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更新时间:2023-03-13 22: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2014学年上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应首先阅读

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荒谬./绸缪. 震悚./竦.峙 惟妙惟肖./销.声匿迹 B.顷.刻/倾.听 归咎./追究. 噤.若寒蝉/忍俊不禁. C.绮.丽/奇.妙 下咽./哽咽. 锐不可当./螳臂当.车 D.溃.退/匮.乏 丘壑./赫.然 物竞.天择/有志竟.成 2.下列词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阻遏 创疤 鸿孺 穷愁潦倒 B.霹雳 狼藉 蹒跚 重峦叠障 C.琐屑 烦燥 杀戮 臭名昭著 D.簌簌 颓唐 案牍 黄发垂髫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成长是一件漫长的事情,漫长至 ,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 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 的人来说,成长 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A.求索终生 不仅 感情 都 B.只争朝夕 无论 悟性 也 C.求索终生 无论 悟性 都 D.只争朝夕 不仅 感情 也 4.古诗文默写(8分)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外》) (2)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3)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描写环境清幽的两句是: , 。

(4)我们远离家乡时,常会思念家乡,就像崔颢《黄鹤楼》中所说的那两句: , 。

(5)透过杜甫《望岳》中“ ,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名著阅读(3分)

《骆驼祥子》中,祥子有一个最大的梦想,但是他一次又一次为之努力的梦想最终破灭了。请写出祥子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并说说导致他梦想破灭的诸多事件中的一件。

6.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题目。(5分)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增强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围绕这一话题,河南郑州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都期待明天的教育是这样一番景象——人人能上学,人人上好学;招考相分离,考试可多选;不光讲学习,还要重体育??

材料二:山东省教育厅近日发布“普通中小学课业负担调查情况公告”,课业负担情况符合相关规定的综合比例达64.17%。连续两年,教育厅委托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根据普通中小学生作息时间、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睡眠时间、作业量、节假日安排、有偿补习等情况,对义务教育阶段4年测验、8年级和高中2年级学生或学生家长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人数达41200人。民意调查满意率数据见下表: 城市 满意率 潍坊 威海 青岛 德州 菏泽 聊城 菜芜 2012年 调查满意率 70.26% 66.29% 68.74% 60.37% 62.52% 72.53% 77.48% 2013年 调查满意率 73.04% 69.51% 70.39% 57.56% 71.78% 71.42% 62.35% (1)材料一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建议。(1分)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则的主要内容。(2分) (3)请根据调查表中两年的数据,评选出2013年度最应该表扬和批评的城市,并简述理由。(2分)

应该表彰,理由是 应该批评,理由是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2分)

学 画 回 忆(节选)

丰子恺

①那时候我们在私垫中弄画,先生在馆的时候,我们的画具和画都藏好,大家一摇一摆地读《幼学》书。等到下午,照例一个大块头来拖先生出去吃茶了,我们便拿出来弄画。我先一幅幅地印出来,然后一幅幅地涂颜料。同学们便像看病时向医生挂号一样,依次认定自己所欲得的画。待画的人对我有一种报酬,但不是稿费或润笔,而是过种玩意儿。有一次,两个同学为交换一张画,意见冲突,相打起来,被先生知道了。先生审问之下,知道相打的原因是为画;追求画的来源,知道是我所作,便厉声喊我走过去。我料想是吃戒尺了,低着头不睬,但觉得手心里火热了。终于先生走过来了。我已吓得魂不附体;但他走到我的坐位旁边,并不拉我的手,却问我“这画是不是你画的?”我回答一个“是”字,预备吃戒尺了。他把我的身体拉开。抽开我的抽斗,搜查起来。我的画谱、颜料,以及印好而未着色的画,就

都被他搜出。我以为这些东西全被没收了;结果不然,他但把画谱拿了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一张一张地观赏起来。过了好一会,先生旋转头来叱一声“读!”大家朗朗地读“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这件案子便停顿了。我偷眼看先生,见他把画谱一张一张地翻下去,一直翻到底。放学的时候我挟了书包走到他面前去作一个揖,他换了一种与前不同的语气说:“这书明天给你。”

②明天早上我到塾,先生翻出画谱中的孔子像,对我说:“你能照这样子画一个大的么?”我没有防到先生也会要我画起画来,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支吾地回答说“能”。其实我向来只是“印”,不能“放大”。这个“能”字是被先生的威严吓出来的。说出之后心头发一阵闷,好像一块大石头吞在肚里了。先生继续说:“我去买张纸来,你给我放大了画一张,也要着色彩的。”我只得说“好”。同学们看见先生要我画画了,大家装出惊奇和羡慕的脸色,对着我看。我却带着一肚皮心事,直到放学。

