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技巧复习及作文指导教案
更新时间:2024-04-14 11: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现代文阅读技巧归纳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现代文阅读复习及作文指导教案
班级:九年级一班 作者: 季 中 强
1
教案目录
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总括)两课时 ﹙两课时﹚ 记叙文知识点 说明文知识点 议论文知识点 小说知识点 诗歌知识点 散文知识点
二.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
第一部分议论文阅读技巧 第二部分记叙文阅读技巧 第三部分小说阅读技巧 第四部分说明文阅读技巧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阅读技巧 三.阅读具体技巧指导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理清线索 把握要点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入情入理 品析人物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掌握方法 抓住特征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知事明理 找准论点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求同辨异 比较阅读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擅用修辞 理解作用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识文断字 品味语言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依托语境 挖掘内涵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拓宽思维 创意作答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把握规律 理清顺序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结构合理 过渡自然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识别方式 探究效果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欣赏体验 领悟内涵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揣摩感受 领悟主旨 四.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一)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二)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三)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开放题答题策略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重点词句题的解题策略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赏析方法 五,考场作文指导教案
半命题作文 全命题作文 实用“三招” 帮你拟个作文好标题 教你三招写好精彩开头 满分作文这样“炼”成的 2
﹙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 ﹙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课时﹚ ﹙一课时﹚ ﹙一课时﹚ ﹙一课时﹚ ﹙一课时﹚ ﹙一课时﹚ ﹙两课时﹚
作文得高分的6个秘诀 ﹙一课时﹚ 高分作文七步法 ﹙一课时﹚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总括)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3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第八部分
一、掌握说明方法。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模式: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1分类别: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2引用: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诠释: 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5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7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8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具体说明了??特点, 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二、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C.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三、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子、提建议、说看法或畅想未来.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4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第九部分
语文答题思路 一、总用:
1、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反衬(先言他物,反写本物); 4、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5、叙述方式:概括叙述(总说)、细节描写; 6、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一般、可能、有时、通常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合。(若是说明文再加上“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远到近、由背影到面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4)这些词语的顺序在语气上是层进的,调换就不能体现了。
8、两种语言类型:口语(自然,亲切)与书面语(准确,优美); 9、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0、词语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11、语言运用的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12、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13、四种句子类型(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介宾;(了解即可) 15、八种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承接;(了解即可)
16、引号的五种常见用法:表引用、表讽刺或否定(反语)、表特定称谓、表强调或着重指出、表特殊的含义; 17、破折号常见用法:表注释(解释说明)、表插说、表声音的中断和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表提示说明、表总结;
18、省略号的六种常见用法:表内容省略、表语言断续、表因抢白话未说完、表心情矛盾、表思维跳跃、表思索正在进行。
记叙文知识点
特点
5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它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时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顺序
顺叙:1、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 2、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作用: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 方法
叙述:对事情原委、始末作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待,基本表达方式
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 人物描写 肖象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 交待环境 烘托气氛 表现心理 抒发感情 细节描写 :具体 生动
夹叙夹议:叙述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歌人或作者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说明文知识点
特点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分 类 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解释、介绍实体性事物,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解释、说明抽象性事物,如《死海不死》。
按写作方法分 介绍性说明文:一般是介绍实体(建筑、用品等)事物,《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描述性说明文:说明与描述结合,形象具体地说明事物,具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如《看云识天气》。 记述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记述,常用以说明事物的发展或生产操作过程《缩微图书》 阐释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议论,阐释抽象的事理,《沙漠进军》。
按功用范围分 一般说明文:说明一般事物或事理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 科技说明文:说明文科技产品或高新科技知识的说明文,如《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应用说明文:以说明书、简介、规则、为主要样式的说明文,如《从宜宾到重庆》。 方 法 下定义:用判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简明、概括的说明 举例子:列举实例对事物作具体的说明
分类别:按照一定标准、角度对较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再逐一说明 打比方:运用比喻方法,对事物或势力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作比较:将此事物与彼事物进行比较,说明此事物的特征,作比较有横向比较(类比对比)和纵向比较两种 作引用: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
列数字:确数,用准确的数字资料加以说明 。概数,用概数对事物作准确说明 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
6
顺序
空间 空间方位、地点位置的转换顺序如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等。如《故宫博物院》 时间 以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逻辑 1、现象-本质2、特点-用途3、原因-结果4、整体-部分5、主要-次要6、概括-具体如《大自然的语言》
议论文知识点
特点: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要 素:
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 分类 :
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如《怀疑与学问》。 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点。 结 构:
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如《谈骨气》开篇提出论点,并作解释和分析,后用三个实例三个方面证明论点,最后提出号召。
论证结构 并列式 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纪念白求恩》 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如《想和做》。 层进式 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如《谈骨气》。 总分式 先总后分 先分后总 如《哨子》 总-分-总 如《谈骨气》 方 法:
例证法: 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如《理想的阶梯》中列举了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等例。
引证法: 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中引用了达尔文、黑格尔、戴维、歌德等名人的话。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如《批评与自我批评》中用“打扫卫生”、“洗脸”来比方。
对比法: 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如《理想的阶梯》中用“没有理想的人”“不爱惜时间”与“有理想的人”“珍惜一分一秒”加以对比论证。
小说知识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一、三要素
1、人 物 人物生活的关系: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也可杂取许多人的特点合为一个典型人物。
塑造人物的手段: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行动;可以概括介绍或具体描绘;可以正面着笔或侧面烘托;在文中可适当插入议论或抒情。
2、情 节 故事情节的作用:与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故事情节的来源: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故事情节的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3、环 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活动的天地,人物思想性格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环境描写的种
7
类:社会环境:提示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内容--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 作用――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
对环境描写的要求:要典型。 二、分 类 篇幅 情节 人物
短篇 短 简单: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 较少,有的写的是一个人的大半生或一生的典型生活片断。 长篇 长 复杂:表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某些人物的一生事迹,叙述几代人的生活历程。 众多:各种类型的人物。
中篇 介于长、短篇 之间 比短篇 复杂、广泛比长篇 简单。 较多
诗歌知识点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一分类
诗 以表达方式为分类标准 抒情诗――《沁园春·雪》、《有的人》、《周总理、你在哪里》 叙事诗――《木兰诗》《卖炭翁》
以诗歌体裁为分类标准 古代诗歌 近代诗
绝句: 特点——每首四句,一般双句押韵,有的首句入韵. 分类—— 五言绝句.特点,每句五字. 七言绝句.特点,每句七字.
律诗. 特点――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中间两句必须对仗,押韵同句。 分类—— 五言律诗。特点,每句五字。 七言律诗。特点,每句七字。
词 又称长短句。特点略,如《忆江南》
古诗(古体诗、古风) 字句较自由,如:《敕勒歌》、《木兰诗》、《卖碳翁》。
新诗 自由诗,如《有的人》。自由诗有的押韵(不一定一韵到底,可中途换韵,但每节要押韵),也有的不押韵。 散文诗:形式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如《海燕》
押韵 押韵: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有些古诗现在读来不押韵的,是因为古今语音不同。 节 拍 即节奏:格律诗一般以音节为单位。五言诗为二、三顿,后“三”又可根据意义分为二、一顿或一、二顿。例“白发――三千――丈”、“润物――细――无声”;七言诗为二五顿,后“五”亦可如上分,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现代诗的节拍一般不固定,大体整齐即可)
戏剧知识点
定义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分类及标准
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分
话剧 以对话为主,如《威尼斯商人》。 歌剧 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 舞剧 以舞蹈为主。 按剧情繁简及结构分
多幕剧 生活面宽广,情节较复杂。 人物较多,布景变换频繁。
独幕剧 人物较少,情节较简单。布景变换少或不变。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 历史剧 如《打渔杀家》。 现代剧 如《白毛女》。 按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分
8
喜剧 悲剧
正剧(悲喜剧) 如《白毛女》
剧本特点 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受时间限制,篇幅不宜过长,人物不宜太多,场景不能过多变换。 必须有情节(即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语言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响亮动听。 动作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有舞台说明:位置-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对话中间。
内容-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作用-帮助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
散文知识点
定义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精粹精辟,形式自由,能迅速反映生活。) 分类
抒情散文 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的抒发作者的情怀,如《荔枝蜜》。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也带有抒情成分,如《藤野先生》。 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贵散) 神不散(忌散) 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组织材料、结构呈篇较自由。 立意方面: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
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可叙事、写人、托物抒情、发表议论,如《记一辆纺车》。
揭示中心思想的独特方式:作者往往抓住自己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着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象,借以揭示中心思想。如《白杨礼赞》。
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整体。
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
第一部分 议论文
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 ②鲜明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七、论证结构:提 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9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 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
10
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
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 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11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下定义:??是??,这就是??,叫???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 先总说后分说:总-分; 分-总;总-分-总 B、 先主要后次要。 C、 先原因后结果。 D、 由现象到本质。 E、 由性能到功用。 F、 由一般到特殊。 G、 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12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理清线索 把握要点
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记叙文文体常识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能力。要求“能够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重点考查以下有关记叙文阅读的能力:能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从文章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二、考查题型: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找出并确定记叙文的六要素; 2、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3、判断记叙的顺序,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4、划分文章结构,找出文章线索;
5、对文(段)的写作特色、语言表达等作赏析。 三、解题方法:
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如看材料是以记事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或者是以绘景为主;看材料是否明确地体现出了记叙的要素,看材料大致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记叙顺序,看材料中有没有表现其结构顺序的语言标志。
其次,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之上,注意对“题目”的理解--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题目的类型及题目中含有的考点;二是揣摩题目的考查意图。然后在准确理解题目的基础之上,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有序、完整的答题。 考点示例一
阅读下边选文,然后答题。
老 妪 梁晓声
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他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乞意。
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帐。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有找你的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儿子仰脸看我。
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行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子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13
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从“记叙要素”的角度看,第一段文字中的四句话分别写的是: (1)________(2)______ (3)________(4)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记叙的基本要素。记叙文阅读中对记叙要素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给你列出记叙的六要素,让你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二是就文中的某一段内容,让你指出它涉及了哪些记叙要素。本题属于后者。解答本题时,先要明确记叙有哪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仔细阅读文段,对照“六要素”逐一筛选,这样便可准确作答。
参考答案:(1)人物 (2)时间 (3)地点 (4)起因 考点示例二
阅读下边选文,然后答题。
一杯牛奶
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怎么办呢?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女子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位女子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年轻女子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这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那种男子汉的豪气像山洪一样迸发出来。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
数年之后,那位女子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定。当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恩人。他回到 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医治好恩人的病。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个病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在通知单的旁边,他签了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一满杯牛奶 霍华德?凯利医生”
用简洁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整体感知文意和概括文意的能力。题干中虽没有明确限定答题字数,但从题干中“用简洁的话概括”的提示中,应能明白本题答案应从简,一两句话即可。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要首先考虑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因本题要求概括的是“短文的主要内容”,所以,不要求“六要素”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即可。本文主要人物是凯利医生和年轻女子,主要事件是他们相互救助。只要围绕这些内容组织语言即可。
参考答案:凯利医生救助曾帮助过他的女子。或年轻女子真诚帮助小男孩,后来得到他的回报。或主要讲凯利医生与年轻女子互相救助的故事。(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考点示例三
阅读下边选文,然后答题。
村 槐
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的这几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
14
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 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尔后,在熏风细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花,米粒似地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软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酿酒呢!
