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路基路面说明

更新时间:2023-09-22 15:55:02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1 页 共 128 页

海虞北路延伸段与204国道改线段立交采用主线下穿方案,主要技术标注如下:

1 任务依据、设计标准及测设经过

1.1基本概况

海虞北路延伸段位于常熟市虞山镇,起自老204国道(北三环)与海虞北路交叉口处, 向北延伸与204国道改线段交叉,在谢桥转盘处线形微调,之后继续利用老路至沿江高速公路常熟北互通匝道。路线全长5.405km,道路宽40.5m,设计速度80km/h,为六车道一级公路。

海虞北路延伸段是规划城市向北发展主干道,也是城市北部出入口,与204国道常熟改线段(四环路)在谢桥南交叉。204国道常熟改线段是常熟北部最重要的一条过境通道,也是常熟四环路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交通流量分析,204国道改线段作为常熟四环路一部分,需要承担大量的集散交通。为充分发挥两条道路在区域路网中的骨干功能,同时也方便常熟北部居民交通出行,两条高等级公路交叉时采用分离立交方案。

在此背景下,受常熟市交通局委托,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完成了海虞北路延伸段预工可性行研究,并开展了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

(1)下穿孔控制净高:5.1m; (2)荷载标准:公路-Ⅰ级; (3)最大纵坡:2.55% (4)设计使用年限: 100年; (5)混凝土抗渗等级: P6。

1.3.2主要技术规范

本次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施工图测量、施工图设计采用和遵循的标准、规范及规程均为现行有效的国颁和部颁标准,设计文件编排及图表内容、格式参照《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和《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2007版)的规定编制,具体如下:

(1)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3)部颁《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4)部颁《公路工程水文勘察设计规范》(JTG C30-2002); (5)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6)部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6);

(7)部颁《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 (8)部颁《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9)部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10)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11)部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12)部颁《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 (13)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14)部颁《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15)部颁《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1/30)

1.2任务依据

(1)常熟市交通局关于《常熟市南北向快速通道工可、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委托书》。

(2)常熟市交通局《常熟市海虞北路延伸段与204国道立交方案审查会会议纪要》。

1.3设计标准

1.3.1技术标准

依据工可研究成果,海虞北路延伸段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设计标准,设计速度为80km/h。考虑到现有道路规划和沿线居民交通出行需求,一般路段按40.5m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实施,设置3m中间带,行车道宽23333.75m,辅道宽236.5m,辅道与机动车道之间通过波形梁护拦进行隔离,宽231m(含230.5m路缘带),采用沥青砼路面。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2 页 共 128 页

2008年11月27日,常熟市交通局组织召开了海虞北路延伸段交通组织分析会,基本明确了项目沿线交叉开口和路基标准横断面,考虑到沿线居民出行需求,在一级公路六车道基础上两侧增加6.5m辅道,路基全宽40.5m。

2008年12月16日,常熟交通局组织召开了海虞北路延伸段与204国道改线段交叉方案讨论会。考虑不影响204国道改线段正常通车,此处交叉近期按平交实施,远期预留互通。

2009年1月7日,常熟交通局组织召开了海虞北路延伸段与204国道改线段交叉方案评审会。会议明确要求海虞北路延伸段与204国道改线段采用分离立交的交叉形式,同时考虑204国道2009年通车需求,要求海虞北路下穿204国道改线段。

2009年2月14日,常熟市市委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在交通局召开了海虞北路延伸段与204国道改线段交叉下穿方案讨论会。会议基本明确了主线下穿的结构方案,同时就分离立交的平面布置和辅道处理也给出了相关建议。

(16)部颁《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 T006-2002);

(17)部颁《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JTG B03-2006); (18)部颁《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6);

(19)部颁《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20)部颁《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21)部颁《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94); (22)部颁《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23)部颁《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 (24)部颁《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 (25)部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JGJ-2001);

(26)部颁《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27)部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年); (28)部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2007年); (29)国颁《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

(30)国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版); (31)国颁《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2)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33)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34)国颁《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施工时,如有新的规范、规程颁布实施,则应按新的规范、规程执行。

1.4.2测设过程

依据方案设计审查会议精神,项目组对原方案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于2009年1月9日~1月22日进行了补充调查,主要包括:

(1)针对涉及的供水、污水、供电、供气、通讯等管线的现状位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加强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

(2)施工图外业调查阶段,利用GPS-RTK对路线按照每25m一个断面,采集坐标和高程信息。建立路线数字化地面模型,为数字化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3)施工图外业调查阶段,项目组进行了路基防护及排水、路线交叉、征地拆迁、筑路材料等外业测量和调查工作。对线路所经过区域的原有灌溉排水及地方道路等进行调查了解,同时项目组还进行了筑路材料及材料单价的调查。

(4)就下穿部分进行地质详堪,提供详尽的地质资料作为设计依据。

详勘调查结束后,院内及时组织了定测成果检查和验收,院技术质量部和项目副总对本项目实行跟踪控制和审查,并编制了作业指导书,项目组以此编制了详细的设计计划、人员安排及图纸细目。

1.4研究及测设过程

1.4.1研究过程

海虞北路延伸段是常熟向北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干道,它的拓宽改造势必沿线居民正常出行造成影响。根据业主要求,我们首先进行了全线交通组织设计,梳理清楚路段交通组成和沿线交通出行的需求。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2/30)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3 页 共 128 页

3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3.1地形地貌

本项目位于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的苏锡常长三角地带,所处地区为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和太湖水网平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高度1~5m,属平原微丘区。

常熟市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境域呈荷叶型,地势低平,水网交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斜。市境西部、西北部地势较高,海拔高度为2.5~6m,河道数量偏少,

设计过程中我院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体系的标准和程序,坚持“两校三审”制度,做到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审查,责任到人,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线路走向、标准采用和拓宽改造设计方案等均经过了反复的比较、研究、修改和调整,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审查会议纪要精神,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以确保方案合理可行、造价节省、施工方便、工期缩短。

2 工程概况

2.1标段划分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起至北三环与海虞北路的分离立交处,终点接沿江高速公路常熟北出口匝道,研究范围: K0+000~K5+405,全长5.405km。

根据项目建设需求,将海虞北路延伸段设置为两个施工标段,其中海虞北路延伸段与204国道改线段立交为一个标段,命名为A标,研究范围: K3+130~K4+130,全长1km。剩余两段为一个标,命名为B标,研究范围:K0+000~K3+130和K4+130~K5+405,全长4.405km。

