隔墙-拆除垫架、模板、挖土下沉到设计深度-工作井封底、浇筑钢筋砼底板-制作第三节工作井。

5.2本工作井根据工作井井壁设计分节,采取分两次制作,浇筑程序是第一节工作井墙砼浇好后,待其达到设计强度100%后,即进行第二节下沉然后进行封底、浇筑盖板砼。

5.3工作井施工过程

5.3.1 施工坑开挖

工作井采取在基坑中制作,以减少下沉深度,降低施工作业面。开挖深度为3米,考虑到拆除垫架和支模操作的需要,基坑比工作井宽1米,四周挖排水沟,集水井,使地下水位降至比基坑底面低0.5m,挖土采用1台1.0m3 反铲挖掘机进行。配合人工修坡和平整坑底,挖出的土方用自卸车运至弃土场堆放。

5.3.2 工作井制作 5.3.2.1、刃脚支设

本工作井高度大,重量重,地基强度较低,采用垫架法支撑。 工作井刃脚铺设标准枕木(160mm3220mm32500mm )作支承垫架的垫木,然后在其上支设刃脚及井壁模板,浇筑砼。地基上铺设砂垫层,可减少垫架数量,将工作井的重量扩散到更大的面积上,避免制作中发生不均匀沉降,同时易于找平,便于铺设垫木和抽除。

5.3.2.2、模板支设和钢筋绑扎

工作井制作的模板支设和钢筋绑扎与普通结构施工要求一样,只不过由于是在软基上施工,所以要均匀对称施工,以防止不均匀沉降。

5.3.2.3、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采用商品砼,并用砼输送泵,送至工作井浇筑部位,沿井壁均匀对称浇筑。浇筑采用分层平铺法,每层厚 30cm ,将工作井沿周长分成若干段同时浇筑,保持对称均匀下料,以避免一侧浇筑,使工作井倾斜。

两节混凝土的接缝处设凹型水平施工缝,上节混凝土须待下节混凝土强度达到 70%后浇筑,接缝处经凿毛及冲洗处理,并浇10cm 厚减半石子混凝土。

5.3.3 工作井下沉控制 5.3.3.1、下沉速度的控制

根据土质情况,采用台阶形挖土自重破土方式。采用从中间开始向四周逐渐开挖,并始终均衡对称地进行,每层挖土厚度为 0.4-1.5m。刃脚处留1.2-1.5m 宽土垅,用人工逐层全面、对称、均匀地削薄土层,每人负责 2-3m 一段,方法是顺序分层逐渐往刃脚方

向削薄土层,每次削5-15cm,当土垅挡不住刃脚的挤压而破裂时,工作井便在自重作用下破土下沉,削土时应沿刃脚方向全面、均匀、对称地进行,使均匀平衡下沉。

工作井下沉中,如遇到砂砾石或硬土层,当土垅削至刃脚,工作井仍不下沉或下沉不平稳,则按平面布置分段的次序,逐段对称地将刃脚下掏空,并挖出刃脚外壁10cm ,每段挖完后用小卵石填满夯实,待全部掏空回填后,再分层刷掉回填的小卵石,可使工作井因均匀地减少承压面而平衡下沉。

在工作井开始下沉和将沉至设计标高时,周边开挖深度小于10cm,避免发生倾斜,尤其在开始下沉 5m 以内时,其平面位置与垂直度要特别注意保持正确,否则继续下沉不易调整,在离设计深度20cm 左右停止取土,依靠自重下沉至设计标高。

5.3.3.2、下沉观测

工作井位置的控制是在井外地面设置纵横十字控制桩、水准基点。下沉时,在井壁上设十字控制线,并在四侧设水平点。于壁外侧用红铅油画出标尺,以测沉降,井内中心线与垂直度的观测系在井内壁四边标出垂直轴线,各吊垂球一个,对准下部标志板来控制,并定时用两台经纬仪进行垂直偏差观测。挖土时随时观测垂直度,当垂球离墨线边达50mm 或四面标高不一致时,立即纠正,工作井下沉过程中,每班至少观测两次,并在每次下沉后进行检查,做好记录,当发现倾斜、位移、扭转时,及时通知值班队长,指挥操作工人纠正,使允许偏差范围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工作井在下沉过程中,最大沉降差均控制在250mm 以内。当沉至离设计标高2m 时,对下沉与挖土情况应加强观测,以防超沉。

