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心理学(2014.4,新资料)

更新时间:2024-03-23 03: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标准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是 ( D ) A.教育学 B.管理学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管理心理学 2.测量工具本身的有效性是指 (C ) A.信度 B.精度C.效度 D.准确度 3.属于“经济人”假设相应管理措施的是 (D )

A.管理工作是全体工人的事情 B.对消极怠工者不能采取严厉惩罚

C.管理者要重点考虑道义上应负的责任 D.管理者要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的最重要方面是 (B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C.意识属性 D.生物属性

5.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这种现象叫(B ) A.第一印象 B.光环效应C.近因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6.在教育管理学中,不属于情感的作用的是 ( A ) A.感染作用 B.动力作用C.信号作用 D.适应作用

7.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 (C ) A.个性 B.兴趣C.气质 D.性格

8.有人认为,由外界的刺激到有机体做出反应,是要经过主体折射的,并提出公式S-O-R。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 A )

A.托尔曼 B.华生C.勒温 D.梅耶

9.使人的活动朝预定的方向进行,这是目标作用中的 (A ) A.导向作用 B.评价作用C.控制作用 D.激励作用

10.受挫折后内心冲突无法解决时出现的返童行为,这属于受挫后的 ( A ) A.倒退 B.固执C.逃避 D.冷漠

11.“嵌入程度”是指个人在实践一种观点中 ( B )

A.投入的程度 B.认同的程度C.努力的程度 D.理解的程度

12.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无形影响力,它使人们倾向于作出群体所认可或可以接受的行为反应。这种影响力是指 ( B )

A.群体规范 B.群体压力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舆论 13.人际关系的成分不包括 ( C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C.思想成分 D.行为成分

14.认为冲突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而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冲突作用的 ( B ) A.传统的观点 B.现代的观点C.人群关系理论的观点 D.互动理论的观点 15.集中研究特定情境中最有效的领导作风和领导行为,属于一般行为领导理论中的( D ) A.特性理论 B.作风理论C.行为理论 D.权变理论 16.“决策四分图”的提出者是 ( A ) A.迈尔 B.西蒙C.儒索 D.奥斯邦

17.下列影响教育领导集体团结的因素不包括 ( B )

A.信念的向背 B.决心的大小C.感情的离合 D.意志的强弱 18.下列属于现代组织观念特点的是 ( C )

A.有不同层次的分工合作 B.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利C.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D.人们的活动协调一致

19.统一整个组织和全体成员的行动方向,把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这属于组织文化的 ( A )

A.导向作用 B.约束作用C.凝聚作用 D.激励作用

20.关于教育组织变革,提出诊断、执行和评估三个步骤九个方面的学者是 ( B ) A.李维特 B.凯利C.洛尔施西 D.勒温和薛恩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实验法的优越性? 答:(1)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引起其所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迹地等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2)研究者可以严格控制和改变条件,从而了解某些条件对被试心理现象的制约或影晌。(3)研究者可以反复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可以反复地进行验证,以作为判断被试心理 现象究竟是典型性还是偶然性的依据。

22.简述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的含义及其形成的条件? 答:(1)含义,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2)形成的条件:①个人欲望的满足程度;②新知识的接受和积累; ③社会环境和教育;④人格特征。

23.对正式教育群体应如何管理? 答:(1)使群体成员乐于接受组织目标;(2)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足感; (3)改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4)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高效率群体 ;(5)维护群体成员身心健康。 24.简述教育组织的特点? 答:(1)有确立的教育目标;(2)有明确的层次与分工 ;(3)教育组织有一定的权力与权威; (4)教育组织有特定的法规和制度。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3题均作答,只按前2题计分。) 25.结合实际,论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答:(1)有确立的教育目标;(2)有明确的层次与分工 ;(3)教育组织有一定的权力与权威; (4)教育组织有特定的法规和制度。