遇旱时水源紧缺,多筑坝蓄水。市境东南部与南部地势低洼,浅水湖泊众多,有昆承湖、南湖荡、湖圩、陈塘、陶荡面等,水深多在1~3m,面积有数千亩或数百亩不等,连通这些湖泊的大小水道组成稠密的水网,有“水乡”之称。高程在2.5m以下时,每遇洪水,地面往往低于水面,易患涝害。市境东北部沿江一带地面以新冲积物为主,已大面积辟为棉田。依据地形结构,又可分为虞西平原、昆承平原和沿江平原三片。境内山丘主要有虞山、福山等。

3.2气象

本项目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气候区,具有海洋性的气候特征, 春秋稍短,冬夏较长,四季分明,季风特征明显,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春季阴湿,冷暖交替;夏季梅雨,湿热期长;秋季低湿,秋旱阴雨相间出现;冬季干冷,严寒期短。

对该区域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暴雨、连阴雨、台风、冰雹、寒潮和高温等,而以暴雨和台风造成的灾害最为严重,暴雨多发于6~9月份,台风平均每年1.5~1.8次。

项目区域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200~250天,多年年平均气温15.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950~1050mm,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000mm,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700~750mm,年平均地步径流深度一般约为250~300mm。潜水位年变幅较大,降水量的不均衡是影响地下水位的主要因素,高值一般出现在7~9月汛期,低值多出现在1~2月枯水期。

2.2本标段相关信息

A标为分离立交标段,主线行车道和辅道下穿204国道改线段。行车道下穿204国道改线段时采用箱通结构,结构尺寸为2-13.2535.6m;辅道在路基最外侧下穿204国道,采用人行通道的标准进行设计,结构尺寸为4.532.2m。

下穿通道道路设计中心桩号为K3+582.663, 在道路设计纵断面K3+290.0和K3+963.500设反坡点位置,道路纵向最低点里程桩号为K3+612.500。

行车道下挖起点桩号为K3+292.663,终点桩号为K3+947.663.全长655米,共分为挡土墙结构,坞式结构,暗埋式连续框架结构。

行车道和辅道下穿段落的雨水设置泵站进行排除,路面水通过横坡排向道路边缘,在路边设置雨水井来收集后排入纵向雨水管中。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3/30)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4 页 共 128 页

赤山组及第三系半松散沉积岩。

本区第四系发育,厚度较大,其间河、沟相频繁交替,地层层序较清晰,中下更新统以棕黄~黄褐色、灰色可塑~硬塑黏土土为主;上更新统下段以灰色、青灰色软硬相间的粉质黏土、粉土、粉砂为主,上段灰黄~褐黄色以可塑粉质黏土为主。

本次勘探按土层沉积时代、成因类型及物理力学性质划分为6个大层,各层分布埋

3.3区域内水文

项目所在区域地处长江南岸,属阳澄湖水系。地势基本上西北高东南低,偶有起伏,地面高程一般为1.5~5.0m (黄海高程),本项目所在地区之河流一般常年有水,无断流现象,水位受河闸和抽水站控制,部分地区有围区,河流比降小,流速较缓。

3.4地下水

根据本路段地下水在介质中赋存条件,将线路段内地下水分为孔隙潜水和第Ⅰ孔隙承压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1层填土中,土层渗透性小,富水性差,水位受气象和水文因素制约,一般稳定水位埋深1.30~2.50m,水位动态随季节性有明显变化,年变幅1.00m左右,属典型的蒸发入渗型动态特征,年最高水位埋深按0.50m考虑;第Ⅰ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3-2层、3-3层、3-4层、3-5层及6-1层粉土、粉砂孔隙中,土层为弱透水~透水层,富水性较好。

该路线区孔隙潜水水质以HCO32CL-Ca2Na型为主,pH值为7.1,矿化度819mg/l。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地下水对砼无结晶类、分解类、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

线路沿线无工业污染源分布,地下水、土未受污染,参照水质易检测资料判别,土对砼无结晶类、分解类、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性。

藏特征情况详见下表:

地基土工程地质特征一览表 表1

层 号 土层名称 (杂)素填土 土层特征描述 黄灰~灰色,松散~松软,浅部主要以黏性土为主,夹少量碎砖石子等组成。局部浅部30cm为砼路面 分布特征 工程地质性质 1 沿线均有分布,层厚一般为0.60~3.70m 欠均质,低强度 推荐[fao]=75~80KPa,qik=18~20KPa。 3-1 灰黄局部黄灰色,可塑~黏 硬塑,见大量铁锰质锈斑土 及青灰斑块 粉质黏土:黄灰色,软塑,粉质见铁锰质侵染,局部夹少3-1A 黏土 量粉土 3-2 粉土夹粉砂 粉土夹粉砂 粉砂夹粉土 粉砂夹粉土 灰黄色,稍密局部中密,湿,局部夹薄层粉质黏土 灰黄色,稍密,湿,局部呈互层状,见少量云母片 灰黄色,中密,饱和,局部呈互层状,见少量云母片 青灰色,中密,饱和,局部呈互层状,见少量云母片 3.5地震

3-3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判定本项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3.6区域地质概况

3.6.1工程地质层及其特征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段地层属下扬子区江南小区。前第四系主要出露于苏州市西

3-4 3-5 4-1 部,分布最广的有泥盆系下统茅山群砂页岩、上统五通组砂岩,约占3/4的山体,其余为石炭系下统高骊山组砂页岩、中统黄龙组灰岩、上统龙潭组和长兴组灰岩,三叠系下统青龙组灰岩、泥岩,燕山期侵入闪长岩,侏罗系上统火山岩系,白垩系上统浦口组、