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过逝,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我如此地思恋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塬:yuán,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 ,叙述的顺序是 。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记叙的线索和顺序。要做到准确答题,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记叙线索,什么是记叙顺序。《词典》对“线索” 的解释是:“线索,比喻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究问题的途径。”依此类推,文章的线索,就是指情节(事件)发展的脉络。而记叙的顺序,则是指“顺序”、“倒叙”、“插叙”这三种常见的叙述方法。在明白二者特点的基础上,再认真阅读文章,仔细辨别,即可圆满完成答题。 参考答案:村槐 倒叙 考点示例四
阅读下边选文,然后答题。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毕淑敏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太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分外伤感。
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原来,这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呀?
15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她的母亲在生了6个女儿之后去世了,我猜想这个女人临死之前,一定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代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她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女儿。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我有点纳闷,安徒生在写作之前,有没有一个详尽的提纲呢?我的结论是──大概没有。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但是,连读了几遍之后,感到结尾处好像有点画蛇添足。
现在,我48岁了。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终就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的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对文章写作特色的领悟与把握。其重点又在于对这种写作手法在文章结构与内容方面的作用进行赏析。解答本题,先要认真阅读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与内容上的特点。其次,要梳理文章组织材料的常用方法,并体会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最后,结合本文的组材方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作出具体、准确的回答。 参考答案:结构上: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独具匠心,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生活角色的转换,对生活有“常新”的感悟,作者巧用这种形式,将自己读书和读人生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使内容的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入情入理 品析人物
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评价和感悟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的感人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求根据作品的内容,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等特点;根据人物形象去理解作者的态度和作品的主旨;对人物形象作出赏析性的评价、启示性的联想等。重点考查感悟评价能力。 二、考查题型 :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三种:
1、以分析归纳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能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环境、情节、关键语句和具体的写人方法,说明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特征,并据此能概括出作品的主题。
2、以赏析评价为方式的论说题。要求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观点和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对人物形象的价值取向进行评价。
3、以感悟、联想为方式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启示。 三、应试策略:
(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 (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 (三)是要善于联想和想象。 考点示例一
阅读下边选文,然后答题。
乞丐
我走在街上??一个衰老的乞丐把我叫住。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的脏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祈求周济。
我摸遍了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块手绢也没有。我身上什么也没带着。
16
可是乞丐等待着??他那只伸出的手微微晃动着。
我惊惶失措,羞愧异常,便紧紧握住了这只颤抖着的脏手??“请勿见怪,老哥。我什么也没带着,老哥。” 乞丐那对发炎的眼睛凝望着我。他那发青的嘴唇笑了--他也紧紧地握住我冰凉的手指。 “没有关系,兄弟”,他讷讷地低语到:“为这也要谢谢你。这也是施舍呵,兄弟。” 我明白了,我也得到了老哥的施舍。
读罢上文,请你说出文中两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思想特点?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的能力。第一问重在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分析。如神情、动作、语言等;也可以从关键的语句去体会,如“这也是施舍呵!”“我也得到了老哥的施舍。”这样,就比较准确地把握两个人的思想感情了。第二问重在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的能力。可以采用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如“我”同情乞丐,乞丐也能真心理解,由此推而论之,主题就容易把握了。
参考答案:第一问:“我”有善良的同情心(或“关爱穷人”“尊重穷人”均可);乞丐:能理解人。第二问: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理解、尊重。(意对即可) 考点示例二
阅读下边选文,然后答题。
那天,她跟妈妈吵了一架,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见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送给她吃。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下来了,纷纷落在碗里。??“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仔细阅读上文,谈谈你对女孩离家出走这一行为的看法(60字左右)。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价值取向进行评价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需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观点要正确,分析要有说服力。从本文来看,女孩的离家出走肯定是不正确的。关键是要找出足够的理由来论证。 参考答案:我不赞同女孩离家出走。她对母亲缺乏真正的理解,对母亲的多年养育之恩缺乏足够的认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示例三
阅读下边选文,然后答题。
伤害
我走到黑脸小孩面前,再一次的问他:“你有没有一个家!有没有一个亲人?” ??
我为什么两次拿那问话去折磨他呢?这原是很明显的事实:要是他有家,有亲人,他还会带着冻和饿寂寞地立在街旁么?他还会像一棵枯草,一只病犬那样,木然地、无力地捱着日子么?
他也许不知道家和亲人的意义。那么,我大大地伤害了他,这是很明显的事实了。??到今天,我还记得那个黑脸小孩的面貌和他两只眼角的泪水。他一定早忘记了我。但是我忘不了他。我想请求他那小小的心灵宽恕我的过失?? 1、文中“我”对自己过失的反思,从中你获得了什么感悟?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不少于80字)
解题思路:此题重在考查从人物形象中获得感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我”的情感特征,那就是“对自己过失的反思”,这是“感悟”的根据。把握这一点来谈,就不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了。其次,要展开联想,结合现实生活来谈。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围绕“反思自己过失”的问题,谈自己的感悟或者是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文中“我”对自己的过失勇于反思,勇于解剖,勇于自责,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只有知道自己有错误,才会有机会改正错误。生活中每个人肯定会犯一些错误,但如果不经常反思,这些错误就很难得到改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7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掌握方法 抓住特征
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说明文知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新课标对说明文的考查要点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具体讲,考生要求掌握以下有关说明文的知识:了解说明文的概念;明确说明文的分类; 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会区分三种基本的说明顺序;能判断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能理解和分析说明文的语言;能够划分说明文的结构;能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等。 二、考查题型:
这一考点的考查题型主要有:
①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归纳或在文中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判断说明方法并能分析相关说明方法的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合适的说明方法;③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④会准确判断说明文说明的顺序 三、应试策略:
1、从题目入手,明确说明对象。
2、结合文章要点,抓住被说明对象或事理的特征。 3、逐段概括大意,理清说明的顺序。 4、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
5、分析关键词语地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示例一
汉文读物的特质
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字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世代传承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因此,汉字读物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今天的汉文字读者依然能读得到并大部分读得懂先秦的典籍乃至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章,这在世界历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①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②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③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④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⑤汉文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⑥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⑦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⑧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置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汉文读物语言的音律美,为诵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1、通读全文,概括汉文读物的特质。
18
(1)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这题重在检查概括能力。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汉文读物的特征。这些段落往往在段落开头一两句就点明全段中心,这点考生要特别注意。在阅读说明文时要注意抓中心句。 参考答案:(要点):悠远性、简约性、联想性、审美性。 考点示例二
轻体育--世界体育新潮
轻负荷,不追求大运动量,是轻体育的又一特点。传统体育观念,往往注重运动负荷,认为(A)每周要锻炼5次至7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锻炼时要倾注全力,要让身体感到疲劳。(B)体育界还有个口号:“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在发达国家,70年代兴起跑步热,成千上万人跑马拉松。美国的詹姆斯?菲克斯是马拉松运动员,曾获万米跑冠军,然而竟猝死在跑步途中。尽管他因潜在性心脏病发作而死,同跑步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毕竟跑步量过大是诱因。 1、请从文A、B两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其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答:_______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文中提到的“音乐伴跑”、“老年交谊舞”之外,请再列出与音乐或舞蹈相结合的两种轻体育形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分辨和运用说明方法,要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特征。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的内容结合起来。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就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文段中A句采用列数据说明传统体育注重体育负荷。B句引用口号说明传统体育强调锻炼是让身体感到疲劳。第2题考查的是对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要求通过阅读抓住轻体育的特征,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准确回答。
参考答案:1、A处,列数据,说明传统体育观念注重体育负荷;B处,引用,说明传统体育观念强调锻炼时要让身体感到疲劳。2、例如广播操、健美操、扭秧歌。 考点示例三
人类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高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1、第③段中“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阅读说明文要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那些反映事物性质、状态、程度、数量、范围等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用上‘‘仅”可以突出地说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考点示例四
FE复合酶: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
①酶能够溶解细菌,是20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而将酶应用于抗菌消毒领域,并证明它比抗生素能更好地担负起对付细菌感染的重任,则是一个划时代的成果。
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抗生素未被发现之前,细菌感染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等相继问世后,人类平均寿命提高了几十年。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严峻问题:耐药菌出现了。这使得抗生素
19
的剂量越来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据美国媒体报道,国耐药菌感染,仅延长住院时间和必须使用昂贵的新型抗生素两项,每年就要增加300亿美元的开支。不仅如此,抗生素引起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也令人吃惊和遗憾。据《健康报》报道,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有19 2万人,住院的有250万人。有人担忧,这样下去我们的后代会不会遭遇一个瘟疫横行却无药可治的悲惨世界。
