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导论问题

更新时间:2024-06-16 16: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3.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6.生态幅: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7.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 由于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 不但本身会限制植物的生长, 同时也将限制其它处于良好状态因子的发挥。 8.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对于具体的生物, 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又称阈值), 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 其中包括最适区, 适宜区和高低死亡限(见耐受曲线) 。

9.适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

10.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11.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为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相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2.种群√: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13.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

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最大出生率; 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化期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又称实际出生率

14.自然增长率√:又称为实际增长率,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减得到。

15.内禀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

16.环境容纳量√:环境容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但也随环境条件而变化)

17.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生态学上的意义)

18.生态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生活史,人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或者说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

1

19. r-选择 √: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种群死亡率通常与密度无关,种群内的个体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20. K-选择√: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密度相关的因素,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

21.他感作用√: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生物学碱、萜类、黄酮类、非蛋白质有毒氨基酸,以及各种甙类、芳香族化合物等),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又称为化学他感作用)。

22.生态位(包括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4.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包括竞争物种间、捕食-猎物间、互物共生间、寄生间等。

25.集合种群: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26.生物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生境条件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这些生物种群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 27.生物多样性√: 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28.群落交错区(或生态交错带)√: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 过渡带,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特征是由相邻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决定的。

29.边缘效应√: 是指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

30.群落(生态)演替√: 就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生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3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32.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物链。

33.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它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此即食物网。

34.营养级√: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35.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能量和数字单位,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36.生态学效率√:生态效率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之内的比值关系。

37.关键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居的地位不同一些稀、特有、宠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比比例影响的物种,它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它们的消失或削弱,整个生态系统就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物种就称为关键种。

38冗余种: 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种是冗余的,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这些种就称为冗余种。

39.反馈(正、负)√: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统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称为反馈。

正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结果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态或稳态。是比较少见的一种

负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是较常见一种。

40.初级生产力(量)√: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同时,将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由于这种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或第一性生产。所固定或所制造的有机质量或能量称为初级生产量(g/m2·a)。

41.生物量:是指在某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质的量( g/m2、J/m2) 。 4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大、小)。

43.生物放大作用: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44.退化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

45. 脆弱生态系统:是指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抵抗能力低的生态系统。 46.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生态恢复是使一个生态系统恢复到较接近其受干扰前的状态。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 二、问答题

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现代工业社会,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工业社会,工业污染;“刀耕火种”,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 人为干扰下的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受损成程度及其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现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项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环境生态学仍然以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不同等级层次)作为研究的对象。

生态学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生物圈和全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 ;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维护生物圈的正常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间得到协调发展,这是环境生

3

态学的根本目的。

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是环境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综合性;非等价性(主导性) ;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被性;限定性 5、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方式的适应,其机理是什么?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组合适应

机理: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驯化)和内稳态机制

6、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是食物链的起点; 紫外线具有杀伤和致癌作用; 地表热量基本本上是由红外线产生的;是重要的能量环境之一。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在不同的植物种中,植物光合能力对光照强度的反应是有差异的;陆生植物— 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产生: 阳性植物、阴性植物、 耐阴性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光照强度使动物在视觉器官的形态产生了遗传的适应性变化;动物的活动行为与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 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动物活动 7、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形态上的适应:

植物:密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厚的木栓层,绝热;

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 生理上的适应:

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

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行为上的适应: 植物: 关闭气孔

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

8、水分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如何适应?

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 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生物起源于水环境。 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叶片薄而长,以增加光合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形态适应:发达的根系;叶面小;单子叶植物中一些具扇状的运动细胞,可使叶面卷曲具发达的贮水组织;生理适应:水分运输的动力;原生质的渗透浓度高。

水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等渗;高渗;低渗 陆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失水的主要途径:皮肤蒸发;呼吸失水;排泄失水

保水机制:减小皮肤的透水性;减少身体的表面蒸发减少呼吸失水;减少排泄失水;利用代谢水

9、种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参数?√

4

种群的主要特征: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空间特征(内分布格局,地理分布格局);遗传特征;系统特征;种群的群体特征:种群密度;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分布,种群增长率,分布型)

12、 研究年龄锥体和生命表有何意义? √ 对于一个生命表通常包括哪些栏目? 种群的年龄分布体现种群存活、繁殖的历史,以及未来潜在的增长趋势,因此,研究种群的历史,便可预测种群的未来。

此表可用来综合评定各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预测等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长时间从表中还可看出,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用生命表分析不同年份环境状况。 14、 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ta?rt

K环境容纳量,e自然对数的底,a为参数,其值取决于N。,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r,每员增长率,物种的潜在增长能力N种群大小

15、R对策和K对策在进化过程中各有什么优缺点? √

R: 优点:种群恢复迅速高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 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可能使其成为物种形 成的新源泉。

缺点:竞争力弱、缺乏对后代的关怀,死亡率高;种群的密度经常激烈变动。

K: 优点: 种群的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不超过此值,因此,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具有个体大和竞争能力强等特征,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

缺点:由于r值较低,种群 一旦遭到危害,难以恢复,有可能灭绝 17简述两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种内相互作用: 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等。 种间相互作用: 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 18竞争的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资源竞争的二种作用方式:相互干扰性竞争;资源利用性竞争

竞争的特征:不对称性; 对一种资源的竞争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19根据生态位理论,阐述资源利用的原理?√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在某一生位维上的分布,常呈正态分布。这种曲线称为资源利用曲线,它表示生物种具有的喜好位置及其散布在喜好位置周围的变异度。 20.写出Lotka-V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数学形式),说明其中变量和参数所代表的意并评述模型的行为?√ 猎物方程

dNNK?N?rN(1?)?rN()dtKK其积分形式:KN?1?e 5

1

压力系数

捕食者方程

捕食效率常数 2

N,P猎物和捕食者的密度r1猎物增长率-r2捕食者死亡率

两个种群按封闭环的轨道作周期性数量变动 22.阐述下列命题:①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②寄生物和宿主的相互适应?