2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才能提高教育领导者的影响力?答:(1)加强教育领导者的自我修养。 制约领导者影响力的因素中,关键在于领导者本人的心理素质。加强自我修养是提高领导者影响力的主要条件。其中至少注意两点,一是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二是提高自我修养的意志水平。(2)缩短教育领导者影响力的力矩。 领导者影响力的力矩,取决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交往的层级。教育领导者应该深入基层、与教育工作者打成一片,尽力缩短领导与群众距离。(3)增加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与信息的口头传递。 只有领导者与教育工作者保持经常接触和直接对话,才会使自己成为有威信的领导者。(4)提高教育领导者自身的工作效率。 领导者必须时时记住自己的工作职责,即领导者必须干领导的事情,绝不能让精力和时间做不必要的消耗;任何工作都要问三个“能不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27.论述现代技术对组织管理的心理影响? 答:在管理中运用新型技术,将作为组织的重要因素,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1)对管理者知识、能力方面的影响。 对管理者在知识、能力、经验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他们急剧地、多方面地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积累运用电子技术进行管理的新经验。(2)对管理者管理作风的影响。 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要求管理者采取新的管理作风。如管理人员将主要致力于维持和改良决策系统,以及研究和完成决策方法;要求管理者实现灵敏反应、快节奏高效能的作风,以适应快速决策的环境;要求主管人员充分发挥职能人员的作用等。 (3)对管理者之间情感关系的影响。 以往管理方式的充满感情因素的情形将会改变,而新型技术的应用将缩短工作“空间”距离而拉大生活空间距离,如没有其他的充分活动和对应措施,会使管理者们对人际关系产生冷漠感。 (4)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影响。 新的管理技术还将影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气氛。如由于管理者能利用通讯、监控设备了解工作现场情况,并指挥组织的活动,他们与被管理者接触的机会急剧减少了,这会使两者对于相互之间的关系产生疏远等。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28.某一省级重点高中,以对教师的要求和管理严格著称。在一次招聘会上,招聘了7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新学年开学,7人中的4人被任命做了班主任。一学期下来,没有做班主任工作的三人觉得虽然工作辛苦,压力也不小,但还能承受,整体上感觉一学期过得充实而愉快。而当班主任的4人却普遍有一种受挫感、失败感。在他们的私下交流中,都觉得学校领导给了他们太多的压力,甚至觉得某些领导故意为难他们:以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教师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关心指导少而批评指责多;大多时候看到的是他们的问题而忽视他们的成绩??

请结合挫折产生的组织因素及解决教育工作者挫折的措施进行分析,发表你的意见。

答: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应了解教育工作者产生挫折的组织因素,尽量消除引起挫折的环境,避免使人们受到不应有的挫折;另一方面,当教育成员受到挫折时,应尽量减低挫折所引起的不良影响,提高人们对挫折的容忍力。 (1)挫折产生的组织因素: ①组织的管理方式;②组织内的人际关系; ③工作性质;不适合个人兴趣及能力,会成为心理负担;④工作环境;设备、条件、通风等不理想也会影响健康,引起情绪上的不满;⑤其他。如工作计划安排不周,工作与休息时间安排不当,以及偏低的工资等。 (2)解决教育工作者的挫折问题的措施:①调整组织环境,减少导致挫折的刺激环境;②进行教育和训练,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③正确对待受挫折者;④讲究心理卫生,保护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教育管理心理学标准预测试卷(二)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讨教育管理活动中不同角色人们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供 ( C )

A.教育学依据 B.管理学依据C.心理学依据 D.哲学依据 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是以哪本书的出版为标志? ( A )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论》 3.管理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是以哪本书的出版为标志? ( A )

A.《科学管理原理》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C.《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D.《管理原理》

4.提出性善论,并将其理论用之于管理从而提出要实行仁政的是 ( A ) A.孟子 B.荀子C.公孙尼子 D.扬雄

5.使教育工作者在知识、经验和个性品质等方面所达到的对教育工作的适应程度,体现的是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功能的 ( A )

A.加速自我成熟 B.改善人际关系C.提高教育效果 D.增进心理健康 6.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机械反应,其公式是S-R。提出这种观点的心理 学家是 ( A )

A.华生 B.托尔曼C.勒温 D.梅耶

7.认为行为乃是个人对于刺激或情境的反应,以达到行为的完成,其过程为:S←→O→B→A。提出这种观点的学者是 ( D )

A.华生 B.托尔曼C.勒温 D.梅耶

8.认知判断、情感因素和意志成分属于影响受挫容忍力因素中的 ( C ) A.生理条件 B.学习训练C.个体心理品质 D.外部环境 9.态度的核心成分是什么? ( B )

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C.意向因素 D.行为倾向

10.促使个体把活动转向为自己目的而服务的事物上去,以保持客观的平衡。这是态度的 ( B )

A.认知功能 B.适应功能C.自我表现功能 D.自我防御功能 11.构成和维持教育群体的基本条件是 ( A )

A.群体目标 B.群体结构C.群体规范 D.群体意识 12.教育群体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 D )

A.群体目标 B.群体结构C.群体规范 D.群体意识 13.学校人际关系中首要的、根本性的关系是 ( D )

A.学校领导集体中的人际关系B.学校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人际关系C.教育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D.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14.教育群体合作的积极意义和作用不包括 ( D ) A.提高教育绩效

B.协调群体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C.做好思想工作,建设精神文明 D.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15.在实现组织目标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C )

