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中文参考资料选录

更新时间:2023-11-07 14: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中文参考资料选录

东北财经大学 肖兴志 钱勇

选录说明:关于产业经济学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其实从国际主流经济学角度看,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学。因而我们对参考资料的选录,也就围绕着产业组织学理论和实际政策研究部分来进行。整个中文参考资料选录包括三大部分:国外著作中译本、国内专著与教材、国内期刊文献。前两部分参考资料的选录来源于对国家图书馆中文资料电脑检索系统以及相关著作文献的查询,国内期刊文献部分主要是发表于国内权威经济学杂志以及在产业经济学方面有重要影响的文章。在具体选录时,我们还根据其对我国产业经济学发展的影响程度以及运用产业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我国现实问题所做的贡献程度,特别考虑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对具有经典意义的部分译著以及在我国有着突破性研究价值的专著、教材和论文进行了简要评述。评述时力求客观公正,同时附上有关社会影响的依据,诸如获奖情况、在我国的创新领先之处等等。当然,由于我们视野和学识水平有限,在选录参考资料时可能会有许多遗漏或疏忽,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A:评述部分

——国外著作中译本

1.[美]乔治·J·施蒂格勒,1989:《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汇集了美国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施蒂格勒关于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的一些重要论文,主要有《规模经济》、《论寡占》、《信息经济学》、《管制者能管制什么》和《经济管制论》。施蒂格勒长期从事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方面的理论研究。由于在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施蒂格勒荣获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市场和产业结构应用研究领域(产业组织)的学术带头人,他还被公认为“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以及边缘学科——法律经济学的先驱之一。

2.[美]肯尼斯·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1989:《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华东华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译,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是一本标准的美国教科书。该书把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回顾了过去40年来的产业组织研究,把那些对理解当今产业组织仍极其重要的理论收入本书,并把与公共政策——尤其是法院裁决和行政管制——有关的问题与产业组织学充分结合起来,侧重讨论竞争和垄断有关的法律问题,这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之一。作者克拉克森和米勒均为美国迈阿密大学法学院的经济学教授。

3.[英]劳杰·克拉克,1990:《工业经济学》,原毅军译,经济管理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最早翻译的国外以Industrial Economics为名的产业经济学专著。本书译者将Industrial Economics翻译成工业经济学,在当时事出有因。

4.[日]植草益,1992:《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

本书在吸取欧美各国“规制经济学”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日本对大型公用企业、事业单位所实施的“规制”实践,在理论上作出了创新,提炼出了新兴的“规制经济学”。本书作者植草益教授担任过日本

政府的电力、煤气、电气通讯等公用事业的审议委员会委员,又参加过“行政改革审议会”专门委员会的指导工作,掌握许多具体情况和一般难以获得的资料。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在本书序言中写到:“《微观规制经济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当代西方‘规制经济学’中优秀的著作”。本书是国内翻译的第一本以“规制经济学”为名的专著,被国内许多学者多次引用。

5.[法]泰勒尔,1997:《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著名学者张维迎认为:本书是目前最受欢迎、最流行的有关产业组织的教科书。该书最大的特点是把产业组织的讨论放在博奕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自70年代早期以来,理论产业组织学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业已成为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现在,博奕论作为分析策略冲突的标准工具,已经成为产业组织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本书试图对这些最新发展给出直观描述,并将其与传统的分析融为一体。本书是我国翻译著作中理论性较强的一本,反映了国外产业经济学的新发展。

6.[美]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1997:《现代产业组织》,黄亚钧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采纳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如博奕论、交易费用理论、进退无障碍理论和信息理论等,同时更加强调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政策含义。从产业组织角度来探讨公共经济政策中有争议的话题,不仅富于新意,而且使讨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本书的特色还在于它将基本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产业组织问题,是美国较流行的产业经济学教材。

7.[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1999:《反托拉斯经济学》,张群群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利弗·E·威廉姆森关于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的一些重要论文。其主要特色是,作者充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分析法,深入研究了产业组织特别是反托拉斯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政策实践问题。威廉姆森教授是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交易费用经济理论的创始人和代表性学者。他在1988年度全美管理学会年会上荣获欧文管理学学术贡献奖。本书在研究方法和论述内容上涉及了经济学、组织理论、管理学和法学领域,其跨学科性质比较突出。本书是一本论文集,在威廉姆森的一系列著作中独具特色。

8.[英]卡布尔,2000:《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于立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

