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更新时间:2024-04-04 11: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编写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1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目录
第一节 术 语 .......................................... 3 第二节 建筑高度........................................ 5 第三节 建筑间距........................................ 8 第四节 建筑退让间距 ................................... 11 第五节 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 ........................... 16 第六节 居住建筑天井 ................................... 19 第七节 骑楼 .......................................... 21 第八节 建筑场地竖向设计 ............................... 25 附录 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 30
2
第一节 术 语
1.1 建筑工程
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以及原状维修工程。 1.2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
指城市非农业人口居民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兴建的仅供自己居住的建筑工程。 1.3 建筑场地
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用地。 1.4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
1.4.1 指一定地块内建筑工程规划建设的总建筑面积,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建筑面
积的总和。具体计算方法应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执行。
1.4.2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可以分为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和自然计算的
总建筑面积。
1.5 容积率
指一定地块内,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与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1.5.1 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包括:
(1)地面以上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上的架空层、避难层、屋顶梯间和电梯
机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2) 以下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下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库、设备用房的建筑
面积除外。
1.5.2 净建设用地面积是指扣除宽度为1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城市河涌等用地面积的
建设用地面积。
1.6 建筑密度
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1.7 规划户数
指一定地块内居住建筑所规划的居住人口户数。 1.8 建筑层数
指建筑层高2.2米以上的建筑自然层数(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
3
1.9建筑控制线
指在一定地块内建(构)筑物的主体不得超越的控制线,又称建筑红线。
1.9.1 建(构)筑物的主体是指不包括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如外伸台阶、步级、外
挑阳台及构件等)的建筑部分。
1.10 建筑高度
除有特别规定外,建筑高度是指计算建筑间距的建筑高度。 1.11 建筑间距
指两幢建(构)筑物外墙面(柱)之间的水平距离。 1.12 自身一方建筑间距
指一幢建筑工程的外墙面中点至其用地红线、城市规划道路中线或规划河涌中线的水平距离。 1.13 退让间距