粉质灰色,软塑,局部夹薄层粉黏土 土,含少量腐植物 粉黄灰色局部灰黄色,可塑,4-1A 质黏见铁锰质锈斑 土 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是本工程良好的沿线均有分布,层厚一般为路基持力层 5.00~7.10m 推荐[fao]=190~200KPa,qik=49~51KPa。 低强度,中高压缩性。 仅ZK40孔(K3+803.24段)揭推荐[fao]=100KPa,示,层厚3.50m qik=25KPa。 低强度,中等压缩性。 仅ZK40孔(K3+803.24段)缺推荐[fao]=110KPa,失,层厚一般为1.70~3.70m qik=26KPa。 中低强度,中低压缩性。 沿线均有分布,层厚一般为推荐[fao]=130KPa,1.70~5.00m qik=32KPa。 ZK35~ZK38孔(K3+256.23~ 中等强度,中低压缩性。 K3+596.89段)揭示,层厚一推荐[fao]=160KPa,般为3.20~6.10m qik=40KPa。 ZK35~ZK37孔(K3+256.23~ 中等强度,中低压缩性。 K3+495.26段)揭示,层厚一推荐[fao]=160KPa,般为4.70~6.20m qik=45KPa。 低强度,中高压缩性。 沿线均有分布,层厚一般为推荐[fao]=90KPa,5.00~17.10m qik=23KPa。 仅ZK40~ ZK41孔中等强度,中等缩性。 (K3+803.24~ K3+952.55段)推荐[fao]=160KPa,揭示,层厚一般为4.30~qik=45KPa。 4.50m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4/30)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黏 黄灰色局部灰黄色,可塑,土 见铁锰质锈斑 说 明 书 第 5 页 共 128 页

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 推荐[fao]=180KPa,qik=45KPa。 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 推荐[fao]=150KPa,qik=35~38KPa。 4-2A 仅ZK40~ ZK41孔(K3+803.24~ K3+952.55段)揭示,层厚一般为5.70~6.00m 沿线均有分布,层厚一般为1.60~8.50m 项目区西南环太湖低山区出产丰富的石料,有七子山的石英砂岩、天平山的花岗岩和西山的石灰岩。常熟境内有虞山、顾山、福山等山体,但因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副业需要,目前已基本上不再采集砂、石料。拟建项目区的石料主要来源于宜兴、江阴、浙江等地,运输大宗石料要利用水运。料场主要有:江阴市的金山、山观、八一、云亭采石场,宜兴市的芙蓉、顺昌、胜达采石场,苏州金山石料厂、锡山区的阳山、东胶山、西胶山等采石场等。石粉可从宜兴购买。路面用玄武岩可从金坛、六合、盱眙等地购买。

3.黄砂

项目区内及周边地区缺砂,工程用砂需从外地调运,砂料主要来源于湖北、安徽和苏北的盱眙等地,主要为长江及其支流的河砂。可选用的有:安徽郎溪、芜湖砂场、江阴高港砂场的湖北远运砂、宜兴张诸砂场、苏州金山石场、仪征小河口砂场等。环苏州城区及各市镇均有供砂码头,供砂量随市场需求而变。运输以水路为主。

4.石灰

石灰可以从常熟、苏州(西山)、宜兴、长兴等地购买。苏州地区石灰生产地位于太湖中的西山镇;宜兴市丁山水泥厂及宜兴市善卷乡飞里石灰厂亦有石灰供应,质量均可满足路用要求。

粉质青灰局部黄灰色,可塑局部软塑,见铁锰质锈斑,偶4-2 黏土 夹薄层粉土 粉质黏土4-3 夹粉土 5-1 青灰局部黄灰色,可塑,局部呈互层状,粉土呈中密状,见少量云母片及铁锰质侵染 中等强度,中低压缩性 仅ZK41孔(K3+952.55段)缺推荐[fao]=180KPa,失,层厚一般为2.50~7.40m qik=45KPa。 仅ZK38孔(K3+596.89段)揭示,层厚为1.50m 仅ZK38孔(K3+596.89段)揭示,层厚为3.60m 仅ZK38孔(K3+596.89段)揭示,层厚为4.60m 仅ZK38孔(K3+596.89段)揭示,未揭穿,揭示最大厚度7.40m 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 推荐[fao]=140~170KPa,qik=38~45KPa。 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 推荐[fao]=160KPa,qik=40KPa。 中低强度,中高压缩性。 推荐[fao]=170KPa,qik=43KPa。 中等强度,中等压缩性。 推荐[fao]= 180KPa,qik=45KPa。 粉质灰黄色,可塑,见铁锰质锈黏土 斑 粉质灰色,可塑,见少量青灰色5-2 黏斑块 土: 5-3 粉质青灰色,可塑,见铁锰质锈黏土 斑 青灰色,中密局部密实,饱粉 和,局段为细砂,见大量云砂: 母片,局部夹粉质黏土团块 6-1 3.6.2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

无。

5.粉煤灰

4 建设条件

项目所在地属于苏南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河网遍布,沿线均无砂石等材料,工程所需材料均需从外地采购供应。各种材料均可通过公路或水运至路线,且水运具有运输量大,成本低特点,故材料一般先考虑水运;另外,也可以在沿线城镇码头直接购买工程所需材料。下阶段勘测时需进行材料试验,以选择质量好的料场。

1.路基填料

本路段路基均为填方路段,需大量的路基填土,而路线所经区域经济发达,经济开发区布设密集,土地资源较为宝贵。如果考虑结合其余乡镇经济开发布局和建议,采用集中取土的方案,所设取土坑尽量避免与乡镇经济开发相冲突。

2.石料

粉煤灰主要从电厂直接购买,主要有苏州望亭发电厂、周庄发电厂、常熟发电厂、南通天生港发电厂、华能南通发电厂、张家港东莱发电厂、江阴市利港发电厂等。

6.工程用水及用电

本区域水系发达、河流纵横,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因水质污染较严重,硬度较高,需检测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供生活和工程之用。

沿线电力供应情况良好,工程用电可与电力部门协商解决或自备发电设备。 7.钢材、木材、水泥、沥青

公路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需求量较大,从经济性考虑应尽可能利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沿线四大材料可从周边县市购买,尽量利用水路运至工地,少部分材料需从外省市购买,沥青砼路面面层应采用优质沥青。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5/30)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8.运输条件

说 明 书 第 6 页 共 128 页

6 与有关部门协调情况

为确保设计质量,项目组与如下单位进行了协调和沟通: (1)与沿线管线部门协调项目区域内管线迁移问题;

(2)与水利局协商项目区域内水系调整和下穿通道泵站集中排水问题;

各种材料均可通过公路、铁路或水运至路线,尤其该区域航道四通八达,且水运具有运输量大、成本低的特点,故建议尽可能采用水运。另外,也可以在沿线城镇码头直接购买工程所需材料。

5方案设计审查会议意见的执行情况

2009年1月7日,常熟市交通局在常熟市组织召开了常熟市海虞北路延伸段与204国道立交方案设计审查会。与会代表认真听取了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关于常熟市海虞北路延伸段与204国道立交方案的汇报,并经充分讨论,形成如下会议纪要:

(1)会议认为常熟市204国道和海虞北路延伸段,作为本区域重要的两条交通干线,承担着大量的过境交通量和城市内部出入交通量,两路交叉采用立体交叉形式是合理可行的。

(2)会议认为设计单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荐的海虞北路下穿方案,比较经济合理,可以满足以后的交通量发展的需求。

(3)建议设计单位在下阶段设计中,应该对下穿采用的标准规模及结构形式、排水方式、照明、施工方案、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尽快提供合理可行的设计文件。

(4)设计单位对涉及的供水、污水、供电、供气、通讯、交通安全、公路、公交、环境保护等应作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以取得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在设计中应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

项目组认真学习和吸收了审查会会议纪要精神,就立交方案做出如下优化: (1)为保证下穿结构路面稳定性,主线下穿孔结构由桥梁方案调整为箱通方案; (2)考虑未来城市向北发展带来交通量的快速增长,主线下穿采用双向六车道标准;

(3)非机动车经过此立交时原设计采用红绿灯来控制,为使行人和非机动车尽可能安全、便捷的通过此交叉口,考虑将辅道也下穿。

(3)与气象局协商项目区域内日最大降雨量的问题,以作为排水设计的依据; (4)与交通局和交警部门就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了核实和沟通。

7 施工图设计主要内容

7.1路线设计

1.平面线形设计

本项目的平面线形采用平原微丘一级公路的技术标准,设计速度80km/h。 本标段路线主要是拟合老路中心线,老路此段为一长直线,平面线性与老路中心线相符,符合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的要求。线路全长1km 。

2.纵断面设计

本标段路线纵断面设计主要受204国道常熟改线段立交控制,本标段设大跨径箱通1处,人通2处。

本项目竖曲线的设置均满足规范要求。同时为保证良好的视线诱导条件,在工程量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尽量选用较高的指标值。

本施工标段的纵断面设计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纵断面技术指标表 表2

类别 纵 断 面 指 标 序号 1 2 3 4 5 项 目 最小竖曲线半径 最大竖曲线半径 最小纵坡 最大纵坡 平均每公里变坡次数 单 位 m m % % 指 标 凹3500 凸6500 0.5 2.55 3 备 注 纵断面施工高程为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高程。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6/30)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3.征地、拆迁

说 明 书 第 7 页 共 128 页

7.2.2.2路基填料处理及石灰用量计算

为了满足路基整体强度和压实度的要求,路基掺加石灰的具体处理原则如下: (1)路基施工超宽(每侧10cm)掺灰量同主体路基。 (2)路床范围内采用掺7%石灰土处治。

(3)桥梁、箱涵(明涵)台后填土15m范围内,路基全部采用7%石灰处治。 (4)为保证路基的压实度,全线路基中部填料考虑100%掺4%的石灰处治。 本标段路基石灰用量总计约为6588t,由于石灰总掺量较大,在路基压实体积中占有一定的份量,因此对于掺入的石灰按每吨0.5 m3的体积从总体积中扣减。

永久性征用土地包括主线用地及沿线交通工程设施用地等。本标段为现有老路拓宽改造,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路中心两侧各25m范围为城市建设控制用地,本次新增用地为25m边线以外部分。

本标段需新征永久性征地21.80亩。共需拆迁建筑4508.5m2,天然气管线904m,光缆20道。

7.2路基设计

7.2.1路基标准横断面

1.路基标准横断面形式

一般路段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全宽40.5m:中间带宽3.0m(含左侧路缘带各宽0.5m),两侧行车道23333.75m,右侧路缘带0.5m,外设0.5m防撞护栏,辅道宽6.5m。路面横坡2%。路基设计标高为中分带外侧边缘处的路面标高。

2.公路用地界

本项目的功能定位偏向与城市道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控制要求,将辅道外侧边缘以外2m处作为公路用地界。

7.2.2.3一般路基处治

本项应在填筑路堤前清除15cm耕植土或清除淤泥,路基设计控制干湿类型为中湿或干燥状态。具体设计如下:

(1)渐变路段(K3+130~K3+292.663、K3+947.663~K4+030)

拓宽部位清表后下挖至转向车道路床底以下30cm处,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25cm掺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填筑30cm4%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路床采用80cm7%石灰土,压实度≥96%,辅道范围中部20cm填筑4%灰土,路床采用60cm7%石灰土,压实度≥96%;下挖时注意保护原有窨井排水设施,对窨井加固接长以便继续使用。

旧路拼接部台阶开挖深度为0.6m,竖向设置1:0.25外倾斜坡,水平向设置3%内倾斜坡,台阶上铺筑4m宽钢塑格栅,分别设置在路基基底及路床顶面处。行车道处于旧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范围内,根据旧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层调查,对旧路侧分带采用C20素砼回填后老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加铺水稳碎石,其上加铺8cmSup20+4cmSMA13。加宽车道宽度=转向车道渐变长度+左右侧分带渐变长度。

(2)行车道下穿路段(K3+292.663~K3+947.663)

①设置挡土墙路段(K3+292.663~K3+412.663、K3+802.663~K3+947.663) 行车道路段原地面清表后下挖至路床底以下30cm处,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25cm掺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填筑30cm4%

7.2.2一般路基设计方案

7.2.2.1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

路基压实度表 表3

填挖类别 零填及挖方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0~30 30~80 压实度(%) ≥96 ≥96 填料最大粒径(cm) 10 10 填料最小强度(CBR)(%) 8 5 注:本表所列压实度数值指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重型击实试验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路基不同部位填料的最小强度、最大粒径以及压实度要求按现行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规定执行。路基压实检测标准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具体要求见表3。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7/30)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8 页 共 128 页

80cm7%石灰土,压实度≥96%;

拼接部台阶开挖深度为0.6m,竖向设置1:0.25外倾斜坡,水平向设置3%内倾斜坡,台阶上铺筑钢塑格栅,分别设置在路基基底及路床顶面处。

(7)旧路侧分带改造设计(K3+130~K3+292.663、K3+947.663~K4+030) 旧路侧分带拼接部台阶开挖深度为0.3m,竖向设置1:0.25外倾斜坡,水平向设置3%内倾斜坡,开挖两级台阶,一级台阶宽0.5m,二级台阶宽0.325m,旧路侧分带开挖后采用C20素砼回填,回填至旧路路面标高,加铺一层钢塑格栅。