5.3.3.3、下沉纠偏

工作井下沉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倾斜、位移及扭转等情况,应加强观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纠正。

产生倾斜的可能原因有:

⑴ 刃脚下土质软硬不均;刃脚局部被大石块或埋设物搁住; ⑵ 拆刃脚垫架时,抽出承垫木未对称同步进行,或未及时回填;

⑶ 挖土不均,使井内土面高低悬殊;

⑷ 刃脚下掏空过多,使工作井不均匀突然下沉; ⑸ 排水下沉,井内一侧出现流砂现象; ⑹井外弃土或施工荷载对工作井一侧产生偏压

操作中可针对原因予以预防,如工作井已经倾斜,可采取在刃脚较高一侧加强挖土并可在较低的一侧适当回填砂石,必要时配以井外射水,或局部偏心压载,都可使偏斜得到纠正。待其正位后,再均匀分层取土下沉。

位移产生的原因多由于倾斜导致,如工作井在倾斜情况下下沉,则工作井向倾斜相反方向位移,或在倾斜纠正时,如倾斜一侧土质较松软时,由于重力作用,有时也沿倾斜方向产生一定位移,因此预防位移应避免在倾斜情况下下沉,加强观测,及时纠正倾斜。位移纠正措施一般是有意使工作井向位移相反方向倾斜,再沿倾斜方向下沉,至刃脚中心与设计中心位置吻合时, 再纠正倾斜,因纠正倾斜重力作用产生的位移,可有意向位移的一方倾斜后,使其向位移相反方向产生位移纠正。

工作井下沉产生扭转的原因是多次不同方向倾斜和位移的复合作用引起的,可按上述纠正位移、倾斜方法纠正位移,然后纠正倾斜,使偏差在允许范围以内。

5.3.3.4、下沉到位、封底技术

当工作井沉到设计标高,经2-3 天 ,下沉已稳定,在8h 内累计10mm 时,即可进行工作井封底。工作井封底有排水封底和不排水封底两种方案,本工作井对封底质量要求严格,不允许出现渗漏,再者涌水量不大,井底土质较密实,因此确定采取排水封底方案,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进行土形整理,使之呈锅底形,自刃脚向中心挖放射形排水沟,填以石子做成滤水暗沟,在中部设2-4 个集水井, 井深1-2m ,插入直径 0.6-0.8m,周围有孔的混凝土或钢套管,四周填以卵石,使井中的水都汇集到集水井中,用潜水泵排出,使地下水位保持低于井底面30-50cm。刃脚混凝土凿毛处洗刷干净,然后,在井底对称均

匀浇一层0.7-0.9m厚的混凝土垫层,强度达到30%后,绑钢筋,浇筑上层550mm厚的防水混凝土底板。浇筑应在整个工作井面积上分层由四周向中央进行,每层厚 30-40cm ,并捣固密实。

混凝土养护14d 期间,在封底的集水井中应不间断地抽水,待底板混凝土达到70%设计强度后,进行第二步,对集水井逐个停止抽水,逐个进行封堵。

6、顶管施工

本工程D800-D1200污水管道采用顶管顶进方法施工。 (一)顶进施工工艺流程图

2、顶管机选型

2.1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工程地质特点,我们准备投入泥水平衡顶管设备,以保证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

2.2安装:顶管进洞前,将工具管吊入工作井内,安放在导轨上,后端放入分压环,启动主顶油缸,慢慢向前推动,工具管前方进入橡胶密封圈,接触到钢封门为止。

2.3使用:正常顶管时,顶管机及管道内的操作均由操作者完成,所有的操作元件均由电缆、油管集中至地面操作进行控制。顶管机能持续地记录其各种状态及管道线路的位置等数据。自动记录系统包括泥土和地下水压力,机头倾斜、旋转、纠偏状态,前进速度,顶进长度,刀盘扭矩,顶进负荷及中间动作等。此系统在自动系统出现故障时应能手动监测,以保证管道在自动系统的修复过程中能继续前进。

