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1)

更新时间:2023-09-18 09:05: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程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1、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理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2、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3、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

1

种生态系统。

(二)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有三种:A、以经济发展为本B、以社会发展为本C、以人的发展为本。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了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内涵: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2、面向每一位学生;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发展的终极追求:走向全人教育。 (一)全人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2

1、这种着眼于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使学校的课程目标表现出新的特点:A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全面发展;B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C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D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D强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E强调国际意识的培训。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新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功德;逐步形成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

3

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总目标有四个特点:(1)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2)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教育。这是新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3)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4)既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又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在影响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心理素质里,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意义不只是学习本身,它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

4

(二)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全人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首先要改革课程功能的单一化。

2、新课程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本理念包括:A要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B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C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D要明确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的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

基本理念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一)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中,课程只有面向生

5

(六)规范合作学习的操作

(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没有民主和谐就不可能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没有自由安全就没有探究可言。融洽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

(八)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基本理念四: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2、学生参与教学蕴含着重要的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学生参与应该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

(一)学生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16

1、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形成活动的基本属性就是主体参与。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决定者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与探究。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交往是一种互动,这种互动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这种最充分的资源整合的目的。这种活动从学习方式的角度说表现为一种探究。

2、给每一个学生以平等。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参与。平等参与体现在两方面:(1)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独特

17

的认识和感受。《麻雀》体现了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交流的,老师不是权威,不强制学生必须听老师的理解和认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这种思想是语文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师生在教学中的平等还体现在教师以平常心对待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2)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尤其是“学优生”与“学困生”是平等的。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

3、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师既要为学生的参与交往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与机会,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于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交往有充分自由的间与空间。

18

(二)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缺一不可。

1、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积极参与有三种表现:(1)情绪饱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的情绪状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养花》挖掘文章深刻的人文内涵。(2)交往互动。积极参与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学生和学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学生和学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利活动水平。(3)参与面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学。

2、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有效参与旨在开发学生智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效参与有五种表现:(1)拥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独

19

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2)思维活跃起来。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再学习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研究,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利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3)获得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获得是有效参与的重要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就是学会学习。(4)表现机会充分。(5)创新素质得到培养。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有效参与要求在每节课中学生的创新素质都应得到训练。没有学生的有效参与,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建构知识,不是活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学习方法,不可能会自主学习。

3、真正参与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与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节课中

20

(七)创造性运用教材。

教师创造性运用教材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 1、从学科课程标准出发。课程标准中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要求是最低要求。由此可见,教师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以用教材教。

2、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用教材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要研究学生现实水平,立足现实水平,挑战潜在水平。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教材,主要应考虑如下两点:(1)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用教材。(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教材。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3、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教学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上,

46

有很强的主观性。

4、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 (八)充分利用差异。

要以个体发展为本。智利是多元的,加德纳认为人有九种基本智利,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有自己学习的风格,这就是学生间的智力差异。

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相信差异就是资源。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差异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让学生表述与众不同的见解。 2、合作学习小组要体现异质分组原则。 3、给不同意见的人更大的展示空间和机会。

基本理念八: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一)评价标准应该多维。

47

1、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也是出色的。这是新课程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

2、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既要重视基础知识方面的评价,更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师生在考查中应是真诚合作、教学氛围和谐,真正体现了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评价目标多维、评价方法多样和评价主体多元的基本理念。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多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客观性。那么,在评价中如何体现这种个体的差异性呢?最基本的方法是:评价目标的确定要体现差异性。

(二)评价方法应多样化。

48

新课程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1、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允许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而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评价理念。由此可见,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才有可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2、注重质性评价。

要实现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方法必须多样化,即除了纸笔测试等量化方法外,还要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试等质性评价方法。

49

(三)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1、新课程评价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化为主动参与评价。

2、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因为真正的主体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3、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流的过程,所以价值是多元的。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作

50

基本理念五: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创新与实践,可以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核心任务和显著特征,这是因为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自主的根本目的是张扬个性,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

2、合作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1)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

26

更深层次的理解。

(2)让学生举行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3)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所以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1、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的

27

学习。

2、还学生以自信,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中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发现错误的价值,由错误走向正确正是学生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发展历程。

3、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三)放飞思维与想象。

28

1、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的门。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求,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

2、在放飞思维与想象中寻找创新。学生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张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求的过程中有常规的思考,也有超常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方法,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

(四)知识、能力、创新水乳交融。

知识、能力、创新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掌握的程度;能力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新课程要求,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关注知识产

29

生发展的过程中,就是要把能力和创新凸现出来。

1、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宁可少学一点知识,也要把创新凸现出来。知识的灵魂是创新。

3、知识、能力、创新三者统一于教学目标中。 教师必须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生长点,在教学的预设中,即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就要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出来。

(五)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被称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因素。1、找创新点。2、按教学目标理论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陈述。

(六)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30

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纯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乐。

3、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

4、勇敢的承认自己的过失、错误和不足。 (四)学生是“学习共同体”。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

36

经验、行为规范,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校共同体”。《一块面包》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五种需求。

1、满足了学生的教育要求。 2、满足了学生的社会需求。 3、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4、满足了学生的身体需求。 5、满足了学生的道德需求。

“学校共同体”是合作文化的环境,每一个成员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一块面包》真真正正的实现了“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中,为每

37

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

(五)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设计用原有的经验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 2、设计用原有的知识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 (六)提供有利于合作交往,意义建构的环境。 1、组对方式。2、组际交流。3、方案交流。 (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方式有: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设疑问难,激发兴趣。 3、成功体验,稳定兴趣。

4、巧设练习,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帮助学生制定能够达成的教学目标。 1、有选择的制定目标,就是给学生提供必须和选择

38

的两种内容,这是因为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不同,有些教学目标超出学生着我相关知识的能力,又不能满足另一些学生的学习需要。

2、设定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渐走向教学目标。 (九)教师要学会观察和倾听。

1、观察学生的表情。2、观察学生的行为。3、教师要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声音。

基本理念七: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一)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1、要全面理解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与经验的总和。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其中包括显性的课程计

39

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其中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

2、关注课程目标。

教学的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展开的。《小壁虎借尾巴》关注的是课程功能目标,即课程功能中强调的关注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一目标。

(二)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 1、课程是由教学事件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学。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qa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