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土地规划学 试题集

更新时间:2023-03-18 02: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其中自然特性是指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 整体性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与土地性能的地域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属性的双重性。其中土地经济特性指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 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土地利用中 需要与可能 的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要解决的特殊矛盾,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3、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4、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学依据和土地经济学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经济学依据主要包括级差地租理论、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和土地利用区位理论。

5、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按规划性质(任务)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6、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 控制土地利用、协调土地利用、组织土地利用、为土地利用监督服务。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要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其基础和起点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总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层次性。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图有规划的基础图或依据图和土地利用规划图等两大类。

9、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分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保护规划三种类型。 10、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行政手段,是指国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做出的中期和年度计划。土地利用计划按时间可分中期用地计划和 年度用地 计划。按控制程度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 计划。

11、土地预测的基本内容包括:人口预测、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及占用耕地预测。

12、土地利用预测应充分考虑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资源状况。 13、总人口预测一般用人口自然增长法、回归方程预测法或马尔萨斯人口增长生物繁殖模型。 14、居民点用地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居民点进行总体宏观分析,确定各居民点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布局。居民点布局有卫星布局、条带式布局、集团式布局和自由式布局等形式。

15、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 16、公路占地面积概算可以用公路总的占地宽度乘以路线长度,即为其占地面积。 17、农业生产用地结构是指各种农业用地的面积和比例。 18、垦殖指数等于耕地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复种指数等于播种面积除以耕地面积。城镇化水平等于城镇人口 除以总人口。

19、土地开发包括扩大土地利用面积和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两方面。

20、土地开发的原则指优先发展农业原则原则、先易后难原则、维护生态平衡原

1

则 原则、供需平衡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及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相结合原则。 21、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途径:一是加强地权管理,二是加强土地利用管理。 22、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是从组织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大方面进行评价的。

23、人们通常把 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土地;把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称为 土壤 。

24、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是 法律意义上 的土地。广义的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 指整个地球表面 ;广义的土地的立体观认为土地 是指整个地球表面上下组成立体垂直剖面 ;国家领土是指 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国土资源一般包括 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山区资源、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从经济学分析土地是指包括水面在内的地球表面积 ;从法学的观点看,国土是指 某个国家的人民赖以生存的场所,又指这个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国土资源 ;土地资源是 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之首 ;土地资产是指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的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

25、土地具有 养育功能 、 承载功能 、 仓储功能 和 景观功能 四大功能,集中表现为 土地的有用性 。

26、具有肥力的土地是农作物 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的供应者与调节者。

27、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但人类绝对不能 创造出新的土地 。 28、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 舒适性 和 美学价值 。

29、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 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 。 30、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 仓库 。

31、位置级差地租反映 土地纯收益 的差异;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 土地级差地租 的重要条件;土地价格是 地租和利息率 的比率。

32、地球表面积系指 在大地水准面上水平投影面积 ; 劳动力和土地 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而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着人类对土地的需要程度。

33、土地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质,既是 生产力要素 ,又是 生产关系即土地关系的客体 ;既是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又是 巨大的社会资产 ;既是 土地物质,又是 土地资本 。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具有一定社会形式,土地利用反映着一定土地关系。

34、土地利用是 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包括 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和利用土地,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两层含义。

2

35、土地利用的 宏观布局和合理配置 就是要最终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落实于土地之上。

36、依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可分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依其对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 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依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 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 、 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 37、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 土地利用规划 的首要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 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各类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一经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 土地利用的微观设计 。

38、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 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按规划的深度可分为 土地利用规划 、 土地利用设计 、 土地利用施工 ;按区域性质分为 行政区、自然区 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为了便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 全国 、 省 、 市 、 县 、 乡 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39、 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 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40、根据地价与土地用途之间关系,后把位于 和接近城市中心区 土地 规划作商业用地。

