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 第一章 高频考点二

更新时间:2023-11-18 04: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频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正确使用成语

1.(2012·江苏)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__。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__。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__。 A.改名换姓 B.移花接木 C.改名换姓 D.移花接木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语境不合、褒贬误用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从“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可知第一空填“改名换姓”而非“移花接木”(暗中更换人或事物,贬义)。从笔名比原名“来得响亮”可知第二空填“如雷贯耳”(名声大)而非“大名鼎鼎”(很出名)。从“真假难辨”可知第三空填与之照应的“弄假成真”而非“弄巧成拙”(想耍手段而坏了事,贬义)。

2.(2010·江苏)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 ....

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 ....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把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 ....

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

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答案 D

解析 A项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情)。此句中贬词褒用。B项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此句是说在灾害发生之时各级政府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降低损失。属自相矛盾。C项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句中用于捡拾垃圾,属望文生义。D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有力。也比喻议论深刻。句中说院士的话深刻,符合句意。 3.(2008·江苏)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

大名鼎鼎 如雷贯耳 如雷贯耳 大名鼎鼎

弄巧成拙 弄巧成拙 弄假成真 弄假成真

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 ....

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

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 ....

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答案 C

解析 A项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B项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D项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1.江苏《考试说明》关于成语题命题的简要说明是什么?

答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属容易题。要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色彩、搭配,以及表达的意义等,注意所选语料鲜活生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2.江苏卷成语考查题的命题特点是什么?

答案 根据考点要求和命题说明,结合命题实践,江苏卷考查成语大致有以下特点: (1)中华成语虽多,但考查立足于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不考冷、偏、怪之成语。 (2)语料取自生活,鲜活生动。语句大多来自社会新闻热点、焦点。

(3)题型以四选一为主,即从四个选项中选一个正确的。三个错误选项,误用类型各不相同,不重复考查。

(4)题目选项常设的陷阱主要有:①望文生义,②褒贬失当,③对象误用,④不合语境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12年江苏卷对成语的考查一改历年的命题形式,由给出4个成语增加到6个,难度略有加大,此题集成语的选用与衔接为一体,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一、记准成语的意思,避免望文生义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2012·新课标全国)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 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这里望文生义,误用为两人合力制服惯偷,可改为“合力”。

2.(2012·广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 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不能用来指人对大自然的认识。

3.(2012·江西)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 .

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这里用于“残酷故事”不合适,属望文生义。

4.(2011·北京)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

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日,一天天;下,低处。此处望文生义,可改为“夕阳西下”。

5.(2011·大纲全国)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 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繁文缛节:指过分烦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此处望文生义,可改为“烦琐”或“烦琐庞杂”。 知识储备 易望文生义的成语的判定

“望文生义”误用有个特点,表面上看放在原文中很贴切,但那只是照字面理解。很多成语有转义、比喻义。判断这种误用类型的方法只有一个:必须理解该成语的实质意义。所以,做题时对那些一眼看去放在原文中按字面意思理解很贴切的成语要格外留心。 积累小贴士

望文生义是对成语关键字词理解不准确造成的。请识记下列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思: ①不足为训(准则) ②不刊之论(更改) ..③久假不归(借) .⑤七月流火(火星) .

④危言正色(正直) .

⑥屡试不爽(差错) .⑧哀而不伤(伤害) .⑩犯而不校(计较) .?差强人意(稍微) .?细大不捐(抛弃) .

⑦一文不名(占有) .

⑨不孚众望(令人信服) .?一傅众咻(教导) .

?安土重迁(不轻率) .?春意阑珊(衰落,将尽) ..

?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删去,修改) .二、记准成语的使用对象,避免张冠李戴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2012·四川)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经常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这里,他们各具 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交相辉映,久久回荡。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不能形容“歌声”,可改为“此起彼伏”。

2.(2012·大纲全国)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

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呼之欲出:一召唤他就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使用对象错误。 3.(2012·浙江)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 ....

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惊世骇俗:指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在这里形容丑闻,犯了使用对象不当的错误,可改为“骇人听闻”。 4.(2011·重庆)他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他可以申请贫困生 ........

助学贷款,但他却硬撑着不肯申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多用来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也比穷人家富裕。此处主要指经济上的困难,用错对象,可改为“打肿脸充胖子”。 5.(2011·浙江)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 ....

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求全责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此处使用对象不当。

6.(2011·四川)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

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生成的。只用来形容人的技艺高超。此处使用对象不当。

知识储备 易用错对象的成语的判定

有些成语的适用对象具有特定的“方向性”或“针对性”,有的指自然界,有的指人类社会;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只适用于某一领域。如果能记准这些成语的适用对象,使用起来就可以避免张冠李戴的错误。 积累小贴士

张冠李戴是对成语使用对象不理解造成的。请识记下列成语的使用对象:

①巧夺天工(人工作品) ③振聋发聩(言论)

⑤明日黄花(过时事物) ⑦两小无猜(少男少女) ⑨络绎不绝(人和车马) ?相敬如宾(夫妻)

?崭露头角(青少年)

②炙手可热(人) ④车水马龙(热闹情景) ⑥汗牛充栋(书籍) ⑧鼎力相助(敬辞,对方) ⑩济济一堂(人才) ?薪尽火传(师生,学问) ?芸芸众生(众多普通人)

?不情之请(谦辞,用于自己) ?耳提面命(长辈)

?雨后春笋(新生事物) ?脱颖而出(人的才能) 21悬壶济世(行医) ○

?扣人心弦(诗文、表演) ?长此以往(多指不好的情况) 22石破天惊(文章、议论) ○

24休戚相关(人和人) ○

23荡气回肠(乐曲、文章) ○

三、记准成语的感情色彩,避免褒贬误用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1.(2012·山东)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 ..

