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均用简史略传故事1

更新时间:2024-05-14 01: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赵均用简史略传故事

赵均用,1323年—1378年,原名赵君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元末淮北萧县,今安徽省萧县人。

元朝是蒙古人(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封建王朝,(1271年—1368年)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建立的元朝。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之子。元朝统治中国97年。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是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王朝和最强大的王朝。但从元朝建立至灭亡,存在不足一百年,而从灭亡南宋算起,只有90年,做为一个统一的王朝来说,元朝的寿命是不长的。

元朝末年社会腐败,统治黑暗,民不聊生,爆发了农民起义。元末1351年5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人聚众3000人在安徽颍州颖上县。(有的说在河北永年)准备起义,因走漏消息,韩山童被捕牺牲。刘福通冲出重围,率起义军占领颖州阜阳,大起义正式爆发。刘福通在安徽颍州首先起义,起义军,头裹红巾,称红巾军,从此元末天下大乱,全国各地都有起义队伍,反抗元朝统治。

元朝末年,1351年8月,徐州、邳县人,李二又称芝麻李(也有说是安徽萧县人)传说李二用芝麻救济灾民,所以百姓称李二为芝麻李,与赵均用共同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与社长赵均用、彭大及其子彭早住等8人共同起义,占领徐州,从者有十余万人。是一支强大的起义军,占领徐州后,又攻下了很多州县,也称红巾军。

1352年8月,元朝丞相,脱脱亲领大军40万人,出征徐州的芝麻李、赵均用等。9月徐州失守,李二被俘被杀,在河北雄县就义。也有说逃走,削发为僧,不知所终。

赵均用、彭大、彭早住等率余众转战濠州和另一支农民起义领袖郭子兴、孙德崖(1352年2月郭子兴、孙德崖、愈某、鲁某、潘某等人在濠州起义)会合。因赵均用、彭大的实力和知名度都在郭子兴、孙德崖之上,共推赵均用为盟主居上。因郭子兴、《厚彭、溥赵》,赵均用性情刚烈,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孙德崖打抱不平,对郭子兴说:“郭

1

元帅只知道有彭将军,不知道有赵将军。”赵均用闻之大怒,把郭子兴抓起来,关押在孙德崖府上,后来让郭子兴部将朱元璋救出。矛盾化解,赵均用、郭子兴和好,后来与朱元璋发生了矛盾,原因就是赵均用与朱元璋都共同看上了郭子兴的义女马秀英,双方要发生冲突,在郭子兴、孙德崖的调解下,为了共同抗敌,赵均用同意和解,郭子兴做主,把马秀英嫁给朱元璋,就是后来的马皇后,马大脚,从此赵均用和朱元璋就有了过节。

1353年,元朝丞相,脱脱命元将贾鲁领重兵围困濠州,赵均用足智多谋,与孙德崖、彭大等将领同心固守,当时在濠州城,有五大起义军领袖,号称五大元帅,史书上记有赵均用号令五大元帅的故事共同守城,长达半年之久,后来元将贾鲁病死军中,濠州城解围。

赵均用、彭大、孙德崖相继攻克盱眙县、泗州等淮安地区。传说赵均用与郭子兴、孙德崖、彭大成为把兄弟,还和另一支起义领袖陈友谅也成为把兄弟,后来彭大、彭早住自成一家,彭早住称鲁淮王。1355年3月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1355年4月,朱元璋在南略定远时,与始祖赵均用发生冲突,赵均用使用钢鞭打中朱元璋左肩,使之险些落马,从此成为仇敌。

1356年10月,赵均用攻占淮安,杀死元朝镇南王孛罗普化,一时军威大振,军中传有“起义军中有一赵,吓得元军闻名逃”的歌谣。 1357年初,赵均用自立为永义王(有称淮安王)。

1356年9月北方红巾军起义军总指挥刘福通发动了著名的三路北伐,想一举包围元大都(现北京市),推翻元朝统治。

西路军由李武、崔德(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率领,中路军是曹州、盛文郁的部队,由关铎、潘诚、冯长舅、沙刘二率领,中路大军一直打到高丽、开城。