A.领导 B.管理C.组织的领导者 D.组织的全体成员

16.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创新能力,属于教育领导者心理品质中的 ( B ) A.品德方面 B.智力方面C.个性方面 D.组织管理方面 17.以快制胜,是哪种类型领导决策的显著态度? ( A )

A.果断型 B.顽强型C.稳健型 D.多虑型 18.组织的心理功能不包括 ( D )

A.目标功能 B.权力功能C.协调功能 D.惩奖功能 19.首先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畅销书《企业文化》的作者是 ( D ) A.霍桑 B.勒温C.威廉·大内 D.迪尔和肯尼迪 20.关于教育组织变革程序,提出解冻、变革、再冻结三个阶段的学者是 ( C) A.李维特 B.洛尔施西C.勒温 D.凯利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及研究的具体任务? 答:(1)研究范围:①研究教育管理中的个体心理和行为规律;②研究教育管理中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③研究教育管理中领导心理和行为的规律;④研究教育管理中的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 (2)具体任务:①为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心理学依据;②为形成教育组织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提供心理学依据;③为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④为教育组织设计,为促使组织变革与发展提供心理学依据。

22.简述“经济人”假设相应的“任务管理”措施的特点? 答:(1)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指挥; (2)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是在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方面,而不考虑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 (3)人是经济人,管理者要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4)人天生是懒惰的,对消极怠工者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强迫和威胁其达成目标。

23.简述激励的含义及其方式? 答:(1)含义:持续地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维持在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之中。简言之,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2)方式:①目标激励。所谓目标激励,就是设置适当的目标,使其成为诱因,以激发人的正确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②奖惩激励。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人保持这种行为。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予以否定与批评,使人消除这种行为; ③竞赛与评比激励。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竞赛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评比条件对引导竞赛的方向有着很大的作用;④榜样激励。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它适合人的模仿心理需要;⑤领导行为激励。在调动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中,领导行为起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 24.简述一致性原则的含义? 答:(1)一致性原则指人在认识中总是寻求一种平衡和一致的态度。如果有的信念观点彼此不协调,将力图使之一致;(2)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指一个人所持有的各种态度与价值观的一致性。彼此相互支持,互不冲突的,对于个体来说,它们在逻辑上和心理上是合理的。二是指态度的不同成分之间的一致性。一个人通常是将赞成与反对、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物加以区别,并以一种非常明确的方式来确定自己想法的倾向。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3题均作答,只按前2题计分。) 25.目标的定义是什么?试论述目标与教育管理的关系? 答:(1)定义: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与一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超前反映。 (2)目标与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中,将教育组织的集体目标与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目标统一起来,是教育管理必须遵循的心理学原则。使教育管理目标与个人目标融为一体,实现两种目标的统一,需做到:①制定目标时应注意:设计合理;目标认同;群众参与;②在个人目标与管理目标发生冲突时,应正确对待:尽量扩大集体目标的内容,使集体目标覆盖、接纳、包含正当的合理的个人目标;通过疏导的方法,使教育工作者懂得共同的事业中包含着个人的利益;提倡在组织目标的指导下制定个人目标,同时鼓励较低层次的目标向较高层次的目标发展;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要限制个别成员不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人目标,提倡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

26.试论述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对个人行为和教育行为的影响? 答:(1)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的含义:是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对于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以及对自己和其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或评价。包括工作的满意感、义务感和对工作任务的承担; (2)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个人的态度影响个人的行为,同时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受社会上他人态度的影响;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首先是由教师在社会上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教师的行为也受学生态度的影响; (3)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对教育行为的影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对教育行为方向的影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定势,首先决定着人的教育活动方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在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结构中,教育态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行为,调解着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职业适应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对教育行为效果的影响。态度会影响到教育能力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到教育行为的效果。

2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促进教育群体合作与管理?答:教育群体合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教育管理者必须促进教育群体与群体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合作。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群体合作的认识。端正群体合作的认识,是搞好合作的基本前提。要组织好真正的合作,首先要端正对合作的认识; (2)创设群体协调合作的条件。给予群体团结协作的机会,创设群体协调合作的条件是加强促进群体合作的有效办法之一; (3)利用竞争的外部环境促进合作。在群体内,要利用竞争的外部环境,使成员意识到面临危机,从而焕发其群体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困难的愿望和行为; (4)领导者要成为群体贴心人。组织的核心领导者,要成为组织成员依赖的对象,使成员产生信赖性,认为在这样的领导者手下工作可以放心; (5)多组织各种活动,使组织成员增强接触。增强群体成员的互相接触,是促进群体合作的好办法。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28.教师的工作非常特殊,其中,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尤为突出。一个教师想要完满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是无法实现的。我们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老师,同事和学生都钦佩他“一肚子”的知识,可惜就是教不给学生!这可能在他与学生的人际沟通上存有问题。 请结合人际沟通的特点,谈谈如何强化人际沟通的效能。

