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监控修改01

更新时间:2023-11-11 22: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选题过程及理由

1.选题过程 (1)步骤

1)阅读课题指南,查询以往年度社科基金项目,了解党中央和国家最新重大部署、紧跟国际最新动态,跟踪学术前沿。

2)确定团队小组熟悉的领域或方向,聚焦于团队熟悉的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现有优势,扬长避短。(由于团队有几个人做过网络舆情的研究,所以我们选题的方向是网络舆情)

3)查阅网络舆情领域最新的综述文献或相关研究论文

4)仔细阅读文献资料:确定最有意义和最有可能的突破口(突破口有哪些,文献综述里找) (2)突破口

老问题+旧方法型(对老问题深入挖掘)

老问题+新方法型(方法的创新) 新问题+旧方法(前沿研究) 新问题新方法

看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哪一种吧 1)逐项检索这些突破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研究的课题,确保选题能集中回答1-2个重要科学问题 3)请教同行专家论证课题和研究措施的可行性(看看改不改成询问老师意见,或者干脆不要这一步) 2.选题理由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和民意表达空间扩展,网络舆情在突发事件本体的演化过程中,常常催化其升级和扩散,甚至影响和决定着社会舆论的走向,进而渗透到现实社会中,并对现行的政府公信力、政府公共决策、政府运行机制等形成制衡或约束,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阻力因子。因此,加强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尤其是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并实施科学、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所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

在基金申报选题时,不管你所选题属于何种类型组合,都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 需求性原则。所选的研究课题属于学科发展或科技发展的前沿,必须是目前未做或未完成的研究工作,且优先选择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所选题必须具有重要意义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2)创新性原则。要求探索科学问题中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总之,选题必须有原创性,研究工作必须有创新性。

(3)目的性原则。所选题必须目标集中,不含糊,不笼统,切勿选题太宽泛,最终确定的选题应集中回答1-2个重要科学问题,不能求一个项目解决所有问题。这一点通常是基金申报新手很容易走入的误区。

(4)可行性原则。需要根据智慧技能、研究基础、团队实力和硬件设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地进行选题,确保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有限的确定目标。因此,在项目选题方面,一定需要详细说明所选课题是可以实现的。最好,自己有相关研究基础或预先研究成果作为支撑。

(5)优势性原则。选题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现有优势,扬长避短,顾及个人及团队的智力结构、特长、基础和潜力,考虑课题研究的可持续性。最好能在自身熟悉的领域选题,这能保证项目书能送到小同行中评审,让评审专家对你的申请书有较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如果不是自己优势的领域,自己把握可能也不够。 (6)可持续性原则。基金申请人通常会有自己的一个小课题组。为此,申请人需要考虑所选课题,是否具有发展前途,即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和可持续性的创新,能否为日后课题组提供可持续性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问题:

(1)2014 年 1 月 16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 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13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5.8%。

(2)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突发公共事件数量连年增加并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经过网络媒体和网民传播的突发公共事件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并产生舆情聚焦,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不仅左右了公众的舆论导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

(3)目前我国政府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治理和应对水平较低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有助于建立起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长效治理机制,通过适当手段预防、

干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2) 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有助于融合新媒体共同推动我国社

会架构转型。

(3) 作为政府公关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能够拉近和民意的距离,提升政府

公信力,还能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的政府监控的研究起步较早,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的监控研究如今已经涉及政府监控的方方面面,研究愈加细化。

(1)网络舆情理论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民主理论、网络空间治理理论等逐渐进入国外学者的研究视野。Herbert Blumer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所给定的公共场所里,在任何时间里由讨论的人组成的一种集体性行为。Noelle-Neumann从沉默螺旋理论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认为在网络舆情的生成中,公众的意见会因为另一方意见的沉默而逐渐强化,并通过反复形成具有某种一致性的舆论,进而演化为群体性倾向的网络舆情。Brauchler Birgit则分析了对立理论在舆情中的作用机理,并以东印尼的Moluccan事件为个案予以证明,网络中的对立矛盾的交锋更容易导致网络舆情。Patricia Moy则认为,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突发事件的应对和舆论引导不当,并可能因为舆论的引导不当导致更大

范围的事件。 LavrenkoV、Allan J、DeGuzman E 等人从技术层面对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网络舆情监管包括最初对事件的识别,以及包含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后续相关报道的话题检测与跟踪。Mceoy以美国“黑色联盟”为个案分析了“新闻修复”的权威地位,并为网络舆情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更好机会。Bob J. Carreil与DavidL.Sturges等人从网络舆情的原因进行解析,认为公众利益的冲突性和环境的作用是网络舆情的直接原因。Brooks B在网络舆情的引导中认为“网络把关”是十分重要的,并要求在网络舆情引导中要善于运用议程设置理论。