③奇迹就在此时出现;人在葡萄球菌之中发现了溶菌酶。试验证明,它能有效杀灭革兰氏阳性菌,尤其对世界医学界极为棘手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显著。随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展开了对它的研究。1987年,我国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基因克隆方法从安全菌中获得了溶葡萄球菌酶(也称FE,意即复旦酶)。之后,复旦酶及FE复合酶制剂被认定为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在原国家教委支持下,由全国174所名牌大学组成的、以开发高科技产品为宗旨的中国高科集团实施了其生产权和销售权的独家转让,井组建了全资子公司--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专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④几年的开发应用实践证明,复旦酶及其复合酶制剂确是非常优良的抗菌剂。它的杀菌机理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一层屏障,而是通过直接裂解菌体细胞壁,彻底杀死细菌,因而不易产生耐药性。作为本质为蛋白质、能随人体新陈代谢而排泄的纯生物制剂,它还具有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点。它使得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两大难题迎刃而解。以其为原料,上海高科生物工程公司相继开发出用于防止烧伤、外科等手术后期耐药菌感染的FE复合酶消毒剂,可广泛用于手术、器械、餐具、水果等消毒的FE复合酶消毒剂(Ⅱ),用于治疗咽喉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的口腔喷雾剂,其中FE复合酶消毒剂成为目前惟一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 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
解题思路: 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FE复合酶。从试题设置看,第1题考查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说明对象从题目中就能看出。说明顺序可从本文的内容来分析,文章介绍一种高科技成果的研制背景、过程和作用,应属逻辑顺序。
参考答案:FE复合酶 , 逻辑顺序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知事明理 找准论点
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运用议论文知识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新课标中对议论文的考查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具体讲:考生要求掌握以下与议论文的有关的知识:了解议论文的概念;明确议论文的分类;了解议论文内容、结构、语言上的特点;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能识别文章的中心论点,会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能判断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会划分议论文的结构;能抓住议论文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的特点进行体会和分析。 二、考查题型:
1、找出(或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判断内容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
3、判断论据运用的合理性、有效性,或者根据文意补充(替换)恰当的论据,辨别能否删去相关的论据,并说明理由。 4、在品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和感想。对议论文的考查形式主要是开放性阅读理解居多。从近几年的全国中考试题分析,几乎各省市都有议论文的阅读。所选用的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短小文章,重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等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三,应试策略:
1、借助题目,找准论点。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论据特点。 3、逐段分析,明确论证方法。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
5、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6、答题时,先通读全文,再阅读题目,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来答题,才会有把握。 考点示例一:
宽容美德
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
20
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到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1、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找准中心论点是解读议论文段的关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的文章的忠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的文章则是在文章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的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是很集中,要求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除了以上分析论点的位置找论点以外,还可以通过分析文章内容、论据和题目来找到和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题目和“宽容”有关,但题目只是一个短语,不能判断为论点。文中列举周恩来、李世民、秦王嬴政的事例,都是证明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所以中心论点就是“宽容是一种美德”。
参考答案:宽容是一种美德。 考点示例二:
做一只生命的“候鸟”
①在大自然中,每当严酷的冬季来临,不在少数的动物像狗熊一样,吃饱喝足,长一身脂肪,便躲进洞穴,不声不响地睡上一个冬天。最困难的时期,它们就这么轻松地熬过去了。而候鸟,却要成群结队地远走高飞,到另一个更适宜生存的地方过冬。
②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智慧,前者立足忍耐,相信时间能改变一切;后者却勇于闯荡,以空间的变化来达到目的。反思一下我们人类这种所谓的“高级动物”,富余的是狗熊式的生存哲学,缺乏的恰恰正是那种万里迁徙,不畏艰难的候鸟精神。 ③专门研究“穷人的哲学”的古古先生说:“如果一个人一生能坚守一个行业一个地方,相信也会有所成就,在某个领域成为德高望重之人。但是如果他不停地迁徙,或许会有更多的机会,人生会有更多的风景。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两种人会各有所获。但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使每个人都能面临更多的机会,如果你没有去尝试过,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潜能,不知道是否会有变好的前途。”
④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对候鸟式生存的人来说,尽管付出了动荡不安的代价,但他们却因此获得了许多发展机遇,有了更多成功的希望。而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往往就是因为对动荡不安的生活方式怀有深深的恐惧,才错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我们常常忘记自己也有一双“翅膀”,因而便老是在生活的“悬崖”面前惊恐万状,踌躇不前。
⑤候鸟们总在不停地飞行,飞行,所以它们生存得很好,过得很有意义。对人类而言,面对生活的“悬崖”,我们何不有一点候鸟的精神,下决心对自己大喝一声“奋起”?或许生命便由此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进入一片辽阔的天空。 1、从论证的角度来看,第③段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从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角度来看,第④段先从_________ 面论证,后从_________面论证,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解题思路:
论证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第③段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属于道理论证。而第④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证,论述了万里迁徙,不畏艰难的候鸟精神的可贵。 参考答案:1、道理;正,反。 考点示例三:
21
吃苦是一种资本
①吃苦,是一种资本。假如你没有吃过苦,你就不具备这种资本。
②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位被击倒的拳击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里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腰垂首将沉重的纤绳深深地勒进肩膀?? ③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④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耘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的可悲和伸手乞讨的可怜。
⑤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话,看不到冷脸,你便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⑥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某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一年仅19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七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⑨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据说,为了让大和民族的后代继承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们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⑩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未免过于娇嫩了,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以后你就知道这种养分会让你终身受益!
1、“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根据这一观点,为第⑦节补充一个典型事例,写在下面空格内。(50字以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发展,中考试题也随之变化,变化之一是向纵深发展,南京中考议论文试题就突出了这一点。如上面这题,让你为一个观点,补充一个事例,这就有了难度,首先你要理解准这一观点“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再看看人家是怎么论证的,然后想你举什么例子论证,如果不按照这个思路就很难答好这题。所举事例要典型、有说服力,内容要体现“折磨人”“锻炼人”两方面,语言要符合议论文中记叙的要求。
参考答案:①司马迁受宫刑,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②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③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了著名作家。 考点示例四
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锢是全没道理的。劳动人民最有权利追求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朋友们,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吧!
?一个人堂堂正正地生活,他注意修饰仪容,有何不可?他注意衣着的材料、款式,有何不可?或者,他爱染掉白发,他希望除去雀斑,她爱在鬓上插一朵花,在胸前别一个小饰物,有何不可?这些人完全可以不顾多嘴多舌的人无聊议论,勇敢地追求这种正当的美。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裳。”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的。
?自然,我们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是最高尚的美;其他的一切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黯然失色。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灵魂美,即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之美。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知道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没有?一个外表很美的人,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那人给人的美感就渐渐地消失了。相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他具有崇高的心灵,并且行为又很高尚可敬的话,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他的丑陋,甚至觉得他变得好看起来。在中国,晏婴、包拯这些人,在外国,贝多芬、托尔斯泰这些人,他们的长相谈不上漂亮,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灵美,却连带使人感到他们整个人漂亮起来。 ?古代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于他
22
的外表,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外表。”这些话是说得很有道理的。
?有些钻研学术到了忘我境界的科学家、思想家,不修边幅,头发胡须都很蓬乱,甚至对随身衣物也常常忘记了这一件,丢掉了那一件。爱美的天性在这些人身上仿佛体现不出来。其实不然,他们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了更高度地发挥心灵美、行为美,而把仪表美、修饰美在某阶段时间里暂时搁在一边罢了。这些不修边幅的人,他们能够给人以不寻常的美感,正是他们的心灵美在熠熠闪光的缘故。
?饱满的智慧和丰富的学识。也能使一个人的仪表美好起来。你从一个思想家的脸孔和一个类人猿的脸孔或者从一个学者和一个流氓脸孔的比较中就可以很快发现这一点。我以为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心灵的美、智慧的美、行为的美所激发起的人们的美感,总是会比前者强烈得多。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 A ,而心灵的卑污丑恶却不是外表美可以 B 的。
?我以为:人应该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既追求内心美,也追求仪表美。朋友,当一个人正当地生活,追求高尚的美的时候,我想,他必定有勇气来击退一切无理的干预和非难。
1、你赞同“爱美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吗?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从近几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于议论文的考查比较多,而且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这题是开放性题,要求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扣住文章反映的主题,结合自身的实际回答
参考答案:能结合实际谈出对美的正确认识即可。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求同辨异 比较阅读
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要求考生对两篇选文的内容、形式进行比较,或者对一篇选文中两个不同的人或物进行比较。把有联系的文段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段的内容,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二、考查题型: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对两篇选文的内容进行比较; 2、对两篇选文的形式进行比较;
3、对一篇选文中两个不同的人或物进行比较。
三、应试策略:读懂读通所给的全部材料,弄清各篇选文的本质特征,选择好合适的角度,明确比较分析的方面,确定比较点。然后具体探索、分析、归纳,得出答案。值得比较的方面是很多的,从内容上来看,可进行立意上的比较,人物个性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等;而在形式方面的比较分析就更多了:遣词造句上的比较,表现手法上的比较,布局谋篇上的比较等,不一而足。 考点示例一
(甲)①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②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烧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
③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了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
23
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④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乙)①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一个孩子,自从呱呱坠地,父母就开始爱他,鞠之育之,不辞劬劳(生养他,教育他,不辞劳苦)。稍长,令之就学,督之课之,唯恐不逮(督促他,惟恐达不到目地)。及其成人,男有室,女有归,虽云大事已毕,父母之爱固未尝稍杀(不曾有丝毫的松懈或减少)。父母的爱没有终期,而且无时或弛(没有一时松弛过)。父母的爱也没有差别,看着自己的孩子牙牙学语,无论是伶牙俐齿或笨嘴糊腮,都觉得可爱。眉清目秀的可爱,浓眉大眼的也可爱;天真活泼的可爱,调皮捣蛋的也可爱;聪颖的可爱,笨拙的也可爱;像阶前的芝兰玉树固然可爱,瘌痢头儿子也未尝不可爱,只要是自己生的??