答: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对教师人际沟通能力的要求就很高,尤其是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效果非常之重要。很显然,案例中的现象是存在的。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自觉地改善和加强人际沟通的效能。 (1)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交流。它是人们借助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所进行的各种直接的、实在的心理接触和心理交换。人际沟通具有工具性沟通和情感性沟通双重特点; (2)运用心理技巧,提高和强化人际沟通效能,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①端正沟通动机。在人际沟通中尽量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这是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②及时反馈。在人际沟通中,要随时控制进程,进行及时反馈,注意消除来自语言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障碍,排除干扰,达到沟通的预定目的,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③运用心理技巧。在沟通过程中,充分运用语言手段、表情、手势、声调、动作、姿态等非语言手段的功能和心理技巧,以便充分地传递信息和交换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④平等对话。在人际沟通中,要注意缩小角色差距,力争进行地位平等的平行沟通,这样会消除顾虑倾向,使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更加充分,以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改善。

教育管理心理学标准预测试卷(三)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采取多种方法获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称为 ( C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2.教育的本质是 ( D )

A.传授知识 B.传授技能 C.传递文化 D.培养人

3.第一个企图建立教育学科学体系的人是 ( B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4.主张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改造成善性的是 ( B ) A.孟子 B.荀子 C.扬雄 D.王安石 5.又被称作晕轮效应的是 ( B ) A.第一印象 B.光环效应 C.近因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6.给行为下定义为: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后的某种特定反应,提出公式B=f(P.E),提出这种观点的学者是 ( C )

A.华生 B.托尔曼 C.勒温 D.梅耶

7.个人受挫后表现的因循苟且、得过且过,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这是受挫后行为反应表现中的 ( A )

A.冷漠 B.倒退 C.固执 D.逃避 8.态度的基础成分是 ( A ) 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行为倾向

9.能给个人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信息,以利于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定向自己的行为,这是态度的 ( A )

A.认知功能 B.适应功能 C.自我表现功能 D.自我防御功能 10.教育群体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心理条件是 ( C ) A.群体目标 B.群体结构 C.群体规范 D.群体交流

11.将个体的力量聚合起来形成新的力量是教育群体的 ( A ) A.整合功能 B.承上启下功能 C.满足需要功能 D.维系人际关系的功能

12.社会心理学家李雷的人际行为模式中,导致协助和温和的反应的行为是 ( C ) A.尊敬、信任、赞扬、求助等

B.管理、支持、同情等 C.同意、合作、友好等 D.羞怯、礼貌、敏感、服从等

13.研究表明,在群体内部究竟选取竞争与合作取决于 ( C ) A.工作的性质 B.组织成员的态度

C.工作的性质和组织成员的态度 D.领导者的决策

14.开展群体之间竞争的基础条件是 ( A ) A.群体内成员是否合作 B.群体之间是否合作

C.群体内成员素质的高低 D.群体内成员的精神状态

15.在教育领导者个性方面的心理品质中,领导者具有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前提是 ( A )

A.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心 B.广博的兴趣

C.稳定而乐观的情绪 D.坚强的意志

16.在教育领导影响力的构成中,不属于权利影响力的因素是 ( D ) A.传统因素 B.职位因素 C.资历因素 D.感情因素 17.领导者希望成功的关键是 ( B ) A.认知心理 B.思维心理 C.组织活动心理 D.个性心理

18.有韧性,在决策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坚持性,这属于领导决策心理类型的 ( B ) A.果断型 B.顽强型 C.稳健型 D.多虑型

19.在教育领导决策的基本程序中,确定价值准则所属的阶段是 ( A ) A.问题的识别 B.方案择优 C.实施 D.反馈

20.在教育领导群体决策程序中,所谓的“拍板”阶段是在 ( D ) A.会前准备阶段 B.诊断和确定问题阶段 C.讨论阶段 D.确定决策阶段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使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1)观察自始至终都要有明确的目的;(2)观察者应经过一定的训练,每次最好只观察一种行为,尽可能由几个人同时观察或分工观察,观察时做好记录,以便彼此核对事实;(3)为了精确地研究被试者的心理活动,在观察过程中也可利用照相、录音、录像、电影等作为辅助手段。 22.简述挫折产生的组织因素? 答:(1)组织的管理方式;(2)组织内的人际关系;(3)工作性质,不合个人兴趣及能力,会成为心理负担;(4)工作环境,设备、条件、通风等不理想也会影响健康,引起情绪上的不满;(5)其他,如工作计划安排不周,工作与休息时间安排不当,以及偏低的工资等。

