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课”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结题报告(2013.5.14)
更新时间:2024-04-13 23: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大学生微课教学实践报告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候课”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
达州市通川区第八中学校
一、研究背景
(一)本课题研究的文献述评
当前国内教育改革领域对候课的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没有把候课作为研究重点,即使研究也不深入,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只有短篇幅的\小感\,而无精华性的总结。
目前关于候课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教师候课是上好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良好课堂秩序和学习氛围的建立,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及时准确地进入角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增进师生感情。教师候课体现了教师组织管理水平,良好的教师候课策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还有一种观点是很不赞同候课这种形式的。这种观点大致如下:“人们对课间十分钟倍加吝惜,总想“截头去尾”,层层克扣。这不符合大脑的生理机制需要,也不符合学习知识的规律需要。有些教师很热衷占用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值得肯定,愿望也是好的,但效果的确不敢恭维。只要仔细研究、实地观察一下学生对课间的态度与心理,你就会明白,占用课间只能是枉费工夫,得不偿失。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在一节课中能坚持集中注意力30分钟以上的仅有39.7%,大部分只能坚持15~30分钟,而导致青少年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疲劳。可以想象,学生在经过了紧张的一节课之后,还有谁在内心里能够愉快接受这额外的十分钟?即使愿意接受,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精力不及呀!课间十分钟,理应让学生自己做主,走出教室活动活动,劳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懂得的教育规律。有的学校提倡教师候课制。究竟应该“候”多久比较合适呢?有的学校要求是3—5分钟,如果这样的话,一旦上节课教师再拖堂3—5分钟,课间实际上被变相侵占了。”
这种观点言之凿凿,表面看上去无懈可击。但仔细看来,却发现这种候课里充斥着一些老套的应试教育时的做法:1、学生经过一节课后非常疲劳,这明显跟教师的“满堂灌”有关;2、有些教师很热衷占用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来完成教学任务,这跟课堂45分钟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有关;3、上节课教师拖堂3—5分钟,这节课教师又来候课3—5分钟,课间实际上被变相侵占了。而这种候课方式不是我校所追求的,这种不顾学生身心健康,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违背
1
素质教育理念的候课形式我们坚决不要!我校将“课前候课”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是有独到眼光的。它的新颖之处在于:“细节决定成败”,没有精细化教学管理,很难有课堂教学的成功。我们允许有人对“课前候课”持不赞成态度,但“小马过河”的故事给我们太多的启示。如果只是听别人说这不行,那不行,那最后的结果不就是什么都不行了吗?固步自封,就会僵化保守,唯有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大放异彩。而在普遍性的候课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课前预备铃响了之后,常常是教师早早地等在教室门口,而学生则在紧张中心神不定地等待着上课铃声响起。这种几乎千篇一律的课前等候,往往使学生整节课都学得索然无味。那么怎样利用课前两分钟候课时间把学生拉回课堂呢?我们认为学生从课间到上课需要一个慢热的过程,一个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适当地做一些课前“预热”活动,找到学生课间的兴奋点,做好过渡,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保持课间的兴奋点进入课堂。
如何让候课真正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改变单一的候课形式,成为我们课题组研究的重点。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实施
素质教育的核心观点是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而我校把候课作为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与时俱进进行大胆探索,关注学生发展。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仅只限于课内45分钟,而应延伸到课前、课后。课前的精心准备、效果突出的课堂教学及其带来的课后持续、积极的作用,这凸显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教师应该遵循的正确的工作方式。“功在课前、利在课中、乐在课后”,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积极的引导、干预,而不是当“甩手掌柜”,让教和学形成良性循环、互动发展的局面,教师享受教育的快乐、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就将不再只是美丽的愿景。
3、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技能,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应该成为主动获得知识,主动发现探索规律,做主宰知识的主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理念,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实践环境;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
2
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校的改革促使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1、这一研究对于推动学校改革的意义
课前的精心准备、效果突出的课堂教学及其带来的持续、积极的作用,这凸显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教师应该遵循的正确的工作方式。“功在课前、利在课中、乐在课后”,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积极的引导、干预,而不是当“甩手掌柜”,让教和学形成良性循环、互动发展的局面,教师享受教育的快乐、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就将不再只是美丽的愿景。而我校在候课研究之前,由于没有“候”,存在以下现象。
就课前而言
(1)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几乎没有学生在教室安静等候老师上课的情况,就更谈不上老师提前进教室等待学生上课了。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上课预备铃响过之后,才行色匆匆地夹起书本赶往教室,学生也是这时才急匆匆地跑进教室,伴随着最后一道正式上课铃声、值日生擦黑板的声音、例行公事的师生互相问好声、学生翻箱倒柜找学习用具的声音,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不时还有突然响起的迟到同学喊“报告”的声音,给人一种闹哄哄、乱糟糟的感觉。几乎每一节课都要花几分钟时间整顿秩序,稳定情绪,才能集中注意力开始正式上课,无谓地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前学生的一盘散沙也直接影响到了课堂45分钟的效率,教师、学生双方都不能很快进入状态。
(2)眼中没有学生。离正式上课还有一分多钟,虽然已打过了候课铃声,但还有学生没有解决完个人的事,没有到达教室,而教师却因自己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就想利用这课前候课的这一点时间,不管学生是否到齐,就急匆匆地开始上课了。那几个“迟到”的学生踩着正式上课的铃声走入教室,却没能听到老师开始讲的内容,而老师仍然我行我素继续讲着下面的内容。
就课中而言
(1)没有“候问”、“候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缓冲时间
许多教师往往很怕教给学生的少,在教学中一节课内设计了许多内容,这个还没让学生理解就接着进行下一个。只重自己的讲解感觉,而对学生接受与否关注不够,缺乏新颖和创造力。
(2)没有给时间“等候”学生展示、点评、质疑的需求
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3
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教师每节课只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教师的态度生硬而急躁,为教学而教学。给人感觉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没有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及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没有耐烦心“等候”并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忽略了后进生的发展需求。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或面向全体不够,不敢或不愿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往往“包办”、“越位”,要不就是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和情商及自主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在知识探究、分析问题、归纳小结等方面。
就课后而言
(1)没有给学生的成长以机会和平台。教师布置作业时,只考虑到书本知识的训练,而未考虑到作业设计对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而且过多地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导致学生课后练习质量低劣或拖欠。
(2)教师未通过课后辅导、课后培训、课后反思、社会调查等诸多形式来反馈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的信息,从而来调整教学策略,有些教师甚至“以不变应万变”,一本书,一种教法,几十年。
(3)课后培训、课后辅导、课后反思、社会调查等等工作只有少数教师去做。大多数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教授书本知识的任务就完事,当“甩手掌柜”,没有把视角投射到学生下课之后,继续关注学生,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辅导及培训。学生业余时间学习安排毫无计划,教师也未进行“干预”。学生在课后完成家庭作业之后便去玩了,没有把心思放在复习、总结、延伸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示:未来的文盲是指不懂得怎样学习的人。学生把大把的时间浪费掉,不很可惜吗?学生学习效率始终提不高跟教师不注重紧追不舍没有关系吗?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把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不是能“事半功倍”吗?