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逐步形成的,协同进化就是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包括竞争物种间、捕食-猎物间、互物共生间、寄生间等。在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中,捕食者进化了一整套适应性特征, 如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诱饵追击,集体围猎等方式。猎物则形成了一系列行为对策,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快跑,集体抵抗等,在这个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

23.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群落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 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特征;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24. Raunkiaer频度定律说明了什么问题?√

定律说明: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一致的群落中,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占大多数,B、和D级频度的种类较少,E级频度的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其数目也较多。 事实证明:定律适用于任何稳定性较高而种类分布均匀的群落,其均匀性与A级和E级的大小成正比;E级越高其均匀性越大;如B、C和D级的比例增高,则说明种的分布不均匀,预示着植被有分化和演替的趋势。

25. 物种多样性包含了哪两种含义,主要有哪几种测度指标?√ 物种的数目或丰富:它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的均匀度:它是批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 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dN?rN??PNdtdP??rN??NPdt 6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物种均匀性与不均匀性指数

26. 群落交错区有哪些主要特征;群落交错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是物种竞争的紧张地带;具有边缘效应;是能量和物质流动较大地带,具有渗透界面作用;具有脆弱性.

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人类活动而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 27. 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竞争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竞争在影响群落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因为竞争可 导致生态位分化。

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泛化种捕食者:在一定捕食压力下,可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特化种捕食者:喜食优势种,则捕食可提高多样性。反之,亦然。単食性,生物防治,寄生,导致疾病

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岛屿与群落结构:

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28. 试简述水生和旱生演替系列的主要过程?√

水生演替系列: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旱生演替系列: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植物阶段---乔木植物阶段

29. 试比较单顶极群落学说与多顶极群落学说的差异?√

演替动力:单元顶极→ 气候;多元极极→ 除气候外,还有其它 顶极群落:单元顶极→ 气候顶极:多元顶极→ 多

实质上的差异:对于测定相对稳定时间的标准的差异,即以地质时间还是以生态时间 30.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能量、物质。 31. 简述生态系统中三大功能类群各自的生态功能?√

生产者功能,能够利用环境中的无机物(CO2、H2O、N、P、K等) ,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同时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潜能贮存在有机体中,以供自身的生长、发育之需,或者为其它生物(包括人类)提供能源。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驱动之,并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源。所以,生产者又称为初级(第一性)生产者

消费者功能,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只能利用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作为生命能源(消费)。

分解者的功能,把(动、植物)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解作用→较简单的化合物、元素→释放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利用)。同时,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到环境中。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别是物质再循环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简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论的意义?√

a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各生物成分间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和物质循环正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c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d对于生态工程设计,促进能量、物质的多级利用有重要实际意义。

7

33. 从负反馈机制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表现为结构上、功能上、能量输入和输出上的稳定,当受到外来干扰时,平衡将受到破坏,但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仍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来状态。

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系统保持现行状态的能力 ,即抗干扰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系统受扰动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 ,即受扰后的恢复能力。

34. 简述次级生产的一般过程?√ 被更高营养级取食 净初级生产量

被同化的 未被取食 -动物吃进的 呼吸代谢 - 动物得到的 未被同化的 食物种群= -动物未吃进的 -动物未得到的

35. 试从营养级、生态金字塔和生态学效率说明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食物结构以粮食为主,而发达国家的食物结构以肉食类为主?√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能量不断递减,且质量逐渐提高。每通过一个营养级,其效能是前一个营养级的十分之一,即食物链越长,消耗于营养级的能量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直接以植物为食比以动物喂食可多养活十倍的人口,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总体较低,且人口一般较多,故一般以植物为食,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足以让他们享受更高质量的食物。

36. 简述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能流分析可在哪些层次上进行?√ 能流在生态系统中是变化着的; 能流是单向流;

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就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质量逐渐提高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层次

37. 物质地球化学循环有哪些类型?√ 水循环;气体型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沉积型循环(硫循环、磷循环);有毒物质的迁移和转化(有机、无机有毒物质,镉循环)。 38.简述物质地球化学循环的特点?√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循环的;

生物地化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来描述。

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常发生生物积累、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现象。 39. 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主要内容?

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维持土壤功能;传粉、传播种子;控制有害生物;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休闲、娱乐—感官、心理和精神益处;精神文化的源泉—生态美的感受。 4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哪些价值类型?

直接价值: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 消耗性使用价值和生产性使用价值;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 ,此类价值现在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虽然是无实物形式,

8

但仍然是可以感觉且能够为个人直接消费的价值。

间接价值 :间接价值主要指生态系统的功能价值,或环境的服务价值,国外常称之为“环境的公益效能”。 选择价值 :选择价值是指个人和社会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潜在用途的将来利用,这种利用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选择利用和潜在利用。 遗产价值 :遗产价值是指当代人为将来某种资源保护给子孙后代而自愿支付的费用。 存在价值 存在价值亦被称为内在价值,是指人们为确保某种资源继续存在(包括其知识存在)而自愿支付的费用。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t0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