23.简述群体规范的形成的三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这是相互影响的阶段; 第二阶段,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这种意见可能是大多数人意见的综合折衷,也可能是

群体核心人物的意见;第三阶段,趋同倾向导致评价、判断以及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24.简述教育组织变革的动力及症候? 答:(1)教育组织变革的动力:①教育组织外环境的变化;②教育组织内环境的变化;(2)教育组织变革的症候:①决策失灵;②沟通阻塞;③功能效应;④缺乏创新。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3题均作答,只按前2题计分。) 25.教育管理者如何获得对人的正确认知,怎样才能做到这些?答:(1)对人的认知是不是正确和全面,对认识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育工作正常进行,都有很大影响;如果对人存有偏见,就必定会把人看偏了、看错了、看死了。如何获得对人的正确认知,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①发展地看人。看人,不仅在于正确地了解他的过去和现状,还在于能预测其发展变化;②全面地看人。不能以偏概全,或者绝对化地看人,采取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态度;③历史地看人。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能割断历史地看人;(2)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需注意:①教育管理者要不断地端正自己的思想路线,切忌主观片面性;②要深入实际,作认真的调查研究,对人作全面的观察和了解;③只有坚持用发展的、全面的、历史的眼光去看人,才能正确地认识人、了解人。

26.你认为应如何根据教育工作者的不同动机进行管理?答:人类的动机可分为推动性动机和吸引性动机。教育管理者必须善于利用这两种动机来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一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提高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使其不断体验到教育工作所创造的重大社会价值,满足其成就感,使他们从内心感受的获得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2)提出“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使教育工作者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才能,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条件,给予 教学、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任务,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3)不断设置新的目标诱因,促使教育成员不满足现状,不断激活其高层需要和动机,引发其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行为;(4)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生活福利和经济利益对教育工作者积极性的影响,注意使用适度的手段,以满足其基本需要。

27.试论述教育组织变革的模式? 答: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李维特在其所著《管理心理学》中提出组织变革的模式。他认为组织变革是工作(任务)、技术、结构和人员四个变量的相互作用。李维特的模式在教育领域中也同样适用:(1)以人员为中心的变革。一个组织中,人员的变革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变革,因为人的因素决定着组织的成败。在教育组织中人员的变革,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人员素质的革命; (2)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组织是一个与内外部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组织结构就需要不断的分化与统合。这种分化与统合就是组织结构的变革。它包括重新划分与合并新的部门,调整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任免负责人,明确责任和权力等。(3)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革。从改变技术人手,进行挖潜改革与革新,是实现组织变革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组织的技术变革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手段的改革,以及与之有关的物质条件的改进。(4)以系统为中心的变革。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来考虑整个组织的变革,在变革某一个因素时,必须注意到它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并考虑相应的措施。同时,还要考虑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促进组织的发展。组织变革模式的四个变量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都必然会引起其他变量的改变。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28.一位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干劲十足,工作投入,一心地想做一个既能带出好成绩又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但一学期下来,结果却令他非常失望。学生成绩并不突出,尤其让自认为十分关爱学生、处处为了学生的他伤心的是,很多学生对他很反感。甚至有学生给校长写信告他的状,说他“不懂得爱护学生”,“要求过于苛刻,难以接受”,“口头说爱学生,但行动上看不出来”等等。 试从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与教育行为关系的角度对上面的事例加以分析。

答:工作中,影响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因素主要有:(1)对一类事物的态度与对待特定事物的态度不同;(2)受其他相关态度的影响;(3)态度与动机的矛盾;(4)缺乏能力与技巧;(5)为了某些特殊需要而有意识使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案例中这位新教师遇到的困惑对于教坛新手来说是比较正常的。一些新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还处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工作能力和技巧,“好心办坏事”就在所难免。但是,要多总结、勤思考,分析态度与行为、目标与结果相脱节的原因,尽快得到改观。

教育管理心理学标准预测试卷(四)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访问、座谈、谈话、问卷等具体方法属于 (A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2.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科学化道路的是 ( D ) A.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形成 B.西方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形成 C.杜威教育思想的出现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被西方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 B ) A.法国的法约尔 B.美国的泰勒 C.德国的韦伯 D.英国的厄威克

4.提出“礼”“刑”两点措施用于治理天下的是下列哪种人性论的主张? (B )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善恶混合论 D.性无所谓善恶论

5.人们在人际知觉中产生的一种夸大了的认知偏见,这种过度类化的心理倾向属于( A ) A.光环效应 B.近因效应 C.社会刻板印象 D.情感效应 6.又被称作“定势效应”的是认知偏见中的 ( D ) A.情感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7.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 B ) A.实践活动 B.社会生活条件 C.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D.自我教育

