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测试A级理论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6-03 15: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测试A级理论复习资料

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测试A级美术基础知识测试内容与要求 一、通识部分(80%)

注:中国画、西画、书法、设计、摄影考生均需掌握。 (一)鉴赏基础:

1.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和功能。

美术种类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按功能分为实用性、欣赏性、实用性和欣赏性混合的三大类。 【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 【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

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题材来分,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 【建筑艺术】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人类用砖、石、瓦、木、铁等物质材料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修建或构筑内外空间、用来居住和活动等的艺术。建筑艺术则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

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2.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3.了解美术图象的类别及其特征。

4.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美术鉴赏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鉴赏内容

1.欣赏中外经典绘画作品,了解其作者及作品内涵。 2.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了解其不同手法与形式。 3.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了解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 4.欣赏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了解其造型特点与内涵。 5.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了解其作者及风格特点。 6.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优秀雕塑作品,了解雕塑语言的特征。 7.欣赏建筑经典作品、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形式美,了解其风格特征。

8.了解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注:重点掌握的鉴赏内容如下: ●中国部分:

岩画艺术

仰韶文化彩陶……………………………………………………新石器时代

青铜工艺………………………………………………………………商、西周、春秋

《击鼓说唱俑》…………………………………………………… 汉 秦始皇陵兵马俑………………………………………………………秦 龙门石窟(奉先寺)…………………………………………………唐 敦煌彩塑与莫高窟壁画…………………………………………魏晋、唐、元

《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五代)顾闳中

步辇图…………………………………………………………(唐) 阎立本

《清明上河图》………………………………………………(北宋) 张择端

《溪山行旅图》………………………………………………(北宋) 范 宽

《千里江山图》………………………………………………(北宋) 王希孟

《墨葡萄图》…………………………………………………(明) 徐 渭

《兰亭序》……………………………………………………(东晋)王羲之

《祭侄文稿》…………………………………………………(唐)颜真卿

北京故宫(建筑)…………………………………………… 明、清 中国民居和园林建筑 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剪纸作品(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在后来也可通过染缬、华胜、吉州窑和定窑的装饰图案、皮影、蓝印花布、小品刺绣、绘画作品中见其略影。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

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

兜、头巾等。

“文人画”和“元四家”的绘画艺术 “文人画” 的绘画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重要风格流派。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作者多属具有较深厚、较全面的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文人画”的称谓最先由明代董其昌提出,并对其历史传承关系作了初步阐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和中国画家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艺术特点、画家的身份及历史渊源又作了较深入的研究。陈师曾的关于文人画特质的论述,即“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空善”的理论,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沿革: 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早在两晋时代,一些画家在创作上表现出来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诸如王□的“画乃吾自画”思想,宗炳的“畅神”说,王微对创作中感情成分的强调,以及顾恺之的“形神”理论等等,都应看作是文人画的滥觞。到了唐代,王维隐居辋川以后,体现着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水墨画,具有了更鲜明的文人画特色。五代的董源、巨然在山水画创作上追求平淡天真和笔墨情韵,又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艺术规

范。到了北宋,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更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上为文人画广为张目,影响所及,使文人画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艺术思潮,开始从院体画与画工画中分化出来。但文人画的鼎盛期是在元代,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厌世和逃世心理,将绘画作为个人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赵孟□、柯九思强调以书入画,钱选提出“士气”说,倪瓒鼓吹“自娱”思想,更多的画家则是将具有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史称“四君子”)作为自己的表现题材,用以标榜个人的志节情操。这样,画家的主体意识被进一步强化,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在创作中也就得到了更突出的表现。延至明代,文人画已上升为画坛的主导地位,并直接影响到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和审美取向,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体系。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突破四王的篱绊,开创了新局面。文人画又经赵之谦、吴昌硕影响到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人。

特征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

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文人画特色和体系的形成,又与文人士大夫将绘画视为精神调节手段有关,创作对这些画家来讲,起到的不过是一种精神舒络的作用,这样,不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3色),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为创作中的必然的选择。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特征,又决定了文人画在题材选取上有趋同倾向,即山水、花鸟、尤其梅兰竹菊等成为传统的表现题材。相对来讲题材是比较狭窄的,为了克服这一局限,题款在创作中起到了深化主题、丰富意蕴的重要作用。相同的题材,通过具有不同含意的题款,可以揭示出每个画家(或同一个画家不同作品)的不同的创作用心和艺术追求。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文人画重意,文人画重简,文人画重墨趣.

