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 - 李夏渝

更新时间:2023-09-18 02:50: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第一章 摄影技术概述

一、摄影术的诞生和形成

摄影术是于1839年3月18日诞生的,发明者是法国的达盖尔。 早在1826年,由法国尼埃普斯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鸽子窝》

1839年:曝光30分钟 1851年:曝光2分钟 1855年:曝光10至15秒 1871年:曝光1/25秒

1879年:曝光1/100至1/200秒

1925年:小型莱卡照相机问世

1928年:120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录莱福莱问世 1947年:一次成像照相机问世 1948年:日本135尼康照相机问世 1957年:广角、长焦距镜头问世

摄影感光材料,是由银版法——湿片——干片—— 胶片等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半个世纪。现数码相机为储存卡。 1888年:黑白胶卷问世 1936年:彩色反转片问世 1954年:ASA400度黑白片问世 70年代:彩色胶卷为成熟阶段 二、摄影的基本特征

(一)纪实性特征 (二)瞬间性特征 (三)图象性特征 (四)物质性特征 三、摄影的原则 真实、客观

四、摄影的创作源泉

2

(一)生活 摄影的艺术土壤 (二)创新 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美学 摄影者的必修课 (四)摄影者必须具有艺术修养 (五)真实 摄影者的艺术生命 (六)跟随时代 摄影者的职责 五、摄影艺术的基本法则 (一)摄影艺术造型的基本法则

1、艺术省略 2、艺术变形

3、艺术夸张 4、艺术规整 5、艺术添加 (二)摄影艺术构图的基本法则 1、构图形式 2、黑白灰布局 (三)摄影艺术的色彩造型法则 1、色彩的对比 2、色彩的协调

第 二 章 照相机与拍摄技巧

前 言

照相机的发展史

第一时期:光学年代 第二年代:光机年代

第三时期:光机电年代 第四时期:光机电一体化年代

第一节 照相机的种类

一、按照相机的成像画幅分类 (一)大型照相机 (二)中型照相机 (三)小型照相机 (四)超小型照相机 二、数码照相机分类

(一)专业数码单镜头反光式相机

3

在35mm单反相机的机体上加上CCD等相关部件组成一个整体构成,可更换传统相机的专业镜头有中、高档专业数码相机。 (二)民用型数码相机 1、低档民用数码相机

结构紧凑,像素不高,成本低,从功能来讲,属于“傻瓜机”系列,适于家庭。 2、中档民用数码相机

相机采用较高相素的数码变焦,有的具有一些传统相机功能,如光圈/快门优先等,可以适合一些要求不高的商业用途。 3、高档民用数码相机

像素高,功能接近于传统相机,如光圈/快门优先、感光度调节、手动聚焦,快速连续拍摄、可外接同步闪光灯等。有的还加上了录音、动态图像等功能。 (三)数码机背

用于中幅相机和大型相机上,可方便地将现有中幅相机数字化,可随时进行数码照相与传统照相方式的转换。数码机背主要用在要求苛刻的商业摄影、广告摄影方面,因为可获得极高的分辨率。 玛米亚、哈苏等120相机。 四、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的区分

(一)传统摄影,银盐类感光材料,通过光化学反应记录图像的过程。 主要优点是:图像质量高、成本低、摄影附件群大、通用性强。

(二)数码摄影,用先进的CCD或CMOS感光芯片取代胶片,从成像到处理、存储、传输和展演,由物理的数字处理技术完成。 (三)胶片/数码混合摄影方式

获得数字图像还可以通过扫描仪进行,借助于扫描仪完成照片图像的数字化过程了,称为胶片/数码混合摄影方式。

第二节 照相机的光学部分

一、照相机镜头 (一)光圈

光圈用: F / 制 表示

4

(二)镜头的性能指标 1、镜头焦距

焦距用 f 表示 单位毫米(mm)

(1)标准镜头 焦距范围 50 mm f = 50 或 f = 58 (2)广角镜头 焦距范围小于40 mm f = 28 或 f = 35 40 --- 25 mm 小广角 17 --- 24 mm 大广角 17 mm 以下为鱼眼镜头

(3)望远镜头 焦距范围大于70mm f = 100 或 f = 200 300mm 以下为中焦 300mm 以上为长焦 2、镜头的视角

视点 --- 视场 --- 视角 视角的大小与距离有关: 视角 50 度左右时,为标准镜头。 视角大于 50 度,为广角镜头。 视角小于 50 度,为长焦镜头。 二、镜头的质量特性

色彩还原能力,镜头对成像光线色彩再现的能力。 三、取景器

选择景物和确定拍摄范围,并将其合理地安排在画面中。

第三节 照相机的机械部分

一、快门机构 (一)快门主要用途

同光圈配合,按使用时的需要,控制胶片的曝光时间。 (二)常见快门

B 或 T 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1/4000秒。 二、快门延迟释放装置

5

第四节照相机的电子部分

一、曝光

二、自动曝光方式

(一)光圈优先 (二)快门优先 (三)程序式

第五节

照相机的使用选择与维护

一、照相机的使用选择 (一)仔细阅读说明书

(二)拨动操作用力要 均匀适中 (三)手持照相机要平 二、照相机的维护

维护镜头、 防潮、摔、震、碰、撞、防高温和严寒、防腐蚀、不可乱折相机、防水、防漏电、不应长期不用。

第三章 摄 影 构 图

艺术家把绘画称之为加法艺术,把摄影称之为减法艺术。

一、构图的概念

(一)构 图 是一门布局和定位艺术,它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安排形象的位置、大小和排列形式。 (二)摄影构图

为了揭示主题,达到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所进行的造型处理,它应包括构成画面全部因素如:位置、大小、线条、影调、色彩等的处理。