8.在李维特改变行为的四种模式中,不是正当手段,常常受到人们的抨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人运用,这种模式是 ( B ) A.权威 B.胁迫 C.操纵 D.合作

9.明知挫折不可避免,偏按原来动机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这是受挫后行为反应表现中的( C ) A.冷漠 B.倒退 C.固执 D.逃避

10.教育工作者要言行一致、旗帜鲜明,不准言不由衷和缺乏理智的感情用事,这是教育工作者态度特点的 ( B )

A.自觉性 B.明朗性 C.倾向性 D.复杂性

11.职业适应性要求保持协调一致的是 ( A )

A.行为与职业要求 B.思想与职业要求 C.职业要求与目标 D.行为与动机

12.群体成员在群体相互作用情境中个体行为的推动力是 ( A ) A.群体动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舆论 D.群体压力

13.明确提出了人们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为人们规定了日常生活的方式,限制了人们活动的范围,这体现了群体规范功能中的 ( D ) A.群体支柱 B.评价标准 C.群体约束 D.行为导向

14.在社会心理学家李雷的人际行为模式中,由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的反应是( A ) A.信任和接受 B.尊敬和服从 C.劝导和帮助 D.协助和温和

15.关于冲突的作用,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不好的,它与暴力、破坏、非理性等词汇同样,对组织绩效有负面的影响,这属于 ( B )

A.现代的观点 B.传统的观点 C.人群关系理论的观点 D.互动理论的观点

16.要提高领导影响力,就要加强非权力影响力,其中要特别重视的因素是 ( A ) A.品格 B.才能 C.知识 D.感情

17.提出文化与符号理论的学者塞吉范内认为,领导力阶层的基础是人群力和 ( A ) A.技术力 B.符号力 C.教育力 D.文化力

18.在领导决策的不同阶段,领导者要求有高度的责任感,保持积极的情绪,提高理性判断的能动性,这是 ( C )

A.确定价值准则的心理要求 B.拟定方案的心理要求 C.评选方案的心理要求 D.实施决策阶段的心理要求 19. -般单位决策群体的成员人数以多少为宜 ( C ) A.4—8人 B.6—9人 C.5—11人 D.8—13人

20.由于群体决策中责任的分散及社会规范的影响,特别是群体多数成员的冒险或保守倾向高低而造成的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是 ( D )

A.权威主宰效应 B.系列位置 C.感情对立 D.极化现象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答:(1)有利于观察和判断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能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处理好教育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矛盾,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2)有利于改革教育管理工作,使教育管理工作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和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3)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者的自身教育,培养和调节教育管理者的个性优秀品质,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水平。

22.简述行为的定义及个体行为的共性? 答:(1)定义: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由主体内部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2)个体行为的共性有:①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这种原因来自于外部的环境刺激或主体内部的需要;②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动机是引起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③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人的

任何行为都是受意识支配的,不是盲目的。

23.简述非正式教育群体的心理特点? 答:非正式教育群体是指没有明文规定或不需要组织认可、自发形成的教育群体。其心理特点有:(1)行为协调一致。非正式教育群体是自愿形成的,彼此看法或利益一致;(2)群体凝聚力强。受到外界压力时,团结一致;(3)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员之间平等相处,有良好的群体气氛;(4)灵敏的信息沟通。成员之间信息传递迅速,反应灵敏;(5)公认的“核心人物”。他们为成员所公认,威信高、影响大。

24.简述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的分类? 答:(1)按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的形态,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按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的层次,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3)按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的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4)按教育组织社会心理环境的范围,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3题均作答,只按前2题计分。) 25.试论述运用奖励激励与惩罚激励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l)奖励激励。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人保持这种行为。为充分发挥奖励激励的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在运用奖励激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要善于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第二,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第三,奖励要及时;第四,奖励的程度要与贡献的大小挂钩;第五,奖励的方式要有变化,考虑教职工的需要差异;(2)惩罚激励。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予以否定与批评,使人消除这种行为。为了发挥惩罚激励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惩罚要公正合理,与教育相结合;第二,惩罚要掌握时机;第三,惩罚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第四,运用惩罚措施要掌握好尺度;第五,惩罚方式有口头的、书面的、公开的与个别的几种;