(8)沿(压)河、塘路基处理

彻底清除淤泥至塘底,塘底铺设一层40cm碎石土,根据河塘深度,由基底开始每隔40cm设置一层土工格栅(最多设置3层),对用地范围内的河塘,采用4%石灰土回填到塘顶,用地范围外河塘,用素土回填。填土分层压实,压实度逐渐过渡,至原地面时其压实度要求≥90%,原地面以上部分同一般路基处理。沿线暗塘需进行开挖,具体方法参照明塘处理方案。

河塘段清淤后须将河塘堤岸挖成垂直式台阶,台阶宽1.0m,台阶高度可按河塘自然坡放样,并设向内倾斜3%横坡。

桥梁台前和老河道回填参照此条执行。 材料要求:

①碎石土中碎石为未风化的砾石或轧制碎石,含量不低于80%,粒径2cm以上碎石含量不小于总重的50%,最大粒径不超过15cm。

②钢塑格栅技术指标应满足表4要求。

钢塑格栅技术指标表 表4

型 号 双向钢塑格栅 屈服力 (kN/m) ≥50 纵横向屈服力伸长率(%) ≤3 2%伸长率时纵横向拉伸屈服力(kN) ≥45 焊接剥离力(N) ≥30 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路床采用40cm7%石灰土,压实度≥96%。

②坞式结构、暗埋段(K3+412.663~K3+802.663)

行车道路段原地面清表后下挖至路床底,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25cm掺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填筑40cm路床掺7%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

(3)转向车道(K3+292.663~K3+947.663)

转向车道路段原地面清表后下挖至路床底以下30cm处,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25cm掺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填筑30cm4%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路床采用80cm7%石灰土,压实度≥96%。

(4)辅道(右幅K3+292.663~K3+425、K3+748.8~K3+947.663,左幅K3+292.663~K3+430、K3+753.8~K3+947.663)

辅道路段原地面清表后下挖至路床底以下30cm处,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25cm掺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填筑30cm4%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辅道范围中部20cm填筑4%灰土,路床采用60cm7%石灰土,压实度≥96%。

(5)辅道下挖路段(右幅K3+425~K3+748.8、左幅K3+430~K3+753.8) 原地面清表后下挖至路床底以下30cm处,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25cm掺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填筑30cm4%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路床采用60cm7%石灰土,压实度≥96%;

(6)被交道204国道拼接拓宽

拓宽部位清表后,开挖地面直接碾压,压实度要求达到90%,如达不到要求,翻松25cm掺4%石灰处治,压实度≥90%,其上填筑30cm4%灰土,分两层压实,下层压实度≥92%,上层压实度≥94%,路基中部采用4%灰土填筑,压实度要求达到94%,路床采用

7.2.2.4路基施工注意事项

1.一般路基的施工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8/30)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9 页 共 128 页

水泥砼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100kN 为标准轴载,设计使用年限30年。

设计原则:依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3)及相关规范,根据公路的功能、使用要求及所处地区的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结合常熟地区高等级公路路面施工经验和材料供应情况,在满足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遵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进行路面综合设计。

根据“工可”报告中预测的交通量结果,本项目竣工初期(2010年)交通量为27910pcu/d(小客车),设计年限末交通量为29641pcu/d。

根据预测的交通量结果以及路基横断面形式,经计算,路面设计弯沉值为21.9(0.01mm),以设计弯沉和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为1.533107次。以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为1.633107次。

(1)做好原地面临时排水设施,开挖路基两侧临时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结合。排除的雨水不得流入农田、耕地,亦不得引起水沟淤积和路基冲刷。

(2)路基在填筑前应对场地、耕植土进行清除;压鱼塘、河沟地段,应清淤干净彻底(清淤后塘底基本同塘周围土质),注意对暗塘的处理,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

(3)路基填筑时,必须根据设计断面进行分层填筑和压实,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3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

(4)路基填筑应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即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如原地面不平时,应由最低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过压实检验符合规定要求之后,再填上一层。

(5)若路基填筑分几个作业段施工,当两段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时,则先填地段应按1:1坡度分层留台阶。若两个地段同时填,则应分层相互交叠衔接,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m。

(6)压实度按压实标准执行,为保证均匀压实,应注意压实顺序,并经常检查土的含水量、掺灰剂量和均匀性。

(7)为保证路基边部的强度和稳定,施工时每侧超宽10cm填土压实,施工加宽与路堤同步填筑,严禁出现贴坡现象。

(8)为了减少路基在构造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路面不平整,对于构造物两侧的一定长度路基范围内设置过渡段,在填筑时需特别注意,并满足相应的压实度和CBR值的要求。

7.3.2路面设计方案

7.3.2.1新建路段

1.行车道下穿路段新建沥青砼路面结构型式(重力式挡土墙路段) 上面层:4cm SMA13(改性沥青) 下面层:8cm Sup20 封 层:沥青下封层 基 层:36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20cm12%石灰土

2.行车道下穿路段水泥砼路面结构型式(L型挡土墙路段) 面 层:24cm水泥混凝土(抗折强度5.0MPa) 封 层:0.6cm改性乳化沥青 基 层:36cm水泥稳定碎石

7.2.3特殊路基设计

本项目无不良地质。

7.3路面设计 7.3.1设计标准及原则

设计标准:沥青砼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100kN 为标准轴载,设计使用年限15年,

底基层:20cm级配碎石

3.行车道下穿路段水泥砼路面结构型式(坞式结构、暗埋路段)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9/30)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10 页 共 128 页

通过率(%) 8~12 9~13 10~16 12~20 14~24 16~27 22~32 50~75 90~100 100 面 层:24~48.5cm水泥混凝土(抗折强度5.0MPa) 100cm坞式结构底板

4.转向车道与辅道路面结构型式 上面层:4cm SMA13(改性沥青) 下面层:8cm Sup20 封 层:沥青下封层 基 层:36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20cm12%石灰土 5. 辅道下挖段路面结构型式 面 层:18cm水泥混凝土 基 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20cm12%石灰土

7.3.2.2旧路加铺路段(K3+130~K3+292.663、K3+947.663~K4+030)