2.4主顶装置

主顶装置共有两只千斤顶,分两列布置。主顶千斤顶为等推力双冲程千斤顶,每只最大顶力为200t,主顶最大总顶力为400t,满足设计顶力的要求。主顶动力站由一台63ml/r的轴向柱塞泵驱动,可以满足5cm/min的顶进速度,另外也能通过调节变频器来改变油泵流量,从而控制顶速。主顶千斤通过一个顶进环作用在管节尾部,使管节能均匀受力,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位于管节中心,以免顶进轴线产生偏差。主顶装置上装有活动底架,便于调整轴线外,还可在顶进施工中根据需要调节钢管管节位置的高低,保证洞口处的橡胶止水圈顺利套在顶管机及管节上。

3、顶进施工工艺

在设备安装结束后,机头出洞,即可进行正常的顶进施工。小刀盘土压平衡顶管掘进机采用计算机闭环控制的土压平衡机理,电脑控制。小刀盘将土体搅拌后,经由螺旋机送到密封舱板后出土。密封舱内有两个土压传感器将测定的土压力转换成电信号输入到土压平衡控制器内,由其自动调节螺旋机变频器,改变螺旋机转速,从而改变出土速度,使之与主顶顶速相匹配,使土压舱内的压力始终控制在土体的主动力压力与被动土压力之间。

顶进施工时,必须根据覆土深度和土质情况计算出机管掘进机正面的水压力,作为设定土压力,输入泥水平衡控制器,此后就可以靠泥水平衡控制器自动控制正面土压力。泥水平衡控制器分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方式,手动控制方式能将实际的正面土压力控制在更小的波动范围内,对于控制地表沉降是十分有利的。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覆土和土质情况及时调整设定土压力值,有利顶进的顺利进行。

顶管机的螺旋机采用轴向出土。螺旋机出的土直按卸在泥浆箱内,用高压水枪喷射土体,使其形成泥浆,由泥浆泵打入泥浆池沉淀。当污水泵停止工作时,必须暂停顶进,以免造成“闷顶”引起地面隆起,同时也要防止顶进停止时螺旋机仍在出土,造成地面下陷的情况。

一节管节顶进结束后,缩回主顶千斤顶,拆除洞口处的管线,吊放下一节管节,然后连接洞口处的管线,再继续顶进。

在顶管机和中继间处应放置应急照明灯具,保证断电或停电时管道内的工作人员能顺利撤出。

4、顶管纠偏 4.1纠偏装置

管道在大堤堤身的顶进过程中不纠偏,所有的纠偏动作在顶进工作前完成。

纠偏是通过顶管机上的纠偏铰产生折角而进行的,顶管机为二段一铰结构,顶管机长径比(即纠偏灵敏度)为L/D=1.08。纠偏系统由4台150T双作用油缸及控制阀件组成,4组油缸呈斜向45。正交布置,每个纠偏油缸都通过万向铰将管掘进机前壳体连接在一起,使顶管掘进机能在一定范围内任意做出纠偏动作。4组纠偏油缸由4个三位四通电磁针换向阀控制,每个油缸的前后腔油嘴关闭,使油缸内始终保持高压,确保纠偏动作的可靠。

4.2实用纠偏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测量报表绘制顶进轴线的单值控制图,直接反映顶进轴线的偏差情况,使操作人员及时了解纠偏的方向,保证顶管机处于很好的工作状态。

在实际顶进中,顶进中轴线和设计线经常会发生偏差,因而要采取纠偏措施,减小顶进轴线和设计轴线间偏差值,使之尽量趋向一致。顶进轴线发生偏差时,通过调节纠偏千斤顶的伸缩量,使偏差值逐渐减小并回至设计轴线位置。在施工过程中应贯彻勤测、勤纠、缓纠的原则,不能剧烈纠偏,以免对砼管节和顶进施工造成不利影响。

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纠偏是与顶管同步进行的一项工作,重要的是把握顶管趋势,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而应缓慢地、逐步进行,若操之过急就容易造成轴线的较大折角,反而不利于顶进的顺利进行。

5、注触变泥浆

5.1 在顶进施工中,触变泥浆是减少顶进阻力的重要措,泥浆套形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减阻的效果。

5.2 为了做好压浆工作,在工具管的铰接处均匀布置了4只压浆孔,顶进时及时进行跟踪注浆。管节上设有4只压浆孔,呈90°环向交叉布置。压浆总管用镀锌管,每隔6M装一只三通,再用压浆管接至压浆孔处。顶进时要及时有效地跟踪压浆和补压浆,确保形成完整有效的泥浆套。