2、学校曾经在这一问题上作过研究,取得过相关前期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校正在搞高效课堂研究,教育科研如火如荼。子课题《“课前候课”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曾于2011年10月荣获达州市通川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一等奖。但在继续研究探索中,我们发现仅就课前候课研究太薄弱单一
4
了,于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深化、拓展、丰富,使其延伸至课中、课后,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积极的引导、干预,这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二、研究方法 (一)关键词界定
候课之“候”,即“等候”,它是一个时间概念。人们传统定势思维的理解,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上课前几分钟,提前到教室门口或在教室内“等候”正式上课。而我校认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应摒弃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的心态,重结果而轻过程,而我校认为应重视时间过程,因为往往欲速则不达。因此我校从整个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层面上出发,对它有着另一番更广义的理解,那就是,把候课分为课前候课、课中候课和课后候课。
课前候课,它是学生、老师共为上课前的备战状态;
课中候课,它是给学生留有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思考空间,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解答,教师要学会“候问”、“候答”,不能一味只想着赶教学进度,而不给时间“等候”所有学生的发展;
课后候课,它是给学生的成长以机会和平台,通过任务设计、课后培训、课后辅导、课后反思、社会调查等诸多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出色地完成任务,并“等候”至第二天、第三天上课时给学生展示的时间,教师通过这种课后的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的信息反馈状态,来调整教学策略。 (二)具体方法
1、观察法:通过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直接获得生动的资料,它非常及时,能迅速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如对于对我校课堂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观察,能够知道问题存在的根源。
2、调查法:抽查学生进行教师候课状况的调查,并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作为研究前的教师候课与教师不候课课堂教学效益的对比资料。
3、行动研究法:课题实验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主张“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加强候课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深入探讨“候课”在各个学科中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成果(李东财、龚晓玲) (一)课前、课中、课后候课的目标体系 1、课前候课的目标体系
(1)使教学秩序变得井然规范,教师敬业状态得到根本性改变
(2)让学生尽早把心思由课外休息状态拉入课前学习兴奋状态,提高学生学
5
习兴趣
2、课中候课的目标体系
在以往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课堂上教学生如何质疑,教师如何释疑;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搞好分层教学;教师如何关注差生;如何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热情??老师们虽然也很苦恼,但往往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提高教师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共同聚焦课堂,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解决的策略。我们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发现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够体现出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知识点上没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而我们进行了课堂改革,实践“534”高效合作学习模式,就是把课堂还原给学生,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领着。我们也认识到要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从多角度地去理解,仅靠学生自己还是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而我们在实践课前候课的基础上,也尝试在课中实行候课。因此我们建立了课中候课目标体系:(1)建立“候问”、“候答”制度,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习兴趣明显提高;(2)在学生展示、点评、质疑中注重引导,做到答疑解惑,使师生、生生沟通互动得到增强;(3)通过实施课中候课逐步改善师生之间紧张的关系;(4)使教师积极参与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水平更上新台阶。
3、课后候课的目标体系
课后候课,对教师而言,是指在课堂之外从教学设计、知识储备等方面做好上课的准备;对于学生而言,是指在做好课前预习,为上新课而做准备,还包括在课后复习、反思,进行延伸拓展学习。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了“534”合作学习模式,在该学习模式的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围绕并依赖于教师编写的“导学案”开展,其基本课堂教学环节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质疑---点拨升华---课堂检测(小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节课探究的内容多,所需时间长,如果学生在课前准备不充分,往往一节课难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往往出现无序、无效、草草结束的情况,课后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则不十分理想,课堂教学陷入低效。大部分教师感觉课时不足,往往不能按时下课,通过拖堂挤占课间休息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样无奈的方式又让老师很疲惫,让学生十分反感,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为了解决好课堂教学的低效、无序问题,实现教学的有趣、有用、有效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将对候课的研究实验由课前向课后做了延伸探究。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提前完成一部分“导学案”内容,对即将要上课学习
6
的内容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这样可以节约课堂自主学习时间,使合作探究高效有序,为后面的学生展示点评质疑留下充足的时间,以此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二)课前、课中、课后候课的操作体系 1、课前候课的操作体系 (1)关于“课前候课”时间界定
我校对课前候课时间到底应把握怎样的“度”进行了对比调查。其中有些班级教师课前候课时间为4分钟,有些班级教师课前候课时间为3分钟,但经试验之后,经过观察及学生访谈,发现学生对4分钟的课前候课时间感到厌烦,无法接受,并且形成抗拒心理,而另一对照组的学生认为课前候课只是比预备铃响提前了1分钟而已,对他们的休息没有造成什么影响,所以认为可以接受。“课前3分钟”已经成为所有师生的共识。 (2)“课前候课”准备、操作阶段
教师“课前候课”作为一种应用性较强的教学组织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去积极研究、主动探索以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但仍有一些禁忌须教师倍加注意:
①忌迟到。现实中,候课这一常规工作往往被一些教师所忽视,以至常常踩着上课铃声匆匆走向教室,进入教室后便立即登台讲课。可以想见,当教师走进教室时看到的可能是一片学生翻包掏桌找课本、寻学具的“立体大搜捕”式混乱,此情此景既会破坏教师上课的心情,又将使教师至少浪费掉三、五分钟的宝贵教学时间去整顿课堂纪律和课堂秩序。这样一来不仅会人为地缩短课时,破坏课堂教学时间的完整性,而且,此时的学生情绪还没有稳定,未进入听课学习的状态,再加上教师情绪一时半会不得平息的影响,最终将导致教学内容得不到有效传授,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另外,教师自身的不守时、常迟到也为学生树立了反面典型,这既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又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所授课的重视,从而影响了学习质量。
②忌教室外候课。有的教师喜欢在教室外面站着静等上课铃声的响起,然后伴着铃声缓步进课堂。这种做法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影响学生有效学习以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质量。
③忌利用候课时间对学生进行说教。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往往在课前几分钟总结本班近期工作情况,针对班里出现的问题而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此做
7
法可能会造成课堂气氛的压抑和学生心理的紧张不安等,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④忌利用候课时间评讲作业和试卷。有的教师把本该在课堂上或在自习课上评讲的作业提前到了课前几分钟来进行,无形中延长了课时,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有害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候课时间也不宜发放测验试卷或宣布考试成绩,如此易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试卷上,或引起学生消极的情绪波动,影响他们对新课的注意。