上面层:4cm SMA13(改性沥青) 下面层:8cm Sup20 封 层:沥青下封层

基 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 旧路

1.原材料技术要求 (1)沥青

SBS改性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表6

检验项目 针入度25℃,100g,5s (0.1mm)最小 针入度指数Pl 最小 延度5℃,5cm/min(cm) 最小 软化点TR&B(℃) 最小 动力粘度60℃pa.s 最小 运动粘度135℃pa.s 最大 闪点(°C) 最小 溶解度(%) 最小 离析,软化点差(°C) 最大 弹性恢复(25℃)(%) 最小 损质量失(%) 最大 RTFOT试验后 SHRP性能分级 针入度比(%) 最小 延度(cm) 最小 技术要求 50~80 -0.2~+1.0 30 60 800 3 230 99 2.5 70 0.6 65 20 PG70-22 上面层采用优质SBS改性石油沥青,并且按照规定需要对进场改性沥青进行检验。具体要求见表6。

(2)粗集料

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似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4.75mm,宜采用玄武岩集料和辉绿岩集料,粗集料技术要求见表7。集料质量应从源头抓起,派专人进驻集料加工厂,对不合格的集料不得装车、装船,对进场粗集料每500t检验一次。

SMA上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表7

指 标 技术要求 常温 高温 30 2.60 20 24 7.3.3路面结构层材料及技术要求

7.3.3.1SMA-13上面层(SBS改性沥青)

根据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改性沥青施工技术规范》(JTG036-98)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设计施工指南》规定,结合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实际,本施工标段沥青路面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SMA-13(玄武岩集料、辉绿岩集料和闪长岩集料)结构,其矿料级配应符合表5的规定。

上面层改性沥青SMA-13矿料级配通过率(%)范围 表5

筛空孔尺寸(mm) 0.1 0.15 0.3 0.6 1.18 2.36 4.75 9.5 13.2 16 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 洛杉机磨耗损失 不大于(%) 视密度(t/m) 不小于 3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10/30)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7)施工接缝的处理

说 明 书 第 26 页 共 128 页

②核子密度仪检测的密度不应超过0.075g/cm3(大体上相当于空隙率相差3%):

③构造深度的大值与平均值之比不应超过1.5。 7.3.4.5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上面层的施工

1.沥青下面层的检查、清扫与喷洒粘层沥青

(1)沥青下面层的质量检验。按有关检验标准对下面层的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对局部质量缺陷(例如严重离析和开裂、油污染等)应按规定进行修复,并由监理组签署意见报市高指备案。

(2)对下面层表面的污染物必须清扫干净,必要时用水冲刷,对于局部被水泥等杂物污染冲刷不掉的,应用人工将表面水泥砂浆凿除。

(3)对下面层表面,清扫干净、冲洗的水迹晾干后喷洒粘层沥青,施工工艺按有关规定执行。以浇洒均匀,不流淌不粘轮为准。粘层沥青喷洒后应进行交通管制,禁止任何车辆通行和人员踩踏,不粘车轮时才可摊铺上面层。

2.铺筑试铺路段

改性沥青SMA-13上面层施工开工前,均需先做试铺路段。每个面层施工单位,通过合格的改性沥青SMA-13组成设计,拟定试铺路段铺筑方案,经总监代表和总监助理审查报总监批准后,铺筑试铺路段。试铺路段宜选在直线段,长度不少于300m。试铺路段施工分为试拌和试铺两个阶段。

3.把好原材料质量关

(1)要注意粗细集料和填料的质量,对不合格的矿料,不准运进拌和厂。 (2)堆放各种矿料的地坪必须硬化,并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避免材料被污染;各品种材料间应用墙体隔开,以免相互混杂。

(3)细集料及矿粉必须覆盖,细料潮湿将影响喂料数量和拌和机产量。 (4)木质素纤维的保管、存放、运输过程中均不得受潮。 4.关于改性沥青SMA-13配合比设计的统一规定

(1)对同一拌和厂两台拌和机,如果使用相同品种的矿料,可使用同一目标配合比。目标配合比需经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核,总监代表和总监助理审查,报总监批准后才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26/30)

①纵向施工缝。采用两台摊铺机成梯队联合摊铺方式的纵向接缝,应采用斜接缝。在前部已摊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20c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高程基准面,并有5—10cm左右的摊铺层重叠,以热接缝形式在最后作跨接缝碾压以消缝迹。如果两台摊铺机相隔距离较短,也可做一次碾压。上下层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

②横向施工缝。全部采用平接缝。用3m直尺沿纵向位置,在摊铺段端部的直尺呈悬臂状,以摊铺层与直尺脱离接触处定出接缝位置,用锯缝机割齐后铲除;继续摊铺时,应将摊铺层锯切时留下的灰浆擦洗干净,涂上少量粘层沥青,摊铺机熨平板从接缝处起步摊铺;碾压时用钢筒式压路机进行横向压实,从先铺路面上跨缝逐渐移向新铺面层。

(8)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①原材料的质量检查:包括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填料。

②混合料的质量检查:油石比、矿料级配、稳定度、流值、空隙率、残留稳定度;混合料出厂温度、运到现场温度、摊铺温度、初压温度、碾压终了温度;混合料拌和均匀性。

③面层质量检查:厚度、平整度、宽度、高程、横坡度、压实度、渗水系数、横向偏位;摊铺的均匀性。

压实度采用双控指标,要求马歇尔标准密度的压实度不小于98%,最大理论密度的压实度控制在93%~97%。面层实测空隙率应在3%~7%范围内。

面层平整度是路面质量的主要指标,要求连续平整度仪100m标准差的合格标准下面层不大于1.0mm。

渗水系数应作为常规试验进行检测,应使用改进型渗水仪(着地环状宽度35mm、装有渗水仪开关),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组抽检,应按取芯压实度检验频率随机选点,合格率宜不小于80%。当合格率小于80%时应加倍频率检测,如渗水系数检测结果仍然小于80%合格率时,需对该段路面进行处理。面层混合料的离析包括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离析和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离析。离析可以暂时作如下控制:

①施工过程中采用红外温度探测器检测的温度差不应超过20℃;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27 页 共 128 页

混合料有无花白、冒青烟和离析、析漏等现象。如确认是质量问题,应作废料处理并及时予以纠正。

(5)要严格控制油石比和矿料级配,避免油石比不当而产生泛油和松散现象。调整矿粉填加方式,避免矿质混合料中小于0.075mm颗粒偏低的现象出现。每台拌和机开拌后每天上午、下午各取一组混合料试样做马歇尔试验和抽提筛分试验,检验油石比、矿料级配和改性沥青SMA-13的物理力学性质,每周应检验1~2次残留稳定度。

