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专题9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分层作业 人民版必修2

更新时间:2023-12-07 06: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 品 试 卷

课时分层作业(九)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那么,在此之前,我国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经济制度是( )

【导学号:97372039】

A.国家所有、个体经营 B.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C.集体所有、三权分置 D.国家所有、合作经营

B [我国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经济制度是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2.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 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A项出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符合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正确;C项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出现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之后,时间不符,排除。]

3.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B [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村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A项与史实不符,所有制没发生变化;题干中“二十多年后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这改变了农业合作化时代集体经营的方式,故B项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信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无关;D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

4.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导学号:97372040】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选A项。B项是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C项不是改革的中心环节;D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来的。]

5.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己,时称个体户。当时的城镇个体户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相比( )

A.都属于私有经济 B.都获得经营自主权 C.都属于商品生产 D.都获得相同的劳动所得

B [城市个体户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自主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也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两者经营方式相同,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农产品进入市场才算作商品生产,故C项错误;劳动所得不可能相同,故D项错误。]

6.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开发开放( ) A.深圳 B.浦东 C.厦门 D.海南

B [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项符合题意。]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

①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④

B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故④错误。] 8.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指出可以在广东划出一片地方来,建立特区。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个重大决策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冲A挑战练]

9.1986年,邓小平说:“设立许多公司,实际是官办机构,用公司的形式把放给下面的权又收了上来。机构多、人多,就找事情干,就抓住权不放,下边搞不活,企业没有积极性了。”材料旨在说明( )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A.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B.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 C.集体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D.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

A [“设立许多公司,实际是官办机构,用公司的形式把放给下面的权又收了上来”说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显然经济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不是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在1992年之后。]

10.下图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状况。下列选项中能够与此关联的是( )

①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③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④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B [图片反映的是1980—1988年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为2001年,不属于图表反映的内容,故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

11.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用口号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 (2)分析上述口号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3)某班同学围绕“社会是否需要口号”展开辩论。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口号,要的是淡定有为;有人说,社会需要口号,要的是激情涌动。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显著特点要结合革命、政治等回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显著特点要结合生活、经济等回答。第(2)问,前者结合“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后者结合经济建设、改革开放逐一回答。第(3)问,若答“不需要”,可从口号的主观性、鼓动性回答;若答“需要”,可从口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号的宣传、号召和激发热情等方面回答。

【答案】 (1)特点: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语言朴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多为经验性总结。

(2)原因: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左”倾错误和情绪滋长;国际、国内形势紧张。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观点:不需要。理由:口号属于意识的反映,带有主观性;口号具有较强的鼓动性;不切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负面引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理性。

观点:需要。理由:口号反映社会现实;口号流传快,有较强的宣传力和号召力,对公众影响大;切合实际的口号能激发公众的热情;切合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 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种考虑?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4)上海浦东开发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 (1)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势力入侵,防止内外勾结。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解决资本短缺问题。

(2)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对外开放格局。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

推荐下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ug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