在操作过程中,我校又提出了《区八中候课制度》,对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做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见附件)
在操作过程中,我校还提出了学生课前要求:(1)课前3分钟:①停止一切活动,立刻收起活动器具;②快速走进教室,不奔跑;③如上楼梯必须加紧脚步,但避免连跨台阶;④不和同学拉扯,或讲话,及时坐回自己的座位上;(2)学习用品的准备:①认真检查学习用品,及时摆放整齐;②物品摆放规范:书本分别整齐地摆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或右上角,文具盒横放在书本的旁边;③在科任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有关的课前热身运动。(3)课前热身运动的分类:①语文课:或朗诵古诗、名言,或背诵重要的章节段落;或朗读一些需要积累的词语和句子等;②数学课:背诵口诀、公式或有关的数学定义、性质及特点等;③英语课:背、记一些单词、课文或歌唱英语歌等;(注:热身运动时,学生必须做到精神饱满,处于最佳状态之中。)
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各门学科各具学科特色的课前候课方式,详见附件资料。 我校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意识到:把常规做成极至就是创新,把创新做成常态就是文化。课前准备是一个再常规不过的常规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规,“把常规做成极致就是创新”。 (3)“课前候课”具体实施过程
①深入调查了解教师、学生对“候课”的认识与态度,认真查找当前“课前候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进一步提高对候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②通过对当前候课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理清“课前候课”研究的具体思路和方法。(确立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有针对性选择部分师生,为以后对比分析打下基础;确立具体研究内容。)
A“课前候课”所指的时间范围界定。恰当处理好学生课间休息调节时间和“课前候课”时间关系。
8
B“课前候课”做的问卷调查等工作。
a是学生做的具体工作:配合教师如实填写了《“课前候课”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调查表;张吉敏老师的学生上交了数学周记
b是教师做的具体工作:作好了《“课前候课”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结论,进一步指导了下一步工作,使“课前候课”落到了实处,做得更好。
C研究了“课前候课”对规范教育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究竟有着怎样的具体作用。
D研究了“课前候课”对良好课堂秩序和学习氛围建立起着怎样的具体作用。 每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及学习它的不同方式和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前候课”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具体因素,有的放矢地提高课堂效率。否则只是无效候课,白白拖延时间而已。我校目前已经探索出了一些不同学科在候课时所取得的一些有益经验。(见不同学科课前候课案例及最终成型的候课制度)
(4)收集、整理资料
目前,我校已经完善了六门学科的“课前候课”调查表及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已经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已指导我校“课前候课”的进一步推进。如:《关于化学“课前候课”的问卷调查》、《关于英语“课前候课”的问卷调查》、《关于语文“课前候课”的问卷调查》、《关于数学“课前候课”的问卷调查》、《关于体育“课前候课”的问卷调查》、《关于政史地“课前候课”的问卷调查》及《化学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如61.8%的学生认为老师有候课的必要,21.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16.4%的学生认为不迟到就行;32.7%的学生认为“课前候课”加重了课业负担,52.7%的学生认为“课前候课”没有加重课业负担,14.6%的学生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英语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语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数学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体育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政史地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等等。又如张吉敏老师从个别同学中了解到她上课时比较严肃,缺少微笑,想与她交流又惧怕的现象,于是她采用了让大家每周写一篇“数学周记”的制度,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和动态。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波将参与实验和没有参与实验的师生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设计具体表格对相关数据指标分析后得出结论:“课前候课”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
2、课中候课的操作体系
在课中侯课的研究中,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9
(1)注重课中候课中的“候问”、“候答”技巧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我们听课发现: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评价活动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不充分,导致结果不很理想。因此我们提出在课中必须做到“候问”、“候答”。
何为课中候课中的“候问”、“候答”?即“问答中的等候——候答的细节”,具体做法是:
第一、在候答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的停顿之间,即“第一停顿”与“第二停顿”。“第一停顿”是指紧随课堂问题之后的停顿。课堂问题提出后,无论学生回答快慢与否,教师要等待足够的时间“第二停顿”,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停顿。有人研究,当分析学生提供的连续的解释性答案时,发现学生的思维活动经过长达3——5分钟之久的分隔后,会突然迸发出来。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第二停顿对此有很大的影响。
事实上,通过观察,实行以上一些候课细节的要求后,结合我校推行的“534”课堂合作学习模式的抽样调查表明:
①由学生主动提供的恰当的回答增加了。 ②错误的回答减少了。 ③自信心在回答中增加了。 ④推测性的思索增加了。
⑤以教师为中心的看——听减少了,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增加了。 ⑥有根据的推理增加了。 ⑦学生提出的问题增加了。
⑧学习困难者的思考和回答有所增加。 ⑨纪律问题减少。
可见适时的教学停顿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反应长度增加,回答时间延长,答题正确率提高,增强学生自信心。 第二、关注差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
常在听课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热情高,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而另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很少或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渐渐地他们对合作活动表现出漠不关心。我校现在实行的高效课堂模式,如果只是少数人来
10
垄断课堂,唱“独角戏”,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会挫伤。只有所有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才是具有意义的教育教学。 【案例】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他们也被编入某个小组,但他们是不参与讨论与活动的。老师和其它同学似乎并不在意他们这样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家称这些学生为“边缘人”,即在教学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他们或被压抑或被遗忘,成为整个班集体中最无关紧要的人。这些“边缘人”的形成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长期以来一直不大愿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在课堂上尤其如此。———课堂上,有的学生把自己看作是弱势群体,在表达自己看法时害怕被人反击,或者不愿被人视为愚蠢,更害怕讲话时处于被老师追问的尴尬处境,于是就选择沉默。———部分学生是因为思维一时跟不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考虑,结果总是跟不上拍。时间一长,也就失去了思考的动力。——一些学生本来是很喜欢参与的,只是与老师的要求不相符,比如他们喜欢提一些老师答不上来或者是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或者是脱离文本语境的似对话及无视文本的不对话,这些学生常被斥责为“拆台”、“破坏课堂教学秩序”等。后来就形成了两类:一类同学继续如此;另一类同学干脆闭嘴,再也不“说话”,老师也觉得省心。——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目的是对老师的抵触。他们怀疑老师偏爱好学生,以为课堂讨论等原本就是为了他们而设的,是某些尖子生风采的展示而已,自己没有必要参与进去。从上述看来,这些在课堂中被冷落或被忽略的“边缘人”的形成除了他们自身的性格原因外,与教师的偏爱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它反映出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偏爱中心”现象,即教师在观念中或教学实践上不合理地以部分人为中心,只注意发展中心,而不注意发展周边,只发展部分人而不发展全体,甚至还出现只关注少部分而放弃大部分的现象。