“元四家”的绘画艺术

元四家的划分、提法在明代中期以前并不统一。明王世贞在其《艺苑卮言》中,屠隆在其《画笺》中,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中,都

称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四家。明董其昌《画旨》云:“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而王蒙、倪瓒、吴仲圭与之对垒”。董论既出,殆成定论,后人称元四便以董说为准了。 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尽相同,师承也不完全一样,因此艺术风格各有差异,但都要受时代所驱遣,得艺术传统所养育,因此四人的艺术又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

1.强调绘画的文学化,使作品的文学趣味得到进一步加强。元四家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们在绘画创作中,自觉追求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借助于笔墨,寄寓文人士大夫淡泊避世的人生理想和态度。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体对象上,形似与写实也被放到了很不显眼的位置。同时,表现主观意兴成了主要目标。倪云林云:“余之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清閟阁集》),黄公望云:“画不过意思而已”。(《写山水诀》),吴镇:“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馀,适一时之兴趣。”(《画学心印》)王蒙云:“无心在玄化,泊然齐始终”。(王蒙自题《泉石闲斋图》)(《六艺之一录》卷401)这种以“意兴”为主的绘画,与历来所强调的“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功能,距离越来越远了。

2.与文学趣味一致,并且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以书入画。元四家的绘画以及整个元代绘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

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绘本身的线条、色彩,也即所谓笔墨本身。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线条本身的流动转折,墨色本身的浓淡位置,就是画家心灵轨迹的显现,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画师、书法家、诗人,一身兼三任,从此便成了中国画家追求的目标。

3.与此相辅而行,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宋人开始写一线细楷,决不过分侵占画面,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元代画家则大不相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十字数十行,占据了很大画面。这一方面既是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方面又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达的含义加重画面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用书法文字和朱红印章来配合补充画面,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传统,它们或平衡布局,或弥补散漫,或增加气氛,或增强变化,方正的红色印章在一片水墨之中,就象少女头上的簪花一样,更增添了鲜明和优雅。所有这些都极为深刻而灵活地增强了绘画艺术的审美因素。

以上几点不仅是元四家绘画艺术的共同特点,也是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点,在这共性之中,元四家艺术又有各自面貌、特点。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早年在浙江做过小官,后因章闾案受累入狱,思想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狱后入全真教,出世思想占据主导,游历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之间。晚年隐居富春山。黄公望在书法、音律、诗文方面

戴进山水以马、夏为主,并能“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成健拔劲锐一体”。他的山水画与南宋画家相比措景丰富,较元人多生活实感,大多构图剪裁精当而境象恢宏,造型明快而富于质感,笔墨劲健而法度严谨,格调洒脱而清爽隽秀。山水画之外,戴进也工人物、花鸟,其人物画和花鸟画在取材与画法上较少新意,但是极见功力。当时宫廷内外追随戴进者甚众,因为戴进籍贯浙江,故称这一派为浙派。 浙派另一位大师是吴伟,吴伟“源出于文进”,但“笔法更逸”,用水更多,气魄更大,布景造型也更简括整体。吴伟也擅长人物,精于元人白描、南宋简笔与唐吴道子用笔。