②父母的爱是天生的,是自然的??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望报。父母子女之间的这一笔帐是无从算起的。父母的鞠育之恩,子女想报也报不完。
1、甲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 ,这正是乙文中心句 的具体表现;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以 为主,乙文以 为主。 2、甲文先后写了三次“母亲”对“我”的无言的关注,第一次是 面写,第二次是 面写,第三次是概括写;乙文从三个方面来赞美“父母的爱”,这三个方面是(用原文语句填空): (1) , (2) , (3) 。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对文章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比较。回答问题之前,首选要读通并熟悉材料,了解甲、乙两文的各个方面,然后作答。第1题考查概括能力。第2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把握及内容的提炼。
参考答案:1、母亲在暴涨的河水中用石头为“我”搭了一座“母亲桥”;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表达方式甲文显然以“记叙”为主,乙文以“抒情(或议论)”为主。2、第一次是正面写,第二次是侧面写。乙文的三个方面:(1)父母的爱没有终期(2)父母的爱也没有差别(3)父母的爱是天生的。 考点示例二
在斯坦福大学执教的生态学家保尔?额尔利奇1968年在他的《人口炸弹》中说:“在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将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饥饿而死。”1974年,他预测1985年以前,人类将进入资源匮乏时代,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矿产将临枯竭。 马里兰州立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米利安?西蒙则认为人口增长并非坏事,而是一种实惠,它最终会导致更干净的坏境与更健康的人类。明天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因为将有更多的人奉献出更多的创意。人类将无限制地进步,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自西蒙提出他对未来世界的乐观看法后,他收到了许愤怒的人寄来的信。一位额尔利奇的追随者算了一笔简单的账,地球上的资源必须在越来越多的人中间分配,而全世界的人口以每年7500万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它能提供的食物、淡水和矿产的量。随着资源日趋枯竭,“日用品变得昂贵”将是不可避免的。
额尔利奇的观点很清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物资在耗尽。环保主义者的一条宣传标语表明了这一点:“我们不是自祖先处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后代那里借用了地球。”与之相左的观点就不那么有说服力了。它仅有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资源还没耗尽,在人口已爆炸的年代。
西蒙和他的朋友们追溯了一万年来的人类历史,得出结论:当物体变得稀少时,人就以新的发现来应变,他们就会用新资源替代老的或尽可能保护它。三千年前希腊青铜时代过渡到纸器时代,起因于制铜用的锡的短缺,希腊人因些发现了铁。同样,16世纪英国木材的贫乏导致了煤炭时代的到来。1850年左右鲸油的缺少促成了1859年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的开采。 在1981年出版的《终极的资源》中,西蒙阐述了他的观点:人类的聪明才智将会无限地拓展地球的负荷能力。这一观点标志着西蒙和额尔利奇的关键分岐所在:这个世界是一个拥挤的生态系统,还是一个灵活的市场环境? 请根据文义,用自己的话填写下表
人物 所持观点 理由
24
额尔利奇 西 蒙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同一篇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比较。答题时,只有认真阅读选文,才能发现两位科学家所持的观点不同,理由也不同。
参考答案:额尔利奇:观点――人口增长会导致资源匮乏。 理由――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物质在耗尽。 西蒙:观点――人口增长不会形成资源匮乏。 理由――当物资变得稀少时,人类就会以新的发现来代替旧的物资。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擅用修辞 理解作用
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考判断、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新课标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具体地说,就是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会用修辞手法造句。 二、考查题型: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运用的正确与否误。 2、指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运用某种修辞手法造句。 三、应试策略:把握修辞手法的定义、种类、运用效果等。
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造句。 考点示例一
下文的两处方框中,应填入哪一项,才能和前面的语句构成最佳对偶句?(2分)
今天在此悼念李公仆、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话何不说?我谨以这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 。杀人者终必覆灭。 A、民是多么悲痛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痛 民主有望 C、心里也很难过 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 有望民主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和运用。做此题时,既要准确把握对偶修辞格的要义,又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只有两者结合,深入分析,才能做准做好。 参考答案:B 考点示例二
阅读下边选文,然后答题。
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蠕动着,发不出声音。
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修辞手法________。
25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修辞格的辨识和修辞效果的理解。是一道考查修辞方法的综合题。做题时要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二要结合语言环境体会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小夏、小秋震惊的神态。 考点示例三
阅读下列选文,然后答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出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 。 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试结合语境在文段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答: 。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一道补写题,要做好这道题,既要注意补写的相关规则,即符合语境,上下勾连;又要运用好排比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此题无惟一答案,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如“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1、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识文断字 品味语言
考点解说
一、 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字词的积累与运用及品味语言的能力。要求能正确使用词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重点考查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考查题型: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字词语义辨析;
2、根据文段内容,推敲词语; 3、看前后联系,置换词语; 4、分门别类,归类词语;词性辨析; 5、对词语或语句进行点评或赏析;
6、词语巧对,品味词语的内涵之丰和语言的形式之美。 三、应试策略:
1、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准确理解字词,广泛积累字词,加强语感训练,凭借语感实现已有储备的迁移,对问题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3、点评或赏析语句可从语言的表现力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着手,如可以点评或赏析语言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文体的语言特点(娓娓道来的记叙;栩栩如生的描写;雄辩严谨的议论)等。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②句式之
26
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考点示例一
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1)、燕剪春风: (2)、鹰击长空: (3)、雁横烟渚: (4)、莺穿柳浪: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飞燕似剪,在春风中斜掠;雄鹰展翅,在长空中搏击;雁群排成阵式,在烟雾迷濛的小洲上空横列;黄莺掠过层层柳浪,在翠柳绿荫中穿行 。把这几个画面想象出来,表示“飞” 的意思的字也就一目了然。这几个字实际上表现“燕、鹰、雁、莺”在飞行中不同的姿态。 参考答案:剪、击、横、穿。 考点示例二
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在一体的,绿树是人的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
“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在一体的”一句中“交融”一词能否换成“交织”?为什么?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对词语含义的辨析。解答本题既要联系文段,又要辨析词的含义,说明这个词在句中的作用。绿树是人的生命之源,与人密不可分。“交融”的意思是融合在一起,不可分;“交织”只是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可分。所以从语义的角度来看,是不能换的。
参考答案:不能。“交融”指组合在一起,不可分;“交织”指合在一起,是可分的。用“交融”更能体现人的生命与绿树生命的密切关系。 考点示例三
雨的随想(节选)
汪国真
②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③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溽闷,秋天的干燥,都使人们祈盼着下雨。一场雨还能使空气清新许多,街道明亮许多,“春雨贵如油”,对雨的渴盼不独农人有。
1、汉语的词汇是丰富的,同一种意思常常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请你给第②段加横线的“弥漫”、“浸润”、“镌刻”、“瓢泼”各更换一个更加平易的二字词。
2、解释第③段中标点的“独”在句中的意思,并举一句你所学过的古文或古诗,要求句中的“独”与文中的“独”的意思相同。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对同义词的掌握情况,要求能根据语境置换词语。解答第一题时要注意,所替换的词语既要与原句搭配恰当,又要注意句意顺畅,与原意基本相符。解答时要抓住“情调、氛围、记忆、灾难”这四个词来理解“弥漫、浸润、镌刻、瓢泼”这四个词在文中的含义,然后筛选出与之相配的词来替换。解答第二题首先要理解“独”在文中的含义,这里当“只是”讲,然后从积累的古诗文中搜寻出与之意思相同且含有该词的句子。 参考答案:
1、酝酿(弥散、漫延、升华??);营造(制造、渲染、酝酿??) 铭刻(琢磨、凝结、冲积??);制造(倾泻、咆哮、灌注??) 2、“独”在句中的意思:只是、单是。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晋陶渊明独爱菊”、“独与老翁别”、“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考点示例四
昆虫能使艺术家得到创作灵感,也能给我们的语言发展以启示。你积累了哪些有关昆虫的成语呢?请填写下面的阅读积
27
累卡。
阅 读 积 累 卡
取材昆虫的成语 成语的大致意思 1 2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词语的积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昆虫的内涵,如蜜蜂、蚊、蝗虫等均为昆虫,然后列举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并解释其大意。
参考答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飞蛾扑火、囊萤映雪、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茧自缚等。 考点示例五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妙之处。 (1)、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2)、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语言的品味与赏析。品味语句可从语言的表现力、表现形式等方面着手,也可从句中精妙的词语着手,结合文意说明句子或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如第一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着手答题,第二题除从修辞角度答题外,还可以从“孕育”这一个动词的表达效果着手品析。
参考答案:(1)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花的繁多、绚烂。
(2)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丁香旺盛的生命力。“孕育”一词极富动态美,既表现了丁香花被严冬考验的旺盛生命力,又表现了它对未来的希冀。 考点示例六
请根据对仗句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与下联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解题思路:本题着失重考查语言的实践运用能力,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式之美。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字数相等,两两相对。解题时要把“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浓缩成与下联形成对仗的一句话。把“何必要三更才入眠” 浓缩成五字与“莫过一日曝”相对,“五更就忙着起床” 浓缩成三字与“十日寒”相对。 参考答案: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依托语境 挖掘内涵
