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4-03-03 16: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民经济统计学 名词解释

1. 国民经济核算

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2. 国民经济

指一国(或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

3. 经济领土

指由该国政府实行有效经济控制的区域

在确定的经济领土上,该国公民、货物、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国界的限制 一国经济领土的基础是该国的地理疆域,但是,它并不等同于地理疆域 4. 常住单位

如果一个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

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

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标准)

5. 机构单位

是指能够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

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 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

6. 基层单位

即产业活动单位

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 具有相应收支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

它只是生产决策的单位,难以进行独立的财务决策 7. 交易

是指两个机构单位之间按照相互协议而进行的活动 8. 经济流量

反映一段时期内各种经济活动发生规模的总量 9. 经济存量

反映在特定时点上经济资源的拥有量的总量

(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的对应关系:就特定时期而言,经济流量是在期初经济存量基础上发生的,然后经济流量改变了经济存量,使之从期初状态变化为期末状态)

10. 国内生产总值

从价值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当期增加值的总和 从实物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时期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11. 中间产品

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

12. 最终产品

是指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13. 工厂法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14. 产品法

以农产品为单位,按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乘以相应的单价计算各种农林牧渔产品的价值,然后加总。

15. 固定资本消耗

大体相当于固定资产折旧

指按照固定资产磨损状况所计算的转移价值。 一般采用直线法计算

当期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总价值÷预计使用年限=固定资产总价值×年综合折旧率

16. 国民生产总值

GDP反映了一时期一国各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即在此期间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

GNP是反映一国从生产中所获收入总量的指标

17. 居民个人消费支出

目的是满足住户及成员个人生活需要

是指为获得消费用货物和服务而承担的费用支出

为了实现消费,可能是货币性购买支出,也可能是通过实物性分配获得的,还可能是在自给生产方式下获得的,在后两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实现这些消费的支出数额

18. 公共消费支出

主要部分是政府消费支出,此外还包括为住户服务的其他非营利组织的最终消费支出 从提供对象看:

一是针对居民住户(确定的某类人或某类住户)提供的; 二是针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而产生的; 从消费提供方式看:

一是由政府等机构补贴某些部门,使其免费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货物和服务;

二是政府等部门作为非市场生产者直接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19. 资本形成

从使用角度--代表用于资产积累的最终产品; 从积累角度--花费于生产资本积累上的投资支出 20. 存货

又称库存,是指各单位出于各种目的持有的、处于流动状态的货物;

是指生产单位生产的,在处置之前有生产单位持有的产品,或者是一个单位持有的,有其他单位生产的,本单位将用于以后的中间消耗或转售的产品。

21. 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

22. 投入产出表

上世纪30年代由列昂惕夫提出。

1936年《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

记录和描述--国民经济各种产品来源与去向的棋盘式平衡表; 分析和建模--投入产出模型用于分析各类经济问题;

23. 产品部门

基于同质生产单位来定义

(同质生产单位与基层单位的区别在于:后者既包括主要生产活动,又包括次要生产活动,而前者只能包括一种生产活动)

24. 购买者价格

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实际支付的价格

25. 生产者价格

是购买者价格扣除商业附加费、运输费后的部分

26. 直接消耗系数

从计算结果到模型参数 直接解释

虽由宏观数据得到,但通过相除的形式已具有微观技术定额的含义,且技术是稳定的 深刻解释(两个技术假定)

各种投入之间不能替代的Leontief生产函数 同质性假定

27. 完全消耗系数

生产j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第i部门中间产品的完全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

28. 影响力系数

后向关联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和除以所有完全消耗系数之合计。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和除以完全消耗系数各列和的平均值。

29. 感应度系数

前向关联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行和除以所有完全消耗系数之合计。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行和除以完全消耗系数各行和的平均值。

30. 资金流量

狭义的资金流量: 主要指金融交易流量 广义的资金流量:

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价值收支流量 是指整个社会资金的循环过程 体现了与实物循环对应的价值循环

31. 资金流量统计

也称资金流量核算或资金循环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系统地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中各主要机构部门的资金流量和流向,包括跨国和跨地区的资金活动.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

32. 非金融投资

非金融投资是指各部门进行的非金融资产交易。

33. 原始收入

(初始收入),以增加值为起点,经过收入初次分配,最后形成各机构部门的初始收入。

34. 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体现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结果的总量,是机构部门当期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的最大数额。

可支配收入=初始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35. 转移

转移是指这样一种形式的交易,即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并未同时从后一机构单位获得任何货物、服务或资产作为回报。在某些交易中,虽然双方都交换一定的价值,但是价值并不对等,或者没有严格的数量关系,这种交易也被视为转移。

36. 经常转移/资本转移

区分二者的根据是转移的对象是不是资产,或是否与资产形成有关,如果是资产,则为资本转移,否则为经常转移;如果转移的对象本身不是资产,但接受转移一方要以形成资产为目的使用,则应归入资本转移,否则为经常转移。

经常转移包括两个部分:政府间或政府与国际组织间的转移,其他部门之间的转移。 37. 储蓄

经常账户的来源与使用之差

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支出之后的余额,等于调整后可支配收入用于实际消费之后的余额,这一余额即为储蓄,代表收入用于消费之后的节余。从经济意义上看,储蓄是下一个环节即非金融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38. 金融资产

是经济资产的一种类型,它体现为一单位(债权人)未来从另一单位(债务人)获得一笔或一系列支付的要求权。金融资产的这种要求权决定了它与非金融资产的一个显著差异,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对称性(货币黄金除外)。金融资产对应着金融负债,从机构单位角度来说,即债权人对应着债务人。

39. 生产资产

生产出来的资本,同时又作为投入品进入生产过程。 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三个类别。

40. 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会员国根据其份额分配的、可用以归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在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赤字的一种账面资产。 41. 通货

通货包括流通中的纸币和铸币,既包括本币,也包括外币。通货是发行机构的负债,持有者的资产。

42. 存款

存款指金融机构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信用业务,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住户储蓄存款、财政存款、外汇存款和其他存款等。存款是持有者的资产,存款机构的负债。

43. 金融交易

金融交易是指涉及机构单位金融资产所有权变化的所有交易,包括金融债权和负债的产生和清偿。

44. 非生产性资产

非生产资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以外的方式形成的的非金融资产,既包括天然存在的有形资产,如土地、地下矿藏等自然资源,也包括通过法律或社会程序产生的一些无形资产,如合约、租约和许可,以及商誉和营销资产。

45. 重估价核算

重估价核算记录由于价格水平变化引起的资产、负债和资产净值的价值变化,这类变化称为持有损益。

包括了国内拥有的各种对外资产或负债由于市场价格和汇率变动而导致的持有损益。

46. 资产负债比

资产负债比率=负债/资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pv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