③放学时我挟了书包和先生交给我的一张纸回家,便去向大姐商量。大姐教我,用一张画方格子的纸,套在画谱的书页中间。画谱纸很薄,孔子像就有经纬格子范围着了。大姐又拿缝纫用的尺和粉线袋给我,在先生交给我的大纸上弹了大方格子,那时候我们家里还没有铅笔和三角板、米突尺、我现在回想大姐所教我的画法,其聪明实在值得佩服。我依照她的指导,竟用柳条枝把一个孔子像的底稿描成了;同画谱上的完全一样,不过大得多,同我自己的身体差不多大。我伴着了热烈的兴味,用毛笔钩出线条;又用大盆子调了多量的颜料,着上色彩,一个鲜明华丽而伟大的孔子像就出现在纸上。店里的伙计,作坊里的司务,看见了这幅孔子像,大家说:“出色!””我在盛称声中,俨然成了一个小画家。把画缴给先生去,先生看了点头。次日画就粘贴在堂名匾下的板壁上。学生们每天早上到塾,两手捧着书包向它拜一下;晚上散学,再向它拜一下。我也如此。

1934年2月作 7.根据下面的提示,请概括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①刚被先生发现在私塾上弄画时:惊恐不安; ②先生没责罚反而观赏我的画时:

③刚刚听到先生让我画孔子像时:受宠若惊; ④当我想到自己其实并不会画时: ⑤画好之后听到众人大加赞赏时:

8.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9.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妙处。(2分)

过了好一会,先生旋转头来叱一声“读!”大家朗朗地读“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10.第②段画线句中为什么要用“装出”这个词语?(2分)

同学们看见先生要我画画了,大家装出..惊奇和羡慕的脸色,对着我看。 11.联系本文和我们教材中所学的第二单元内容,完成下题。(3分)

朱自清面对着父亲的背影,心怀感动:您艰难爬越月台让我读到了您默默无语的大爱;

鲁迅面对 ,心怀愧疚: 丰子恺面对 ,心怀感激: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题。(10分)

表扬别人时,请说“你很努力”

①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和她的团队,以十几所纽约公立学校的学生为对象,来研究表扬对学生的影响。他们选取了400名五年级的学生,将他们分成两组,让他们完成一个“把图画得最清楚”的实验。这个实验非常简单,每个学生都能做好。当学生完成测试,研究者会告诉他们分数,然后用一句话表扬他们。一组表扬他们的智商,跟学生说:“你一定很聪明。”另一组则说:“你一定做得很努力。”

②随后是第二轮实验。实验开始前,这些学生可以选择比之前的测试更难的题目,也可以选择和之前的测试难度相同的题目。结果,被表扬“很努力”的学生中90%选择了更难的测试,而被表扬“很聪明”的学生大部分选择了难度相同的测试。③在接下来的第三轮实验中,所有参加测试的学生都必须参加一个难度超出个人实际水平的测试。可想而知,没有几个人能完成。但是,之前实验中随机..

分配的那两组学生再一次表现出了不同。那些被表扬“很努力”的学生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集中精力,所以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他们更愿意集中精力去尝试每种解决问题的可能,而被表扬“很聪明”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的智商。④在最后一轮测试中,题目的难度和第一轮相同。但被表扬“很努力”的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大约30%,而被表扬“很聪明”的学生成绩则下降了约20%。

⑤对这样的结果,德威克认为:“强调努力,给了学生一个可控的变量,他们发现自己可以控制成功与否;强调聪明,则剥夺了这种可控性,并且也不能成为应对失败的好处方。”她在研究总结中写道:“当我们表扬学生的智力时,相当于要他们表现得聪明些,不要冒险犯错。”这也正是被表扬为聪明的学生所做的:他们选择保持聪明的形象,避免了形象受损的风险,一旦他们失败后,就会怀疑自己根本不聪明,而被夸奖“很努力”的学生失败后则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

⑥后来,德威克在重复实验时,将每个社会阶层都纳入了自己的实验,最终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不论男女,连学龄前的孩子也未能幸免被表扬聪明后带来的负

面效应。

⑦所以,下次你要表扬别人时,不要再说“你很聪明”了,应该说“你很努力”! (选自《青年文摘》2013年15期)

12.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阐明的事理。(2分) 13.第③段“随机分配的那两组学生再一次表现出了不同”中的“随机”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呢?(2分)

14.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5.从全文看,作者写第⑥段的用意是什么?(2分) 16.本文的标题很别致,请简要分析。(2分) 四、古诗文阅读(16分)

阅读甲乙两则古文,然后做题。(共12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不独亲.

其亲( ) (2)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3)念.无与为乐者( ) (4)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9.阅读甲文,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2分) 20.乙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2分)

阅读杜甫的《春望》,然后做题。(共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1.请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2分)

22.请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分)

五、作文。(40分)

23.作文。(40分) 题目:在路上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性文章;

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③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④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o2x.html

Top