本书由英国威尔斯大学卡布尔教授主编,汇集了有关产业经济学方面的前沿论文多篇。主要议题有企业经济学;各种生产企业形式;推测变差;寡头垄断与福利;产品差异化模型;进入与市场份额变化;策略性R&D与创新;公用事业规制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时间序列模型等。本书是国内目前最新翻译的产业经济学论文集。

——国内专著与教材

1.杨治,1985:《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在国内的影响很大,是国内第一次以“产业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被国内许多学者引用参考。最近几年国内出版的产业经济学教材基本框架大多与其相近。产业组织理论和政策分析是本书研究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2.胡汝银,1988:《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垄断和竞争是产业经济学研究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本书对社会主义竞争和垄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系统地考察了西方经济学流派、东欧经济学流派和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竞争和垄断的各家学说,阐发了作者独到的观点,开拓了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书作者胡汝银是复旦大学第一个经济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教授在序言中指出,本书是第一部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竞争的著作。该书荣获1988年第3届孙冶方经济学奖。

3.陈小洪、金忠义,1990:《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分析企业间经济关系,主要是市场关系的理论。本书主要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说明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分析方法,介绍了国外产业组织政策以及若干产业的产业组织状况及其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本书是国内较早系统介绍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的著作。

4.王慧炯,1991:《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该书以中国的市场结构和合理竞争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综合、专题、部门和国外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前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演变及现状,探讨了合理设计产业组织和政策,建立有效竞争机制问题,为我国产业组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证资料。该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联合国开发总署项目子课题的阶段研究成果,荣获1994年第6届孙冶方经济学奖。

本论文集主编于立教授曾在《经济学消息报》(1995年9月15日)以“从两部产业组织研究的著作获奖想到的”为题对该书以及马建堂主笔的《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两书有过评述。

5.马建堂,1993:《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运用实证方法,对我国主要行业的市场结构,包括行业集中度、进入壁垒进行了具体研究;分析了市场结构及其他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并运用问卷调查对有关的逻辑结论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调市场结构、端正企业行为和提高市场绩效的政策建议。本书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产业组织理论,而且还为产业组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基础资料。本书荣获1994年第6届孙冶方经济学奖。

6.夏大慰,1994:《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产业组织学的起源及其理论定位入手,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为对象。围绕着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性的这一矛盾议题,在介绍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专题介绍和讨论了有效竞争、规模经济、企业合并和企业集团等问题,并对国外产业组织政策的实施状况作了总结和评价,最后提出了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基本途径。

7.李贤沛等,1994:《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本书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后重新编写的工业经济学教材。其中第二篇“工业组织”部分涉及到产业组织学的基本内容。从历史的角度看,本书在国家学科目录没有确定产业经济学之前,能在工业经济学名下编写出较有特色的教材实属难能可贵,具有较大的创新性。该书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8.于立、王询,1996:《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我国较早系统研究国外产业组织学的著作。该书向国内工业经济学界同行建议在经济学和工商

管理类大学生和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加进产业组织学,主张借鉴国外的产业组织学改造我们的传统工业经济学。并且指出,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又称为产业组织学(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有时也称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虽然名称不同,但研究内容和方法是相同的。

9.毛林根,1996:《结构·行为·效果——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紧紧围绕“如何使中国产业组织形成有效竞争态势,实现令人满意的市场效果”这一基本问题,在“产业组织理论沿革”和“中国工业产业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产业组织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全书注重实证研究与计量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探索性。

10.余晖,1997:《政府与企业: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福建人民出版社。

用管制经济学或规制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国的政府管制几乎是个空白。本书从枯燥无味的法律条文里寻找中国政府管制制度的踪影,以图了解现实中的政府管制程序。通过分析影响中国政府管制效果诸因素,作者提出了能够解释目前管制制度不尽合理的理论假说,即由政企不分造成的势力强大的政企联盟使中国的管制市场无法达到配尔兹曼均衡,其结果是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严重受损,政府机构改革已成为政企分开的先决条件。本书是我国较早专门研究中国政府管制活动的著作。

11.吴汉洪,1998:《西方寡头市场理论与中国市场竞争立法》,经济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我国市场竞争立法为着眼点,通过对西方寡头市场理论的几个最基本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把握西方国家市场竞争立法及其执行情况(主要是反托拉斯法)的现状与走向,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吸收和借鉴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对我国的市场竞争立法进行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论述。市场竞争立法既是法律问题,也是经济学问题,涉及多个领域。本书是国内较早从经济学的角度结合西方理论和经验对我国市场竞争立法进行系统讨论的著作。