41、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杜能 、 韦伯 、 克里斯塔勒 、 寥仕 。 42、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要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3、土地综合平衡受制于 社会经济综合平衡 ,是其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体现;土地数量有限性与 土地需求增长性 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44、 土地数量有限性 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 土地可更新性 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45、生态学是研究 生物与无机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的科学;规划是指 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 前性的调配和安排;规划学是一门 预测变化 的科学,规划应理解为 给出行动的 的过程。

46、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片沙漠是 自然 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

土地生态系统 和 土地经济系统 复合而成;系统工程= 传统工程 +系统观点+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 47、人类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在于 获取最大效益和最佳服务 ;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 用地要求 的协调上。

48、按照逐级控制原则的要求,应当首先进行 关系全局的具有控制作用项目的规划 ,然后再进行 土地利用细部规划 。 49、 人地关系 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5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 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

3

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土地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其核心内容是 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作用是 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实质是 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具有 整体性 、 长期性 、 战略性 和控制性等特性。其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域内的 全部土地资源 。

5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包括 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

52、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 国务院 审批。 53、 小康 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社会发展阶段,宏观上是指 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分配制度的改善 ,微观上是指 居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的综合提高 。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被称为 恩格尔系数 ;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是 吉尼系数 。

54、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是“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环境保护 ”的基本原则。 55、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是 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 、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 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 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 、 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 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

56、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应将 居民点 布置在生产区的地形上方,主导风上风向和河流流向地的上游。

57、 土地资源 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 相对数量小,是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

58、 基本人口 是指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59、土地垦殖率= 耕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 建筑密度 =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建筑容积率 =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土地利用率= 已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农业利用率= 农业用地 /土地总面积×100%;人口密度= 人口总数 /土地总面积;单位土地纯收入= (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 /土地面积。

60、预测方法有 定性预测 、定量预测 和 综合预测 三类;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 农业用地 和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 趋势预测法和回归预测法 。

61、劳动平衡法一般运用于 城市 和 城镇居民点 的未来人口预测。

62、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对 土地质量 相对于各种可能土地用途的综合评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 为土地利用决策、科学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本依据 。

63、土地质量是指 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

4

量评价是指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按评价的目的可分为 土地适宜性评价 、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 土地经济评价 、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四类。 64、作物总产量=作物内部需要量/ (1-作物的商品率 ) 。

65、地区作物平均先进单产=(地区平均单产+先进单位的平均单产) /2。 66、果园面积=成年果树载植面积/ 1-(果园内林带、道路、沟渠占果园总面积的比重+幼年果树占果园总面积的比重) 。

67、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规划人口数× 人均用地定额指标 。 68、水库库容估算方法有 地形图法 、 断面法 、 系数法 。 69、评价系数法是把 把不同量纲的指标 化为无量纲系数的方法

70、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方法有: 土宜法 、 综合法 、 模型法 。 71、期末用地面积= 期初用地面积 +期内用地增加量-期内用地减少量。 7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是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需求量预测 。

73、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土地资源 、 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 74、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 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和 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土地利用分区是在规划区域内不可重复出现的;而 土地利用类型 则可以重复出现;土地利用分区模式中区内含有 土地利用 类型。

75、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

76、 土地用地分布是指已经形成的土地利用空间形式,是已经实现的现象,被称为 土地利用现状 ; 土地用地布局 则指土地利用的再分配,是规划中的设想。

77、量度城镇化可采用 主要指标法 和 复合指标法 。 78、当今世界城市化的新特点是 出现了大城市化趋势、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则以生计城市为主 。

79、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 门槛理论 、 带形城市理论 。

80、城镇体系是指 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具有 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 等特性;城镇体系规划则是指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其功能结构包括: 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和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

81、居民点规模是指 居民点的大小 ;一般地讲,具有 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辐射规模 。

5

1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2分) 整体性原则(2分) 生态经济原则(2分) 远近结合原则(1分) 动态平衡原则(1分)

17、土地利用预测包括哪些内容? 人口预测(2分)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2分)

非农建设用地预测及占用耕地预测(2分) 土地人口承载量(力)预测(2分)