5.3 触变泥浆的性能要稳定,施工期间要求泥浆不失水、不沉淀、不固结,既要有良好的流动性,也要有一定的稠度。顶进施工前要做泥浆配合比试验,找出适合施工的最佳泥浆配合比。

5.4 触变泥浆的拌制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催化剂、化学剂要搅拌均匀,使之均匀地化开,膨润土加入后要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水化。泥浆拌好后,应放置一定的时间才能使用。压浆是通过储浆池处的压浆泵将泥浆压至管道内的总管,然后经由压浆孔压至管壁外。在压浆泵、工具管等处装有压力表,便于观察、控制和调整压力。

在顶进施工中,触变泥浆的用量主要取决于管道周围的空隙的大小及周围土层的特性,由于泥浆的流失及地下水的作用,泥浆的实际用量要比理论量大得多,一般可达到理论值的4-5倍,但在施工中还要根据土质情况、顶进情况、地面沉降的要求等做出适当调整。

5.5 泥浆要使注入的浆液随着管道顶进形成完初始浆套,并且每顶进一定的距离应能够得到补充。这些与注浆孔的形式、布置的位置、

注浆泵的选用和注浆的压力有关。

5.6 注泥浆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先压后顶,随压随顶,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问题,如果先顶管,工具管机头向前移动时泥浆套的容积扩大,产生抽吸作用,极容易造成洞穴坍塌,使注浆失效。

(2)对注浆孔的设置应均匀的布置在管道四周,但管道底部不设注浆孔。

6、顶进测量及控制 6.1轴线测量方法

为了使顶进轴线和设计轴线相吻合,在顶进过程中,要经常对顶进轴线进行测量。在正常情况下,每顶进一节钢管管节测量一次,在出洞、纠偏、进洞时,适当增加测量的次数。施工时还要经常对测量控制点进行复测,以保证测量的精度。

6.2顶进中顶管机趋势的测定

测定顶管机前进趋势,能达到减少测量时间的目的。顶进中施工人员对顶管机的纠偏也迫切需要及时了解顶管机走势,以能够较有效地纠偏。施工人员及时了解顶管走势好处显而易见,为此我们设置了顶管前进趋势测量及计算方法。通过观察顶管机的行进趋势来指导纠偏。

本工程测量所用的仪器有全站仪、激光经纬仪和高精度的水准仪。顶管机内设有坡度板和光靶,坡度板用于读取顶管机的坡度和转角,光靶用于激光经纬仪进行轴线的跟踪测量。

7、顶管出洞

先在预留洞内接长顶进导轨,并做好限位块。在洞圈内割除外封门钢横梁,在洞门内将钢板桩顶松。将顶管机顶入止水带内,至顶管机端部离外封门约10cm时停止。拔除外封门。

要测量监控下顶管机继续顶进,至主顶行程伸足。

在顶管顶尾部烧焊限位块,防止主顶千斤顶缩回时,顶管机在正面土体作用下退回。

缩回主顶千斤顶,吊放钢管管节。

割除限位块,继续顶进。

出洞后,顶管机和其后的第一至第三节钢管节用拉杆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顶管机和钢管管节连在一起后增加了稳定性,对出洞后的一个阶段的顶进施工十分有利,同时也便于在以后的顶进施工中对顶管机进行控制。

8、顶管出洞技术措施

出洞的封门采用外封门,外封门用30#钢封门,钢封门外用防水玻璃布与防水 布,洞门内用两道30#钢封门作横梁,与外封门及洞圈预埋铁焊接,外封门底部低于洞门300mm,插入由预埋铁件组成的楔形槽中,上部延伸至高于地面300mm,并与井体钢板连接,防止沉井时脱落。

出洞前,先在洞口处安装双层止水带,其作用是防止顶管机出洞时正面的水土涌入工作井内,其另一个作用是防止顶进施工时压入的减阻泥浆从此处流失,保证能够形成完整有效的泥浆套,两层橡胶止水板间可以压注触变泥浆,使管节一出洞便被泥浆包裹。

为了防止钢封门拔除后洞外土体涌入顶管机密封舱,在顶管机顶入洞圈前,用黄粘土填充密封舱,这样既能平衡顶管机出洞时的部分正面土压力,又有减小对洞口处土体的扰动和地表沉降。

