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功也鉴湖泪也鉴湖”

更新时间:2023-04-26 08:48: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功也鉴湖泪也鉴湖

这里是鉴湖湮废中最为醒目的遗剩,它还残留着一个

古老鉴湖的模样,它虽然较原先小了许多,但却是鉴湖的石”,

是鉴湖浓缩了的内核。它坚守着鉴湖的所有信息和全部意义,包括

一千多年前那场改天换地的水利盛事。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

我至剡溪。”

镜湖,即鉴湖。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就是

浙东会稽平原的瑰丽、诡奇的景色。这片浙东山水是李白多年向往

的地方。

(元东南山水越为首” (白居易)、“天下风光数会稽”稹)。鉴湖山水不仅是李白,也是唐宋诗人们向往的地方。

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兴起,使浙东成为了唐诗之路的起点。

是鉴湖成就了浙东绍兴平原的丰饶和美丽,而主持修建

这个我国江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的人,是东汉时期的会稽郡太

守一一马臻。人们称他为“鉴湖之父”

鉴湖不但是蓄水灌溉湖泊,还具有蓄洪,防止咸潮内侵

和内河航行等综合功能,是平原丘陵地区之大型水利枢纽,为国内

外所罕见。

鉴湖以其堤岸之长、水域之宽、水利设施之先进,成为

当时水利工程的世界第一。这是我国古代继都江堰工程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水利奇迹。在鉴湖水利建设中,首次使用木桩与沉排技术,加固软土地基,修建堰闸,使得鉴湖在中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中,占有其独特的地位。

史载,唐宋年间,鉴湖福荫一方,使得绍兴境内“无凶

年,无饿殍”,“古越晏安,户口殷实”,盛世绵延,俨然是

浙东平原上的又一个“天府之国”。史书上故有“境绝利博,莫如鉴湖”之评说。

为官济世治水救民

仰慕大禹李冰业绩的马臻,带着服官济世的强烈愿望,

立志要兴修一座大型陂塘水利工程,以期一劳永逸,嘉惠于千秋万代百姓。

人说,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山海经》。

早先,连绵起伏的会稽山与大海相依。后来海水退落,

加之会稽山上流下的多条河水带来的泥沙沉淀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了一片冲积扇平原,这就是今日的绍兴平原。因此,绍兴平原被称为“从海底捞上来的土地”

绍兴,古为会稽郡。会稽一带北临沧海,南傍群山,平

原多沼泽。每当山洪暴发,平原即成茫茫泽国;而干旱之时

却无水用于溉田。加之杭州湾时有怒潮上溯,农田常被海水淹渍,导致颗粒无收。在这样的水环境下,百姓贫困,生计维艰。

当年东汉会稽郡郡守马臻走马上任,正逢大雨瓢泼,山

洪暴发,当地百姓的农田、房屋被大水冲毁,百姓悲号声震居乐业,成了他苦苦追求的梦。

天。马臻为此忧心忡忡。如何治理水患,使当地百姓能够安他想到了年轻时游历蜀地,在四川都江堰,亲眼见到都

江堰的雄伟壮丽和巨大效益,他深深为此倾倒,追思李冰创建都江堰的丰功伟绩,不禁产生以之为楷模的念头,慨然叹道:“壮哉,大丈夫为官当如此

这条大堤以会稽郡城为中心,又分为东西两大堤段,东

段起五云门至曹娥江,堤长72 里;西段起常禧门到浦阳江,堤防55 里。

经过详细查勘,马臻提出了修建鉴湖工程的规划设计方

案:把历代修筑的湖堤加高培厚,并增筑新堤,使之连成座共长127 里的大堤。这条大堤以会稽郡城为中心,又分为

东西两大堤段,东段起五云门至曹娥江,堤长72 里;西段起常禧门到浦阳江,堤防55 里。这条人工大堤拦截了会稽、山阴两县三十六溪之水,形成了周长310 里、宽约五里的狭长形大湖,这便是号称800 里的鉴湖,又名长湖、镜湖。