18、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如何进行土地利用评述? 土地利用的主要成绩(1分)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1分)

从社会、经济、生态方面提出土地利用建议(2分) 提出提高土地内涵及外延生产力的途径(2分) 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2分)

19、什么是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的依据是什么? 土地利用分区就是依据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规律及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划分土地利用的基本单元——地域或用地类型的过程(2分)。其依据有: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分) 已有的区划或规划(2分)

各部门发展战略及各类用地需求量(2分)

20、什么是基本农田?简述我国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必要性。 基本农田是从战略高度,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满足本地区人口增长需要及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农产品需要而确保的农田。(2分)

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是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耕地减少,被建设用地不合理占用这一严重问题的重要手段。它是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对耕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并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加以保护的一种土地管理方法。在目前我国土地利用面临的严峻情况下,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是十分必要的。(6分)。

21、简述分解县级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到各乡镇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方法:二上二下的方法,县乡两级反复协调落实。(4分) 要求:

人均耕地少的乡镇,保护率高;(1分) 缺粮多的乡镇,保护率高;(1分) 安排建设用地时,按照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其它集镇的先后优先顺序安排;(1分)

农民建房用地按乡村人口占全县比例分解;(1分) 独立项目用地按所在地分至乡镇;(1分)

开发新耕地指标按待开发土地资源分布情况分配。(1分) 22、如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协调?

11

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居民点建设用地方案提供给建设部门,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对照两规划的人口、用地方案,找出差距;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协调出可行方案。

23、土地利用规划是如何为土地利用监督服务的?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一可查清土地资源利用状况(3分),二可明确未来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向(3分),所以它可为土地利用监督提供科学依据,对部门土地利用进行督察,使土地合理、充分利用(4分)。 2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体性有哪些表现? 规划对象是区域内所有土地资源;(2.5分) 规划任务是要协调所有用地部门的用地需求;(2.5分)

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等各个方面;(2.5分)

规划效果要取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佳。(2.5分) 25、耕地利用集约经营程度分析有哪些重要指标? 复种指数(2分) 机耕面积比例(2分) 有效灌溉面积比例(1分)

单位耕地面积施用化肥量(1分)

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机总动力数(1分) 单位耕地面积农用薄膜量(1分) 单位耕地面积劳动力数(1分) 劳均耕地面积等。(1分)

26、简述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的基本思路和预测内容。 基本思路:一般用定额指标法(4分)。 预测内容:城镇居民点用地预测(1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1分)、独立工矿用地预测(1分)、特殊用地预测(1分)、交通用地预测(1分)和水利工程用地预测(1分)。

2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一般包括哪些专题报告?专题报告与总体规划报告有什么关系?

包括的专题有:土地适宜性评价(1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分)、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1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分)、城镇体系发展与用地需求量预测(1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1分)。 关系:专题研究是总体规划的基础、补充和深入。(4分) 28、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中,如何划分保护等级?如何进行区-片-块的编号? 划分等级:一级基本农田是生产条件好、产量高、长期不得占用的农田(2分);二级基本农田是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高、规划期不得占用的农田。(2分) 编号:

区—在县级图上,以乡镇为单位,自北向南,由西到东,逐乡编号;(2分) 片—在乡级图上,以村为单位,自北向南,由西到东,逐村编号;(2分) 块—在村或乡级图上,以保护块为单位,自北向南,由西到东,逐块编号。(2分)

29、简述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1分)

12

供需平衡原则(1分) 差异性原则(2分) 一致性原则(2分) 集中连片原则(2分) 行政界线完整性原则(2分

3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资料包括哪些?? 主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2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书(2分)、土地利用现状图(2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分) 附件:各种专题报告(1分)、有关图件(1分)、其他有关资料。 31、如何编写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内容包括: 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概述(1分)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技术要点(2分) 保护面积预测(2分) 保护方案(2分) 划定区-片-块(2分) 实施措施(1分)