出洞时可以利用沉井施工时的井点,降低洞口处的地下水位,减小水头差,防止洞外水土涌入。

二、砌筑工程

本工程选用06MS201国标检查井,并作出如下修改:井盖板混凝土材料为C30。砌筑检查井时必须砂浆饱满,砌体内外壁均用1:2防水砂浆抹面至顶。

检查井的型号根据设计要求实施,砌筑前放线定位,使平面位置准确无误。严格按结构尺寸放线,并执行砌体作业规程。井室、井筒砌筑材料采用页岩砖和混凝土构件制作。

(一)砌筑施工

①砌筑前应先检查基础尺寸及高程,符合设计图纸后,用水冲洗干净,先均匀铺设一层砂浆,再压砖砌筑。砌筑时必须做到埋铺满挤,

砖与砖之间灰缝保持1cm,用于砌筑的砂浆标号应满足设计要求,拌和均匀,严禁用水冲浆。砌筑时发现墙面有鼓肚,应拆除重新砌筑,严禁用锤修砸。

②井为圆形时,采用丁砖砌筑法,外缝应用砖渣嵌平,平整大面向外,利用轮杆、水平尺检查直径及水平。砌完一层后,再灌一次砂浆,使缝隙内砂浆饱满,然后再铺浆砌筑上一层砖,上、下两层砖竖缝应相互错开。砌至井筒底部时,及时安装预制混凝土顶板,顶板安装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座浆进行,确保稳定,位置准确。

③内壁砖缝应采用缩口灰,抹面时能抓得牢,井身砌完后,应将表面的浮灰残渣清扫干净。

④对于管道与砖之间接触面应座满砂浆,砖与管道外壁之间预留1—1.5cm,用砂浆堵严,并在井壁外抹管箍,以防漏水,管外壁在抹箍前洗刷干净。

⑤井身、墙身砌筑完成后,外壁采用设计要求的砂浆搓缝,使所有外缝严密饱满,然后将灰渣清扫干净

⑥抹面前先用水浇湿砖面,然后三用三遍法抹面,即:先用1:2水泥砂浆打底,厚0.7cm,该层必须压入砖缝,与砖面粘结牢固;二遍抹厚0.5cm找平;三遍抹厚 0.5cm铺顺压光,抹面要一气呵成,表面不得漏砂粒。为保证抹面三层砂浆整体性好,分层时间最好在定浆后,随即抹下一层,更不得过夜,如间隔时间较长,应刷素浆一道,以保证接茬质量。修复因接管破坏旧井抹面时,应先将活动其鼓灰面轻轻砸去,并将砖面剔除新渣,用水冲洗后,先刷素灰浆一道,然后再分层抹面。。

⑦安装井盖井蓖:井盖均应具有新型“五防”功能,安装井圈前,应仔细检查井盖、井蓖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和有无损坏、裂纹。井圈安装前,根据实测高程,采用座浆砌方法。检查井、收水井等砌完后,应立即安装井盖井蓖。由于排水系统在路面施已经完成,因此井身高出地面,此时应将井身周围培土加以保护,井口与路基的填土施工配配合,同时升高。施工完毕应将井盖盖好,保持井内清洁。

(二)检查井口、雨水口加固

井口,雨水口加固应在路面摊铺工程开始之前进行,为防止井圈整体下沉,采取了膨胀螺栓固定等措施。

(1)在井圈法兰开孔处造孔,埋设8只膨胀螺栓,呈等边八角形布置。

(2)井圈在沥青摊铺之前埋设固定。上表面与沥青面持平略低1~2mm,在埋设时须拉线精确放样,通过膨胀螺栓在井圈法兰底部用钢制垫片进行高程调整。

(3)井圈膨胀螺栓固定后与井圈及基底砼之间出现的空隙,用细石砼灌缝填平。

三、结构工程施工

箱涵采用C30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结合箱侧墙均采用素混凝土,盖板、过梁及结合井底板采用钢筋混凝土。

混凝土强度等级:除特别注明外均采用C30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6,垫层采用10cm厚C15混凝土。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二a,最大水胶比为0.5,胶凝材料最小用量为280kg/m3,胶凝材料最大用量为400 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1%,最大碱含量为3 kg/m3。