指临规划道路的建筑工程的建筑控制线至规划道路边线最短的水平距离。 1.14 原状维修
指不拆除、不改变原有建(构)筑物的基础、外墙立面、建筑层数、高度、面积、使用性质的建设工程。
4
第二节 建筑高度
2.1限制规定
2.1.1 本条中的建筑高度是指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天面附属建(构)筑物顶的垂直高
度。
2.1.2 在我市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文物普查确定的文牧保护单位等规划建设控制地带
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建筑高度应符合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视线分析方法如图2-1-2所示。
2.1.3 在气象台、电台及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和卫星地面站)、军事工程设施等有净空高度限制的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其建筑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 2.1.3 在气象台、电台及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和卫星地面站)、军事工程设施
等有净空高度限制的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其建筑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要求。
2.2建筑高度应按以下规定确定:
2.2.1 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檐口顶加上檐
口挑出宽度;挑女儿墙屋面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女儿墙顶。如图2-2-1所示。
2.2.2 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或等于45度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
计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屋面坡度大于45度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屋脊顶或屋脊转折线。如图2-2-1所示。
5
图2-1-2
2.2.3 在以下两种情形下,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建筑的高度应记入建筑高度:
(1) 附属建筑的单边边长大于对应主体建筑边长的1/2;
(2) 两个以上附属建筑同一单边累加边长大于对应主体建筑边长1/2,且水平投
影面积之和超过屋面水平投影面积1/4。 2.2.4 相临两幢建筑室外自然地坪存在高差的,应按图2-2-4所示,确定建筑高度。
图2-2-1 6
2.2.5 在同一用地单位的建设用地内,如两幢建筑物首层均为架空层的,南向(或东向)建筑物的建筑高度可自北面(或西面)建筑物架空层的梁底标高起计(如图2-2-5所示)。
图2-2-5 图2-2-4 7
第三节 建筑间距
3.1 本市规划区内建筑物朝向按以下规定确定:
3.1.1 建筑平面的长边或者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南北方向或者由正南北方向偏东
(或偏西)的角度在45°(含45°)以内的,为南北朝向。
3.1.2 建筑平面的长边或者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东西方向或者由正东西方向偏南
(或偏北)的角度在45°以内的,为东西朝向。
3.2 本市规划区内建筑工程的建筑间距按照广州地区日照条件、城市密度分区、建筑物朝向、毗邻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属性综合确定。
3.3 民用建筑的建筑间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但不得小于表3.3.2的规定值。
表3.3.1
建筑高度 建筑 (单位:米) 朝向 居住建筑 <30 公共建筑 <24 南北 建筑短边 建筑间距 长度 方向 (单位:米) ≤14 南北 东西 >14 南北 东西 东西 南北 ≤14 东西 >14 居住建筑 ≥30 公共建筑 ≥24 南北 ≤20 东西 >20 南北 南北、 东西 建筑间距(单位:米) 密度1区 ≥0.7H 且≥6 ≥6 ≥0.7H 且≥8 ≥8 ≥8 ≥0.5H 且≥8 ≥0.5H 且≥8 ≥(0.7×30) +0.5(H-30) 且≥13 密度2区 ≥1H 且≥8 ≥8 ≥1H 且≥10 ≥10 ≥10 ≥0.7H 且≥10 ≥0.7H 且≥10 ≥(1×30) +0.5(H-30) 且≥13 密度3、4区 ≥1.2H 且≥8 ≥8 ≥1.2H 且≥12 ≥12 ≥12 ≥1H 且≥12 ≥1H 且≥12 ≥(1.2×30) +0.7(H-30) 且≥18 H≤60,≥18>60,≥22 ≥(1.2×30) +0.7(H-30) 且≥22 H≤60,≥22 H>60,≥26 H≤60,≥22 H>60,≥26 ≥0.7H,但不少于22 ≥0.7H,但不少于22 南北 H≤60,≥13 H>60,≥18 ≥(0.7×30) +0.5(H-30) 且≥18 ≥(1×30) +0.5(H-30) 且≥18 东西 东西 >20 ≤20 南北 东西 南北、 东西 H≤60,≥18 H>60,≥22 H≤60,≥18 H>60,≥22 ≥0.5H, 且不少于18 ≥0.5H, 且不少于18 8