32、土地开发的任务是什么? 土地开发的任务包括: 提高土地利用率(2.5分) 提高地力(2.5分) 保护生态环境(2.5分) 合理利用土地(2.5分)

33、如何实施土地利用规划? 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各种手段:

行政手段: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利用计划、用地计划(2.5分) 技术手段: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测绘(2.5分) 经济手段:土地有偿使用、奖惩措施(2.5分)

法律手段:土地利用立法、土地利用监察、土地利用法律意识宣传(2.5分) 34、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

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一,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具有以下特性:

针对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则是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中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类型的土地使用问题进行的规划,有很强的针对性;

局部性,在一定时期,需要开发、使用、整治和保护的土地只是局部存在的,因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相对规划区内部分土地而言的; 具体性,因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内容、措施、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都比较具体,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选择性,由于各个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同,不同问题和不同行业部门的用地,其规划的类型、内容、程序、方法等就不同。根据规划区所存在的土地利用具体问题,选择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 3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程序?

13

答:(1)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2)用地数量综合平衡;(3)用地布局综合平衡;(4)部门用地需求预测;(5)经多次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由规划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交规划领导小组讨论决定;(6)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规划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任务,并将全县各类用地指标分解至各乡(镇)。 36、何谓土地开发?有何特点?

答: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活动。 具有如下特点:(1)土地开发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土地是由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及地质、地貌组成的综合体,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土地开发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从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2)土地开发必然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土地开发与社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土地开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土地开发也将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组合方式;(3)土地开发具有经营性的特点,土地开发是为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土地创造条件而进行的经济技术的投入过程,通过土地开发增加了可利用土地面积,改善了土地利用条件,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所以土地开发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4)土地开发是一个开发、利用、再开发、再利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未利用地被开发为可利用的农地;低产农地转化为高产农地;农地转化为村庄;农地和村庄又将被开发为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不断相互更替,循环往复。但每一个循环的过程都不是机械的重复,都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37、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答:编制程序如下:(1)准备工作阶段: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以及进行业务培训等。从业务角度看,编制规划任务书和工作计划是两个重要的内容;(2)调查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需要,在收集和调查有关文件、资料基础上,进行专项研究。并进行必要的外业调查核实;(3)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阶段: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用地指标,编制供选方案,确定用地分区和主要用地项目的布局,编绘总体规划图,编写总体规划报告;(4)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规划报告编写完成以后,要履行审批手续,形成一个规范性文件。根据审批手续,规划(送、审稿)必须提交同级人民政府通过,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最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实施。 38、简述土地利用调整的次序? 答:土地利用调整的次序如下:(1)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2)非农业建设用地内地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按照产业政策安排;(3)各类用地的扩大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4)林牧渔业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地;除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用地外,其他均不得占用耕地;(5).建设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尽量占用劣地,特别应控制占用耕地及林地。

39、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 答:编制程序如下:(1)土地管理、农业和水利等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乡(镇)域范围内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等级,其他用地和水利建设发展用

14

地等提出轮廓性规划方案,在图上标明各项用地的范围和位置;(2)村镇规划部门对乡(镇)范围内的村庄和集镇的布点、建设发展用地的规模、区域内的道路,提出初步规划方案,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标明村镇建设发展控制用地的范围、区域内的道路走向和等级等;(3)按照有关指标,平衡两项规划并调整后,最终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保护的农田)和阶段性农田保护(二级保护的农田)范围的划定;(4)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实地勘探、丈量,划定保护田块并编号、登记造册,在各保护区田块设立保护标志牌。

40、土地复垦的范围是什么?

凡因从事开采矿山资源、烧缺制砖瓦、燃煤发电、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修筑铁路、公路和各种道路等以及各种建筑物和废弃物压占等一切活动,而人为造成土地破坏和废弃的都属于土地复垦范围,还有各种污染、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以及村庄四旁坑、洼、塘、废弃宅基地等也属于土地复垦的范围。 41、农地整理的主要内容?