箱涵变形缝采用闭孔型聚乙烯泡沫塑料板嵌缝,并用聚氨酯密封胶封口。30mm宽变形缝采用橡胶止水带止水。变形缝间距按不大于25m控制。砌体采用M10水泥砂浆砌MU20烧结页岩砖砌筑,1:2防水水泥砂浆抹面厚20mm,采用三层抹压法施工。

1、钢筋混凝土箱涵施工的工艺流程:

2、底板钢筋、模板的制作安装

施工前,按设计要求在槽底砼垫层上放出底板以及墙身的控制轴

线及平面尺寸,并在坑顶作好控制。

根据测放出的控制轴线和平面尺寸,进行底板、侧墙钢筋的绑扎。结构钢筋在钢筋加工间加工制作,钢筋接头采用电弧搭接焊接头,制作好的结构钢筋运至现场安装成型,施工中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的加工、绑扎、焊接须满足下列质量要求:

1)钢筋应平直,其表面不得有明显擦伤。 2)钢筋接头正确,平面上没有翘曲不平现象。

3)钢筋末端弯钩的净空直径不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钢筋弯曲点处不得有裂缝。

4)四周平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相隔交错扎牢,底板双层钢筋网应设置钢筋撑脚,保证钢筋的正确位置。

5)钢筋搭接长度按规范要求进行,单面焊10d,双面焊5d。 6)待钢筋绑扎完毕后,进行底板及墙身部分模板安装。模板均采用厚度不小于12mm的九夹板拼接,利用木方、钢管锁定牢固。墙身部分采用φ14穿墙螺杆,穿墙螺杆中间设塑料板止水环,待模板拆除后,对侧墙外侧部分穿墙螺杆处凿除部分砼,切割螺杆,用石棉水泥进行封堵,防止穿墙螺杆锈蚀。同时在模内相应位置设置砼撑筒,保证墙身结构尺寸。拼接时做到接缝严密,底板模板在坑壁设立牢固的支撑,并随时吊线检查模板的垂直度,以保证模板支立牢固和准确。

3、底板砼浇筑

浇筑砼之前,在底板施工范围内搭设满堂钢管脚手架及施工平台,便于人工操作,平台高出底板模板高度,墙身部分砼浇筑至底板面上30cm高度处,并采用10310cm木方设置两道企口槽,利于墙身二次浇筑砼的连接。

1)采用商品砼,汽车泵输送入模。施工中随时检查坍落度,控制砼下落高度不大于2m,以免产生离析现象,并做好施工记录及砼试件。

2)砼浇筑时,采取斜向分段按设计厚度一次浇筑的方法进行,分段长度4~5m斜向前进一次性连续浇筑成型,砼用插入式振动器捣实。振捣过程中振动棒采取梅花式插入,振动延续时间以砼获得良好

的密实度,表面泛浆,气泡消失为度。

3)砼浇筑完毕后,及时予以覆盖养护。并在砼强度达到2.5MPa或浇筑完一天后,进行企口槽的清除工作,将施工缝的表面凿毛。

4、顶板和墙身模板、支架及钢筋施工

顶板模板采用厚度不小于12mm的九夹板组拼,支架采用轮扣式脚手架搭设,利用φ48钢管扣件进行横向、纵向锁定,保证支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支架顶部利用可调顶托调至设计高程处,其上纵横向铺设φ48钢管和10310cm方木形成模板平台,进行顶板底模的安装。墙身部分模板以及墙身和顶板钢筋的施工同底板钢筋、模板的制作安装方法。

5、顶板墙身砼浇筑

待模板安装加固完毕后,进行模板、支架、钢筋检查验收,合格后,进行墙身和顶板砼的浇筑,墙身施工缝面按要求进行凿毛处理,并清洗干净,然后采用与结构砼同标号的水泥砂浆进行接缝处理。墙身和顶板砼浇筑方式和要求同底板砼浇筑。砼浇筑完毕后即用塑料薄膜覆盖湿法养护。

五、闭水及满水试验

根据设计要求每个井都必须在其砂浆达到100%设计强度后,用以考核检验污水处理构筑物的渗水量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以免污水渗漏,再次污染环境。这期间应注意闭水试验必须用清水(切忌用污水),逐池缓慢地放水试验,发现渗漏点要做好标记。当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不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应以试验段上游管顶内壁加2m计;当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应以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加2m计;当计算出的试验段水头小于10m,但已超过上游检查井井口时,试验水头应以上游检查井井口高度为准。首先将被试验的管段起点及终点检查井的管子两端用钢制堵板堵好,在上游井的管沟边设置一试验水箱,将进水管接至堵板的下侧,下游井内管子的堵板下侧应设泄水管,并挖好排水沟。管道应严密,并从水箱向管内充水,管道充满水后,浸泡1~2昼夜再进行试验。量好水位,观察管口接头处是否严密不漏,观察30分钟,测量渗水量应满足规范要求。

