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更新时间:2023-11-09 16: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金融学

金融学的基本框架:三根支柱 一个空间 上有调控 外有扩展

第一章 货币概述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定义 货币起源学说: (一)唯心论

– 国家货币论: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国家创造的,货币的价值及其购买力和支

付能力,完全是由国家赋予的。 – 圣人先贤制币论: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圣人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

出来的。 – 众人协商论: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人们共同协议的结果,是众人协商的产物。

(二)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货币根源于商品本身,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简单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形式的演变: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

(二)货币的定义

1. 马克思: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 西方经济学:凡是在商品与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可作为交易媒介与支付手段、被普遍接受的工具就是货币。 三、现代货币的主要内容

1.现金(cash),亦称通货(currency)

现金指由政府授权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是一国的法偿货币。 通货是银行体系以外的公众手中流通的现金。 2.存款货币(deposit money)

在存款货币银行帐户上可使用支票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活期存款。 3.电子货币(electronic currency)

存储于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存款货币。包括信用卡和转帐卡。

4.外汇(foreign exchange, exchange)

对外交往中的货币,一切外国的货币都是“外汇”。包括:外币;外币存款;用外币标示的有价证券等等。 四、货币的层次 (一)IMF的划分

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

M1:狭义货币,等于现金加上活期存款之和 M2:广义货币,由狭义货币加准货币构成。

(准货币: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各种可以提取的“通知存款” 等;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短期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等。) (二)目前我国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 三种:交换媒介、计算单位、价值贮藏

? 四种:交换媒介、延期支付的标准、核算单位、价值贮藏 ? 五种(马克思):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一、价值尺度

? 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

? 特点:只需要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 作用: 为各种商品和劳务定价 二、流通手段

? 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 特点: 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 不需足值的货币

? 作用: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三、贮藏手段

?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 方式变化:个人窖藏→请人代管→存入银行

? 作用:金属货币制度下可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信用货币制度下形成部分储蓄,影

响即期购买力.

四、支付手段

? 用货币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

? 作用: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买卖进一步脱节,加大供求失衡;出现债务

危机的可能性.

五、世界货币

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第三节 货币制度 一、概念: 简称币制,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的形成:

1、前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流通分散、紊乱

2、统一、规范、稳定的货币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完善的 二、货币制度内容

(一)传统货币制度的内容

? 确定货币材料

? 规定货币单位:亦称价格标准,包括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

? 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币:即本位币,是一国(地区)流通中标准的基本通货,是

法定的价格标准。为无限法偿货币。辅币:本位币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本位币的等份。为有限法偿货币 ? 规定货币的法定偿付能力

– 无限法偿:法律规定的无限偿付能力。即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

何种性质的支付,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接受。

– 有限法偿:主要是对辅币规定的,即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

受款人有权拒收。

? 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权限与流通程序 ? 规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 实行金本位制下主要是黄金储备

– 目前,各国作为发行准备金的有黄金、国家债券、商业票据、外汇、特别提

款权等。

(二)现代货币制度的内容

1、货币单位的确定:“名”与“值”; —— 本币(本位币)和辅币; 2. 对钞票发行和存款货币创造的管理;

3. 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无限法定支付能力和有无限法定支付能力; 4. 其他,如实名制、反洗钱等规定。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

平行本位

复本位制 双本位制 跛行本位 金币本位

金属货币制度

货 币 制 度 纸币本位制 单本位制 金块本位 金汇兑本位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劣币驱逐良币” (格雷欣法则)

? 在复本位制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

通货(良币)必然会被人们贮藏、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劣币)会充斥市场。

? 假设: 当金银法定比例1:15时,若银价跌落,比例为1:16。这时,把金币融化

为金块,在市场上按市价换成白银,再把白银铸成银币,再按法定比例换成金币,

就可得到1份银的利润。这种情形发展的结果是金币越来越少,而银币充斥市场。

(四)纸币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 以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纸币的单位价值并不与一定量的任何金属保

持等值关系。 ? 特点:

– 纸币为本位币,黄金非货币化 – 纸币不能兑换金银

– 纸币由国家法律强制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 纸币发行可以自由变动,不受一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限制 – 纸币发行者须对纸币发行与流通进行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管理

四、我国的货币制度

?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 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 ? 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

? 发行保证——黄金与外汇储备 ? 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 ? 人民币逐渐成为可兑换货币 第四节 国际货币制度

? 国际货币制度就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

措施和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即国际交往中使用什么样的货币。

②汇率制度的确定。即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应如何决定和维持。 ③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国际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 →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1973年) 主要内容:

? 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双挂钩”的安排: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 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 为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作出安排;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

歧视性货币措施.