戴进的直接继承者有其子戴泉、婿王世祥、弟子方钺、夏芷等,均为浙江人,故他的传派世称“浙派”。受戴进影响,江夏人吴伟笔墨更为纵放,被称作“江夏派”。 在“浙派”的影响下,成化、弘治时期宫廷内外的画风多倾向于粗笔水墨,以挺拔豪放取胜,风行百余年,直至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崛起而告衰落。吴门画派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画家群体和绘画流派。自明代中叶诞生之后,它就不断发展、演变,直至今天还盛而不衰。沈周、唐伯虎、文徴明、仇英,这四名画家被称为“明四家”。他们都是苏州人士,他们的艺术思想和绘画风尚,带来了中国画坛上的深远影响:以他们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几乎制约了明清400年来画风的主要倾向。“明四家”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题画诗,诗的内容多是表述画意,诗书画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有感而发的文人画。他们绘画技巧和风格对当时、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明清的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和水墨写意花鸟画,有很大发展。在揭示自然物象的美和通过山水花鸟画艺术以寄情寓性以及对笔墨的状物抒情的追求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吴门画派是一个既有文人画家,又有职业画家、画工的群体,它的出现,振兴了文人画,推动了明代绘画深入发展。“明四家”沈、文、唐、仇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就是当时绘画美学思想和艺术成就的最高体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州画坛,“明四家”的流风余韵至今依然绵延不绝。苏州国画院就是“新吴门画派”的发祥地和大本营。它传承有序,真正继承了吴门画派的传统绘画精神,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又在艺术观念、绘画题材和风格上有所创新。“新吴门画派”在传承与创新绘画艺术观念上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无论是维新还是怀旧,无论是水乡情结还是园林意象,表现的都是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情感,而不是重复古代文人画家的思想。 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

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世界,把徐渭的泼墨手法发挥到顶峰。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南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在扬州当地还流传这一种说法:“扬州八怪”是指扬州地区的“丑八怪”。由于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所认同,而且他们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实、现实,他们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们的书画作品之中,甚至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出来。这种行为使得统治者的利益受损,说他们都是画坛上不入流的“丑八怪”,扬州八怪因此而得名。

●外国部分

岩画艺术…………………………………………………………西班牙、法国

西方建筑的三种基本柱式(建筑)

《罗马万神庙》……………………………………………… 意大利 《泰姬陵》……………………………………………………… 印度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 古希腊

《加莱义民》………………………………………………………… (法)罗丹

《斜靠的女人体》……………………………………… (英国)亨利·摩尔

《行走的人》………………………………………………… (瑞士)贾科梅蒂

《夜巡》………………………………………………………… (荷兰)伦勃朗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法国)达维特

《自由引导人民》………………………………………… (法国)德拉克洛瓦

《格尔尼卡》……………………………………………………… (西)

毕加索

《神奈川冲浪图》………………………………………… (日本)葛饰北斋

《伏尔加河的纤夫》(油画)…………………………………(俄)列宾

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品 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

现代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抽象主义、德国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二、专项部分(20%)

(三)书法(书法考生测试内容与要求)

1.了解楷书、行书、篆书、隶书及草书的风格特征。

楷书:其一,整齐一律。楷书章法的整体感,首先是整齐,字的排列形式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等距,给人一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最适合严格意义的楷书。结字的宽窄、长短不同的造型产生局部参差变化,便整齐一律而不呆板拘谨的楷书不会出现不和谐或单调之弊。

其二,多样统一。赵体楷书的最大特点是带有行书的成分,笔法多变,因字赋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样性、变化性中有着十分和谐统一的关系。给人的感受是静中有动,字中融情。一件书法艺术品首先感染人的是其整体效果,而整体是由无数个局部构成。因此,在布置

章法时,不应该忽略每个字的细节,诸如字的造型、长短、欹正的变化,轻重的节奏感等,都需要慎重地考虑,严密地设计,并且要坚持不懈地经过较长时期磨练,始能自由地进行章法处理,表现出一种似乎没有设计的设计美,达到书法艺术的较高境界。

行书:(1)减省点画 (2)笔势流动(增加勾挑与牵丝、改变书写笔顺)(3)用笔灵活(4)体态多变

篆书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三比二。

二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由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则可以耸起。

三是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方中寓圆,园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四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对称,这是篆书不同于其他书体的重要特征。有独体对称,有字的局部对称,还有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隶书 隶书的特点

