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柏拉图主义与奥古斯丁

更新时间:2023-10-07 17: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论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神学思想的影响

姓 名: 孙涌庆 级:学 号: 1224001 年 12级 院 系: 历史文化学院 专 业: 历史学基地班 指导教师: 崔丽娜

摘要

人们通常将希腊与希伯来作为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在公元3、4世纪,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希腊和希伯来的两种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这个时期,既存在希腊化哲学流派与基督教信徒间的相互驳斥与论争,也有更多的基督教神父选择接受希腊哲学的一定学说作为传教的工具。在后者当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奥古斯丁对新柏拉图主义的改造和利用。

普罗提诺创始的新柏拉图主义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路线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伦理学取向”和“宗教取向”的哲学体系,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奥古斯丁敏锐地认识到了普罗提诺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相似性,选择性地将其本体论、灵魂论、善恶论作为阐明基督教教义、驳斥异端的论证工具,进而建立了独特的神学体系。

对于奥古斯丁利用新柏拉图主义来阐释神学思想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当代哲学家傅伟勋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就奥古斯丁在哲学史上所占有的地位而言,他在整个中世纪哲学思想之中享有无上的权威,尤其由于奥氏的存在,柏拉图哲学曾在12世纪以前始终一枝独秀。”1

可以说,奥古斯丁不仅对基督教的希腊哲学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神学的发展。那么,奥古斯丁究竟采用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哪些理论,又是如何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的?二者间的不同之处又有哪些?本文拟根据相应的文本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 奥古斯丁 普罗提诺 三位一体 灵魂论

1

傅伟勋:《西洋哲学史》第七版,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

目 录

前言 ………………………………………………………………... …1 一、上帝观与心理三一论....………....………....…....……………….. 2

(一)“太一”与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 ………….. 2 (二)普罗提诺与奥古斯丁的心理三一论 ……....…....…… ………….. 2

二、灵魂学说 … ……….... ……....…....…….. …..………………… 3

(一)灵魂的起源 ………....……....…....…….. …..…………………3 (二)灵魂的定义与性质 ....……....…....……..…..………………… 4 (三)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 5

三、神正论与自由意志 …………………..……....…… ……………...5 四、结语………………… …………………...………………………… 7

前言

根据《忏悔录》的记载,奥古斯丁在386 年开始在米兰阅读“柏拉图学派的书籍 ”,他说:“既然你的道化成了血肉,寓于人世,你让一个充满傲气的人把一些由希腊文译成拉丁文的柏拉图派的著作推荐给我”。1次年,他皈依了基督教,“柏拉图派”对奥古斯丁脱离摩尼教与学园派、接受基督教教义的作用是巨大的。而这种知识背景使得奥古斯丁日后作为基督教父,阐释教义、驳斥异端时,没有局限于基督教的拉丁传统,而是吸收希腊哲学而构成了其独特的神学体系。

奥古斯丁对“柏拉图学派”的肯定态度体现在其多部著作中,他说:“如果那些被称为哲学家的人,尤其是柏拉图主义者,说了什么正确的并与我们的信仰一致的话,我们就不仅不会回避它,还要从那些不合理地拥有它的人那里拿过来为我们所用。”2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奥古斯丁所阅读的“柏拉图学派的书籍”,主要是普罗提诺与波菲利等新柏拉图主义的相关著作,实际上,奥古斯丁对当时正统的柏拉图传人——学园派是持批判态度的。3而在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中,也可以看到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元素。

对于新柏拉图主义在奥古斯丁神学体系中的影响,国内外都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下面作一个简要介绍。

西方学者对奥古斯丁思想的研究十分丰富,据Drobner在《Studying Augustine》中介绍,至今为止,研究奥古斯丁的书目有五万篇,并以每年300-500篇的速度增长。这些论著除英文外,还有不少是法文、德文等,目前少有译著。限于外文水平,我难以对这些资料作全面的阅读和整理,只能选择几本进行介绍。 彼得·布朗的《希波的奥古斯丁》4是一本传记性质的研究著作,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总结了奥古斯丁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转变与影响原因。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作者叙述了“柏拉图派”对奥古斯丁转向基督教信仰的影响。

