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集锦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

更新时间:2024-06-27 03: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集锦六:学生的心

理发展与教育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又萌发了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同时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这种方向性表现为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的过渡,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3.不平衡性

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出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不同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顺序性,但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童年期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这一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使小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少年期

这一时期是指11~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3.青年初期

这一时期是指14~18岁的阶段,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二、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因而从逻辑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体运算。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而且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二)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和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根据对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的研究指出,必须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教师必须考虑到每个阶段儿童的特殊兴趣和需要,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三)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1)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2)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概念,是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与周围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具有调控和完善自我的作用,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主要标志。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含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在结构上,自我意识的三种心理成分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一时期,青少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日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趋强烈;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并且道德意识得到高度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二)智力的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稳定的平均数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三)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014辽宁教师招聘考试公告汇总

http://ln.zgjsks.com/html/2014/ggxx_0806/10526.html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ra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