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一般指农地整理,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农地整理是以土地利用的平面布局调整为主,主要包括: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沟渠综合建设;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复垦废弃土地;划定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43、土地整理的基本目标?

土地整理的根本目标是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来看,土地整理主要是要达到“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的目标,具体体现为:

增加耕地面积,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调整和组织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以土地产出率为基础的土地生产能力;提高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能力。

4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不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在我国土地管理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一,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直接对某一地段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是土地利用总规划和专项规划深入和细化。

六 论述题

1请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及其外延,并说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15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入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2分) 本质内涵:(1)对发展的肯定(2分);

(2)保证生存发展权的代际延伸。(2分)

三重外延:(1)人类社会要发展,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前提;(2分)

(2)所有国家(地区)都要发展,但一个国家(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地区)的发展为代价;(2分)

(3)当代人类要发展,但当代人类的发展不能使人类后代失去发展机遇。(2分)

1)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2分)

2)协调土地供求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3分) 3)土地利用规划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要求。(3分)

2土地有哪些自然、经济特性?根据这些特性指出土地利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自然特性

位置固定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分) 面积有限性--------------------------------珍惜土地资源(2分) 质量差异性--------------------------------重视适宜性评价、因地制宜利用(2分)

功能永续性--------------------------------保护土地功能(2分) 系统整体性--------------------------------整体分析问题、追求综合效益(2分)

(二)经济特性

供给稀缺性--------------------------------珍惜土地资源(2分) 利用方式分散性--------------------------合理组织土地利用(2分) 利用方向变更困难性--------------------因地制宜(2分) 报酬递减可能性--------------------------合理投入(2分)

利用后果社会性--------------------------重视政府调控、维护稳定(2分)

3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什么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并要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保生态环境”的用地方针?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由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的功能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土地具有自然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不能创造土地,也不能使土地消灭,只能改良土地,影响土地利用。这决定了要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利用土地。(2分)

2.土地具有面积有限性。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十分短缺,更应倡导“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2分) 3.土地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2分) 4.土地具有永续利用性。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地,土地的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

16

能、提供生产资料功能和提供景观功能就具有无限性和可塑性,所以要合理利用土地。(2分)

5.土地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地利用要符合生态经济原则,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土地利用不能破坏生态环境。(1分)

要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保生态环境”的用地方针,是因为:

1.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情,要求我们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优先保证农业用地需求。(2分)

2.社会发展,不可避免要进行非农业建设,特别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交通、居民点与工矿等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确保农业用地的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2分)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使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达到最佳,在合理满足各业用地需求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2分)

4什么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主要有哪些?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一般应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分别有何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3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成果有:

(1)图件成果:包括规划的基础图、土地利用规划图;(3分) (2)文字成果: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规划工作总结。(3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主要内容和要求:

1)前言。简述规划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1分)。

2)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简述规划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概况、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区位条件、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1分)

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简述各类用地数量、人均占有量,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及动态变化,阐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分)

4)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简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废弃地复垦、建设用地内涵调整和农业用地整理利用的潜力。(1分)

5)规划目标。阐述土地利用的长远战略目标、规划期主要目标和近期规划任务。(1分)

6)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阐述规划期各类用地调控数量、结构变化,各类土地利用原则、调控措施。(1分)

7)土地用途分区。阐明土地用途区的面积、分布和分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1分)

8)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简述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配置情况。(1分)

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简述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的区域范围、利用方向和目标;重点项目概况;分期实施计划;管理措施。(1分) 10)下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简述各下级行政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分解的依据和分解方案。(1分)

11)实施规划的措施。阐明实施规划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1分) 5、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17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要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与管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安排并实施规划的最重要的行政手段之一; (2)要建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层层定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度可以促进土地利用规划落到实处;

(3)要实行规划公告制度,要有组织地做好规划的宣传、发布工作,特别要重视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公告工作;

(4)要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查制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必须经态度管理部门预审;

(5)应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6)要加强城市和村镇规划审核,加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及近期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审核,切实保证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7)要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审理制度,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并改善态度生态环境;