沙伦的《奥古斯丁》5通过对奥古斯丁的生平和著作的简要介绍,解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而后对其神学思想进行详细阐述,其中也论述了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基督教信仰的影响,是一本了解奥古斯丁神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此外,在法国学者Pierre Courcelle所著的《圣奥古斯丁<忏悔录>研究》中,对奥古斯丁米兰皈依时所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及其神学思想的阅读来源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内学者对奥古斯丁神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上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但近年来著作成果颇丰。主要学者有:周伟驰、石敏敏、章雪富、张荣、夏洞奇、汪聂才等。其中,周伟驰的《记忆和光照——奥古斯丁神哲学研究》和《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是对奥古斯丁神学体系进行全面了解的重要著作;石敏敏的《普罗提诺的哲学和古代晚期基督教的人论》,汪聂才的《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灵魂思想的影响》等都对新柏拉图主义与奥古斯丁思想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此外,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中对这一问题也有较清晰的概述。张映伟的《普罗提诺论恶》一书则结合《九章集》对普罗提诺的善恶论、自由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

2

奥古斯丁:《忏悔录》,许丽华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6页。

奥古斯丁:《论灵魂及其起源》(内附《论基督教教义》),石敏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86页。 3

汪聂才:《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灵魂思想的影响》,《现代哲学》,2011年第4期。 4

彼得·布朗:《希波的奥古斯丁》,章雪富,钱金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5

沙伦:《奥古斯丁》,周伟驰译,中华书局,2014年。

1

一、上帝观与心理三一论

(一)“太一”与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普罗提诺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两个世界”的基础上,提出太一、理智和灵魂是“三个首要本体”,其中“太一”是第一本体。首先,太一是世界的最高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因,是内在于万物之中的最高目的,也是本体的善(不同于“伦理的善”)。其次,太一是不可分割的原初的统一性,是超越限制(属性)的绝对的一,因此它无形无相,不可名状,不可用概念、范畴来认识,只能从负面言说“不是什么”;再次,太一流溢出理智,构成理念世界;理智流溢出灵魂,灵魂与质料结合构成可感世界,因此太一是超越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万有之本原;最后,太一与理智、灵魂是同一位最高“神”,人的灵魂在经历、享受过可感世界后,将转向自身的内在,通过思辨和观照朝着太一自由折返,最终与太一

1

回归为一体,这就是灵魂的返乡。

对于灵魂返乡说,普罗提诺在《九章集》中有多处论述。例如,在第一集中,他说:“那里是我们的故乡,我们从那里来,那里有我们的父。而折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归程呢?人不应当以双脚走完它,因为双脚只能将人从一片土地带往另一片土地。??而要立即闭合双眼,唤醒另一幅面容,每个人都有这幅面容,

2

只是很少有人使用它。”

在第六集,普罗提诺说:“灵魂很自然地对神有一种爱,以一种处女对她的高贵的父亲的那种爱要求与神结合为一体。可是当她委身于被造物时,她在婚姻中被蒙蔽了,于是她把以前的爱转换成尘世的爱,失去了她的父亲,变得放荡起来。一直要等到她重新开始厌恶尘世的放荡,她才再次纯洁起来,回到她父亲那里,一切才都好起来。”3

普罗提诺的“太一”概念和灵魂返乡说对奥古斯丁的上帝观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单一和永恒不变的实体,与普罗提诺的“太一”一样是完满、不受限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并在万物中留下了深刻的“上帝的痕迹”,世界被划分为类似于普罗提诺的流溢说的不同等级,这一切又都包含在上帝的永恒性之中。而在奥古斯丁对“人的灵魂如何理解上帝”问题的论述中,他强调“返回内心”、“返回内心深处”、“唤醒内心深处的回忆”4,这与普罗提诺的灵魂返乡说几乎一脉相承。

(二)普罗提诺与奥古斯丁的心理三一论

根据《圣经》的记载,耶和华、耶稣基督以及圣灵都是应受信仰的神,而在《新约》的诸多领洗认信文本中,也有着对上帝的唯一性的明确表述。5公元二世纪,神父德尔图良首次从本体论上阐述了的三位一体论。然而,对于三个位格间是否平等、有什么差别、如何是同一个神等问题,教父们的答案却一直存在着分歧。一般认为,有两种类型的三位一体论,一种是东方教父(阿塔那修等),先强调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个不同的位格,再强调三者在行动、存在上有不可分隔的紧密联系。

另一种则是奥古斯丁的心理三一论,他以强调上帝的至一性为重点,再述及位格的三重性。在他看来,对上帝最简练、恰当的表述是“Deus autem trinitas”,

1

2

概括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0~113页。

普罗提诺:《九章集》第一集第六篇第八节,石敏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

普罗提诺:《九章集》第六集第九篇第九节,石敏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

徐龙飞:《形上之路:基督宗教的哲学建构方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8页。 5

如《玛窦福音》28,19;《格林多前书》13,13等。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t3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