隶书有着较高的艺术性一定的实用功能,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因此而广受硬笔书法爱好者喜爱。近几年来,笔者对硬笔隶书用功较多,今不揣浅陋,将在临帖创作的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阐述如下,以期和大家共同进步。 一、笔法特点

成熟时期的隶书行笔分提按顿挫和轻重徐疾,硬笔隶书的用笔较毛笔隶书又可简化不少,如不必刻意追求藏锋用笔,收笔亦无须回锋,具体略分为以下数种细述。

点画:隶书的点有多种,大致包括竖点、横点、竖点、横点、撇点、挑点及捺点等,书写时多宜落笔重而收笔轻。

横画:隶书的横画一般有平横和磔横两种,横起笔时用力稍重可调艺笔尖从多角度切入,平横一般较短较直,收笔较轻,长横收笔时要逐渐加力然后提起,同一字中横画多时可作些俯仰的变化。 竖画:隶书的竖画与楷书的竖画相比一般不出锋,只是须依字形,作品的布局作些轻微的向背变化即可。

撇画:隶书的撇可分为直撇、弯撇、回锋撇等。起笔稍重,多宜变换角度,然后向左下徐行,到收笔处渐渐下按,最后或出锋或驻锋收笔。具体的长短曲直随字而定。

捺画:捺画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捺画的写法与长横有类似之处,且行笔角度不同。

折画:折的种类较多,在此不一一列出,依其形状及用笔分为方折和圆折,方折有时可取笔断意连的形式。

钩画:隶书中钩的种类也较多,但用笔大多类似,楷书中基向的钩在隶书中在隶书中有些常被省略,右向的钩常被波磔之笔替代。

二、结体特点

总的说来,隶书的结体有以下一些特点:

1、字形扁阔 体势开张

从大多数成熟时期的汉碑可看出,隶书的字形多呈扁方,波磔飞动,向背分时,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隶书特点。 2、横平竖直 笔画匀称

和楷书相比,其实隶书是更注重横平竖直的,尽管汉碑风格多样,但几乎都有着这个特点,但其外表的平稳和笔画匀称也是相对的,人们常常有意进行不平稳的处理。 3、内紧外松 自然茂密

隶书常常突出字中的主笔, 有些汉碑中的一些字的笔画甚至作了夸张性的变长,如《沈阙碑》中的“沈”字的横画;《石门颂》中的“命”字、“涌”等字的竖画。 三、章法特点

硬笔隶书可借鉴毛笔作品的幅式,当然,硬笔书法在幅式及装帧上有着自身的优势,作者可以尽情发挥创造性,设计新颖的幅式章法。 1、字距小 行距大

隶书扁方的字形及其内紧外松的形态决定了其上下字距松,左右行距紧的独特的布白形式,这有助于表现隶书体势开张,横向取势的特点。

2、排布整齐

钢笔隶书一般在方格或竖条格中创作,给人纵成列横成行的美感,熟练后也可直接在无格的纸上创作。 3、落款得当

隶书作品可用行草落款,以调整隶书谨严的布白,以免板滞,款字的大小要与正文相称,可比正文略小。也可以用隶书落款,这样可使用权作品的风格显得比较统一,对直接从隶书开始学书,而行书功底不太好的作者也可达到扬长避短之效。 4、钤印合理

完整的书法作品一般都需钤印,隶书作品中的印一般不宜太多,总的来说,要与款字大小协调,风格一致。

为了便于初学者较快地掌握硬笔隶书的写法,更好地将临帖和创作结合起来,现将一些偏旁及部首归纳如下并举部分字例。需要指出的是,这样列出的目的在于帮助初学隶书的朋友们了解其一般的写法,切莫生搬硬套,而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硬笔隶书,宜从法度严谨的汉隶入手,临习时可依个人喜好选择一种深入地学习其笔法结体,待有较好的功底后再从简书帛书等中多方涉猎。 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 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年内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 章草是 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

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 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 大草或狂草。