(8)强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总而言之,应充分利用规划过程和动态监测的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检验、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提高规划管理的工作效能和效率。

6、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答: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用途管制则是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措施(2分)。首先,建立有效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以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前提的,土地利用规划就是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划分的,划分土地用途区,落实用地布局。土地利用分区的主导用途是管制的重点,也是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鼓励次要用途向主导用途转变,也可维持现状,但不变为期他用途。其次,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解决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并保证规划实施。依据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规定,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未经规划的地区或规划未批准的地区,不得擅自改变土地利用现状。而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就是要求交通用地规划、水利用地规划、林地规划、城市规划、城市用地规划等专业规划应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专业规划的实施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 7、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答: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规划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一系列退化破坏

18

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藉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不加以控制,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展,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土地利用宏观失控的后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和 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出了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基础和依据。

七 计算题

1、预测某市2010年总人口为40万人,人均有粮300千克,粮食作物复种指数210%,粮食单产4545千克/公顷。计算该市2010年粮食总需求量和粮食作物用地面积。

粮食需求量=40万人*300千克/人=12万吨(2分)

粮食用地=12万吨/(4545千克/公顷*210%)=12572.69公顷(3分)

2、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解答如下: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自给率)/(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万人×480kg/人×80%)/(15000 kg/hm2×2)

=1.024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1.024×2)/8 =0.256万hm2

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19

=(80万人×140kg/人)/(30000 kg/hm2×2)

=0.1867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

=1.024万hm2+0.256万hm2+0.1867万hm2 =1.4667万hm2

3、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解答如下:

(1)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100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5) =4/3万hm2

经济作物用地=(4/3×3)/7

=4/7万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

=4/3万hm2+4/7万hm2 =1.9048 万hm

(2) 求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 =100万人×55%×100 m2/人

=0.55万hm2

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 =100万人×45%×120 m2/人

=0.54万hm2

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

=1.09万hm2

4、该市某乡1996年土地总面积19106.84公顷,其中耕地3019.53公顷、园地47.89公顷、林地6798.99公顷、牧草地37.9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530.46公顷、交通用地86.93公顷、水域336.35公顷、未利用土地8248.79公顷。预测1997-2010年用地变更情况如下:

耕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耕地100公顷,交通用地占用耕地70公顷,水域占用耕地5公顷,同期因灾废弃耕地25公顷;

园地:期内有840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园地,另有210公顷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

林地: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210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林地115公顷,

20

2

交通用地占用林地55公顷,同期有2354.85公顷未利用地开发为林地; 牧草地:期内有189.44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牧草地;

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期内增加22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00公顷、林地115公顷、未利用土地5公顷;

交通用地:期内增加125.68公顷,其中占用耕地70公顷、林地55公顷、未利用土地0.68公顷;

水域:期内增加5公顷,均来自耕地; 未利用土地:变化如(1)-(7)所述。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下表中(1)-(30)的数值,并计算2010年该乡的垦殖指数、土地利用率。 地类 1996调整后地类 年面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居民交通水域 未利积 地 点与用地 用地 工矿用地 耕地 3019.2819./ / / 100 70 5 25 53 53 园地 47.89 / (1) / / / / / / 林地 6798./ 210 (2) / 115 55 / / 99 牧草37.9 / / / (3) / / / / 地 居民530.4/ / / / (4) / / / 点与6 工矿用地 交通86.93 / / / / / (5) / / 用地 水域 336.3/ / / / / / (6) / 5 未利8248./ 840 2354.189.45 0.68 / (7) 用地 79 85 4 2010/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年面积 期内/ / (18) (19) (20) (21) (22) (23) (24) 增加(+) 增减/ -200 +1050 (25) (26) (27) (28) (29) (30) 相抵(+、-) 答案:(1)-(30)数值为: 47.89、6418.99、37.9、530.46、86.93、336.35、4858.92、380、3389.97、2819.53、