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贬义词。用于“演讲选手”属贬词褒用。 2.(2012·四川)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如期而至,人员伤亡严重,救援队伍很 ....

快赶到现场,克服困难抢救危重人员,并对轻伤者进行了处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期而至:比喻按照计划或规律,按时到来,一般用于人们所期望的对象。此处“安全事故”不是人们期望的,属于褒贬失当。

3.(2011·新课标全国)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

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于表示灾难很快来临。

4.(2011·大纲全国)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 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贬义词,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知识储备 易褒贬误用的成语的判定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积累小贴士

褒贬误用是对成语的感情色彩不理解造成的。请记准下列成语的感情色彩:

①始作俑者(贬) ②胸无城府(褒) ③无所不为(贬) ⑤倾巢而出(贬) ⑦不可思议(中) ?半斤八两(贬) ?叹为观止(褒)

④弹冠相庆(贬) ⑥官样文章(贬) ⑧一发而不可收(褒) ⑩锒铛入狱(中) ?蔚然成风(褒) ?每况愈下(贬)

⑨一发而不可收拾(贬)

(1)望文生义,(2)褒贬误用,(3)用错对象,(4)不合语境。

即时小练 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是否误用(用“×”“√”表示),如误用,则说明它属

于哪种误用类型。

①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的空间,以优美的舞姿把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动人心弦,幻若梦境。 ( ) ....答案 × “动人心弦”形容极为感染人,句中无这样的意思。不合语境。

②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 ) ....答案 √

③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 ) ....答案 × “南腔北调”形容声音,不能形容画卷。用错对象。 ④驻阿富汗的几位青年记者发回的新闻背景材料信息丰富,平铺直叙,得到了新闻部主....任的赞扬。

( )

答案 √

⑤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驶,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才赶到大坝。

( )

答案 × “安步当车”指心情闲适平和,不慌不忙地慢慢步行,与语境抗洪抢险的紧急状况不合。不合语境。

⑥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 ) ....答案 √

⑦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企业一定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切不可目.无全牛,只看到出口欧美这一条路,而应试图打开国内市场。 ...

( )

答案 ×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了非常纯熟的地步。望文生义。 ⑧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 )

答案 ×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贬义褒用。

1.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国学著作____________,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正是这种____________的状况,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惟有____________,才能慢慢领悟。一遍不行,便再来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渐进入“温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受益无穷。

A.汗牛充栋 B.凤毛麟角 C.汗牛充栋 D.凤毛麟角 答案 C

良莠不齐 参差不齐 参差不齐 良莠不齐

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 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

解析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不合语境。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这里指质量有好坏,不合适。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和后面的“慢慢”搭配不合适。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不少家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管,其实等于无为而治,社会应 ....

当给这些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B.他主演过十几部电影,塑造了众多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在国内影视界乃至国际上

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C.日本政府非法将中国的钓鱼岛“国有化”,完全是他们和右翼分子一起苦心孤诣策 ....划的闹剧,中国人民绝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D.徽州的老房子,除了粉墙黛瓦外,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也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 ....

变化,体现了皖南民居独特的韵律感。 答案 D

解析 D项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句中用来叙说建筑的韵律感,符合语境。A项无为而治:①指不施用刑罚,通过任用贤人、用道德感化老百姓,从而使天下安定的治国方针。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②一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这是道家的治国方针。③比喻不费力就把事情办好。均不合语境。B项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到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不合语境。C项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感情色彩不当。

3.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小偷门”“错字门”“会所门”??北京故宫博物院接连曝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丑闻,引发人们质疑。余波未过,又传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一级文物宋代哥窑瓷器被摔碎的消息,口耳相传,这消息立刻传遍全国各地,而国人无不痛心疾首。虽然故宫的相关人员一再宣称正在积极进行修复,但常识告诉我们,其文物价值已经不能与原件相提并论了。 A.瞠目结舌

C.痛心疾首 答案 B

解析 A项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用在此处符合语境。B项口耳相传:指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代传下去。用在此处属于使用对象不当。C项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用在此处符合语境。D项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多用于否定式)。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B.口耳相传 D.相提并论

规范导引

1.审明题意,看清选择的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

2.速读全句,要了解大致内容,明了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谁,什么,是褒是贬,要突

出什么),目的是熟悉语言环境。

3.找到加点(画线)成语,看成语是用来表达什么意思,意义是否难解,若难解则要推断其义。 4.从句子整体上看该成语是否违背“褒贬”“语体”“对象”“敬谦”等方面的问题。 5.细读该成语前后文字,看是否存在“重复”“矛盾”“不搭配”等方面的问题。 6.巧用排除。考查成语使用主要采用选择题型,所以可以采用选项排除法来解答。而在排除

的过程中,避生就熟、以熟带生是应当遵循的一条原则。因为在历年高考题中,都会出现一些较为生僻的成语。从命题角度看,是有意拔高,使得考生既能凭借所学知识来分析做题,又能促进考生扩大词汇量,当然也能考查他们的能力。而从解题角度看,也有迹可寻:越是生僻的成语越不容易设臵错误;倒是那些半生不熟、让人似懂非懂的选项,才是问题所在。

另外,如果成语题是“三非一正”(从四项中选一个正确的),那么,这三个错误选项往往是三种不同的陷阱类型,据此可以排除不正确选项。“望文生义”类型是最常见、几乎必有的一大陷阱,此点也可以作为排除的重要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rv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