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9-13 09: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3、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及其如何实现?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哪些贡献?

2.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3.如何从党的历史经验中认识确立和坚持正确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实事求是过程) 4.弘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精神,主要应该把握哪些内容和要求?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探析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正反两方面科学经验的总结。

中国革命的实践一再证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而违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造成的危害也从反面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由不深刻到深刻、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

2、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3、经过延安整风,形成全党共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

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 论 创 新 中 国 实 际 结 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 中国的历史结合 本 土 化 中国优秀文化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提出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邓小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各自的深刻内涵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3、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 条件。

4、实践平台:中国革命和建设时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人民求翻身、求解放,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奋斗过程,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

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党的成立到大革命失败)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等特点的认识最深刻。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中期1927-1935)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初步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1940)等文章,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科学总结了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一是坚决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是科学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规律,开始赢得了人民军队在战争中的主动权。 三是深刻认识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完整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是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 二是提出了建党建军的正确原则,形成了一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路线。 三是揭露了本本主义的错误,提出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论十大关系》(1956)等著作,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艰辛的探索。

一是指导中国革命大决战的胜利,实现了建立全国政权的伟大目标。

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实现了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三是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探索。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科学概念

第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浪潮兴起,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2.历史依据——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大跃进、文革)

3.实践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4.理论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渊源,内在根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第一阶段——提出理论命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大) 2.第二阶段——构建理论轮廓(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大)

从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的召开,是中国进行全面改革、扩大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发展的阶段。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邓小平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思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 3.第三阶段——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三大、党的十四大) 从1987年到1992年这五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经受严峻考验的五年。中国在国际风云的变幻中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邓小平理论也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和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4.第四阶段——丰富理论内容(丰富理论内容、党的十五大以来)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的章程。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科学概念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 阶 段。

4

新境界是侧重于思想路线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丰富和发展了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的思想路线。 新水平是侧重于理论内容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胆略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新判断是侧重于理论背景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敏锐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

新体系是侧重于理论框架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科学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世情变化

1、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2、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3、科技革命日新月异4、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 2、国情变化

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收入分配机制发生改变、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多样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3、党情变化

1)党的地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2)党员队伍数量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党的干部队伍正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

(4)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起点是1989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2)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3)200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4)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

5

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近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南

3、加强和改造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过程

什么是发展观?它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何作用?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1、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

(1)发展是事物的总趋势,是自我的不断扬弃。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

(3)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定。 2、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的观点

(1)中国的发展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2)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发展社会主义。 3、邓小平理论关于发展的观点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发展是硬道理。

(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江泽民关于发展的观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协调发展。 (3)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发展起点。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引发了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组合; 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三农”问题越显突出;

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乡差别、地区差别、 贫富差距、收入分配差别持续扩大,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6

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

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短期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大量存在。

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过程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党的十七大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了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

7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一)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

毛泽东在1929年 6月写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而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叫作党性纯不纯的高度。 1942年,毛泽东为延安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将这四个大字作为校训。 三)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确立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取得了重要成就。 但遗憾的是,1958年以后,特别是毛泽东晚年严重脱离实际,采取了一系列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左”的方针政策,导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而复失,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而遭受重大挫折。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邓小平领导全党拨乱反正,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邓小平率先批评“两个凡是”,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

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推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 2、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邓小平在1980年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

“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4、江泽民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5、胡锦涛强调求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8

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其本质要求是:解放思想。

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理论联系实际

● “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毛泽东选集》第3卷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今天,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 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9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中国的国情为依据,在中国革命的实践和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八七会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2)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3)形成“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4)探索中的曲折;

面对共产国际的压力——你们中共的注意力“需要放到我们应该而且可能夺取城市的问题上”。

面对党内“左”的错误压力——1931年后,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毛泽东被剥夺了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必须开展武装斗争;从中国革命的本质、内容和主力军看,必须到农村进行革命;从敌强我弱的形势看,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到农村。

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给我们什么启示? (1)要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2)要深刻了解中国国情;

(3)要深刻认识、正确解决农民问题; (4)要重视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建立统一战线:

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策略;是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多样性的阶级构成决定的; 是由于中国革命的特点所决定的。 2.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 3.党的建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党组织中农民为主要成分; 处于长期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 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斗争中。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1)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 (2)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3)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4)党的组织是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论意义

(1)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2)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意义

(1)指导并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3﹒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4﹒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意义。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建立统一战线:

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策略;是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多样性的阶级构成决定的; 是由于中国革命的特点所决定的。 2.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 3.党的建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党组织中农民为主要成分; 处于长期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 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斗争中。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1)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 (2)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3)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4)党的组织是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论意义

(1)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2)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意义

(1)指导并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3﹒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4﹒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意义。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ui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