东路军的统帅是毛贵,1356年9月,毛贵、续继祖领兵十万北伐,战果辉煌,安徽一部分地区,江苏一部分地区,山东全部。河南一部分,河北一部分,天津、北京一部分,辽阳、辽东地区。都是赵均用部将毛贵、续继祖占领控制地区。续继祖一起打到辽阳辽东地区。

2

毛贵是赵均用的部将,是元末起义军中最著名的将领,是一员名将,有军事才能。他的战功战绩,在当时超过任何起义军将领,他智勇双全,号称常胜将军。宋政权、小明王、韩林儿、刘福通任命,赵均用为淮安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毛贵奉赵均用之命转战于安东涟水县、海宁、沭阳、赣榆一带。

1357年元将也速攻海宁、毛贵夺其战船由海道入山东,二月,毛贵取胶州,杀元朝,山东宣慰释嘉纳。又下海转攻益都(青州市),攻下滨州,莒县,短短两三个月内,尽有山东州县,1358年2月,毛贵攻占河北南皮魏家庄,杀河南行省右丞苳抟霄,又连攻克河北青县、沧州,三月攻克蓟州、郭州、柳林(在北京市境内),毛贵孤军深入,后方粮草刘福通没有按时送到,在柳林败于元将刘哈刺不花,不得不退师济南。

投降元朝的另一支起义军领袖张士诚进攻淮安,淮安失守,赵均用退回山东益都(青州市),依附于毛贵,赵均用和毛贵开始关系一直很好,只是从柳林(今北京境内)作战不利退回济南后,两人互相埋怨,开始失和,毛贵部下士兵有抢平民的事情,赵均用责怪毛贵治军不严,最后发生内讧。1359年4月,赵均用在济南杀毛贵,7月,毛贵部将续继祖从辽阳渡海起兵回益都杀赵均用。据赵均用后代所说,赵均用没有被杀,是在乱战中只身一人逃走,续继祖在乱战中阵亡,赵均用只身一人逃往今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孙家夼,隐姓埋名,娶隋氏为妻,生五子,务农,终老山东。据说跟着孙氏姓三世孙。

赵均用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因内讧互相残杀失败了,南方的起义军朱元璋、陈友谅趁机招兵买马,扩大地盘,最后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由朱元璋取得。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当了皇帝,朱元璋派人追查赵均用下落,有人告知朱元璋,赵均用早已被续继祖所杀,朱元璋下令重新厚葬续继祖。赵均用在孙家夼隐姓埋名没有被查到。

赵均用后代在孙家夼姓过孙的说法,在赵疃是有争议的,赵均用是元未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武艺高强的武将,传说赵均用使用的

3

兵器是方天画戟和钢鞭。他要后代,不要习武,要习文,不做明朝的官,所以赵均用的武艺后代没有传下来。

现在赵疃村牌坊上就写有“仁爱忠厚传家远,礼乐诗书继世长”,这是我们的祖训,也是我们的家风,希望后代子孙能传承下去。

后来赵均用后代从孙家夼迁到赵疃扎根落户,赵均用当年隐姓埋名的孙家夼,得到孙姓人的帮助。现在还流传着孙赵不分家的说法,赵均用后代子孙在赵疃人丁兴旺,现在赵疃村有800户人家,人口有几千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赵姓,是我们这支赵姓最大的居住地和根据地。几百年来,还有很多赵姓子孙迁出赵疃村,到全国各地定居,有些赵姓闯关东时去了东北,有的去了国外。在山东海阳有几个赵姓大村,赵疃村、夼里村、文山后村、上夼村、榆疃庄村、杜家村,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等,赵均用在失败后去向之迷,现在山东聊城莘县、莱阳县有一些不同的说法,都需要以后进行考证、研究。

现在山东省海阳市赵疃赵姓与山东省莘县、莱阳县赵姓,对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赵均用,记史有些不同。有几种说法。