(6)混合料不得在储料仓中长时间储存,以不发生沥青析漏为度,且不得储存过夜。

6.改性沥青SMA-13的运输

(1)采用数字显示插入式热电偶温度计(必须经常标定)检测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和运到现场温度。插入深度要大于150mm。在运料卡车侧面中部设专用检测孔,孔口距车箱底面约300mm。

(2)拌和机向运料车放料时,汽车应前后移动,分三堆装料,以减少粗集料的分离现象。

(3)沥青混合料运输车的运量应较拌和能力和摊铺速度有所富余,摊铺机前方应有五辆运料车等候卸料。

(4)运料车应用完整无损的双层蓬布覆盖,以保温防雨或避免污染环境。 (5)连续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不得撞击摊铺机。卸料过程中运料车应挂空档,靠摊铺机推动前进。

7.改性沥青SMA-13的摊铺

(1)连续稳定的摊铺,是提高路面平整度最主要措施。宜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摊铺,以提高摊铺层均匀性和压实度。摊铺机的摊铺速度应根据拌和机的产量、施工机械配套情况及摊铺厚度,按2—3m/min左右予以调整,通常不超过3m/min,容许放慢到1—2m/min,做到缓慢、均匀、不间断地摊铺。不应任意以快速摊铺几分钟,然后再停下来等下一车料。切忌停铺用餐,争取做到每天收工停机一次。

(2)用机械摊铺的混合料未压实前,施工人员不得进入踩踏。一般不用人工不断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27/30)

能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如果某种矿料产地、品种发生变化,必须重新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

(2)每台拌和机均应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由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核,总监代表和总监助理审查报总监批准后,才能进行试拌和试铺。

5.改性沥青SMA-13的拌制

(1)严格掌握改性沥青和集料的加热温度以及改性沥青SMA-13的出厂温度。改性沥青SMA-13的施工温度范围见表37。

改性沥青SMA-13的施工温度℃ 表37

沥青加热温度 集料温度 混合料出厂温度 运到现场温度 摊铺温度 初压开始温度 复压最低温度 碾压终了温度 160~170 180~190 170~180,超过185废弃 不低于165 不低于160,低于140作为废料 不低于150 不低于130 不低于1l0 注:①所有检测用温度计应采用半导体数显温度计并及时送当地计量部门检定,或在监理监督下用标准温度计标定;②所有温度检测均应按正确的方法操作,避免温度计探头位置不当使测得温度不真实。③碾压温度是指碾压层内部温度。

(2)拌和楼控制室要逐盘打印改性沥青及各种矿料的用量和拌和温度,并定期对拌和楼的计量和测温进行校核;每天应用拌和总量检验各种材料的配比和改性沥青SMA-13油石比的误差。

(3)拌和时间由试拌确定。改性沥青SMA-13拌和时间及加料次序参照表38选用,必须使所有集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并以沥青混合料拌和均匀为度。

建议的改性沥青SMA-13拌和时间及加料采用次序 表38

加矿料 加矿粉 干拌 约10S 加沥青 加纤维 总生产时间约60~0s 湿 拌 约40S 出 料 (4)要注意目测检查混合料的均匀性,及时分析异常现象。在生产开始以前,有关人员要熟悉本项目所用各种混合料的外观特征。要细致地观察室内试拌的混合料,如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28 页 共 128 页

不应超过20cm,当采用静载压路机时,压路机的轮迹应重叠1/3~1/4碾压宽度。不得向压路机轮表面喷涂油类或油水混合液,需要时可喷涂清水或皂水。

(3)压路机应以均匀速度碾压。压路机适宜的碾压速度随初压、复压、终压及压路机的类型而别,可参照表39通过试铺确定。

压路机碾压速度(km/h) 表39

压路机类型 静载钢轮压路机 钢轮振动压路机 初压 2~3 2~4 复压 2.5~5 4~5 终压 2.5~5 ~ 地整修,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需在现场主管人员指导下,允许用人工找补或更换混合料,缺陷较严重时应予铲除,并调整摊铺机或改进摊铺工艺。

(3)改性沥青SMA沥青混合料上面层宜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装置控制摊铺厚度。由两台摊铺机联合作业实施摊铺,前摊铺机过后,摊铺层纵向接缝上应呈斜坡,后面摊铺机应跨缝5~10cm摊铺。两台摊铺机距离不应超过10m。

(4)摊铺机应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调试好螺旋布料器两端的自动料位器,并使料门开度、链板送料器的速度和螺旋布料器的转速相匹配。螺旋布料器的料量应高于螺旋布料器中心,使熨平板的挡料板前混合料在全宽范围内均匀分布,并在每天起步前就应将料量调整好,再实施摊铺,避免摊铺层出现离析现象;并随时分析、调整粗细料是否均匀,检测松铺厚度是否符合规定。摊铺前应将熨平板预热至规定温度(不低于100℃),摊铺时熨平板应采用中强夯等级,使铺面的初始压实度不小于85%。摊铺机熨平板必须拼接紧密,不许存有缝隙,防止卡入粒料将铺面拉出条痕。

(5)要注意摊铺机接料斗的操作程序,以减少粗细料离析。摊铺机集料斗应在刮板尚未露出,尚有约10cm厚的热料时,下一辆运料车即开卸料,做到连续供料,并避免粗料集中。

(6)摊铺应选择在当日高温时段进行,路表温度低于15oC时不宜摊铺。摊铺遇雨时,立即停止施工,并清除未压实成型的混合料。遭受雨淋的混合料应废弃,不得卸入摊铺机摊铺。

8.改性沥青SMA-13的压实

(1)改性沥青SMA-13的初压、复压宜用钢轮振动压路机碾压,碾压应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进行。混合料摊铺后必须紧跟着在尽可能高温状态下开始碾压,不得等候。不得在低温状态下反复碾压,防止磨掉石料棱角、压碎石料,破坏石料嵌挤。碾压温度应符合表33的规定。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压路机,初压和复压均不宜少于2台。碾压段的长度控制在20m~30m为宜,改性沥青SMA-13严禁使用轮胎压路机。

(2)在初压和复压过程中,宜采用同类压路机并列成梯队压实,不宜采用首尾相接的纵列方式。采用振动压路机压实改性沥青SMA-13路面时,压路机轮迹的重叠宽度

(4)改性沥青SMA-13路面摊铺后应抓紧碾压,由专人负责指挥协调各台压路机的

碾压路线和碾压遍数,使摊铺面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规定压实度,且碾压温度符合表1-31的规定。压路机折返应呈梯形,不应在同一断面上。