因此,在理论方面,西方国家学者提倡网络舆情的研究应将案例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突出网络舆情理论在案例中的应用和分析,从何构建出合理的管理模式。

(2)网络舆情技术模型与平台建设

第一,网络舆情的技术模型研究。Katarzyna Sznajd-Weron于2002 年创建的Sznajd 模型是学术理论界出现的首个舆论交互模型,该模型基于“united we stand divide we fall”建立,认为舆论观点是由内向外扩展。Elgazza采用Watts以及Newman的网络方法,创建了一个小世界网络,在该小世界网络模型中,突出体现了领导者的观念,并将领导者定义为负有传播、解释各种观点责任的个体,它能够在充分保持自身观点不改变的同时,可以轻易地、完全地改变其他个体的看法和观点。Hegselmalm以及Krause等人提出一个全新的网络舆情模型,并基于观点距离考虑,提出“有限信任”的观点,他们指出在网络舆论传播的过程中,舆情观点不仅仅包括简单的正反两种观点,而是多种观点共同交互,这是网络舆情演进模型中的重要的研究方向。Fortunat研究了全连通图、无标度网络、星型图、方格和随机图等五种网络技术模型。 第二,网络舆情监管的技术平台研究。Tsou等为网络舆情监管中对网络舆情进行主题分类和倾向性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Gil-Garcia等认为,在网络舆情监管过程中,发现、采集以及跟踪网络舆论热点话题并寻找最佳的网络舆情预警实现途径,主要是运用文本聚类等方法实现。Antioine Naud等认为,在网络舆情监管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聚类算法的文本主题分类等方法和技术,来对网络上的舆情话语进行舆情简报处理、倾向性分析等操作,最终实现网络舆情的预警、引导和监控。Vadrevus、Gelgif、Davulcuh等人认为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就必须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在技术方面也需要采用包括距离判别法、Fisher判别法以及Bayes判别法在内的多种分类判别方法。Welty C、Murdockj W等人认为网络舆情监控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朴素贝叶斯、组合分类器等。 在实践方面,西方学者注重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技术模型和平台的建设对现实突发事件提供技术支持。 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迅猛发展,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出现较多,而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1)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产生、演化机制研究 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机制研究,例如有学者指出该过程经历三个阶段:舆论爆发期、舆论高涨期和舆论消退期。魏丽萍建立了三个进化博弈模型来模拟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机制。唐超认为网络情绪是网络舆情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

(2)关于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研究,探析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监管中政府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有效互动不足、不知情、不懂得应对方法、不懂得如何修复舆情、对网络舆情可能造成的现实影响和危害预期不足等。当前学者从宏观角度、电子政务角度等治理对策方面的研究,包括舆情研判、舆情引导、舆情干预、舆情应对、舆情公关、舆情反馈、舆情管控等。如加强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专门的网警队伍;在网络舆情监测中引入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政府网络舆情辅助决策系统模型等。

除此之外,专家学者们在特定领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也已经有了不少成果,包括涉警领域、法院、检察机关、高校等领域。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模型及技术研究

如在网络舆情预警中融入BP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定时评判,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其效度。通过构建舆情热点发现和追踪模块,利用热点算法描述了模块数据挖掘功能。还有学者针对我国网络舆情信息量大、人数众多、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提出构建舆情反应力、舆情引导力、舆情控制力等3个维度的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预警评估指标体系。

(4)网络舆情监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必须要有技术支持,例如:舆情采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检索技术、聚类分析技术、网页分类技术等。也有学者针对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的核心舆情分析引擎进行具体研究,包括舆情观点分析、舆情倾向识别、舆情主体监测以及舆情主动自动跟踪等舆情信息识别与分析技术。

(5)关于网络舆情与政府形象方面的相关研究 提出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构建政府形象提升模式,以创新的方式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高政府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能力;转变行政思维和理念,正确对待网络监督,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等。

(6)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案例的具体剖析

近年来学者对多件网络舆情案例进行了有效剖析,例:厦门“PX”事件、汶川地震、“李刚门”、四川会理悬浮照事件等多角度总结了政府在治理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和根源,并探讨政府如何有效地应对、化解网络舆情事件。

(7)不足 总体上讲,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分布范围较广,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1、在分析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方面,某些研究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而多数的地方政府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rk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