现在山东省海阳市赵疃村赵姓的一种说法,赵均用在1359年

失败后是逃往山东省海阳市的孙家夼村,隐姓埋名娶隋氏为妻生五子,终老山东。后代迁居赵疃村在赵疃扎根落户,这种说法官方是认可的

但在山东省聊城莘县,莱阳县赵姓记史是当年赵均用失败后是逃往山东省聊城莘县城西十里,隐居建村尧舜村,改名:赵忠义,是忠于起义的意思。夫人吕氏生五子。后代子孙在莘县周边几个县、市建村定居。莘县、莱阳县赵姓记史,赵均用祖籍是山东省莱阳县城北八里的赵家疃村。据说是在唐宋时期就从天水迁居,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疃村。山东省莘县和莱阳县的赵姓家谱。赵均用是第十世。

山东省海阳市赵疃赵姓记史家谱。赵均用是第一世始祖。海阳市赵疃村赵姓记史,赵均用祖籍是安徽省萧县人。在山东省海阳市有几个赵姓大村。赵疃村,文山后村,夼里村、上夼村、榆疃庄村、杜家村等。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等。山东省聊城莘县有几个赵姓大村,尧舜村、毛坊村、中牟疃村,二郎庙孙庄村、赵官目村、山东鱼台县。

4

德州陵县赵家寨村。滨州市沾化县赵家庄村。莱阳县城北八里赵家疃村。河北省枣强县等。

现在山东省海阳市赵姓与山东莘县,莱阳县赵姓所记史的赵均用除是农民起义领袖和对元朝作战方面是共同一致的。但对赵均用籍贯官职身世和失败后的去向。海阳与莘县,莱阳县赵姓记史是有些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这几个地方的赵姓来共同研究探讨我们祖先的历史之谜,这是我们几个地方赵姓的历史责任。

莘县赵姓记史赵均用在起义之前是元朝政府的地方官员。官职为南京治中,治中这个官职:可能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员,因不满元朝政府腐败和黑暗统治。辞官不做了,参加农民起义。山东省海阳市赵疃赵姓记史赵均用在起义之前官职为社长。是多大的官职,说法不一。有说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有说法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乡长或镇长。我个人在其它书籍和历史书籍查到过有其它身份的说法。赵均用在起义之前是县衙门的一个负责人。在办案时寻有私情。案发后逃走。占山为王,是山寨之主。这些说法都需要研究考证。不论是哪一种身份,赵均用在起义时,都是有一定的势力,和号召力的。在几个月内就有十多万人参加农民起义军,在当时他是有威望和知名度的。在徐州失守后,赵均用带领起义军队伍,转战安徽省濠州与另一支起义军领袖:郭子兴、孙德崖会合。因赵均用的实力威望知名度,都在郭子兴、孙德崖之上。所以共推赵均用为盟主居上。

现在山东省海阳市和山东莘县、莱阳县赵姓对赵均用的记史,有些不同,需要这几个地方赵姓后代子孙来共同探讨研究考证赵均用的历史未解之谜。

希望有一天赵均用的后代子孙能把赵均用的传奇故事写成小说,或搬上荧幕。因赵均用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一个英雄人物。赵氏子孙应当留传下去。因始祖赵均用有过辉煌的传奇历史。是很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为推翻元朝的统治和民族压迫做出重大贡献。是我们赵氏后代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到了近代抗日战争时期,赵疃人用地雷战与日寇浴血奋战。涌现

5

出以赵守福为代表的一批“爆炸大王”。赵疃村也被授予全国“地雷爆炸模范村”。赵守福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

赵均用的墓碑现在赵疃村东小山上,是2006年由赵氏后人出资建造。原墓地是在孙家夼,是雍正年间赵氏后人立碑,后来损坏,才迁到赵疃村。2006年11月21日,赵氏后人捐资立碑,在赵疃村东信号山上。

有关赵均用最后去向和身世之迷有几种说法,山东海阳,山东莘县赵姓有些不同的说法。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赵姓记史,赵均用在孙家夼隐姓埋名后娶隋氏为妻,生五子,赵氏家谱赵均用是第一世始祖。有五子,老大,赵孟,老二,赵仲,老三,赵季,前三子,都无子,失系。老四,赵伯,老五,赵文。老四,赵伯后代主要居住在山东海阳市行村镇夼里村。老五赵文后代主要居住在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