牙买加体系

(1976年至今) 主要内容:

? 国际储备多元化 ? 黄金非货币化

? 浮动汇率合法化,汇率制度多样化 ? 多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 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二、区域货币一体化

? 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在货币金融领域相互协调与合作,

形成一个统一或相对统一的货币体系,其实质就是货币联盟。

? 特征:汇率统一;货币统一;货币管理机构和货币政策统一。 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1)创设欧洲货币单位(ECU),这是一种混合货币,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中的10种货币组成; (2)汇率稳定与干预机制,欧洲货币体系通过平价网体系和干预办法这两种机制来稳定成员国间的货币汇价;

(3)建立欧洲货币基金,保证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课外复习:

? 关键词:电子货币 货币制度 本位币 格雷欣法则 特里芬难题

? 思考题:1、从现代经济生活实际出发,你认为如何界定货币才能最本质地概括这一

经济范畴? 2、如果可能,你是否愿意放弃现金采用支票簿以至于采用电子资金转帐系统?为什么?3、现代货币的主要内容。4、纸币本位制的特点。

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credit)的含义 一、信用的含义

《辞海》中对信用的解释有三个:主要由伦理学、法学、经济学三方面构成。

其一,信用作为一种基本道德准则,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诚实无欺,遵守诺言的行为准则。 其二,信用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即依法可以实现的利益期待,当事人违反诚信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三,经济学中的信用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特征: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或实物

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两 种 形 式实物借贷 货币借贷

二、信用的产生

(一)信用产生的原因

? 前提:私有制的出现。

? 客观经济基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 现实根源:商品或货币占有的不均衡。 (二)高利贷信用

? 特点:利率极高(高于同期贷款利率4倍以上,且不计复利,目前大体为超过年息

25%的贷款。)

? 存在的基础:借方需求极强;贷方追逐回报;信用不发达,缺乏其它信用形式;没有非

信用方式可寻求.

资本主义反高利贷的斗争

? 原因:资本家需要大量资金,又无法承受极高的利率。

? 方式:1、以法律来限制利息率; 2、发展资本主义:形成闲置的货币资本供给,创造

信用流通工具; 3、建立新兴的商业银行。

第二节 现代信用形式

? 按照信用主体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民间信

一、商业信用

? 企业间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以赊销预付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

的基础。

? 优点:有利于调节企业之间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交易费用、加速商

品流通。

? 缺点:规模的局限性;方向的局限性;期限的局限性;分散性和不稳定性 二、银行信用

?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 银行信用的特点:是一种间接信用;是以单一的货币形态来提供;与产业资本的动

态不完全一致

? 地位: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

形式。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1、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2、银行信用的出现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发展,对商业信用有支持作用

互补互促:例如:票据贴现: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卖主,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买主。

银行承兑票据: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买主,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卖主

三、国家信用

? 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向国内外举债或放债的形式。一般是举债。 ? 作用:调节国库年度收支的临时失衡(发行国库券)

弥补财政赤字(发行国债) 调节经济总量与结构

配合其他经济政策的实施

四、消费信用

? 以商品或货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形式有: 赊销,即延期付款

分期付款

消费信贷(如:车贷) 消费信用卡(卡奴现象)

? 消费信用的积极作用

– 促进商品销售,有利于再生产,促进经济增长

– 扩大即期消费需求,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推销 – 增加消费者总效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