附注: 建筑高度超过80米的建筑工程,80米以下的部分应按第3.3条和第3.4条的规定确定建筑间距,超过80米以上的部分不再增加计算建筑间距。
表3.3.2
建筑类别 高层建筑 多层建筑 高层建筑 13米 9米 多层建筑 9米 6米
附注: 表3.3.2所述建筑间距应按相邻建筑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当外墙有突出构件时,应从其突出的部分外缘边线起计算。
3.4 同属一个用地单位且在同一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筑工程,其建筑间距应按以下规定确定:
3.4.1 两幢平行布置的建筑,应以南面(或东面)建筑物的建筑高度计算建筑间距,
并按表3.3.1和表3.3.2的规定择宽确定。 3.4.2 两幢不平行布置的建筑,可以以两幢建筑物相互遮挡部分的中点直线距离计
算建筑间距,但建筑物之间最窄处不得小于表3.3.1规定值的1/2以及表3.3.2的规定值。 3.4.3 如两幢建筑物首层均为架空层的,可以以南面(或东面)建筑的建筑高度(扣
减北面或西面建筑物的架空层的高度)计算建筑间距,并按表3.3.1和表3.3.2的规定择宽确定。 3.5 分属不同用地单位的两块相临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筑工程,临用地红线一侧自身一方建筑间距应按以下规定确定:
3.5.1 建筑外墙与用地红线平行布置的,应按表3.3.1和表3.3.2规定值的 1/2
择宽确定。 3.5.2 建筑外墙与用地红线不平行布置的, 可从临用地红线的建筑外墙面中点处起
计算自身一方建筑间距,但建筑物距用地红线最窄处不得小于表3.3.1条规定值的1/4和表3.3.2条规定值的1/2。 3.6 拟建建筑和规划保留的已有建筑之间的最小建筑间距必须满足表3.3.2的规定。 3.7 公共建筑与公共建筑毗邻时,其相互之间的建筑间距在满足表3.3.2的规定的前提下,允许在表3.3.1规定值的基础上扣减10%。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毗邻时,建筑间距不予扣减。
3.8 在建筑间距范围内外挑阳台、走廊、楼梯平台,应在满足表3.3.2规定的前提下,符合以下规定:
3.8.1当外挑阳台、走廊、楼梯平台的总长度小于或等于相应建筑边长的一半时,允
许外挑不大于1.5米进深的阳台、走廊、楼梯平台。 3.8.2当外挑阳台、走廊、楼梯平台的总长度大于相应建筑边长的一半时,应按阳台、
走廊、楼梯平台的外挑边线计算建筑间距;
9
3.9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的建筑间距控制要求应按照本节规定执行。如城市居民对原有自住建筑进行拆建、改建、扩建,将导致建筑间距不能满足本节规定时,只能进行原状维修。 3.10 临时建筑工程的建筑间距控制要求应按照本节规定执行。
3.11 位于同一地块内的两幢非民用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民用与非民用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应按本节规定和有关专业管理要求择宽确定;距用地红线、城市规划道路中线的自身一方建筑间距,应符合第3.5条的规定。
3.12 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建筑间距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
10
第四节 建筑退让间距
4.1 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等地段建设的建(构)筑物,其建筑退让间距应当符合消防、环保、卫生防疫、防汛抗洪、通讯、文物保护以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4.2 建筑首层外墙、柱边线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
4.3 建筑工程临规划道路和河涌的建筑退让间距应按以下规定确定:
4.3.1建筑控制线距相邻规划道路边线或者河涌规划控制边线的建筑退让间距,应符
合表4.3.1的规定。
表4.3.1
建筑控制线距规划道路边线退让间距规定 规划道路类别 城市道路 城市高架路 城市快速路及对外出口公路 环城高速公路 对外出口高速公路 临路退让间距D(单位:米) 规划路宽≥60米, 15米<规划路宽<60米, 规划路宽≤15米,
