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还是“文本诸人”

更新时间:2024-04-05 04: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如其人”还是“文本诸人”

作者:王培元

来源:《读书》2014年第09期

梁简文帝《诫当阳公大心书》曰:“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鲁迅在《书苑折枝》里摘录了这两句话,之后议论道:“帝王立言,诫饬其子,而谓作文?且须放荡?,非大有把握,那能尔耶?后世小器文人,不敢说出,不敢想到。”(《集外集拾遗补编》)巧合的是,钱锺书也曾引述过这段文字,并指出:“此言端慤人不妨作浪子或豪士语。”(《管锥编》第四册)

曾不满于中国精神的“萎靡锢蔽”,以为“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的鲁迅,赞许的自然是梁简文帝作文“且须放荡”的看法;而钱锺书着眼的,则主要是“立身”与“为文”之间复杂曲折的关系。在《管锥编》以及《谈艺录》的相关章节中,钱锺书征引了大量中外文史资料,以力求对此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谨严确当的诠释。

“文如其人”,无疑早已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话题,人们常常这样说,也这样想;然而实际上,“文”与“人”之间,却远非字面意义所显示的那样,只是一种简单直接的相互对应的关系。有“正人能作邪文”者,也有“邪人能作正文”者。钱锺书引元好问评潘岳《闲居赋》诗后说道:“此言冰雪文或出于热中躁进者。”他又引了赵令畤《侯鲭录》中的一则史料:“欧阳文忠公尝以诗荐一士人与王渭州仲仪,仲仪待之甚重,未几赃败。仲仪归朝,见文忠论及此,文忠笑曰:?诗不可信也如此!?”其意旨就与后者相同。《文心雕龙》便区分了“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两种情形,指出:“言与志反,文岂足征!”《通鉴·唐纪》有记云:“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耶?”这与克罗齐所谓“作者修词成章之为人”与“作者营生处世之为人”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是同样的道理。十八世纪一法国女性还说过,“吾行为所损负于道德者,吾以言论补偿之”。钱锺书引述了这些国外的材料后,发出了“文如其人”虽为老生常谈,但亦“谈何容易哉”的感慨。

既然如此,“文”与“人”的关系是否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互不相干呢?鲁迅不是说过“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吗?自然,问题也并不如此简单。钱锺书提出了理解“文”、“人”关系的另一种角度:“观文章故未能灼见作者平生为人行事之?真?,却颇足征其可为、愿为何如人,与夫其自负为及欲人视己为何如人。”由于元好问知道潘岳谄事太尉贾充,每候其外出,便“望尘而拜”,故径指《闲居赋》之鸣“高”为饰伪“失真”。假如潘岳未作此赋,元好问则只能根据《晋书》本传,了解其人的“乾没”趋炎了。由此钱锺书以为,认识潘岳的“两面二心,走俗状而复鸣高情,端赖《闲居》有赋也”。“夫其言虚,而知言之果为虚,则已察实情矣;其人伪,而辨人之确为伪,即已识真相矣;能道?文章?之?总失?作者?为人?之真,已于?文章?与?为人?之各有其?真?,思过半矣。”

文章与为人的关系,绝非孰虚孰实、谁伪谁真那么简单。从“?文章?与?为人?”“各有其?真?”,到“文章”“总失作者?为人?之真”,钱锺书以为是思考的深化,知言辨人者亦不可不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p5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