26.联系实际,试论述非正式教育群体的心理功能? 答:(1)对群体成员的作用:①补偿作用。非正式教育群体的活动是有针对性的,以补充组织活动的不足,让成员满足在组织中不能满足的需要,主要是归属需要、交往需要;②控制作用。非正式教育群体对成员的言行发挥着控制作用;③同化作用。非正式教育群体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活动之后,各自在言行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逐步减少,共同语言、习惯等越来越多,这便是非正式教育群体同化作用的结果;④激励作用。非正式教育群体往往是其成员行为的激励者。(2)对组织的作用:①辅助作用。在一定条件下,非正式教育群体可以辅助组织开展工作;②参照作用。非正式教育群体的特殊本质及活动的多样化为组织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提供了参照;③抵制变革作用。既有权力和既得利益者会利用非正式教育群体反对或者抵制变革;④干扰作用。当非正式教育群体的目标、活动和利益与正式教育群体发生矛盾时,非正式教育群体就会起干扰和破坏作用;⑤传播谣言。谣言在非正式教育群体中传播极快;⑥结群谋私。非正式教育群体如果滑入歧途,就可能成为徇私枉法、相互勾结、中饱私囊的群体。

27.试论述教育组织发展的内容和方法? 答:(1)组织发展的内容不仅仅是组织解决问题方法上的变化,而且还是组织自身的变化。因此,在组织发展中,在考虑组织技术与结构方面的变化的同时,还要考虑个体或群体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这两种发展方式的共同着眼点,都是通过改变组织成员的行为活动来达到提高组织效益的目的。(2)教育组织发展的方法有:①人员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其中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是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关键,也是教育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②组织结构的变化。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加速资源优化配置,必须要首先理顺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体制,优化组织结构;③教学技术的变化。教育组织技术方面的变革是教育组织变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④工作任务方面的变化。包括工作内容丰富化;工作任务扩大化;实行目标参与管理;弹性工作时间制等。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28.一所中学尝试了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把原先的年级组一分为二,组建两个小组,从纪律、卫生、德育、学习成绩等全方位展开竞争和评比,以收到“加强内部竞争,激发教师潜能,全面提升成绩”的目的。但实行一学年后,效果并不令人完全满意。学生成绩及其他各方面并未见与以往有较大提高,反而出现了许多矛盾。如同为一个年级的两个组之间信息交流基本断绝,教师间工作上的沟通和相互学习不再进行;由于竞争与物质利益挂钩,导致两组间一些教师关系紧张,等等。

从教育群体之间竞争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方面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答:(1)教育群体之间竞争的积极意义:①激发教育工作者的主人翁责任感;②增强群体凝聚力;③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绩效。(2)消极作用:①心理压力;②心理污染;③小群体意识;④认知偏差;

上面案例中,这所学校管理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教育群体竞争会产生的消极作用准备不足,未能处理好一些关系,导致竞争的积极意义未能体现,反而产生了许多新矛盾。所以,在加强竞争的时候,要相应地做好一些配套的工作,尽量降低因竞争而带来的消极效果。

教育管理心理学标准预测试卷(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测量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量同样内容,所得结果的一致性,这是指测量的 ( D ) A.精度 B.效度 C.准确度 D.信度

2.下列不属于进步教育运动的理论和主张的是 ( B ) A.以儿童为中心 B.以传递知识为教育教学的中心 C.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D.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联系

3.下列不属于“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的是 ( D )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4.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直接学科基础是 ( D ) A.教育学 B.管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管理心理学

5.风行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的是下列哪种假设? ( A )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6.关于情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它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 B.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

C.人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与客观事物无关

D.只有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时才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7.在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情感品质中,最核心的是 ( D ) A.强烈的理智感 B.深刻的道德感 C.正确的审美感 D.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8.下列不属于人个体行为共性的是 ( D ) A.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 B.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 C.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 D.人的行为是有准备的

9.为人的行为活动提供一个尺度,以此作为衡量工作进度和成败的指标,这是目标的作用中的 ( B ) A.导向作用 B.评价作用 C.控制作用 D.激励作用

10.为防止痛苦经验时时发生,个体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于受挫而产生的痛苦体验和烦躁情绪排除于记忆和意

识之外,以适应社会生活,这属于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反应方式中的( B ) A.合理化 B.压抑作用 C.代替作用 D.表同作用

11.个人在他人的影响下,做出同他人、社会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这是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形成过程中的 ( A )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D.模仿

12.把他人的态度完全融化吸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态度与价值体系,在情感体验上也完全融合一致,并产生坚定不移的行为意向,这是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形成过程中的 ( C )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D.模仿

13.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吸引力是 ( C ) A.群体压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舆论

14.群体内多数人对社会生活、群体活动、个人行为等事实,所做出的内容一致的判断和评论是 ( D ) A.群体规范 B.群体士气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舆论

15.教育程度差别上的障碍,属于人际交往障碍中的 ( A ) A.文化因素障碍 B.社会因素障碍 C.个人因素障碍 D.环境因素障碍

16.关于冲突的作用,不仅接受冲突的存在,而且更进一步地鼓励冲突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C ) A.传统的观点 B.人群关系理论的观点 C.互动理论的观点 D.现代的观点