21

期内减少(-) 200 / (8) / / / / (9) / / / 1097.89、8773.84、227.34、750.46、212.61、341.35、4883.82、1050、2354.85、189.44、、220、125.68、5、25、1974.85、189.44、220、125.68、5、-3364.97 垦殖指数=2819.53/19106.84=14.76%

土地利用率=1-(4883.82/19106.84)=74.45%

5、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填空题

表—1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土地利用类型 类 基期期内耕园林牧草城镇村交通水未利型 面积 减少 地 地 地 地 用地 用地 域 用地 耕 地 园 地 林 地 4120 550 542 3801360 0 0 460 15 45 30 18 35 20 14 15 8 200 40 6 338 138 25 10 10 5 5 6 320 90 42 30 114 126 60 155 937 20 5 5010 0 牧 草 210 地 城镇村614 用地 交通用326 地 水 域 1560 180 10 500 12 10 8 60 20 10 10 50 10 26 8 10 10 10 150 0 16 30 15661 6 66 31 未利用185 地 规划面8107 积 期内增 加 (2)填空题

80 13 12 20 399570 3 11190 3 698 198 248 633 68 133 表—2 土地利用结构表 用地类基期年 规划年 型 面% 面% 积 积 耕地

41250.222

39949.20 园地 林地 8% 0 2% 550 6.78% 542 6.69573 7.07% 698 8.61% 248 3.06% 633 7.81% 338 4.17% 15619.36 2% 61 0.75% 810100% 7 % 牧草地 210 2.59% 城镇村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土地总面积 614 7.57% 326 4.02% 15619.20 4% 185 2.28% 810100% 7

6、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填空题

表—1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土地利用类型 基期期内耕园林牧草城镇村交通水未利面积 减少 地 地 地 地 用地 用地 域 用地 5120 510 642 4851250 0 0 440 15 35 20 18 25 20 14 6 8 400 40 15 10 10 5 6 270 70 42 12 114 120 60 2

类 型 耕 地 园 地 林 地 10 5 6010 0 牧 草 312 地 城镇村914 用地 交通用520 地 水 域

300 6 800 12 10 60 20 10 10 50 10 20 8 10 10 10 180 0 1860 23

未利用地 180 80 10 10 20 770 170 8 6 519 119 16 30 18561 1 51 31 150 838 838 规划面5045410058 积 0 0 期内增 加 190 100 368 909 68 109 备注: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 hm2。养殖水面为600 hm2。 (2)计算指标题

① ①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5040/10058×100%=50.9% ② ②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地-未利用水面)/土地总面积×100%=[10058-61-(1851-600)]/10058×100%=86.9%

③ ③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770/10058×100%=7.6%

④ ④退耕还林率=耕地退还林地面积/耕地基期面积×100%=120/5120×100%=2.4%

⑤ ⑤退耕还湖率=耕地退还湖地面积/耕地基期面积×100%=15/5120×100%=0.29%

⑥ ⑥耕地退化率=耕地退化难利用/耕地基期面积×100%=10/5120×100%=0.19%

⑦ ⑦如养殖水面保持不变,则水面利用率=利用水面/水面水面总面积×100%=600/1581×100%=33.3%

⑧ ⑧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 hm,则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10000/5040×100%=198%

7、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hm2 土 地 总面积 3140 交水域 城镇独立牧草通未利用耕地 园地 林地 村用 工矿地 用小计 已利用 地 地 用地 地 1200 300 550 50 150 78 90 750 450 50 2

8.计算指标题

(1) (1)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1200/3140×100% =38.22% (2)土地农业利用率=(耕地+园地+牧草地+林地+养殖水面)/土地总面积×100% =(1200+300+550+180)/3140×100% =72.61%

24

(3)耕地复种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机×100%

=2100/1200×100% =175%

(4)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550/3140×100% =17.52%

(5)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水域面积×100%

=450/750×100% =60%

(6)建设用地利用率=(城镇村用地+交用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150+90+270)/3140×100% =16.24%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sr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