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二、考查题型:
28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词语和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 2、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应试策略:
1、阅读全文,知其大意,这就是整体感知的基础。须扫清文中的语言障碍,并作适当的勾画圈点,必要时还应将各个段落的主要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整合。
2、抓住文脉,理清思路,这是整体感知的重点。细察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文章的思想脉络,将结构框架准确地描画出来,这是了解作者观点和思想的前提。
3、把握主旨,领悟情感,这是整体感知的关键。须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归纳、分析和综合,把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从纷繁的文字中剥离出来,这是衡量我们是否真正读懂文章的一个显著标志。 掌握了整体感知的方法,我们就不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从而有效提高中考语文成绩。 4、是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考点示例一
根据语境,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白处,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
自然界的物体,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_________;江河溪流,_________;大海汪洋,________;湖光粼粼琠________。 A、是抖动的曲线 B、是翻腾的曲线 C、是流动的曲线 D、是屹立的曲线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辨析词义,合理进行词语搭配的能力。“屹立”形容高山挺立,应和“崇山峻岭”搭配;“流动”是江河溪流的动态;“翻腾”是风大浪高而形成的景象,应和“大海汪洋”搭配;“粼粼”是指水面微风细波,光芒闪烁不定,正好与“抖动”相搭配。 参考答案:DCBA 考点示例二
“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更蕴藏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根据下面的要求答题。 请说出这句话蕴含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根据语境,准确地表述句子含义的能力。词语和句子除表层含义外,还有深层含义,如引申义、比喻象征义、特殊含义等。本题就是要深层次地探讨这句话的比喻义。题中的“风暴”比喻重大的挫折和磨难。理解了这个比喻义,来答它的深层含义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能经受住重大的挫折和磨难的生命会更加坚强。 考点示例三
“让争一闪念,生死一瞬间”。这是一条关于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语。它的言外之意是要求司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简要评析其精妙之处。
解题思路:第①题重在考查根据语境,体会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的能力 。第②题重在考查评析鉴赏语言的能力。要从语言运用的特点及表达效果的方面来谈。
参考答案:①爱惜生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②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容易识记。或:语言形象生动,含蓄凝炼,涵义深刻,给司机和行人均有高度的警示作用。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拓宽思维 创意作答
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语境按要求补写文章(段)内容。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也就是强调要考查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准确把握文章、文段的思路,根据语境所提供的结构特点和语义联系,拓宽思维空间,合理补充相关内容。 二、考查题型: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补写合适的内容。
29
2、准确理解并写出潜台词。 3、写出行文中作者省略的内容。 4、仿照例句,补写相应的内容。
三、应试策略:整体感知文章、文段内容,弄清文章、文段的结构特点和相关内容的语意关系,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人物性格,然后作合理补充。 考点示例一
河狸
河狸是最大的啮齿类哺乳动物,以树皮、软木、树叶为食。它身披致密光亮的皮毛,指端有铲状的爪,善于挖掘,会建房筑坝。尾巴扁平宽阔,无毛而披鳞,生活在水边的河狸能游泳和潜水。
A 。它们在水位变化不明显的大河岸边,挖掘向上倾斜的隧道而进入河岸,并扩大成一个直径一米、高半米的地下巢室。每个巢室往往有两条或更多的进出隧道,入口都在水下。巢室的最上面被河狸作为“卧室”,靠近水边部分则作为“餐厅”,以便于爱清洁的河狸把吃剩的食物残渣扔到河里,也便于排便。如果河水水位上升,河狸就会把“房”顶的泥土啃下来垫高“地板”。若顶棚太薄,B 。如果水位继续上升,C 。而在四面环水的环境中,河狸会在水底堆起树桠、细树枝和树等,建成高出水面二、三米的水中小岛。这种小岛也有进出的通道和“起居室”,入口都是在水面以下的。河狸还会细心的用软泥和胶泥把巢壁的缝隙细心的堵上,但它也不会忘掉保证巢室的通风。
河狸还会建造拦水坝,调节坝内水位。河狸成群合作,利用自己凿形的利齿伐木,并用前肢把树木推向选好方位的河中,然后切断枝杆,用灵巧的前肢把枝干垂直插入河底,作为木桩,再把更重的粗枝压在上面,为防止木桩被冲倒,它们D 。坝基打的很宽,再用大石头在坝上加固。缝隙用细枝、芦苇、杂草等混以胶泥堵严实,使“大坝”毫不漏水。河狸筑成的大坝,坝顶中央比两侧高,这样能使大多的水从坝的两侧漫,这真是绝妙的工程,拦河坝的建成,使上游浅水变成了一个平静的湖泊,深度足以使河狸在此游泳、潜水,河狸就在这里成家立业。
按要求填句 根据文意推测河狸可能有的行为,补足B处、C处、D处: B处_____________ C处_____________ D处_____________
请根据第(2)段说明的内容,为A处填写一个总括句。
A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处要求考生仔细阅读第(2)段的文字,根据文段所提供的全部信息,准确归纳出一个可以总括全段内容的语句。B、C、D处,则是要求考生在熟悉整个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意,发挥想像,合理推测出河狸可能产生的行为。
参考答案: A处:河狸是建筑巢室的能工巧匠;或:河狸是富有经验的建筑师。B处:就会再在上面堆些泥土或细枝。C处:就干脆在顶部用木枝建筑一个小屋住在里面。D处:它们从下游用叉棍顶住木桩。 考点示例二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的自我解嘲道:“ ”。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第1题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老师这句话的真实含意,然后写出潜台词。老师这句话,分明是对这位学生上课睡觉行为提出的批评,只是说得很委婉罢了。第2题则要求考生仔细揣摩该生的愧疚心理,巧妙地回答老师的批评,语言要诚恳,而又充满机智,不乏幽默才对。
参考答案:1、你怎么在课堂上睡觉?2、如:我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或者:我已经被《川江号子》倾倒了。 考点示例三
车前行着,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
30
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半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我刚30出头,有1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选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把“我”心里想的内容补充完整: 。
答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中的揣摩和想象能力。回答本题,要求考生弄清“我”的身分,以及车夫的有头情况,紧密联系上下文,合理想像,准确地补写出“我”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要点:?他比我年长20多岁,又是残疾人;?我坐车,他拉车。 考点示例四
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1)如果我是清风,__________。 (2)如果我是春雨,__________。 选自《2002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招生统一考试试卷》
答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仿写能力回答本题,考生首先要弄清例句的表现手法和结构特点,体什例句中隐含的逻辑关系。其次是要明确补写句所给上半句的事物,思考与之搭配的对象。第三,补写后的句子,必须构成一个整体,语意连贯
参考答案:(1)吹走世间的尘埃;吹绿田野里的庄稼等。(2)滋润人们的心田;滋润干涸的土地等。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把握规律 理清顺序
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词语、句子、段落的顺序排列。要求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词语排列顺序的规律,明确前后句子之间的搭配、照应、句子间本身存在的时间先后关系、语意的逻辑联系和程度的轻重关系等,能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考查题型: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按照前后语义联系更改相关词句的错误排序; 2、排列互相关联的几部分内容的顺序并能说明理由; 3、按照总分的关系排列相关内容的顺序,并说明其内在联系; 4、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排列相关人物、事例的顺序并说明理由; 5、为某一组句子排列顺序。
三、应试策略:理清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关系理顺了,答题就轻松了。 考点示例一
阅读《贝多芬之魂属于人类》一文,回答问题。
贝多芬之魂属于人类
??
⑨我们想,只要有道不穷的蓝天、白云、星星、月亮,有倾吐不完的人类命运,有研讨不尽的 、 、 和 ,就会有永远可讲的贝多芬。别的毋庸赘言,仅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平静的定音鼓开始,然后是木管在D大调上做答,便足以令人恒听恒新,这并不奇怪!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正是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和忧虑的结果。 ??
将“孔子、莎士比亚、曹雪芹、老子”依次天如第9段的横线上,最恰当的顺序是 、 、 、 。这样填写的理由是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句子里词语的排序。答题时要找出每个词语之间的联系。如人物间的排序可以从其生活的年代、地域(国家)、成就的领域以及与后文的表述内容的一致性等方面去考虑,这样先先按“国家”可分出中、外(莎士比亚),
31
而同属“中国”的“孔子、曹雪芹、老子”就要按其生活的时间来排列了。最后确定先中后外、由古而今的排列顺序,同时,还因为沙士比亚与后文的贝多芬同属外国人。
参考答案:老子、孔子、曹雪芹、莎士比亚,理由是“按照任人物生活时间先后和先中后外的顺序排列”。 考点示例二
品读《雨的随想》(汪国真),然后答题。
雨的随想 汪国真
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晴也是雨;心雨的时候,雨出是晴。 ??
文章开头是富有哲理的自然段,但有两个语句排版时弄错了位置,从而颠倒了作者的意思。请指出这两个语句。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顺序的理解与排列。这类题目一般就要考虑前后语句内容的对应关系,或句子间内容本身存在的逻辑联系,再针对题目的表述去阅读前后文,作出判断。像该题题目的指向就很明了,两个语句的顺序“颠倒”了,只要细读该段就能据前后语义判断出“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和后文里的“心晴的时候,晴也是雨”、“心雨的时候,雨也是晴”应是相对应的关系,所以任意调动其中的一组句子都行。
参考答案:“晴也是雨”与“雨也是晴”颠倒了位置。(或“心晴的时候”与“心雨的时候”颠倒了位置。)” 考点示例三
阅读《读书真好》,然后答题。
读书真好
①相信大家都读过书,但大家是否知道读书的好处所在呢?有人肯定会说读书没什么用。我却要告诉他:读书可以使人明辨是非,知识得到增长,情操得到陶冶等等??
②读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特别是我们中学生心理方面都还处在发育阶段,“是非观”不是很清楚,有可能一时糊涂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所迷惑,导致是非不分,颠倒黑白。倘若这时给他多读一些好书读,改变他的“是非观”,使他能明白事情,那么相信再要他明辨是非就不是件难事了。
③读书不但可以使人明辨是非,而且多读一些史书、文艺书籍可以使人增长知识。例如去年姑妈给我买了一套《上下五千年》,使我了解了从盘古开天地至清朝末年的历史。这不就使我的历史知识得到了增长吗? ④还有,多读一些名人名家的散文、随笔等等??你的情操定会得到陶冶。
⑤同学们,想必你们现在一定会知道读书的好处了吧!让我们以书本为帆,笔为桨,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吧! 第③段这一句话有什么毛病?本文主体部分三块内容怎样安排顺序才合理? 答: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段落顺序的理解与排序。先找出该句的特点--运用了关联词,书可以使人明辨是非”、“知识得到增长”、“情操得到陶冶”这三层意思,有了第一问的基础,其间的顺序安排就很明了了(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参考答案:第一问:第③段这一句话的关联词连接的分句不当(递进关系强调的是后一分句,但“明辨是非”是显然甚于“增长知识”)。第二问:按照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本文主体内容的排列顺序应该是由“增长知识”到“明辨是非”再到“陶冶情操”。再依据关联词所连接的内容所应具备的逻辑关系(不但??而且??两分句间应是递进的关系,强调“而且”后面的内容)来判断,而“明辨是非”和“增长知识”很明显应该是前者高于后者,所以两者的顺序要颠倒过来。第二问涉及到全文内容,那就要先弄清文章主要讲了哪三块内容,通过关键句和概括段意,我们明白:“三块内容”是指“读 考点示例四
阅读《探矿人的“好向导”》,然后答题。
探矿人的“好向导”
??
植物不会说话,但是他们用特殊的“语言”告诉人们哪里可能有什么矿藏。它们生长的状态、形状、颜色往往与吸收的金属有关,这就为人类提供了找矿的线索。比如,蓝色花瓣的羽扇豆,生长时期及需锰,凡是这种植物生长旺盛的地方,地
32
下就可能有猛矿。像蒿这种植物,一般长得非常高大粗壮,但如果土壤中含硼量太多,它就会变成一个“矮老头”。如果三色堇的色彩异常鲜艳,那么这块地下很可能有锌矿。镍会使花瓣失掉光泽,锰几乎会使所有的花变成红色,铜会使花朵呈现蓝色或蔚蓝色。 ??