鉴湖包围了原来众多的大小湖泊。由于东部地形略高于

西部,马臻在湖中间又修了一条六里长的驿道作湖堤,把鉴湖分成东湖和西湖两部分。东湖87.63平方公里,西湖85.09

平方公里。在堤坝上,还设有泄洪放水设施:斗门、闸、堰、涵管等,其初期数量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有

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 。曾巩《鉴湖图序》及徐次铎《复鉴湖

议》记有“斗门八所、闸七处、堰二十八处、阴沟三三处”。此外,尚在会稽五云门外小凌桥以东,及山阴常禧门跨湖桥以南,设有水则牌(相似于今日的水位尺)两处。

由于湖水面高出堤外农田丈余,而农田又高出杭州湾海

面丈余,于是形成了三级台阶,形成自流灌溉的态势,加上斗门、闸、堰与涵管等一整套设施,就使得鉴湖发挥出了既能灌溉、又能排水的效益。天干时,打开放水设施,使湖水灌田。山洪到来时,关闭放水设施,把洪水蓄入湖中蓄不了时,又可打开下泄斗门,将水泄入杭州湾。

鉴湖水利工程在当时就是一项震惊世人的大型工程,它

功在当代,利及千秋,当代人必然要为此付出辛劳和牺牲。

因此从筹划到施工,反对声不绝于耳。筑湖,要淹没各湖泊问的土地、房屋和坟冢等,而其中大部分土地属于当地豪强大户。于是,筑湖工程遭到豪强大户们的激烈反对。他们施展了许多阴谋诡计,企图阻止鉴湖的修筑。马臻的一些亲朋好友和忠诚幕僚,也深感此事关系重大,弄不好会引火烧身,便劝太守“重举事而乐因

循” 。面对众多的反对之声,有着远见卓识的马臻全然不为所动。他力排众议,义无反顾。

东汉永和五年(140 年),马臻毅然发动15 万当地民众筑堤挖湖。

据史料记载。鉴湖修成以后,整个会稽山北部平原从此

免遭洪水之苦,曹娥江以西约9000 顷土地平畴千里,稻香阵阵。

施工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工程技术难题。会稽平原原为

退海沼泽之地,从地表到几十米深处淤泥堆积,新筑的湖堤常常数日后便沉陷坍塌。马臻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走访当地老农,寻求解决的途径,创造出了用松桩强基固本,并填塞以泥土、柴竹的办法,加强了湖堤基础的整体性和柔韧性,保证了湖堤的坚固稳定。他还总结借鉴了历代治水的经验,独具匠心地在湖堤上设置了斗门、闸、堰、涵管和水牌(水位尺),从而形成了科

学的鉴湖排灌体系。

由于筑湖工程浩大,修筑中途出现了人力、财力匮乏的

局面。马臻清楚:开弓没有回头箭,决不能半途而废。办法只有一个:不顾杀身之祸,动用当年的赋税和皇粮。这显然是挑战皇权的行为。他已作好了准备,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鉴湖工程这一千秋功业。岁月荏苒,鉴湖在风风雨雨中终于修筑成功。

据史料记载,鉴湖修成以后,整个会稽山北部平原从此

免遭洪水之苦,曹娥江以西约9000 顷土地平畴千里,稻香

阵阵。《宋书》描述这一带的情况是:“会土带海傍湖,良畴

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雩、杜之间为关中膏腴

土地不能比也。”除了千里平畴旱涝保收,800 里鉴湖亦是鱼

肥藕白。史载,湖中菱、荷、菱、芡之实不可胜用;鱼、

鳖、虾、蟹之类不可胜食” 。

杜牧曰:“越州机杼耕稼衣食半天下。即越州每年上缴

的赋税可以养活半个天下。宋人王十朋称赞:杭之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越之有鉴湖,犹人之有肠胃。”正是因为有