D≥10 D≥5 D≥10 D≥20 D≥50 D≥100 建筑控制线距河涌规划控制边线退让间距规定 河涌规划控制边线 退让间距D(单位:米) D≥3 D≥3 4.3.2 荔城中心城区、新塘中心城区区内的建筑工程应按表4.3.1控制临路退让间距;
区外的临高速公路、公路路段的建筑工程除应符合前述临路退让间距要求外,关于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区保护等规定有特别要求的,应从其规定。
4.3.3 城市高架路两侧的建筑工程临路退让间距应按表4.3.1执行。但当高架路中线
在地面上的正投影与地面道路规划路中线不重合时,两侧的建筑工程临路退让间距应按以下规定确定(如图4-3-3所示):
4.3.3.1 高架路边线在地面上的正投影未超出地面道路规划路边线的,应自地
面道路规划路边线按表4.3.1的规定进行退让。
4.3.2.2 高架路边线在地面上的正投影超出地面道路规划路边线的,应自高架
路边线在地面上的正投影按表4.3.1的规定进行退让。
11
图4-3-3 4.3.4建筑物相临城市道路红线以外的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退让间距应按有关城市轨
道交通规划控制要求控制;建筑物相临城市道路红线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建筑
退让间距应自道路红线退让10米。
4.3.5建筑物相邻城市立交,建筑退让间距应自立交规划红线退让10米。 4.3.6建筑退让间距少于建筑间距的,应同时适用本节和第3节的相关规定并择宽确
定建筑退让间距。
4.3.7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对特定城市地段或地区的建筑退让间距有特别规定的,从其
规定。
4.4 建筑工程临铁路的建筑退让间距规定
建筑控制线距最近的铁路路轨中线的建筑退让间距(如图4-4所示)应符合表4.4的
规定。
12
图4-4 表 4.4
建筑工程临铁路退让间距D(单位:米) 建筑物性质 铁路等级 主 干 线 支线、专用线 油库、加油站、煤气站等 D≥50 D≥50 工业与民用建筑 D≥25 D≥15 4.5 建筑工程临架空电力线的建筑退让间距规定
4.5.1架空电力线导线边线距建(构)筑物最近突出物的水平退让间距(如图4-5所示)
应符合表4.5的规定。 4.5.2地下电力电缆距建(构)筑物最近突出物的水平退让间距不得少于0.75米。
图4-5 13
表4.5
电压等级 0.1 ~1万伏 3.5 ~11万伏 15.4~33万伏 50万伏 架空电力线导线边线距建(构)筑物最近突出物的水平退让间距 5米 10米 15米 20米 4.6 建筑工程临路退让间距范围内的规划控制规定
4.6.1 建筑工程临路退让间距范围应用作人流集散和绿化,但第4.6.2条和第4.6.3
条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4.6.2建筑物退让规划路边线3米的地上、地下空间范围内和建筑工程消防间距范围
内,建筑工程不得外伸或外挑任何建(构)筑物。经城市规划批准的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建筑或公用设施相连而进入该范围的地下室、地下隧道、空中行人廊道除外。
4.6.3建筑工程退让规划路边线大于3米的地上、地下空间和消防间距范围外,在符
合以下条件的情况下,建筑工程可外伸地下建(构)筑物、步级(含台阶)和外挑构件(含雨蓬)(如图4.6.2所示),但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另有要求的除外:
4.6.3.1 外伸地下建(构)筑物控制规定 图4-6-2 14 4.6.3.1 外伸地下建(构)筑物控制规定
(1)地下建(构)筑物外伸的边缘距规划路边线最窄处不得少于3米。 (2)地下建(构)筑物外伸的顶面标高距室外自然地坪的设计标高不得少
于2米,同时应满足市政管线和绿化的要求。 4.6.3.2 外伸步级(含台阶)控制规定
(1)退让规划路边线大于或等于5米的,建筑工程方可外伸步级(或台阶)。
外伸步级(含台阶)宜平行规划路边线设置,步级(含台阶)的进深不得大于2米。 (2)外伸步级(含台阶)的高度距室外自然地坪的设计标高不得少于0.3
米。 4.6.3.3 外挑构件控制规定
(1)外挑构件(含雨蓬)应当统一设置,且外缘距规划路边线最窄处不得
小于3米。 (2)外挑构件(含雨蓬)的底面梁底标高距室外自然地坪的设计标高不得
小于4.5米。 (3)除雨蓬外的外挑构件进深不得大于0.5米。位于建筑物出入口位置的
雨蓬外挑进深不宜大于2米,其他位置的雨蓬外挑进深不得大于1.5米。
4.7 不临城市规划道路的地下室,其顶板埋深除了应符合管线和绿化要求之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超出建筑物范围的地下室顶板覆土应不少于0.6米;
(2)位于集中绿地范围内的地下室,其顶板覆土应不少于1.5米,且其建筑外缘边线
距用地红线距离不得少于2米。
4.8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的建筑退让间距应按照本节规定执行。如城市居民对原有自住建筑进行拆建、改建、扩建,将导致建筑退让间距不能满足以上各项规定时,只能进行原状维修。