? 消费信用的消极作用

– 如果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促成虚假

繁荣

? 消费信用的制约因素:总供给能力;居民的实际收入与生活水平;资金供求关系;消费观

念与文化传统

五、国际信用

? 国际之间的借贷关系,是各种信用形式在地域上的发展与扩大。

? 主要形式:出口信贷;国际银行信贷;政府信贷;国际金融机构信贷;国际债券;补偿贸易 六、民间信用

? 又称非正规金融或非制度金融,主要指居民个人之间、居民与企业之间自发形成的,

以货币或实物的形式所提供的信贷。

? 形式:私人之间直接的货币借贷 ;私人之间通过中介人的间接的货币借贷 ;通过一定

组织程序的货币“合会”、“抬会”、“标会”、“搭会”等进行的货币借贷;以实物作为抵押的“典当”形式的货币借贷。

? 民间信用的特点:是对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补充;目的既为生产,又为生活;期

限较短,规模有限;利率较高;自发性、分散性较强,风险较大

第三节 现代主要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的涵义及其类型 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信用工具分类:

按融通资金的方式:直接融资信用工具和间接融资信用工具。

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短期信用工具、长期信用工具和不定期信用工具三类。 二、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 (一)股票

? 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表示其股东按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益和承担义务的

可转让的凭证。

? 特征:风险性与收益性 ;无期限性 ;可转让性 ;波动性 ;拆细与合并 股票种类

普通股与优先股 记名股与无记名股

有票面额股与无票面额股

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与外资股 公开股与内部股

A股、B股、H股、N股和S股 (二)债券

? 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是筹资者(债务人)向投资者(债权人)出具的承诺在一定

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 特点:通过券面载明的财产内容,表明财产权; ? 权利义务的变更和债券的转让同时发生。 债券种类 :

? 按照债券的发行主体划分国债、政府机构债、地方债、公司债、金融债、外国债。 ? 按付息形式划分为付息债券、贴现国债与转换公司债。

? 按债券形式分为无记名国债券 、凭证式国债券和记帐式国债券。 ? 按照有无抵押划分为信用债券与担保债券。 ? 按照募集方式分为公募债券与私募债券 。 课外复习 关键词:

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股票、债券

思考题

1、分析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2、如何看待提前消费和攒钱?

3、某地民间信用调查:如民间信用环境、信用资源、信息、形式、利息、担保手段、信

用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等。

4、现代常见信用工具的类型及特点。

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

第一节 利息 一、利息的概念

现代西方经济学把利息理解为: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

?“节欲论”:西尼尔,认为利息是资本家节欲行为(牺牲眼前的消费欲望)的补偿。

?“时差利息论”:庞巴维克,认为现在的物品的价值通常高于未来的同一类和同一数量的物品的价值。

?“流动性偏好论”:凯恩斯,认为利息是:在特定时期内,人们放弃货币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定义: 利息指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或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 二、利息出现的原因: 延迟消费; 预期的通胀; 代替性投资; 投资风险; 流动性偏好 三、利息的来源: 马克思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思路,论证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来源于剩余产品或利润的一部分,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这

说明利息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四、利息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影响企业行为的功能

2.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功能 3.影响政府行为的功能。 第二节 利率及其分类

一、利率的定义 :利率即资金的价格,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对本金的比率。 人民币现行利率表 二、利率的分类

(一)按在利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

1.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西方国家:再贴现利率 ; 我国:再贷款利率) 2.非基准利率

(二)按利率的决定主体

1.市场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变化形成

2.官定利率:又称法定利率,由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制定而强制实施 3.公定利率:由金融行业自律组织规定 (三)按借贷期内是否调整 1.固定利率 ; 2.浮动利率 (四)按是否考虑物价因素 1.名义利率r:不考虑物价因素 2.实际利率i:剔除物价因素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换算:

若考虑物价因素对利息影响:r=(1+ i)(1+p)-1 若不考虑:r=i + p (五)按利率是否优惠 1.一般利率 ; 2.优惠利率

(六) 按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

年利率:以%表示。

月利率:以‰表示,=年利率÷12。

日利率:以‰0表示,=年利率÷360=月利率÷ 30。

(中国的“厘”:年率1厘,1%;月率1厘,1 ‰ ;日拆1厘,0.1‰。) (七)按计算方法

单利:不论期限长短,利息仅按本金、利率和期限一次计算。

复利:按一定期限将一期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后再计算下期利息,逐期滚算直至借贷期满的一种计息方法,俗称“ 利滚利” 。