闭水试验完成后及时将水排出。

1、准备工作

灌水之前首先将检查井内清理干净,以免充水后井内浮渣漂浮水面,影响测试精度。对于预留孔洞,预埋管口及进出口等都要加以临时封堵,同时还必须严格检查充水及排水闸口,不得有渗漏现象发生,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再计算出设计水头标高,再依据设计水头与管顶内壁和上游检查井井口标高相比的结果来决定试验水头的选取。然后即可设置灌水水量观测标尺,用以观察灌水时水量所达到的渗水量。

2、灌水

向污水管内灌水宜分三次进行:第一次灌水为设计水量的1/3;第二次灌水至设计水量的2/3;第三次灌水至设计水量。当试验水头达到规定水头时开始计时,观测管道的渗水量,直至观测结束时,若发生渗漏严重的情况,应不断地向试验管段内补水,保持试验段水头恒定,以便更好地查找渗漏的地方并做标注。渗水量的观测时间不得小于半小时。

3、水位观测

1)灌水时的水位可用水位标尺测定。

2)灌水至设计水位进行渗水量测定时,应采用水位测针测定水位。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1/10mm。

3)灌水至设计水深后至开始进行渗水量测定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h。

4、仪器装置

在满水试验中并应进行外观检查,不得有漏水现象。

试水合格后即可缓慢放水,闭水试验应填写试验记录,格式应符合《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1—90)规定。构筑物不得有漏水现象,闭水试验合格后,应及时进行下一道的工序及回填,不合格应缓慢放水并重新处理再做闭水试验检测,直至合格。

第五节 沟槽回填

1.在管道安装与铺设完毕后,应对管线主体结构的质量检查验收,然后需尽快回填。回填土前,应将沟槽内软泥、木料等杂物清理

干净,回填土时,不得加填积泥、有机物。回填土中不应含有石块、砖头、冻土块及其它杂硬物体。

2.回填土过程中,槽内无积水,不允许带水回填,如果雨季施工排水困难时,可采取随下管随回填的措施,为防止漂管,应先回填到管顶以上一倍管径以上的高度。

3.沟槽回填,应从管线,检查井等构筑物两侧同时对称回填,确保管线及构筑物不产生位移。两侧填土填筑高差,不应超过一个土层厚度;填土应分层夯实,每层的虚铺厚度如设计未作规定时,应按采用的压实工具和要求的压实度确定。

4.管腋部填土必须塞严、捣实,保持与管道紧密接触。 5.管区的管顶部分填土施工应采用人工夯打或轻型机械压实。严禁压实机具直接作用在管道上。

6. 回填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槽底至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不得含有机物、冻土以及大于50mm的砖、石等硬块;

回填土的含水量,宜按土类和采用的压实工具控制在最佳含水量附近。回填土每层的压实遍数,应按要求的压实度,压实工具虚铺厚度和含水量,经现场试验确实。

当采用重型压实机械压实或较重车辆在回填土上行驶时,管道顶部以上应有一定厚度的压实回填土,其最小厚度大于等于30cm。

7.沟槽回填时,砖、石、木块等杂物应清除干净;采用明沟排水时,保持排水沟畅通,沟槽内不得有积水。采用井点降低地下水位时,其动水位应保持在槽底以下不小于0.5m。

8.回填土或其他回填材料运入槽内时,不得损伤管节及其接口,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根据一层虚铺厚度的用量将回填材料运至槽内,且不得在影响压实的范围内堆料;管道两侧和管项以上50cm范围内的回填材料,应由沟槽两侧对称运入槽内,不得直接扔在管道上,回填其他部位时,应均匀运入槽内,不得集中推入。需要拌和的回填材料,应拌好后运入槽内,不得集在槽内拌和。

9.沟槽回填土或其他材料的压实,回填压实应逐层进行,不得损伤管道;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应采用轻夯压实,管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un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