4.9 临时建筑工程的建筑退让控制要求应按照本节规定执行。
15
第七节 骑楼
7.1 本市规划区内的骑楼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
7.1.1 A类型骑楼:贴城市道路路缘石、占用人行道路的骑楼(如图7-1-1-1、7-1-1-2
所示)
图7-1-1-1 图7-1-1-2 21 7.1.2 B类型骑楼:贴城市道路边线(人行道边线)、无临路退让间距的骑楼(如图7-1-2
所示)
图7-1-2 7.1.3 C类型骑楼:按照第4节“建筑退让间距”的规定退让后建设的骑楼(如图7-1-3
所示)
图7-1-3 22
7.2 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改造和新建应符合以下原则:
7.2.1 位于传统骑楼街区的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与改造应保持原有骑楼的历史风貌。 7.2.2 沿街骑楼应平行于城市道路布置,且保持骑楼建筑界面与城市道路的平齐,同时
保证各骑楼单体建筑之间的统一和协调,突出骑楼连续的城市景观。
7.2.3 位于传统骑楼街区的骑楼,其建筑外立面的装修选材宜采用石材或其它与传统
骑楼外立面装修材质相近的装修材料。
7.2.4 骑楼建筑沿街店面宜采用通透的设计处理手法。
7.2.5 骑楼下的公共空间不应设置直接排气的空调机、排烟扇等设施或排出有害气体
的通风系统。
7.2.6 骑楼建筑应进行城市夜间景观照明设计,其灯饰、建筑泛光照明灯具的设计与
设置应与骑楼建筑的立面设计保持统一与协调。
7.2.7 经批准的骑楼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有特别规定的,骑楼建筑的更新、改造以及
新建应按该特别规定执行。
7.2.8 A类型和B类型的骑楼仅适用于传统骑楼街区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与改造,且
应符合所处地段有关骑楼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的控制要求。
7.3 骑楼规划控制规定
7.3.1 A类型骑楼柱体外缘边线(含基础和地梁外缘边线)距路缘石外边线距离不得小
于10cm;B类型骑楼柱体外缘边线(含基础和地梁外缘边线)不得超出规划人行道边线。 7.3.2 A、B两种类型的骑楼,其骑楼人行道路面以下不得修建地下室,基础和地梁顶面设计标高距城市道路规划标高不得少于2米。
7.3.3 C类型骑楼的临路规划控制要求应按照第4节“建筑退让间距”的规定进行控制。 7.3.4 临路骑楼(包括含骑楼的裙楼)的建筑高度控制规定
(1)A、B两种类型的骑楼:当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小于40米时,建筑高度应不小
于10米,且不大于18米;当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大于或等于40米时,建筑高
度应不小于15米,且不大于24米;并且,还应同时满足第2节“建筑高度”的有关控制要求。
(2)C类型骑楼的建筑高度应按照第2节 “建筑高度”以及第3节“ 建筑间距”
有关要求进行控制。 7.3.5 骑楼人行道路面设计标高控制规定
(1)A、B两种类型骑楼的人行道设计标高应与人行道路面规划标高持平。 (2)C类型骑楼人行道的设计标高距室外自然地坪设计标高高差不得大于0.15
米。 7.3.6 骑楼净空高度控制规定
骑楼净空高度自骑楼人行道路面标高计至骑楼梁底设计标高;如骑楼设置吊顶,则应计至骑楼吊顶底面。A、B、C三种类型骑楼的净空高度均不得小于4.5米。
23
7.3.7 骑楼进深控制规定
(1) A、B两种类型骑楼的柱体外缘边线距骑楼首层外墙边线的水平垂直距离不
得小于5米。 (2) C类型骑楼的柱体外缘边线距骑楼首层外墙边线的水平垂直距离不得小于3
米。
7.3.8 骑楼净空宽度控制规定
(1)A、B两种类型骑楼的柱体内缘边线距骑楼首层外墙边线的净空宽度应不小于
4米。 (2)C类型骑楼的柱体内缘边线距骑楼首层外墙边线的净空宽度应不小于2.5米。 7.3.9 骑楼沿街柱距控制规定:
A、B、C三种类型的骑楼的沿街柱距不宜小于6米。
7.4 有关骑楼的其它规划控制规定
7.4.1 A、B两种类型骑楼的外墙凸出的装饰线不得大于30厘米,且不得外飘阳台、窗框及构筑物。 7.4.2 C类型骑楼的外墙外飘构件应按第4节“建筑退让间距”的有关规定进行控制。
24
第八节 建筑场地竖向设计
8.1 基本规定
8.1.1 建筑场地竖向设计(以下简称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建筑布置及城市空间环境的规
划和设计。
8.1.2 竖向设计应采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本市规划区内的建筑工程必须采用80
西安坐标系及1985国家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系统与广州高程系统、黄海高程系统、珠江高程基准的换算关系如下:
1985国家高程=广州高程-4.26米 1985国家高程=黄海高程+0.15米