该段中说“它们生长的状态、形状、颜色往往与吸收的金属有关”,联系本段下面几句说说,为什么不能单独调换“生长的状态、形状、颜色”的位置。 答: 。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按总分关系排列顺序。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该句的“身份”是本段的中心句,而“生长的状态、形状、颜色”又是本段的关键字眼,题目要求“联系本段下面几句话说说”就是暗示从下文去发现“秘密”,看下文是否按照该中心句的表述去具体说明,明确了这一点,在下文的阅读中很容易就能依次搜寻出“蓝色花瓣的羽扇豆”、“长得非常高大粗壮”、“如果三色堇的色彩异常鲜艳”等关键句,而这些句子恰好是从“生长的状态”、“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说明的。
参考答案:因为本句为总起句,而以下几句的具体说明恰好也是先写状态,再写形状,最后写颜色的,与总起句的表述顺序一致,前后照应,语意连贯。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考点示例五
阅读下列一组句子,然后将句首字母依正确表达顺序填写在下面表格内。 合理的顺序是:
1 2 3 4 5 6
A.如果开始研究感到有些茫然,待仔细比较、分析材料后你会找到研究的方向。 B.研究问题也是这样,抓住题目,层层深入研究,就会有所收获。 C.这样不断地加工,石头凿完了,玉石也就出来了。 D.研究性的学习有深究的方法。
E.这就像加工玉璞一样,今天凿去外面的一层石头,就可见一点玉痕;明天凿去一层石头,玉看得更清楚了。 F.如还是找不到研究的方向,再对研究题目进行深入挖掘,你会找到有价值的研究主 题。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一组相互关联的句子的排序。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找到这几句话所叙述(说明或阐述)的话题,然后是要找到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通过阅读,我们很快就能从中筛选出D是能统领这几句话的中心句,然后依据中心句的内容考查其它各句之间的逻辑联系,发现句与句间的联系点--关键字眼,看哪些句子的关系密切一些。如A句末有“你会找到研究的方向”、F句始有“如还是找不到研究的方向”,E句和C句都是“加工玉璞”的内容,而B句很显然是总说句。最后便能分析出这组句子间的结构关系是:总--分(步骤的由浅入深、由理到“喻”)--总。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D A F E C B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结构合理 过渡自然
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文章的基本结构常识。要求掌握文章或段落在领起下文、总结上文、衔接过渡、伏笔照应、铺垫、悬念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结构常识和技巧,并明确其作用,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二、考查题型:
这一考点的主要考察题型有: 1、找出在结构上照应的相关内容;
2、找出引出全文内容,或总领全文,或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的句子; 3、能判断并分析文中作铺垫的情节或为引人入胜而设置的悬念;
33
4、分析相关内容在文章结构、表现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5、联系相关内容,在文中填写一句使文意通畅,结构合理的话。
三、应试策略:要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文章结构常识,并能作结构意义上的分析。 考点示例一
阅读《美丽如初》,然后答题。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2.纵观全文,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结构中前后呼应。 考查学生对文章前后呼应的准确把握,呼应句一般是从字眼、意思、意境等方面来考虑他们的相同之处,题目很明确地指定了阅读范围--全文以及参照的本体(第⑥段),那么先看第⑥段的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吧,“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然后再纵观全文,综合“字眼、意思、意境”三方面考虑相似的语句。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题。 参考答案:(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考点示例二
阅读《送报的的少年》,然后答题。
送报的的少年
送报的的少年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
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
34
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是少年说的这样一句话: 答: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伏笔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扣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由此可推断该句应在文章前半部分里,再加上另一个提示点:“少年说的一句话”,范围就更小了。需要找的是一句出自少年的口并能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一句话,是下文情节的前奏和暗示。 参考答案: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考点示例三
阅读《幸福铃声》,完成相关习题。
幸福铃声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我穿的衣服,是我姐姐们的衣服改制而成的;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好的;盖的被子,是父亲借了亲戚家的棉花,一天一夜时间亲手弹的??
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
④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都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话。
⑤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那能解决一切困难的父亲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在那里。
⑥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⑦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听到他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⑧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 ⑨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您织条围巾!我们寝室昨天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还有,我要对您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⑩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拨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你老爸棒着呢!走起路来,谁都赶不上他。”
⑴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
⑵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
35
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文中第②段详细写了“我”家境贫寒,这样写的作用是__ 。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对铺垫的理解。文题本身已经道出了该段的描写内容,答题时,只需联系后文情节(“我”多么希望父亲能接电话而“父亲”只满足地听听铃声并不接电话)来思虑,有了第②段的关于“‘我’家境贫寒”的交代,才可以深刻地领会到父女俩的举动和深情。所以说在结构上是对后文情节的铺垫,同时更有力地表现了文章主题。 参考答案:更能表现出父女的亲情,为下文做了铺垫,使人觉得“我”给父亲“打”电话这一做法真实可信。 考点示例四
阅读《学会谅解》,完成相关习题。
学会谅解
??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和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他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
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答: 。 选自《2004年河北省初中生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对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结构理解。字、词、句、段的结构作用往往要从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承接上文或引启下文或承上启下、总结前文或小结全文等方面来考虑,针对所要分析的第⑤段而言,先要明确该段的主要意思:“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然后瞻前顾后,分别概括出该段前后内容的大致意思:前面写古人的谅解,后面的内容通过各段首的中心句就一目了然,“谅解,需要沟通”、“谅解,需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谅解,需要忘却”等是在分析“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由此可以推断第⑤段的前半句“古人尚能如此”是在承上,第⑤段的后半句是在启下。
参考答案: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意思正确即可) 考点示例五
阅读《光啊,你慢些走》,完成相关习题。
光啊,你慢些走
??
④光的传播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光的最快速度只有在真空和物质稀薄的空间才能达到,例如在空气中。光在进入水或玻璃等介质后,由于折射传输速度会变慢,但在普通的光学材料里,光速一般只会减慢到原来的几分之一,还是太快了。 ??
36
根据第④段说明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语意连贯。
答: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起概括作用的句子或结构的理解。从该句的位置及前后内容来看,需写的是一句概括性的语句,即该段的中心句。因此,我们要根据下文内容提炼出文段的主要意思来,文段的主要意思是:光“在进入水或玻璃等介质后”和“在普通的光学材料里”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内容清楚了,还要注意语言,要填写的这句话应该具有概括性,语言要简练,同时要使前后语意连贯,因而,我们需要抓住关键字眼“介质”来概括文段内 参考答案:在不同的介质中有着不同的速度。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识别方式 探究效果
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在阅读中识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新课标对7-9年级在阅读目标第6条要求“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重点考查对各种表达方式理解辨别,能在阅读中准确指出文章运用的各种表达方式,能在阅读中分析体味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二、考点查题型: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能判断识别相关语句属何种表达方式;
2、能根据语境要求和表达方式要求,补写出恰当内容; 3、会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三、应试策略: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效果是关键。只有抓住了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才能顺利地辨别出相关语言所用的表达方式。至于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要根据其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去分析。 考点示例一
阅读下边语段,然后答题。
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 1、这一段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辨析表达方式。解答这类题型应该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记叙文中的议论是由文章中某件事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其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所写事物意义。从句子来看“那些礼物”“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是评价“礼物”;“他们微笑的脸上”“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是赞美学生的“爱心”。所以说本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参考答案:议论 考点示例二
阅读下边语段,然后答题。
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快到了!”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跃起来。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的确,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过水了。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踉跄着要摔倒,大刘跑过去扶住他。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就晕倒在大刘的怀里。
划线句“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根据文意,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
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根据语境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补写相关内容。解答这一类题型应该首先弄清补写内容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然后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文段,思考应该补写什么内容,最后通读一遍,看你补写的内容是否合适。在这里,题目要求补写出人物的语言。综合全文可以看出,此时郭教授叮嘱的内容一定与水囊没有水或希望队员走出沙漠有关,所以在答题时,应围绕这两点来作答。
参考答案:大刘,水囊里已经没有水了,但不要告诉队员,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沙漠。 考点示例三
阅读下边语段,然后答题。
一进入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燎
37
起几个水泡。
这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分析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要求分析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环境描写主要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参考答案:突出天气酷热,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欣赏体验 领悟内涵
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考生解答开放题的能力,让考生在开放式的阅读中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重点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表达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主旨,人物的形象进行创造性的言之成理的理解,对文章的构思技巧与表达技巧能自由赏析等。 二、考查题型: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谈启示、说看法。谈从文段中获得的启示,或就文段中的某个观点谈看法。
2、写结尾、补例子。给有些意犹未尽的文段续写结尾,给有些留下想象空间的文段补充情节。 3、作赏析,述感悟。就文段的写作特色等作点评,就文段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谈感想。 4、微型写作。就提供的一个与文段相关的话题,按要求写一段啊?