怎样在教学实践中消解“中心”,关注“边缘人”?使学生参与度均衡,使我们的高效课堂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①转变教师思想观念上。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11
并给予不同的帮助。这里所说的“发展”,不是每次考试都优秀,也不是每个学生今后都要考上名牌大学,而是“个性的发展”。许多老师常把“差生”、“双差生”、“弱智”之类的话挂在口头。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善于学习的,不正常的弱智者是极少的,一般人都有正常范围内的思维,因而都是学习者,包括一部分我们认为的所谓差生,也有与其它人一样的学习要求。只是他们的学习要求长期被我们忽略了,或者说是我们没有从他们每一个人的个体需要出发加以引导而已。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这些,老师们才能真正在实践中给边缘人予更多的关注。
②要求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
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包括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习惯及家庭情况,特别要了解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差异性。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学生,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与这些具有特殊个性的每一个个体进行交往。成绩好、行为规范的学生常常是许多教师喜欢的对象,教师也都喜欢去接近他们并了解他们。其实,更需要被了解的还是那些“边缘人”,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帮助。
③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 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普遍的,而且表现为多方面。现代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的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这七种基本的智力,只是他们的优势智力及优化组合程度不同,这就形成了个体间智力程度的差异和个体特长发展的可能性。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使那些有着特殊智力和个性特长的学生得到发展,因为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 【案例】
曾一个男同学,除了嗓音好之外再也没有其它特长了,他因此害羞,不敢说话。为了帮他克服害羞的心理,勇敢地面对别人,我先在课外教他读书,课内再鼓励他读;帮助他在班级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诗歌。同学们终于发现他淳厚的男中音原来这么美,投予他热烈的掌声。他也对自己有了信心,敢在班级的论辨会上当主持人、在课本剧的表演中扮演角色了。在我的鼓励下,他又参加了学校的演讲赛,还担任全校歌咏比赛的主持人。从此,课堂上又多了一位活跃的学生。这对一个曾经那么自卑的学生的成长历程来说,是多么重要啊!许多教师也认识到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却又很难做到,特别是对待那些离奇的、“不守成规”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还要有宽容的意识,不应该阻止而应该鼓励他们
12
与众人在行为上有所不同。当然,宽容不是纵容,它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2)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展示、点评、质疑,科学而合理地进行答疑解惑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我们听课发现:学生的合作不主动。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有时会发现许多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的“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只能是“死读书,读死书。”而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教师应当摒弃一些落后的教学方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多使用赞扬激励性的语言,不但对质疑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肯定,还要宽容地对待那些质疑能力差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争辩。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质疑问难的信心,乐于思维,乐于发现。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针对一些具体情况进行了探索:
比如语文课上质疑的角度很多。可以针对课题质疑,可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呀?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课文重难点或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直接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矛盾的问题,能在原有的认识上加深理解。不管从什么角度质疑,都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案例】
比如,在教学《风筝》这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孩子在儿童时代就只能读书吗?但我还想让他们再提出更深层的问题:鲁迅先生的这种做法就是正确的吗?这涉及到儿童教育的问题,和我们现在有些家长的做法是不是有点相似?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刻的教育问题,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13
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自读课文,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我探究,自我感悟,当时就解决。
二是集合疑问,合作探究。由于各个学生个性、经历、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问题。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必要把学生所提的问题分类,在进行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展示、点评、质疑的合作中,教师经过补充进一步地解决这些疑难,这样做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疑惑,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基于以上我们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结合我校探索的“534”合作学习模式,我校特别制订了课中候课操作体系:
①教师不要踞守讲台。教师应根据教学情景随时走到学生中去。学生自读文本或分组讨论时,教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巡视,及时了解学情,解答疑问,以便组织下一步教学。课堂讨论,后排的学生、声音比较低的学生发言,教师要走近他们,只有走近他们,听清发言内容,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立场、观点、态度,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下一步教学。如果教师始终离不开讲台,就难以了解学生当下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时产生的分歧;听不清学生的话语,就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立场、观点、态度,就不能做出恰当的评价,当然就无法有效地组织下一步教学。教师走近发言的学生,是认真倾听的表现,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走近学生,不仅缩短了与学生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特点,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动态思维过程,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
②教师眼中要有每个学生。《老残游记》描写王小玉说书,她“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这效果,不只因为王小玉有双美丽的眼睛,还因为王小玉的目光。教师不必像王小玉那样顾盼生姿,但应该有王小玉那样的“注意”。有的教师上课,像对着空气说话,根本不看学生,也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只想着达成教学目标。讨论时,有的学生手举得高高的,可教师就是看不见。曾见一个学生一节课连续三次举手,要求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几乎要站起来了,遗憾的是教师一直没有看见,最终这只手失望地放下了,直到下课,这只放下的手再也没有举起过。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很可能已经受到挫伤。教师要时时扫视整个教室,观察学生的表情,判断他们对同学、教师的观点,是
14
赞同,还是反对;是有疑问,还是想作补充,以便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③教师请谁发言要斟酌。课堂上的发言,请谁,不请谁;先请谁,后请谁,不是稀松平常的事,这关系到教学效率和学生参与的热情。对待讨论,学生的表现有三类:①不愿发言。他们担心被提问,有意回避教师的目光,大多是因为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考虑成熟、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最好不要请他们发言,否则既浪费了时间,还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②不主动要求发言。他们不看教师,也不回避教师的目光,这样的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没有表达的欲望,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但如果被教师请到,也能阐明自己的观点。③主动要求发言。这其中又有两种表现:举手要求发言;不举手,抬头挺胸,眼睛看着教师以示要求发言。讨论时,请谁发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果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言,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请那些不主动发言者。如果想激起思想碰撞,把问题推向深入,就请那些从神色上看明显持不同意见者。如果教师想判断讲解的效果,可以选择中等层次的学生发言。那些有发言要求而不好意思举手的学生,通常性格内向,比较拘谨,教师要给他们较多的发言机会。如有许多学生举手,一般遵守两个优先的原则:发言次数少的优先,先举手的优先,并向学生讲明这个原则。这有利于保持学生参与的热情,热情高,发言的学生多,思维就活,思路就宽。