17.集中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以期预测什么样的人当领导最合适,这是一般行为领导理论的 ( A ) A.特性理论 B.作风理论 C.行为理论 D.权变理论

18.狄特、勒温和利克特等提出的领导理论属于一般行为领导理论中的 ( B ) A.特性理论 B.作风理论 C.行为理论 D.权变理论

19.领导者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并亲自参加调查研究,弄清弄准问题所在,做到“心中有数”,这是 ( A ) A.发现问题的心理要求 B.提出目标的心理要求 C.确定价值的心理要求 D.拟定方案的心理要求

20.事先向预定的与会者发出“安民告示”,是在教育领导群体决策程序中的 ( A ) A.会前准备阶段 B.诊断和确定问题阶段 C.讨论阶段 D.确定决策阶段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实验法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1)实验法的含义:有目的地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人为地使一定的心理现象发生,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2)特点:①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引起其所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②研究者可以严格控制和改变条件,从而了解某些条件对被试心理现象的制约和影响;③研究者可以反复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可以反复地进行验证,以作为判断被试心理现象究竟是典型性还是偶然性的依据。

22.简述挫折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 答:(1)含义: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2)挫折产生的原因:①自然环境的阻

碍;②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③个体身心条件的影响;④个体动机冲突的影响。

23.简述态度的三种表现? 答:(1)语言表现。当教育工作者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人们就可能看出他的态度;(2)情感表现。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因而态度在情感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最为丰富;(3)行为表现。态度所激起的行为反应与态度是一致的,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反应了解一个人的态度。 24.简述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答:(1)有效性原则;(2)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原则;(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原则; (4)协调原则。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3题均作答,只按前2题计分。) 25.什么是气质?根据人的气质差异,试论述在教育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1)气质的含义:是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2)了解人的气质差异,从而进行科学的管理:①从实际出发,知人善用。教育领导者、管理者不要以自己的感情的好恶,喜欢或亲近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厌恶或疏远另一种气质类型的人,要相信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经过努力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②因材施教和个别施教。作为管理者在了解其工作对象气质特点的基础上,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和个别施教,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不同气质的人要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③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在教育管理中,领导集体的合理配置、优化组合是教育组织事业发展的关键。

26.联系实际,试论述正式教育群体的心理功能及对正式教育群体的管理? 答:(1)正式教育群体的心理功能:①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②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要;(2)对正式教育群体的管理:①使群体成员乐于接受组织目标。当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组织目标的社会意义并内化为每个成员的个体目标,有较强的工作动机时,组织目标容易实现;②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足感。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工作内容与性质上的满足;二是群体内部各种组织因素的满足;三是工作环境的满足;③改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④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高效率群体。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集体主义思想是提高群体有效性的重要措施;⑤维护群体成员身心健康。

27.联系实际,试论述组织变革阻力及克服的对策? 答:(1)任何一项变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教育组织变革亦是如此,要全部地或部分地打破和革除旧的东西,必然会遇到阻力。①职业认同。职业认同给人们带来了安全感,使人们安于现状,不希望有任何新的改变;②怕担风险。人们虽然希望改革,但缺乏对改革措施的认识与参与;③权力、地位上的考虑。组织变革也往往会涉及组织结构和人事安排方面的变动,使一些人感到变革会影响他们在组织中原有的权力和地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抵制;④人际关系。当组织变革时,一方面一部分人留恋原单位或部门较为融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担心他们不能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由此也会产生对组织变革的抵触情绪;⑤社会的原因。社会环境既可以引起组织变革,也会阻碍组织变革。(2)克服变革阻力的对策:①扩大宣传,提高认识;②加强信息沟通,促进心理相容;③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变革;④利用群体动力,推动组织变革;⑤正确处理个体对变革的抵制。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28.一所普通中学,虽然有较长的办学历史,也有过曾经的“辉煌”,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变成了现在这样毫无“个性”与特色的“鸡肋式”学校。新调来的校长决心改变现状,力图使学校旧貌换新颜。他和他的领导班子想要制定了一个详尽的方案。方案第一步希望从改变学校的环境和形象入手。 请你运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为这所学校出谋划策。

答:(1)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①目的性原则。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②规范原则。结合实际创设标准化、规范化的组织环境和文化。③情境原则。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的创设要注意情境。④参与原则。发动组织中每个成员积极投入和参与。⑤有效原则。有效原则是良好组织文化和环境的条件。⑥审美原则。要以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点为指导。(2)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有:①领导率先示范;②舆论积极导向;③骨干带头,蔚然成风;④开展思想工作,促进少数人从众;⑤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tr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