1985国家高程=珠江高程+0.74米
8.1.3 竖向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建筑场地设计高程应符合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标高,对起控制作用的坐标及高程不得任意改动。
(2)符合建筑室外自然地坪排水及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且不得妨碍相邻各方的排水;竖向设计标高应和相邻建筑场地的竖向标高保持统一和协调。如地形条件允许,应和相邻建筑场地的竖向设计标高持平。
(3)符合城市道路、广场、各项市政工程管线敷设高程以及绿化覆土深度要求。 (4)在满足各项建筑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应避免高填、深挖,减少对原有自然地貌的
人为影响。
8.2 室外自然地坪的设计形式与设计要求
8.2.1根据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以及建筑的使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室外自然地坪设
计形式可分为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建筑场地自然坡度小于5% 时,宜设计为平坡式;建筑场地自然坡度大于8% 时,宜设计为台阶式;建筑场地自然坡度为5%~8% 时,宜设计为混合式。
8.2.2 台阶式和混合式中的台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台地划分应与建筑的平面布局相协调,并充分考虑地形坡度、坡向和风向等因素
对建筑布置的影响。 (2)台地的长边宜平行于等高线布置。
(3)台地高度、宽度和长度应结合地形,并根据建筑的使用要求确定;台地间的高差
宜为1.5~3.0 m。
(4)公共建筑室外自然地坪的竖向分台设计,其台地间的高差宜与建筑层高成倍数关
系。
(5)住宅建筑室外自然地坪的竖向分台设计宜采用小台地形式。
(6)使用性质相同或功能联系密切的建(构)筑物宜布置在同一台地或相邻台地。 8.2.3 根据建设用地的主要类型,竖向设计坡度应符合表8.2.3的规定。
25
表8.2.3
建设用地类型 居住建筑 公共建筑 工业、仓储建筑 最小坡度(%) 0.2 0.2 0.2 最大坡度(%) 25 20 10 8.3 临城市道路、广场的竖向设计
临城市道路、广场的竖向设计,如果已经编制了专项规划,应按照经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尚未编制专项规划的,应符合下列规定:
8.3.1 建筑场地与规划人行道边线衔接处,室外自然地坪起坡点的竖向设计标高应符合
以下规定:
(1)城市规划道路已开通的,应与相邻人行道的规划标高持平。
(2)城市规划道路未开通的,应与相邻城市道路中心线的规划标高持平。 8.3.2 临城市道路一侧建筑退缩间距范围内的室外自然地坪设计坡度规定
8.3.2.1纵坡设计坡度:应与相临城市道路的规划纵坡保持一致。 8.3.2.2横坡设计坡度:
(1)无进车道时,室外自然地坪向城市道路一侧横坡设计坡度宜为1%~3% ,
地形复杂的地段,允许在0.5%~6%之间变动。
(2)当建筑物设进车道时,室外自然地坪向城市道路一侧横坡设计坡度应为
0.4%~3%。
8.3.3 地下停车库出入口处行车道起坡线不宜超出首层建筑外墙边线。 8.3.4 当建筑场地内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衔接。 8.3.5 临城市广场的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城市广场的竖向设计标高保持协调。
8.3.6 建筑场地内的步行系统应按照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的
有关规定进行竖向设计。
8.4 非临城市道路、广场的竖向设计
非临城市道路、广场的建筑场地,其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周边相邻建筑场地的竖向标高保持协调且不得妨碍相邻建筑场地的排水。 8.5 室内外地坪竖向设计标高
8.5.1 室内外地坪竖向设计标高(如图8-5-1所示)应符合以下规定:
(1)临路室外自然地坪顶缘设计标高Gu应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Gu = Gd +(L × i)(单位:米) 公式符号含义:
26
Gu—临路室外自然地坪顶缘设计标高
Gd—室外自然地坪起坡点竖向设计标高(Gd值应符合第8.3.1款规定) L — 建筑临路退让间距(L值应符合第4.3条规定)
i — 室外自然地坪临城市道路一侧设计横坡(i值应符合第8.3.2款规定)
(2)室内地坪设计标高规定
临路一侧开设出入口的首层室内地坪设计标高与同侧临路室外自然地坪顶缘设计标高高差应控制在+0.15~+0.30(米)范围以内。
8.5.2 当城市道路纵坡大于2.5%时,临城市道路一侧分散设置出入口的商业用房,其