山东省聊城莘县赵氏家谱记载,赵均用是第十世,共有兄弟三人,赵均用排行老三,赵均用改名赵忠义,是忠诚起义的意思。有夫人吕氏,和另一位夫人姓氏失考。共有五子。赵成,赵德,赵全,赵能,赵胜。赵成居德州,陵县,城东二十五里河,赵家寨村定居。赵德在滨州沾化县城南五里,赵家庄村定居。赵全,在山东莘县尧舜村定居,赵能,赵胜,在赵官目村定居。有说赵全后来回到莱阳县,也有说回到海阳。

现在山东莘县尧舜村有赵均用大墓。清朝嘉庆年间立碑。碑文名子是,赵忠义。有一种说法,赵均用另有二子,因战乱被遗弃在西府。不知西府在什么地方。需要考证。

赵均用,1351年8月起义到1359年失败隐姓埋名有8年时间,征战过很多地方。是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为推翻元朝统治和民族压迫做出重大贡献。有辉煌的历史功绩。是赵氏子孙后代的骄傲自豪。 赵均用在隐姓埋名之前。有无家室没有查到史料记载。但和他一起共同起义的将领,彭大有儿子,毛贵有儿子。赵均用在淮安称永义王,有千军万马。有这样身份,赵均用在隐居以前不应是单身。有可能山东莘县赵姓是赵均用隐姓埋名之前传下后代。山东海阳赵姓有可能是

6

隐居以后传下来后代。这需要以后研究考证。 有关赵均用后代居住地的传说故事和相关介绍。

赵均用有五子,我们这一支是赵均用的第五子赵文的后代。从第十一世赵湘、赵渤从赵疃村迁到文山后定居是康熙初年。到现在有了300多年了。文山后这一支人丁兴旺。有几百户了,是村中大户。我们这支300多年到现在才有十几户。文山后记载有赵姓子孙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当官从省部级到科级都有文山后赵氏子孙,人才辈出(据说文山后的赵氏子孙有做官到省部级的。解放初期就有一位从文山后定居到黑龙江省哈尔滨,任黑龙江省办公厅主任,黑河市专员地委书记。赵培星是赵氏子孙的光荣。)赵培星是赵均用第二十世孙。我们这支300多年来,生存下来是很艰难的,也没出什么大的人才。

文山后赵氏家谱记载,有一支赵姓清朝时期闯关东时去东北定居海参崴,现俄罗斯境内,失考。另一支赵姓闯关东时去东北中朝边界,图们江定居失考。有说在朝鲜境内。

山东省海阳市小纪镇榆疃庄村,姓赵的是村中大户据说也是元末起义领袖,赵均用的后代子孙。听说是从赵疃迁到榆疃庄,是明朝万历年间建村,因当地榆树很多,就取名榆疃庄。现在榆疃庄,大约有100多户,村中有几个姓氏,姓赵的是村中第一大户,其次是姓付的。村民主要是种粮和果木树为主要生活来源。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夼里村,夼里村第一大姓,据说姓根(盖),第二大姓于,第三大姓赵,是赵均用(元末起义领袖)。第四子赵伯的后代。据夼里村民说抗日战争时期,姓赵的出了很多战斗英雄、和神枪手。使日本鬼子闻风丧胆。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上夼村,这支赵姓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后代。

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环岱庵村,有几户赵姓人家,据传说祖籍是从赵疃村迁居到此定居(无法考证)。

现在河北省廊坊市、有个村叫堤上营、和堤口村与北京市大兴区凤河营村交界。堤口村有一支姓赵的是村中大户。据说是从山东老家,

7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杀,从山东逃到了山西。不知过了多少年,又想从山西回山东老家,在回山东的路上,到了凤河营附近,觉得这地方很好,就不想回山东了。就在堤口村安家落户了。据说是我们的近支。他们的名字中间都有佩字和我父辈的名字是一样的,据说现在堤口村拆迁了。