了健壮的肠胃,鉴湖建成后的绍兴平原日臻繁华,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千古奇冤江南一马不知是“天高皇帝远”实情难察,还是连年忙于征战顾

及无暇,抑或是侵犯皇权触怒龙颜,昏聩的朝廷最终将马臻判处极刑一车裂。

马臻筑湖淹没了豪门大户的田地、房屋和坟茔,遭到豪

强大户们的极力反对和憎恨。修湖时由于人力、财力的匮乏,马臻私自动用了当年的赋税和皇粮,又给反对派们留下了编织罪名的把柄和口实。

几个豪强联合起来,以马臻无视朝庭,耗用国库,毁坏

庐墓,淹没良田,溺死百姓罪具状控告。无奈豪强人数太少,

又不敢签上真实姓名,为了制造民怨沸腾的假象,于是搬来家谱,

填上一千多个死人的名字。

不知是“天高皇帝远”实情难察,还是连年忙于征战顾

及无暇,抑或是侵犯皇权触怒龙颜,昏聩的朝廷最终将马臻

判处极刑车裂。

真可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千秋功臣竟成为

千秋罪人。但马臻自信:“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临刑时马臻不作任何辩解,大义凛然,从容就义。

公道自在人心” ,越中百姓愤愤不平,他们冒着生命

危险,偷偷将遗骸运回会稽。万人哭祭,立祠祭祀,礼葬于郡城偏

门外鉴湖之畔。“太守功德在,人虽远益彰” ,世世代

代的绍兴人心中总是高树着马臻的丰碑。

唐元和九年,重修马臻墓,又建马太守庙。北宋嘉?v 元年(公元1056 年),宋仁宗赐封“利济王” 。马臻墓前矗立起四柱三间石牌坊,石质望柱上镌刻着:作牧会稽,八百里

堰曲阶深,永固鉴湖保障;奠灵窀穸,万家春祈秋报,长

留汉代衣冠。”

轰天大业,纳众水而定千秋,何屑当年谤读;盖世鸿

猷,润平畴以安百姓,岂图日后声名。

烟雨江南,清明又至。人们迈着沉重的步伐去祭奠马臻,

马臻墓坐北朝南,前临沃野,仰对亭山。墓前石栏挺立,四周以青

石砌垒,顶上青草离离,正中横置墓碑一块,上刻有

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太守马公之墓” ,系清康熙五十六年

海水图案,两侧为狮头方石柱,设盘龙纹抱鼓石。两侧为狮 头方石柱,前设青石长方形祭桌。

墓旁有马太守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元和十年扩建,

历代增修不绝。 正殿柱上有两幅楹联, 一幅是佚名联, 联日: 轰天大业,纳众水而定千秋,何屑当年谤读;盖世鸿猷,

霍顺武所撰,上联为: “继夏王疏凿之功,泽沛越州,长使 此地荐馨香。”大殿东西两壁,绘有三十二幅彩图,以连环 画形式,再现了马臻从自幼求学直至车裂身死的壮烈人生。

几百年前的旧物,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马臻“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的治水功绩,记录了越中父老对马臻的缅怀和崇 敬。大禹庙中也树起了他的雕像, 像前横幅大书 “鉴湖之父 与以治水得天下的大禹同享千载膜拜。

马臻与鉴湖,犹如李冰之于都江堰。但马臻的生前身后

却远比不上李冰的幸运和风光。同为郡守,都主持修建了福 泽千秋百姓的大型水利水利工程,李冰善终,但马臻被戮。

李冰死后被奉为“川父” ,名扬巴蜀乃至华夏;马臻却正史 无传,名声只限于绍兴一隅和水利史界,特别是今日知马臻 者又有几人 ? 月,郡守俞卿修墓时所立。墓碑边框浮雕双龙抢珠, 井— 卷云

润平畴以安百姓,岂图日后声名 。” 另一幅联是清绍兴知府

是邦占乐利。”下联是:

作汉室循良之吏,湖开鉴曲,允宜

只有民心不可欺,岁月抹不去先贤的功绩,时光掩不住

后人的爱戴,马臻的故事才长留天地间。

浩渺鉴湖于今安在

同中国历史上不少有名的陂塘灌溉工程一样,鉴湖也没

有摆脱逐渐萎缩、湮废为田的悲剧性宿命。

杜甫诗云:“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美女与鉴湖,为越中两绝” 。如今越中依然美女如云,

肤若凝脂,而鉴湖却已然风光不再。同中国历史上不少有名的陂塘灌溉工程一样,鉴湖也没有摆脱逐渐萎缩、湮废为田的悲剧性宿命。原先号称800 里的浩渺鉴湖,到今天只萎缩、湮废得只剩下30 里。

鉴湖湮废谁之过也?”其中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

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主要成分,尤其是围湖造田。

鉴湖周围原有自然环境是“湖高于田丈余,田又高海丈

余。水少,则泄湖溉田;水多,则田中水入海” 。围湖造田以后,改变了这一自然态势,使湖与田之间失去了天然调节

功能。

围湖造田从宋朝开始,越中带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

绍兴平原上已经无田可耕,人们便向山要田,向湖要田。向山要田,砍伐了大片的树林,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泥土入湖,

造成淤塞。向湖要田,便是围湖造田:在湖中修筑围堰,圈出一片一片水面,然后填土成田。最后,湖区泥沙越积越厚,造田区域越辟越多,整个鉴湖“废几尽矣” ,完全丧失了蓄水溉田的功能。

宋朝大散文家曾巩。曾任越州通判,是绍兴地区的父母

官。他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在《越州鉴湖图序》一文中,他愤然将这种围湖造田的行为斥为“盗湖”

文中曰:“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祥符之间,

七户,庆历之间二户,为田四顷。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至于治平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余户,为田七百余顷而湖废

几尽矣。”当时的官员还是颇有头脑,文中写的“当是时,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退耕还湖” 。

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复田为湖”就在《越州鉴湖图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为惩罚“盗

湖”定下的法令:围湖造田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刑有杖百至于徒二年。”然而,当时农民对生态问题认识模糊,官员也抓得不紧,有令不行,有法不依,盗湖为田者大增,鉴湖被大量蚕食。于是曾巩出来大声疾呼,严办盗湖者。他激动地说:“令言必行,法必举,则何功之不可成,何利之不可复

哉! ”在曾巩主管越州之时,“盗湖者减,鉴湖水清。”

但是好景不长,曾巩去世,盗湖抬头,鉴湖于是越来越

小。这即是曾巩所预料到的情况:夫湖未尽废,则湖下之

田旱,此方今之害,而众人之所睹也。使湖尽废,则湖之为田亦早矣,此将来之害,而众人之所未睹也。

果不出曾巩所料,宋室南渡以后,宁绍平原人口猛增,

垦湖为田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在群起围垦之下,鉴湖拼死挣扎了数年之后,终于失去了浩荡的湖光水色一据后人考证,完全湮废的时间,当在宋乾道元年(1165 年)前后。鉴湖湮废

的直接后果,便是“水旱灾伤之患,无岁无之矣” 。有人统计,今绍兴地区,北宋时发生水旱灾8 次,南宋时增为54

次。

如今的鉴湖,旧堤还依稀可见,原先浩荡的湖面只余下

许多零碎的小湖。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号称“

的那一长溜水域,其宽处约 4 公里光景。它完全不像是湖,这里是鉴湖湮废中最为醒目的遗剩,它还残留着一个古

老鉴湖的模样,它虽然较原先小了许多,但却是鉴湖的“化石”,是鉴湖浓缩了的内核。它坚守着鉴湖的所有信息和全部意义,包括一千多年前那场改天换地的水利盛事,那个华夏儿女,特别是越中儿女心中永远不朽的名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ra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