12.王俊豪,1998:《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70年代以来,政府规制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这在实践中表现为,英国等国家在80年代以来对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基础设施产业实行重大政府规制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和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力量,打破了政府垄断经营基础设施产业的局面,提高了基础设施产业运营效率等成效。其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借鉴。本书涉及了大量有关英国基础设施产业政府规制体制改革方面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13.刘树杰,1999:《垄断性产业价格改革》,中国计划出版社。

本书探讨了电力、铁路、邮电、管输燃气、自来水等垄断性行业进行价格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等问题。本书指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并非只适用于竞争性产业,垄断性产业同样存在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问题。垄断性产业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思路,一是要在网络经营者与网络使用者分离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二是要再造价格管制机制,包括确立明晰、可行的价格管制原则、规范的定价及调价方法、职能完备的管制机构和具实效的社会监督体系,实现价格管制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民主化。

14.金碚,1999:《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将现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与我国产业实际紧密结合的著作。不仅对企业的行为和产业竞争

(垄断)及市场结构等进行描述和分析,还为政府的产业规制政策和有关的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书特别注意将对我国产业组织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体制因素纳入产业组织研究领域,使产业组织学的分析范式更加完善,能够对现实世界作出更好的解释。

——国内期刊文献

1.史正富,1987:《产业组织的转换与产权制度的改革》,《经济研究》第10期。

本文作者,当时作为复旦大学赴美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在国内热衷于承包制的年月就认识到:解决当时改革中所遇到诸多难题的关键是“要通过改革激发企业长远发展动机,实现产业组织的升级换代”。作者认为:我国产业组织的转形,就是把中间协调者行政机构转化为经济组织——数目有限的现代公司,由此形成垄断竞争或寡头竞争局面。产权制度创新不仅是产业组织升级换代的前提条件,也是激发企业长期发展动机所必需的。本文系国内较早运用现代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我国国企改革的文章。

2.于立,1991:《国有企业进入和退出产业的障碍分析》,《经济研究》第8期。

本文首先从“进退无障碍理论”引出进入障碍与退出障碍的概念。然后,从产业比价扭曲的角度,结合诸多现实问题对我国产业中进退障碍进行了经济分析,同时指出进退障碍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消除进退障碍的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改革经济运行与企业经营机制,增强竞争性;改亏损补贴为退出援助。作者还在文中结合有关议题,强调指出:“没有企业的进退竞争,合理的产业(部门)成本将永远是个谜”。本文系国内较早从产业进退障碍方面研究产业发展与企业改革问题的文章。

3.马建堂,1991:《我国企业行为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经济研究》第11期。

本文总结了当时我国企业行为研究的特点和缺陷,描述了国外现代产业组织论的演变和特点,并指出所谓产业组织论在英国则称为产业经济学。论文指出我国企业行为和产业组织理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要掌握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进展”,(2)“集中力量、扎扎实实做好产业组织研究的基础工作”,(3)“以产业组织理论为础的竞争法规的研究”。本文是国内系统阐述产业经济学研究较早的文章。

4.吴家骏,1992:《论法人相互持股》,《经济研究》第7期。

本文首先分析了实行股份制的着眼点,然后借鉴日本经验分析了企业法人相互持股的作用和机制。最后得出结论:国企改革“从建立法人相互持股关系起步是可行的”,这是因为:(1)“通过法人相互持股形成稳定协作关系,有助于用经济办法促进企业集团的形成”;(2)“通过法人相互持股控制分红率,有助于股份公司起步”;(3)“通过法人相互持股突出经营集团的作用,有助于淡化行政干预促进政企分开”。本文是国内较早从现代公司理论方面研究国企改革的文章。

5.江小涓,1993:《中国推行产业政策中的公共选择问题》,《经济研究》第6期。

作者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对9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产业政策问题,特别是产业政策中的政府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1)“政府在产业政策中的行为需要进一步研究”,(2)“存在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不是实行相应产业政策的充足理由”,(3)“产业政策既可以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也可以引起产业结构问题”,和(4)“产业政策手段的设计、选择和配合是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我国产业政策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一篇关于产业经济学在国内政策应用方面的经典文章。本文荣获1994年第6届孙冶方经济学论文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s6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