我们这一支赵姓是赵均用第十八世和十九世孙,从山东省海阳市杜家村迁到北京的,有的在这之前,还去过东北,闯过关东。和海参崴。后来又到北京落户,开始落户北京城里。因是农民出身,离不开土地。最后定居在北京郊区,就是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董场村,也叫董家场。董场村的来历是清朝时期,是给皇帝养马的草料场,也是场院。因草料场的负责人姓董是个太监。董场村就是以他的姓氏得名的,就叫董场。后来清朝灭亡了,董场就成了一个村庄。董场村村民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大约有几十个姓氏。有村民大约200多户人家,大约有800多人。2003年初,董场村拆迁了,现在都住楼房了。我们这支赵姓从山东海阳杜家村也算是逃荒到北京的.近百年来几代人也没有回过老家,我去老家旅游了解老家风土人情,也算是了几代人心愿,我是重情义的人,对老家有亲切感,希望赵氏子孙要加深了解和团结。因为赵均用是隐姓埋名,要后代不要习武,要习文,不做明朝的官。所以赵均用的武艺没有传下来。现在赵疃村大门牌坊上就写有(仁爱忠厚传家远,礼乐诗书继世长)。这可能也是祖训,也是我们的家风。

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杜家村,有一支赵姓,现有几户人家。村民大多为杜姓,于姓。赵姓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赵均用第十一世孙,从赵疃村迁到文山后村定居。又从文山后村迁到海阳留格庄镇,院下村。第十四世孙迁到杜家村定居。有一部分赵姓是第十八世孙和第十九世孙开始迁到北京落户定居。大部分赵姓居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富源里小区。这支赵姓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后代。

现在河南省范县张庄乡有个朵庄村。有很多村民都姓朵。据朵姓人说,附近有个赵庄。朵姓人说他们原来是姓赵。传说不知是那朝的事。有个姓赵的将军。被敌人追杀藏到柴禾垛里。在敌人搜查时被发

8

现。敌兵就问他姓什么?他一慌张,随口就说姓朵。保住性命。他的子孙以后就姓朵了。他们说姓朵和姓赵是一家。当地还有朵赵不分家的说法。就像在孙家夼赵均用,隐姓埋名后代有姓过孙的说法。现在孙家夼也有孙赵不分家的说法。

据说为了防止敌人的追杀,赵姓将军让后代,在附近分建两个村庄。一个是赵庄,村名叫:赵坑村,一个叫:朵庄村。当地人有朵赵是一家,朵赵不分家的说法。传说被追杀的姓赵的将军,有可能是赵均用。这些传说无法考证。

山东省海阳市赵疃村赵姓和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赵姓,对赵均用的身世和最后去向的记载有些不同。但对赵均用失败后隐居,这样记载和说法是共同一致的。有些内容是在史书资料上查到的。有的是赵氏祖辈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有些未解之谜需要后代去研究考证。

赵氏家史(寻根记实)

山东省海阳市老家寻根记实,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是我们这一支赵姓的老家。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的后代。赵疃村约有800户人家。百分之九十五为赵姓。地雷战故事就发生在赵疃村,赵疃村人用地雷炸死日本鬼子600多人。赵疃人共牺牲40名战士。

孙家夼是赵均用隐姓埋名居住的地方。孙家夼村据说有千户人家,孙姓是大户。当年赵均用在孙家夼,隐姓埋名得到孙姓人的帮助。现在孙家夼还流传孙赵不分家的说法。孙家夼村到赵疃村有8里路。赵疃村到文山后村有3里路,赵疃村到杜家村约有100里路。杜家村全村有600多户人家。杜姓是村中大户,于姓是大户赵姓只有几户人家。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文山后村,赵氏家谱记载,有些赵姓在清朝时闯关东去东北定居,有在东北夹皮沟定居赵姓。有在抚顺、牡丹江、哈尔滨等东北地区定居,赵姓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赵均用的后代。文山后清朝民国时,有一支赵姓迁居四川,还有一支赵姓到福建定居。另一支赵姓去口外定居。

一个家族的家史,是为了让后代了解自己的家史,这也是

9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我有责任把我们的家史流传下去。这也是我的使命。我也是查看了一些历史资料,和前辈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有的就是到实地考察收集到的。我也是付出了一些辛苦的。就是为了把我们的家史-家谱流传下去,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我的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是有限的,因为我们有责任和使命,把家史-家谱流传下去。因为一个家族的家谱,传承着一个家族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贡献。我们后代子孙有责任传承下去。这是我对子孙后代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值得的。

第二十一世赵氏后人赵锁利收集整理编著 居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 2016年12月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rc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