(5)对松铺厚度、碾压顺序、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及碾压温度应设专岗检查。改性沥青SMA-13路面应严格控制碾压遍数,在压实度达到马歇尔密度的98%以上,或者路面现场空隙率不大于6%后,不再作过度碾压。如碾压过程中发现有沥青马蹄脂上浮或石料压碎、棱角明显磨损等过碾压的现象时,应停止碾压。

(6)路面压实完成24小时后,方能允许施工车辆通行。 9.施工接缝的处理

(1)纵向施工缝:对于采用两台摊铺机成梯队联合摊铺方式的纵向接缝,应在前部已摊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20c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高程基准面,并有5~10cm左右的摊铺层重叠,以热接缝形式在最后作跨接缝碾压以消除缝迹。上中层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

(2)横向施工缝:全部采用平接缝。用3m直尺沿纵向位置,在摊铺段端部的直尺呈悬臂状,以摊铺层与直尺脱离接触处定出接缝位置,用锯缝机割齐后铲除;继续摊铺时,应将接缝锯切时留下的灰浆擦洗干净,涂上少量粘层沥青,摊铺机熨平板从接缝后起步摊铺;碾压时用钢筒式压路机进行横向压实,从先铺路面上跨缝逐渐移向新铺面层。

(3)横向施工缝应远离桥梁毛勒缝20m以外,不许设在毛勒缝处,以确保毛勒缝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28/30)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两边路面表面的平顺。

说 明 书 第 29 页 共 128 页

身用C15混凝土加固。

大气降水在路面形成径流,绝大部分沿路面横坡排走,为防止少量下渗雨水浸湿路面基层和土基而造成路面基层或土基强度的降低,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顶面铺设乳化沥

7.4 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设计 7.4.1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原则

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包括路面排水、路基排水、中央分隔带排水三部分,并通过排水构造物将降入路基范围内的雨水排入天然河沟,以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尽量做到不干扰、不改变农用的原有排灌系统,路基范围内降水宜排入天然河沟。路面排水按重现期5年、路基排水按1/15洪水频率进行设计,排水工程设施断面尺寸必须满足需要。为防冲刷、渗漏,全部加固处理。

青封层。

下穿部分的排水设计详见第二册。

7.4.5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注意事项

1.中央分隔带排水工程

施工期间应加强中央分隔带防水及排水处理,避免积水侵入路基路面。 2.雨水管沟

7.4.2路基排水

路面水、用地界以外反向汇水通过设置在辅道的雨水井通过φ20cmPVC横向排水管一并汇集到窨井,然后集中排到纵向雨水管中,集中排出路基,纵向雨水管纵坡一般不小于0.3%,坡长原则上不超过300m,最大不超过500m。

排水系统施工参见:《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

(1)排水管材采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11836-1999)中所示Ⅱ级钢筋混凝土承插管,其外压荷载,内水压力均需达到Ⅱ级管相关标准,基础详见排水管道结构基础图。

(2)雨水检查井采用M7.5浆砌块石、片石结构,收口采用钢筋砼月牙板形式。 (3)采用预制井盖、井座。

(4)检查井顶标高须严格按道路纵横坡及面层标高设置,雨水井顶低于路面标高1cm,三面顺坡,以利及时汇水排水。

(5)承插管安装前应将管子内外清扫干净,安装时应使管内底(流水面)调整符合实际规定,接口内平顺。管槽基低于检查井的底槽跨空处,安装时管下必须处理填实。

(6)排水检查井井壁必须相互垂直,不得有通缝,必须保证灰浆饱满,灰缝平整,不得有空鼓现象。管与井壁衔接处应严密不得漏水。

(7)雨水口安装时,井外壁与路面结构空隙建议用M5.0片石砼填实。

(8)沟槽开挖、垫层铺设、安管、回填、检查井砌筑、闭水试验等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施工及验收。

7.4.3中分带排水

中分带排水主要用于排除中分带表面的下渗水,由于中分带汇水面积小,下渗水存在饱和过程,因此渗水量有限,综合我省已建公路中分带排水后期使用情况,本次设计采用封闭式中央分隔带。

一般路段采用凸形封闭式中央分隔带,其顶面为部分圆柱形,顶面高出路缘石3cm,表面植草、植树防眩。为防止中央分隔带下渗水,在中央分隔带底部设置防渗土工布,并涂抹水泥砂浆等措施。

7.4.4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设计采用雨水管线排水,道路上及其相邻地区的地面水依靠道路设计的纵、横坡度,流向辅道两侧的雨水口,然后集中排到纵向雨水管中,排入附近河流。雨水检查井设置在辅道,雨水口间距为30m。雨水口通过Φ20cmPVC管与检查井相连,管

7.4.6路基防护

1.路基边坡防护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29/30)

海虞北路延伸段扩建工程A施工标段 说 明 书 第 30 页 共 128 页

本标段一般路段采用防冲刷较好的植草防护;下穿辅道部分采用挡墙进行防护。 2.分隔带防护

中央分隔带防护以植草皮和设置防眩树为主,适宜栽植四季常绿、成活率高、无病虫害、苗耐贫瘠的小型植物,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群植式、图案式等类型。

7.5下穿通道设计

通道下穿部分设计说明详见第二册。

8 取土与弃土方案

本标段挖方合计为13.0万立方米,可利用方9.84万立方米,弃方3.16万立方米,余方4.26万立方米,无需外购土方。

1.取土

本项目取土可采用路基反开挖的土方,但必须经室内试验,当相关参数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3.2.1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4.2.1要求时,方可使用。

2.弃土

路基施工完成后,多余的土方可用于其它标段使用以及美化绿化用土及线外清淤回填,严禁在路基两侧堆放。

9 施工控制弯沉指标

路基顶面应采用承载板实测路基顶面回弹模量,实测回弹模量值不得低于设计值;沥青路面路床顶面实测弯沉值应小于300(0.01mm);新建路面底基层顶面实测弯沉值应小于132.5(0.01mm);基层顶面实测弯沉值应小于27.4(0.01mm);下面层顶面实测弯沉值应小于23.1(0.01mm);上面层顶面实测弯沉值应小于21.2(0.01mm)。加铺改建路面施工控制弯沉参照新建路面结构执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控制弯沉详见第二册。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定:

SⅠ-1(30/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py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