首层临路一侧应设置不少于3米进深、用于缓冲室内外地坪高差(兼疏导人流)的架空通廊,架空通廊内部的分台步级不得超出建筑控制边线,架空通廊以及室外自然地坪具体规划控制要求见图8-5-2及本篇第7节 “骑楼”。 图8-5-2 图8-5-1 27
8.5.3 当临路建筑退让间距少于5米,建筑工程临路一侧开设出入口的首层室内地坪
设计标高大于临路室外自然地坪顶缘设计标高1.20米时,其室外台阶外伸步级距离建筑控制线应有不小于1.5米的缓冲进深,具体规划控制要求如图8-5-3所示。
8.6 室外自然地坪排水应符合以下规定:
(1)室外自然地坪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 ;坡度小于0.2% 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
措施排水;
(2)室外自然地坪设计高程宜高于相邻城市道路中心线标高0.20m以上,否则应有排
除地面水的措施;
(3)建筑工程室外雨水排出口内顶高程宜高于受纳水体的多年平均水位.有条件时宜高
于设计防洪水位; (4)有内涝威胁的,应采取适宜的防内涝措施;
(5)当建筑场地外围有较大汇水汇入或穿越建筑场地时,宜用边沟或排(截)洪沟组
织排除建筑场地外围的地面雨水。
8.7 竖向设计与城市景观
8.7.1 竖向设计应有明确的城市景观设计意象,并符合以下要求:
(1)保留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制高点、俯瞰点和有明显特征的地形、地物;
(2)保持和维护城市绿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有价值的自然风景和有历史文化
28
图8-5-3 意义的地点、区段和设施;
(3)保护和强化城市有特色的自然与规划的边界线; (4)构筑美好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8.7.2 室外自然地坪分台设计要求:
(1)室外自然地坪作分台处理时,挡土墙、护坡的尺度和线型应有利于环境协调;有
条件时宜少采用挡土墙;
(2)用于城市公共活动的建筑室外空间,宜将挡土墙、护坡、踏步和梯道等室外设施
与建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进行设计;
(3)地形复杂的室外自然地坪,其挡土墙、护坡、梯道等室外设施的形式和尺度宜有
韵律感; (4)位于城市公共活动区内高于1.5 m的挡土墙以及位于城市生活、生产区内高于2 m
的挡土墙,宜作艺术处理或以绿化遮蔽。
8.7.3 位于增江河、东江岸线、规划河涌等滨水地段的建筑工程,其竖向设计应充分
利用近水空间。 8.8 坡地建筑的建筑高度及建筑层数
对建筑高度以及建筑层数有特定限制要求的城市丘陵地段,应按照有关规划要求执行;除此之外,坡地建筑的计算建筑间距建筑高度以及建筑层数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8.8.1 坡地建筑的建筑高度应按照第2.2条的规定确定。 8.8.2 坡地建筑的建筑层数应由地面以上最大的建筑层数确定。
8.8.3 对于按顺坡退台设计的建筑, 当退台后沿顺坡一侧的建筑边长不超过其下标准
层对应建筑边长的1/2,退台后每层建筑面积不超过标准层建筑面积的1/2时,
坡地建筑的建筑层数如图8-8-3所示进行确定。
图8-8-3 29
附录 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与准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或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或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执行”。
3 本标准与准则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不大于”、“不少于”、“不小于”,包括本数;所称的“大于”、“小于”、“以外”、“多于”、“少于”不包括本数。
30
正在阅读:
5《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04-04
PPT期末复习题10-26
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第八章 - 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2018年04-19
行测资料分析习题集含答案10-31
《幼犊》教学设计10-21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应知应会知识试题(党章党规100题)05-20
筏板钢筋技术交底记录 - 图文03-21
温暖的回忆作文450字07-05
准直激光指向仪10-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管理篇
- 广州市
- 技术标准
- 城市规划
- 建筑工程
- 准则
- 规划
-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