2.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轨迹。

甲骨\金文\小篆\隶\楷书\草书\行书,楷书有颜\柳\欧\赵,行书:王羲之\苏\黄\米\蔡等等. 3.了解传统的笔法、字法和章法。

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还有一个稳定性现象。书法就是这样,当历史进入公元四世纪时,也就是东晋时期,各种书体已经成熟,一直到现在,1600多年再没有出现新的书体。自唐代开始,每个朝代都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在技法、理论、思想等方面,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宝库,积累了成熟的经验、法则和标准。应该说,这些丰富的积累为我们今天的继承提供了资源,为我们的评审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具体说,在评判作品的继承性方面,至少有以下几点:

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上的铭文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铭文字体优美奔放,铭文内容丰富,既有祭祀祖先,又有征伐、纪功、册命和赏赐等记载。它生动具体地补充了西周文献记载之不足,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西周及春秋时代青铜器的新变化,首先是器形类别减少,爵、觚、斝、卣、盉等酒器,鬲、方鼎等烹煮器,都已消失不见,这一时代最常见的鼎和壶都出现了新的样式。鼎之形制较大者(如厉王时的大克鼎),敛口,侈腹,鼎腹的侧影扁而方,鼎足上半作兽面装饰。鼎之形制较小者(如共王时的颂鼎),鼎腹侧影轮廓接近半圆形,鼎足上下粗,中间稍细,似动物之足。整个器形轮廓呈连续的柔和曲线。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商代的司母戊鼎。司母戊鼎结构复杂,是用合范法铸成的,即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鼎四周有盘龙纹和饕餮纹,腹内刻有“司母戊”三字。大鼎带耳高133 厘米,长110 厘米,宽78 厘米,重达875 公斤。根据考古专家分析,这种大鼎需要二、三百人用七、八十斤重的将军盔,协同合作才能制成。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和复杂的工艺过程,说明我国青铜冶铸业早在商代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大,而且质量高。著名的商代四羊方尊,便是这高超铸造技术的物证。四羊方尊高58.3 厘米,重34.5 公斤,是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尊的颈部铸有蕉叶,蕉叶上的花纹叫夔形纹。蕉叶的底部饰有兽面纹,肩部有四条龙蟠缠在四周,尊的腹部分别铸有四只大卷角羊,突出尊外。羊的背部及胸部饰有鱼鳞花纹。两只前腿和尊的底部铸在一起,上面也铸满夔形花纹。方尊的边角及每

一面中间合范的地方,都铸有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遮蔽合范时可能产生对合不正的纹饰,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使方尊的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全器上下以细雷纹为地,线条光洁刚劲。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就很难达到整个器物浑然一体的效果。

3 一九二三年出土于河南新郑的立鹤方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风貌。壶,壶身遍布蟠曲龙纹,两旁有镂空的龙形双耳,壶下伏有双兽,壶口有双层莲瓣中央立一鹤,展翅欲飞工艺非常精湛,反映了春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风貌。春秋中期(公元前676-前572年),通高125.7、宽54厘米。故宫博物馆藏。国家馆藏一级文物。 3、《击鼓说唱俑》 《击鼓说唱俑》,灰陶制,高55 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到歌舞百戏,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虽然这些俑比起秦代的同类作品尺寸相对较小,但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更为丰富,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件《击鼓说唱俑》。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

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这件作品同时也是研究汉代民俗和陶塑艺术的珍贵史料。

4、秦始皇陵兵马俑 1987 年12 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 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于公元前 246 年至公元前 208 年营建。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中国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 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 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现存高 76 米,东西长345 米,南北宽350 米,占地120,750 平方米的陵墓及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 400 多个,范围广及 56.25 平方公里。主要陪葬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 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 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

铜之冠”。 1974 年以来,在陵园东1.5 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 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 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5、龙门石窟(奉先寺)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 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 4 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 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 多米,现存石窟1300 多个,佛洞、佛龛2345 个,佛塔50 多座,佛像10 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 17.14 米,最小的仅有 2 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 3600 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 至10 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窟,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南部,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