二、摄影构图的目的

(一)生命力 作品具有活力,有审美价值。 (二)表现力 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感染力 打动观众,产生共鸣。 三、构图的特点

6

(一)受到空间的制约 它只能反映正在发生的事件。 (二)受时间的制约

只能反映进入相机镜头内的景物或事件。照相机镜头与景物或事件的空间角度决定了构图的基本效果。 (三)构图的两次性

1、通过拍照时的取景获得构图的基本形式。 2、利用制作时的取舍精练造型表现。

第一节 景深 超焦距

一、景 深

是指: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的最近至最远点的距离。 二、影响景深的因素 (一)光圈大小对景深的影响 (二)焦距长短对景深的影响 (三)物距的远近对景深的影响 三、超焦距 (一)超焦距的概念

是指:当镜头调焦在无限远时,从镜头至前景深的距离,就为超焦距。 (二)超焦距的运用 超焦距主要用于扩大景深 (三)影响超焦距变化的二个因素

1、光圈大小对超焦距的影响 2、镜头焦距对超焦距的影响 四、景深的运用

(一)用大景深表现景物 (二)用小景深突出主体

第二节 如何评价一张的照片

一、突出主题 二、要有一个趣味性的中心 三、画面要简结

第三节 主体与陪体

7

一、主体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陪体必须要为主体起到很好的说明、引荐、美化作用。

二、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一般可以通过大与小、全部与局部、近与远、深与浅之间的对比方式来相互交替配合。 三、主体在画面上的安置有

1、对称式结构 2、不对称式结构对

四、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应遵守 “ 黄金分割 ”。

第四节 前景与背景

一、前景

美化画面,增强空间感;交代环境,烘托气氛;产生透视,增强纵深感;产生对比和夸张效果。 二、背景 用背景烘托气氛; 用背景产生对比作用; 用简结的背景突出主体。

第五节 影 调 结 构

一、黑白照片的影调结构

1、以白色或浅灰色为主要基调的为高调。 2、在画面上以黑色或深灰色为主要基调的为低调。

3、凡是在画面上介于两者之间以灰色为主要基调的为中间调。 4、硬调

层次较少,变化显着的影调结构。特点:反差大、对比强。 5、柔调

层次丰富,变化缓和的影调结构。特点:反差小、柔润、细腻。 二、彩色照片的影调结构

1、以青、蓝、紫为主要基调的为 冷色调。 2、以红、橙、黄为主要基调的为 暖色调。

8

3、以绿色为主要基调的为中间调。 三、各种基调形成的原因 1、穿着打扮和环境色素的配置。 2、运用各种色彩光源来控制照相色素。 3、运用后期加工来控制色素。

第六节 线 条 结 构

一、线条结构的概念

(一)线条是物体形象在一定视角位置时,所形成的一种表象。 (二)线条是整个画面造型的 “ 骨架 ”。 (三)线条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二、几种线条结构 (一)直线结构

给人一种庄重、严肃、宁静、呆板、有力、坚实、高耸等感觉。

(二)曲线结构

给人一种动荡、轻快、活跃、生动的感觉。 (三)横线结构

给人一种宽阔、舒展、平稳、宁静的感觉。 (四)斜线结构

给人一种危险、紧张的感觉。

第七节 均 衡

均 衡

均衡是摄影构图中各种造型因素(如形体、影调、线条等)配合构成的一种视觉效果。 1、物体结构式均衡 2、阴影结构式均衡

第八节 透 视

透 视

9

在照相机视野里,一切物体都形成近大远小的规律,另外,从不同的角度又产生不同的高度、厚度、深度等变化,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形现象,就为透视。

第四章 摄影构图的三要素

第一节 拍 摄 距 离

“ 远 取 其 势 ” 、 “ 近 取 其 神 ” 一、远景

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以自然的气势取胜。 二、全景

以表现某一个被拍对象的全貌所处的环境。 三、中景

以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情节取胜。 四、近景

表现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主要面貌,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物体的质感。 五、特写

特写比近景的刻划更细腻,从细微处来显示对象内部特征。

第二节 拍 摄 方 向

一、正面方向

有利于表现主体正面形象,能表现对称美,产生庄重、威严、亲切等感觉。 二、斜侧方向

斜侧方向能在画面上产生强烈的透视效果。因而能表现出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画面显得生动,也能突出主体。 三、正侧方向

常用于人物拍摄,其特点,能生动地表现人物脸部,尤其是鼻子的轮廓线,不宜拍摄建筑物,因它会削弱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四、背面方向

10

采用背面方向拍摄人物时,要多注意人物的姿态,使人物背影能产生一种含蓄美,让观赏者引起更多的联想。

第三节 拍 摄 高 度

“ 高度 ” 指照相机高于、低于或是相同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一、平角拍摄

照相机同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平角拍摄人物或建筑不易变形,使景物或人物在画面上显得亲切、自然。应注意前景遮住背景。 平角的特征:

比较适用于人们通常的视角习惯,因而有助于观众对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仰角拍摄

照相机低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要注意拍摄仰角的程度,否则有明显的变形程度。

仰角的特征:

有助于强调和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 有助于夸张跳跃动体向上腾跃;

有助于表现人物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及表现摄影者对人物的仰慕之情。 三、俯角拍摄

照相机高于主体的水平高度。

特征:“登高才能望远”。它能使前景、后景在画面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俯角的特征:

有助于强调被摄对象众多的数量、盛大的场面; 有助于显示景物、人物之间的地理位置;

有助于在画面产生丰富的风景层次和深远的空间感; 有利于展现大地千姿百态的线条美。

综上所述,在决定拍摄点时,应进行认真的考虑;“ 远近怎样、方向怎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ob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