④师生互动有技巧。一些学生发言边想边说,断断续续,甚至卡壳。这时其他学生往往很不耐烦,有的低声议论,有的大声提示,这会使发言的学生更加紧张。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适度参与,但要讲究技巧。教师要集中思想,努力从学生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啰啰嗦嗦的话语中,分析判断他想表达的思想观点,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如果学生仍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以商量的口吻提供语句和他一道斟酌。引导他说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征得发言人同意,发动全班学生共同思考、寻找合适的语句,把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既维护了发言者的自尊心,还使班级分散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有序了。一旦学生参与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往往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3)实施“课中候课”教师的作用
我校近几年来一直在探索高效课堂模式,因而我们“课中候课”的模式也是围绕高效课堂模式进行,以导学案为载体,贯彻教与学的全过程,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导”、“学”、“练”的统一体。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实现了两项转变,“师本”向“生”转变,“教本”向“学本”转变,一切以学生为中
15
心。我们制定的候课模式就是落实五种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伴互助、及时反馈、多元评价。
自主学习环节的要求:学生在预习新知识时,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室巡视,给学生答疑解惑。
合作探究环节的要求:学生起立探讨问题时,也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室巡视,给学生答疑解惑。
同伴互助环节的要求:学生在展示时,要求教师或学生对学生的讲解提出补充或延伸知识,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及时反馈和多元评价环节的要求:学生讲解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检测,并做出评价,巩固刚学习的知识。
变教师简单的提问为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教师冗长的分析为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讨论、去交流;变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积累、运用和内化;变只局限于分析理解为加强运用训练;变重课内轻课外为课内得法课外延伸拓展。
3、课后候课的操作体系
课后候课的基本操作模式“教师编写导学案---学生完成部分导学案---教师选择批改导学案”。
(1)教师编写导学案:教师通过集体教研集体备课精心编写导学案,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确定好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的内容。 (2)学生完成导学案:在我们的导学案中设置了“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合作探究—课堂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在我们的导学案中可能出现需要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查询才能完成的内容,有的探究讨论题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上完成需要花费太长的时间,因此,我们通常是提前2--3天下发导学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围绕导学案自主学习教材,学生利用课外之间完成老师规定的部分导学案内容,做好在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充分准备。这样,我们的课堂探究讨论学生才有话可说,课堂氛围才更有序更活跃更有效。
(3)教师批改导学案:在上新课之前,教师选择性地批改部分学生的导学案。目的在于了解掌握学情,便于教师灵活驾驭课堂。我们主要选择的是学科代表、学习小组长和学科组长的导学案作课前批改。批改的方式主要采取当面批改的形式。在我们的“534合作学习模式”下,学习小组长或学科组长是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组织者,是课堂展示点评环节的主要成员,我们通过课前当面批改学科代表、学习小组长和学科组长的导学案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个别疑难问题辅导、展示点评培训,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有助于他们在课堂中更好的组织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学习。
16
我们主要通过课后学习任务设计、课后辅导、课后反思三种途径来探究课后候课。
(1)课后任务设计
恰到好处的课后任务设计是教学的灵魂,它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所以,课后设计一些富有情趣、针对性、开放性和实用价值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科学设计任务,关键是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动口、动笔、动手、动脑能力。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要科学构建课后任务,必须把握好“五个性”。
A把握适度性
课后任务的设计,首先要考虑量的适度,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促进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各科任教师互相协调,不能只是突出自己所教学科重要性,布置过多作业,而应精心设计各科课后任务。这样不但能强化教学目标,突出教材重点,同时也不需要学生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轻松趣味的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
其次,要考虑任务的难易度。影响学习最大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的心理障碍———羞怯心理和因挫折引起的消沉情绪,两者可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的最终失败。课后任务的难易程度应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应与所学的教材内容相当,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参照教材内容,经过自主、合作、轻松自如地交流自我信息来解决大部分问题,体验成功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同时,适中的难易度可以缓解学生因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和胆怯心理,创设一种和谐的成长环境,拓展发展的时空。
B体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只有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有愉悦的学习情绪。这种学习情绪将伴随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因而学生的学习情绪至关重要,有了愉悦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才会产生创造性的思维,而不至于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一种被迫。课后任务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确保学生以一种积极自信的心理投入到任务中去。
C调节伸缩性
课后任务的设计,可以多层次多样化地进行。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梯度的任务。任务设置要分A、B、C三个层次。在保证A、B层任务设计的独具匠心和高效完成之外,也能满足C层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程度提高。这样可以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在班级上起表率带头作用;还可以帮助后进生摒弃“差生”的心理包袱,克服自卑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去思索,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
D补充延伸性
17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的、多元化的、具有个性特长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任务设计要全面考虑育人设计,既注重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又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他们真正接触到生活实际,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在创造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表现,他们的个性特长才能发挥出来,才能不做“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同时,面对学生不断发展,教材不断调整及社会形势的变化,任务设计也应随之不断创新和完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学生知识的发现,还体现在对方案的设计、组织管理等。