单利:对本金所获利息不再计息:S=P + I=P + P·r·n=P (1+r·n) 例:本金100,年利率20%

2年后本利和:100×(1+0.2×2)=140 复利:对本金所获利息重复计息:S=P·(1+r)n 例:本金100,年利率20%

2年后本利和:100×(1+0.2)2=144 三、现值、利率和证券价格

现值:未来金额(终值)的现在价值。

终值:按复利计算出的本利和,是资金的未来价值。

nS 从 S ? (1 ? P? r ) 倒算出 p?n(1?r)

例:在10%利率下投资一笔资金,预计2年后可以取得收益10 000元。为此必须进行多少

10000初始投资? X?2 (1?0.1)了解:竞价拍卖与市场利率 在市场经济中,有的债券只有面额(还本时的金额)而不载明利率。发行时采用竞价拍卖方式。 拍卖成交价——现值; 债券面额——终值。

拍卖成交价与债券面额的比,决定当前的利率。这样形成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所以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即利率)是负相关的。价格越高,收益率越低。 第二节 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I’利息是 货币资本家从职能 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I利率的变化范围: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r2利率高低取决于供求关系、传统习惯、法律规定等。

r0二、西方主要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r1 (一)古典学派 (实际利率理论) SS’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O投资不变,储蓄增加,均衡利率水平下降;储蓄不变,投资增加,则均衡利率上升

(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如果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 L=L+LM1因此,利率由流动性偏好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共同决定 。

12SS’I’IM2r1r2OM1M2

第五章 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概述

一、概念:金融机构体系指各种不同的金融机构形成的系统关系。及其相互 狭义的金融机构:通过参与或服务金融市场交易而获取收益的金融企业 广义的金融机构: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及金融市场的监管 二、基本类型

(一)按是否属于银行系统分: 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按是否能够接受公众存款: 存款性金融机构; 非存款性金融机构

(三)按是否担负国家政策性融资任务: 政策性金融机构; 非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 一、中央银行

1. 中央银行是各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和主导环节。

2. 代表国家统领一国金融机构体系,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制定和执行国家货币政策,进行宏观金融调控。 二、商业银行

存款货币银行: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具有创造存款货币功能的银行。习惯上称商业银行。

现代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标,以存、放、汇为主要业务,以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为手段,全方位经营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业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企业。 三、专业银行

专业银行是指专门经营指定范围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

主要有:开发银行 投资银行 储蓄银行 进出口银行 农业银行 抵押银行 住房信贷银行 ……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不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而以某种特殊方式吸收资金并运用资金,能够提供特色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主要有:保险公司 退休或养老基金 储金局 投资基金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发展趋势 业务上不断创新,混业经营与多元化趋势 跨国银行的建立使银行的发展更趋国际化

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重组资本结构和经营结构 并购、重组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调整的一个有效手段 第三节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

——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中国人民银行

1. 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代表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 2. 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发展史

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

的。

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

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至此,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1998年,改革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撤销省级分行,设立9个跨省区分行(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济南、武汉、广州、成都、西安),实行总行—分行—中心支行—支行的垂直管理。

2003年3月,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出来,单独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其他存款类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金融监管职责调整后,人民银行新的职能正式表述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明确界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

(二)商业银行

1.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家控股商业银行

2. 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行、建行、工行、农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 3. 城市商业银行 4. 外资、合资银行

(三) 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创办,不以营利为目标、专门从事政策性金

融业务的金融机构。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资金来源:财政拨付、发行金融债券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1、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 2、保险公司 3、信托投资公司 4、证券公司 5、金融租赁公司 6、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7、投资基金公司 8、邮政储蓄机构

9、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1999年先后建立了四家由国家投资的特定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

10、中国投资公司: 2007年9月29日中国投资公司举行挂牌仪式。这意味着这家拥有两千亿美元资本、身后是政府一点三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公司将正式执掌国家外汇投资大权。 中国投资公司在正式成立前的第一单中,以30亿美元购入全球最大私人股本公司黑石(Blackstone,又译“百事通”)公司低于10%无投票权的股权,并承诺至少持有四年。此举被认为是中国投资公司市场化和积极性的佐证。 (五)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根据WTO有关协议:

中国加入WTO当年,允许外资银行办理全部外币业务;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公司开

办人民币业务;五年之内,允许外资银行开办中国居民的个人人民币业务;五年后,外国银行将享受与中资银行相同的待遇。

外资金融机构的形式 : 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代表处;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

外国银行分行: 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它在法律上并不承担债权、债务,它的一些相关法律责任由海外的外国银行母行来承担。

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在中国当地注册,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它和外国银行分行区别在于法人银行自己承担所有的债权和债务。 第四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国际金融机构的主要构成 : 国际清算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 国际开发协会 国际金融公司 亚洲开发银行 非洲开发银行

课外复习

?关键词——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 ?思考题

1. 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2. 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有何不同。

第七章 中央银行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及类型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银行券统一发行的需要 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需要 对最终贷款人的需要 对金融管理机关的需要

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的需要 (一)中央银行的初步形成(1656-1913) 1、产生渠道:

由商业银行演变而成的中央银行

一般的私人商业银行---较重要的银行-----唯一的发行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职能健全的中央银行

如:1656年的瑞典银行,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 由政府直接组建的中央银行(如美联储) 2、中央银行初步形成阶段的特点 从商业银行逐渐演变而来

大部分是私人股份银行或私人与政府合股的银行 货币发行权逐步垄断

职能逐步形成,但在监管和调控方面不完备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普遍推行(1914-1944) 1、中央银行的设立普遍采用植入式

2、稳定货币、控制通货膨胀成为中央银行的核心任务 3、金融监管与经济调控逐渐成为中央银行重要任务 (三)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阶段(1945年后) 1、国有化趋势 2、职能完备

3、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二、中央银行的类型

(一)单一式: 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责。 一元式: 一国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及我国都采用这类型。

二元式: 在一国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但地方级机构也有一定的独立权利。带有联邦制特点。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采用。

(二)复合式: 指一国没有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商业银行经营职能于一身的银行体制。 过去的苏联和东欧、1983年以前的我国等采用。

(三) 跨国式: 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各国中央银

行失去其独立性。

欧洲中央银行是典型的跨国中央银行。

(四) 准中央银行制度: 有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

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五) 新加坡、中国香港等采用。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一、性质--- 特殊的管理金融的机关 是一个金融机构

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 是特殊的管理金融的机关

1. 中央银行是冠以银行名称的政府部门。 2. 具有双重属性:银行性和机关性 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 性质 地位 业务目标 业务对象 业务内容 中央银行 国家机关 核心、超然地位 ,管理者 稳定货币、经济增长 政府、银行 发行货币、金融管理 商业银行 企业 金融业主体,被管理 以盈利为目标 企业、居民 货币信用业务 中央银行管理的特殊性 管理方式 中央银行 政府机关 融管理于银行业务操作之行政手段 中 管理过程 与政府的关系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发行的银行

间接,有弹性 相对独立 直接、缺乏弹性 绝对服从 ?拥有货币发行特权,是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控制货币的供应量

出库 发 行 库 业务库 现金投放

市场 现金归行

入库 (二)国家的银行

?代理国库收支 ?代理国家债券发行

?向政府融资(贷款、购买国债) ?保管黄金外汇储备,并进行买卖和管理 ?制定并监督执行金融法规 ?代表政府从事国际金融活动

(三)银行的银行

?集中存款准备金 ?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

?有利于央行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愿意并且能够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

–包括对现金的需求和对存款货币的需求,包括对执行不同职能的货币需求 –是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与资产需求的综合 –宏观货币需求与微观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收入水平。正相关。 ?市场利率。呈反比。

?社会商品与劳务的可供量。呈正比。

?物价水平。一般而言呈正比。特殊情况呈反比。

?收入的分配结构。决定各部门货币需求的比重。影响持币者的消费与储蓄行为。 ?货币流通速度。呈反比。 ?心理、习惯、偏好等因素。

三、货币需求理论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 《管子》:币若干而中用。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又称货币必要量理论,这是在金币流通条件下,商品流通需要货币的必要量的规律。

M=PT/V

?纸币流通规律:确定流通中应投入多少纸币才能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的规

律。揭示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商品价格水平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三)西方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 1、交易方程式( 现金交易说)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认为,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