三、应试策略:在把握题目要求的前提下,调动生活积累,做到思路开阔,合理联想和想像。当然,也要注意语言准确、精练、有文采。 考点示例一
阅读下边选文,然后答题。
呼唤英雄 封 尘
英雄身上总有种大无畏气概。十几年前,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背水一战的聂卫平面对六位日本高手,只说了一个字:“不!”后来他破釜沉舟,以十一连胜的惊人战绩,三次为中国队守擂成功。现在的围棋高手已然涌现不少,但被称为“围棋英雄”的,只有聂卫平一人。无畏气概使他的成功绚丽照人。
英雄的内心都有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令他们有种忘我的牺牲精神。当郎平飞越太平洋重返女排执教时,她就踏上了一条英雄之路。
再说中国男排,多年来心理素质薄弱,斗志涣散,但汪嘉伟怀着一种使命从日本回国后改变了这些,他积沙成石,把斗士的品格灌输给了球队,不到半年,球队就夺得亚洲锦标赛冠军,开始了18年后中国男排的第二次复兴;与其说这是战术的胜利,还不如说是一种追求的胜利。
有些选手是明星,是天才,是幸运儿,但未必是英雄。英雄总是处于极限的挑战之中,邓亚萍是个向对手挑战的乒乓英雄,而她向自身挑战的经历,使她富于传奇色彩。她身材矮小,多年伤病不断,然而她已经走到运动生涯的尽头时,她却一次一次地以崭新姿态登上领奖台。
是英雄,不一定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还有一种幕后英雄,默默无闻的英雄;也还有一些耕耘着拼搏着的英雄,即使在足球界,也不乏这类英雄。中国女足就多年处在被冷落的境地,但她们不抱怨,不气馁,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实力,终于赢得了人们的厚爱。虽然她们并没有登上冠军的高峰,但也堪称英雄球队。再者中国青年足球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失利后,主教练朱广沪颇有勇气地向舆论承担了责任,然后第三次求学巴西。这是一种襟怀。虽然说英雄是那些“杰出的人物”,但失败者未必不是真好汉,因为英雄实质上代表了一种信念,一种品格。
很容易与英雄相混淆的是所谓草莽英雄。比如泰森是草莽,而霍利菲尔德则不同,前者骁勇无比,但后者却拥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呼唤的英雄,应该是有胆有识、智勇兼备的,这种英雄是我们真正期待与呼唤的。中国游泳队副总教练周明之所以屡有佳作,关键在其学识、在其智慧,他所创造的价值,与草莽不可同日而语。(本文有改动)
38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从文化精神的意义而言,可以这样说,英雄始终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读完文章,你认为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需要呼唤怎样的英雄呢?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与你自己观点相符的实例,且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回答不少于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发散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领悟能力。解答时,先要透彻理解题干中的“英雄始终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这句话。其实,从文中“英雄身上总有种大无畏气概”、“英雄的内心都有种使命感”、“英雄总是处于极限的挑战之中”、“还有一种幕后英雄,默默无闻的英雄;也还有一些耕耘着拼搏的英雄”和“??这是一种襟怀”等语句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英雄所具有的品质、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意义。其次,要正确地把握“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特点──和平时代、科技时代、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时代等。第三,答题时要注意观点明确,从现实生活中举出典型的例子,语言准确、简洁流畅即可。
参考答案:我认为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所要呼唤的英雄,就是那些在各行各业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辉煌,为祖国、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佼佼者。如“中华飞天第一人” 杨利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 考点示例二
阅读下边选文,然后答题。
雪墙
99号楼的供暖锅炉在天空第一次飘雪花的时候轰隆启动了。从早晨四点半到晚上九点半一直发出呼呼啦啦的吼声。不时还有一辆卡车碾过楼侧的地面,轰隆隆向锅炉房倾倒黑煤,于是粗大的烟囱和着呼呼啦啦的吼声,随西北风压向99号楼。 供暖几天后的一个晚上,99号楼二十几家的防盗门被人一一敲响了。这个露着七分微笑三分乞求的人是新搬来的101,起草了一份状子,要起诉供热公司的供暖房噪音过大,影响居民生活,要求赔偿损失并改造锅炉减少噪音。请大家在状纸上签名。
大家都不耐烦,觉得这个已届中年的101是小题大做,都说:“忍一忍吧,你是初来乍到,习惯就好了。”101不服气,说我测过这锅炉声,分贝太高,属于噪音,我们已经受到侵害。我几次打电话到供热公司,他们让我到法庭告去。我们当然应该维护合法权益。面对101的理论,99号楼的主人们在哈欠声中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好吧好吧,你就代表咱们告吧。 两天后正赶上一场大雪,天寒地冻,99号楼的暖气打摆子一样忽冷忽热起来,随后的一个星期,暖气片干脆生冷冰凉。打电话到供热公司询问究竟,回答说去问你们同楼的101吧。
99号楼的居民们听懂了供热公司的弦外之音,纷纷去敲101的门。101听罢歉意地一笑说对不起诸位,但是错的不是我们。供热公司竟然以这种方式报复,咱们更不能让步,这场官司非打不可!
第二天暖气还是不热,101室的天花板便丁丁当当一直响个不停。101敲开了201的防盗门。201陪着笑说不好意思,屋里太冷只好跺脚取暖,再注意点儿就是。等101走回自己的屋子,天花板上的跺脚声更是一阵紧过一阵。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99号楼的居民们忽然感觉久违的暖气又回来了,而且比先前还热。锅炉的声音比以前小多了。更让人吃惊的是,当天晚上从本市电视台《热点透视》栏目里看见了101。当然,各家的防盗门又被101一一敲开。这次他是来送供热公司的赔偿费的。来到了201户,主人端上热茶,红着脸说:“兄弟,对不起,实在对不起。”101说:“跺跺脚其实没什么,那几天冷得受不了,我也是直跺脚。”
几天后又下了一场大雪,天亮那雪把一号楼快封住了。人们很奇怪,要在以往这雪早被101铲走了。被堵在楼道的人们便想起101,只有101有工具。于是去敲门。许久没有动静,眼尖的在门上看见一张纸条:我搬家了,有事请电101101。落款时间已是两天前。
人们都愣了。面对眼前这堵半人高的雪墙,大家一时束手无策。
请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发挥想像,为小说设计并续写一个不超过60字的结局,并简述你这样写的依据或理由。 1、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描写及相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旨;其次,要把握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特别是99号楼人物特点及101的性格特点;第三,要注意与前文的衔接或呼应;当然,语言也要流畅,精练。 参考答案:1、结局:①当晚,99号楼的住户开会讨论了三个小时,最后决定向110(或101101)打电话求救。②当晚,99号楼的住户的门被──敲响,令人惊奇的是,那人竟是201,他不知从哪弄来一大堆铲雪的工具。半个小时后,雪墙消失
39
了。③当晚,99号楼的住户开会讨论到半夜,决定第二天晚上再议。幸亏老天爷帮忙,第二天一整天的太阳,使雪墙变矮了许多,人们终于可以跨过或爬进爬出了。④第二天早晨,大家正担心怎么出入的时候,才发现雪墙消失了,楼前出现了一个大雪人,样子象是七分微笑三分乞求似的。
2、理由或依据:①结局符合99号楼人物特点,且文中倒数第二段有提示;②体现了一种乐观的情感,对人们抱有希望,可视为倒数第三段情节的发展;③符合99号楼人物性格,紧接“束手无策”一句延伸,加强了小说的讽刺性;④符合101的性格,且和文中第二、倒数第二段相呼应,显得耐人寻味。(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示例三
阅读下边选文,然后答题。
最完美的礼物
2000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它4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够的食物和淡水,分骑5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几天后,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5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 “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昏暗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它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 “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厉声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大刘咄咄逼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轮到大刘了,他猛地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轻轻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太阳像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大刘忍不住喊起来:“教授,我的喉咙又冒烟了,再给我点水吧!”郭教授似乎没有听到,未作出任何反应。突然,大刘猛地向郭教授冲过来,想抢过水囊。“砰”一声枪响,子弹射在大刘脚前的沙地上,郭教授真敢开枪!大刘悻悻地回到了队伍中。
一连三天,因为每天只喝一小口水,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他不由担忧起来。第四天早晨当队员们醒来的时候,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水,分喝了水后,他宣布了新的用水规定:“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没有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快到了!”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跃起来。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的确,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过水了。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踉跄着要摔倒,大刘跑过去扶住他。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就晕倒在大刘的怀里。
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郭教授继续赶路,自己却提着猎枪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走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还不到时候!”
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只历经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直到这时,大刘也没有再让大家喝一口水。有人抱怨大刘比教授更苛刻。大刘没有辩解,轻轻打开水囊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
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去的沙子。
跋涉艰难绝境,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唯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就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作150字的点评。
40
答:。
2、选择文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写150字左右的感想。
答: 。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评价(议论)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解答第1题时,要找出具体的语句来分析,总体上说,环境描写都是为了突出气候特征、衬托人物品格;语言方面的技巧(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等),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解答第2题,可选出文章中最感人的地方,谈谈感想。立意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1、如“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5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很好地表现了沙暴到来时的气候特征,为后文骆驼跑掉,引出缺水问题埋下了伏笔。又比如:“太阳像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很好地突出了沙漠气候的干燥,突出队员们口渴得难以承受。也更加有力地衬托了教授舍己为人、顾全大局的高尚品格。2、没有标准答案。可选出文章中最感人的地方来谈,立意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示例四
阅读下边选文,然后答题。
特蕾莎修女
??
一九七九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辞说:“她的事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单个人的尊重??最孤独的人、最悲惨的人、濒临死亡的人,都从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施舍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对人的尊敬之上的同情。”面对巨大的荣誉,特蕾莎修女的答辞是:“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这个奖是对贫穷世界的承认。”她把奖金全部用于救助那些穷人和受苦难的人,并向诺贝尔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取消例行的授奖宴会,因为那太浪费了。几句朴实的话语,一身寻常的打扮,但特蕾莎修女身上的光芒却照耀着整个颁奖礼堂。委员会接受了这一请求,并且将省下来的七千一百美元赠与她领导的仁爱修会。
特蕾莎修女自己也是一个穷人,她的生活朴实无华;但同时她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她拥有爱、给予爱、收获爱。她曾动情的说:“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特蕾莎修女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好像母亲给孩子讲故事,没有花招、没有卖弄,有的只是一颗直白坦率的心灵。她微笑着说:“让我们记住一点:没有人不需要关爱,我们要总是以微笑相见,尤其是在微笑起来很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微笑。”
是的,我们的生活中太缺少这样的微笑了。那些脸上肌肉只会作机械运动的美女模特们,当她们面对特蕾莎修女的微笑的时候,才会发现什么是真正的美。美与爱联系在一起,美是爱的一部分。不懂得爱的人,永远跟美无缘。 (本文有改动)
〔注〕修女:天主教或东正教中出家修道的女子。
诺贝尔委员会授予特蕾莎修女的颁奖辞语言精练、饱含情感,极具感染力。2004年2月20日,十大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入选人物是杨利伟、钟南山、陈忠和、尾山宏、梁雨润、巴金、高耀洁、达吾提?阿西木、成龙和衡阳武警消防官兵。请你选择其中之一(尾山宏除外),运用个性化的语言为他设计一段精彩的颁奖辞,100字左右。 人物: 。 颁奖辞:
。
【帮帮你】若设计有困难,可参照评选委员会授予尾山宏的颁奖辞:“一位70岁的日本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启示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概括叙述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谨慎选择你要写的人物,即选择一位你所熟知的人物来写;其次,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概括出人物的事迹;同时,还要对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作出中肯的评价,突出其意义。另外,语言要精练、饱含情感、极具感染力与个性化。
参考答案:杨利伟──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
41
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巴 金──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的人。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成 龙──作为演员,他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演绎了精彩的艺术人生,在国际影坛上展现出中国影人的形象,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作为公众人物,他以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爱心,影响着他人,在最需要的时候鼓舞着人们的信心,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_揣摩感受 领悟主旨
考点解说
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的内容,准确感知、理解文章(段)的主题。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考点重点考查领悟和概括能力。 二、考查题型:
这一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能准确概括文章(段)的中心;
2、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的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 3、能根据文章的中心补写出文章的中心句。
4、能结合自己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的主题谈一点体会。
三、应试策略:首先弄清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记叙文的主旨归纳可以采用找文章的中心句或中心段落,或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也可以选用概括性的材料进行归纳;议论文中心的归纳可以采用根据文章的论证过程划出层次的起讫,写出段、层的内容要点,然后研究出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加以综合提炼、归结出中心;说明文则要利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准确概括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点示例一
阅读下列选文,然后答题。
改变一生的闪念
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到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里,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42
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 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请
用
简
洁
的
语
言
概
括
故
事
的
主
要
内
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记叙文,故事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展开的,所以在概括文章内容时,应该理清故事的线索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一位老师充当了一个偷书女孩的妈妈,为她交清了罚款,多年以后,这位女孩大学毕业后找到这位老师。告诉我们在人世间,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考点示例二
阅读下列选文,然后答题。 ??