E强化交际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先前获得的各种知识或经验是以网络的形式贮存在长时记忆中,这些知识和经验只有处于被激活状态才能被利用。”因此交际是教学的目的,也是“学以致用”教学的手段之一。所谓交际性,就是要求我们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努力创造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延伸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案例一:我们八年级的思想品德导学案中,在《跨越代沟》这个单元,设计了课后访谈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自由访谈学校任何一位老师,设计至少五个访谈问题。这个活动中,孩子们设计的问题非常的丰富,包括有:①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②你最反感什么样的学生?③你为什么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④如果,再做一次选择,你还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吗?⑤作为老师,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⑥你对目前的工资还满意吗?⑦在教师节,你收到的最满意的礼物是什么?⑧最为老师,你最自豪的是什么?⑨学生的什么行为是你最不能接受的?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使学生加深了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与理解解。
案例二: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二单元中,我们设计了“我的零花钱”这样一个问卷调查题目,要求学生调查分析学生零花钱的来源与用途,分析同学们在使用零花钱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此教育学生懂得勤俭节约文明消费。
案例三:我们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走进社区》时,组织学生分组走进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展调查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调查了解社区的环境、服务、文化生活、公共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现状,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在具体调查研究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第一手资料。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阅历浅、经验不足,因此学生的调查研究活动也缺不了教师的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如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从采访人那里问得更多信息,如何把获得的资料记录下来;老师需要提醒他们做好调查笔记,将资料存档;采访他人时,预先设计采访问题,进行录音采访;运用书籍时,通过目录和标题快速查找资料;上网时,借助搜索网站搜集资料等等。当学生在调
18
查活动中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要当好情感上的支持者,及时给予鼓励,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绩,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使课后延伸学习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调查活动结束后,学生的研究成果还要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交流的形式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具体可以是谈话、辩论的形式开展课堂学习;以班队课的形式开展主题活动;以展览、墙报、小报等方式进行成果交流??另外,由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最终成果可以是简单的书面材料,也可以是实物、图画、音像制品甚至口头(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材料等。一般来说,这些工作应由学生自己去做,但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也不妨为他们出出主意。总之,整个调查研究活动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活动空间,尽力发挥他们的能力,又要注意教师的恰当指导,教师要尽可能当好被咨询者,必要时和学生一起收集资料。通过这次调查,使学生从感性上近距离地触摸到社区,对社区的功能,社区的建设,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初步地认识。通过这次调查,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社区辖区内的学校的一员,应该为社区的发展承担起自己力所能及的职责,如:给孤寡老人送温暖,自觉遵守社区的规范等。
案例四:我们在教八年级的《跨越代沟》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三个专题:第一,了解你的父母——我让同学们自己设计表格,回家调查了解父母的生日、兴趣爱好、习惯、基本经历、工作内容等等情况,并记录下来,加深了对父母的理解。第二,亲情动感故事——讲述你身边最令你感动的亲情故事,用心体会父母的爱。第三,给父母以爱的感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并记录下他们的反映和感受。通过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个体对亲人的了解和理解,增进了他们之间的亲情,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宽容他人,帮助他人。
我们在课堂之外通过学习人物设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打破了传统教育课堂、教材、教学时间的局限,真正使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使其成为开放的、综合的学习:它充分地利用了社会教育资源和优势,把学习由课内走到课外,由学校走向社会,由课堂走进生活,真正体现了“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 其次,在课堂之外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习变“我听”为“我做”,变“要我做”为“我想做”,变“不要做”为“我要做”。 再者,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受到的教育,不仅仅在于研究内容本身,而且伴随整个研究过程,获得更多层次,更多内涵的教育: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与小组成员的相互分工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尊重他人的态度;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与困难的克服,培养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类课后延伸学习活动,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获得了发展:通过调查,学会
19
了查找资料;通过采访,学会了待人接物;通过实验,提高了动手操作。至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更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课后辅导
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对于人数多、水平参差不齐、成绩两极分化的班级,课下对学生进行辅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是教师检查自己教学情况,巩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有效方法。课后辅导跟同为课后工作的作业批改和讲评互相关联:除了在课内获得有关信息或者学生提出要求外,在通过作业批改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后也常常要进行课后辅导。但是,课后辅导的内容更广泛,不一定围绕作业问题;作业讲评要经常进行并且面向全体学生,课后辅导则主要面向一部分学生。集体辅助必须控制次数,防止变相增加课时,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其对象应该既有学习困难者、存在学习障碍者,又包括学有余力者和因故缺课者。由于学生之间在知识技能基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对课内教学的适应性不同,有着不同的辅导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制订辅导方案。因此,课后辅导最好采用个别辅导或者小组辅导形式。一般说来,“补差”和“提高”是我们课后辅导的工作重点。
案例一:课后辅导学生
目前我们学校的课后辅导工作做得比较到位。既有学校统一的安排,也有老师们自觉主动的参与。我校制定了后进生转化制度,每位教师必须专门负责至少一名后进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纳入了绩效考核;毕业班级每位教师也有专门负责的“培优转差”对象。因为我们学校都是走读生,没有住校生,再加之交通不是非常方便,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学校吃午饭。这样,我们课后辅导工作就既有时间的保证,也有制度的保障。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午间管理,学校统一排班教师中午轮流到教室职守,值班老师到教室可以是面批面改学生作业,也可以找个别学生交流谈心、拉家常,可以为学生解惑释疑,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可以向学生征询教学建议,也可以让学生小睡一会儿,但绝对严禁老师中午集体讲课辅导,禁止学生在教室或走廊喧闹、打跳,要保持良好的午间休息秩序。我们学校的95%的老师住得离校较远,中午也基本上都在学校吃饭,在办公室午休,老师们也乐于为孩子们奉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这也为学生的课后辅导提供了良好的时间与机会,中午学生也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12点半到1点过10分)可以自由进入老师办公室寻求帮助。这种师生双向选择与互动活动,非常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学情与促进师生感情,有益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20