大、艺术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龛。奉先寺南北宽约34 米,东西深约36 米,置于9 米宽的三道台阶之上,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主佛卢舍那高17.14 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头高4 米,耳长1.90 米,位居佛龛中央,身披袈娑,面容丰满,嘴角微翘,略含笑意,眼帘低垂,宁静的目光蕴涵着无穷智慧,其端庄大度、淳厚安详的仪态令人肃然起敬。两旁侍立的弟子迦叶严谨老成、阿难虔诚顺服、菩萨端丽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雄健,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据后补有关造像碑记载:“皇后武氏”为雕造此大像龛曾“助脂粉钱二万贯”。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6、敦煌彩塑与莫高窟壁画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因此多为木架结构。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 多身,其中圆雕2000 多身,浮塑1000 余身。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敦煌彩塑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可分三个时期。(一)发展期,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代,历时180 年。早期洞窟形制有三:1.禅窟,塑像在正龛;2.方形或长方形殿堂窟,塑像置于正龛或南北壁列龛内; 3 中心柱窟,塑像置于长方形柱四面之龛

内。(二)极盛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历时 300 多年。洞窟多为方形殿堂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里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三)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鹘、元几个时代,历时460 余年。继承晚唐时代殿堂中心佛坛窟形制,塑像置于中心佛坛上。 敦煌彩塑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整窟塑像和壁画互相结合,互为一体,互相陪衬,互相补充。佛龛、佛坛上的彩塑与四壁的绘画辉映呼应,相得益彰,既达到了整窟艺术的统一和谐,又衬托出塑像在窟中的主体地位。另一特点是丰富多彩,姿态各异。所塑神像在洞中重复出现,容易千人一面。但古代雕塑家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将同一神像塑造出形神风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的彩像,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 552 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一、佛像画。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 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 身。 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

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 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四、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 5 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五、装饰图案画 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六、故事画 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七、山水画 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如第61 窟的,“五台山图”。壁画内容除以上七类外,还有建筑画、器物画、花鸟

画、动物画等。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上述七类壁画,除装饰图案而外,一般有情节的壁画,特别是经变画和故事画,都反映了大量的现实社会生活,如:统治阶级的出行、宴会、审讯、游猎、剃度、礼佛等;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制陶、冶铁、屠宰、炊事、营建、行乞等;还有嫁娶、上学、练武、歌舞百戏、商旅往来、少数民族、外国使者等等各种社会活动。因此,敦煌石窟,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另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也间接表现了当时的人们精神面貌和现实生活。 7. 《韩熙载夜宴图》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 年)是中国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人物画有明显的生活化倾向。五代(公元 907——公元960 年)时期绘画更加发展,题材上注重反映现实生活,技法上讲究写实,许多人物画带有肖像写真性质,刻划细致。南唐时期画院的画家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卫贤等人,非常擅长画写实人物画,很有名气。收藏在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工笔重彩画《韩熙载夜宴图》,色彩绚丽,线条流畅,是五代时期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作。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年轻时考中学校,后来逃到

南方躲避战乱。由于当时南方战争少,有比较优越的自然和生产条件,很多官僚家中有歌伎(或称家姬、乐伎)。韩熙载很有政治才能,艺术上也很有成就,他懂音乐,能歌善舞,擅长诗文书画。他因为看透贵族官僚的争权夺利,不愿出任宰相,所以把很多精力放在歌舞夜宴中。南唐皇帝听说韩熙载生活特殊,专门派画院画家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家,了解情况,回来后创作成夜宴图。这副作品横长333.5 厘米,宽28.7 厘米,手卷形式表现五个场景——琵琶演出、舞蹈、休息、音乐合奏、夜宴结束。在场景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管弦乐器等器物,使它们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分离感;既独立成画,又是单独画面。各段主人公都是韩熙载,画家将他的心理活动细致地刻画出来,表现了主人公作为官方人物不受皇帝信任,不得不借酒宴来摆脱烦恼的心态。《韩熙载夜宴图》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了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貌。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重复出现,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矛盾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所组成的画卷,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8. 《步辇图》 6 阎立本(601~673 年),唐代雍州万年人,隋代画

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唐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擅长书画,最精形似,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 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t4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