?那时,我是一个入伍不到一年的汽车兵。你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卫生员,头顶上有一颗闪亮的五角星,军装外系着一条棕色的宽皮带,左肩斜背着一个红十字药箱。以前我并没见过你,那天我从兰州新兵营拉了一车进藏的战友,才看到你。你太忙了!车上三十五个新兵,每天你都要给他们量两三次血压,连我这个已经在青藏线上跑了三趟的“老兵”也不放过。同志们觉得自己牦牛似的身体用不着这样多事,你不依,板起脸很严肃地说:“‘牦牛’也不行!高山症对谁都不客气。”一车人全老实了。
?唐古拉山巅出奇地冷。我停车小憩,加油加水。你照例跑上跑下为战士们检查身体。冷风吹不干你脸上的热汗?? ?就在这时--我终生都不会忘记的那一刻,不知从哪里飞来一颗流弹,车上的一个新兵应声倒下。 ?路边的崖洞里伸出一支叉子枪??
?罪恶的枪口瞄准了我们这辆军车,那枪口离汽车不过几十米。流弹还在继续飞来?? ?你第一个发现了敌情,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
?剩下的三十四名新兵全都冲上去了!他们手无寸铁,硬是用三十四双拳头捣毁了敌人的老窝。当大家把你从叉子松上抱起来时,你已经奄奄一息了??
1.根据文章第?~?段的内容,概括无名女兵令人感动的事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的主题的事件材料。本文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对工作尽职尽责,为了保护战友牺牲自己生命的女兵的形象。在4-10段中,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女兵的两件事情:(1)女兵在青藏高原恶劣的环境中,为进藏新兵一次次检查身体,对卫生员的工作尽职尽责。(2)在危机时刻,她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为战友的安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两件事情也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 考点示例三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答题。
轻点关门 石 文
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认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赶紧往屋里让。
②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要请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③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一楼?”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父亲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有适度的运动。”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
43
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和妻子深深地鞠了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
⑤我急忙扶起来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里病故了。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年对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激。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叩头叩的。
⑥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感慨:“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哪。“生活就是这样, 。 1、把第⑥段画线处应填写的揭示文章中心的话写在下面。 答:生活就是这样: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能根据文章的中心补写出文章的中心句。解答这一类题型应该在通读文章,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补写。本文作者是想通过他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告诉我们轻点关门这件事情虽然微不足道,但却能抚慰一颗心灵;同时因为自己的善举却得到了别人的如此感激。
参考答案: 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 考点示例四
阅读下列选文,然后答题。
一碗馄饨 周长海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香喷喷热腾腾,她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 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边,就问: “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面摊主人很热心地说:“来,你坐下,我下碗馄饨给你吃。”
很快,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忽然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着泪水,对面摊主人说:“我们又不认识,而你就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会感激她呢?您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张望?? 母亲马上就看到了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赶快回来吃,菜都凉了!” 这时,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的一辈子恩情“视而不见”。 1、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能结合自己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的主题谈一点体会。这一类的题型一定要紧扣文章主题,并要结合自身经历来作答。
参考答案: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却不注重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为别人的一句问候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动不已。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一)
一、解现代文阅读题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 通读原文,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44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二、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一)、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 二)、具体方法: 1、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2、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
45
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三、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 概括题:
1、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二)
2、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1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2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3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4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5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3、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46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 5)、问文章的详略。
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47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 能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三)
(三)、理解、品味句段题 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 A承上启下,过渡、 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
①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48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 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03年《橡数之谜》)
(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开放题答题策略
现代文阅读题越来越注重考察我们的生活实际与思想实际的结合,在选文上更多地考虑到我们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呈现出题型多样,设问开放的特点。解答开放提的根本是:走进文本 链接生活 规范表达。 一、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开放性习题具有两大鲜明的特点:
1、限制条件比较少,很少有审题障碍,给我们的答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紧扣文本,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拓展性比较强;或从文本的全篇入手,或从某个句段生发,触发学生的思考,由此沟通我们学生的生活、情感、思想。 二、解题分析及对策
我们在平时训练和考试中往往觉得这类题的回答并不困难,有话可说,可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得分很低。究其原因,主要容易出现下列三种现象:
一是“偏”。我们没有很好地读懂题干的要求,没有读懂文章的主题,没能弄明白作者所要叙什么事,抒什么情,说什么理。我们常常拉起笔就答,要么就文章说文章,要么踢开文章“另起炉灶”,只谈自己的生活或体验。
二是“空”。我们有时只满足于空谈大道理,没能把自己的独特体验融会其中,常常套用名人名言,来一句干巴巴的说教,缺乏说服力。
三是“乱”。我们有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却只是重复着一层意思,不能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没有一定的层次。另一个方面,对语言没有很好的推敲、整理,常常表达混乱,言不达意。
这样的题目事实已经成为我们训练、考试的主要失分点之一。要回答好这类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读懂文本,或全文的感知,或句段的透析要紧扣文本的主旨,不能脱离文本空谈。蔡云芝先生让魏巍终身难忘。你也有让你最不能忘记的老师吗?请你谈谈他(她)给你记忆最深刻的一点。这道题要我们在理解蔡云芝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上来来作答的,蔡老师的伟大之处在于对学生无私的爱,那么你的老师和蔡老师有共同点吗?他们不同在什么地方?由此展开你才能比较好的把握题旨,答案才不会无的放矢。
二要结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用具体的实例分层次加以透彻分析,做到不仅有理,而且有据,内容准确、全面。有时还必须考虑字数的要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了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寿镜吾先生,鲁迅还写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只不过瞪几眼??”。在那时那地,寿镜吾先生的做法是难能可贵的。老师严厉的教育你怎么看?请你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的想法。这道题必须首先
49
亮出自己的观点。可以是赞同的,老师严厉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严未尝不是一种爱;可以是反对的,过于严厉,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挫伤学生的自信,不利于学生快乐的成长,还可以辨证思考。,老师严厉的教育不是不可以,但应严而有度,严而有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等等。但绝不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完成答题的,还必须有鲜活的生活实例。这样才是完整的。 三要重视表达的规范,语言要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一点题干常常没有明确的要求,我们做题中也常常忽视了,信手涂鸦,最好成为影响得分的关键。尽管能看得到你有某一方面的意思,但因层次不清,意思不明,而功亏一篑。 具体操作时要分这样的几个步骤:
第一,在完成其他题目的基础上(这样的开放题往往放在阅读的最后一题),反复揣摩文章的主旨--走进文本,这是答题的基础。
第二,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指向。无论题目中有没有这个条件,都必须紧扣文章。要弄明白是围绕全文说,还是以一个句段为突破口。
第三,整理思路,形成观点,同时链接生活,找到自己生活中与文章的切口。把自己最有感受,体会最深的一点,提炼出来。
第四,形成文字,在草稿纸上修改加工,以保证语言规范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第五,工整誊写,完成答题。书写越来越得到重视,这是我们学习习惯,语文基本素养的体现。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要养成认真书写,保持文面整洁的习惯。
2012中考现代文阅读重点词句题的解题策略
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几乎是现代文阅读题的必考部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一、 对重点词语的考查
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语等。这部分试题的常见考点有如下三种: 1、理解词语的含义
中考对词语含义的考查往往不直接考词语的字面义。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通读全文,把握主旨。其实不单单是做词语含义理解题,做任何题的前提都是把全文仔细阅读一遍,把握住文章主旨再去做题才能有的放矢。
②依据语感揣摩词义,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辨别、验证。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时其含义不同,因此,解释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重庆中考试题:揣摩“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这里的“变异”是个遗传学术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就只能理解为“蚕由蛹变成蛾的过程”。很明显,联系上下文内容去解释这个词语要容易多了。
③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语含义。如江苏常州试题:解释“我以为是玉兰花香,再低头闻闻,不对啊,分明是在我身边,一阵一阵的,固执地绕鼻不息。”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此处的“固执”就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栀子花的香气袭人。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对词语含义的考查经常结合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考,要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就应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去回答。这就要牢记一些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拟人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内容浅显化,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排比能加强语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感染力等。
④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词语。如陕西中考试题:解释“只是在与我的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中加点的词语。“执拗”本来是一个贬义词,与“固执”同义,这里是来形容父亲的,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赞美父亲,所以这里不能解释为“固执”,这里的“执拗”是贬义词褒用,应理解为: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的深沉、独特。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对解释那些“贬义词褒用”、“褒义词贬用”等特殊用法有很大的帮助。 2、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这类试题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阅读中都有涉及。解答这类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采用比较法,即去掉加点词语之后句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前后变化写出答案。
在说明文中,这类题一般考察“大约”、“上下”、“左右”、“之一”等修饰限定词语的作用。回答此类题有固定的套路,即先表明观点,再回答原句中为什么要使用该词语(符合实际情况,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等),最后回答出该词语的使用
50
正在阅读:
现代文阅读技巧复习及作文指导教案04-14
电源变压器的特性参数05-10
西峡五里桥镇大桥沟小学建设项目 - 图文05-20
华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一览表 - 图文05-28
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策略分析与研究(交通运输毕业论文)04-09
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08-11
基于JSP技术的社区人口管理系统03-09
法院院长工作及廉洁自律情况汇报12-10
保山市车用燃气市场调研报告 - 图文01-1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作文指导
- 教案
- 复习
- 技巧
- 现代
- 阅读
- 西方音乐史复习纲要
- 小题专项集训(十四) 直线与圆
- 抛锚式教学设计
- 工科化学与实验(金继红)第4章-习题及思考题答案
- 有机化学反应概要(修订版)
- 2014年新教师跟踪培训方案(1) - 图文
- 奖惩细则2014年修订版1稿
- Proe Creo UG曲线方程大全及关系式、函数的说明资料解析
- 江苏省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 查看文件的时候报错input.output error
- 电影视频音频制作合同模版
- 昆腾DXI6701虚拟带库配置过程
- 2011年专升本英语词汇 - 短语
- 小学数学竞赛(五)最大公约数的应用
- HXD3故障轮对修理规程(修订七)
-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资料
- 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底稿
- 四年级语文复习五、语文阅读方法总结
- 2016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总体及管理试卷
- 水生生物学-桡足类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