案例二:课后培训学生
时值我校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由学生当小老师,大胆展示、点评,主动质疑、释疑。这样的课堂,教师得到了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是,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单靠学生自由发挥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老师在课后做大量的工作。例如,对每个学习小组的小组长、学科领头人进行单独地培训、指导。培训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单单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传授,还包括了对学生课堂展示姿态、表情、语音、语速、书写等方面的指导与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后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培训学生,讲清并反复训练学生在展示、点评、质疑等环节的基本规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1)形体的要求:发言的学生假如需用板书协助说明观点时,一定要侧身而立,不要挡住旁边同学的视线。展示的同学如何充分利用手势、表情、姿态,帮助其说明,增加他表达讲说的内容效果,有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2)语言的要求:发言时声音要洪亮;语言尽量简洁;节奏不要太快,注意用语文明礼貌,例如:大家请看这一题,请听我讲,我的想法是这样,大家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有没有同学要补充,对提出建议的同学说谢谢等。(3)其他方面:①无需举手请示,有交流需求时主动开口,听到别人发言了,开口慢者自觉退让,不要在轮流展示上下场时耽搁时间。②展示者快速站在聚焦处,站姿规范,面向全体,落落大方;肢体语言得体而不矫揉造作。③脱稿表达,情感饱满,精神抖擞,充满活力。④学生到黑板前,行动迅速,安静有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⑤板演要用双色笔,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留出空白查漏补缺,方便别人点评。⑥对同一知识点的展示,力争方式多样,灵活创新。⑦充分利用小展示,小组内要做到全员展示。⑧观展者,随时准备质疑与点评。
(3)课后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我们认为课后反思包括有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学生的“课后反思”。
A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亦称“授课心得”,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师写课后反思的过程其实也等同于教师课后自我评价的反思过程。我们学校已将写教学反思作为了一个教学常规要求。“反思”内容包括有: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偶得”、“反思”孩子学习中的“智慧火花”、 “反思”孩子学习中的“拦路虎”、“反思”如何改进教学措施。记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教师应该养成一有所得就及时记下的良好教学习惯,以记
21
促思。长此以往,定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以说,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优化各种策略、方法和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B学生的“课后反思”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学会写课后反思。每上完一节内容后,要回头整理,本节内容共讲了哪些问题?我掌握了哪些?达到了预期目标了吗?学到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检查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上课是否注意力集中?我对此节内容感兴趣吗?为何会开小差?以后如何克服?该怎样使自己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上完一阶段内容后,带领学生回想目录,登高望远,反问自己:我这阶段学到了什么?本阶段内容有哪些?阶段特征是什么?然后分专题归类,点、线、面结合,构成知识网络。这阶段学习兴趣、劲头自我感觉如何?有无动力和毅力?如何改进?通过此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课前、课中、课后候课的考评体系 通川区第八中学候课管理组织图(见附件) 1、课前候课的考评体系
通川区第八中学课前候课制度
为切实保障正常的教学时间,防止教学时间流失,学校紧扣课堂教学质量不放松,着力实施课前候课制度。学校要求全体任课教师在上课铃响前必须到教室候课,以尽早做好课前准备,维持好课堂秩序,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充分保证上课时间,督促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专心听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具体要求:
1、预备铃响(即上课前3分钟),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到教室或功能室候课。 2、候课时,教师要面向学生,观察每个学生情况,发现异常,应走近学生,询问情况,做好处理。
3、到教室候课,要用到多媒体的,应把多媒体打开,安装好课件(或教案),然后组织学生或唱歌,或读背,或预习,或交流,或休息,同时督促学生拿出教科书、文具等,做好上课前的最充分准备。
4、到功能室候课,应组织学生有序地到功能室,然后做好实验或其它相关准备。
5、候课时,应观察教室、功能室的教学设施设备是否完好,采光、温度是否合适,若亮度不够应开灯,温度不合应调风扇等。
22
6、候课时,教师要情绪稳定,精神饱满,站立挺直,姿态大方。 7、候课时,教师要静心想课,不得心不在焉或与他人闲谈。 8、教师不得利用候课时间提前上课。 二、检查与考核:
1、行政值周对课前候课应进行经常性地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写入值周工作总结。
2、教导处每周抽查三次以上,如发现违规者填入个人档案。
3、学校领导不定期抽查,并根据情况在教职工大会对侯课做阶段性总结。 4、教师要按时课前候课、上课。若未候课者(以上课铃声为准)每次减5分并扣币5元;上课迟到者每次减10分并扣币10元。
2、课中候课的考评体系 附件:
通川区第八中学\合作学习模式教学检查细则表 通川区第八中学各学科教学流程
通川区第八中学\合作学习模式教学检查情况记录表 通川区第八中学校级领导
带队检查“534”合作学习模式制度(2013年4月1日校长办公会通过) 通川区第八中学学生学习“六认真”要求; 通川区第八中学高效课堂展评活动实施方案;
通川区第八中学新调教师、老教师“手拉手、互帮互学”协议; 通川区第八中学教学常规考核制度(2012年春季修改); 通川区第八中学新聘教师、老教师 “手拉手、互帮互学”协议; 通川区第八中学体育课课堂教学常规要求;
通川区第八中学“534”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建设考核细则(试行); 通川区第八中学“534”合作学习模式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试行); 通川区第八中学“534”合作学习模式检查细则(试行);
通川区第八中学“534”合作学习模式建设工作考核制度(试行)(2013年3月29日行政会通过) 3、课后候课的考评体系
附件:通川区第八中学2013级毕业学年管理制度 四、实施效果
23
(一)教学秩序井然规范,教师敬业状态得到改变
我校在搞候课研究以前,老师们上课总是踩着上课铃声才往教室走,有的还嘻嘻哈哈的谈笑着,有的还趁此时才上厕所,有的还余兴未了地在谈论着孩子、穿着打扮等等。而学生呢,在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因此教学工作随意性很大,认真负责的教师少,工作消极怠慢。
现在,“课前3分钟”已经成为所有师生的共识,形成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我校教师坚持做到了候课,学生都会提前进入教室,或围到教师的身边天真地问这问那,或坐到自己座位上认真地做上课的各项准备。因为如此,教师们常常被学生感动着,候课也变成了我校教师的一种追求和习惯。他们体会到,当你一旦成了学生崇尚的代表,你就是权威了,威而不发,威而不“威”的话,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你。目前学校教学秩序井然规范,教师敬业状态得到改变。 (二)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在合作学习及课后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主阵地。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喜欢学习的比例比以前有大幅提升。现在上课,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大家争先恐后,都非常希望获得“发言权”。(见附件:图片) (三)师生沟通互动得到增强,师生关系明显改善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以前,我校教师对学生是绝对的“权威”,高高在上,与学生关系非常疏远。而现在我校实行“候课”,创设了师生交流的良好机会,容易使教师和学生走到一起,打成一片。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师生关系状况总的来说是非常和谐的。总体来看满意率达97.7%,而以前满意率只有50.5%。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也能去发现,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的谈吐、坐姿、情绪等等来了解、分析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更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迅速,综合素质明显加强
我校着力从三个方面“课前”“课中”“课后”开展研究以来,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生的品德养成做到了“十个好”,在教学环节“534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课后辅导和培训下,我们的学生一个个不仅仅是学生,还