一定相等。即:MV=PT

?或P=MV/T,V、T可视为常数;因此P的值主要取决于M的变动

?或M=(1/V)PT,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的名义货币量具有1/V的比例关系。

2、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说)

?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庇古等认为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保持着一个较稳定

的比例关系: Md=KPY

?其中:

Md:名义货币需求,代表停留在人们手中准备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数量,即现金余额; P:一般物价水平;

Y:国民总收入,PY为名义总收入;

K:在总收入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率(0

3、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相应地货币需求也

分为三部分:

–交易性需求:为了应付日常的交易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预防性需求:为了应付突然发生的意外支出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投机性需求: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 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水平的递增函数。 ? 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

–认为为了投机,就必须储存财富。可用于储存财富的资产有:货币与债券。

–怎样持有资产,关键在于对利率水平的预期:如利率水平下降,债券价格将会上升,则倾

向于持有债券;反之,则倾向于持有货币。

? 货币需求函数: M=M1+M2=L1(Y)+L2(r)

–M1代表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函数; –M2代表由投机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函数。

? “流动性偏好”:指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行为,即人们在心理上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愿意持

有货币的心理倾向。

? “流动性陷阱”假说: 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

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从而对市场利率不起作用。 (2)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鲍莫尔—托宾模型

–鲍莫尔、托宾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不仅是收入的递增函数,而且还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惠伦模型

–惠伦提出预防性的货币需求同样不仅是收入的递增函数,也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 平方根定律

–因为作为交易和意外准备的货币,其中一部分也可能用来购买债券等资产,交易性货币需

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利率成反比,但变动幅度较小,弹性为0.5。经济学家将此现象称为货

1M?kY2r?12币管理中的“规模经济”,并称以上模型为“平方根定律”。

? 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 托宾认为经济主体通常并不会简单地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

而是全面权衡得失,调整两者持有比例,而且可供选择的对象也并不限于两者。这样就发展了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从而修正了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 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基本上承袭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长期结论,即非常看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因果联

系;

?同时,也接受了剑桥学派和凯恩斯以微观主体行为作为分析起点和把货币看作是受到利率

影响的一种资产的观点。

弗里德曼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七个:

1 dp

M/P=f (y,w;rm,rb,re, p . dt ;

?y:恒久性收入

?w: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 ?rm:货币预期收益率; ?rb: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 ?re: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

1 p

. dp

:物价变动率;

dt

?

?U:偏好、风尚、客观技术与制度等的综合变数。

? 费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概括性论断: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

多,且货币流通速度(恒久性收入除以货币存量)也相对稳定,因而,货币需求也是比较稳定的。

第三节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一、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则为货币均衡。 即:Ms=Md

货币供给超过或满足不了货币需求则为货币失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即:Ms≠Md

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或者说,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

r r0 Ms Md

o Ms=Md

M

(二)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财政收支状况 –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国际收支是否平衡

二、总供求

(一)总供求的含义

?总供给是指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和服务。包括: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总需求是指指向于市场的支出。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二)总供求均衡模型

?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产出水平Y和均衡的价格水平P。

P P0 AS AD O

Y0

Y

(三)总供求与价格

保持总供给不变,总需求过大引起价格上涨;总需求不足导致价格下降。反之,价格下跌,

会刺激市场需求;价格上涨,全抑制市场需求。 三、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一)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市场总需求(D)的构成: (1)消费需求:C; (2)投资需求:I; (3)政府支出:G; (4)出口需求:X。 即:D=C+I+G+X

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 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关系示意图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货币供给为1时,会形成规模为1的总需求,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1=(1/I1+1/I2+1/I3+1/I4)+(1/C1+1/C2+1/C3)

?即:货币供给转化为现实的投资与现实的消费之和。

(二)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市场总供给的量决定了货币需求的量。

?宏观的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货币需求体现出来的。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货币需求,在总

体上受制于总供给。

?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总和在实际上并不总是等于由市场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

(三)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

?“面纱论”: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短期内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但从长时期考虑,

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

?马克思“第一推动力”的说法:再生产扩张的起点是企业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因此

要求企业必须掌握足够的货币。

“三阶段”理论

(四)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密切相关。如下图:

AS

AD

Md

Ms

但是,货币均衡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均衡。

(1)市场需求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的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

–货币供给=现实流通的货币+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市场需求=现实流通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

(2)市场供给因商品、服务的实现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需求并不是货币需求的全部。

–市场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对现实不流通货币的需求

课后复习

?关键词: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流动性偏好 货币均衡

?思考题:

1、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2、简述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 3、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

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货币发行过多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财政赤字

需要明确的是:

?(1)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的一个过程。 ?(2)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3)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较大幅度的上升。

二、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一)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二)批发物价指数

(Whole-sale Price Index,WPI) (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GNP Deflator)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按基期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按照市场机制作用分

?显性通货膨胀(公开型)

–物价随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自由浮动 ?隐性通货膨胀(抑制型)

–国家对物价进行控制,主要消费品价格基本保持人为平衡,但表现为市场商品供应紧张、

变相涨价、黑市活跃等现象。 (二)按价格上涨的速度分

?爬行通货膨胀:2%-3% ?温和通货膨胀:<10% ?恶性通货膨胀:>10%

(三)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 ?体制型通货膨胀 ?预期型通货膨胀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导致商品和劳务

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类型:(1)自发性的 (2)诱发性的(3)支持或被动

性的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的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 ?又分为:工资推动型 ;利润推动型

3、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

–若通货膨胀是从过度需求开始的,由于需求过度引起的物价上涨会促使工会要求提高工

资,因而转化为成本(工资)推进的因素。

–若通货膨胀是从成本上升开始的,如迫于工会的压力而提高工资等,工资上升会使失业增

加或产量减少,结果将会使“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过程终止,说明如果不存在需求和货币收入的增加,这种通货膨胀过程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4、结构型通货膨胀

?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相互看齐的过

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这种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需求转移型。 –(2)外部输入型。 –(3)部门差异型。

5、体制型通货膨胀

?指某些国家(如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中国)在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是由市场机制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明晰等为前提,造成总供给极度萎缩和总

需求的过度膨胀。需求的过度积累导致通货膨胀。 6、预期型通货膨胀

?预期型通货膨胀是指人们在预期的心理作用下,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并采取各种措施以

保护自己免受损失。

四、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强制储蓄效应

?储蓄主要来源于家庭、企业与政府。正常情况下,三个部门各有各的储蓄规律:均由其正

常收入形成。

?但若政府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增发货币,这种筹措建设资金的办法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

的投资需求,结果将是物价上涨。

?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

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则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的强制储蓄的部分。

(二)收入分配效应

?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却反而会提

高。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工薪收入者相对受损; –利润获得者相对受益。

(三)财富分配效应

?实物资产:价格一般会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 ?金融资产:

–股票:价格升降难以判断;

–货币债权债务:物价上涨,实际价值减少。

(四)通货膨胀与产出

?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 ?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增长

?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无正效应,又无负效应

(五)通货膨胀与就业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对英国1861年至1957年统计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货币工资率

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的此消彼长的关系。

?萨缪尔森和索洛等经济学家将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始形式进行了转换,导出了通货膨胀与失

业率之间的关系。

P O U

?然而进入19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高通胀、高失业的“滞胀”(stagflation)现

象使得菲利普斯曲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经济学家们为此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引入了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得出了更丰富的结论。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需求政策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由于形成原因来自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因此采取紧缩性的需

求调节政策通常会比较有效。包括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二)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针对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采取的政策措施,它又称为工资——物价管制政

策,是指政府直接干预工资和物价的上涨来抑制通货膨胀。

(三)收入指数化政策: 收入指数化就是工资、利息、各种证券收益以及其它收入一律实行指数化,同物价变动联系起来,使各种收入随物价格数的变动而作出调整,从而避免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并减轻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 (四)供给政策 (五)结构调整政策 (六)其他政策 第二节 通货紧缩 一、通货紧缩的概念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 ?巴塞尔清算银行的标准:

–一国消费品的价格连续两年下降可被视为通货紧缩。

需要明确的是:

?(1)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持续的和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

?(2)通货紧缩虽然在多数情况下直接表现为物价与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下降,但在特殊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pc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