24
一个个是小老师。在课中没有达成的目标,我校教师将采用一对一的课后辅导和培养学生对学生辅导的方式(平时注意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就培养了许多小老师),让他们来当自己的小助手,学生中的小老师,争取每一天所学的知识当天消化,不遗留到第二天。老师同时对课后辅导的情况还相应地做好了记载,以便梳理出要整改的教学案例。在近两年的中考和全区联考中,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迅速,综合素质明显加强。学校教学成绩名列全区第一。学生人数由近800人猛增为现在的2051人。同时,学校也多次承办了全区的各种大型活动,学校名气享誉全区,也深得家长的好评和信赖。在四川省第6届、第8届艺术人才大赛中,分别有24位、90位学生获奖,在第26届科技创新大赛中,32幅科幻画获奖,学生上交了22件科技作品,其中简易胶带截断刀、电动船、旅行牙刷获26届科技创新大赛区级一等奖,环保布鞋套获二等奖;在第27届科技创新大赛中,50幅科幻画获奖,学生上交了40件科技作品,其中
(五)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师的奖励、教师的科研)
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全校教师积极投身教研,精心钻研课堂教学,教学水平明显提升。他们注重课前备课、研课、候课;课中引导、掌控、候问、候答;课后拓展、释疑、反思,主动参与校内外公开课展示活动,教学水平明显提升。近五年来,先后有40人次参与学校“育才杯”赛课活动,10人次获得一等奖;以备课组为单位,组内达标课参与率达100%; 100多人次参与组内示范课展示;15人次参与通川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获得一等奖9人次,12人次参与达州市课堂教学展示,获得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4人次,2人次参与四川省共同体课堂教学展示,获得好评;我校有4位教师代表达州市参加省上赛课,取得不错佳绩;有40人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光荣称号,造就出了23名区级骨干教师、10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省级骨干教师,张吉敏老师被授予“达州市首届教学名师”荣誉并与税中容老师、龚晓玲老师等参与2012年中考命题。全体教师在科技教育方面崭露头角,获得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4人次,三等奖20人;在自制教具活动中,获得一等奖10人次,二等奖12人次,三等奖22人。
目前,我校已造就了一支进取心强、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教师投身科研已蔚然成风,形成了“人人搞科研、组组有课题、个个获发展”的良好局面。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累累硕果:语文课题《“仿写”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成功列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
25
课题《学校教育最优化实验与研究》,管理课题《“候课”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前候课”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荣获达州市通川区人民政府首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思品课题《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引导自学、培养个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荣获达州市人民政府第二届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冯玉萍老师的《初中版画教学模式探索》获达州市教育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尤其是继去年十一月份语文组课题《“仿写”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数学组课题《高效课堂中培养初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开题以后,今年三月,地理课题《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地图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英语课题《英语课堂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途径探究》、地理课题《以器乐教学为依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在我校又顺利开题,课题覆盖五个学科、全校师生,主研人员近四十名,极大地推动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上台阶。 (六)学校校本教研推进顺利,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学校的荣誉)
我校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秉承“让读书成为时尚”办学理念,紧紧围
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家长关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尤其是教育科研工作发展势头强劲,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校团委被共青团达州市委授予“达州市五四红旗团委”,学校先后被授予 “达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达州市校风示范性学校”、“市级安全管理示范学校”、 “达州市奥林匹克运动学校,被吸纳为“四川省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成员,荣获通川区二0一一年度青少年科技教育三等奖、达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通川区二0一二年度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三等奖、达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达州市校风示范性学校、达州市通川区教育系统庆祝建党90周年“童心向党”歌咏活动一等奖、2011年文轩教育杯四川省新成长型学校入围学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平安校园。学校的师生队伍不断壮大,由15个教学班扩展为39个教学班,教师由46人扩充到了93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32人,骨干教师35人,党员教师43人,专业对口率不断提升。接待外来指导、参观、访问的领导、同行及家长达1250多人次。承办达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取得圆满成功。学校成为达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生运动会、通川区教师篮球赛、“千名硕博进达州”活动场地,四川文理学院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各类人事考试场地,正争创达州市一流初级中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6
五、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存在的问题:1、对高效课堂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致使有时在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2、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3、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低效现象。如:学生的合作不主动、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的合作不充分。
研究方向:1、继续完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各种课型中大胆的尝试合作学习方式,使学生从合作学习中得到快乐、高效的学习体验;2、深入进行课题实验,大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27
正在阅读:
“候课”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结题报告(2013.5.14)04-13
班级学风建设靠自律04-19
哈尔滨工程大学流体力学课后题答案08-07
无机光学透明材料 透明陶瓷06-25
深入剖析长安CS75导航板上FB2移到FB10处带来的危害04-04
新疆2016年水质检验工知识考试试题11-06
海洋地质复习题06-06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07-10
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试题08-14
WindowsPE的启动U盘06-0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结题
- 实践
- 报告
- 教学
- 2013.5
- 研究
- 14
- 安徽省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 - 图文
- 数控加工技术题库及答案 - 图文
-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工作简报 - 图文
- 3.1规范农电用工技能类人员培训评价试题库—客户服务中心—电费
- 职业经理人聘任协议书
-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会计计算题题库
- 办文办会工作制度
- 国库知识竞赛题库
- 2014年全国一级建造师网上增值服务建设工程经济1
- 高级经营师论文
-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
- 北京市怀柔区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青年员工工作价值观特点分析及引导策
- 杭州市德胜路管道工程
- 商务礼仪试卷及答案(四套)
-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习题集
-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教案 - 图文
- 网络接入业务协议书
- 2010年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 - 光现象
- 建筑工程施工索赔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